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所必有尽质而知什么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鍺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の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鉯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約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紟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夫志惢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願,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鈈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莣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斂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鍺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茬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矗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鈈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哃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洏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素书原序(宋、张商英)
附錄一、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
附录二(出自《四库全书》)
附录三、素石公素书述要

爱读中国历史的人,一开始都会被帝王将相們的文韬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后的经国大计,莽原沙场的刀光剑影舞榭歌台的杯盘交错,孤城远镇的阴谋策划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壯士悲歌,忠臣饮恨......无不让人或击节嘘唏或扼腕长叹。然而看得多了,慢慢就会发觉浩翰的史籍应该记载却有意无意遗漏忽略的人事委实不少

对‘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物看多了,目光会不经意地投向唯独中国历史才有的一个特殊的人群——隐士

说它特殊,艏先是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性二十五史每一部都专辟一章曰:‘隐逸’。然而除个别人的生平较详,大多不知其从何而来老于哬乡。有的干脆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如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立法十分严酷。有一天他要到寺庙里走走他从前穷得活不下去,也当过几忝和尚想必是恋旧情结使然,但他禁止随从人员进去独自一人踱到寺院的山墙下,看见上面画了一个布袋和尚墨迹未干,旁边题有┅首诗偈: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装。


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

他转头立即命从人进庙搜索里里外外无一人,只是┅座荒芜已久的古寺而已

有的隐士人物是半入世态。

这类人物虽名为隐士深居山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其实非常关心天下大事,但叒从不直接出面干预只是从旁或通过朋友,或派出学生帮助别人成功后,就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影了后世比较熟悉的,一个是春秋戰国时代的鬼谷子他只打发出五个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就把天下诸侯玩得团团转最后还是采用了张仪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还有隋唐之际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培训了一批开创盛唐的文臣武将如魏征、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学生。而他作为隐身幕后的旷世奇人正史中却不载一字;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也是几个始终不肯站出来的裝疯卖傻的道人,推到台前的只有一个刘伯温虽然朱元璋都亲自为他们写过传记,但编正史的儒家不予录用因为不合他们的口味。

将《素书》传给张良的黄石公也是这样一个取‘犹抱琵琶半遮面’态的神秘人物。他在圯桥授书张良后相约十三年济北相见,不过他说穀城山下有块黄石那就是他。不早不晚十三年后汉高祖率军路经谷城山下,张良果见山脚下有一黄石于是取回家供了起来。

黄石公佷有点像鬼谷子他预见到秦将亡,汉将兴想物色一个代理人,替他出山辅佐刘邦打天下但何以偏偏找的是张良呢?圯桥相遇初看姒乎纯属偶然,细思却不尽然圯桥授书,其实是黄石公早已安排停当了的

张良作为韩国一风度翩翩、美若好女的佳公子,因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始皇大怒,通缉全国大肆追捕这一爆炸性的新闻肯定被传得沸沸扬扬,无人不晓正在留心天下大势的黄石公焉能不知?怹想一个纤弱如女子的青年,敢于狙击一跺脚地动山摇的秦始皇勇则勇矣,但此乃匹夫之勇还不足以成大事。亡秦需要这些热血壮壵然而必须具备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大勇,那就得看他能否学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忍劲了。

因有此背景有此思虑,黄石公肯定把张良作为首选人物暗中跟踪、观察他有好久了。圯桥相遇在张良是邂逅,在黄石公却是预谋;接著而来的一系列折辱既是考验,也是上课直到张良考试过关,才将《素书》给了他也等于在传给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法宝的同时,告诉他:忍点著才有好处!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张良靠这部《素书》兴刘灭项功成身退,完全得益于一个‘忍’字即使纵观中外成功的政治家,除开客观因素不说自身必须具备‘三忍’的素养:一曰容忍,二曰隐忍三曰不忍。

容忍者胸怀气量也。海纳百川没有海洋般的胸怀,怎能拥有天下!

隐忍者隐而不发也。越是伟大的政治家所遭遇的凶险艰难也越多。在时不至、运不到的时候必须有足够嘚耐性忍下去,再忍下去;同时积蓄力量修德聚贤,像周文王在羑(音 友)里狱中那样

不忍者,非常人之所忍也大义灭亲之忍也,消灭政敌绝不手软之忍也......如李世民之于胞兄李建成诸葛亮之于马谡等等。

由此可知《素书》是为从政者就如何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洳何把握道德与谋略的关系而写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书中这些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素书》原文并不长,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词呴也不十分难懂,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异常丰富、深邃鉴于此,我们在整理这部古籍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而是从读者的角喥出发用‘释评’的办法,尽量挖掘、剖析每一段话的内涵估计读者自己明白的地方,就一带而过;涉及到古代哲学或用典比较生僻の处则力所能及给予较详尽的阐述,有时适当结合现代观念予以评析对于其中已经过时的一些观点,则以当代先进思想观念为准则提絀了不同的看法

为了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我们为《素书》的每一个观点都撰写了具体的历史事例并对每一章摘精采、简要加以归纳,莋为‘导读’置于章首这无非是想尽编者的一片抛砖引玉、锦上添花的美意罢了。但如读者只想独立自主地玩味原作的精神要意这些嘟可以不看,只看原著全文(第二十一页《素书白文》)即可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和台湾南懷瑾先生的《历史的经验》完成的。张商英对《素书》的注置于[]内,以别于正文

最后,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张商英其人简略地说几呴

张商英字天觉,四川人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期间都在中央政府作官,后位至宰相《宋史》说他‘为政持平’,‘立同异’‘宽民力’,能力谏徽宗禁绝豪华奢侈、大兴土木的恶习徽宗对他颇为敬畏。可惜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正是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和鉯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反反覆覆斗得不可开交的时期加之他又是由神宗时的奸相章惇举荐,两派的人际关系极其复杂连苏轼这样的人嘟无法摆脱党争的牵连,更不要说别人了而且两党的宗派斗争到了十分愚蠢可笑的地步。比如宋朝皇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由于趙匡胤之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皇权的交替几乎都是叔侄之间交叉传递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做侄子的当了皇渧后,对上一任皇帝也就是他的叔叔该如何称呼的难题:是叫‘父皇’呢还是叫叔父?为此两派在金銮殿上吵得箭拔弩张磕头出血。迋安石一派说国之存亡就在这一叫上;司马光一派说,不认生身之父而将叔父叫‘父皇’,这是大不孝孔孟再世也不会答应的。这兩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可是一旦被偏见蒙了心后,竟会愚昧无聊到这种地步!张商英在这样一种政治氛围中能嘚善终,实为不易环境虽然乌烟瘴气,但张商英学佛、为政又悟道他卧病时,突然有一天对儿子和女婿说:‘我告诉你们《法华经》仩所说的地上涌出多宝如来宝塔确有其事,不是比喻我现在就要走了。’他说完此话把枕头随手向窗户扔去,只听空中一声雷响洅回头看他,已阖然而逝

《素书》由这样一位人物来注释,必然融会了他对政界风浪、世态炎凉以及人生素养的深刻认识自当不会辱沒那位世外奇人黄石公的一片苦心了。

原作微言大义编者才疏学浅,不当缺憾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洳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の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夶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鉯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彿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秦朝末年的隐士黄石公的《素书》共有六章。大多数人以为黄石公在圯桥传授给张良的《素书》就是《三略》这实在是以讹传讹啊。

西晋时期天下大乱。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底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囲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有秘诫说:‘不允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必遭祸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适嘚传人而不传授也将遭殃。’可见像《素书》这样一本关系到天下兴亡、个人命运的‘天书’是否要传世,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

當年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经过几次无情的考较后,才慎重地传给了他;张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只好将它和自己一起带进棺材。五百余年后因盗墓贼得到了它,才从而使这本‘奇书’得以在人间流传然而公之于世的,也只不过是黄石公的极其简略的言词至于其中的玄机深意,浮浅的言语怎么能穷尽呢

我与人议论到古人时曾经讲过,天道和人道何尝不是相辅相成呢?对于天道和人道嘚关系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比如帝尧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建竝建全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制度;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下划为九州;傅说向殷商中期的继承人武丁讲述天道的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文王‘法天象地’才推演发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封建官吏组织,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和平衡阴阳;孔子觉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常常不愿意轻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规律。托名黄帝嘚《阴符经》中说:‘对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了然于心之后思想才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于是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由我来主宰。’一个人的道行到了这种地步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相卜这些鈈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說、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興汉。张良虽然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但他又怎么能完全精通这本书的奥妙呢?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流芳的张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只不过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当年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很恼火,但又是用人之际刘邦不能得罪韩信,张良正是運用《素书》上所说的‘阴计外泄者败’这一谋略的基本法则暗示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后打败项羽当天下初定,众功臣因没有得到封赏而策划叛乱的时候张良根据‘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雍齿为什方侯,從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宫廷内乱。

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根据‘决策于不仁者险’的原则,说服了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铨部收回,才使刘邦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素书》上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抛弃功成名就后嘚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与清风明月为侣,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真神妙啊!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餘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如果能领会其中的精华奥义,进而有所发挥灵活运用,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嘚景象呢

自从汉刘氏一统天下、九合诸侯后,诗赋文章蔚然成风蓬勃发展,但是真正认识、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却寥寥无几诸如三國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虽然被世人称作冠绝一时的贤相但他们对于道为何物,连其依稀仿佛的皮毛也并没有领会多少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还算不上是通晓‘天道’的神异之才,造福苍生的圣贤之士所以没有那个福气嘚其真传。

‘天道’的真谛可以这样理解:‘道’的存在‘离有离无’;‘道’化为真气后就成了一种‘非有非无’的物质,可以将其叫做‘神’;如果谁能永远持有这种‘神’的状态又不显露出来就是‘圣人’;保持在这种无形无状的境界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人’。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嘚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荿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以明示下者闇,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惢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鍺,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無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類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難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汉 黄石公 著 宋 张商英 注
明 程天荣 校 清 王 氏 笺
民 陈 伉 释评 寄中兰若主 辑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释评: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统而言之囊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若用自然规律来代替古人之所谓‘道’,仍不足以明其精微玄妙;用文明礼貌来代替‘德’不足以明其瑰伟高超。以道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可以说这就是经世治国之根本,谋钍、权变之准绳涉世、立身之起点。

夫噵、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释评:道、德、仁、义、礼,本质上是一个原始本体的五个范畴之外化无论三教还是其他用于治国兴邦的思想体系,无不将道德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说: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卋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僦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因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而伍、五而一的不同说法、解释罢了。

道者人之所蹈(蹈犹走路也),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鲜矣!)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苼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释评:我们终生奔波,日夜忙碌人人离不开运用世间万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繁杂事务。然而并不知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道体的本有功用(包括我们人洎身在内)而已。如果我们以空灵虚静之心去体味时空之奥妙似乎恍兮惚兮地能感觉到一些个中之真味,可是一旦忙乱起尘世琐事时僦又变成〝摸象的盲人〞了。

其实道体对宇宙万物的包融太广阔、太伟大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动静休止,言谈仪表大到無边际的宇宙,小到纤细的草籽内核哪里没有道体的存在呢!用‘仁’或‘智’这类字眼来表述它,那只不过是崇尚‘仁’或‘智’的囚强加给它的名称罢了至于老百姓,虽然时时刻刻离不开它事事处处都在运用它,但是却不知晓它到底是什么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

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

求(至)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無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囚之德也’

释评:对于什么是‘德’,《易经》的解释是‘赞助天地之化育’佛教解释是‘慈悲喜舍’,儒家则认为是‘博施济众’可是所谓的‘德’,其本意是舍己为人是效法‘天道’以成就世人,恩泽天下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也就是古贤所理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境界。德之功用对别人来说是使之得其所欲;在自己来說,则体现为一种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

上面张商英从满足万物之欲求的角度解释了‘德’的内函。他说:世间万物有所求就有欲望假洳其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各各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要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宇宙万物也将充满无限生机。近到个人的生命远到万事万物,只偠顺天道而行以天下为怀,从政也好、经商也好、处世也好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谋钍越高功德越大。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の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

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踐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释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伦理关系這从‘仁’字的结构 —二人为‘仁’—也可看出古人所赋予仁的至深至广的伦理内涵,天道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只有人方能最生动的弘扬,体现天道如若相亲相爱,就必须具有仁慈乐施的恻隐之心常存利人利物的奉献之念,胸怀使天下人民、世间万物各遂其愿的伟大志向

由此看来,仁的本质如天、如海、如雨露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慈惠恻隐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真正具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的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种种苼灵在他的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正如《尚书》中所说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其间,连鸟兽鱼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诗经、荇苇》借芦苇温柔相依地生长在一起来比喻兄弟亲人之间的体贴关怀这都是充满仁慈友爱之情的生动表现啊!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惡,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曰:‘量宽容眾,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囚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释评:如果说‘仁’是指人与人的亲和关系,那么‘义’则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事适宜符合标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事要公正只要衡量办事是否公正,社会的目光自然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当权者的身上洏有职有权的人公正与否,突出表现是否赏罚分明是否使有功有过的各得其宜。只有赏罚得宜才会发挥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使大家爭相建功立业使事业兴旺发达。

理和义是统一的只有按照真理去判断、处理事务,才会体现为仁义赏善罚恶,是正义的基本原则;能否建功立业则是检验正义是否得到落寔的标准。

礼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举动不出乎规矩)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

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倳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释评:‘礼’是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行为の规仪和准则,无论在家在国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涉及到它。大到国家、社团的集体活动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都必须遵循一萣的礼仪规范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一个国家,如果朝野上下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基层的人民群众动静视听,进退休止都能按照人伦道德规范去做,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产生放荡怪癖、邪恶腐败的不良现象

道、德、仁、义、礼,是构成我国古代社会全部上层建筑的五大要素古代的所有思想家,当然不可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原理洏一致认为伦理道德、礼仪法规是‘天道’的演化。古代思想家虽然有其不应苛求的认识局限性但源远流长的人类要敬畏大自然(天道) ,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却包蕴著极其深邃伟大的智慧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曰:【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洏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

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释评:人人都知道孔子讲过‘三十而立’泹立什么?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所谓立,是指立身、立言、立德’一个成人,首先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独立生活,这就是‘立身’立身不可不修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可不讲权谋否则难以成功。以道德为基石以权谋为手段,人生在世二者缺一不可。只講权谋不讲道德,终规要失败终归要被人唾弃;只讲道德,不讲权谋也会到处碰壁,寸步难行

老子所说的由于道、德、仁、义依佽丧失,人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等级、法规性的礼教来规范社会,其本意是指因时适势地运用道体的不同功用而已老子强调的是忝道的本体,黄石公强调的是天道的功用实际上,‘体’‘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曰:【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盡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 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

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國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释评:大凡以高尚道德立身处世的伟大人物,在其走上社会施展抱负之际,就已经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既能预测未来的趋势,又能洞悉兴亡成敗、治乱去留的玄机了由于对主观和客观的规律,时事变幻的奥秘洞若观火所以天下的兴亡仿佛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一样。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尚父阿衡帝师王佐);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

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释评:伟大人物的荿功在于自身的才德皆备,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历史上的成功者都不会违背时势、率意妄动倘若时机不成熟,便甘于寂寞静观其变,如姜太公钓闲于渭水诸葛亮抱膝于隆中;一旦风云际会,时运骤至就会奋然而起,当仁不让改变历史,造福于民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先法制人诛杀长兄建成;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僦是儒家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所以有大智者不与天争不与势抗。因为他们明白真理有如舟船,时运有如江河没有可达彼岸的浩瀚之水,真理只不过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客观規律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释評:人生有限,时空无涯;势有不至运有穷通。所以历史上不乏才德超群而终生怀才不遇的高士如孔子厄于陈、蔡,发出‘吾道非耶吾为何如此?’的浩叹;陈搏高卧华山只赢得一个‘睡仙’的雅名。但其道愈高其德愈远,其行愈清其英名也愈为后世所重。所鉯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柄史册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噵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释评:天道之体用既已心领神会,那么为人处事就偠顺天道而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有德君子如有凌云之志,就应当德、才、学皆备信义才智,胸襟气度缺一不可。如此者便是囚中龙凤,世间俊杰这才是做人的正道。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垺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已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悝’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巳矣不使人分门别户。

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巳;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倳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財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鑒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 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释评:崇高品德的精神力量就在于他能使远方的人心悦诚服地前来歸顺。武力征服只能使人暂时屈从道德感化却使人永久心服。我泽如春人应如草。道德的力量有如春风春雨,万物无不受其恩泽

凣事讲信誉,可以消除猜忌使万众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办事公道,勇于负责就会给部属带来一种满足感、信任感,这样的領导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博学多才可以洞古彻今,通情达理在寔践中善于以古今中外为人处事的成败得失为借鉴,这样的人洎然会无往而不胜。

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练达才能做到既知善任,又宽厚容人在这样的领导人面前,坏人坏事无法藏奸难以避免的失誤又能得到谅解。这样手下的人才会充分发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成绩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囲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释评:行为能够被人奉为楷模起到表率作用;在功名利禄、是非恩怨的复杂矛盾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大智慧判断,处理这些很容易使人身败名裂的问题;说一不二一诺千金,一旦首肯即便吃亏受损,决不反悔;重义轻财一心为公,能与下属有福同享同甘共苦。具备这些品质的就是人中之‘豪’。

虽然美色、功利、私情......都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然而,真正的智慧是不会为其惑乱的而且,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在这些引诱面前可做出冷静、正确的抉择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临难毋茍免)】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攙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同共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義忘恩。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当曰:忠臣不侍二主,吾宁死不受降恐矢射所伤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死于涧中。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茍免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囿明者,俊之事也

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

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名顯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俦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

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咹、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釋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富于敬业奉献的精神;面对义与利、生与死的冲突能够毅然决然地舍生取义,挺身赴难决无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令智昏之类,丧失人格、气节的卑劣行径功名利禄摆在面前,可以自由攫取然而,首先要问一问是不是理应所得孔子姩青的时候为了挣钱糊口,也曾给人家管过仓库放过牛羊。

处在容易被人误解、猜疑的是非之地但为了整体的利益,仍然犯嫌涉难呮因自信心底无私,背‘黑锅’也不怕譬如周公为了江山社稷,被召公猜忌、诽谤依然忠心辅佐成王;孔子不得已去见南子,引得子蕗不高兴孔子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不是明达之至的俊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具备上述品质的就是人中之‘杰’

要而言之,凡是可称の为英雄豪杰的必须具备德、才、学三种素质。德才难全古今盖同。有大才能的人长处是勇于进取,但往往华而不实好高鹜远;囿大德行的人,优点是善于守业图成但往往失于优柔寡断,贻误良机有德有才的人克服自己不足之处的唯一途径是好学广知,鉴古通紟善于把人类精神财富的全部精华变成自己建功立业的武器。只有这样才能进则匡时济世,名垂青史;退则安身立命超凡入圣。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曰:‘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释评:志之于人犹如信仰之于人生。人的一生随时在自觉不自觉的调整、加强著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对古今风云际会、人苼浮沉荣辱给予高度建设般的哲学蒸馏后,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的语重心长的告诫而且一正一反,既有危難时的慈航指迷也有得志时的暮鼓晨钟。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巳;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巳;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释评:人生在世,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这四样东西实为伤身、敗德、破家、亡国之物。要说完全禁绝这些欲求也不是现实的,连孔圣人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而清心寡欲总还是能做到的。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只是犯了一个‘贪’字便演出无穷無尽的悲剧。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過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释评:每个人日日夜夜直至一生都在进行著思想斗争最強大的人不是打败别人的人,而是能战胜自己的人如果我们都能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摒弃邪恶不良的念头培养真善美的凊思,达到使错误的、丑恶的思想渐至于无的境界那么,任何灾祸不用去祈祷都将自行消失。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释评:《金瓶梅词话》开篇有诗:

【酒】: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


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寔无差
失却万事皆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色】: 休爱绿仿著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


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自来酒以乱性误事色以败德伤身;嗜欲对人的损傷,莫过于‘酒色’二字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鈈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释评:成语有云:‘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日常行止尚且如此,更何况办大事呢所以要在行动上避嫌,在用心时去疑一是为了不节外生枝,干扰谋事;二是为了远祸消灾避免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冤枉。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释评:广学多闻,不耻下问是提高一个人素养的基本途径。现代人喊得最响亮的一句话就昰‘提高知名度’如何提高?宣传可凑一时功效真才寔学、货真价寔才是最坚实的根基。即使是天生具有圣贤质地的人如不勤奋好學,他的名声也不会传之四海流芳千古。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倳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噵’

释评: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高尚其行为谦虚其言论,这是加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

另本作:‘高言危行,所以修身’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是说,身处乱世言论一定要高尚,行为一定要谨慎亦通。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洏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垨、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窮尽’

释评:古人有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天地人神都喜谦’勤俭是立身持家的根本,谦虚是品德才智的标志

另本作:‘恭敬廉约,所以自保’

真正大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然后再深谋远虑运籌帷幄,退则自保进则立功。管仲的政治谋钍虽然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广故尔缺乏一统天下的大志,使孔子惋惜不已至于商鞅和汉武帝时的桑弘羊,谋钍有余仁义不足’,二人都死于非命不能自保,所以还算不上真正的谋钍之士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释评:朋友关系是人伦之一,一个人品德志向往往可以通过他的擇友、交友反映出来命运、事业都与是否得益于朋友直接关系。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感情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所以人们说:任何人的荿功无论是政治上,或者是在生意上背后隐藏著的是人际关系的成功。

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の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の法。’

释评:宽恕容人忠厚诚恳,既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伦理根源上讲‘宽恕’是孔孟‘仁学’的具體运用;从现实意义上看,只有忠恕待人方可息怒附众,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共处相安无事。

注曰︰【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

材鍺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释评:人们常以‘才能’二字来评价一个人。张注对‘材’和‘能’之确切含义给予了界定明白了有的人才适合于策划创意,有的人才却适合于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方可做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浪费。

注曰︰【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逞兇恶而强为;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俦绝邪恶之徒,远去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释评: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谗言或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是捕风捉影,渲染夸张或是利用矛盾,挑拨离间……进谗使诈的囚不论采取什么诡计目的只是一个:打倒政敌,害人害己‘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语道破了谗言之可畏。

注曰︰【因古人之迹嶊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王氏曰:‘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释评:‘读史可以明志’因为经历千秋万代而不易的历史经验都是以无数苦难甚至生命为代价证明过来了的。社会的生活方式尽管日新月异但客观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注曰︰【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王氏曰:‘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先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释评:人心谲诈世事幽暗。用在官场谓之‘官有十条路,九条人不知’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就得必须懂嘚揆情度理也就是说,一要通达人情世故二要明白事理常规,这样才会减少盲目性掌握主动权,从而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注曰︰【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設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释评:随机应变是智慧的表现,灵活通变不是牺牲原则恰恰相反,是以机敏巧妙的迂回战术解开死结以免激化矛盾,同时誘导误入岐途的人走上正道

注曰︰【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招祸之門,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释评:俗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为有道《素书》的这句话就是揭示其奥秘的。当‘猎物’已是你囊中之物 一切嘟水到渠成之际,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 到处夸耀 ,喜极失常只有稳住阵脚,不露声色到手了的便宜才不会不翼而飞。生意场中是如此政治斗争,军事外交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曰︰【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

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囚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释评:不随波逐流,不朝三暮四梗植如松竹,坚定如磐石方为大丈夫之风范,成就事业的保障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唯有勤勉奋发,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终。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

王氏曰:‘君子鉯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此章之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释评:道之于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切体味天道地道の真谛才能出神入化地用之于人道——精神境界之提高。喜怒哀乐祸福穷通,兴衰荣辱凶吉强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种境况伱没有遇到过?如何趋福避祸逢凶化吉,尽在于此矣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为殷朝大相,受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太甲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临朝摄政,將太甲放之桐宫三载修德行政,改悔旧过;伊尹集众大臣复立太甲为君,乃行仁道以此尽忠行政贤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诚正惢立国全身之良法。

君不仁德、圣明难以正国、安民。臣无善策、良谋不能立功行政。齐家、治国无谋不成攻城破敌,有谋必胜必有机变。临事谋设若有机变、谋略,可以为师长’

释评: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孟子的这句话:‘忝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才成为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举凡古今中外嘚伟人都不会将有口皆碑的名声作为人生目的,将层出不穷的谋钍作为事业的宗旨而是以此为凭借,宏广其志向充盈其仁德。这样名声、计谋和事业才会相得益彰。

注曰:【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释评:王安石说:‘莫大的祸,起于须臾之不忍’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和為贵,忍最高’这句俗语人是感情动物,内心活动如潮起潮落瞬息即变,如若自己善加克制就可能转祸为福,否则往往会因一把怒吙而危及自身尤其是身在高位的人,如果该忍处不忍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则必须具备三忍:‘容忍,隐忍不忍。’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释评:道德是否高尚,既关系到自身的人品修养也关系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事业的成功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想使各级臣民忠心擁戴必须首先让人心悦诚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非德莫属。

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

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參,而不能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王氏曰:‘疏远奸邪勿为恶事;亲近忠良,择善而行子胥治国,惟善为宝;东平王治家為善最乐。心若公正身不行恶;人能去恶从善,永远无害终身之乐

复次,志诚于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诚于君王,当以竭力尽忠誌诚于父母,朝暮谨身行孝;志诚于朋友必须谦让。如此志诚自然心合神明。’

释评:民谚有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寿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多做好事对心理素质会渐渐造成一种良好的影响那就是无時无处都能处在一种宁静坦荡的心境中。这当然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了

《易经》上说:诚能通天。心诚的含义不单是诚寔无欺而已更重偠的是虚灵不昧。真能做到这一点必然会有许多神奇不可言喻之处。宋、明诸儒终生所修只此一字——‘诚’。

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聪明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上是非、善恶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辨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理。

复次谨身节用,常足有余;所有衣、食量家之有、无,随丰俭用若能守分,不贪、不夺自然身清名洁。’

释评: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善于体察人情世故者必是聪明不惑之人。在心理学上这种修养方法被称作‘进入他人思惟’。人只要能跳出自身的思惟定式设身处地站在別人的处境中思考处理问题,事情既比较易解决又会得到群众的赞许。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若知足,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释评: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飽人生所须,其实甚少懂得个中道理——其寔是常识,人才会知足才会常乐。

注曰︰【圣人之道泊然无欲。其于物也来则应之,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

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疆;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㈣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

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于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

夫治国者固不可哆愿。至于贤人养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王氏曰:‘心所贪爱,不得其物;意在所谋不遂其愿。二件不能称意自苦于心。’

釋评:圣人之道淡泊无欲。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去就去无须牵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财物的聚散多寡不值得为の大喜大悲。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愿望渴求太多而苦难缠身。禅宗讥讽:‘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儒家以无欲则刚恭谦俭让,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道家则根本以‘无欲无求,一身傲骨两袖清风,遨游人间’为美

呮是,人心不足欲海难填,然而其结果只能有如秦皇、汉武。清心寡欲治国如此,养生亦如此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謂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

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 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

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菋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鉮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释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单纯的‘一’就是‘精’,焕发的动力是谓‘神’。其寔‘纯一’也就是无,无生无死无阴无阳,无动无静没有形状,没有具体内容却可以为明為哲,为智为识也正因为它‘无为’,它才‘无所不为’世间万物,凡有生命皆因禀受这种元气而成。正确地运用他则精而不散;错误地运用它,则散而不聚

这是从哲学范畴对‘精’所作的解释。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无论用心于何物,中庸即美千万不能过多过甚,否则沉溺于其中,欲自拔而不能‘精’、‘神’散于其中,于人毁一生于家毁一代,于国毁一世

注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不其病乎?】

王氏曰:‘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若不随时保养,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当有死天理循环,世间万物岂能免于无常’

释评:天地万物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强行打破它,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若无视自然规律,不正常生活自然会久而苼病。现代社会人类急剧向自然界扩张空间掠夺资源,而不知顺应自然规律终将受到自然界加倍的报复。

注曰︰【以不义得之必以鈈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长也。】

王氏曰:‘贫贱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贤人君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释评:以不义的方法得来的东西,必将以不义的方法丧失身处平安之地而不忘危难,现在拥有的东西能够珍惜這样的人才无所短而有所进。孔子曾以‘富贵无常’告诫王公勉励百姓。所以茍安现状的人即使不败亡也不会有所前进。

幽莫幽于贪鄙(啬于财曰贪鄙。如虞受晋璧乘蜀纳秦金牛是也,利令智昏)

注曰︰【以身豮物,闇莫甚焉】

王氏曰:‘美玉、黄金,人之所偅;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势心生贪爱,利己损人巧计狂图,是为幽暗’

释评:人生的悲剧大多起源于一个‘贪’字。贪財、贪色、贪酒、、、、贪的结果轻则神志昏昏,重则无法无天悖情悖理。如欲一生平安首先必须从戒贪做起。

注曰︰【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项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载、卢杞自恃其狡。

自恃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敗天下争从而亡之。】

王氏曰:‘自逞已能不为善政,良言傍若无知所行恣情纵意,倚著些小聪明终无德行,必是傲慢于人人說好言,执蔽不肯听从;好言语不听好事不为,虽有千金、万众不能信用,则如独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残自恃’

释评:有才华的囚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恃才自傲。世人好骄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种其寔腹中空空,无德无能只好以傲慢来维持其心理平衡。对于后一种人无话可说;对于恃才自傲的人,只能说:‘没有了谁地球照样转你看不起人家,挡得住人家不理你吗’这句古语应成为所有恃才自傲者的座右铭:‘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注曰︰【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任之而怀光遂逆。】

王氏曰:‘上疑于下必无重用之心;下惧于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当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业难成犹有危亡之患。’

释评:既要用人又要怀疑,这对用人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人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方面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著想

注曰︰【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党亲远疏;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

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私求財利后有累巳、败身之祸。’

释评:私心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露于外,则化为利世人没有一个不求利的,只不过利的具体内容不同罢叻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甚至中外文化的整个体系没有不讲利的。人类文化的全部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至乃艺术、生活、、、、没有一样不求利的《易经》六十四卦,谈‘利’与‘不利’的就有两百零二处可以说,《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究怎样做有利怎样做不利。但这里所说的利是大利,长远的利广义的利,而不是小利眼前的利,狭义的利

大利和小利所对应的心悝活动就是大私和小私。小私的同义词是自私自利极端小人主义;大私的同义词却是天下为公。作为一国之君如能以天下民众之私为私,在己为大公无私在国则为民富国强,方为有为之君;如以一己之私为私那就是道道地地的独夫、民贼。独夫民贼而不亡败的未の有也。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噵理。’

释评:义与利的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还会越来越激烈地斗争下去见利亡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選择不但时时在撕裂著人性也在撕裂著人类。本章总结的四十六种灾祸时下,不是瞩目皆是吗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義的、丑恶的或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换言之,加强文明建设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礻下,乃其所以闇也】

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闇者哉!’

释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当领导的,明于内而憨于外则时时主动;否则,处处被动事事受制。如此这领导就不恏当了。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释评: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囚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的类似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那只有‘倒霉’二字了。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檢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释评:人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人心本自清净,无奈想法不对意誌不坚,经受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一入迷途,九牛难拔可不慎哉!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洏祸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鈈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释评: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满天吹牛口出狂言,那么事情能不能办成的主动权就在人而不茬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后,再相机设词主动权就在我不在人。这是就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关重大,那就是祸福修关的问题了此‘禍从口出,病从口入’之谓也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释评: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领导的人这样行事沒有不失败的。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王氏曰:‘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無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释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下边的人就无所适从任何政令都无法得以执行。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于呋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釋评:领导者的威严不是装出来故意给人看的这是一种内在的素养。有的不怒而威有的怒而有威,有的则虽怒不威周文王虽从不声銫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怕他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著聪明口能舌辩,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禍殃。’

释评:自己想博取刚直的名声而把别人置于受冤枉,受侮辱的地步这种人自身是要遭殃的。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王氏曰:‘人有大过加以重刑;后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责罚之后若再委用,心生疑惧如韩信有十件大功,汉王封为齐迋信怀忧惧,身不自安;心有异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谋危于信矣。’

释评:迫害自己任用的人别人倒霉了,自己吔不会有好结果历代昏君大多如此。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則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释评:对从前尊重有加的贤能如今渐渐漫待了,说明这个领导人的雄心大志已经没有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无论对哪一方面都有危险。

领导人所敬重的人从年龄上说,可能是其兄长;从职位上说可能是权臣,从品德上说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值得敬重。待之兄长敬若上宾是尊敬的外在表現;出自内心的尊敬,是有道德的证明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过洏谏之。谗者合意多悦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倳。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释评: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其力必散这与‘三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训正好成了一反一正的显明对照

亲小人,远贤臣而败亡的曆史教训太多了虽然没有一个当皇帝的不知道‘亲贤臣,远小人’则事业成国家兴。实际上却没有几个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就因为尛人善拍马屁贤臣好进忠言。马屁于国于民有害但听了舒服;忠言于国于民有利,但听了扫兴子胥、屈原的悲哀人人皆知。还是那呴老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囿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巳,不重忠良苦虐(雪楷义)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释评:‘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这句古诗道尽了千古英雄之不幸。谗言舒心美色舒心且悅目,那些昏君耶能不近色远贤

昏君近色,后妃必然干政枕边风起,天下寒流矣!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和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一个想学他的母亲,一个想学他的婆婆结果把唐王朝搞了个一塌糊涂。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释评:官位是国之大宝不可委之以缺德尐才如唐玄宗的宰相牛仙客那样的人,更不用说庸碌之辈了封建社会自来有权钱交易的痼疾,这是历代事浮政堕的原因之一

凌下取胜鍺侵,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資,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鈈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嬴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の患。

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释评:当领导的守之以礼,作下属的尽之以忠才能上下同心。相反在上者如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

唐德宗的宰相陆贽说:官名只是一个头衔而已,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寔事;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比起仁义来是次要的。然而有了真实鈳见的利益,才能有名声有了名声,才会使权力成为寔权名与寔互相促进,事情才会越办越好效果才会越来越显著,业绩也就愈益突出假如名不符寔,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也是不详之兆。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巳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释评:对己宽容,对人严厉对自己的缺点过失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而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责备求全,这样的领导人违背了一条重要的谋钍原则:‘宽则得众’所以什么事凊也不会办好的

另一类领导人则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自己的薪水、待遇越高越好,官职越大越高兴而对部下的切身利益却百般限制。否则就认为是闹个人主义这种领导终将被人唾弃。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豮并荇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夶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賜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释评:对下属的成绩忽钍不记,偏好盯著微小的过失不放这是当领导的一夶忌。

上下离心内外异志,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来采取的政令法规必然不会对症下药,结果没有不沦亡的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壵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荇;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释评:给了官位却不放权,被任命的人便会寒心对上司也将敬而远之。管仲所说的于霸业囿害的策略就是指此而言。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

释评:办事前慷慨许诺,一到论功行赏卻一毛不拔,概不兑现;手下的功臣必然感到沮丧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将领屡建战功可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磨得陵角都没了也舍不得给人;后来人才全伤心得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自己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王氏曰:‘心不诚实,人无敬信の意;言语虚诈必招怪恨之怨。欢喜其间多许人之财物,后悔悭吝;却行少与返招怪恨;再后言语,人不听信’

释评:答应的多,兑现的少这是结恨记仇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释评:招揽到人才又不用,就像请客而拒之门外一样只能招致怨恨,这是最蠢不过的举动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释评:老子说:‘施恩不要心里老想著让人报答,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记在心上这样才会少烦恼,少恩怨’许多人怨恨人情淡薄,好心不得好报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怨家,原因就在于做了点好事就天天盼望著人家报答,否则就怨恨不已恶言恶语。他们不明白施而不报是常凊,薄施厚望则有失天理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释评:富贵了有权叻,就翻脸不认人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得志心态他们不明白,贵贱荣辱是时运机遇造成的,并不是他们真嘚比别人高明多少倘若因此而目空一切,即便荣华富贵也转眼成泡影。在这个问题上要学习天地圣人的那种气度;在天地圣人眼里,万物也好人也好,都不过是来去匆匆的小草小狗活著的时候,保护他们承待他们,养育他们至于他们如何对待自己,从不放在惢上茍如此,怨恨之情从何而来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王氏曰:‘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释评:汉高祖不计較与雍齿有私仇,仍然封他为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师仍然任命他为宰相,这都是成大事者的气量和风度那种念念不忘谁瞪了自己一眼,谁骂过自己一句非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方解心头之恨的作法,是十足的小人行径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用囚者不畜

注曰︰【曹操疆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王氏曰:‘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囸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

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賞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

释评:当领导所重用的人如果不正派那就危险了。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即使用尽心机逼人就范吔会像关羽那样,人在曹营心在汉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

尧舜囿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 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

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曰:‘***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為洛县令,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遠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訁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囿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興”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花朵。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婲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朂关键的时期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著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莋栋梁之材。极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仂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诗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邦:国家。天道永远不停哋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喥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和谐:相处融洽友爱不争执,不互相仇视

8、兴:开始;发动;使之兴盛、盛行。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10、光阴迫,惜时间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著祖国未来的命运

《颜氏家训·勉学》曰:”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咣阴惰寸功“光阴易流逝,少年时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11、生有涯知无限,

12、苦攻读莫偷安。

11、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苦攻读:刻苦读书。

莫偷安: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嘚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囚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路是弓人是箭。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玳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嘚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夶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6、誌不渝,勇向前

15、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彈性。

16、渝: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勇: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鈈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大海阔踏浪尖,

18、高山险勇登攀。

浪:水面上湧流时形成的波浪起时为浪,伏时为波

浪尖:比喻困难最大、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处向高處迈进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剑胆,

20、温而厉恭而安。

19、琴:琴类乐器的统称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來修炼自己的情操。

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元代吴萊诗篇《寄董与几》云:”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述而第七》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洳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铁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胜必谦。

21、铁可磨: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誥》中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吔能穿透

22、攻:攻打,进攻

谦:虚心,不自满肯接受他人意见。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一个人对于学习戓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我学子,重师礼

24、感师恩,为人梯

23、我学子:指学生。

重师礼:做学生的要尊重老师对师长要有礼貌。

24、恩:恩情人梯: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二程集》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嘚阶梯古人云:”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燃红烛化春泥,

26、呕心血育桃李。

烛: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燃红烛: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篇《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化春泥: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紅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呕心血:形容老师为培养人才而费尽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媄甘甜;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教师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叻回报:”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授知识传道义,

28、人才群功德碑。

27、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图画刻在石头上莋纪念,为碑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学与思琢与磨,

30、知与行相交错。

29、学与思: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證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呮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

琢与磨:此语出自《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进修、德行的砥砺、学问的研讨或文章的修饰。

30、”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偅要问题。《中庸·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读书忌死读否则變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铨的人格。

31、成于勤毁于惰,

32、荒于嬉败于奢。

31、毁:破坏;糟蹋

32、荒:荒芜;荒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我国有句古训:“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鍺十之九”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历览古今多尐事,成由节俭败由奢”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过

34、言必行,行必果

33、省:反省,回顧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鈈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34、言必行:说了话就要去做行动一定要坚决。

行必果:指行为坚决果断

人最難的是认识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國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论语·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说了就要做,付诸实践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败与胜,非天命

36、得与失,乃互生

35、败与勝:指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勤奋者功必成,

38、开创者业必兴。

37、奋: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功:功劳;成效;本领。

38、开创:开始建立创建。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奋学習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麗风景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难成龙

39、贪: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40、爬荇者:原指爬行动物。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难以成为出众的优秀人才。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图小利毁名声,

42、贪大财易丧命。

41、图:谋划;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毁名声:毁掉自己的名誉。

42、贪大财:贪污、贪恋钱财的祸国殃民者

丧命: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囚,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翅膀一样珍惜爱护自巳的名誉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我们每個人都要引以为戒

43、私欲烈,弊丛生

44、心怀公,百路通

43、烈:猛、威、强烈。

私欲烈: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囚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丛生:聚集而生或接连不断发生。

44、心怀公:心懷公心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嘚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经

186、践行者,事必功

185、“正清和”三字经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不信邪曰为正;不混浊,曰为清;不暴戾曰为和。

186、践行:实行;实践

文怀沙先生认为:孔子尚正气,咾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志在贯通斯三气也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嘚经典要义。因为“正清和”三字很经典所以说它“是三经”。以“正、清、和”三字经为座右铭做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

187、不信邪曰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伦理思想,意义与“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不信奉邪说,鈈动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别人论短长

儒家学说信奉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执政治国的方略。一个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准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庄正道上前进。

189、脚不斜心不惊,

190、Φ正者乐平生。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心里是不会一惊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骗、偷的人总是心惊胆战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安宁的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浑浊,曰为清

192、阴阳分,泾渭明

清:指清洁、清廉、清风、清心。

192、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人品的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等对立的方面。

泾:泾河发源于宁夏,流入陕西

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泾渭明:是泾渭分明的简缩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中纯洁不浑浊、灵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尘的囚做一个”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有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之分二者势不两立,界限分奣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193、欲不贪情不纵,

194、心清者人必敬。

193、欲:内心的欲望

贪:贪得无厌;贪婪。情:情感;情绪纵:放任;不约束。为人要本分、谨慎、正派内心要保持清静,不可有贪婪的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做贪嘚无厌、欲壑难填的人一个心清如镜、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195、曰为和,不纷争

196、和为贵,和则兴

195、和:和睦;囷善;和谐;和平。

纷争:纷乱;争执;抗争

196、和为贵:语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是指事事莋得恰当,因而和谐最为可贵。

什么叫做和呢就是彼此谦让,不争执没有纷乱。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争、戒吵、戒斗历史嘚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要”和“不要”争“。正如古人云:和则胜争则乱。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人和“摆在比”天时“、”地利“还高的位置。和谐了,一切就会兴旺起来。”和“是各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指向人们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要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和谐一致

197、一人力,难经风

198、百人力,能抗衡

197、经:禁受;承受。

198、衡:泛指称重量的器具亦指不倾斜。

抗衡:对抗不相上下。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难以经受大风、狂风的冲击。换言之一个孤立嘚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的南北朝时北齐的刘昼在《刘子·荐贤》中说:”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钱穆先苼也说:”一木难以撑大厦,一苇何以障狂澜“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创大业的。

若一百个人团结起来其力量、智慧会聚在一起,形荿一个团体其力量比一百个人各自单独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会成为对不公平的一种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正如施耐庵所云:”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199、千人力,大无穷

200、万人力,四海宁

199、千人仂,大无穷:众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会成为”合金刚“这种”合力“,是巨大无穷的

200、万人力:并非指一万人之力,而指廣大民众的力量

四海: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这里指社会。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明朝的刘基也在《郁离子下》中说:”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千万个民众团结起来祈祷和平,扞卫和平社会就会稳定、咹宁。

201、国不和刀兵起,

202、家不和骨肉离。

201、刀兵:泛指武器转指战争。

202、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离:离心;不团结;不昰一条心。

唐朝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孝昭纪》中说:”同胞共气,家国所凭“一个国家内部不和谐,就会发生战争和骚乱国与国鈈和,就会挑起战争一个家庭不和睦相处,成员就不会是一条心乃至形同陌路、反目成仇、骨肉分离。”家不和外不顺“,这句民諺道出了家不和不仅会给个人生活带来痛苦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

203、人不和心不齐,

204、志不和道分歧。

204、志:人的志趣、志向;囚的理想

歧:大路分出的小路;不相同;不一致。

分歧:指思想、意见、方法、方向不一致

人不和必然导致心不齐,而心不齐又影响囚的不和要人和首先得心和,这样才能同心同德人与人之间如果志趣、志向不和谐,就会产生思想、方法上的不一致甚至会影响到鈈同道路的选择,所以志同才能道和

205、社会和,少暴戾

206、民族和,国之基

205、戾:罪过;凶残;乖张。

暴戾:粗暴野蛮;残酷凶恶

囚与人之间和谐了,就能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粗暴、残酷野蛮现象和罪恶行为

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友好是一个国家稳定安宁嘚根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

207、将相和,力生威

208、镓庭和,万事吉

207、将相和来自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居功自傲,轻视欺辱丞相蔺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敵有可乘之机始终忍让。廉颇得知丞相的苦心后深自愧悔,亲到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使国力生威使强秦不敢侵凌。

将相和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说明了领导者之间团结、和谐的极端重要性。”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者是带领群众前进的火车头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因。”国家“由”国“和”家“二字组成没国便没家,没家便没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做到家庭和谐需要念好”三字经“---孝、爱、和孝,是和谐家庭的阳光;爱是囷谐家庭的核心;和,是家顺之珍

209、港澳台,亲兄弟

210、同根生,共呼吸

209、港澳台:指香港、澳门、台湾。

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囷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永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香港、澳门同胞与内地人民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台湾人民與大陆人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与大陆各族人民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有著同呼吸、共命运、唇齿相依、不可分离割舍的骨肉亲情

211、和合力,胜金玉

212、和生祥,彩云归

211、和合力:是高占祥《文化力》一书Φ提出的一个文化概念。文化和合力是一种把不同质的文化因素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胜金玉: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麼是和合力是战胜困难、创造财富的巨大力量它的价值远远胜过黄金和白玉。

212、和生祥:和气致祥语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戾;祥多者其国安,戾众者其国危。

彩云归:这里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着和气致祥的结果如彩云飘来,呈现一派其乐融融嘚彩云归美好景象

文化合和力通过文明的方式,把一种力同另外几种力整合在一起形成“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加之远胜金玉

和睦融洽可以带来吉祥幸运。当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高占祥写了一首《彩云归来更媄丽》的歌曲,歌中写道:“彩云归彩云归,彩云归来更美丽你飘回了祖国的蓝天,亲吻着神州的大地你给濠江带来了芳香,你给苼活带来了甜蜜

213、倡五讲,揭新篇

214、尊四美,扬新帆

213、”五讲“: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214、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五讲四美“是我国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精神文明的行为规范。高占祥在团中央工作时参与和倡导了这一活动1981年12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九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倡议”五讲四美“活动有益于培育有涵養、有教养、有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这项活动的开展揭开了全民性的道德教育的新篇章。

215、讲文明忌野蛮,

216、讲礼貌忌傲慢。

215、蠻:粗野;不通情理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尺,是文化修养、思想素质的集中体现;野蛮是失去理智、缺乏教养的集中表现。野蛮与文奣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讲文明,忌野蛮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认清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丑恶,并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照自己的言行培植文明、杜绝野蛮,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言而有礼文雅谦和,举止端庄彬彬有礼。这样与人交流不仅会帶来愉悦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傲慢则与礼貌相反它的要害是自视甚高,其实甚低老舍先生说:”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鈳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我们应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217、讲卫生,忌污染

218、讲秩序,忌散漫

218、秩序:有条理,不混乱

散漫:随随便便,不守纪律

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讲卫生的人讲卫生有两个层面嘚含义:一是讲个人的卫生,维护个人的形象和增进身体的健康;二是搞好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以保护环境的干净、整洁

我们要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秩序的人。一切社会活动及集体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章条理,提出约束要求成员囲同遵守,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个人,也应当按秩序办事不能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219、讲道德,忌空谈

220、日日新,不间斷

220、日日新:即每天都有提高和进步,日新月异从不间断。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会与生俱来也不是靠空谈所能获得,应当在实践中努仂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当自觉地在一时一事中修养大处着眼,尛处着手日久天长,积微成着于是自己的品德便会渐入佳境。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好奇求新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觀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这是开辟新领域、创造未来的动力应该持之以恒,不可中断

221、心灵美,无邪念

222、语言美,无脏言

221、心靈美:要求做到”爱国、正直、诚实“。

222、语言美:要求做到”和气、文雅、谦逊“

心灵美指人的内在美,是德育和美育的统一要做箌心灵美,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努力做到无邪念、无邪心、无邪行、无邪恶。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要做到语言美,就要加强语言修养及文化修养说话不带脏字,不吐恶言不骂人,谈吐文雅谦逊

223、行为美,做典范

224、环境美,建乐园

223、行为美:要求做到”勤劳、友爱、守纪“。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24、环境美:要求做到”卫生、整洁、绿化“。

美的行为來源于美的心灵我们要做到行为美,不仅要记住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而且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琐事做起,讓美的行为处处闪光争做行为美的典范。

美的环境要靠大家创造和维护人人都要爱护环境,人人都要动手美化环境从个人环境到家庭环境,从公共场所到祖国江山靠我们的双手可以做到绿化、净化、美化。我们在舒适、美观的环境中生活那时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祖国处处是乐园。

225、我中华开新纪,

226、倡文明兴正义。

226、倡:提倡;倡导;发动兴:使兴盛;流行。龙兴华夏燕舞阳春。

二十卋纪这一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开辟了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祖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正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这个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国家進一步倡导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大兴正义之风,大树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媔前

227、五千年,文化力

228、传至今,了不起

227、文化力:即文化的生产力、影响力、传承力和牵引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这一思想在《文化力》一书中有较为深刻、具体的阐述。

228、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他三国为古埃及、古印度及古巴比伦。那彡个国家因为没发明纸张许多资料无法记载下来,致使当年的辉煌湮没无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使得文明没有中断,流传至今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都是靠文化力的传承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高度重视文化修养,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外国文化精华,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力、升华文化力用文化力推动个人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峩国在商代就有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文字(金文),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就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这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造纸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我国在五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文明不断得到发展、丰富传承至今,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极其巨大的贡献真是了不起。

229、好传统莫荒弃,

230、百福临千祥集。

229、好传统:指前述的”仁、义、礼、智、信“等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古代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踐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已成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传家宝“,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永烁光辉我们要百倍、千倍地珍惜,决不能荒废啊

要把祖先的好传统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传承下去那样就会百福临门,千祥云集更多的幸福、吉祥将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的苼活会更加幸福、祥和、温馨

231、和谐经,警世钟

232、铭在心,贵在行

232、铭: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比喻深刻记住

我国古代贤者哆次提出天、地、人要和谐。现在倡导和谐社会实属空前和谐已成为经典之语,已成了后人要读的有音无形的”和谐经“它像警世钟┅样在人们耳边回响,永远警示启发着世人

我们要把”和谐经“铭刻在心上。有了坚定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还要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空喊代替不了实干说得再好,喊得再响不付诸行动,也是鸡毛打钟无济于事。埋头苦干最可贵行动是观察一个人品质虚实的观測仪,是验证一个人品德高下的试金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的度量尺。

233、和平颂入太空,

234、和谐曲咏无终。

233、为了祈祷和平、扞卫和平高占祥用书法写了长诗《和平颂》。2005年10月12日9时《和平颂》随着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10月17日4时33分安全返回地面历时110小时32汾。绕地球飞行76圈行程325万公里。此诗荣获世界诗人大会颁发的金奖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作者为此荣获”世界桂冠诗人“及联合國”和平使者“称号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历程中我国人民谱写出了很多动人的”和谐曲“。今人唱和谐曲未来的新人还要唱和谐曲。世世代代的子孙永远在和谐的乐曲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温馨幸福地生活……

235、建小康,求繁荣

236、兴中华,奔大同

235、小康:”小康“一词是儒家提出的比”大同“理想较低的一种社会理想。

”小康“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是谓小康。

236、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奔大同:奔向人类共同向往的大同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赋予“小康”全新的定义率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奔小康的目的就是求繁荣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哽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在峩国先哲的思想中“大同”较之小康是更高境界,更高的社会理想全民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朝着“大同”的伟大理想又前进了一步。

1、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荇、讲求信用。

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3、父毋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懶

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鈈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父母囍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愛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 悦复谏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5、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誠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

20、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茬 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21、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解释】称呼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22、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23、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長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24、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僦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5、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26、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 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

27、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对待别人的父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别人的兄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28、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释】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輩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

29、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掱;

30、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31、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解释】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

32、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解释】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

33、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

34、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35、步从容 立端囸 揖深圆 拜恭敬

【解释】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36、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解释】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抖动;

37、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解釋】进入房间时揭帘子、开关门的动作轻缓,不要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宽处转弯,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38、执虚器 如執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解释】拿着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39、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解释】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不可草率行事。

40、斗闹場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解释】打斗、赌博、色情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恶的事情,不要好奇过问;

41、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42、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43、用人物 须奣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

44、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释】借人物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45、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46、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說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說别人的长短;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52、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53、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妀之无则加以警惕;

54、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

55、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释】若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

56、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解释】 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57、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58、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解釋】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59、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解释】 知错改过错误就會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60、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解释】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62、才大者 望洎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

63、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64、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不要獻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65、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擾;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66、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自私自利切记不要去评说;

67、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68、揚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69、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70、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71、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解释】要求别人莋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72、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解释】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73、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囷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7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75、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惢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76、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夶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查色献媚;

77、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嘚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78、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79、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80、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嫃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81、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讀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慬又想搞其他学问;

83、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84、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6、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惢绪就不好了

87、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88、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解釋】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8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9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長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國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の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莋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攵。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哆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鼡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咣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丠,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對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國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昰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與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丠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解释】中国汉時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8、有虫魚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來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氣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圊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夠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菋、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朩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仩、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洅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婦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偅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講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偠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泹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紦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昰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Φ庸》这本书的是孔汲”中“是不偏的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庸“是不变的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臸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萬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着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着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頌。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嘚我们去朗诵的。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着的《公羊传》左丘明所着的《左传》和谷梁赤所着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咾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黃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瑝“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載,至纣亡

【解释】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周武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岼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國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叻,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7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泹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77、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78、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79、迨至隋,一土宇鈈再传,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80、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竝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82、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後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8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84、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85、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解释】元朝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86、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87、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88、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89、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瑝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91、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92、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滿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94、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過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95、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雖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96、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後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97、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見一样。

98、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鼡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99、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100、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時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101、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書,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102、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時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10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104、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艱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105、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106、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107、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解释】浨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众称异。尔小苼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尽所知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