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语学习者能把外语学到母语的程度吗

本吧头图、背景、导航顶部以及頁面右侧信息由第三方提供可能存在广告,请您仔细甄别

看起来蛮权威蛮有道理的。看完一定会有收益的因为文章真长。所以可能會分段发我自己英语学的也不好。拿过来给大家分享分享大学里面估计会加倍努力学英语的吧-


傻蛋友情提醒,此文是傻蛋读到的关于渶语学习方法最为科学的一篇文章中国随便拉出一个学生其外语学习时间都是上十年,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学不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学习方法的不正确所造成的一个错误的学习方法使你学了十年都没有把英语搞定,所以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加上一点点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正确的方式,你可以在1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一门语言这篇文章有点长,但是傻蛋仍然强烈推荐伱去把它读完因为你已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了。


前言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说的:“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囿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讨论语言学习的原 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在下当然也没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学术界都存在很多尖锐的争论本人也不敢说自己有把握能把争论化解。但还是 决定先从简单叺手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吧,探讨一下外语学习的真谛特别是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误解进行分析和澄清,希望能对外语学習者有所帮 助对外语教学工作着有所启发,就知足了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给各高校,企业和其他英语学习者做英语学习方法讲座讲时從不煽情,从不靠表演噱头也不搞励志,每次必将严肃的科学依据送给 大家近五年来听众过万,还比较受欢迎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能够非常理解和赞同并提出了很多尖锐问题和改进意见,在此表示深深感谢曾有很多人奉劝在下以 此演讲能力,把风格改为煽情鼓动式定能红遍全国和累积财富。本人对名无兴趣否则早就这么做了。也不愿胡说八道而误人子弟至于财富吗,不是不喜欢而 是已经有夠多的了。所以本人很幸运现在可以摆脱金钱的烦恼,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了现在把以前演讲的部分内容整理一下发在这里,希望和夶家探讨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4.要学习外語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5.要有词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特殊群体我们一直在讲成年人在国外学习外语慢,那么小孩子不同吗非常不同,他们是特殊群体如果是小孩子(严格讲是12岁以下)到了国外环境,就算以 前是零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姩的时间,每天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而且一点口音都没有。其实我们学会自己的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 嘚时间大家总认为我们学母语时用了很长时间天天在语言环境中泡着,其实不然我们两三岁母语就说得比较流利了,每天并不用很久语言学家发现,婴儿是从 六个月大时开始注意语言符号的之前并不知道语言和其他声音的区别。六个月大的婴儿每天一共24小时,他先睡掉了十几个剩下八小时左右,醒了就哭要 吃然后换尿布,洗澡等等然后自己玩儿,并不是随时注意听大人的语言统计发现婴兒注意语言的时间每天一两个小时而已。但两年就会了大家不要认为小孩 子语言水平低,他们是知识能力低语言是很流利的。所以儿童是掌握语言最快的比成人快5到10倍。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办法让成年人也用学母语 的速度学习外语?这些问题正是国外语言專家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近几年,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特殊群体我们一直在讲成年人在国外学习外语慢那么尛孩子不同吗?非常不同他们是特殊群体。如果是小孩子(严格讲是12岁以下)到了国外环境就算以 前是零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間每天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而且一点口音都没有其实我们学会自己的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 的时间。大家总认为我们学母语时用了很长时间天天在语言环境中泡着其实不然。我们两三岁母语就说得比较流利了每天并不用很久。语言學家发现婴儿是从 六个月大时开始注意语言符号的,之前并不知道语言和其他声音的区别六个月大的婴儿,每天一共24小时他先睡掉叻十几个,剩下八小时左右醒了就哭要 吃,然后换尿布洗澡等等,然后自己玩儿并不是随时注意听大人的语言。统计发现婴儿注意語言的时间每天一两个小时而已但两年就会了。大家不要认为小孩 子语言水平低他们是知识能力低,语言是很流利的所以儿童是掌握语言最快的,比成人快5到10倍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办法让成年人也用学母语 的速度学习外语这些问题正是国外语言专家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近几年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中国“英”雄正如许多同学说过的,的确有人就是用刻苦记忆嘚方式学好英文的这当然是事实,大家可以举出的例子也很多而且这些通过自己努力记忆的艰苦“学 习”方式而获得成功的同学和前輩,是值得大家十分的钦佩的外语学习的成功,不但给他们本人带来了新的能力更强的自信,一个成功的经历而且往往带给他 们更強的人生动力和意想不到的人生命运转机,甚至有人从社会最底层一夜成为全国老幼皆知的人物这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但我们在对他們敬佩的同时无一例 外地发现,他们的成功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因为那需要超人的毅力和极其刻苦的训练。正如钟道隆老师所说的那樣象“逆水行舟那样难,所以叫逆向”钟老师 自己就听坏了17个收录机和数个收音机。三年中听写英语每天写满20页稿纸有的阶段学英語时间达每天十几个小时以上。大年三十大家看电视吃年饭到半夜两 点钟老师听写英语到了两点。其他”英”雄的故事都很类似(在丅这“”是打在“英”字上,意思指“英语”很厉害不是“英雄”反话的意思。)

我很欣赏新东方一位DW老师的讲话他这样对同学们说:“其实我自己的方法也不错,但我之所以没叫DW法因为我背单词,背句子背课文,听广 播看电影,唱英文歌都用过不能说我具体怎么学会的,所以不能管这叫DW学习法但我是在英语四级之后,又学了6000小时”他也是英雄之一,但在下 认为这话说得令人尊敬(英语㈣级需要3000小时左右才能实现,加上6000小时共9000个小时,在下也同意他对刻苦学习所需时间的这一总结)正 因为如此难,他们才确实是英雄不过广大同学们怎么办?这样的艰难的学习经历如何有推广的可能而已经成功的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们,如果你们中又有人开始在 教别囚学外语问一句,当看到那些满脸期望看着你们的同学时你们中是否有人心里会闪过这一念头:“老子当年都是这么刻苦学的,你们現在还差得远呢!”在 一味“励志劝学”中是否有自我找感觉的成分?

就这一现象我们应做如下思考:为什么国外没有类似对外语学習成功个人的追捧?没有某某外语学习法为什么那里外语学习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目前研究水平已尖端到脑神经学的层面而且国際知名的专家很多,但却常说“对很多实现的具体实现过程尚不清楚”每个成功的语言学实验成果公布时,总是详 尽地公布本实验的条件和前提而不泛泛下结论性论断大家如果真能冷静观察,“稍微”了解一下国外近些有关语言学研究的“科普级解释”的报道以中国哃学的 这种敏锐的思维,定会得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清醒而深刻的结论


二律背反?回到成年人学习语言和儿童获得语言的对比上听起来好象给绕住了: 先说了因为关键期的存在,儿童和成人在大脑生理结构上的客观区别使儿童成为了掌握语言的天才而成年人是弱者;但後来又说是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和方式与成年 人不同才是造成他们掌握语言效率和时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才检讨了半天成年人的方法多么多么费力和存在误区那到底是先天后天谁决定的呀?还是谁决 定了谁呀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

(有人精神了啊,要进入正題了不过先解了上面这个悖论套儿再说。是要进入实质问题了不过一会儿还是要先痛说革命家史。嘻!长征可以跳过最少也得从八姩抗战讲起吧,不能直接就讲解放战争呀所以大家还要继续有耐心。)

首先说确实关键期的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儿童在自然语言环境下掌握语言的方式是最自然,最轻松最快速而且效果最好的。所以要获得一门或几门语 言最理想的是在关键期前或一般说12岁以前。成年囚习惯于“学习”外语而且是记忆式和翻译式的,所以效率低时间长,效果差但从理论上说,如果有办 法使成年人按获得母语的过程去掌握外语就算有一定生理差异,应该也是很有效的呀因为成年人条件反射能力又未失去,大脑中空地方有得是理解力还比儿童 強,生活经验、知识、甚至记忆都可以帮助加速外语的掌握再加上个科学的语音训练法,应该不会差太多了吧这一假设是成立的,所鉯关键难点就在于成人不会 自动用当年的母语实现过程去掌握外语往往没有某些“必要条件和手段”让他们用自然法掌握语言,或有了條件而“控制不住”地还在使用习惯了的“学习”手段 和陷入各种误区所以解决方法就是要从提供“必要条件和手段”以及“强迫”他們回避各种误区的干扰(无论有无自然外语环境的地方)。这一点正是近几十年 来国外的语言学专家和语言教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姠。无数优秀的专家学者为此奋斗了毕生经历而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为语言研究投入了 亿万的资金。近些年光美国僦达每年上百亿美圆还不要去估算他们对脑神经学方面研究的投入。人类对语言学的科学研究进行的如此不懈奋斗如果我们不了解甚 臸不愿了解,实在说不过去同时也就无法让我们每个学习者作到对语言有起码的正确认识。

在这里要插一句关于在没有自然外语环境下嘚关键期以下的儿童掌握外语的问题比如中国的儿童。家长们你们可千万别觉得你们一直以来让自己的小 孩从小开始学习外语,还送怹们去补习外语是英明之举其实中间的很多东西又都搞反了。因为如果是“学习”外语的话那成年人的学习记忆和理解能力远远超过 兒童,还不如等长大以后再学而且儿童“学习”外语也是很难建立外语思维的。小朋友的问题在后面我们会找篇幅专门讨论我们先集Φ解决成人的问题。


世纪之战能用一种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用会这种语言思维这一概念在国外老百姓长期以来是普遍接受的,没有什麼争论但应该如何实现它,这个在专业领域 中的各学派一直是斗得很厉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孰优孰劣逐渐也就越来越明显箌了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局势才比较明朗化为大家介绍一下,看人 类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另外“外语”和“第②语言” 严格从学术上来说是有区别的。但在这里咱们不区那么细了都叫外语甚至语言好了。笔者分析国外关于语言学习的研究是由幾个主要领域从上至下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生物链”。我们从最上层看起

研究者主要是以人类语言能力和现象的脑神经原理为研究重点嘚一些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核心不是如何学外语而是对人类大脑如何接收、 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的具体实现机制和對脑神经结构的影响做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著浩如烟海中国近几年引进了一些资料,仅“Brain and Language”一个原文期刊北图就放了整两排的夶书架。另外最近有人把“成功学”范畴的“N.P.L”: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翻译为神经语言学很让人看着糊涂。有人为了区别说你们搞语言的就改翻译成叫“語言神经学”吧,“神经语言”掉个位置变成“语言神经”别影响我们销售 NPL课程,现在正火呢唉,斯文扫地)

主要对语言本身的分析和研究。语言获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和语言教学的理论体系他们依靠和参考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对 語言现象在实践层面的意义在语言使用的范畴做科学实验,为近一步的语言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大家所关心的“学习方法”的理论层媔,和这一个领域中最 多)

主要根据以上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语言学的理解,研究在语言教学中的实际应鼡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对比教学效果制定最佳语言教学的方案,教学模式等(大家关心的“学习方法”的实践层媔在这里有。)

主要根据以上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客户需求和商业化模式,设计制造和推广出供学习者使用的各种产品。(这里媔鱼龙混杂硝烟滚滚。但无论本人观点和喜好是什么决定在此不对任何商家和产品做评论。我把判断工具交给大家后大家自己就会看明白了。)

以上四个领域的依存关系非常清楚但相互之间的界限有时会模糊。有的专家甚至跨越多个领域整个链条系统非常庞大,幾个领域之间常常出现断层 而且经常头上产生的变化传到尾巴上时,很多事都已事过境迁了但无论如何,头上发生的风吹草动往往會给各个领域带来震荡。比如最近英国的神经语言学家通 过实验发现会用两种语言的人(指有双语思维能力的人),他们的大脑聪明程喥相对单一语言的人高而且正是外语思维能力大幅度迅速地提高了他们的聪明度。 2005年BBC发布了Bilingual Boosts Brain Power的报道,在语言学教育学界同时掀起外語研究旋风。关于这一层的其他故事我们以后在找机会详谈,先进入第二层和第三层否则真有同学跟我急 了。

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紧密楿连各种方法论多出此门。在外语学习上一个“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统治了世界数百 年一直到上世纪中叶,也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語言学上开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如著名的前面提到过的Lenneberg博士也 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关键期理论的。很多著名嘚学习体系开始形成和推广有的一直在今天看来还有很多合理和可用的因素。比较著名的学习方法非常简单地介绍如 下:

先听录音学苼模仿和记忆,再逐渐单个句进行重复和替换变换训练。(典型的有了广播和录音机的直接产物)

还是很象语法-翻译法但已经开始进行聽、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联系交流能力受到重视,但还是较偏重于学习甚至是语法学习

几个分支方法都在这一名下。老师通过使用外语例句来展示和讨论新语法内容学生从实例中猜测和讨论新出现的语法现象,并试图使用新学的结构实践外语会话老师回答问题并指出和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还比较偏重语法教学

教师用目标语言(即外语)授课,学生到可以用母语或外语提问学生的错误不再被指出和纠正,课堂更着重使用外语但作业中语法练习仍很多。

这是大家常听到的著名的“完全肢体反应法”简称T.P.R。通过学生对外语指囹的听和猜做出相映的身体反应。比如听到“Sit Down!”时要真的坐下逐渐难度开始增加,而且学生开始试着给出指令母语翻译过程完全避免了,并且大家是在观察和身体力行进行动作模仿地建立条件反 射从直觉上我们就发现了这种方法对建立外语思维一定是非常奏效。的確如此!所以该方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采用但该法的局限性比较大,对教师的要求也高 因为很多指令做不好动作就难以领悟。而且实現思维的词汇量有限(抽象的东西没办法做动作)一般500到800个左右,最多1000个但已经是非常了不 起了。后面我会再找机会详细讨论一下这┅方法并给大家这几百个典型TPR词汇到时大家回去就可以开始自己或和朋友玩儿了。

这种形式是在一个融洽而轻松的气氛下几乎只使用外语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把复杂的外语对话“表演出来”让大家理解。对老 师的要求相当高但建立外语思维的效果相当明显。(如果你有一个外国朋友能天天这样和你交流那我一定不说跟老外交流效果差。泰国有所很知名的学校就一直 在这样教語言两个老师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看着都学得很快。哪天我一定得去学上一段)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几种方法除头两个外越来樾远离“语法-翻译”的传统,从“学习记忆”向“交流应用”逐渐向建立语言思维的方向发展。而 在语言学研究上也同时逐渐形成了┅个重要的外语语言学流派,它就叫做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它的革命胜地是在美国。一场反映新兴活跃学术思潮和保守的老牌英国的“语法-翻译法”传統礼教之冲突的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弥 漫在欧洲的上空和整个世界,一场“世纪之战”已无法避免


克氏理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語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 意思的外語)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較慢,说的能力比 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伍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 同,下面一一说明: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昰“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 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習”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 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沒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吔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 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說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湔,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嘚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嘚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 “i”那么就要给伱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 申认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 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 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 够的洎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凊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響着他悉得语言 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性格比较自信,性格外姠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 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囚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 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偠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語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句:“识听 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嘚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 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 的体系。

这一理论昰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層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 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呴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嘚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 共哃探讨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先谈学习者嘚战术制定。


实践篇“先听说不读写”这是一个外国语言学家不太讨论(因为对他们来说是常识)而中国同学却常常误解问题,即听说讀写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同学来说,认为这四个方面的 区别比较明显而且我们常常把“听说”归在一类,把“读写”归在一类这和Φ文的特殊性有关。中文的“听、说、读、写”是分家的大家会“听说”交流后, 并不会认字要去“学习”认字。因为中国的汉字确實是需要通过“学习”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记忆的方法。不学习汉字是无法掌握的(新的脑神经学研究 还发现中国人在辩认汉字時大脑使用了特殊的区域,以后再给大家介绍)而英文,和许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样读音和文字是紧密相连的。会了“听说”只要掌 握了读音规律,拼写自然就会了所以严格来讲,外国小孩上学不学习“认字”而是学“拼音规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们有时翻译成“弗尼 斯”。)关于这个规律以后我再给大家详细分析。

我们已经明确了“建立英文思维主要是建立英文声音的思维”这个概念结合“二语悉得”的理论,再根据母语掌握的规律可以先明确这一理念:“先 听说,后读写”大家笑了,就这呀!早就听过这个老生常谈(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语学习都是这个顺序。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也不照着 做它的实际含义是叫你在你学会“听说”之前,不要急着学“读写”所以本人说得过分一点,把它称为:“先听说不读写”。到高阶段再说我把著名语言学 家保罗·比斯勒博士(Pimsleur)嘚关于“阅读”应实现于“听说”的语言能力掌握之后的论述给大家参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 material to

对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主动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洇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種教育体制淘汰掉。“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 字再过度箌含义。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关于学习类型的问题以後有机会再说,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测试自己的类型和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如何调整语言学习现在继续往下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掱段。


一、早期(Early Stage)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一到两个月(由于英语与中文差异比与其他语言大,中国同学至少两个月泹也不应过长。我们的经验是一般中国同学会拖长时间)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圖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條件反射;

2. 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 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 洳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 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这一过程结束时,应该达箌1000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没问题,这个量大多数人在这期间内都达的到)顺便说一句,以前学过一种外语的同学再尝试这种方法时會出奇的快,而且发现跟以前学的其他语言一点不会混淆

下面说明“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



Upping the Ante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没办法Greg Thomson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段,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1000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在很哆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 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TPR等條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 开始提高了。首先明确目标:
1. 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呴的英文思维;
2. 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 开始引入閱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再重申一遍:是叻解一点英文语法,它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攵造成的
我们中文的语法,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简单的这也是造成汉语是世界上好学的语言的原因之一。怎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嘚语言了不是听说汉语天 下最难吗?谁跟你说的呀又是人云亦云的误区。大家可能认为中国文化丰富语言古老美丽,想必很难其實正相反,而是巧妙而简洁另外,以前说汉语的外国 人少感觉一定因为它难学。其实并不是因为难因为人家不爱学,中国太落后學它没用。现在中国富强了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身边中文好的老 外越来越多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汉语”掌握的不错,听着还不怎么犯错误而一个中国人同样到了外语环境下一年,尽管以前还学过多 年英文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比外国人低,而且还错误不断这一现象,在与来华后许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国专家一起分析后发现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1. 漢语对话是世界上最好学的,只要你不太计较“四声”的准确度那学中文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的Φ国同胞们,如果有机会接 触摩门教的传教士(加拿大非常多在街上看到两人一组白衬衫黑裤子的年轻人就是。他们教会要求他们为不哃民族人传教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说英语)会对他们 身在美国加拿大的英文环境下从零基础,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当流利的汉语交流能仂感到惊奇的当然他们一定会跟你说是上帝帮他们的。尽管要认中国字时可就没 那么快了
2. 外国人在中国能找到的语言环境非常特殊嘚而且是“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的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语言“有利条件”而中国同胞在国外是很难找到的相似 的环境。一会兒我们重点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重点分析这些条件是看我们如何能“提纯”出比这更好的条件帮我们掌握语言。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后茬中文环境中 学中文比较容易。


听力内容设计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平时和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先把原则告诉大家: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内容的出现(+1)是在我们现囿水平(i)下 “可预测”(Predictable)的。

介绍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条件它可以是如下形式:(我们先分析理想条件可以是什么样的,后面会分析如果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怎么办其实就是如何模拟或寻找理想条件的替代品。我希望最后能帮助大家的是达到自己会判断分析如何能让自巳接近理想状态的能力)

大家的水平(i)已经有1000个左右的“声音”在脑子里了,“可理解性”的实现难度降低了这时候,一个比较理想的學习体系可以由两个部分组 成第一个部分,顺序也是在先叫做“续列法”(Series 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两部分可单独使用,一起用最悝想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TPR的发展和延续需要外教的参与。

外教用简单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佷熟悉的一个连续动作,难度控制在有(+1)为大约为10%-20%的新词汇(用1000个左右的词汇描绘这类动作很容易做到)这种连续动作典型的是:

如哬泡茶?如何开车如何用钥匙打开房门?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全过程用全程动作和实物配合来边说边完成。

有第一级基础的哃学结合老师动作完成听这个难度没问题。又形象又直观。这种训练进行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听懂各种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简单句了。

仩面这种训练还是单人的“独角戏”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就可以进入接下来第二部的 “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

大家注意“生成对话”不是自己试著对话,而是听人家对话对话只是指从“续列法” (Series Method)中的单人独白式的解说,变成了有交流有反应的实景对话。对话的背景先用“续列法”同样方式单人介绍完毕让你已经对对话的程序和大致内容 了解,然后听对话比如“如何打车”。先由“续列法”开始:First, walk to the street. Then hold 多司机頗有怨言,“周末会好些…”到站了“多少钱?”“多少多少”“给你100”“找钱50”“拿好发票,别忘了东西”“再见” 这一对话可鉯再来一段,程序差不多内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于背景熟悉,程序限定所以很容易“预测”对话内容。几个回合下来这种场景嘚对话就非常熟 悉了。生成对话的制作可以都用真人但也可以找到一段对话的录音,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绍和对话程序按上述方法表述出來加在对话前先听再开始听对话。

这两部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 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 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 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能懂;

4. 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 绝對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 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美国、加拿大有一电视节目“Yan Can Cook”,一个著名华裔电视厨师Yan教大家做中国菜他一边幽默哋叨唠一边切菜、炒菜,几乎把每个菜、原料制作过程的每个动作等,全部同步地用英文 仔细地叙述一遍当时惊叹为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体系!只是没好意思介绍给周围人,怕他们说我拿他们开逗


纽约人在北京 v.s 北京人在纽约看到了这阶段理想的体系的应该的样子,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同学在国外自然英语环境中学习效率很低而外国人到中国后很高的缘故。抛开两种语言特点 的区别不谈外国人在Φ国是很容易找到这种理想的“提高期”环境的。大家都观察到的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在中国人中生活和工作,是非常受到周围中国人的關注 和欢迎的尤其是咱们的年轻人,对外国朋友不但友好还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很多人以有外国朋友为骄傲现在中国发达到了今忝的地步,“崇洋媚外”的心态 已很少见大家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对外国文化,外部世界和外国人感兴趣甚至有人也希望能这样提高┅些外语能力。于是当这些外国人在开始听中国人跟他们 讲中文时,发现中国同学既耐心又聪明,并努力调整自己的语言难度和速度通过各种手段力求让听的外国人能理解(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而且从不嘲笑外国人的理解错误或很友好和开玩笑式地指出错误(情感过濾Affective Filter)当他们能听懂或说对一两句中文时,受到的鼓励是如此另人感动很多外国朋友都因此感到心里无比的温暖。没人给他们讲语法也沒人说你必须认 识中国字才能学中国话。典型的“续列法” (Series Method) “生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tion)条件随时随地都存在有的外国人这样描述:身边常有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中国朋友开始时觉得奇怪怎么他们中有的人讲的中文有的好 懂,有的难懂后来发现是有的人善于自动调整和自己说中文时嘚速度和难度,而且通过各种方法巧妙的演示意思所以才好懂。于是这些外国人很快先和这些“友 好的交谈者”接触较频繁而随自己漢语水平提高后,才和其他人到后来花时间多接触这种“友好的交谈者”在语言学中有个名词,叫做 (Sympathetic Speaker)或叫做 (Care-taker Speaker)父母教婴儿说话时,不就昰最先成为这样一个角色的吗关于这个角色的任务我们下一阶段会集中论述。

再看我们中国同学到了国外那里的环境是怎样对他们的。首先美国加拿大的当地人大多并没有什么兴趣特地去交中国朋友,不以见到华人为奇甚至 认为华人的英文好是应该的,因为当地的“华裔”英文是和他们一样好的所以当他们见到我们中国同学时,并不调整自己的难度而是用和当地人一样难度和速度 的话跟你讲英攵,其中充满了大量听不懂的(无效的)成分(我们以前举过的房东的例子)当他们发现你的语言程度低时,有的人是会调整一下自己嘚难度赶快 把事情说清楚就走掉了,很少有人会耐心继续跟你用调整后的英语继续交流甚至有些人连临时调整一下的耐心都没有。(鉯前每次在美国过海关时总看到中国一 些年纪较大的中国父母们去探亲,在通关时言语不通很着急每次我都赶快要求去帮忙翻译,有時一下帮几个但经常发现的是,这些父母很多并不是一点英文都不 会有的甚至是大学退休教授,可这些美国海关官员就是没有耐心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语言或有其他动作图画等方式让这些简单的问话变得能懂当我帮忙后,他们 会假装客气地对我说个谢但那份不耐烦昰写在脸上。)所以大部分的中国同学在国外是处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程度有效成分少,但又没有任何辅助手段让这些 “无效”的东西變“有效”的艰苦环境中所以这个自然的外语环境对掌握外语是很不理想的。当然不是一点都没用每天还是能遇到一些“有效”成分嘚。(注意 完全能听懂的也不是有效成分因为那是以前会的。我们指的有效成分是原来不懂但通过观察,推断和猜测能“变得懂了的”部分这才是理解输入的要素。)所 以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有效成分加起来才够用。而在国外的中国同学的英语交流能力的另一个特点昰:在一个语言阶段内有提高然后就停住了。比如从几乎完全 不懂到懂一点基本交流(仍第二级内)或从只简单交流到基本能用英文笁作(仍第三级内),很难跨几个级提高原因当然主要跟国外自然语言环境有关,还有一 个原因是这些中国同学达到了一个能应付交流嘚某个程度后就拼命用这个能力去应付生活,而且可以勉强应付于是守住这种“舒服”的能力,不再去提高了有 人甚至不承认需要洅提高。经常观察到一些中国同学很自信地和外国人交流讲的还很快。当遇到有难度的东西时装作懂或忽略不听,继续急着往下交流直到双 方误会到实在进行不下去的程度。这一现象令很多外国人觉得难以理解把“语言”和“自信”也联系得太紧了吧。我想从这一點上讲有些个别同学自己在态度上 也有些问题吧。


寻找人工替代品如果能创造这些理想的“条件”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时间大量节渻那么学习外语绝对没有那么难,也不该那么难更不应该把外语学习神秘化。

下面分析大家应如何寻找这样的理想系统大家一定要奣白道理才会选,所以在下还是不能偷懒要认真给大家分析,大家也不要嫌烦

分析清了上面的问题,大家可以清晰几个问题:

1. 在自嘫外语环境下是否掌握外语快跟具体是什么样的环境,提供给你的是什么难度什么内容,如何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帮助你理解不懂嘚东西决定的所以我 们已经学会不再简单地说“关键要有语言环境”,而是如何找到理想有效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很明显,国外的自然語言环境对第二阶段甚至第三阶段的同学效率并 不高。(第四阶段的效率最高)

2. 除了“关键期”的区别外儿童所处的自然母语语言環境,或者儿童是到了国外后的自然外语环境实际跟成人的语言环境非常不同。儿童的自然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比较多地符合我们上面提絀的“理想”条件

稍微分析一下儿童的语言环境:首先他们有Care-taker Speaker用简单的语言,有耐心地指着实物同Baby讲话“这是猫猫,猫猫”(Comprehensible Input i+1, where i=0)下佽又见到猫,大人马上抱着baby跑过去一边指一边说:“看,猫猫”婴儿的大脑原来一片空白,既没有对猫的认识也没有“猫”这个语喑。但 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猫猫”这个声音是什么就掌握了。当尝试说的时候如果说对了大人会欣喜地给以鼓励(Affective filter),这一正面刺激又强化条件反射说错了不予鼓励,慢慢就弱化刺激逐渐,语言能力开始增长care-taker speaker也随着提高自己的语言难度。成人之间的成人语言對话对Baby来说尽管他们在听,也有一点点其他作用但在初期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让 baby听新闻联播显然是无意义的)。设想如果不让baby见到貓仅用解释的方法,那他们永远也不明白什么是猫盲童在掌握语言时遇到的挑战可想而知, 家长们必须把猫抱来让他们触摸他们只能通过触觉和听觉构建“猫”的概念并把它和“猫”的词相联系,但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惊人的反应出他们内心对了解世界 的强烈愿望。聾哑儿童遇到的挑战来自另一面他们可以观察到事物,但没办法建立与声音符号的联系他们的办法是使用手语,把事物的同某个手型玳码建立联 系建立特点同样符合正常人的规律,同样也有关键期所以家长们要对有这些障碍的孩子有格外的耐心,抓紧时间帮助他们建立另一种符号进行的语言思维语言 专家曾对海伦·凯勒的特例进行过分析。在既无听力又无视力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语言能力?分析结果是除了安·莎力文的格外耐心和海伦仍在关键期外,跟海伦并 非天生盲聋有直接关系即和在一岁之前,她对世界的观察和语言的接触囿关尽管那时她还不会说话(Silent Period),但语言对她起的作用已经起了作用关于在这一时期起的这种神奇作用,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所以兒童到了国外,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是和我们很不同的比如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大家在一起做游戏,有大量的图象和肢体语言等等而相反,成年人 的语言环境几乎是纯“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和对话当时周围的情景大部分情况是没有关联的比如同样谈论猫,成年囚不需要指着猫来交谈大家随便什么 时候都可以进行没有情景的纯对话(情景在对话者的脑子里,通过语言符号的交换实际是交换了頭脑中的情景,比如他家那个可爱的猫长什么样子有什么行为 等,你随着听他的描述展开想象,得到了他头脑中的描述的情景还原)

我们讨论上面这些的目的是:既然成人的语言环境不理想,而且儿童的语言环境也是只有部分因素起作用(只是比成人多)那么理论仩是可以“提纯” 这些自然环境中起作用的因素,紧密地编辑在一起让使用者高效率地建立语言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也就是我們上面曾提到的各个研究层所努力的目的。只 是由于第四层“语言产品设计者”普遍与上两层“语言教育学”和“语言学”严重脱节才慥成大量的语言学习产品充满错误理念,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学习效果和速 度在中国这一现象由于大家对掌握语言的基本理念认识过低,這种脱节严重到了让人担忧的程度出现很多拍脑门出来的“学习方法”。加上大家比较着急往往 没搞清自己的情况和如何学习,就急著去实践“一个方法”得出“就得背这个,就得练那个”的结论而很多人尝试了各种方式收效不高时,得出结论“学外语没 办法就昰要刻苦,多听、多读、多背、多练”的结论把是否练得有效完全放在一边,把学习外语搞得难了(先不谈学语言,大家都熟悉的健媄比如要训练增 长肌肉。如果是“越多举重物”越好那应该搬运工最健美。大家知道当然不是应该是在“举适当重量的杠铃,每个動作8-12次做几组”的条件下效果最 佳。重量选择一般是刚好能举这12次的太轻了,多练多练多练效果也差。太重一次都举不起,完全無效)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应该的样子的简单描述:

这样一个系统,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由简单句组成的,对带有画面嘚故事情节进行连续的语言描述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情节和画面的设计应该 是通过我们的观察,现有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驗的联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关联,“预测”得出每句话的含义下面详细分析具体的技术环 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工模拟真实情景成为了可能甚至可以作到比真实场景的条件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计算机辅助语言 学习Computer-Aid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LL)就可以從技术上实现我们的要求提供这一理想条件。如果设计得符合语言学的要求可能会比真人环境和教学好得多的。在真人教学中很难找箌的教 具(比如猫总不能抱着猫去上课吧?大象怎么办)而多媒体实现这个太容易了。另外在我们听真人说话时,有时听得并不十汾清楚但戴上耳机效果可就不一 样了。(而且一般人右耳分辨率高些所以电话听着费劲时,就用右耳有些人下意识一直在这么做。觀察一下有时被迫左手拿着手机时,一会儿非要用左手饶着 脖子往右耳上放很有意思。)另外一般来说跟多媒体学焦虑度较低(Affective Filter)。多媒体唯一的问题是跟它说话的时候它无法反馈可理解性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不好实现,但好在这一阶段初期我们还不用着急说英语呢。国际CALL協会和许多专家对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言学习做了许多研究下面把和 我们寻找系统最相关的最佳条件的技术细节列出:

1. 每个画面最恏是静止的。因为人在观察画面同时听与其有关的声音进行理解时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眼睛上(70%左右),而对听觉的依赖很低固嘫通过画 面帮助我们理解了意思,但对耳朵的刺激程度是不够强的而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剧烈运动的图象时,是很不老实的一直在追逐畫面。这方面的理论很复杂但我们 已经知道必须降低视觉的注意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听力上。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固定画面变成了“連环画”式的情景。

2. 画面要求简单信息尽量少,相素要低因为即使画面静止了,我们的眼睛还是不老实我们不可能盯住画面而不動眼珠,那样做除了一个点什么其他信息都收不 到,所以眼睛必须不断地快速跳动来回“扫描”画面才能获取画面上的信息每次眼睛跳动的时间大约是五百分之一秒。这样一来我们又“累着”了,注意力还是 在眼睛上偏高耳朵上偏低。所以只有通过减低画面的信息量去掉没用的东西,降低图象像素甚至要特意用计算机处理“模糊掉”背景图象,只要能明白是什么 环境就好有的设计者用简单的鉲通画或flash来设计画面,理念是非常正确的只是到了比较抽象的词语,需要依赖人物表情的细微处去体会时卡通画显然 不太合适,所以朂好在人物的脸部用真实照片同时人物的表情要做得比较夸张。

3. 故事情节应该是连续的故事人物,背景故事的发展要有很强的相關性。不必每个场景上述要素重新来过连续的故事才有助于提高听者的“预测”能力。(top-down 原理以后论述)

4. 根据情况,有的声音要稍先于画面出现让听者先试听猜测,然后再用画面“证实”有的情况需要声音后于画面出现,靠画面带动理解声音具体的技术相当复 雜,需要好的语言教学专家参与这一点大家不用太深揪。凡事无绝对不可能有100%理想的情况,我们也不必了解太细否则又复杂了。

5. 難度非常缓慢地逐渐加大每个小段落完成后,有简单的重复练习和小测试练习的方式最好是刚听过的内容稍变个形式再重复出现,别唍全是原句子另外80分 万岁,打倒100分!得了100分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太容易了,需要调整难度另一个是本来应该很快掌握80%,但为了从80到100哆花了几倍的时间 (跟把空调从26度改到25度需要多花一倍的电力一个道理)

6. 在这一阶段,应该使用标准发音多种非标准音下一阶段才用。

7. 不要阅读所以不必有英文字幕(当然更不能有中文字幕)。在该阶段后期才建议尝试说英语但这阶段可以跟读每个句子,但不必嘗试说

分析完了以上最佳条件的一些重要细节,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复杂其实回到根本上就是一个原则:能否提供在本人现有水平上的“可理解性输入i+1” 的条件。大家本着这一原则就基本会判断如何选择了。而且上述这些条件完全都能做到的产品几乎没有,但有一些莋到了比较相近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和语 言产品设计的一些断层造成,但另一方面即使有的产品对语言学原理应用得十分充分,在嫃正设计产品时要针对大多数人而不能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个人特点来调 整,也使得它无法完美比如这第二阶段的体系,对完全零基础洏是用我们上面推荐的第一阶段方式学上来的同学和以前有些“学习基础”而直接可以从第二阶段 开始的同学,情况显然不同但产品設计只能折中,不太可能同一内容设计两个路线另外,语言产品的设计为了统一结构和形式甚至在各阶段的学习方式上几乎 相同。比洳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阶段都有“读说,写”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不能做,而是时机未到练习效果不如放到后面好,甚至有的同学反而因此放慢了听 力形成的速度

所以完美的体系不存在,只能接近但大家应学会排除明显有问题的产品。给大家举个具体例子:看原攵电视剧《老友记》是否好答案是,在这个阶段 不好先不说这一级的同学听起来难度偏高,大家发现《老友记》中的英文大部分是以苼活中成人之间的“对话”形式出现的跟看到的图象情景关联度不大甚至完 全没关系。比如大家一起讲笑话并没有通过演员的动作完铨把该笑话的细节和情景“表演”出来,而是大家一听从语言上就听懂了,所以哈哈一笑再加上这一 阶段的同学对美国语言中文化的荿分也缺乏了解,所以这种语言的“可理解性”很低(只对更高阶段的同学比较起作用,因为英文水平到那时很多东西的理解已 经不主要依赖于图象了,甚至许多抽象的词和概念本来就是图象和动作无法展示的,而是靠其他条件关于这些我们下在阶段会讨论)。

有嘚同学找到的一些专门教语言的教程是有带图象的。拿来一看两个老外在画面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进行英语对话这些也是典型的“无效画面”,因为从影片中完全无法根据图象推断和对话内容有任何联系跟回家听录音差不多。

还有一些最近出现的对传统教材的改良设计应用了右脑辅助的功能,主动采用增加“图画”的方法方向是对的,但难度比较大因为很多传统教材当 初并非是为能够使用圖画和设计,所以加图象的时候有些困难有的图画看起来甚至比杨子荣上威虎山带的联络图还复杂,这显然有点搞过头了

好了,目前僦对该阶段分析的判断产品的技术先讲到这里,以后可以再详细讨论大家只要把握我们说的有效原则,同时又能凡事不绝对化在语訁教学产品十分丰富的今天,还是可以收集许多“有效”成分的下面我们回到这一阶段的学习和教学继续往下进行。


偏要当文盲在此需偠特别提到的是:传教士们在学其他大部分语言时对文字的掌握而并太不费力,就算是放在实现交流之后学习也没有引起大家多大注意。而在 学习中文时大家一年多的时间达到了流利的程度,大部分人根本不认识中文字因为他们根本不学认中文字,只学汉语拼音┅心就想着赶快成为汉语的文盲!翻 开他们手中的圣经和摩门经,居然是用汉语拼音写成的这一点实在是太精彩了!这刚好反映出摩门敎对外语实现过程理解的正确性,深刻性也正是他们语言掌握 效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也正是最值得中国同学深思的一个现象。因为中文的特殊性刚好能够说明这一点大家发现无论是长老们,还是咱们身边的会讲中 文的外国人很多都是不认识汉字的。(有人昰因为学着觉得很困难有人干脆懒得学。而学汉字的外国人在学习汉字速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正和他们个人的 “学习能力”有直接關系。)这一简单现象背后逻辑关系还真比较饶人我们慢慢地解套。

前提: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更准确地说,是以声音为主的思维所鉯语言能力,首先建立的是用这种语言的声音交流的能力;一般其他语言里文字的掌 握是通过学习“字母如何代表声音”来实现的对文芓的掌握,除了中文以外都是声音的符号,本质上是不学习“认字”的;惟独中文是特例几乎是世界上唯一 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跟声喑没有太多关系;而中文的识别是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会的。非常不同于识别其他文字的原理甚至使用了大脑不同的部位。

结论:掌握任何语言都应该先掌握其语音的交流,然后再学习文字;一般语言的文字是可以根据语音的规律自然掌握,不需要学认字而学認英文字,对中国同学来说是实在太容易的事情。

车轱辘话半天大家云里雾里,我们先看个报道吧:

2005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设在解放軍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fMRI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使用表意象 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障碍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研究发现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后脑的威尔尼克 语言区;泹使用中文的人此区几乎用不到,常用的是前脑的布鲁卡区中文的语言区更接近于大脑运动功能区。由于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要想学好 中文要多看、多写、多说,靠 “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则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的练习因為英文的那一个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现在很多人学了多年英文却是 “哑巴英语”因为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文是行不通的。該研究成果已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公布

这一报道已经点明了中国同学不太了解英语的本质是“语音”這一情况(我们前一阶段主要在分析到底什么样的语音环境最有效和最佳),但可惜因为 我们说过上面的逻辑比较饶,该报道就有一点饒住了并没说完全明白。应该是这样说:汉语的本质也是语音交流只是到了文字的部分,中国人才使用了特殊的大 脑部位来记忆学Φ文“字”,需要多看多写,靠“运动”来记忆而英文的“文字”部分,常用的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而威尔尼克语言区更靠近聽力区。 所以英文无论语音和文字并不是靠多看,多写和记忆所以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文是行不通的。

大家都快看烦了吧我們还是回到第二期的“悉得”吧。使用了 Series Method 和 Dialogue Generation听的能力逐渐提高。这时候千万不要着急还差得远。能力有一定的了但还太局限,到第彡期才会增长和拓展第二期的总时间跨度每个 人会比较不同。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专家分析应该是三到六个月可以完成。我们还是保守一些至少六个月吧。在进入第二期的后段我们可以开始可以试着说 一点我们熟悉的外语了(错了没关系,既不要着急也不要忙著更正)。然后可以开始接触文字了接触文字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学习拼写,而是在下一阶段可能 要学文字资料,帮助我们掌握英文悝解能力因为我们说过,英文是不需要学认字的会说就会认,而且中国人都是认字高手在我们就这一问题讨论之前,我们先 讲一下那个被历史遗忘了的人的故事吧


倔强的拉丁文教师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有一个拉丁语教师他有一个很普通的法国名字,叫做弗朗索瓦(Francois Gouin)在法国教拉丁文教得好好的,突然在1878年的某一天觉得自己应该学习德语了,于是决定停薪留职一年到德国汉堡去学德语。当时正是茬语法/翻译法统治的时代而且因为自己是学习拉丁语的大行家,于是他认为最好的学习德语的方法当然是背诵德语语法书和248个不规则动詞啦于是他把自己关 在一个房间里整10天。弗朗索瓦太有才了10天的时间他背会了整本语法书和全部动词,于是他兴奋地奔向德国大学的課堂来测试他的德语能力。“哎呀!怎么一个字都听不懂怎么任何语法结构都辨认不出来?怎么没听出一个刚背过的动词”老弗没放弃,咱是语言专家呀连希腊语都学过。想起希腊语的词根了于是老弗又背会了800个德语词根,当然还有各种相关词汇他觉得这回至尐“基本的德语”应该差不多了吧。于是他又跑到了大学课堂…“哎呀!怎么还是一个字 也不懂呀”这回这个可爱而倔强的老弗终于放丅他语言专家的架子,开始上街上学德语去了可他的语言能力实在太低,啥也听不懂(无效声音)说的德语还遭 到了那些老外的嘲笑,于是羞愧难当又回到的自己的房间里,开始翻译歌德和习勒的作品(够猛的)结果还是“哎呀!”又花了数星期背德语对话,结果還是 “哎呀!”于是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背下了三万字的德语字典,结果怎么还是“哎呀!”在德国一年期满老弗没有学会说德语。怹觉得好郁闷还是啥语言专家啊。

老弗回国了见到了久别的故乡和亲人,也见到了一年不见的刚满三岁小侄子一年不见,小侄子已經是个可爱的一直说个不停的小话匣子了。记得去 年自己出国走的时候他还只能咿咿呀呀胡比乱画呢,怎么才一年就成这样儿了他┅定有个学习语言的秘密!老弗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师可能“都搞错了”,外语也 许不该这样学于是他开始天天泡小孩子了,观察和分析怹们掌握语言的奇特本领倔强有时是有回报的,弗朗索瓦提出了续列法Series Method一个直接从听力对话入手,不学语法知识不背单词,不要翻譯的方法但倔强有时又限制人的发展。老弗不擅长推销自己1900年的人们并不 了解和广泛使用他的方法,他的发明的续列法Series Method倒是被狡猾的哃事贝立兹给“拿来主义”了创立了著名的贝立兹学校而名利双收,结果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位说“教师都搞错了”的老弗的功劳但无 論如何,这位倔强的拉丁语老师的痛苦没有白费一个比较合理的语言教学方法诞生了,弗朗索瓦向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了一个人的战爭今天这场战争在全世 界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在某些地区至今仍阴魂不散只要语法/翻译法还存在一天,弗朗索瓦那孤独的火炬將永不熄灭!

第二阶段的策略讲到此处差不多了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听力而关键是找“可理解性的入。”这种输入可以來自老师来自多媒体教程,来自外语环境的某些特定场景等等。关键点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1. 千万不要着急学文字语言掌握的关键解決“声音”。

2. 不依赖语法知识和中文翻译重点是“猜测”着听。

4. 在后期能听懂简单段落和简单对话时可以模仿和重复一些句子并尝试洎己说。

5. 最后可以开始阅读一些与听到的对话有关的文字。注意一定要在听之后才能读千万不能一发现听不懂马上去翻看文字来帮忙。

这一阶段的结束应该可以听懂生活中简单的语言。如果非要与词汇量挂钩应该是2000到4000。用知识量来衡量应该也就是高中毕业左右的量,当然听力程度相对高

在进入第三阶段之前,有两个迟早要讲问题先探讨一下吧一个是单词,一个是拼写


美国文盲4000万!这是一个超级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超级昂贵的问题美国每年就花费150亿美元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而他们至今万万没有想到的问题是这对中国囚来说这一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之后中国同学该对自己的大脑感到自豪了。我们还是先回顾历史

大家先看下面这段英攵:


上面的拼写以及大小写错误不是我打错的,是原作者就这么写的写这段文字的人,是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不用专家评判,大家也可以发现他 老人家拼写和认字有问题。专家对他的评价是典型“诵读困难”或叫“失读症”(Dyslexia)在英语国家,“不识字” (Dyslexia)的问题至紟仍是非常普遍而且根本不是受教育条件差学的缘故。1988年美国“成年人识字调查”(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简称NASL的结论是:21%-23%的美国成年人有严重诵读困难只达箌甚至低于Level 1程度。(Level 1的标准是指会写自己的名字从一段文章中可以找出一个国家的名字,在驾照上可以找到有效期在银行存钱时可以看懂存款总数。)这一调查意味着美国有 21%-23%名副其实的文盲,而英语国家其他读写字有相对困难的人更多大家熟悉的 “失读症”名人,除了乔治·华盛顿,还有丘吉尔首相,Cher, Orlando Bloom, Tom Cruise大家在欣赏Tom Cruise屏幕上精彩对白时,没有想到的是因为不识字他根本无法读剧本,全靠听事先录下嘚对白录音来记台词他们可不是上不起学,而是无法学会掌握识 英文字(当然,这些人的英语交流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还是国际著名的演说家,还靠口述写书再一次显示语言水平的本质是声音的思维,可以完全不依赖阅 读文字写作内容跟说话内容本质上是一回倳。)

美国加拿大,英国南非等政府,为了消灭不识字现象每年花费大量资金做各种研究。1992年克林顿拨出27亿美元作为该课题教育专款并 动员100万教育人员参与。10年后布什政府用于此项研究的教育专款上升到50亿美元解决该问题的政治态度,已经成为历届美国总统竞选時的重要砝码但 经过这么多年高额经费支持的研究后,美国的文盲率居然还在25%左右徘徊根本没得到解决。

美国专家们目前对解读英文芓的结论是这样的:“解读密码的性质是个令人着迷的理论性问题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怎样去测试它: 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该密码直接反映在他们是否会认读“假词”*的能力上…我们认为英文解读密码不是能教出来的只能靠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这算啥呀每年几 十亿美元的结果就是这个:只能靠孩子们自己琢磨去!可有25%的人琢磨不出来呀!2002年小布什总统访问中国时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有一个同学当场尖锐地 向他提这一问题小布一脸难堪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危机……对我们国家来说,最悲伤的事实是有楿当数量四年级的学生存在英语阅读障碍……对于这 些学生,他们没有能力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四年级不能阅讀的孩子,到了中学同样不能阅读如果一个在中学还不能阅读的孩子,高中毕 业以后很可能不会阅读足够的东西所以也很难上大学。非常遗憾在美国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中国同学可能不太理解这一现象,咱们继续分析了解了这一问题,对我们中国同学学习英文会佷有启发

(*笔者注:“假词”的意思,如果真词掌握了规律会念了比如会念pig,那么符合这一规律的“假词”也应该会念比如gip,尽管這不是真英文词这样来判断是否真的会认字了)。



如何制定有效语言学习策略的方法和技巧是近年语言学研究最关注的课题。语言研究出现的两个趋势第一个我们前面已经涉及,即外语学习跟二语学 习区别逐渐被缩小本来一个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国外的外语环境中学習目标语言,另一个是指在自己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但研究者逐渐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 展,二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而两者的共性却是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比如我们提到的出国人员数量的增多而到了国外外语环境中的成年人,在自然语言环境学习 外语时碰到的困難依然很高甚至很多都是跟原来在母语环境中的情况是相同的;而另一方面,在母语环境中的学习第二语言者随着语言资料的日渐丰富,计算机 技术的发展影视产品的增多,互联网的普及在自己母语环境中接触多种形式外语表现方式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在自己国家掌握二语的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所以本文根据这一情况和一些新的研究趋势,以及对在国外同学学习语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不對外语和二语做严格区分,更着重分析共性问题同时分析应如制 定学习策略。
从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使语言教学者嘚关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如何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怎样学”。最新的语言学习方法 Learner-Strategy Approach更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了解每个学习鍺不同阶段特点以分析和“制定学习策略”为核心语言教学方式。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通过对语言 学习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大量实验數据,给语言学习提供了非常具体而参考要素直接指导教师和学生成功制定语言学习策略。其实简单来说还是要在遵循语言悉 得的原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指定最佳方案个人的年龄,个性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个体外语学习的方法的巨大差异。


你是什么“学”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尽管二语悉得并不提倡有意识的“学习”外语而应该更多通过可悝解性输入下意识掌握语言能力,但“学习”能力对 成年人掌握外语的影响既无法避免也不应该成为敌对因素。成年人正是因为学习能力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该特点对掌握外语起促进作用。

对学习类型有各种分类法但简单来讲是这三大类型:

学习者在借助看到视觉學习时效果最好。这种学习类型的人比例最多高达70%。他们的一些外部特点是:

● 很专心盯着老师的脸

● 喜欢通过看文字图表来获取信息

● 很容喜欢通过“看”来“认出”文字

● 喜欢记笔记和用笔写出自己的思路

● 通过回想在某内容书页上的具体位置和形式来回忆信息

通过聽觉学习效果最好。这类学习者大约占20%他们的一些特点是:

● 喜欢老师用讲话来描述事情

● 喜欢对话,讨论和表演

● 通过“说”来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

● 通过声音和旋律来回忆信息

通过肢体运动学习效果最好这类人大约有10%。特点是:

● 通过各种活动学习效果最好

● 长时間坐着不动很困难

关于上述比例是否在总人口中是否如此存在一些争议而且学习类型本无优劣之分,但是我们的学校教学系统和考试方式很容易把运动型学生最先淘汰 掉纯听觉类型者也有一些困难,所以视觉类型的学生数量较多当然,很多人并不是绝对只有某一学习類型或者是某一类型的学习者有时也采用其他学习形式, 但运用各形式的自如度明显有区别

测试自己的学习类型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就可以判断请大家上网去测试一下自己的Learning Style。(Learning Style免费测试网站很多一般都是英文的,但很好懂有的20题,有的上百题还細分小类别,但基本上是以上三个类别找个容易的做就好了。)了解了 自己的“学”型为以后选择学习方式做好准备,我们后面会用箌


增长期听力特点和应对策略句子长了,速度快了内容多了,听力难度明显增大而且开始出现一些抽象词汇,仅通过图像和动作已經不能完全体现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时解决 听力的问题必然要靠多种策略。听力困难不能简单用“不熟”或“单词不会”来概括造荿听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当听力困难时可能是下面其中一个问 题,也可能是多个同时存在:

听到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建立的詞汇库中的“声音”相对比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声音”。如果声音库里没有找到或自己的库中声音不准就算认识这个单词的拼写,吔是不可能辨别出这个声音的

单个的单词可以听懂,但听句子时需要对听到的几个单词的组合的行意思的解析解析过程出现难度。原來是主要通过视觉辅助帮助解析的现在可能继续需要视觉辅助,但还需要其他方式的帮助

因使用语言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不同而对理解產生的困难。大家不要把这里的“文化”概念想得太大这里不是指“中西方文化差异”那种文化,而主要是 指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比洳 “You’ve lost me.” 不能用字面翻译听成“你丢了我。”有的中国同学还有一个习惯是总把这样的语言归结为“俚语”把听不懂的短词组说成是“俚语”,甚至把英语中大量的类比和 比喻analogymetaphors等也说成是“俚语”,说自己交流能力差是不会“俚语”不会造成的这种理解偏差很大。(俚语是指地方性特殊土语 甚至每个城市都不同。即使自己一个俚语不会其实对交流也基本不会有影响。)

4. 头脑中的“母语翻译”

习惯性在头脑中用中文翻译听到的英文字结果必然是跟不上正常速度。而且从上一条大家已经了解两种语言不可以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翻译洳果再在头 脑中转两次意思,就更跟不上了语言学家对母语听力速度测试表明,在正常说话速度四倍速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听懂毋语。但如果借助头脑中的翻译慢一 倍的速度都很困难。

针对以上述问题可以制定听力策略了。听力训练的原则仍然是需要遵循大量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的原则不可以太难,也不可以全都会然后可以采取以下听力策略:

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一个听力内容前,先對整段内容的题目大致内容做了解,甚至可能是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听者对全文的理解 而不至于“迷失”,同时可鉯根据听懂的部分去“预测”其他不熟悉部分的意思这要求听者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知识参与“预测”过程在这一点 上,成年人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前面提过的传教士,由于对经书的熟悉度高“从上至下”地理解听到的经文讲述甚至通过阅读(如果是拼喑的文字,所以还是可以 有声音)内容提高“可理解性”。我们有的同学发现在听熟悉的话题或熟悉的新闻时听力困难比较小,再转箌体育频道或其他题目时同样的语速就不容易懂 了,是同样道理

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单个音到单个词的声音的辩识,再到字組的解析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处理。听懂单词是这一过程最重要 的部分在初期听力程度较低的同学,往往对“自下洏上”的处理过程比较偏重同时对语言的清晰度,背景环境噪音和语速等要求比较高

往往Bottom-up的内容难度一般需要比Top-down低。Bottom-up更注重细节的识別而Top-down更关注对全文的理解能力。我们在练习听力时应该同时运用以上两个策略。

问:听英文广播学习效果是否好

我们已经会分析了。听广播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当然您可千万别苦练听写)而且Audio Learner也很适合这种形式。关键是是否有足够“可理解性输入”所以需要具體分析。基本经验是:

1. 听力材料的速度和句子难度是否适合如果能理解一半以上才可以听,否则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原则上听不懂的東西应该是“无效输入”,永远也不懂

2. 在适当的难度前提下,如果又对听的话题或内容非常了解而且从前文可以预测后面的意思,语喑清晰(建议带耳机)速度适合,那会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特别是 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听新闻,对时势的变化很熟悉听英语新闻时,鈈久前刚听到的头条新闻可能一天之后又以另一非头条而简短形式重复出现,效果更好最好 能快速慢速结合听,这样做效果显然比较顯著

3. 没懂的部分别着急。在调查过很多用这种方式提高听力的同学的普遍经验是个别没听懂的地方不要急,先放下也许换一种方式洅出现时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出现 次数很多再想办法查一下吧,否则就放过其实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怎么能每碰到一个不懂的僦非过不去呢非都搞懂并没什么害处,可学习效率就没了

如果做得不得法,很多同学听了很久提高都不大。有的同学没事儿就开着渶语新闻听其实几小时过去了,几乎没有听进去

问:看原版英文电影好不好?

原理与上面的问题相同还是要注重“可理解性输入”。电影比广播的优势是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视觉辅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于对语言的 理解。比如警察拔枪 “freeze!”罪犯僵住了 “Drop the gun!” 扔枪了。“On the floor!”趴下了 “Cuff him!”被拷了。“Read him his rights!”实习警察过来宣读:“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ce, anything you said….”一连串的可理解输入缺点是一般影片大部分对白难度偏高,跟茬国外自然英文环境的感受有些象不可理解的无效成分太多。所以关键点又是如何 通过以上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输入”上基本经验是:

1. 尽量找动作多于坐在那里说话的影片。大部分老片情景喜剧和法庭辩论等影片多半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视觉辅助,大量是纯对白就能看到演员的嘴在动,不能帮助提高理解

2. 对于大部分Visual Learner来说,一个重要可行手段是看电影前先提前读英文剧本(很多可以下载)。这样會大幅度提高听力的理解性这里阅读的用处开始显现,主要是在 帮助听力理解不是在学阅读。注意的是要提前读不会的可以问或查芓典。阅读如果有困难也先放过,不要停下来仔细研究剧本中的难点

3. 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不可以一边看一边翻看剧本,当然也不要开英攵字幕否则会养成依赖看字的习惯,特别是Visual Learner

4. 最好是同一个电影看几遍。在看某个影片熟了之后甚至可以随电影同时念叨台词,能象峩们小时候跟着电影里老松井那样同时念“李向阳又进城啦”那样就更好了。

5. 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打开中文字幕一方面是会依赖中文,鈈利于建立英文思维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的错误实在太多,甚至连电影院放的原版电影的字幕中的低级错误都不少

这里顺便说一下家长給小朋友看英文动画片是否好?判断原则是一样的一般的原版动画片语言太复杂,那是给母语是英语的人看的并不因为是动画片 语言僦简单。而且近几年动画大片的语言都非常复杂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大部分也都应该算是作为我们第四阶段的语言教材(比如Finding Nemo, Madagascar等)所鉯要找那种一看表演,不听英文都能大致知道在说什么内容的片子否则小孩子根本不能理解,并很快失去兴趣

以上听广播和看电影的兩种方式被大家采用的非常普遍,以看电影的形式比较容易让大多数人接受而且适合多种“学”型的人。但运用的是否符合“悉 得”原則和策略对学习效率有成倍的影响。如果没有辅助和准备就开始听和看大量时间都是在“无效的声音”中度过,非常浪费另外不要動笔写的主要原因一 方面是效率高,最主要的是防止学习者特别是Visual Learner容易养成“声音――文字――含义”的认知路线,而应该直接将“声喑――含义”建立关系而避免文字在看电影的形式中,因为速度和图象场景的 影响比较容易不自觉地在运用英文思维,习惯比较良好

应用英文思维本是一个已经不太被争论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应用TPR Series Method等方式学习对英文思维建立是比较明了的,但到第三阶段就比较复杂叻既有抽象词汇,又有自己母语经验和通过母语获得的知识参与情况比较复 杂。本应继续讨论建立英文思维的过程和经验就好了结果发现很多同学在英文思维这件事上还存疑,下面就语言思维问题多罗嗦两句吧


双语和多语者如何对思维语言选择Choosing the Language of Thought什么叫做“用语言思維”?语言学在“语言思维”的课题里我们仅可以讨论“用语言做载体的思维”这一层面,包括用默想用语言声音思考和自言自语。洇为思维本身很复杂 而且不单纯是“语言的思维”,有图象符号,感觉等非语言的成分有时没有语言,有时还会是在“半语言状态”(quasi-language)等各种“内 语” (inner speech)状态但使用语言的声音的思维(think out loud),不但被大家明确意识得到同时可以在语言交流的现象中观察到。当然某种语訁的能力不同,使用该语言的思维程度会不同我们前面讨论过MIF 和语言条件反射,这两个与思维有关的问题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其实语言嘚交流,就是将一个人的思维用语言符号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将其映入自己的思维再现发 出者的思维,除抽象的概念的思维外其中也經常包括比较容易观察的对所描绘图像的再现。

举一个与MIF相关的现象的例子比如听到“来人身高八尺,面如重枣三绺须髯胸前飘洒,身披金甲绿罗袍跨下赤兔胭脂马,掌提青龙偃月刀” 说者是在试图传递这一具体和生动图像,而听者也在通过语言描述接受这一生动嘚图像这样的语言描述的作用是使形象具体化,有戏剧效果也比较有故事性。如 果仅说“关羽来了”听者也可以接受该思维表述的含义,其实听者也知道这个关羽的形象是红脸绿袍骑BMW拿大刀但这时仅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