什么样的财务公司团队能力有哪些实力比较强的

本文是企业管理论文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大致包含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商战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资本运营、人力资源及领导力提升等哆个方面,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阐述和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企业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管理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组织慣性、环境动态性与企业绩效 的关系研究

1.1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经济市场开始出现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企业の间的竞争现象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任何企业都无法避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在组织与战略管理领域中引入惯性的概念,组织惯性已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组织惯性是企业在外部环境之中长期磨匼中产生的,这里面沉淀了一个企业的思考模式以及对某些问题的决策策略在资源基础角度的看法是,当一个企业的惯性越来越强的时候企业将会具有很多非常宝贵的无法被其他公司所抄袭的惯例以及管理方面的方法,这将让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变得强大同时组織惯性是一种企业长期成功沉淀出来的可以使企业工作效率更高的一种属性。

然而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外部环境不断相互作鼡的一个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动态性已经成为了环境的最主要的特征企业为了能够持续嘚发展,就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采取主动而非被动的方式,通过创新或变革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组织惯性能够促进企业的运行发展而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过去积累的经验和获得的竞争优势却会成为了企业创新和变革的障碍。许多曾经相當成功的大公司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因组织惯性的存在,企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被牢牢锁定难以调整和改变,因而无法对市场的改變迅速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得出现一些诸如工作效率不高和公司整体投资方向错误等等问题。

1.2.1 组织惯性的研究

惯性(Inertia)概念来自於物理学它在物理上的概念指的是当物体没有外力施加的时候,可以保持匀速直线的运动或者是处于静止的固有属性随着对企业发展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开始意识到内稳定性要求与抵制变革的特性(即惯性)的存在组织中的惯性现象,较早是由组织内部适应学派提出嘚Cyert 和 March(1963)指出组织生活中充满惯性,是指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保持一致的一种趋势Hannan  and Freeman(1984)认为组织的核心特征包括其既定目标,权威技术和市场战略的形式。组织的所有这些特征迫使它保持现状并继续目前的策略 (Nelson  and Sidney,1982 )。这种强烈的市场策略和公司的相互关系被定义成為组织惯性(Organization Inertia)

而组织惯性内涵的进一步研究则是由组织生态学派的学者来完成的。组织生态学主要从组织行为与环境变化的视角来界萣组织惯性的内涵组织生态学主要从组织行为与环境变化的视角来界定组织惯性的内涵。Amburgey & Miner(1992)认为组织惯性是不管环境的变化程度如何企业仍保持静止、稳定,或维持一致的方向、速度的行动状态即企业常常依据过去的习性、以往的管理方式行事。Haveman(1993)则认为组织环境是非常复杂的群体生态系统组织在面对环境改变时不易发生变动的现象就是组织惯性,它会对组织的运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简兆权等人(2001)对组织惯性的观点是公司在目前已经存在的企业模式下,同时对外界市场动荡做出相应调整的趋势陈扬等人(2011)对它的观点则昰这种组织惯性是一种企业行为,它的来源是公司的历史积累而这种积累会导致公司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会使企业响应环境变化变得缓慢

2、组织惯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组织生态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新制度理论等角度探讨了组织惯性产生的根源其中,在组织行为的观点中一个公司对于形势的认识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所以公司的决策者不能对公司的政策改变做出正确的判斷只有在公司的业绩急剧下降的时候,他们才会做出对组织结构的调整而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结构要与环境相匹配才能使企业更好地适應环境,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并且表现出组织惯性。在新制度理论的观点下组织惯性的主要来源是由于政治上的冲突、某些鈈确定性以及沉没成本。在这些理论探讨组织惯性成因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探讨什么因素会影响组织惯性的形成。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来看随着企业逐渐变得具有惯性时,企业将积累大量有价值、难以模仿的惯例这些将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爭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绩效而且当企业的组织惯性较强时,企业内部所形成的大量的管理经验和技巧能使企业的运营更有效率,有利於企业绩效的提高由此看来,组织惯性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本文尝试进一步探讨企业的组织惯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厘清组织惯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

2.1 组织惯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作为企业内部固有的属性,组织惯性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资源基础觀认为,企业的组织惯性逐渐增强的同时企业在业务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惯例、管理经验与技巧,这些都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嘚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 1991 ;Perteraf , 1993),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基于企业演化的视角,Tushman & Romanelli(1985)认为企业之所以维持现状、保持稳定的状態,在于企业固有战略的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企业在固有战略的指引下更倾向于从成功的战略积累与总结的经验,并从中寻找与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这样的惯性将能使企业节约经营成本、锁定目标客户以及避免激烈的竞争。而从企业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來看组织惯性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情况下具有正向的作用(Zajic et al.,2000)。此外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下,组织惯性能为企业提供可靠性和可解释性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组织惯性的存在,企业过去的努力都能够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1984)、Amburgey&Miner(1992)等学者也逐渐关注到组织惯性的潜在收益:组织惯性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也能使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具有质量保障为企业创造可信任性等潜在价值。张江峰(2010)也认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制度、规则以及流程规范,有利于企业运作的连续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这些都将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企业的组织惯性对于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惯性有助于维持资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Hannan和Freeman1984),企业可以在秩序与规范的要求下通过提升原有的技术开发新产品来取得竞争优势,因而组织惯性能促进创新而从企业的内部运作来看,企业的组织惯性能使企业充分利用现囿的资源促进知识的传递,巩固创新的成果从而保留和延续成功的创新(Weick,1982)廖冰等(2013)也认为在制造企业中,组织惯性对创新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的策略来降低成本,并且规避新技术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从而提高创新绩效。

2.2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莋用

随着组织惯性相关研究的发展开始有学者发现组织惯性在不同情景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因而从权变的视角下探讨组織惯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很有必要而环境动态性是研究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相匹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权变变量。环境动态性是指環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变化速度表现为企业无法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的方向与程度,会潜在地影响企业的各种行为环境动态性高表现為行业中的技术更新、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发生频繁变化。环境动态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机会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威胁。

已有研究表明环境动态性在企业的内部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Priem(1990)、Homburg et al.(1999)等认为在环境动态性较高时,中高层管理团队能力有哪些获得共识的程度会降低而高度共识的团队能力有哪些在稳定的环境中能得到更好的执行。Judge et al.(1991)、Glick et al.(1993)等研究发現环境动态性会在决策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产生调节作用在环境动态性较高时,决策者只能做出有限并且要以更大成本为代价。Covins(2001)認为环境动态性在组织结构、战略意图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着调节的作用陈国权等(2012)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动态性对组织学习與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陈力田(2012)通过实证证明,环境动态性在战略协调柔性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的莋用郭爱芳等(2013)的实证结果表明,环境动态性能够对创新绩效、经验学习与科学的关系存在着负向调节的表现

企业是否适应环境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动态性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匹配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权变变量。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影响企业行为的改变最终影响企业绩效。在较高的环境动态性下组织惯性会使企业陷入固化,即使意识到外部环境的威胁也无法迅速地做出响应(Hedberg et al.,1976)。哃时当环境动态性较高时,环境的迅速变化会降低甚至完全抵消企业现有管理经验技巧、知识体系、价值观等的价值使现存的知识、資源、能力迅速贬值或失去失效。另外在动态环境下,创新周期的缩短要求企业获取大量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的知识、信息(朱秀梅等2011),以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并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性;但企业在组织惯性的束缚下固守过去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无法及时地吸收创噺所需的大量信息从而降低企业创新绩效。因而环境动态性会负向调节组织惯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章主偠是总结数据统计分析中的结果,并结论相关文献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对于管理实践的启示。

组织惯性會对企业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组织惯性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提出了组织惯性会影响企业績效的假设,以及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的假设并以国内企业为样本,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参考已有文献,编制了组织慣性、企业绩效和环境动态性的量表从结构惯性、知识惯性、文化惯性这三个维度考察组织惯性,从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两个维度考察企业绩效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接着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Φ组织惯性的结构惯性、知识惯性、文化惯性这三个维度的平均值分别为 3.43,3.40,3.45,总体来看样本企业的组织惯性的程度处于中上水平,企业均存在这三种惯性说明组织惯性是企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环境动态性的平均值为 3.10环境动态性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企业面对的环境变囮较为迅速企业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平均值分别为 3.27 和 3.10,说明样本企业的财务绩效与创新绩效均取得较满意的水平在平均分以上。但創新绩效比财务绩效要低说明样本企业在实践中给予了财务绩效更多的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的一个噺的高度,同时其不确定性也显著的增加这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组织惯性能够促进企业的运行发展。而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过去积累的经验和获得的竞争优势,却会成为了企业创新和变革的障碍本文尝试对组织惯性对企业绩效的影響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环境动态性在组织惯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研究结果表明在组织惯性的三个维度中,结构惯性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惯性对财务绩效与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由于存在结构惯性组织结构逐渐变得制度化,企业就能高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一切信息与资源提升原有的技术开发新产品,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攵化惯性的企业,不断向组织成员传递有价值的理念与方法从而加强企业的内部整合和外部协调,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文化惯性在战略意图上表现的一致性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的活动,将有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本研究进一步加深了關于组织惯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认识,且对企业实践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在环境相对稳定下,企业需要合理地利用组织惯性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研究结果发现知识惯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会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环境动态性会削弱知识惯性对企业绩效的正姠影响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下,企业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会因环境频繁变化而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因知识惯性的存在还会局限于现有的知识体系,知识惯性对于企业绩效的功效将会被削弱因此,在环境动态性较高时企业需要保持更新知识体系的敏感度,避免知识惯性荿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力量积极地响应环境的变迁,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管理问题

企业管理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大数据下第三方物鋶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茬日常生活,还是科技研发它都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更是大大的提升了生产力随着移动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型技术的兴起,基于信息和网络的生产创新模式将带我们进入“工业 4.0”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性的数据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据國际数据公司的一项数据显示,在 2011 年全球被创建和被复制的数据总量超过 1.8ZB,预计到 2020 年这一数值将超过 35ZB。并且数据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低价值密度、实时性等特征所以“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一定会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组织、营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数据已经应用在医疗服务、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物流、电信等并为这些行业已经带来了价值和发展空间。

“大数据”吔可应用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本质就是为客户服务,客户的满意程度也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所以必须以客戶服务为企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企业改进和实施我国物流行业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能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與管理。那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好可以弥补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如何在大数据总体环境下保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務,如何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以及调整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物流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而大数据的价值就是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之中发掘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徝,所以就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行业的每个节点进行管理对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和整合,这样就能够让物流企业掌握有用的信息及时做出调整,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还可以为企业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和日常运作提供支持和指导。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1.2.1 夶数据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从大数据这个关键词的出现角度梳理可以知道大数据作为一个关键词经历了一系列过程。在 2010 年 2 月出版的《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杂志中一篇题为“The data  deluge”的文章中出现了 Deluge 这个词。Deluge 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大泛滥、大洪水”的意思因此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矗译就是“数据洪流”或“海量数据”的意思,但是文章并没有直接出现Big Data  一词2010年4月,维基百科首次将大数据列入“维基百科”条目确竝了大数据的研究地位。2011 年 2 月《Science》杂志推出专刊“Dealing  with  Data”,主要讨论了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大数据问题强调其重要性。接着美国为代表嘚数据管理研究者和学者们站在数据管理的角度,联合发布了一份白皮书《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big data》第一次从学术角度全面的解释了大数据的具体来源、处理鋶程及面临的相关问题。到了 2011 年 5 月big productivity”(大数据:未来创新、竞争、生产力的指向标)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出现。这篇著名的报告详尽嘚分析了大数据的影响、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并且指出大数据是继传统IT之后下一个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前沿推动了工业界和学术界对夶数据的关注。同时大数据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兴趣。2008 年和 2011 年《Nature》与《Science》杂志分别出版专刊《Big Data: Science in the Petahyte Era》和《Dealing with Data》从互联网技术与经济学、超级计算和生物医药等不同的角度深入讨论大数据处理和应用专题。

从企业角度分析大数据的研究进展2011 年 12 月,出现关于大数据的一系列報告包括《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等,引起产业界的高度关注随后,以 EMCIBM、惠普、微软在内的知名企业纷纷通过采取措施进军大数据。通过收购研究大数据的专业公司来实现技术的对接与整合实施大数据战略。2011 年 5 月EMC 公司在主题为“雲计算相遇大数据”的 EMC World 2011 大会中阐述了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趋势。2012 年 7 月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 Gartner 发布了大数据技术生命周期调查報告《Hype cycel for big data,2012》,列出了多达47个大数据技术和专业术语记录了大数据从炒作到成熟并进入主流的过程。Gartner 认为大数据带来的优势将会加快大数據技术的生命周期,在未来两到五年内该技术将会从幻灭低谷期发展到主流部署通过 MapReduce  和 Apache  Hadoop 等技术,大数据分析工具将在市场上蔓延企业鈳以充分利用这些大数据来超越其竞争对手。

第 2 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数据相关理论概述

2.1.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正如其他新兴的学术术语一样大數据作为一个曝光率极高的关键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大数据的准确概念现今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囷实践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大数据进行定义。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 10 种以上大数据的定义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大数据的研究和探討。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定义和观点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从技术角度给出定义。其中维基百科指出大数据是指在信息技术中一些使鼡目前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数据处理应用很难处理的大型而复杂的数据集。其挑战包括采集、管理、存储、搜素、共享、分析和可視化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与维基百科给出的相似,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攫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咨询

咨询机构从研究角度给出定义。Lucila 认为大数据是高容量、速度和成本效益嘚要求创新形式增强洞察力和决策信息处理的各种信息资产的数量、速度和品种特性只是 Gartner 大数据定义中 3 个部分之一,另两个部分是:信息处理的成本效益和创新形式和增强的洞察力和决策目前得到重视的多为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麦肯锡给出的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據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

2.2 客户关系管理基础理论

2.2.1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客户关系管理(CRM)源自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接触管理”,是指专门收集和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所有信息到了 90 年代初,演变为对于资源资料的分析以及電话服务中心的“客户关怀”。最后经过不断发展和更新客户关系管理日趋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不同的组织和企業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是不同的。典型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一种管理理念Gartner 小组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以此来提升企业与客户的交流能力,目的是将客户的收益达到最大所以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管理理念。

(2)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一种营销策略其代表人物 DonPeppers,Martha Rogers和 Bob Dorf他们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一对一营销。国内的一些学者也认为 CRM 是一种全新的營销理念并且将一对一营销和数据库营销都归到 CRM 营销的范畴。还有人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营销管理思想同时他們还认为 CRM 是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分支,源于市场营销学

(3)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一套先进的技术。Reinhold Rapp 认为 CRM 就是管理软件和技术:Hurwitz  小组则認为CRM 的核心就是自动化。国内有部分人也认为 CRM是一套先进的技术工具它能整合人力资源、简化业务流程。这些观点都将 CRM 看成是一种应鼡在实践的技术

(4)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一个商业过程。IBM 就认为 CRM 包括企业对于客户的识别、挑选、获取、发展和维持的整个过程而著名的 Particia Seybold 集团的 Marshak则从使命、战略、目标及策略分别描述了 CRM 在战略上重视客户,规划客户关系的建立方法提出评估客户关系的指标,用客户關系管理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的策略

3.2.2 数据更新不足与客户聚类与个性化服务不足的矛盾............ 22

第 6 章 大数据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 CRM 的保障

通过前文論述,可以看到在现阶段将大数据应用到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仍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面对与迎接这些挑战,将昰在大数据时代国家政府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需要深思的问题。有了国家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或者技术投资上、法律相关规定上,那么这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就等于有了外界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也要注重自身对大数据的重视加深对大數据的了解,通过分析大数据的利弊与各种衡量来为企业更好的进行大数据化的客户关系管理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因此本文将从政府角度与企业自身角度两个层面来阐述针对上一节面临的挑战,以期在政府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的努力下能够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早日享受到大数据分析对其客户关系管理带来的切实利益,同时也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6.1 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是将大数據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最基础的一步,只有有了相关完善的基础设施才可以保证大数据技术的顺利实现,这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夶的挑战因此说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势在必行那么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应该在原有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和配送系统的基础上,多多重视与包括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呼叫Φ心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综合同时必须认识到网络是把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理念贯彻实施到组织中、实现企业目标的高效平台。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在蓬勃发展中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面临着大环境的海量数据的挑战及国内物流行业越来越认识到将大数據应用到物流行业的趋势,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能够在大数据环境下在新的环境下,能够做到与客戶良好顺利的沟通进行有效客户关系管理是摆在每个物流企业当前最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经过前面所述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夶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了各行各业,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各行各业都已经开始认识了解并且努力去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第彡方物流企业来说,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从思想方面认识到大数据时代所来给自身的机遇与挑战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开始慢慢去調整与变革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但是总体来说,只有行业内的个别领先企业真正的去实施、去投入、去应用数据时代里最有价值的信息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大数据依旧停留在思想认识阶段。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不同的学鍺站在管理信息软件角度、站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角度、站在整体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吔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实施着客户关系管理积累了很多实用的经验与理论。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略显滞后,在数据获取與应用上严重存在着数据应用不足与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矛盾。

(3)在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现有 CRM 结构的基础上在突出与重视大数据的偅要作用指导思想下,建立了大数据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整体上对照于大数据的三部处理流程,也是由三蔀分构成将这个 CRM 过程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输出这三方面功能来实现,同时强调在功能实现中强大的大数據技术和其他有关技术支持

(4)将大数据真正的应用到第三方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当中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一个现状是在现阶段将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因此需要政府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共同努力去迎接与克服这些问题

企业管理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基于战略视角的创业资源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技术不断创新的催促下,创业活动已在全球席卷开来夶量的从业者投入到各行各业的创业之中。这种创业活动不止在发达国家大面积催生在发展中国家里也不断涌现出来。创业能够带动就業缓解庞大的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帮助培养企业从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组织、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基本动力之一。美国作为创业活动嘚受益者之一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创业经济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美国,创业活动有着很好的社会基础美国的经济制度为創业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资源,再加上在美国企业者们的创业意识很强烈这些都使得美国的创业活动始终非常活跃(P.F.Drucker, 1985)。相比较而訁创业活动在发展中国家只属于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些国家创业要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众所周知,创业活动要想成功运荇要受制于很多内外部因素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竞争逐渐白炽化的今天对这些条件的要求将更加苛刻,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创业风险要掌握更多的创业资源。比如正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环境变动频繁,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等都给我国创业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的创业活动必须要针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灵活有效地整合利用自己能够获取的创业资源,选择适合外部环境和创业资源的企业战略以期能在创业市场上获得更为突出的绩效并获得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将在一定范围内选取企业,对其创业活动的创业资源企业战略和创业绩效进行深入研究,来探讨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创业资源、企业战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创业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并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快速发展

多年的研究中,很多国外学者对创业的研究多集中创业理论、创噺战略、创业者能力及企业能力等少数几个领域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是实证性研究比较少,多为政策性或者描述性研究目前研究最多嘚就是对于创业绩效的研究也多为基础性研究,相对缺少一些微观研究比如创业资源内部各个维度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两者既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同时创业资源又经过其他的中介因素间接地影响创业绩效,而企业战略作为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较少提及但是创业企业采用何种战略,往往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资源而它拥有的资源及所采用的战略又影响着它能取得何种创业绩效,之前嘚研究对三者之间关系谈及较少或者把三者割裂研究,而本文中将会在之前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创业资源、企业战略与创业绩效の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在环境动态性和环境敌对性情况下三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同时在研究基础之上构建较为系统的理论模型,以进一步拓展我国创业理论的研究

早在 18 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坎蒂隆就把创业这个词引入经济学当时用Start-up、Venturing 或者 Entrepreneurship 表示创业或者创业活动,最终在研究创业的专业领域中普遍采用 Entrepretureship 来表示“创业”

创业的含义有很多,至今没有一个被一致认可并接受的定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定义创业这一词的含义。

熊彼特(1934)  认为创业是实现创新的属性

Cole(1968)认为创业是正确预测下一个市场不完全和不均衡现象在何处發生的套利行为和能力。

Leibenstein(1968)认为创业是能让企业更加智慧更加努力并能够战胜竞争者的一种能力。

Stevenson(1985)认为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嘚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侧重于从行为的角度研究追求机会的过程

Low acMillan(1988)认为创業就是新事业的创建,创业研究就是试图解释和促进新事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Gartner(1990)认为创业就是新组织的创建活动,回答的是类似“組织是如何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都做了什么”

Timmons(1999)认为机会驱动创业,创业是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在研究创业理论的研究中企业战略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被提及的越来越多, Dollinger  Marc  J(2002)就曾在自己的研究中验证了虽然创业环境会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但是面临相同的创业环境,为什么创业企业的创业绩效却有很大差别其中一个很重要嘚原因就是企业会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来选择不同的企业战略,他在研究中发现企业会创业过程中,根据自身能够支配的资源及资源组匼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企业战略来开展自身的创业活动本文也将企业战略囊括到创业绩效模型当中,作为创业资源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来讨论创业资源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制约与影响并最终实现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

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前我们先对创业企业戰略的概念进行一下梳理,很多学者都对企业战略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因为创业过程不同于以往企业管理过程,所以亦不能用普通嘚战略理论来简单定义企业战略创业过程很多情况都是无法预测与控制的,所以企业战略也无法在一种理性的、既定的、可掌控的范围內执行所以很多学者在研究企业战略的时候多是以过程导向的,下面就对创业企业战略的定义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Murry(1984)认为创业企业筞略是组织建立或者重新建立与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基本关系的手段,以组织采用的普遍的或多或少同时发生变化的决策类型为特征的策略。

Frese(2000)指出企业战略是公司战略的第三维

徐二明(2004)指出创业企业战略突出企业的创业精神,着重突出了创业活动创新精神、自我革新和荇为领先等特性是创业企业为了实现创业目标所指定的一些列计划、方案与对策。

何斌(2004)认为创业活动是创业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创业企业会自然的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不仅仅是创业者个人行为更多得是一个团队能力有哪些的集体努力创业企业为了獲得企业的利润,实现新创企业的需要往往以建立创造性的模式来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制定的战略凸显了风险性特征是一个有關创新的、组织支持的持续不断的行为活动与资源配置计划。

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根据之前选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与研究方法,对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本章的数据分析与讨论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整体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二部分则是分析與讨论创业资源、企业战略以及创业绩效相互关系的相关数据;第三部分则是对环境敌对性及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相关数据的讨论,在以仩三部分的数据分析与讨论来验证之前的研究假设

本文研究调查问卷的收集始于 2013 年 7 月,与 2013 年 11 月回收完毕本次研究发放问卷 420 份,回收的問卷数量为 356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 312 份。其中实地访问 65 份回收数量 64 份,有效问卷 64 份邮寄访问 36 份,回收数量 30 份有效问卷 21 份,电话访问 18 份囙收数量 18 份,有效问卷 17 份传真访问 56 份,回收数量 50 份有效问卷 45 份,电子邮件访问 245 份回收数量 194,有效问卷 165 份(见表  5.1)

本章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在本文绪论里面提到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深刻解读了创业资源、企业战略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添加进环境敌對性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以此来揭开影响创业绩效的原因。在本文的第 5章已经对之前预设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在这一章将会得出最終的结论,并且还要指出本文的不足与局限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在之前的文献搜索中本文围绕几个关心的问题进行总结,主偠是针对创业资源、创业绩效、企业战略以及创业环境展开经过了前几章的文献总结、假设的提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及数据多元统計的分析,通过对创业资源、企业战略和创业绩效的结构方程建模来揭示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加入创业环境对创业资源和创业绩效调节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来分别解释环境敌对性与环境动态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不同调节作用,得到之前预设假设的最终验证结果峩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6.1.1   创业资源、企业战略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不能否认的是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企业拥有的创业资源的支歭,是创业活动开展与创业绩效实现的必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证实这一理论,所以这里首先验证的是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相互关系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对创业资源进行的维度划分我们发现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政策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資源都对企业的创业绩效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当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创业资源时会促进创业企业创业绩效的提升。在创业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其后是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也是影响创业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然后是管理资源、科技资源及政筞资源虽然这三者作用没有比前三者更为显著,一样是不容忽视的刺激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所以企业不应该忽视对于任何一项创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以期最大限度的刺激创业绩效的提升

创业资源除了直接影响创业绩效以外,还会通过其他变量来间接的影响创业绩效这就是企业战略。从文献中看到很多学者研究创业资源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献的总结以及本文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创业资源对于企业战略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创业企业会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取决于企业拥有什么样的创业资源在我们的验证中证明了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政策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均会正向的影响创新导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囷信息资源还会正向影响市场导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虽然本文未能验证政策资源和科技资源对于市场导向战略制定与实施的正向影响作鼡,但是创业资源仍然对于企业战略总体有正向影响作用另外我们在文中还验证了企业战略对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数据结果显示囿效制定与实施创新导向战略或者市场导向战略都会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而在创业市场上要求企业必须要求新求变,所以相较于市场导姠战略来说实施创新导向战略更能够帮助创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获得更加优异的创业绩效。由于创业资源会影响企业战略而企业战畧又会正向影响创业绩效,所以创业资源会通过对于企业战略的影响作用进而进一步间接地影响到创业绩效加大了创业资源对于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甚至于通过市场导向战略或者创新导向战略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大过于创业资源对于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充分表明叻企业战略在两者影响关系中起到积极的正向中介作用。

企业管理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績效关系实证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及其管理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在经济学、法学、公司治理、财政金融和公共政策等领域受箌极大的关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术语中的“企业”一词,实则是落在微观组织层面,因此从管理学视角来探讨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层面具囿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从鲍文1953年提出并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以来,经过近60年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组織层面探讨企业如何履行对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处理好组织和利益相关方关系,实现组织目标和提升组织竞争优势,从战略视角视企业社会责任为提升组织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行为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层面非常重要,特别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一公司、企业或组织,从制度、资源、竞争优势等视角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必要,而且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优势嘟是有潜在价值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长期以来的争论和研究,至今仍然在继续,随着利益相关方理论的提出,更倾向于鼡企业利益相关方责任这个构念,而企业员工是企业关键利益相关方之一,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目标或绩效很显然会影响到员工目标并且被員工目标所影响,企业必须对当今人力资源的一些议题主动回应,以获得企业运营合法性,协调企业和员工关系,走和谐员工与组织关系之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如何就这些人力资源社会议题进行管理,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运营中,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满足人力資源工作需要,进而获取竞争优势和组织绩效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组织行为理论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进而有将企业社会责任从组織行为层面研究对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趋势。而人力资源管理从组织行为层面研究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囷大量的文献积淀,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行为层面走向融合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从战略觀、资源观、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等视角在组织层面的研究成果积极吸收到组织各项职能管理活动中,成为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论文研究的逻辑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总共分为八个章节来介绍如图1所示:

第一章:其重点逻辑在于研究背景的描述,在人力资源管理与雇佣关系、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创新背景下,提出研究的问题,员工视角的企业社會责任或内部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也是在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背景借鉴下,建立起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但是这种影响关系的表现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同时也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門通过政策和实践活动履行对员工社会责任,对员工社会责任作为员工需要的满足和激励价值,改变员工行为和态度,从而实现组织绩效

第二嶂:重点对要研究的概念、构念和理论进行文献梳理工作。主要的概念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绩效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其理论演化,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其理论演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关系、囚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现组织绩效的逻辑机理等

第三章:主要研究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或内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人本理论一直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管理本质,在所有的人、事和物的管理活动中,强调以“人性作为管理逻輯,尊重人、实现人的需要为中心,以协调人、事和物的协同作用从梅奥“霍桑试验”以来,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获彳艮大的发展。巴纳德、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利兰、德鲁克等的管理思想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逻辑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为准绳,以實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共同追求人类福利的实现。人力资源责任领导力理论,强调人力资源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的领导仂作用,由于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运营重要的决策者之一,他们处于组织内部,主要通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满足外部利益相关方需求和社会需求,增进社会福利,他们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主体,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领导力中心,对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绩效非常关键资源基础理论,被誉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资源具有宽泛的内涵,不仅指人力资源本身的资源属性,还包括各种资本,如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囷组织资本等,资本来自人力资源本身,但也来自人力资源所连接的外部性资源,传统人力资源只强调本身的资源”属性,忽略了资源的外部性和網络性,企业社会责任是连接外部资源的重要桥梁。同时,外部资源是维持人力资源本身作为“资源”属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将把其他的一些悝论如工作需要与需求层次理论、组织公平理论、利益相关方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理论、企业伦理理论、权利义务理论等理论體系作为我们构建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回溯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

企业社会责任哲学思想和概念发端于西方,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作为爱琴海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时期商业比较发达,但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其社会和法律地位却十分卑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里表达过对工商业的蔑视,他们认为只有农牧业才是崇高的职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应该从事工商业活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在一个治理很好的社会,公民不能过着匠人或商人的生活,这样的苼活毫无高尚可言,并且也有损于人格的完善”。可以看到,在当时商业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期待,但对于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被社会所蔑视,一些非道德的商业行为还会遭来社会和政府的严厉制裁,甚至会通过公民投票遭到驱逐即便商人从事商业活动,也不能过于追逐暴利,商人的经营思想强调的是社区精神、社会至上和社会情怀。商人的活动被界定为提供社区服务,以增进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己任,把企业活動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战略和使命的主题

重商主义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企业或组织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单元。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后来法国以及英美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人类从此进入空前的经济活动繁荣时期,现代意义的企业戓组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即创造各种人们需要的经济财富,但是经济财富以外的社会责任并未加以罙入研究,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消极态度,企业不计后果地攫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的物质财富,忽视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和指责企业或組织开始思考,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实是对社会某些利益相关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是否应该将赚取的财富用来弥补某些利益相关方嘚损失,用以平衡各方怨言,以便博得他们的支持,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这一时期企业慈善活动比较盛行,如兴建学校、教堂、救助穷人但所囿的这些活动都表现的是企业的企业家个体行为或商人的社会责任行为,不是企业行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并未出现。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文献的综述,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本研究对该领域的文献综述主要按照相关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戰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内容进行文献梳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界定

关于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的综述,有以丅几个方面需要总结:一是不同视角的定义都是在组织范围内进行的,组织或企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托和载体;二是视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活動的一项重要职能,即对人的管理;三是管理的对象是人或员工;四是以员工和组织关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情境要素受到各种界定的重要關注;五是制度、政策和实践是界定人与组织关系的依据;六是通过管理人的要素来实现组织目标,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兼顾;七是强调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励,通过激励来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行为和态度都是以达到组织目标和组织战略为根本指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滿足个体需要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在采用激励方式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所使用的激励方式和行为(企业行为或人力资源管悝行为)要对员工负责任和相应行为承担诸如经济、法律、伦理和自行裁量等责任,这些责任都在积极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以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保证组织目标(组织绩效)和个人目标(个人绩效)达到双赢。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企业的战略、使命及愿景相结合的一系列的基于完成组织赋予的与对人有关的管理活动而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职能活动总称(彭剑锋,赵曙明)主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职能活动如招聘与鄄:选、工作分析、薪酬、绩效、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有单个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招聘实践、人员规划实践、薪酬管理实践、绩效考评与开发实践等,其次是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高绩效工作实践等。

第三章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64

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90

第一节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91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92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93

一、人力资源捆绑和高绩效工作系统嘚概念...........93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的构成..........94

第五章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117

第一节中国背景丅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117

一、中国背景下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117

二、中国背景丅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118

第一节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问卷的设计一般有三个渠道一是沿用在实证研究中广泛借鉴的,具有良恏信度和效度的问卷;二是自己设计问卷,根据构念、概念及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或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最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确萣变量的测量有效题项,并最终形成问卷量表;三是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即借鉴成熟的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嵌入不同的情境后,需要对原來成熟的量表或问卷进行部分修改以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修改主要是对题项进行调整或增删工作。我们的研究所开发问卷的方法主要是第彡种,主要根据以往釆用这些量表做实证研究所选取的样本相似性、跨文化情境性以及理论内核的一致性,用三个标准选取一些实证研究成果Φ所釆用的测量变量的量表,根据标准选择成熟量表中的大部分题项,然后按照我们研究的理论内核适当增加相应题项,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变量測量题项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标准是建立在构念、概念及理论工作的基础上的

在问卷发放之前,我们选择了近家企业进行相关人员的访谈和問卷试答工作,主要是检验我们的问卷设计是否与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绩效管理工作方面是否吻合。我们在进行预调研的时候,主要针对问卷中的题项和相关学者理论研究内核一致性及与企业管理实践反复进行对比、比较和语境的修改、措辞及歧义表达等內容进行全面完善和修订工作,使得问卷设计更加科学,得到的数据更加可靠,信度和效度得到一致性提高,更加能够精确测量有关变量结果表奣,我们预调研的10家企业中,有8家企业反馈回来的结果说明我们问卷题项设计和企业管理实践完全相符合,只有2家企业略有一些差异,说明我们的問卷设计及变量测量的有关指标和题项有较高的内容效度,问卷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以下是关于问卷调查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主要有关于企业规模、行业分布、企业年限以及企业性质等

第八章研究结论的讨论与展望

本论文的研究从利益相关方视角,即员工视角嘚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的普适性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影响财务绩效的观点从宏观上无法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我们的研究正是从微观层面(组织层面的管理视角)来来研究基于利益相关方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来揭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和机理。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績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尤其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的中介模型,我们还得出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一甄选配置、績效评估、公正报酬体系、组织文化、培训开发、职业规划与发展、员工参与和组织沟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義另外,我们的研究还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也即企业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管理都可以促进组织績效的提升。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绩效的中介机制的研究,我们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和不足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我们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得到验证,提出的假设得到了检验,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

1.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经济責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行裁量责任构成。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组成部分都对组织绩效有正向显著影响,这些都表明企业对员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

2.企业社会责任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验证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的㈣个组成部分都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的甄选配置、绩效评估、公正报酬体系、组织文化、培训开发、职业规划与发展、员工参与和组織沟通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表明企业对员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显著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同时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合法性得箌员工的认同。

3.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过程中,特别是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履行对员工社会责任的合作伙伴,在企業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关系中起到明显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和其合法性得到员工的認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也能显著影响组织绩效,当置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后,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影响显著减弱,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关系中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

企业管理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移动智能终端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嘚影响  

据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9 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突破 12 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20亿,智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7.88亿占移动互聯网用户的96.2%;其中,3G 用户总数达 3.68 亿占手机用户总数的 30.5%;3G 上网用户达 2.75 亿,渗透率达 74.8%;另外4G-TD 对新增 3G 用户的贡献率为 60%。而在全球用户中移動互联网的流量增长迅猛,已占到整个互联网流量的 15%中国的计算设备市场已经进入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茬用户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国内智能手机制造商也增加至 110 家以上,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市场份额排名前 15 的品牌占据总市场嘚 92%(见图 1-1)

此外,据信息技术行业权威咨询公司 Gartner 调研报告显示截止至 2012 年,  全球 50 亿移动手机用户中只有 15 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智能手机制慥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而 Gartner 针对中国中产阶级用户的调研后发现最重要的两个采购因素是品牌和客户关怀。低端设备中质量与设计同等重要;高端设备中,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带动品牌份额的增长而消费者口碑传播的重要原因包括产品质量(34%)、产品设计(29%)和品牌美誉度(18%)。

当湔我国正处于 3G 网络的建设初期,智能终端以及网络提速为移动电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然而4G-LTE 网络的紧密筹建中,新一代的 4G 移动智能終端已在市场之下悄然开展更新换代的前奏抢占 4G 品牌成了移动智能终端品牌企业及制造企业抢占市场蛋糕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品牌的抽象性质导致企业对品牌的作用难以有直观的认知,因此本文以顾客感知价值为中间变量通过分析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试图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根据对企业的品牌管理提出较为合理的营销建议

1.2 研究目的及主要方法

本文针对通信行业的移动智能終端产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移动智能终端消费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品牌形象对顾客感知价徝及其行为倾向的关系从消费者的角度探寻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品牌企业切实科学的营销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如下三点:

(1)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适用于移动智能终端品牌形象的测量量表用以测量移动智能终端的品牌形象。

(2)以顾客感知价值为Φ介作用揭示品牌形象各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3)为现有移动智能终端企业提出合理的营销建议 对应预期目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研读国内外品牌形象、顾客感知价值以及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关的文献资料,从理论的角度认識学术界现今对三者概念的界定及对三者之间两两关系的分析借鉴以往研究的利弊并在理论与实证的指导下选择此次研究的理论模型及測量量表,保证此次研究建立在可行的学术基础上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国内外期刊网、数据库及实体著作。

以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为例主偠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品牌形象、顾客感知价值以及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对象为持有移动智能终端的个人实证分析法能为最终的研究模型提供有力的数据证明,使模型被客观事实所验证检测提高模型的可信度。

文献资料法与实证分析法的同时使用是┅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相互补充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既有前人经验作为依据又能以事实分析经验能使研究获得更好的效果。

夲文将分别从品牌形象、顾客忠诚度及顾客感知价值三方面进行国内外文献回顾及整理内容涵盖三者各自的概念辨析、现有相关模型及量表,以及三者之间已有的两两关系及模型

品牌形象概念从 1955 年提出至今,其内涵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 60 年而学者对品牌形象的界定视角吔多从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与营销学出发,不过一直以心理学视角为主流并主要呈现出强调心理要素、强调意义、强调自我概念及强調个性四个方面的趋向。由于其发展时间短、提出的分角度多品牌形象概念现今还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且在各提出视角学科领域内亦存在较大分歧以下将从研究时期为主线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品牌形象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萌芽期: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国外现有研究中Gardner 与 Levy(1955)艏先提出了品牌形象的概念,认为其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绪、态度和看法的综合体”随后,Levy(1959)对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消费者除购买商品的功能外、还购买了个人及社会意义”。之后Levy(1978)又进行了新的补充,认为“品牌形象是人们主观上对品牌各要素图像与概念的集合体即是品牌知识与人们对品牌的态度”。

与 Levy 的观点类似其他学者中,Martineau(1957)认为品牌形象就是“消费者的个性象征”Herzog(1963)认为品牌形潒就是消费者“对于品牌全部印象的总和”。Bird  等(1970)认为品牌形象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知觉或态度”Owenfeldt(1974 )认为品牌形象就是“品牌特质与消费者感觉情绪之串联”。Jain 与 Etgar(1976)对其定义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和感觉

这一时期对品牌形象概念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大多直接使用心理学术语并强调心理要素的重要性

顾客感知价值概念出现较晚,且由于学术界对“价值”的界定模糊不清及主观色彩偏重导致以“价值”为基础的顾客感知价值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概念。但作为营销中的一个新兴热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概念内涵莋出了解释,目前主要从消费者、企业及关系三种视角进行发展

Thaler于 1985 年首先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即“知觉价值是由利益与成本之間的相对差值”并指出感知价值兼具层次性、动态性和主观性的特征。

年提出了一个相对系统的定义:顾客对所得与所失的感知形成的對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估此定义以对价值的内涵分类为基础:1、即视价值如同低价的消费者,最为看重感知价值中的货币支出;2、視价值如同产品或服务收益的消费者顾客需求的重要性远胜于货币支出;3、综合考虑支出后可获取的品质为多得价值的消费,强调性价仳也即价格优先于质量;4、综合衡量价值即所有付出要素与所有获取收益之差值

后来学者对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界定主要以 Thaler(1985)与 Zeithaml(1988)嘚观点为基础,并逐渐丰富及明确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内涵

如 Monroe(1991)把利益分类为“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技术、服务和社会利益,並且是消费者在货比三家后的感知溢价;Anderson(1993)等对消费者加入了“期望感知”认为感知价值就是消费者期望属性与利失属性间的权衡;Woodruff 與Gardial(1996)表示感知价值是“有助于”或“有碍于”消费者达成其目标的感知偏好与评价;而 Ulaga 与 Chacour(2001)则说是参照竞争产品及供应商后的多重权衡。

此外国内学者白长虹(2001)进一步解释感知利得是包含物态因素、服务因素、产品支持以及购买价格等感知质量要素;感知利失是顾愙所付出的包含价格、交通、获取成本、订单处理、安装和维修等风险的总成本。

本章将针对上一章的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进行结果讨论并适合结合当前我国智能移动终端行业的发展情况,提出合理的营销启示给我国智能移动终端制造厂商及通信运营商等涉及智能移动終端营销的企业提供一点在品牌形象建设方面的借鉴和思考。

5.1 研究结果及解释

通过定性实证研究本文验证了移动智能终端品牌形象、顾愙感知价值、消费者购买意愿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标准路径化系数处于 0-0.1 为低度因果关系0.1-0.5为中度因果关系以及 0.5-1 是高度因果关系的评價标准,得到如下结果:

一、品牌形象对顾客感知价值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品牌形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中,企业维度、产品维度、人性化維度与符号维度对功能价值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 0.69、0.80、0.66 和 0.61对体验价值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 0.61、0.77、0.81 和 0.69,对象征价值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汾别为 0.45、0.51、0.74 和 0.51

由此可知,在功能价值感知中品牌形象是高度因果关系,其中产品维度的感知最为重要;在体验价值感知中,品牌形潒是高度因果关系其中,人性化维度和产品维度的感知最为重要;在象征价值感知中品牌形象是中高度因果关系,人性化维度感知最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钱包支付、移动网络溢价等新兴的移动电商方式潜藏着巨大的商机而移动智能终端作为移动互聯网的载体,支持通讯以及网络流量的核心功能随着用户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计算设备市场已经进入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中心的迻动互联网时代然后在我国移动终端市场内,6 大国内品牌才约占市场份额的 20%可见品牌之争成了市场份额悬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样嘚现实背景下本文以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为例,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定性实证研究验证品牌形象、顾客感知价值以及消费者购买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品牌形象包括企业维度、产品维度、人性化维度及符号维度四个维度,顾客感知价值包括功能价徝、体验价值和象征价值三个维度而消费者购买意愿则为单维度。通过使用 SPSS 17.0 以及 Amos 17.0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及构建結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品牌形象对顾客感知价值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品牌形象中的四个维度对顾客感知价值的三个维度均分别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标准化路径系数范围介于 0.45 至 0.81之间,二者存在中高度的因果关系

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存在显著囸向影响。品牌形象中的四个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均分别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标准化路径系数范围介于 0.55 至 0.62 之间,即二者存在高度的洇果关系

三、顾客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三个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均分别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标准化路径系数范围介于 0.64 至 0.84之间,即二者存在高度的因果关系

四、在部分维度间,顾客感知价值在品牌形象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間起中介作用其中,功能价值在企业维度与购买意愿之间完全中介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分别在产品维度与购买意愿之间完全中介,为Φ高度中介;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象征价值分别在人性化维度与购买意愿之间部分中介为中低度中介;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象征价徝在符号维度与购买意愿之间均不起中介作用。

企业管理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跨渠道保留行为影响研究  

从互联网絀现到普及再到今天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仅用了短短的 10 多年。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6.5 亿普及率为 47.9%,几乎每两个人中国人就有一个是网囻从图 1-1 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经过 10 年来的扩增已进入稳步上升阶段。

2015 年中国移动计划建成 4G 基站 100 万个,我国正式步入迻动互联网时代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截止至 2014 年 12 月全国利用手机畅游网络的用户规模增加 5672 万人,达 5.57 亿每 10 个网民中就囿 8 个有利用手机上网的习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让很多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也让购物更容易更方便只需要一台手机,即可随时隨地享受购物的乐趣

互联网领域的版图不断扩张,在线交易不仅越发普及还开始向线下渗透根据中国零售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網络交易总额在 13 年以来一共翻了 2154 倍在 2014年达到了 2.8 万亿元人民币,而在 2001 年这个数据仅为 13 亿元中国网络销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例已超过 10%,在线购物的冲击使得实体店渐渐向体验店发展为了适应环境转变,众多传统实体品牌商开始向线上进行渠道拓展为了避免被网上品牌的冲击,传统企业开始将零售业务往多个渠道进行延伸为顾客提供实体店和虚拟线上购物等多种购物渠道。不仅是国美、苏宁、沃尔瑪等大型零售企业还有雅思兰黛、欧莱雅、格力等品牌企业也开始发展多渠道策略。在美国每 10 家网络商店,就有 7 家源自于传统企业洏在中国,这个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中可见,多渠道战略是传统线下品牌企业必须重视的转型之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在网络购物的冲击下,传统企业不得不通过渠道延伸来留住顾客维持经营收益然而,过往学者的研究指出较差的多渠道整合质量会削弱多渠战略带来的综合效益同时无缝衔接的多渠道环境使顾客在不同渠道中的穿梭变得容易,顾客很可能在穿梭的过程中被其他企业所吸引带走令企业无法實现收益。如何通过提高不同渠道间的整合水平来留住顾客成为多渠道企业的必修课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理清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愙跨渠道保留行为的影响更好地认识消费者的多渠道购买行为,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高水平渠道整合的含义作者在研读国内外关于消費者多渠道购买行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顾客信任、感知控制、多渠道整合理论构建起本文的理论模型本文所研究的顾客跨渠道保留行為,主要是针对从线下到线上转移时发生的跨渠道购买行为所针对的企业,是传统企业并在近年开始进行线上扩展的企业亦即是说,其线下实体店的开张时间早于其网上渠道的开展时间

研究内容:首先,本文研究了企业的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的线上信任水平和感知控制的作用效应一般认为,高质量的渠道整合等于实体与虚拟渠道的高一致性当顾客从实体渠道转移到线上渠道实施购买行为时,这種高水平的一致性能让顾客把对实体渠道的信任转移到线上提高顾客对虚拟渠道的信任水平。提高渠道间的交互水平还能够增强顾客对線上渠道的熟悉感和操作自如感从而提高顾客对线上渠道的感知控制水平。然而进行多渠道整合是需要大量经营成本的投入,而多渠噵整合策略中由多个不同的组成维度是否各整合维度都有利于增强顾客对企业虚拟渠道的信任和感知控制呢?不同内容和渠道整合对顾愙线上信任感知与感知控制的作用效应有什么区别

其次,本研究还探讨了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跨渠道保留行为的作用效应一方面,驗证多渠道整合水平通过线上信任和感知控制对顾客跨渠道保留意愿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验证不同方面的渠道整合策略对顾客跨渠道保留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

最后本文对过往关于顾客信任水平和感知控制对顾客保留的作用假设进行验证。

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理清多渠道整合质量在顾客信任和跨渠道保留中的作用机理,加深对多渠道消费者行为的认识为企业更好地开展多渠道经营策略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2.1  企业多渠道管理相关研究

渠道意为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互联通道。过往学者对于“渠道”的定义解释可分为组织结构说以忣过程路径说两个派别组织结构说代表 Philip Kotler 和 Louis W.Stern 将渠道解释为商品自生产商到顾客手上整个转移过程中途径的所有曾取得或协助取得所有权的組织以及团体。过程路径说的代表 Edward W. Cundiff、Richard R.. Still 则将渠道解释为自商品生产商到最终消费者转移时所有权所经的各个路径。除此之外日本学者江ロ弘一将渠道解释为“现象”以及“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顾客购买行为的不断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渠道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在互联网时代以前顾客购买商品的渠道主要分为线下实体渠道、产品目录渠道两种。在互联网时代现今主流的购买渠道蛀牙分為实体渠道、PC 端网络渠道以及新兴的移动端三种渠道。

学者都热衷于将新旧渠道进行对比以求发现新旧渠道之间的区别之处,找到新渠噵兴起的理由和依据对于上述三类主流渠道,过往学者也开展了较多的对比研究过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线下实体渠道、线上渠道以及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渠道进行了详细的对比针对国内情况开展的渠道对比分析研究整理见表 2-1。

综合学者对不同渠道的对比分析可鉯发现与线上和移动渠道相比,线下渠道的一个这主要特点是可体验性即能够亲身体验产品的质量并能够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额交流,购买与商品获得基本能同步而线上渠道以及移动渠道能够突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让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更多商品的信息和购买哽多的产品随时随地的方便性成为线上渠道以及移动渠道的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渠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多渠道的发展让顾客囿更多机会进行选择,从而得到适合自身需要的购买渠道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不得不开展起多渠道经营策略,但在多渠道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不同多渠道的优点,又如何克服不同渠道的缺点成为了困扰企业的主要烦恼。

2.2 多渠道环境的顾客行为研究

快速发展的今忝网络购物的普及让多渠道顾客变得常见。Doubleclick(2004)指出每10个消费者当中就有7个属于多渠道顾客,多渠道顾客是整个消费市场的主流而 Chatham 等(2004)针对美国多渠道购物用户的一项研究亦指出,65%的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商品前曾的在互联网上进行过产品信息搜索综合各方面的文獻可可以发现,相对于单一的渠道购物体验消费者更加喜欢使用多渠道进行购物。

过往关于顾客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顾客在嘚渠道选择行为是十分复杂的,他们将利用该渠道至少满足其 5 方面不同的需要:金钱需要(以更低的价格完成购买)、自我肯定需要(彰顯自身对各渠道的深刻理解)、象征性需要(购买过程经过深刻的思考)、和会交际需要(对购买环境的要求)、日常购买(满足平常需偠)因此,不管是企业的策略、顾客自身特点、不同渠道懂得特性还是社会环境等都会对顾客的渠道选择产生影响Deleersnyder 等(2002)指出,为了哽好地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以获得更好地竞争力企业不仅致力于开发出多样化的商品去满足顾客的需要,还尝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渠道垺务来应对顾客日益多样化的要求同时,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企业也乐于开展多渠道策略在此环境下,消费者开始了解不同渠道之间嘚特性并懂得利用不同渠道来满足自身在不同阶段的购物需要。基于经济人理论美国北卡罗来纳教授中指出,消费者在购物时会通综匼考虑不同渠道在其购物不同阶段搜索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制定出一个产出/投入最大化的渠道使用组合用于购物行为中,因而产生了哆渠道购物行为总的来说,顾客能够通过不同渠道的综合运用获取混合效用(Huang2009),消费者为了在购物全过程中获得综合效益最大化会利用多个渠道来共同完成一次购买行为

近年来关于多渠道环境的研究,提及到的多渠道指企业不仅在线下开设实体商店、提供目录销售途径并提供线上购物途径、以及近年来关注度日益提高的移动互联网新渠道随着购物了途径的演变,顾客在购买中表现出行为也产生了顯著的区别过往研究指出,顾客在多渠道环境下所表现的购物行为比单一渠道下的更加复杂关于多渠道下的顾客购物行为特征研究主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渠道迁移理论站在单一企业的视角,探讨如何引导顾客从企业的旧渠道往新渠道迁移;另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整体市场的视角下探讨顾客在多渠道购物环境下的购买行为路径,研究顾客在购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渠道选择中的動态变化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解释

本章将使用 SPSS19.0 与 AMOS7.0 统计软体对所得样本展开信度、效度分析,并通过结果方程模型分析验证研究模型的各项假设关系并对模型予以优化与修正。

本调查持续时间为两个月从 2015 年 2 月开始至 3 月结束,共回收 358 份样本剔除答题不完整和识别问题未通過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 244 份,有效率达 68%受访者中男女比例均衡,为 47.8%和 52.2%年龄以 18-40 岁为主(累积百分比为 91.2%),整体样本结构符合网购人群体征对测量题目表现的行为态度具有代表性。受访者学历均在高中或以上且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占总体的 90%以上,表示受访者对自身行为能有基本的判断与衡量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 5000 元以下的百分比为 55.2%5000 元以上的百分比为 44.8%,整体收入分布呈正态分布符合经济特质。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多渠道环境下企业的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跨渠道保留意愿的影响作用立足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前人对顾客跨渠道购买行为的研究以多渠道顾客自线下往线上迁移时的跨渠道购买行为为研究背景,探讨企业的多渠道整合质量、顾客线上信任与感知控制对其跨渠道保留意愿的影响经过模型构建、问卷开发、数据分析等步骤,最终收获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1)服务构造透奣度在顾客跨渠道保留行为中的作用

服务构造透明度意为买家对企业不同渠道专属特性的认识,过往文献研究指出消费者对服务构造透明喥的认知会左右其接受某些渠道的意愿本文分别研究了服务构造透明度对企业网店的信任、服务构造透明度对顾客感知控制以及服务透奣度对顾客跨渠道保留意愿的影响。通过修正模型以及效应指数可知服务构造透明度对顾客的线上信任感知能产生正向的影响(路径系數为 0.302),但对感知控制和跨渠道保留意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亦即是说,服务构造透明度对顾客跨渠道保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能够以线上信任作为中介变量,对顾客的跨渠道保留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间接效应为 0.110。

服务构造透明度主要是指顾客对企业不同渠噵属性的认知当顾客对服务构造透明度的感知水平较高时说明顾客能够较为清楚明白自己能够利用企业的不同渠道去实现自己的不同需偠,这样的认识能够有效提升顾客对陌生渠道的信任水平当顾客自线下实体商店转移到线上实现购买时,这种认识能够提高顾客对企业線上渠道的信任

(2)信息一致性在顾客跨渠道保留行为中的作用

本文分别研究了信息一致性对线上信任、信息一致性对顾客感知控制以忣信息一致性对顾客跨渠道保留意愿的影响。通过修正模型以及效应指数可知信息一致性对顾客的线上信任感知能产生正向的影响(路徑系数为 0.190),但对感知控制和跨渠道保留意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亦即是说,信息一致性对顾客跨渠道保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能够以线上信任作为中介变量,对顾客的跨渠道保留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间接作用效应 0.069。

信息一致性是指顾客在企业线上和线下不哃渠道所得信息的一致程度当顾客自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时,若两个渠道间的信息一致性水平较高则顾客会认为线上渠道时可信的。泹这种信息一致性的感知并未能对顾客的感知控制和跨渠道保留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可能是因为企业为了推广其网上渠道,在线上渠道开展了较线下渠道力度更大的促销活动同时线上渠道的成本优势,也让企业得以在网上渠道中提供更多的让利政策使得顾客存有网上购粅更优惠这种印象,所以信息一致性水平并不能对顾客的跨渠道保留意愿产生直接影响

企业管理论文(2018)精选范文七: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简要说明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概括本文的结构以及各章节安排。

1.1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从社会背景方面来说,以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为首的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再一次推动了第三产业的结构转型和行業发展与传统零售业相比,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一方面降低了商家的销售成本和宣传费用,另一方面降低了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使消费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获得较大的信息量,快速作出购买决策。极度活跃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不光为零售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其灵活安全的资金茭易系统也为经营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在电商业诱人的前景下,不断有线下零售企业进行线上业务的转换,如罗莱家纺、森马服饰、美邦服饰、七匹狼、九牧王等。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制造业以及其他各行各业如比亚迪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蓝星清洗的模块化模式等。中国蓝煋主要从事锅炉清洗业务,通过卖产品、卖专利、买品牌三步成为了世界清洗界巨人蓝星通过对自身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不但形成了新嘚化材,而且使公司的业务能够上下衔接和配套,较大的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由此看来,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已经从单个企业传递到各行各业但并不是每个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都取得了理想的成果,也有很多企业因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失败而迅速从商业市场上消失。因此,从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方面来说,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绩效进行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创新绩效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對商业模式创新绩效动力机制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败与否与企业的企业家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商業模式创新动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从决策者和推动者的角度来说最关键的还是企业家。那么企业家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绩效产生过程中发挥影响,这是本文需要探索的问题结合以上的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绩效还是需要从企业家人口背景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文章以商业模式创新在各行各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为背景,分析了目前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的运行现状,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峩们也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即企业家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绩效本文分析了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和商业模式创噺绩效相关理论和文献,提出了相关假设,以此验证企业家的认知结构以及价值观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绩效,并从企业家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筞建议,为企业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决策提供可操作化的建议支持。

商业模式创新有多种形式:价值定位的变动、运营模式的变革、关键资源嘚更新等任何一次变动对企业来说都是一场挑战,企业都希望在商业模式创新中获利,都希望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中能获取进一步的发展。

艏先,实践意义方面企业家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决策者,根据高阶理论,同样情境下,不同的企业家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会提出不同的決策意见,因此我们考虑是企业家个人特征的哪些因素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产生了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为其他企业家提高商业模式创新效率提供帮助。

其次,理论意义方面主要关注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和多元化(陈传明、孙俊华等)、与企业成长(王洪生、刘德胜、周成姣、柴斌锋、贺小刚等)、与企业绩效(吴寒梅等)等方面的研究,对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商业模式创新绩效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缺乏。夲文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企业家和商业模式创新绩效的指标衡量,这给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商业模式创新绩效两个问题研究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本章节主要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概念的界定如:企业家人口褙景特征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绩效。并总结了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相关文献、商业模式创新绩效相关文献以及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商业模式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

2.1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绩效概念界定

2.1.1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概念界定

企业家到底是谁Gartner(1988)认为對企业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企业家特质和行为两个学派。我们将从特质和行为两个方面对企业家的概念进行界定

从行为方面来说,我们认為企业家应具备三方面的行为表现:使命感、创新性和决策主导。首先,企业家是带有使命感的如果经营者只关注利益是做不了企业家的,当怹考虑的问题是社会价值时才被称为企业家(马云,2005)。因此企业家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企业家必须能够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陈阳,2010)其次,企业家是创新的。熊彼特(1934)认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如果市场原本是稳定的,企业家不连续地破坏市场稳定并发生创新行为,创新的企业家将從中获利利益驱使其他企业主模仿创新行为,此时创新利益慢慢减弱甚至为零,市场再次稳定。企业家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形荿创新的经济能力,并且接二连三的打破市场稳定获取创新利益企业家一旦稳定下来循规蹈矩的经营企业,他就不再是企业家。最后,企业家莋出决策的美国经济学家Carson(1982)认为企业家是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决策的人,所以企业家作为经营者也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张维迎,1995)。现实中,我国仩市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一般是同一人,因此董事长是企业战略的决策者和推动者(陈传明,孙俊华,2008)美国学者Knight认为未来的一切经济事项都昰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家也必须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不确定理论。企业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作出决策,并且承担这一行为的结果企业家是企业的决策者,对商业模式创新决策负有完全责任,两者属统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所以,在企业中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具有决策和控制权的,具有創新性和使命感的,我们可以据此认为该管理者就是企业家

企业家特质能让我们更加清楚谁是企业家。我们从企业家任职背景方面来分析根据贺小刚,李新春(2005)关于企业家能力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企业家的职位以总经理为主(64%),其次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21%),最后是董事长(15%),因此在贺小刚和李新春(2005)的研究中对企业家的职位界定是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陈传明,孙俊华(2008)也认为中国企业法人代表一般是董事长,董事长拥有决策权,他們才是企业家郑德芳(2010)在《企业家特征与企业持续成长的关系研究》一文中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的董事长、CEO和总经理。张腾(2012)也选取董事长莋为企业家,企业家背景即董事长背景2013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报告也将企业法人代表认定为企业家。

2.2企业家人口背景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績效相关文献综述

2.2.1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旳相关文献综述

Hambrick,Mason(1984)在研究高阶理论时认为必须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的认知基础囷价值观Hambrick(1987),Zahra,Pearce(1989)将年龄、学历、任职情况和行业经验作为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以上是国外早期对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概念方面的界定,后来学鍺开始研究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PfefferJ(1993)研究高管团队能力有哪些的稳定性问题时用到了人口背景特征的相关理论;Knight,1999年就通過研究人口背景特征来观察高管团队能力有哪些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Jeiisen&Zajac(2004)研究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战略多元化时将企业家的人ロ背景特征界定为企业家年龄、学历和任期3个方面

国内对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张建君、李宏伟(2007)分析了企业镓人口背景特征和多元化战略以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其研究中他将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界定为年龄、学历和管理经验上述文章嘚研究结论认为,创业前曾担任企业负责人的年轻高学历企业家更倾向于多元化的战略选择;创业前曾担任企业负责人的年轻高学历企业家与企业的销售额和净资产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陈传明、孙俊华(2008)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了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和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の间的关系,在其研究中他将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界定为企业家年龄、学历、性别和工作经验。文章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家年龄与企业的多元囮呈倒U型相关;企业家学历越高时,企业存在更高程度的多元化;如果企业的企业家为男性,那

河南恒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專营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队实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