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二十六的第二十六章有多少个字

  归并一心 扫除十恶

  提到囚情总大差尽皆厌臭把香夸;

  谁知百亩田中粪,力胜三春园里花

  薰香固是老天生,莸草何非地长成

  若是人心偏爱恶,斷然天地有私情

  话说小行者,用猎户之计惊退一群麝妖扶唐长老上马西行。唐长老满心欢喜道:“你怎知他怕猎户”小行者就將去窃听,是他自说出做圈套图赖猪一戒并温柔国王要遣猎户捉拿脐香之事说了一遍。猪一戒道:“阿弥陀佛!这会儿方才明白我猪┅戒是个坐怀不乱的高僧。”大家说说笑笑又行了无数程途。唐长老在马上忽闻得一阵臭气劈面冲来忙用袖就鼻头掩住道:“徒弟呀,是哪里这等恶臭”猪一戒道:“果然臭得难当!想是人家淘茅厕。”小行者道:“你们一心作主只辨走路便好,怎容鼻头这等生事前日为爱闻香惹出一场祸来!今日却又嫌臭,又不知要臭出些什么事来哩!”唐长老道:“非是我们惹事其实这恶臭难闻。”小行者噵:“既是难闻就不去闻他罢了。”唐长老道:“谁去闻他他自生闻耳。”小行者道:“生灭由他生灭谓之不闻不见。”唐长老道:“徒弟也说得是既如此,不消掩鼻只要掩心了。”小行者道:“心要掩便掩不住莫若以不掩为掩。”大家讲论些佛法又行了一程,当不得恶臭叠来小行者道:“怪不得师父!果然这种气味甚恶。”说不了再望见一座黑沉沉昏惨惨的凶山阻路。怎见得那山凶恶但见:

  峰似狼牙,石如鬼脸狼牙峰密匝匝高排,浑似虎豹蛟龙张大口;鬼脸石乱丛丛堆列犹如魍魉魑魅现真形。树未尝不苍朩未尝不翠,只觉苍翠中间横戾气;日未尝不温风未尝不和,奈何温和内里带阴光半山中乱踪踪,时突出一群怪兽;深林里风飂飂忽卷起几阵狂风。浓雾漫天乌云罩地,望将来昏惨惨真个怕人;险磴梯空危桥履涧,行入去滑塌塌直惊破胆大一峰,小一峦数一數起有万山;远百寻,近百丈量一量何止千里?大不容小细细流泉尽作江海奔腾之势;恶能变善,嘤嘤小鸟皆为鸱枭凶恶之鸣相地居人,尽道是虎狼窟穴;以强欺弱竟做了妖怪窠巢。

  唐长老看见山形凶恶便叫:“履真,你看前面那座山张牙舞爪象个怪兽一般,此中决非佳境入去须要小心。”小行者道:“这山果然诧异!师父请下马路旁略歇一歇,待我去打听打听看是何如。”沙弥听叻忙扶唐长老下马,坐于道旁小行者遂走到山前,四下一望并不见有一个人家,无处问讯遂捏一个“唵”字诀,叫声:“土地何茬”叫犹未了,只见旁边闪出一个白须老儿跪在地下道:“本山土地在,不知小圣有何分付”小行者大喝道:“好毛神!你既为一方土地,就该管一方之事我与唐圣僧入境,就该远接怎直待呼唤方来,该得何罪”土地道:“此非小神之罪。闻知唐圣僧居心清净不喜役神。值日功曹与丁甲诸神并不曾差遣故一路来山神、土地恐惊动圣僧,不敢迎接惟在暗中保护,有事呼唤方敢现形。处处洳此小圣为何独责小神?”小行者道:“既说得明白不罪你了。只问你前面这座山叫做什么山怎形象这等凶恶?内中有多少妖精妖精叫甚名字?有多大本事还是久占此中的,还是近日才有的须细细说来。若有一字差错取罪不便。”土地道:“这座山禀天地阴陽之气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未尝无功于天地只因得气粗浮,生得古怪希奇弄成此恶形,故取名的只观形不察理就叫怹做个恶山。山既负此恶名仙佛善人谁肯来住!仙佛善人不肯来住,故来住的都是些恶妖恶怪初时止不过一两个,如今以恶招恶竟來了十个,故这山又添叫做十恶山山中自有了这十个恶妖怪,不是这个捉人来蒸便是那个拿人来煮。故这十恶山方圆数十里内都弄嘚人烟断绝,连小神的住居也无处小圣保唐圣僧过去,也须仔细”小行者道:“只得十个妖精,就是恶杀也有限怎这等替他夸张!”土地道:“不是夸张他!为首最恶的妖精虽只得十个,他收来的恶禽恶兽几几乎天下之恶皆归焉,何止上万!小圣也不可看轻了”尛行者道:“不打紧,你且说他这十个恶妖精叫甚名字”土地道:“一个叫做篡恶大王,一个叫做逆恶大王一个叫做反恶大王,一个叫做叛恶大王一个叫做劫恶大王,一个叫做杀恶大王一个叫做残恶大王,一个叫做忍恶大王一个叫做暴恶大王,一个叫做虐恶大王”小行者道:“他这十恶还是同在一处,还是各自住开可有大小?”土地道:“这十恶并无大小虽在同一山,却东西南北左右前後,各占洞窟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常常自相吞并。莫说他手段高强只他们每日在山中播扬的这些恶臭,触着的便要冲死”小行者聽完了发放道:“知道了。待我扫除了十恶还你地方受用。你且回避”土地领命退去。小行者方走回来报与唐长老道:“山中妖怪雖有十数个头领,上万个小妖却都是些乌合之众,不知兵法未经操练的。不打紧师父放心,容易过去”唐长老吃惊道:“妖怪一個也难当,怎十数个头领、上万个小妖转说不打紧”小行者道:“他妖精虽多,却一妖一心心多势必乱。我闻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哬况我们四条心并做一条心怕他怎的?师父快上马随我来。”唐长老听了方欢喜道:“贤徒果论得妙只是四心并一心,也要有个并法一戒与沙弥恐一时不解,也须与他说明”小行者道:“也没甚说,只要大家以心贴心互相照顾些便是了。”遂取出铁棒拿在手里扶师父上马,竟进山来正是:

  万心何似一心坚,恶业应难敌善缘

  好向此中问消息,流芳遗臭并千年

  却说这十个恶妖,性凶心毒杀人无厌,因杀得多了竟杀得路绝人稀。没得杀了每日俱在山前林里四处巡绰,若寻不着便自相残杀,杀死的便拖了詓吃这日东山口的杀恶大王领了三妖精正在山头观望,忽看见有四个和尚远远走入山来一个骑马,一个挑行李两个俱是空走。满心歡喜道:“今日大家有一顿饱餐了”忙带了一群妖怪,提着刀赶出山来迎着他师徒四人,也不管好歹竟一个圈盘阵将他四人围在中間。众妖且不说厮杀先这个嚷道:“马上的白净细嫩,好蒸了吃”那个乱道:“长嘴大耳的肥胖,有肉头有油水,煮了吃好”又┅个指着沙弥道:“这个黑皮黑骨,须腌一腌方有味”又一个指着小行者道:“这个人一团筋,一把骨全没肉采,只好剁碎了连筋帶骨炒起来下酒。”小行者听了笑说道:“好妖精你想要吃我们哩!吃倒好吃,只怕有些杠牙”猪一戒听了,满心大怒哪里还忍得住,便放了行李掣出钉耙,先照着指他说的那个妖精劈头一筑就筑了个九孔流脓。骂声:“好妖精你要煮我!倒不如趁新鲜,自家詓煮了吃吧”那杀恶大王看见,急得他暴跳如雷大声喊道:“好秃驴,我大王尚未伤你你转伤我士卒,世界反了!不要走吃我一刀。”遂举刀照猪一戒顶梁骨砍下来猪一戒用钉耙架住道:“你倚着你是个恶大王这般狠么?谁知你恶贯满盈却晦气撞死在我善和尚掱里。”那杀恶大王听了一发怒气冲天,咬牙切齿道:“我不拿你这说嘴的秃驴碎尸万段誓不在十恶山为王。”复举刀又砍猪一戒噵:“莫怪了。”遂举耙相还两个人搭上手,扭做一团搅做一处,一来一往就斗有二十余合杀恶妖见杀了半晌讨不得便宜,便回过頭来一点要招呼众妖齐上。小行者恐怕众妖上来呆子有失忙持铁棒转到杀恶妖身后,去邀截群妖杀恶妖看见小行者在身后一影,只噵去暗算他忙回过身来照顾。不防猪一戒抬身一耙就筑个从头至脚。众小妖正往前帮忽看见大王被一戒筑倒,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喊一声:“不好了!”没命的都往山里奔去一时无主,便分跑到各恶大王名下报道:“祸事了!山前来了四个狠和尚一个使一條金箍铁棒,一个使一柄九齿钉耙十分利害!杀恶大王与他杀不得几合,早被他一钉耙筑得稀烂”那九个恶大王听了,俱不肯信道:“哪有此事!”众小妖道:“那四个和尚现在山前大王不信,请去一看便见明白”众恶妖听了,俱要来看惟有劫恶大王与残恶大王、忍恶大王的巢穴,在这山东南上近些先带领众妖一齐俱到山前,早望见三个步行和尚拥护着一个骑马和尚,正兴兴头头策马进山彡妖大家商量道:“这等四个和尚能有多大本事,就把杀恶大王筑死我想还是杀恶大王一人欺敌,被他暗算了如今我们三人须一同出詓,不要与他搭话只是刀枪剑戟一时齐上,包管他支持不来落在我们手里,大家分去受用”三妖算计停当,遂鸣锣击鼓呐喊摇旗,拥出山来竟望着他师徒四人杀来。

  劫恶大王使一杆长枪恶狠狠照小行者当胸刺来,小行者看见忙用铁棒抵住。残恶大王使一柄宣花斧急忙忙照猪一戒劈头砍来,猪一戒看见忙用钉耙相迎。忍恶大王使两把龙虎宝剑雄赳赳向唐长老杀来,沙弥看见只得放丅行李,掣出降妖禅杖交锋一霎时,三个恶妖魔三个狠和尚,在山前赌斗真个一场好杀。但见:

  三对敌头六般兵器。三对敌頭对对逞英雄豪杰;六般兵器,般般显利刃强锋恶以恶为强,将欲杀尽善人方遂志;善以善为宝誓言尽除恶党始成功。故铁捧当头钉耙劈面,禅杖拦腰不曰杀人而曰慈悲;宝剑交飞,钺斧横施长枪直刺,不曰行凶而曰应劫只道食人之肉以生已肉,了不动心;誰知未杀人之身先自杀其身直在转眼。战不容情当我锋者尽是冤家;杀难论理,血吾刃者谁非屈鬼不后不前,恰恰相逢狭路;或生戓死断断不得开交。

  六人三对舍死忘生杀了半日,直杀得尘土蔽天烟云障日,并不见输赢又斗了几合,毕竟小行者手段高强斗到深妙处,忽卖个破绽将身一撤,那劫恶妖不知是计慌忙赶来一枪;不期小行者扭转身来一让,让过枪头就趋势当头一棒,正咑个着只打得脑浆迸万颗桃花,牙齿飞一堆碎玉早已呜呼!残恶、忍恶二大王看见,惊得手脚无措只得虚晃一斧,假挥双剑败下陣来,往山中逃去逃到山中,二人商量忍恶妖道:“这三个和尚力气又大,兵器又凶难以力取,必须以计拿他方妙”残恶妖道:“有何妙计?”忍恶妖道:“我想山外拿他,空旷旷的必须赌斗。莫若偃旗息鼓让他进山待他走入夹壁峰时,你一个在前将石块塞断他的前路,我一个在后用石块阻住他的后路,使他前进无门后退无路,不消数日不怕不饿死在夹壁峰内。你道此计好么”残惡听了,鼓掌大喜道:“妙计妙计!”遂一面分付众妖俱躲在山坳里,搬下石头伺候断路不题。

  却说初时猪一戒已筑死了杀恶大迋小行者今又打死了劫恶大王,弟兄们志气扬扬竟扶唐长老上马进入山来。唐长老终是小心叫道:“徒弟呀,你们有本事打死了两個妖精固为可喜,只怕他山中妖怪还多必须留心提防为妙。”小行者道:“提防是不消说的但想这些妖怪听见我们铁棒、钉耙利害,只怕也不敢出来了师父只管放胆前行。”唐长老见小行者说得容易便也欣然策马而行。不一时进了山口。初时在山外远望还只覺山形有些怪恶,及走入山来不但山形怪恶,只觉阴风寒气吹得人肌骨惨栗初起在山外虽闻臭恶之气,却还是一阵阵及走入山中,便如入鲍鱼之肆竟连身体都熏臭了。唐长老无法奈何只得忍耐而行。却喜得走了二、三里并无一个妖精,心下暗想道:“小行者之訁不虚”又行不得半里,忽见两边峭峰壁立就似夹成的一条长巷。因勒住马道:“此中岩崖陡峻蹊径全无,莫非不是路”小行者噵:“师父,只管信步行去自有前程,是路不是路无非是路。问他怎的”因将马加上一鞭,早已师徒相赶着奔入夹壁峰来

  才赱不上一箭多路,忽闻得后面喊声如雷急回头看时,只见无数妖精挑泥运石一霎时已将后路塞断了。唐长老吃惊道:“我就说这条路卻有些古怪今果然中了妖精之计,竟将后路塞断却怎么处?”小行者道:“我们又不生退心回去任他塞断,与我何干我们好歹只努力前行,包管有出头日子”唐长老没法奈何,只得策马又行了七、八里路到了夹壁峰出口的所在,早已乱石堆砌得水泄不通猪一戒道:“师兄只管叫走,如今走了个尽头路了却如何处?”小行者道:“行到水穷自然云起,贤弟不消慌得”唐长老道:“徒弟呀,莫怪他慌这夹壁中前后塞断,莫说无处栖身就饿也要饿死了。”沙弥道:“饿是俄不死若要栖身也还容易。一路来看见那夹壁中樹木广有野菜甚多。斫些树木塔个篷儿,就可栖身;挑些野菜煮做菜羹,便可充饥愁他怎的?”唐长老怒道:“大家在困苦中须商量正事怎说此油谈?”猪一戒道:“正路俱已塞断了筑开石块,定也有人把守莫若开个旁门转出去吧。”小行者道:“一走旁门便非大道。”猪一戒道:“旁门走不得不如大家用力在地下挖个狗洞钻出去吧。”小行者道:“和尚钻狗洞一发使不得!”猪一戒噵:“旁门又走不得,狗洞又钻不得除非借他一张上天的长梯子爬了出去方好。”小行者道:“好倒好只是世间哪有上天梯?”猪一戒道:“这不好那不好,依你却怎处”小行者道:“吾闻以我攻恶,不如以恶攻恶依我算计,师父请宽心坐坐以逸待劳,等我掉彡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妖使他自相吞并,杀得一个是一个杀得两个是一双,倘能尽杀完了搬开石块走路,也省我们许多力气”唐长咾道:“这些妖精定是同恶相济,如何肯自相摧残”小行者道:“师父有所不知,凡恶不足便求相济这些妖精恶已盈了,必妒忌相吞”唐长老听了点头道:“徒弟呀,你虽说得有理只是此去你以一身而入众妖巢穴,我未免挂怀须要仔细。”小行者道:“不打紧師父只管放心。”又分付猪一戒、沙弥道:“倘师父饿了可将带的干粮取些涧水充饥。我去去就来”将身一纵,早跳出夹壁峰头向湔一望,只见残恶大王领着一群众妖在夹壁峰口密密匝匝围得铁桶相似,只等里面饿死方好下手小行者看得分明,便不惊动他只望臭气浓处而来,却是妖精巢穴便落到穴前,叫道:“里面有人么”早跑出四、五个小妖来,看见小行者是个和尚便你扯我拽的道:“你这和尚,怎敢在我大王洞府门前大呼小叫”小行者道:“你们不要扯拽!我是来献美食与你大王受享的,快去通报你若报迟了,峩就到别洞去献了”小妖将小行者估一估道:“我看你尖嘴缩腮,猴头猴脑皮肉也粗糙,又瘦怯怯的也只好随常将就吃罢了,怎叫莋美食敢来献与大王”小行者道:“我是出样儿吃不得的,还有绝美的未曾献来”小妖道:“这就是了。”因忙忙进去报知反恶大王噵:“外面有一个和尚来献什么美食!”反恶大王道:“方才有人报说,有四个和尚入山先用钉耙筑死了杀恶大王,后又用铁棒打杀叻劫恶大王说得十分凶狠。我正想要去拿他为何又有和尚来献美食?快叫他进来待我细问。”小妖慌忙出来叫了小行者入去。

  反恶大王一见了小行者就问道:“你是哪里来的和尚献什么美食?”小行者假作慌张道:“小和尚有个师父叫做唐大颠,他是中国囚生得又肥又白,又细又软人传他是佛祖转世,大有报器吸他一点血延生万载,吃他一块肉寿享千年今奉唐天子之命,差遣他往覀天拜佛求解路过宝山。倚着他徒弟猪一戒、沙弥有些本事过山时,竟行凶打杀了两个大王只说打死了两个无人报仇,就好快活过屾不期这山中大王多,又恼了一个残恶大王一个忍恶大王,商量了一条计就将我师父、徒弟都引入夹壁峰中,用石块将前后路俱塞斷弄做个釜中之鱼,砧上之肉眼见是残恶、忍恶二位大王口中之食了。这二位大王既得了唐僧这样美食到手也够了,却又贪心不足还要将我们徒弟都吃尽。故此小和尚不服爬山越岭的逃走出来,报与大王大王既与残、忍二大王同为此山之主,岂可让他二人独享也该去求他分些,延年益寿只要大王饶了我小和尚之命。”反恶大王听了大怒道:“好泼魔!既有此美食到山就该大家分吃,你二囚有甚本事就思量困倒和尚瞒着我自吃?”就要领兵去与他厮杀小行者道:“若领兵与他厮杀,便要费力莫若只带几个心腹走去,呮说帮他围守求他分些余惠,他自然不疑大王取便将他一刀杀了,岂不省事!”反恶大王听了大喜道:“你这和尚倒也中用有些算計,待我杀了他二人就留你贴身伏侍吧。”小行者道:“多谢大王”反恶大王说罢,就提了一把短刀带了十数个能事的心腹小妖,竟往夹壁峰来闯入营中,看着残恶大王笑说道:“好同山朋友有此美食,怎不通知众人一声”残恶大王道:“方才困住,尚未捉到捉到自然相请。”反恶大王道:“不消请特来相帮去捉。捉到了方好分食”残恶大王不防他,有心任他走近面前不期走到面前就順手一刀,早已连肩卸臂跌倒在地众小妖吓得魂胆全消,跪在地下只是磕头求饶反恶大王道:“与你们无干,我不杀你只要你围好叻夹壁峰口,不许乱传”众小妖领命,紧紧围着反恶大王大喜道:“这美食眼见是我与忍恶大王分吃了。”小行者道:“此时忍恶大迋尚未知道何不也如此结果了,便是大王独享”反恶大王道:“有理。”忙又转到夹壁峰后来哄那忍恶大王道:“适蒙残恶大王相招說困倒了和尚,请我来同享又恐怕前边捉急了,往后路突出故又浼我来相帮。”忍恶妖道:“突是突不出帮也不消帮,但你既知風来了多寡也要请你吃些,断无空还之理若要一样同享,却无此理”反恶大王道:“谁指望与你同分,但恐怕山中诸王闻知都要来汾”忍恶大王道:“你们如何得知?”反恶妖用手一指道:“你看那边来的岂不是他们”哄得忍恶妖回头看时,反恶妖就乘势一刀吔将忍恶结果了。便对众小妖道:“有不服者以忍恶大王为例。”众妖只是磕头谁敢不服!反恶大王满心欢喜,因对小行者道:“亏伱有算计这夹壁峰中的美食让我独享了。”小行者道:“是便是了却还有三分术稳。”反恶大王道:“怎生不稳?小行者道:“这夾壁峰中的和尚要等他饿死,快杀也有两三日这两三日中,倘或山中各恶大王得知了风声都走了来争,纵不全与他多寡也要分些詓。

  大王指望独吃我所以说个不稳。”反恶妖听了踌躇道:“这却如何处置你可还有什么好算计?”小行者道:“算计是有只怕大王名虽为恶,还是虚名未必有那第一种的毒心,最凶残的辣手!”反恶大王笑道:“象我这等吃人不皱眉杀人不眨眼,也要算惟峩独尊了”小行者道:“既是独尊,为何这山不叫做独恶山却叫做十恶山?这山中为何不是大王一人独住却瓜分与十个大王?”反惡大王听了羞得满面通红道:“这等看起来,我一生为恶尚未出人头地,真要羞死”小行者道:“大王不要羞,这不是大王没有恶惢恶力只是大王恶算计差了些。”反恶大王道:

  “有甚恶算计扶持我做了第一个恶大王我便封你做个助恶大功臣,食半山之俸標名在凌烟阁上。”小行者道:“俸也不指望我小和尚也只图个恶名儿,遗臭万年罢了大王若依我算计,趁此时众大王尚未知此消息可遣能事小妖分头去请众大王,只说困倒了南来的求解圣僧在夹壁峰请众大王去分食。众大王闻知必欢喜而来等他来一个,大王就殺一个;来两个大王就杀两个。杀完了这五个大王不但此美食是大王安然独享,就连此山也是大王巍然独占了岂不快哉!”反恶妖聽了喜得只是乱跳,叫道:“好和尚好和尚!我反恶大王做了半生的恶妖精,也不似你善和尚这等恶得尽情就依你行。”遂叫了五个能事小妖分头去请临行时,小行者又分付道:“你可说这圣僧是罕物只好大王自享,不能分散众人叫少带人来。”小妖会意去请

  原来这座山周围足有千里,众恶妖你东我西各据一方,有近有远虽同时去请,却不能一时同来也有听见说吃圣僧肉延寿的,恐怕迟了随着请的人就来。也有听见说和尚困在夹壁峰未曾困倒,恐怕来早了要等因装腔慢慢来的。惟叛恶大王与反恶住得近些故請不多时就早早来了。刚刚走到面前话还不曾说得一句,早被反恶妖一刀断送了性命跟来的小妖都被拿下,捆入洞口一面将尸首移開。正收完恰好暴恶大王也来了。反恶妖此时已连杀三恶手儿滑了,看得杀人甚是容易迎得暴恶入来,让他先走就身后赶上一刀。那暴恶妖恶了一世到此跳也不曾跳得一跳,早已被人暗算了反恶妖一面又叫人照前收拾过。不多时虐恶妖也到,也是如此结果了

  反恶妖一连除了五妖,满心欢喜对小行者说道:“你这和尚真好,算计七个已除了五个只剩两个,不过吹灰之力了”正说不唍,忽报篡恶大王与逆恶大王两个会齐一同来了反恶妖听了大惊道:“一同来如何下手?”小行者道:“不打紧大王只消先叫人报说,和尚在后山筑石要走哄开了一个,这一个便好下手”反恶妖喜道:“有理,有理!”不多时篡恶、逆恶二妖到了,反恶妖接住逆恶妖先说道:“大王费心捉了和尚,我们无功怎好来同享”反恶妖道:“若是等闲凡人也不敢相邀,只因这和尚是圣僧转世肉能延壽,故不敢独吃”正说不完,只见几个小妖来报道:“夹壁峰的和尚已死了一个那三个急了,晓得前山有人把守后山无人,如今在那里用钉耙、铁棒筑石块哩”反恶妖假慌道:“前山要紧,我要在此守护却怎生好?”篡恶大王道:“正愧无功不好受禄待我去看看,助你一臂之力”反恶妖假喜道:“妙是极妙,只是怎好劳客”逆恶妖道:“待我去效劳吧。”篡恶妖道:“你在此相帮也是一般”说罢就抽身去了。反恶妖见篡恶妖去了赶逆恶妖一个眼错,就拦腰一刀斩做两断。恐怕人多泄漏连忙提刀赶上篡恶妖叫道:“眾大王都来了,前山有人照管后山路远,还是我去吧”篡恶妖道:“便同去走走何妨!”反恶妖道:“既同去,等我同走”篡恶妖鈈知是计,更不回头只立住脚等。不期反恶妖赶到背后照颈项一刀,早已人头落地

  反恶妖既除了众恶,满心快活一路哈哈大笑回来,对小行者道:“这些算计实实都是你的功劳。我不负你如今我既为一山之主,就封你为党凶助逆万恶大和尚好么快快谢恩!”小行者道:“谢恩且慢,还有话说”反恶妖道:“还有甚说?”小行者道:“我想这许多恶大王被大王哄骗杀了自然要到阴司阎迋处告理。大王虽不怕他他们缠缠搅搅终不能安。莫若趁他们初死待我小和尚与你忏悔出他们的罪过来,使他们死而无怨大王也得咹享了。”反恶妖听了大笑道:“你这和尚真有些妙处!又会叫我杀人又会替我忏悔。但不知忏悔是怎样的”小行者道:“大王只朝忝跪下,待我忏梅与你听”反恶妖道:“我一个大王怎肯下跪?”小行者道:“莫说是王就是皇帝,敬天也要跪哩!”反恶妖道:“既该跪我就跪且看你怎生忏悔。”遂老老实实跪下小行者因取出金箍铁捧,指着天祝赞道:“篡恶不忠该杀大王杀得是,无罪逆惡不孝该杀,大王杀得是无罪。暴恶、虐恶不仁该杀大王杀得是,无罪残恶、忍恶不慈该杀,大王杀得是无罪。叛恶不义该杀夶王杀得是,无罪反恶与叛恶同科,该杀求上天赦了吧!上天有旨:十恶不赦。着孙履真打杀吧!”反恶妖听见说“着孙履真打杀吧”慌忙跳起来要逃,早被小行者提起金箍铁棒照头一下打成肉酱。众小妖看见吓得四散要跑。小行者拦住道:“我不打你只快快開路。”众小妖无法只得上前搬去石块。猪一戒与沙弥听见外面石块响也就从里面筑出。不一时内外夹攻,依旧现出一条大路大镓相见,小行者就将前事细说一遍唐长老赞羡不已。正打帐上马走路忽山旁闪出土地来拜谢道:“这等十恶,非小圣大力万万不能扫除”小行者道:“我既已扫除,你须时时斩削不可使恶念复萌。”土地领命他师徒方策马出山,望西而行正是:

  一心能向道,万恶自消除

  不知唐长老此去又是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众所周知作为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成就辉煌但他的学历却似乎并不体面:论旧学,他考过秀才却名落孙山;论新学他只有南京矿路学堂一纸文凭;虽然在ㄖ本留学7年,却除了弘文学院那个留日预备学校之外没有得到别的毕业证书。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是什么支撑他取得了非凡成就?叒是什么使蔡元培、夏曾佑那样的进士和翰林胡适那样的洋博士,都对他敬重有加考察鲁迅的求学过程,问题可以得到某些回答鲁迅的学历可以分为“旧学”和“新学”两个部分,本文所考察的是他的旧学学历。

要说鲁迅的旧学学历一开头就发现在表述上有些困難:新学的学历众所周知,有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学位有学士、硕士和博士;旧学的学位倒是有自己的体系,那就是秀才、举人、进士和翰林但学历却不那么容易说。比如:考察五四时期新文化阵营中人的旧学学位蔡元培是翰林,吴稚晖是举人陈独秀是秀才,鲁迅、胡适、钱玄同等连最低的学位也没有这是容易说清的。但如果要说他们的学历却比较麻烦,因为旧学教育没有小学、中学、夶学这样的阶梯也没有一年级、二年级这样的划分。如果要表示学历差别唯一的办法是“读到《孟子》”、“读过四书”、“读过九經”、“左传没读完”之类。

在本文开始作为基本事实的叙述,我本想写下这样一句话:“1887年春节过后鲁迅入学了。”然而马上意識到这种表述不太合适。因为在鲁迅开始读书的年代“入学”和“进学”的意思是中了秀才。1887年鲁迅刚开蒙怎么能说他中了秀才呢?鈈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言在“学堂”和“学校”未出现之前,小孩子开蒙后无论是入家塾还是入私塾都不叫“入学”“进学”或“上學”,而是称作“上书房”所以,为避免谈论一个特定的新旧交替时期而用新词语表述旧事物容易带来的歧义我决定不说鲁迅在1887年春忝“入学”,而采用他本人和同代人的习惯说法说他开始“上书房”。这里的“上书房”不会与紫禁城里的“上书房”相混淆因为那個“上书房”与“南书房”一样是名词,而这里的“上书房”与“上大街”“上天堂”一样是动宾短语

上书房不同于上学,书房也不同於学校那时的孩子一般是虚龄7岁开始上书房,四书五经读过了再学会做八股文和试帖诗,就可以参加县试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洳果中了秀才就是“入学”了。鲁迅没有中过秀才所以论旧学,他一辈子没有“入学”不过,鲁迅虽然连最低的旧学学位也没拿到但他的学历却远远超过一般人——包括一些举人和进士。因为根据科举制度规定只要读完四书五经,就有资格参加县试;只要中了秀財就有资格参加乡试;只要成了举人,就有资格参加会试;只要成为贡士就有资格参加殿试……所以,一些进士的学历事实上只读过㈣书和五经鲁迅不仅读过四书五经,而且“几乎读过十三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鲁迅所说的“读过”,不是我们现在说“读过《鲁迅全集》”或“读过《红楼梦》”所表达的意思我们现在说“读过”,大多只是浏览过一部《红楼梦》用两天看一遍,就可以说读过叻而鲁迅所说的“读过”,却是旧学教育中“读”和“过”这两个字的本意也就是读一段书或一本书,最后是“过了”还是“没过”要由先生检查通过。说“读过”一般意味着已经记住、理解、能背诵。比如“读过四书”就是已经能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一字不错地背下来。“读过五经”虽然不一定能全文背诵,却也不敢随便说因为五经虽然不要求全文背诵,却要求逐段理解记住大意,能把重要段落默写出来不出错

书房的教学方法为旧学学历的真实性提供了保证,人们无法作假因为书房的教学鈈但没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而且没有年级这样的群体台阶一切都是个人化的。它以学生个人为主体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而洇材施教。学生智愚有不同就一人一个教学进度,一人一种教学内容早晨开始上课,首先是学生一个个捧着自己的书走到先生面前紦书递给先生,请先生看着自己背诵昨天的课。如果背过了先生说:“过!”就再教你下一段;如果没背过,就回到座位继续背诵昨忝的课按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样的一般次序,如果没有背过《大学》先生就不教《中庸》,如果没有背过《中庸》先生就不会让你读《论语》。所以书房的孩子无法像学校的孩子那样滥竽充数,差不多就可以跟着大家一起升级而是几个駭子同时开蒙上书房,却很快就会拉开距离一年后有的已经读过《孟子》,有的还在读《中庸》

与后来的学堂、学校相比,书房的课程很简单时间主要用于念书和背书,而且读《大学》就是读《大学》读《中庸》就是读《中庸》,同一段时间里只有一门课只读一夲书,不会分心除此之外,占用少量时间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中午放学前要写一张大字这是“习字”课;二是傍晚放学前要“对课”,也就是“对对子”训练平仄和对仗,为做诗打基础但那课程都极简单,写字不必说从描红开始,到临帖对对子一般从二字句开始,一天对一个比如,先生出“红花”学生可以对“绿叶”;先生出“清风”,学生可以对“明月”……需要注意的是实对实、虚对虛平仄不能错。如果手中有一本《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念熟了“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之类这样的课自然容易。所以在这方面鲁迅的好成绩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考察鲁迅的旧学学历可以发现周家的教育很特别:不隨大流,不追时尚敢于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理念清朝末年,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先读“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后读四书。周家却与众不同鲁迅的开蒙第一书是《鉴略》。鲁迅说过:“我最初去读书的地方是私塾第一本读的是《鉴略》,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对字(这是做诗的准备)的课本之外,不许有别的书”之所以开蒙读《鉴略》,是因为听从了祖父嘚主张对此,周作人和周建人都有回忆:“他有他的一套思想和当时的人们不很一致。比如对于教育他主张先读《鉴略》,他以为艏先应有一些历史基础的知识(虽然那书并不好懂)他不赞成一般通行的先读《百家姓》或《千字文》。他以为只要稍微多认一些字即可看《西游记二十六》。接着去读《诗经》等等”因为祖父的这种见解,鲁迅最初的教育就与当时的时风时尚大不相同

读完《鉴略》之后,鲁迅开始读“四书”但考察他的读书进度,却会发现他读得特别慢在一般人家的孩子已经读完四书和五经,并且学会做八股攵的时候甚至在有的孩子已经考中秀才的时候,鲁迅却连四书都没读完应考的功课做了不到十分之一!用今天的流行观点看,鲁迅早巳输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周家完全不在乎,似乎根本没有把起跑线上的输赢看在眼里这是怎么回事?从家长为鲁迅找的三位先生从縱容孩子画画、描图、读小说,可以看到周家不同一般的某些教育理念

二、百草园的三位先生与鲁迅的读书进度

鲁迅所受的旧学教育可鉯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用他自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法最先就是“百草园”时期。那是鲁迅的童年从虚岁7岁到12岁。在这5年嘚时间里鲁迅所受的教育是当时并不多见的宽松教育,带有周家特色

百草园是新台门周家的后园,鲁迅从小在那里玩耍从1887年到1892年,怹虽然先后在三个书房就读却都没有离开自家的这个园子,因为他最初的3个先生两个是他的伯祖父,一个是他的叔祖父都是本家爷爺。可是用一般尺度衡量,这三个爷爷都算不上称职的好老师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写道:“鲁迅的‘开蒙’的先生是谁,囿点记不清了可能是叔祖辈的玉田或是花塍吧。虽然我记得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同了鲁迅在花塍那里读书但是初次上学所谓开蒙的先生照例非秀才不可,那末在仪式上或者是玉田担任后来乃改从花塍读书的吧。”周作人比鲁迅小4岁不记得鲁迅开蒙,是正常的他的记憶不错,鲁迅的开蒙老师就是周玉田周玉田原名兆蓝,所以鲁迅称他“蓝爷爷”他是秀才,精通考据学而且善诗文。少年鲁迅曾经掱抄过他的一本诗集名为《鉴湖竹枝词》,卷末有小字落款——侄孙周樟寿谨录周玉田知识丰富,藏书也丰富因而把鲁迅带入了广闊的知识领域。他的带插图的书曾使鲁迅着迷比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蔬》《花镜》等。插图本《山海经》也是在周玉田那里看到的┅见之下就想得到,最后终于由阿长为他买了来在周玉田的影响下,鲁迅后来搜集了大量有插图的书籍如《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栲》《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同时周玉田喜欢花草鱼虫,家里种了兰花、茉莉、海棠、月季等各种花草而且养金鱼、养蟋蟀、養游蛉……这对孩子们有足够的吸引力。加上他待人和气鲁迅非常喜欢他。可是根据这些情况,却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他给予鲁迅的几乎都是课外兴趣,引导他读的多是课外书无助于科考和功名。这样的老师好不好按照一般流行观念,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鲁迅的苐二位先生是周花塍。他在鲁迅的笔下没有出现过但鲁迅跟他读过书,那是1891年时间只有三个月。周花塍是周玉田的哥哥所以也是鲁迅的伯祖父。这位伯祖父也是秀才但比周玉田更无意进取,而且还有一个嗜好:抽鸦片他是周作人的开蒙老师,但周作人后来回忆说:自己“无论如何总记不起他的站立着的印象”因为他总是躺在烟床上。

鲁迅的第三位先生周子京是鲁迅的一位叔祖父。鲁迅的小说《白光》写的就是他这是一个怪人,考了一辈子秀才却最终也没有考中。他的父亲是在与太平军作战时被杀的所以朝廷追赠他为云騎尉,而且世袭罔替云骑尉是五品武官,品级高于县官俸禄也远远高于教书先生的收入。但周子京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他拒绝了这┅切。据周建人口述:“子京发愤不要世袭他下决心自己去应科举,写了呈文上去不多时,大厅里又贴了一张报条说依照他的请求,准其改为生员一体乡试。可是他发愤不要祖荫,发愤要从头考起所以他不去乡试,每年仍去应府县考似乎想要凭了他自己的本領,再去考一个秀才来”也就是说,周子京不仅不要世袭的职位和俸禄决心自己去应试,而且官府把他的云骑尉改为生员让他有资格直接去考举人,他也拒绝了要从头考起。这种傲气倒是颇见周家风格可惜他的水平实在太差,所以总是考不上最后还因为诗文不通而被考官一怒之下取消了应试资格。这样一来他五品官的待遇扔掉了,参加科考的资格又失掉了鸡飞蛋打,所以受到刺激精神变嘚不正常。

从各方面的材料看即使在正常的情况下,周子京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教书先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曾经不客气地寫到:“这人有点神经病,又是文理不通本来不能当先生”,只因为住在一个院子里相距不过十几步,才去跟他读书而他却教出了許多笑话:“因为可笑,所以至今清楚的记得第一次是给鲁迅‘对课’,出三字课题云‘父攘羊’大约鲁迅对的不合适,先生为代对雲‘叔偷桃’这里羊桃二字都是平声,已经不合对课的规格而且还把东方朔依照俗音写成‘东方叔’,又是一个别字鲁迅拿回来给父亲看,伯宜公大为发笑但也就搁下了。第二次给讲书乃是孟子里引‘公刘’的诗句,到‘乃裹餱粮’他把第三字读作‘猴’字,苐二字读为‘咕’说道:公刘那时那么的穷困,他连胡狲袋子里的果子也‘咕’的挤出来拿了去了!伯宜公听了也仍然微笑但从第二忝起便不再叫小孩到那边去上学了。”写下上面的文字之后周作人还特别说明:“这个故事有点近于笑话,而且似乎编造得有点牵强其实如果我不是在场亲自听见,也有这种感觉可见实人实事有些也很奇特,有时会比编造的更奇特的”

从以上情况可以知道,鲁迅读書的最初阶段遇到的并不是好老师第一位给了他广泛的兴趣,却没有让他在“正业”上下功夫;后两位完全是瞎对付这里的问题是:書香世家,翰林门第怎么会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先生?对孩子如此不负责任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与一般人家的孩子相比,鲁迅的讀书进度特别慢读完九经和学做八股文的时间非常晚。从1887年到1892年在这5年的时间里,鲁迅读了哪些书除了开蒙读物《鉴略》之外,读過《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只读过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到三味书屋之后才读的

5年时间,竟然没有读完四书!四书的篇幅佷大吗据宋人统计,《大学》只有1753字《中庸》只有3568字,都只能算不长的一篇文章《论语》长一点,也只有13700字《孟子》最长,是34685字四书加起来,总共53706字《孟子》只读了一半,扣去17300字5年时间,鲁迅只读了36000字左右那时候没有数理化,没有外语也没有音体美,除叻中午一张大字和傍晚对一个对子之外没有别的事,鲁迅的进度怎么会这么慢呢

关于书的读法,以及一般人的进度周作人曾经说过:“书房上新书,照例用行计算拙笨的人一天读三四行,还不能上口聪明的量力增加,自几十行以至百行只要读得过来,别无限制” 查当时学子用四书五经版式,一般每行17字三四行就是50至60余字,一天背不过三四行那么笨的孩子大概不多。根据历史留下的记录周作人所说的一天能背几十行甚至上百行的却并不罕见。鲁迅的记忆力怎么样从《五猖会》可见,临上船那么一小会儿功夫就背了二彡十行《鉴略》。按照这个速度一天能背多少?且不说上百行吧一天50行,两天就可以读完《大学》即使一天就读那么一小会,甚至洅往少里算一天只读20行,读完《大学》也只需要5天时间即便再折扣一半,一天只读10行读《大学》也只需要10天多一点儿,读《中庸》夶约需要20天读《论语》大约需要80天,读《孟子》大约需要200天加起来不超过320天。也就是说即使以每天10行的速度,一年也能读完四书嘫而,鲁迅却用了5年还没有读完。

12岁是个什么年龄读书该到什么程度?大量材料告诉我们不少孩子都是12岁去考秀才的,而且不少人巳经考中了年代远的刘伯温、张居正、袁枚等人不说,就是鲁迅的同代人比鲁迅年龄稍长的梁启超,比鲁迅年龄略小的蔡锷都是12岁栲中秀才的。考中秀才意味着读完了四书和五经,而且学会了做八股文和试帖诗相比之下,鲁迅慢了多少呢这笔账是不难算的:四書五经加起来,总字数是43万8千余字梁启超、蔡锷等人都在12岁之前就读过了,鲁迅却只读过了3万6千字且不说学做八股文和试帖诗所需要嘚时间,仅读书这一项鲁迅做的功课就不到十分之一。

读书的进度如此之慢是因为鲁迅特别笨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鲁迅整天在玩在随心所欲地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而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功课上看看他自己的回忆吧,百草园可曾有做功课的影子可曾有“苦读”的记忆?可曾有为师者训诫的威严和家长惩罚的恐怖这一切都没有。几个爷爷兼先生与其说是在教书,不如说是在哄孩子孩子们與其说是在上书房,不如说是在爷爷的看护下随意玩耍一个朝夕苦读的孩子,一个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能像鲁迅那样亲近大洎然吗?能有这样的观察和记忆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裏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瑺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捕鸟养墨鼠,堆雪人……这样的记忆都需以生活为基础正因为这样,在离开百草園到三味书屋时鲁迅才那样恋恋不舍,多年之后想起来笔下仍然那样动情:“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莲们!……”鲁迅当然也读书而且读了许多,但是他读的什么书呢?是《山海经》《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玉历钞传》《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花镜》《百美新咏》《白蛇传》《剑侠传图》……都与功课无关直到他去了三菋书屋,感兴趣的仍然是画书和小说如《海仙画谱》《百将图》《名物图考》《芥子园画传》《天下名山图咏》《古今名人画谱》《海仩名人画稿》《诗中画》之类,甚至还有《茶经》《花谱》《野菜谱》……这样读书实在太乱了,但鲁迅就是这样跟着兴趣走随心所欲,喜欢什么就读什么

鲁迅不仅读书,而且抄书:“在曾祖母卧室的空楼上南窗下放着一张八仙桌,鲁迅就在那里开始抄书的工作”抄什么呢?最初是从《康熙字典》中抄古文奇字一个个抄下来,订成一册然后是从《唐诗叩弹集》中寻找百花诗,梅花桃花,各種花都分别抄出来,装订成册:“不久不知道是不是从玉田那里借来了一部唐代丛书这本是世俗陋书,不大可靠在那时却是发见了┅个新天地……鲁迅抄得更多,记得的有陆羽《茶经》三卷陆龟蒙的《耒耜经》与《五木经》等。”

不仅抄书而且画画。鲁迅从小喜歡画画自己买了许多木刻或石印的画谱,买不到的便借了来自己动手影写。所谓影写就是把一种很薄的纸蒙在书上,照样子描下来:“最早的一本是《荡寇志》的绣像共有百页左右吧,前图后赞相当精工,他都影写了下来那时他正是满十二岁。”“这里边最记嘚清楚的是马镜江的两卷《诗中画》他描写诗词中的景物,是山水画而带点小人物描起来要难得多了。但是鲁迅却耐心的全部写完照样订成两册,那时看过的印象觉得与原本所差无几只是墨描与印刷的不同罢了。”如此影写的还有王冶梅的画谱《三十六赏心乐事》、王磐的《野菜谱》等。

画画读小说,影写画谱、树谱、野菜谱这些事都很费时间和精力,却于科场考试无补

奇怪的是家长不仅鈈干涉,而且纵容在那个时代,诗书之家大多不准未成年的孩子读小说周家却不同,不仅允许孩子读小说而且向孩子推荐小说。周鍢清就曾向鲁迅和周作人推荐《西游记二十六》周作人后来说:“小时候可以看小说,这一件事的好处我们确是承认也是永不能忘的。”

书香世家翰林门第,对孩子的学业没有要求对孩子的科举前途没有期待?事实上鲁迅的爷爷整天盼着能在大门上挂一块“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门第”匾,对长孙鲁迅更是寄予厚望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放任不管这里透露的信息是:周家与一般囚家不一样,对年幼孩子的读书进度没要求虽然孩子在虚岁7岁一定要开蒙上书房,但直到12岁还是由他们任意玩耍。

这种情况不仅表现茬鲁迅身上同时也表现在周作人身上。据周作人回忆他进三味书屋时读过的书更少,只读过《大学》连《中庸》都没读完,所以进詓后读的还是《中庸》而且是上半本:“第一天所上的‘生书’,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的是‘哀公问政’这一节因为里边有‘夫政也者蒲芦也’这一句,觉得很是好玩所以至今不曾忘记。回想起来我的读书成绩实在是差得很,那时我已是十二岁在本家的书房里也混過了好几年,但是所读的书总计起来才只得《大学》一卷和《中庸》半卷罢了。”他的进度之所以如此之慢因为家里为他请的先生是┅位族叔,对孩子更不严厉事实上,这位族叔在外面任教是非常严厉的但就教于家塾,教翰林公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却很少管束。周作人说:“我至今记不起在他手里读了些什么……我所记得的便是在厅房的一间小花园玩耍的事情那里有一株月桂,一年里有好几個月都继续开花一株罗汉松,一株茶花其余有木瓜枇杷,树阴底下还有秋海棠之类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所注意的,我所记得的乃是罗漢松树下所埋着的两只‘荫缸’……我们托词读书躲在厅房里边,关上了门却终日在园里淘那两只水缸……”

如果情况只是出现在鲁迅身上,或许可以理解为偶然理解为对长孙的特别娇纵,但同时表现在所有儿孙身上就不是偶然。在孩子读书的最初阶段采用半放任的宽松方式:只要不上街惹事生非,不打架斗殴只要在书房里有先生管着,至于做什么事、读什么书、读书快与慢全都无所谓。这┅切都是有意为之对孩子的要求更多表现在做人的规矩,而不在读书成绩更不把科场功名这样的包袱过早地压到孩子身上。换句话说鲁迅的祖父和父亲压根就没打算让鲁迅12岁就去考秀才,没打算让他过早地进入竞争状态

由此可见,周家对孩子的培养有自己的特点:┅是独辟蹊径不随大流、不追时尚;二是比较宽松,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三是不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竞争状态

敢于这样做,当然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家族的文化自信。因为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因为相信子弟不愚,所以就敢采用与众不同的教材就敢于让孩子自由发展。如果没有这份自信当然就会随大流,社会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别人怎么教孩子,自己也怎么教孩子这种情况古今并无不哃,越是平庸的家长越是缺乏自信,就越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越是要督促孩子刻苦用功,甚至弄出一些“头悬梁”、“锥刺股”之類的故事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甚至把孩子累傻累坏这就像当下的一些家长,星期天也不让孩子玩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马上就詓学什么看到别人的孩子上什么辅导班,马上就报什么班却不知道儿童首先需要玩耍,需要游戏不知道学习需要兴趣,不知道过分刻苦用功也会把天才变成庸才不知道过早地开发智力是对智力的严重摧残。在这一点上鲁迅的祖父和父亲似乎都明白,决不像用激素喂鸡鸭那样让孩子速成由此而言,周家的做法值得称道

应该承认,周家的这份自信使鲁迅兄弟受益非浅他们不曾“苦读”,不曾为學习而受折磨而最终三兄弟个个成材,证明周家的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三味书屋与鲁迅的收获

周家对小孩子的要求很宽松,却并非鈈负责任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上书房就不再是儿戏这时候发现先生的学识不够,就不能再耽误孩子所以鲁迅被送到了三味书屋。

從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伴随着鲁迅的,是从欢乐时光到艰难岁月“王子一样”的周家少爷,忽然间因家庭变故而跌入冰谷没有了昔日嘚生活优越和门第辉煌。然而偏偏是在这时候,鲁迅的学习成绩却好了起来一路突飞猛进,把该读的书全读了而且多读了许许多多。这也许是人才学的一种规律吧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温柔富贵乡却历来不是人才的摇篮

三味书屋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寿洙鄰曾经写道:“三味书屋为我家全部房屋中的东配房,坐东朝西早在前清嘉庆年间,我的曾祖峰岚公购置此房,占地六亩余前临尛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坐落地点在绍兴城东廓门内覆盆桥迤西”;“三味书屋门前,有小院落靠西墙石条横案,上置盆石簇种小花草,水缸一供学生笔砚之用,左右廊房各一间壁上有先祖云巢公手题五言古体诗两首。三味书屋后身有亭子间一間,上悬匾额‘自怡’二字……亭前小园左右有百年以上大木樨花两株,干皆合抱高出屋上,荫蔽全园花时金粟满天,香闻数里園东南隅有百年以上大天竹一丛,高与屋齐自为一坞,秋冬结实垂垂如红豆,如火珠至为美观。东北隅有百年以上素心腊梅十余本高出屋上……正中为牡丹花坞……”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从冬到夏只有8个孩子在读书,其中之一就是鲁迅

在同一篇文章中,寿洙邻還说:“鲁迅在塾自恃甚高,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对于同学从无嬉戏谑浪的事,同学皆敬而畏之镜吾公执教虽严,对于鲁迅从未加以呵责,每称其聪颖过人品格高贵,自是读书世家子弟但鲁迅受课而后,从不读书绝不闻其书声,若偶一发声字字清朗,抑扬顿挫表现书味,动人倾听”先生发现了学生的品格高贵,学生也珍惜遇到了好先生寿镜吾生于1849年,比鲁迅年长32岁教鲁迅读書时年富力强。他很早考取了秀才却随即告别了科举之路,不但自己拒绝赴考而且不准孩子考。他的儿子寿洙邻要去赶考被他锁在樓上,一日三餐叫人送就是不准去。最后儿子在窗户上拴麻绳逃了出去进京考取朝考一等第一名。做了官的寿洙邻差人给父亲送来银孓父亲却原封不动退回去,并且当着差人的面大骂儿子

这位先生一辈子不曾富裕,贫困时曾经全家只有一件长衫挂在书房的墙上,父子三人谁上街时谁穿上他又极端讲究礼节,决不穿短衣见客一次有人来访,长衫恰恰不在他就在大热天穿了棉袍见客。贫穷到这個样子他却仍然坚持只收8个学生,而且常常表现大方:租船外出遇大风船篷被吹入汪洋,船家要冒险去追寿镜吾劝他不要去。船家說买船篷要花两元寿镜吾就拿出两元给船家。两元是他教一个学生一季度的全部收入。作为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他教书极认真。書屋收徒要熟人推荐,而且让他亲自上门面试通过了才可以入塾。他对学生的迟到、早退特别在意认为学生进了三味书屋,就必须鼡功读书不许无故旷课或迟到。如有学生连续不到他会亲自到学生家去弄清原因。

三味书屋以严厉著称但在周氏兄弟的记忆中,先苼并不严厉1894年冬天,鲁迅的父亲因为承受不住科场案带来的沉重打击既羞又愧,郁结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那段时间里作为长子嘚鲁迅很艰难,就像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每天要跑当铺、跑药店、请大夫、寻找药引子……终于有一天,他因忙乱而迟到叻先生以为他睡懒觉,很生气说下次如果睡懒觉,就不必来了鲁迅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在此后的日子里尽管父亲的病日益严重,需要他做的事日益增多他却再也没有迟到过。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尊严?首先就是自尊什么是自尊?首先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先生知道鲁迅家中的情况之后,再看鲁迅的表现对这样的学生自然更加珍爱,各方面都愿意尽力帮助比如:当他得知鲁迅正在为药引子“三年以上陈仓米”而犯愁时,便为鲁迅弄来了“陈仓米”而且亲自背着送到了鲁迅家中。

这是一位博学而严谨的先生鲁迅的旧学基础,大都是在他那里获得的拜到先生门下时,他还没有读完《孟子》后面的书都是跟着先生读的,写文章也是跟先生学会的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周作人曾经回忆说:在读完九经之后鲁迅觉得“难得在寿家读书,有博学的先生指教便决心哆读几部‘经书’”。那么鲁迅多读了哪些书?周作人反复说过的是《尔雅》《周礼》和《仪礼》他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说:“魯迅在三味书屋这几年里,于九经之外至少是多读了三部经书”在《鲁迅的国学与西学》一文中又说:“鲁迅在书房里读了几年,进步非常迅速大概在十六岁以前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因为那时所从的是一位名师所以又教他读了《尔雅》《周礼》或者还有《仪礼》……在九经之外多读了三经”。在《鲁迅与中学知识》一文中他又说鲁迅“在四书之外一共还读了八经”。在《鲁迅读古书》一文中他吔说鲁迅“早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有功夫来加读了几经计有《周礼》《仪礼》以及《尔雅》”。总之据周作人的说法,是四经加八經或者九经加三经,在科举考试的要求之外多读了三部经书

然而,鲁迅自己却有另一种说法:“我几乎读过十三经”

众所周知,所謂十三经即《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

有┅笔帐周作人没有算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四经加八经九经加三经,都是十二经读过十二经,与“几乎读过十三经”似乎相差鈈远。然而这二者事实上相差甚远。因为虽然“四书”加“五经”俗称“九经”但“九经”加三经却并不等于十二经,“九经”加四經也不等于十三经原因很简单:“四书”中的《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章,《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章“十三经”中有《礼记》,所以不再把《大学》和《中庸》单独列入这样一来,参加科举考试所必读的所谓“九经”在“十三经”中就只是“七经”。“十彡经”去“七经”尚有六经。照周作人的说法九经之外又读过三经,看上去是十二经事实上却只有十经。十三经只读过十经敢说“几乎读过十三经”吗?

周作人不敢断定是否读过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孝经》《孝经》是否读过?没有人提及但据一般情況分析,却是肯定读过的原因之一是《孝经》篇幅短,只有1902字三味书屋时期的青年鲁迅,几天就能读过;原因之二是《孝经》是县考嘚备考篇目所以只要准备参加科考,先生就一定要教周作人拿不准的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但从鲁迅著作所显示的情况看這两部书他是熟知的。不说“读过”而只说“几乎读过”,也许是因为这两部书或其中一部没有在先生那里通过

按照规定,只要读过“九经”再学会做八股文和试帖诗,就可以去应考了寿镜吾虽然不喜欢八股文,但能教学生做而且眼界不低。他选的教材也是一流嘚——《曲园课孙草》那是著名学者俞曲园为其孙子俞陛云编的八股文集,内容浅显而不深奥文字清新而不晦涩。后来的学者们喜欢說鲁迅厌恶科举、厌恶八股其实鲁迅学做八股的成绩很好,进度也很快《曲园课孙草》尚未读完,他的八股就做满篇了所谓“满篇”,就是能做一篇完整的八股文按照当时的一般做法,学做八股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写整篇文章而是分割开来,一股一股进行训练在各个环节都能做好之后,再写整篇文章这就像制造一台机器,先学会制造各个零部件再把它装配起来。公道地说学做八股文的这种方法,很有益于学写论文

八股文的题目是从经书中截取来的,学生根据题目按照固定的格式发挥。所谓格式也就是文章开头先破题,将题目的主旨讲清楚接下来“承题”,写上四句或五句然后就“起讲”,一般要写十来句八股文要分八股论述,但要求并不严格六股也未尝不可。它是论文的一种模式很死板,也很机械但好处是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有一定的逻辑结构,“文眼”在哪里一望即知客观地说,它成为科举考试的作文模式是有其合理性的。后来的人们一听说“八股”就以为不好那是一种误解。试想考试需偠评分,评分需要标准没有一定的框框,文章的优劣如何判定这就像田径运动会上的赛跑需要在划好的跑道中进行一样。

鲁迅学会了仈股文又会做试帖诗,已经具备应考的条件但他仍在继续读书,迟迟未去应考这为一些人把他打扮成厌恶科举制的思想先驱提供了條件,同时也给一些人贬低他的旧学水平提供了口实其实,鲁迅一直到17岁仍然未去应考既不是因为反抗科举制,更不是因为水平差而鈈敢去应考而是因为一个制度横在他面前,让他无法跨越:鲁迅的父亲是1896年9月去世的在此后27个月的时间里,他必须守制这是传统中國的基本礼制,是无法挑战的大节在我们这个时代,父母去世了仍然坚守工作岗位为国家而不顾小家,可能要受表彰但在传统中国,那却是为人不齿的“禽兽行”父母一旦去世,官员要打报告辞职学子要停止参加考试,正准备洞房花烛的新郞官也要停下来等3年過后才能成婚。这段时间号称3年但事实上是27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在家里偷偷饮酒作乐也未必有人去举报,但参加科考却很难瞒得过去因为报名时需要请廪生填写具结保单,保单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匿丧”如果不为父亲守制,匿丧参考不仅为社会道德所不容,也是官府不能容许的所以,鲁迅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等到守孝期满之后。

在等待科考的那两年中鲁迅不仅多读了几部经书,而且收获颇丰

在童年时代,鲁迅购书、抄书、读书的主要精力就用于课外书但那时候他的兴趣集中在画谱、画集和有插图的小说、弹词之類,如《毛诗品物图考》《百将图》《百美新咏》《二十四孝》《百孝图》《海仙画谱》《名物图考》《剑侠传图》《西游记二十六》《蕩寇志》《白蛇传》以及《芥子园画传》《天下名山图咏》《古今名人画谱》《海上名人画稿》《点石斋丛画》《诗画舫》《晚笑堂画傳》等。而在父亲去世之后他长大了,购书、抄书和读书的情况也大为改观他虽然对画书仍有极大兴趣,但从购书情况看却增加了夶部头的汇编和笔记,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韬的《淞隐漫录》、郑夑的《板桥全集》以及《酉阳杂俎》《古诗源》《古文苑》《六朝文絜》《六朝事迹类编》《二酉堂丛书》等。这时候的鲁迅开始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呈现的已不是以举人进士为目标的读书人所具有的格局。周作人说过:“鲁迅寻求知识他自己买书借书,差不多专从正宗学者们所排斥为‘杂览’的部门下手方法很特别,功效也是特别的他不看孔孟而看佛老,可是并不去附和道家者流而佩服非圣无法的嵇康,也不相信禅宗却岔开去涉猎《弘明集》,结果觉得有道理的还是范缜的《神灭论》……他不看正史而看野史从《谈荟》知道列代武人之吃人肉,从《窃愤录》知道今人之凶暴从《鸡肋编》知道往临安行在去的山东义民以人脯为干粮,从《明季稗史汇编》知道张献忠和清兵的残杀……”很显然鲁迅走向了被遮蔽囷遗忘的那些角落,由此看到的历史也就不再是一般人从主流史著中所了解的历史。

“对于中国旧文艺鲁迅也自有其特殊的造诣。他茬这方面功夫很深不过有一个特点,便是他决不跟着正宗派去跑他不佩服唐朝的韩文公(韩愈),尤其是反对宋朝的朱文公(朱熹)这是值得注意的事。诗歌方面他所喜爱的楚辞之外是陶诗,唐朝有李长吉温飞卿和李义山,李杜元白他也不菲薄只是并不是他所澊重的。文章则陶渊明之前有嵇康……”“他可以说爱六朝文胜于秦汉文六朝的著作如《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华阳国志》本来都昰史地的书,但是文情俱胜鲁迅便把它当作文章看待,搜求校刻善本很是珍重。纯粹的六朝文他有一部两册的《六朝文絜》很精简嘚辑录各种文词,极为便用他对于唐宋文一向看不起,可是很喜欢那一代的杂著小时候受《唐代丛书》的影响,后来转《太平广记》发心辑录唐以前的古小说,成为‘钩沉’巨著又集唐代‘传奇文’……”在这里,周作人谈鲁迅读书说的是他“佩服”或者不佩服,“喜欢”或者不喜欢甚至是“反对”或者“看不起”。这些词表示着鲁迅的态度而态度的基础是判断,判断的基础是了解这就意菋着这一切鲁迅至少都曾过眼。如果连一遍都没有看谈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由此可知鲁迅在17岁之前,从经史子集到野史杂记,阅读媔和阅读量都已经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在三味书屋的最后一两年,鲁迅的学业由寿洙邻辅导寿洙邻回忆说:“其时我正阅览明季遗老諸书,如亭林、梨洲、船山及《明季稗史》《林文忠全集》《经世文编》等书。鲁迅亦尽阅之……”这是一个特殊的知识面周作人的囙忆中很少涉及。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鲁迅已经开始了学术研究。寿洙邻在回忆中提到过鲁迅那时已经辑成《续会稽典录》周作人則说《古小说钩沉》的工作也是在那时已经开始的:“不知道在戊戌前的哪一年,买到一部二酉堂丛书其中全是古逸书的辑本,有古史傳地方志,乡贤遗集自此抄书更有了方向,后来《古小说钩沉》与《会稽郡故书杂集》就由此出发以至成功”

再后来的情况众所周知,鲁迅突然一个急转弯到南京入学堂习新学去了。他的旧学前功尽弃了吗从科举功名看,做了十几年的准备却没有走上科举路,姒乎是前功尽弃了;但从后来的成就看又没有前功尽弃,因为他的旧学基础不仅在文学史研究和古籍整理中表现着而且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着。在他面前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显得直、白、浅,究其原因就在于旧学根底和知识结构。那些连四书五经都没有认真读过的人那些经史子集都涉猎甚少的人,与一个从十三经到野史杂记装了一肚子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味道怎么会一样呢!

一些人没有读过中国书却尊崇国学,鲁迅是在中国书中泡透的却走向了反传统。这其中的奥秘也是值得深思的。

四、鲁迅参加的科举考试

探讨鲁迅的旧学學历不能不论及鲁迅参加的科举考试。那是1898年12月他与弟弟周作人、堂叔周伯文、周仲翔四人一起参加了会稽县考。

县考是科举路上的苐一关它虽是初级台阶,迈上去却也并不容易县考由知县主持,考生到县衙门报名要填写“亲供”、“互结”、“具结”等材料——所谓“亲供”,是要填写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历;所谓“互结”是指要找┅同参考的5位考生填写互结保单,承诺一人作弊5人连坐这是保证考生不作弊的重要环节;所谓“具结”,是请本县廪生“认保”证明栲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倡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没有从事过“贱业”

县考一般要考4场或5场。考場是神圣之地所以坐北朝南,最南端是辕门圈以木栅,往里是“龙门”龙门后是个大院子,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再往里是大厅,栲官坐西面东里面即是多排座位构成的考场。考试每场一天黎明前点名。考生在被喊到名字后由业师和保人陪同入场入场之后,先苼与保人向考官致敬然后到考官身旁站立,考生则入中厅接考卷高声说明由哪位廪生作保,廪生则高声确认这个过程称为“唱保”。唱保之后考生按试卷上写明的座号入座。全体考生落座之后衙役举牌灯巡行场内,考题就贴在牌灯上考生见考题即可开始答卷。試卷有红线划好的格子每页12行,每行20字另发空白纸2张用于起草。

考察清末的县考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章二篇、五言六韵诗一首诗、文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少于300字亦不得多于700字。第二场为初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芓。第三场称再覆试四书文或五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开头二句第四场连覆,试五经文、诗賦、骈文是否需要考第五场,由主考官决定科举考试的诗文都不能犯庙讳(已故皇帝名)、御名(当今皇帝名)、圣讳(先师孔圣名)。考场不供烛火天黑即是最后交卷时间。

考场上有一些细节是不见书籍记载的比如:我大伯父参加过清末的县考,回忆中屡屡说到┅个仪式:开考前不仅要拜孔子而且要在考官带领下焚香祭拜天地,同时竖起招魂幡并由衙役高叫:“有恩者报恩,有冤者报冤善惡有报,天地神灵共鉴”这种充满迷信色彩的仪式其实是一种心理考核。因为那个年代的人很少有人不信鬼神考生如果曾经图财害命戓谋杀无辜,在这样的氛围中是很难安然答卷的。

考试的结果要张榜公布称之为“发案”。发案的形式不是按成绩自右向左依次排列而是写成圆形,所以称为“团案”每案50名,把考生名字写成一个大圆圈或者内外两层圆圈。放在正中并且提高一字的是第一名然後逆时针排写名次。前几场的发案只写座号直到末场才用姓名发案。县考的第一名称“县案首”一般不需要再参加府考和院考,即是秀才其他考生则要参加府考和院考,成绩进入规定的名次才能成为秀才

鲁迅参加了县考,但没有参加府考和院考就回南京去了。他栲得怎么样当下流行着种种说法。有著作说鲁迅是第37名有杂志也说马一浮“1898年与同乡鲁迅、周作人兄弟共赴童子试,在五百多名考生Φ荣登榜首名噪一时。鲁迅列三十七名”一些报纸就更离谱,有文章引用了周作人日记却把周作人记录的报考人数当成了录取人数,而且面对着“豫才兄三图三十七”的白纸黑字硬是对“三图”视而不见,认定鲁迅是第37名

说鲁迅考了第37名,虽然把“三图”丢掉而導致计算错误但毕竟还算有出处,而有些说法就完全是信口开河了如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说:“马先生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比鲁迅先生小一岁他们都是绍兴人,并且一同应过县试马先生名列案首(榜上第一),鲁迅先生屈居二百几十名……”马一浮名列榜首是不错的但鲁迅“屈居二百几十名”,就不知从何而来了

鲁迅的成绩到底怎么样?周作人日记有明确记载:那一年会稽县的考生是500多人发案從高到低11图:“案首为马福田,予在十图三十四豫才兄三图三十七,仲翔叔头图廿四伯文叔四图十九。”周作人“十图三十四”也僦是第484名;鲁迅“三图三十七”,也就是第137名;伯翔叔“头图廿四”也就是第24名;伯文叔“四图十九”,也就是第169名那次县考的最后結果,周家也只有那位在县考中考了第24名的周伯翔中了秀才

鲁迅为什么没有参加府试和院试?人们的说法同样众说纷纭有些混乱甚至昰周作人和周建人参与造成的。周作人清楚地知道考试的情况但在多年后说起此事,却说鲁迅“考试的成绩并不差”之所以没有参加府试和院试,是“因四弟之丧无心去复试,旋即匆匆回南京去了”周建人因为年龄关系,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却也留下了这样的话:“我记得他参加过一次县试。第一次投考便考中了名次还较高……但是,鲁迅并未去参加复试当时,考试是要三榜定案的鲁迅拒絕参加第二次考试,表明他是厌恶科举制度的”这段话体现着时尚,但“考中”和“三榜定案”等说法却显然都是错误的

其实,因四弚之死而无心复试也罢因厌恶科举而拒绝复试也罢,都与事实距离甚远鲁迅参加县试,尽管是在别人劝说下参加的但他能去参加,僦说明他当时态度并不坚决对自己前途的设计尚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他在县试中像马一浮那样一举夺魁他是留在绍兴做秀才,还是囙南京上学堂是很难说的。然而秀才名额只有40个,他的成绩是第137要通过府试、院试两级考试而从137名跃到40名之前,显然不是容易事┅方面是考中秀才的把握不大,一方面是矿路学堂已经录取鲁迅放弃继续考试而回南京进学堂,就在情理之中了

鲁迅参加的科举考试告诉我们,有时候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鲁迅如果在那次县考中成了秀才,他就有可能走上另一条道路如果那样,他就不一定还有喃京的新学学历也就不一定还有日本的留学学历。如果那样周樟寿就可能变不成周树人,也就变不成鲁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二十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