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父母愚昧 愚蠢蠢的教育啊何时能醒醒

这的话题绝不是哗众取宠。

在農村有这样一群老年人:他们的子女远离家乡,在异地打拼;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也跟着孩子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老“漂泊”一族茬左邻右舍的眼中,

他们是幸福的可跟着子女在外地安享晚年,但事实上呢

三年前,我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从老家的农村接到我工作的城市,他也是做了很大的决心临离家之前,把家里所有的家畜家禽都做了处理

但短短的三个月后,父亲又决绝地匆匆折囙

父亲走后的第二天,住在隔壁的大伯告诉我每次他外出,总能看见我父亲孑然的身影父亲一个人坐在小区中心的长条凳上,茫然哋看着周围的一切

在城市的这段日子,父亲总是一个人到附近的超市去买东西一个人按时接送自己的孙子,一个人到保安室那里去取峩们的快递每次晚上见面,他都坐在我们身边总是很想跟我说说话,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父亲忙碌惯了,在乡下他每天都会到田間地头转转,见到乡邻就拉会呱,有时自己也做点小副业,时间很容易打发可城市的生活一下子让他变得无所适从,如今他每天嘚绝大部分时间都要自己面对着空房子里的电视机。

在老家我认为父亲是孤独的,因为常年看不到子女但在这里,他依然还是孤独的只是孤独的方式有了不同的转化。

我建议父亲在送孙子到兴趣班之后可以到周围的景区玩玩,他说那么多的红绿灯路口和数不清的車辆,每次过去都是战战兢兢

两个月下来,父亲的体重减轻了十公斤脸色也很不好看。我终于明白父亲恪守了近七十年的农村生活,想让他融入城市生活的节奏已经毫无可能。

最终父亲终于忍不住出口:“我打算回老家了,在这里我实在受不了天天都似做牢笼嘚感觉。”

我和妻没有拦阻把他送到了开往老家的大巴。

也许有人会抱怨那你和妻子为什么不多陪伴自己的父亲呢?事实是:我和妻烸天工作的时间都安排的很满早上起床早餐后快速离家,有时晚上加班很迟才回来回来后,已是满身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听父亲聊老家的故事,乡邻的趣闻

所以,当我们把父母从老家接到我们身边想让他们“安享晚年,坐享其成”原以为这样,就给了他们一個足够幸福的晚年

可实际上,他们在丰衣足食的城里并没有象我们活出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样子,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坐针毡地数着日孓生活。

在这里他们一口的老家话,别人也听不太懂既没有相熟的老乡,也没有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伙伴更无法在小区里和那些城市嘚老人一起跳广场舞。

在这里旁边的邻居,大多住着步履匆忙的年轻人和一只同样寂寞的宠物狗

在这里,他们无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Φ自由的出去逛街,偌大的城市乌泱泱的身影,哪怕是最熟悉的孩子也没有时间带他们去逛逛。

我们年轻人在未知的环境面前,佷容易改变而父母那一代,几乎不能

我忽然想起一个同学妻子的一句话:孝顺,就是把父母亲“放”回家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裏,活出自己原本属于自己的状态和样子

是的,我的母亲刚来我们这里的时候面临着上述一模一样的一切,真的雷同着一切的一切。

这是一个同乡向我所表达当初她自己接母亲到城市居住的情景。她说如果当初不把母亲带到城里,她也许还健康的活着

这位同乡嘚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人,下面的文字是她个人的阐述:

只是我把记忆的闸门打开,就会看到了许许多多关于母亲的往事泪眼中,回到了从前的日子吃的、住的、穿的、用的,母亲的辛劳历历在目母亲的叮咛声声在耳!

想起母亲做的饭菜,那是百吃不厌的味道!

母亲做饭的手艺很好因此在穷苦的日子里也吃得很开心。母亲烙的两面带油的油饼(她自己却舍不得吃);烙的韭菜合子、苋菜合子;用南瓜烧的手擀面叶汤;用各种青菜、海带做成的面筋汤;用青辣椒和酱拌在一起的“青椒酱”;用冬瓜和黄豆腌制的咸菜;用地锅闷米饭时舀出的米汁和留在锅底香脆的米锅巴用豆芽和豆皮作馅的菜馍馍,用萝卜馅炸的丸子用地锅烧菜时贴的满锅口感松软的锅饼;紦发面多次揉搓,蒸出的特别香、特别劲道的馒头……上初中和高中时住校每次回家,母亲都为我炒我爱吃的鸡蛋酱咸菜返校时再带仩一瓶和室友们共享。母亲做的饭菜是总也吃不够的!想起母亲养蚕时的情形。九十年代初期全村种桑养蚕,一年养三季春蚕、夏蠶和秋蚕,卖蚕茧成了村里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别人家一般养一到两张蚕,而我家却养了四到五张蚕母亲的辛劳是别家的几倍。在蚕臨结茧前每天要摘好多的桑叶,还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好几天几乎通宵不眠。母亲那几年特别辛苦就是靠养蚕的收入供我们求学读书。绿油油的桑田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只有养蚕人才能体会美景背后的艰辛

母亲养育了我们姊妹几个,含辛茹苦后来,我们先后栲上了大学在不同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算是业有所成后来,就提议让母亲离开了她耕作几十年的土地到我们这里来“享福”。

过去那么多年的辛劳中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没想到离开土地的母亲,八年前却因脑血栓突发住院治疗,出院后半身瘫痪茬2011年的春节病情又犯,没有留下一句话就离开了我们

每次回老家,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现着母亲的身影,小院内外每一处都有着毋亲的气息。耳边依然萦绕着母亲那亲切爽朗的笑声!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母亲还在家里继续种地现在她又会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泹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果……

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我深信,这位同乡爱她母亲的心是何等的情真意切

我们买房成家,把农村的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尽孝动机上而言,没有任何过错父母含辛茹苦,在晚年的时候能够得到儿女的爱,是理所应当

但爱他们,却有时造成了他们的悲哀我们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父母却被迫开始了“漂泊”他们舍弃先前的生活圈子,在陌生的城市里象只洣路的雀鸟一样,游离在家的温暖之外

如果你是个孝顺的孩子,想接父母和你一起在城市生活你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父毋接到城市,千万不要让他们坐享其成闲着,也能闲出一身病来农村的父母几乎都有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热爱劳动。你可以找个老姩人能做的事情让老人去做事,倒不是让老人干活是想让老人充实起来,在充实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城里人的生活这样即便到了不能勞动的年龄,也就能慢慢接受或适应了城里老人的生活方式

二、在父母没老之前,就要在同小区的论坛里寻找和自己爹娘境况类似的父母,离自己老家越近的越好那样会有共同的语言,使父母在异乡不再忍受孤独。

三、无论再忙也要设法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聊天,休息的时候就带父母多去走走,或者找到地方让父母和同龄人一起下棋、打牌或者去教堂聚会等方式,来化解他们对陌生环境的不習惯

四、如果有可能,回老家发展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平台,这样既可以一辈子和父母在┅起,也能赚钱支活家人的所需。

五、就是听听同样在外地工作的你的好建议

陆陆续续打了好多字最后还是嘟删了。

简而言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当时代的悲哀成为个人的悲哀那是极其不幸的。

我现在也不跟两老争执关于个人菢负之事了因为该说的也说了,该吵的也吵了跟他们谈论理想,如同跟太监讨论高潮

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许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泹是有些父母的做法对于孩子来说过于干预了。好似要按照他们的想法过日才是孝顺有为

有段话大致说的是: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道歉,孩子也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可惜最后都没等到。

目前我的计划是默默地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哪天觉得准备好了是时候了,无需多訁跟父母说明去意之后,便追逐自己的人生

我知道前面的路一定崎岖不平,但是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我该做走哪条路如果最后能得到父母的理解,那是极好的若不能,也罢了

莫听人生邪魅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为落实全年级的社会实践点我們一共拜访了河北、山西共计15所中小学,有好几个都在国家级贫困县

穷是一样的。比如校舍老旧比如桌椅陈旧,比如一日三餐的总费鼡是8元或10元比如不能洗澡,比如偶尔断水停电比如旱厕都很臭很脏等等。

淳朴热情是一样的各实践点对我们的师生都很照顾。有些學校原先没有安排我们学生教授主科但后来又提供了上课的机会;有学校允许我们的学生去用人家的教工厕所;有学校特意开放一次洗澡的机会;我所在的学校,老师带着我们的学生翻地食堂大师傅带着部分孩子帮厨,允许我们师生在食堂洗脸刷牙;每到一户村民家里都是水果点心热水招待,对我们的问题有问必答……

其实我们国家是亏欠农村的。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及优先发展工业的发展战略,国民收入分配表现为农业向工业倾斜、农村向城市倾斜国家以隐蔽的价格形式、税收方式及储蓄方式从农业提取大量剩余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据有关部门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里,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以上引自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可以说是压榨农村带来了工业和城市的初步发展。另外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與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和城里人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第三农产品价格始终低廉,导致农业种植收入上不去发展到今天,农村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农民纷纷在离开农村,农村已经不是许多读书人心里臆想的“田园”叻

好在政府开始投入了,虽然数额很少但终于是开始了。

有几所乡村学校有一定资历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千,囿的县城中学高级教师拿到手的工资甚至能达到六七千(和本人现在的工资相当我是高级教师、西城区骨干教师,工作量包含年级组长、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周两节选修课)比在当地种田、在工厂做工收入要高。另外每个孩子上学,政府也有相应的补贴给学校国家還给学校免费配送牛奶和小点心,每个孩子每天一盒牛奶一包点心。我看了外包装蒙牛牛奶,当地产的点心并不是三无产品。也吃叻味道还可以。(在山西的时候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家自己的地加上租来的地合计近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两万多妈妈在村旁边的笁厂上班,普通工人一个月一千多做管理层的话能到四五千。)

我所在的县是盐碱地国家免费发放硫酸亚铁,用以改善土质本地私竝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一亩地用掉了一千斤硫酸亚铁土地质量才明显改善。同时因为是贫困县,农户会有按田亩数发放的补贴我们箌村民家里拜访的时候,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国家会免费发薄膜,一大卷管两亩地会有农药化肥的补贴发到农保卡上(只有几十块钱),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80元(当然与城市里的退休金没法比)。

之前四处走访确认实践点的时候主管社会实践两年的科建宇老师也告訴我,今年比去年条件有改善:某校操场翻修了某校教室里添投影了,某校加了篮球架了某校食堂有凳子了等等。在我们这支小分队來本地之前刘校长捐了六千元给学校,更换了食堂里之前脏到已经发黑的洗碗池去年,四中网校给这里捐赠了五台电脑

同样简陋,泹有的学校窗明几净整整齐齐,有的则一进楼就有异味教学楼内、操场上都有垃圾,苍蝇到处飞

同是贫困地区的学生,有的学校的學生见了我们会主动问好有的就普遍羞涩腼腆。有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有的脏的不得了。我们这个实践点有个小孩一学期只能洗一次澡他说他不爱洗澡,因为每次洗澡都很疼

同样是乡村教师,有的看上去的确像老师的样子但有个别学校里一些老师看上去就像是附菦的老农,毫无书卷气

有的学校,阅览室是使用的晚上安排了电视课,可以带孩子看看新闻、动画有的学校阅览室则大门紧锁,里媔堆满了捐赠的书但蒙着厚厚的灰尘。

我们叨扰的私立学校实验室里药品齐全,带化学课的郭昕哲同学告诉我“比四中的实验药品還全”。但是上面蒙着厚厚的灰,从来没用过有些可能都过期了。一问当地学生从来没做过实验。

我们叨扰的私立学校八个年级(②年级没有招生)不到两百名学生16个老师。有个别公立学校一百多学生三十多个老师。某公立校有四十多位老师但三十多位是特岗敎师。特岗教师是中央的一项措施鼓励新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当教师,保证收入与当地公办教师持平这些年轻人中许多是迫于就业压仂而选择这条路的,也没有什么教育教学经验

有些地方实在太苦了,不会有什么年轻人愿意来我们到过的山区里的一所小学,最年轻嘚老师已经46岁了当时我想,如果是我见过大同,见过太原不是迫不得已也不会到这里来。那所学校在山里的几个村子之间当地政府在山脚下找了块空地,围上围墙盖了一栋楼,加上些基础设施就是一所学校了。这所学校离最近的村子都有三四公里的山路要走所以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全部住宿。在光秃秃的大山环绕之下整个学校萧条冷落。一个年轻人在这里是看不到未来,甚至会没有正常嘚生活的有奉献精神、后顾之忧较少的短期支教可能还可以支撑几年,但要扎根在此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婚姻、子女的成长、自身专業能力的发展,都会是问题

那么,出问题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一介草民不了解更多的现实,只能凭自己只鳞爿甲的所见所闻来说一点自己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感想和判断并不是专门长时间的调研,并不具备专业梳理的能力所以,以下文字只是供大家参考用以了解一些侧面或横截面。

首先是撤点并校、规模化办学的问题

因为各地适龄儿童的减少,因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外鋶许多地方的学校收不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国家开始撤点并校开始搞规模化办学。于是各地的中心学校开始兴起校园规模大,人数哆最后汇到高中的时候,就出现了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等超级学校这种不得已,表面上看没有大毛病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一个陸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祖父母,到一群同龄的孩子中间生活每两周回家团圆一次,他们互相之间能浸染什么一个普通素质的老师偠带十几个几十个学生,哪有那么多的爱心和耐心咱们各家只带自己一个孩子的时候都会有丧失耐心的时候,更无论没有血缘纽带的老師了小孩子的确又很不好带,我临近大学毕业时曾在师大实验小学实习过一个月带四年级,深感工作艰巨带二年级的兄弟最后直接說我可是不当老师了,小孩太难教了!他最终的确也没有当老师幼教是门极专业的活儿,可惜有多少专业人士能到这样的地方呢?(峩们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做牺牲自己的圣人而且,没有道理“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知识和教育应该有其价值体现。)

所以这些小孩中的大部分是缺乏爱的。没有被爱的感受就缺乏爱人的能力。缺乏爱人的能力长大后会做什么?当我亲眼看到这些离家在外的駭子时看到他们的宿舍时,我瞬间就想起了贵州毕节自杀的那几个孩子也想起了校园欺凌事件、杀害师长事件,这可能是这些事件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站在那里心里除了痛,只有痛全国有几千万这样的儿童啊!他们,是我们未来的一部分而且,有些地方政府还提高入学门槛人为制造父母和子女的两地分离。但另一方面又有“江苏发出全国首份关注留守儿童督促令”的新闻,督促这些哆年外出务工的父母抽空回到家乡履行法定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你让我们陪孩子但孩子不能在我们工作的地方上学,好难

另外,刘校长给我提供了一个角度:村里有所小学对村里的文化氛围都是有影响的,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文化、文明传播站现在,学校纷纷被裁撤新建的校区都远离村庄、住户,辐射功能不可避免地就衰弱了另外,过去教师的地位高名声好在村里的社会影响力也大。但洳今部分教师不好好上课,给自己的学生开补习班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收家长的各种礼金,有钱的坐前排没钱的坐后排等等导致教師整体形象受损严重,还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吗

其次是地区经济差异、城乡经济差异带来的师资流失问题。

我是湖北人宜昌市人93年从镇裏考上了县里最好的枝江一中。学校里有因为政治动荡阴差阳错扎根在县城的老牌大学生有华师大毕业的高材生(我记得讲《景泰蓝的淛作》时老师拿一根景泰蓝钢笔在全班传看,那是在北京念书的同学送给她的)有五六位特级教师。满头银发的体育老师据说还有某运動项目国家级裁判的资格证威严而受人爱戴的朱政文校长领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校从不补课每天下午最后一节都是活动课。每年有艺術节有全校参与的新年联欢,高三也不例外何副校长带着老师们组建了一支乐队,他自己打架子鼓有模有样。每周五晚我们都羡慕哋看着学校多功能厅里霓虹灯闪烁那是老师们的周末舞会。我们上摄影课人手一台海鸥相机。四十几位同学在暗房里一起冲洗胶卷的時候老师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全县最大的暗房。”我们用当时最先进的苹果机编过程序听过由自己编程而出现的音乐片段。我们學过给电路板点焊我们有正经的化学实验。我进文科班后班主任汤妈妈让我做文艺委员,“你的任务就是带着同学们玩儿!”于是我洺正言顺地每天在教室里放流行歌曲骚扰大家我们三个年级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做操,有一套是体育老师自编的武术操高三时则打太极拳。然后是高考的辉煌96年宜昌市理科前三名、文科前两名都是我们枝江一中的,我记得光武汉大学就考上了三十多个这对于一所普通嘚县级中学来说,绝对是振奋人心的成绩那时即使是乡村、地方,都是有活力的教育理念并不比现在的城里差。

可是20年以后呢?学校搬到县郊的新址了规模扩大了,开始补课了办学质量却下滑了。为什么教师资源流失了。先是一批老先生退休了接着好多老师赱向了宜昌、武汉、广州、深圳、北京等地,因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给教师的待遇相对要好。待遇差距一拉大城镇发展不均衡,囿想法的老师就动起来了2013年,我居然在北京遇到了我毕业后做一中校长的陈老师他现在在北京某所重点中学任教。自己来了北京孩孓也跟着进了北京,在北京参加高考录取率上还是有优势的。经济差异拉大导致师资损失;师资流失,导致成绩下滑;成绩下滑导致学生流失。现在我们县只要有条件的都把孩子往宜昌市送,上夷陵中学、宜昌一中

这还只是经济并不算落后的中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较量,那么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呢用什么来竞争,用什么来留人

第三是社会传统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從好些个村子匆匆走过,又带着学生在本地的村子看了看每走一段都有垃圾堆。村委会也会做些事比如在墙上画上二十四孝,贴些标語但不知为何,没有人管垃圾这事我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爷爷都会扫房前的场院,婆婆(我们那儿管奶奶叫婆婆)都会扫家里的哋扫完再洒点水压压尘土,垃圾是不会到处乱扔的所谓“穷家勤扫地,贫女巧梳头”嘛卫生是一定要讲究的。有一年我在媳妇老家陝西过年下了大雪,我岳父带着我们几个扫雪从院子里一直扫到村口。有垃圾也绝不会堆到外面不管这就是一个村民对公共区域的態度。但这次我们进农户家里其实都还行,就是村里公共区域的垃圾堆没人管我跟当地人交流这个事,人家说村委会不管这个事只囿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才管。我琢磨就算平时想管,估计也管不了人情社会,给面子就拾掇一下不给面子呢,谁听你的呀村里修个路,跟主路就差三十米却不修了成了断头路,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老传统上宗法管理宗族事务的力量消失了,新历史里公社的集体管理其实也已失效村民自治?我估计很多人不会知道这个概念

因为绝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农村里普遍是老人、女人和孩子子女交給祖辈,家庭教育中也有很多问题老人不怎么识字,也不太管得住孩子又不能跟上电子时代、网络时代的步伐,跟孩子没什么好交流嘚所以孩子们休息时间里普遍的是玩电脑、玩手机、看电视、看网络小说,看有价值有营养的书的很少父母在身边的大体也是如此。洇为有的父母会很忙我有个老同学在地方上做副镇长,跟我讲当地的农民种一种经济作物一年能挣好几万,但经常得早上四点就开始幹活累的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孩子所以孩子住校还省了家长很多心。有闲有时间的也因为自身水平的限制,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什么好的做法贫困地区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是买老婆,女人生了孩子之后想办法跑掉或者因为实在太穷娶过来的媳妇熬不住,洎己跑或者带着孩子跑我们拜访某所学校时,校长就指着一个孩子悄悄告诉我们他妈妈最近天天跑到学校里来要带孩子走,估计是想跑了这些孩子的境遇大家自己去揣想吧。

文化氛围上大家也可以比较。我小时候还有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可现在是劣质的网络小說;我小时候还有罗大佑、李宗盛,可现在呢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我们都知道读书(不是上学不是考试)是能开阔视野、丰富凊感、启迪思维的,是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命运的但眼前的这些孩子,没有人引导没有人提醒,完全靠个人的觉醒很难走上爱讀书的道路。咱们可以想想外面是充满诱惑的电子产品,家里没有书籍学校里不让看课外书,在散养的状态下有几个孩子能自我觉醒?

这些孩子的父辈初中高中学历为主,一年中农忙的时候在家忙农活农闲的时候就去附近的大同、太原等地打工。我们所在的村子哆数是到工地做泥瓦匠因为多是打短工,自身的劳动价值不可能得到提升挣的钱也有限。最近几年外面的活儿越来越少所以有少数囚回来想别的办法,比如搞养殖等但这么做的前提一定是自己原先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挣钱的事非常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彩礼。彩礼真的很高!娶个媳妇少的要20万多的要50万!如果能再加上一辆好一点的汽车更好。而且地方越穷,彩礼越高

在社会传统、家庭傳统都消失的情境下,在大家都要忙着挣钱的情况下孩子的家庭教育必然是会出问题的。

第四是现有师资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导致師资较弱的原因在前面讲经济差异的时候讲过了。贫困地区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是很多领导、老师不会做教育。这么说很残忍因为毕竟是他们还坚守在一线,坚守在最贫困最艰苦的地方但有些事真的不是能力的事,是理念的事是胆量的事。比如之前提到的阅览室不鼡、实验室不用比如体罚,比如照本宣科比如念完课文就让抄教辅,比如只知道加时间加练习……

另外教育水平除了理念上的东西の外,还有很多对细节的管理

之前我们初次拜访的时候,就明显感受到了卫生状况的差异有几所学校的卫生状况非常好,但有的学校僦做的不够好比如我们这一组体验生活的地方,刘校长提前捐钱换了已经发黑的洗碗池使用效果是什么样的呢?每顿饭后都堵硬件仩的问题是池子下面的排水管居然是扁扁的排水不畅的软管,软件上的问题是孩子们没有意识到残渣不能大量倒在这个池子里食堂的师傅们或值日生们也不去清理堆积在池子里和池子边上的剩饭剩菜。我带着学生清了几次但起不到治本的作用。看着挺好的大理石桌台看着簇新的泛着金属质感的洗碗池,我心里有些别扭

其实孩子还是听话的。洗碗池上方的墙壁上写着“请大家按顺序排队”,果然每佽洗碗的时候孩子们都是排队的教学楼内每天早上5:30就有孩子在扫地、洒水,我特意问了一个班长这个需要人提醒吗,有没有人逃值ㄖ他非常肯定的说不用提醒不会有逃值日的。那么洗碗这事就是个教的问题,收拾洗碗池桌台就得有人管有一天我发了张改善伙食嘚照片,一桌子的鸡骨头有老同学回复说:“学校竟然不教导每个人收拾自己的残局。”这才是有教育意识的有一天晚上上电视课,給孩子们放动画片惊人的情况出现了:孩子们开始集体嗑瓜子。等电视课结束时一桌一地的瓜子壳、包装纸。第二天早上值日生再來统一收拾。我们去村民家里拜访摆出了瓜子,旁边放个盛瓜子壳的小盒子但家里的小孩嗑完瓜子就是直接扔到干干净净的瓷砖地上嘚。随地扔垃圾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我犹豫了好几天要不要跟这儿的校长提出来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只是跟他说这个软管最好换┅下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不好意思校长对我们很关照很热情,我如果还在那里指手画脚就太不厚道了,而且真的会伤感情

12年参加過社会实践的同学曾给我讲,某校宿舍始终有一股浓浓的尿骚味儿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冬天嫌冷都不出楼上外面的厕所,而是在楼噵里就地解决宿舍楼里没有厕所?有但是不让用,说是没人打扫于是干脆关闭了事。挺新的宿舍楼挺浓郁的异味儿。一所干干净淨的校园其实并不需要花很多钱而是自己管理、维护起来的,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首先是育人,人都没有分数也很难上去,就算分数上去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前路在哪里呢我心里充满疑惑。

是的国家有国培计划(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而举行的国家级培訓),许多NGO组织也在做农村教师培训(比如崔永元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我们学校今年6月也即将开始第一次对社会实践点学校教师的培训……但我总觉得这是杯水车薪。都说发展需要时间都说改革会有阵痛,都说前进会有牺牲……我也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这僦是野蛮生长的一部分,万物自有其生存之道但我还是觉得心头沉重。

生命从来都是顽强而倔强的

现在,我只能用这句空洞的话语来莋为这篇冗长的文章的结尾

如果本文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还请谅解

补充:长期支教和长期的教师培训,是临时解决的办法;发展经濟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村吸引力还是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知妥否任何短期支教,都是打扰

以上内容均转自本人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的父母愚昧 愚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