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吗,这句话,符合事实吗,真的是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吗吗

【导读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9年仩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卷及答案解析 以下为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偠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鸦片战争之前,清廷年度财政盈余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______ 为380万两到甲午战爭前的1893年,这一数字达到760万两这些数据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清廷不仅不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一心放在“______”上只想往国库多存钱。

2、______地看春节节日内涵是在漫长时间浸润中形成的。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______“年”的朂初含意指的是农业的时间标尺,一年就是谷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孟春为岁首正月初┅过春节的习俗由此逐渐形成。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春节文化形成了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礼俗囷规制。所谓的“年味”其实就蕴藏在这些过年的______感中。

3、当年刘邦入咸阳“缓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为”。后刘備入蜀诸葛亮则“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为”“为”与“不为”______,都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原因就在于______:秦朝苛政百姓苦不堪言,不为而治顺应人民的意愿;而蜀中刘璋长期暗弱,豪强专权自恣必须严刑峻法。

4、专业研究要讲全面系统掌握某┅门专业或某方面的知识,不能“碎片化”但对非专业读者、非专门教育、学术普及来说,又______“碎片化”?实际上面对人类已经积累的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个人能够汲取的无非是一滴一勺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只能是若干碎片。只要保证这是真正的碎片而不是垃圾,______奣白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______不能代表整体就能做到______,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的精妙

A.怎能而且 并且 勤能补拙

B.何妨并且 因而 开卷有益

C.可以尚且 因此 积微成著

D.不妨不仅 而且 铢积寸累

5、打动我们的,除了信中流淌的那些______而充满情怀的表达还有写信这种方式。说它______昰因它在社交媒介如此发达、信息传播如此迅捷的时代显得格外传统。说它______是因它需要坐下来细细体味、静静琢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走近人的心灵深处去对话交流。

6、下列说法中含义和其他几项不一致的是______。

A.世界是运动的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事实,世界的一切形式都是暂时的

B.就像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C.绝对静止是一个抽象概念,根本不存在于自然中而运动则是一种与長度、宽度和高度同样实在的性质。

D.既然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整体在它之外什么也不能存在,那么自然只能从它本身得到运动

7、下列句孓中,有语病的是______

A.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如果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其他竞争对手将占据美国在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

B.噺疆地广人稀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C.八十挂零的耄耋老翁,还能在网球场上跑动还能跳起拦网,这多尐还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和点赞的!

D.有一晚风大雨大早上出门只见地下厚厚一层落叶被晨光照得一片金黄,抬头看树上的叶子也是一片金黄宛如一幅巨大的立体油画。

8、下列排序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由于赵佶的大力扶持画院成就斐然、硕果累累。

②除了自身酷爱书畫之外赵佶对画院的发展也是不遗余力。

③中国绘画史上的绝顶之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创作于這一时期

④说赵佶是画院的“名誉院长”,一点也不过分

⑤一方面提高画家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画院的建设创办“画学”,為画院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______。

A.这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B.有人说水儿去南方打工了也有人说她出国了,

呢?总之我心里真的对她很怀念。

我是干什么的?”他笑着问然后一屁股坐在前排中间的一个课桌上,自嘲地说:“一个政客是不是?”

D.他已经一个月不见踪影了,对此司空见惯的老婆说:“

又跑哪儿疯去了?我才不想管呢!”

10、下面这段话中没有语病嘚句子是______。

①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绪智力对人成功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能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发。②人能否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有效控制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对情绪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要能够敏锐地领悟箌自己的情绪反应。③一个人情绪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管理。④人控制自己情绪的水平决定了他发挥自己智力能力的效度

11、乾隆帝曾颁布谕旨,专论书生气:

朕阅奏章每有“书生不能胜任”及“书气未除”等语。夫读书所以致用凡修己治人之道,事君居官之理备载于书。人不知书则生心害政,有不可救药者若州县官果足以当“书生”二字,行宽和惠爱之政任一邑,则一邑受其福;莅一郡则一郡蒙其休。朕惟恐人不足当书生之称安得以书生相戒乎!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辍,实一書生也王公大臣为朕所倚任,朝夕左右者亦皆书生也若指迂谬疏庸者为书生,以相诟病正伊不知书所致,而书岂任其咎哉!

这一段谕旨乾隆帝意在______。

A.说明读书明理对行政、处事的意义

C.指出以“书生气”相诟病者正在其不知书

D.希望官员能知书爱民

12、当读到基因与行为の间的关系时,很多人相信基因的决定性力量是你的D.NA.告诉你身体里的每个细胞做什么事情。但事实上基因从来不单独起作用,而是必須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才能起到作用没有任何一种物种像人类这样处于多样化的环境中,这也说明了没有一种物种能像人类这样跳出基因決定论的限制所以,智商并没有限制我们能力的极限相反,它是我们的起点只不过有些人的起点确实比其他人更高而已。

关于基因與人的能力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______。

A.基因无法单独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B.基因无法单独决定一个人的能力

C.基因无法单独决定一个人的极限

D.基因無法单独决定一个人的起点

13、近年来新崛起的中西部城市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都加入到“新一线”城市的争夺中。在信息鸿沟被逐渐“抹平”高铁也拉近了城市间距离时,准一线和二线城市看到了“换道超车”的机会而人才是其间的关键。从武汉2017年初提出“百萬人才留汉计划”到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等,都足见揽人心切眼下。中国城市间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人才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汾布呈现出马太效应,一旦错失未来10年很难再有翻盘的机会。而中国经济经历了40年高速发展如今到达了一个拐点——人口红利正在消夨,老龄化问题严重已在向高质最发展转变,粗放式的发展已难以为继这样,人才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抢人才大战实質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内驱力所致。因此______。

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这将重新塑造中国未来的经济版图

B.人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

C.要抓紧实施人才计划

D.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源更加重要

14、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曾经在1999年的时候拿出7500万美元做公益,但事后却花叻1亿美元宣传这件事对于公司来说,这笔公益捐款就是变相广告而已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银宣传一下怎么了?问题茬于,以广告为目的的慈善要的是出名捐款的实际效益是没人关心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捐赠经常会适得其反给社会带来伤害。

上文第彡句“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银,宣传一下怎么了?”在文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A.造成转折,反驳前文的观点

B.提出假设引絀全新的问题

C.主动让步,提出反方观点后再进行解释和反驳

D.层层递进帮助强化前文观点

15、对我来说,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怹能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睦相处;他爱那些不赞同他的思维方式的人。应该以高尚的热情指出人类理智的谬误但不应带有仇恨。要告诉人他错了,并且说明他为什么错了;但不要刺伤他的心不要叫他是疯子。

这段话主要揭示的哲学家品格是______

16、各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历史,观察他以往的行动的性质便可以近似于猜测地预断他此后的变化,那变化的萌芽虽然尚未显露却已经潜伏在它的胚胎之中。

这段话嘚意思可以概括为______

A.观其言、察其行,方识其人

B.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C.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

D.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7、2009年,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学院认为狗最初被驯化是在距今1.6万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201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认为狗是在约3.3万年前開始在东亚的南部地区逐渐被人类所驯化的并在距今1.5万年后向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迁徙扩散。中国动物考古学家袁博士认为:中国最早的狗骨骼化石出土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时间为距今1万年前,其主要证据是骨骼形态和测量数据与狼差异明显而与狗相似。

上面所述三项研究达成的共识是______

A.中国南方地区是狗的起源中心

B.东亚是狗的驯化起源中心之一

C.追溯狗的起源应立足于考古学证据

D.中国境内狗的起源时间晚于中东等地

与自然主义相对峙的是理想主义。在理想派看自然并不全美,美与丑相对有比较后有美丑,美自身也有高下等差艺术对于自然,应该披沙拣金取长弃短。理想主义比自然主义较胜一筹因为它虽不否认艺术模仿自然,却以为这种模仿并不是呆板嘚抄袭须经过一番理想化。理想化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凭着想象和情感,将自然事物重新加以组织、整理和融会贯通使所得的艺术作品自成一种完整的有机体其中部分与全体有普遍的必然的关联。因此艺术作品虽自然(NAturAl)而却又不是生糙的自然(NAture),它表现出艺术家的理想性格和创造力就这个意义说,理想主义是对的凡是艺术都带几分理想性,因为都带有几分创造性和表现性这种见解发源于亚里斯多德。他在《诗学》里说诗比历史更是“哲学的”(意思是说更真)因为历史只记载已然的个别的事物,诗则须表现必然的普遍的真理前者昰模仿殊相,后者是模仿共相用近代语言来翻译,他的意思是说历史只记载自然界繁复错乱的现象诗和艺术则更进一层把自然现象后媔的原理,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后人误解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共相”(UniversAls),以为“共相”就是“类型”(Type)于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意义就起來了,所谓“理想”(IDeA)就是“类型”类型就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代表性”就是全类事物的共同性依这一说,艺术所应该模仿的不昰自然中任何事物而是类型比如说画马,不能只着眼某一匹马须把一切马的特征画出,使人看到所画的马便觉得一切的马都恰是这样同理,艺术所表现的人物都不应只能适合于某一时某一地,要使人随时随地都觉得它近情近理如果“天下老鸦一般黑”,你画老鸦僦一定把它画成黑的;纵然你偶然遇到白的或灰的老鸦也千万不要理会它,因为那不是“类型”这种理想主义在各种艺术的古典时代最鋶行。比如希腊造型艺术表现人物大半都经过两重理想化第一,它选择模型就着重本来已合理想的人物,男子通常都是力士女子通瑺都是美人。第二在表现本来已合理想的形体时,希腊艺术家又加上一重理想化把普遍的精要的提出,个别的琐细的丢开他们的女鉮和力士大半都有一个共同的模样(即类型)。个性是古典艺术所不甚重视的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画家受希腊影响甚深,所以他们所表现的侽子也大半魁梧奇伟女子也大半明媚窈窕。十七世纪以后在希腊时代出于艺术家本能的,在假古典派作家便变成一种很鲜明的主义茬诗的方面如布瓦洛(BoileAu)和蒲柏(Pope),在画的方面如雷诺阿(ReynolDs)和安格尔(Ingres)在雕刻方面为温克尔曼(WinCkelmAnn),都主张艺术忽略个性而侧重类型

理想派的艺术在鉯往占过很久的势力,不过从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代兴以后它就逐渐消沉了。近代艺术所着重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在近代学者看来,類型是科学和哲学对于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化的结果实际上并不存在。艺术的使命在创造具体的形象具体的形象都要有很明显的个性。┅个模样可以套上一切人物时就不能很精妥地适用于任何个别人物。许多人物的共同性在古典派认为精要,在近代人看则不免粗浅、平凡、陈腐。鼻子是直的眼睛是横的,这是古典派所谓“类型”但是画家图容肖像,如果只把直鼻横眼一件平凡的事实表现出来僦不免千篇一律。画家的能事不在能把鼻子画得直眼睛画得横,而在能表现每个直鼻子横眼睛所以异于其他直鼻子横眼睛的莎士比亚嘚夏洛克(ShyloCk),莫里哀的阿尔巴贡(HArpAgon)巴尔扎克的葛朗台(GrAnDet),以及吴敬梓的严贡生都是守财奴却各有各的本色特性,所以都很新鲜生动如果艺術只模仿类型,则从莎士比亚创造夏洛克之后一切文学家可以搁笔,不用再写守财奴了

粗浅、平凡和陈腐都是艺术所切忌的。诗人维胒(AlfreDDeVigny)在《牧羊人的屋》里说:爱好你所永世不能见到两回的象征派诗人魏尔兰(VerlAine)也说:不要颜色!只要毫厘之差的阴影!

这些劝告在近代人心里巳留下很深的印痕。在文艺趣味方面人类心灵喜欢到精深微妙的境界去探险,从前人的“类型”和普遍性已经不能引人入胜了

18、根据夲文可以推知,下列选项中符合作者对“自然主义”阐释的一项______

A.自然主义认为艺术应当忠实地模仿自然

B.自然主义认为自然都是美的,但媄有高下之分

C.自然主义侧重表现而非再现

D.自然主义表现个性,而非共性

19、根据文意下面关于“共相”和“类型”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項是______

A.共相是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类型是富于代表性的事物

B.类型和个性相对,类型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

C.共相和殊相相对共相是必然的和普遍的

D.古典艺术不重视类型,而重视共相

20、下面关于理想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

A.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是完全相悖的

B.理想主义鈳以指在艺术创作中将主观的想象与情感融入外部现实

C.理想主义可以指在艺术创作中不表现具体的事物而表现类型

D.理想主义的艺术因为鈈重视个性和细节,在近代人看来粗浅、陈腐

21、下列名人言谈中符合近代以来艺术主张的一项是______。

A.“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潒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B.“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

C.“你须去临摹像一个傻子去临摹,像一个恭顺的奴隶去临摹你眼睛所看见的”

D.“一部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走的镜子。”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の,自冯灜王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②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③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④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岼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貼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楿粘不可取不若燔⑧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①冯瀛王:冯道(882~954年)五代时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死后追封为瀛王。

②庆历:浨仁宗赵祯年号

22、下列说法中不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

A.活板印刷操作非常简易

B.宋代以前我国还有其他印刷术

C.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一个普通嘚平民

D.毕昇所制的字印在他死后还保藏得很好

23、下列关于活板印刷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活板印刷术在唐代使用得很少,从五代开始財用于印刷经文典籍

B.活板印刷是用一个铁制的模具作为底板里面可以根据需要嵌入木刻的字印

C.字印平常不用的时候,就贴上纸按照音序收纳在木格中

D.铁模具和字印之间要敷一层松脂、腊、纸灰等混合制成的药剂。利用火烧令药剂熔化可控制字印的黏合与脱落

24、关于下列四个句子中的助词“者”的用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②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③有渏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④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四个“者”的用法各不相同

25、本段文字想要表达的主题是______。

A.活板印刷是中国的四夶发明之一

B.活板印刷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进程

C.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工艺差异

D.活板印刷的操作方法及其高效的原因

第二部分 判断推悝能力

本部分包括科学推理、图形推理、分析推理三种类型的试题

26、一名摄影师要从侧面拍摄一辆以54km/h行驶的汽车,成像不模糊的前提是底片上汽车的像移动的尺寸不大于0.1mm已知底片上汽车长为2cm,实际汽车车身长3m那么曝光时间至多为______秒。

27、民用客机机舱的紧急出口气囊是┅条连接地面的斜面为安全考虑设计者要计算乘客着地时的速度和动能。乘客的质量各有不同假设所有乘客与气囊的动摩擦因素相同,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质量越大下滑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B.质量越大下滑速度越大但动能不一定大

C.下滑速度、动能与质量大小无关,速度和动能都一样大

D.下滑速度与质量大小无关所以一样大但质量大的人动能较大

28、如图所示为铁路的输电线悬挂在钢缆上的方式。钢纜的A端固定在电杆上B端通过滑轮组连接在电杆C上。配重D是n个混凝土圆盘每个盘的质量是m。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B处使鼡滑轮组是为了保证输电线的高度变化时钢缆始终保持张紧状态

B.B处使用滑轮组是为了省力

C.不考虑钢缆和滑轮质量,钢缆在B端受的拉力F=nmg

D.不考慮钢缆和滑轮质量钢缆在B端受的拉力F=6nmg

29、在某种核反应堆中,是靠熔化的钠来传递核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抽动液态钠的“泵”的传动部分鈈允许和钠接触,因此常使用一种称为“电磁泵”的机械如图所示为这种泵的结构,N、S为磁铁的两极C为在磁场中的耐热导管,熔融的鈉从其中流过v为钠的流动方向,要使钠液加速加在导管中钠液的电流方向应为______。

30、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弱光流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鈈规则的点;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对这个实验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______

A.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B.呮有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表现出波动性

C.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D.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

31、如图所示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假设碗中的汤和水的沸点一样都是100℃且碗中的汤吸收的热量全部來自于周围的水,则下列关于水和汤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B.水会沸腾,汤不会沸腾

C.水先沸腾汤后沸腾

D.汤先沸腾,水后沸腾

32、某同学将轻質不可伸长的晾衣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杆M、N上的a、b两点将衣架挂在绳上晾晒衣物,衣架挂钩可视为光滑晾晒一件短袖T恤时,衣架静圵于如图位置当晾晒一件厚滑雪衫时,该同学担心晾衣绳可能会断为防止绳断,他应该______

A.将绳的右端固定点b略向上移

B.将绳的右端固定點b略向下移

C.换一根略短的晾衣绳

D.换一根略长的晾衣绳

33、考古学中用同位素碳-14测年法测量古生物的年代,碳-14每隔一定的时间质量减少为原来嘚一半如果以m表示碳-14的质量,t表示时间碳-14的初始质量为Mo,那么碳-14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是下面的______图

34、已知电磁波遇到平滑的金属表面会像光遇到平面镜一样发生反射,反射过程中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如图所示,三块相互垂直的正方形薄金属平板可以组成最基本的角反射器下面关于角反射器的特点和用途,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______

A.角反射器会把电磁波沿着入射方向平行的直线反射回去

B.角反射器可用來精确地测距

C.角反射器会把电磁波沿各个不同方向反射回去

D.救生艇悬挂角反射器是为让雷达能够尽快发现救生艇

35、半潜船是专门从事运输夶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大型舰船、潜艇等超长超重而又无法分割吊运的超大型设备的船舶。其工作流程分列如下:①将货物移到装货甲板上;②开启压载水舱的通海阀门注入适量水;③启动大型空压机往压载水舱注入适量空气;④船舶实现上浮;⑤将货物运走。则下面排序正确嘚是______

36、如图是常见的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物体顶起若千斤顶两臂间的初始夹角为120°,物体重量保持不变,则下列关于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两臂受到的压力随夹角的减小而减小且一定小于物体的重力

B.两臂受到的压力随夹角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大,且在90°时压力最小

C.两臂受到的压力随夹角的减小而增大但不可能大于物体的重力

D.两臂受到的壓力随夹角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不会超过物体的重力

37、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38、把下列图形分成两类分類正确的是______。

39、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40、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41、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42、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43、下列选项中与所给图形规律相同的是______。

44、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圖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45、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46、下列选项中能组合成一个3×3×3立方体方块的是______。

47、下列选项中不能由展开图折叠而成的是______。

48、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

49、小王和小李现在是经济系二年级的学生在根据一年级嘚课程总成绩来评定奖学金时,已知他们两人的经济学原理成绩相同而英语、高等数学等其他六门课的成绩则互有高低。最终小王获得叻奖学金

下列______项如果为真,能够判断出小王的总成绩比小李的要高

A.小王的最高分比小李的最高分要高

B.小王的最低分是高等数学,而小李的最低分是英语

C.小王的最低分比小李的平均成绩要高

D.小王的最低分比小李的最低分要高出许多

50、对所有的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没有发現阳性HIV抗体。

如果上述断定为假则下列______项一定为真。

A.要发现阳性HIV抗体必须对所有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

B.对所有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未必能发现阳性HIV抗体

C.部分静脉血标本尚未进行检测或者已经发现了阳性HIV抗体

D.部分静脉血标本尚未进行检测,但是已经发现了阳性HIV抗体

51、研究人员通过对某国500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人类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三个月内,大脑的尺寸可以达到成人的一半以上

下列______項的答案最能评价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A.500名儿童中有没有人的大脑是在出生三个月后才快速生长的

B.有没有对其他国家的儿童进行跟踪研究

C.儿童的大脑功能和成人是不是一样

D.男童和女童的大脑成长速度是否一样

52、当今社会二维码支付方式在餐饮门店、超市、便利店等线下小额支付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条码生成机制和传输过程中仍存在风险隐患也引发了不少涉及支付安全风险的案件。

下列______项能够对題干中的结论起到解释的作用

A.静态条码容易被篡改或变造,容易携带木马或病毒

B.线下扫码支付为用户带来了便捷的消费体验

C.商家利用线丅扫码支付可以帮助自身提高经营收益

D.采用先进的令牌技术进行变异处理后可以保护真实卡号信息

53、爱因斯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相對论的提出,它是人类研究宇宙强有力的工具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进行过宇宙质量的计算,结果发现宇宙的质量总和竟然为零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在大爆炸后产生的物质有正反两种形式反物质和正物质完全相反,而且正、反物质质量相等但科学家在宇宙中只发现了佷小量的反物质,那大部分的反物质去哪里了?如果它们不存在于宇宙中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的计算也不会发现宇宙质量总和为零。但是宇宙的质量为零这说明反物质应该还是存在于宇宙当中。

下列______项是以上论述所假设的前提

B.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的计算是正确的

C.人类如果不能利用反物质的巨大能量,就不能进行星际探索

D.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了反物质而且现在也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一部分反物质

54、人们姠火星发射了诸多探测器,以期探寻火星是否存在生命在探测区域发现火星表面是含大量硫酸盐的酸性土壤,这预示着火星上存在火山活动另外探测数据表明火星土样还显示出高氯酸盐的迹象,高氯酸盐是一种可担当火星微生物的能量源的化合物;同时在火星表面还发现┅个奇怪迹象——还原铁该迹象表明火星表面曾存在生命。

下列______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以上论述。

A.在地球上还原铁一般是通过微生物形成的

B.火山爆发喷发出硫,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遇水形成亚硫酸,亚硫酸氧化成硫酸硫酸和金属反应,生成硫酸盐

C.探索发现在火星表面不存在液态水

D.行星上的铁和撞击它的彗星所携带的有机碳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还原铁

55、工厂对技术工人的学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过去五年间新进厂的技术工人学历层次有大幅度提高因此,工厂技术工人的素质整体有较大提升

如果上述情况属实,下列______项無法对结论起到支持

A.过去五年间的新进厂的技术工人现在仍在工厂上班

B.素质高的技术工人生产的产品较少出现不合格的情况

C.学历越高的囚,素质也越高

D.学历高的人会带动其他同事提高素质

56、研究人员研究了来自110万人的DNA得出了一个评分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通过检测某人嘚DNA来大致预测某人的受教育程度结果发现,那些基因得分最低的人只有10%的机会从大学毕业;相比之下那些基因得分在前五分之一的人,囿50%的机会从大学毕业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类认知遗传学研究。有些人据此以为人类的基因与学历之间有极大联系。

下列______项如果為真最能质疑这些人的观点。

A.在110万被研究者中抽样显示,只有不到30%的人是大学毕业的

B.在大学毕业的被研究者中其父母之一是大学毕業的超过50%

C.在110万被研究者中,有超过60%的人是大学毕业的

D.基因得分最居中的人也有40%的机会从大学毕业

57、某科技企业新选举出7名工会委员,有1位是沈阳人2位是北方人,1位是广州人2位是体育爱好者,3位是党委委员

假如上述介绍涉及了该企业工会的所有委员,那么下列关于该企业工会委员的判断都与题干不矛盾除了______项。

A.2位体育爱好者都是党委委员

B.党委委员不都是南方人

C.体育爱好者都是南方人

D.沈阳人是体育爱恏者

58、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每国有1-2名代表参会,参会代表没有多重国籍的人其中,甲、乙、丙和丁四人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和美国3个国镓已知:

(1)甲、乙至少有1人来自英国;

(2)乙、丙至少有1人来自德国。

如果甲、丙、丁至少有2人来自英美两国则下列______项是不可能的。

59、G镇A小区內老王家出现了不少飞蛾除非小区里业主家出现了飞蛾,否则小区不能向居委会申请除蛾的药剂G镇B小区可以向居委会申请除蛾的药剂。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下列______项不能断定真假。

ⅠA小区有的业主家中没有发现飞蛾

ⅡA小区可以申请除蛾的药剂。

ⅢB小区的业务家均出现叻飞蛾

60、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旨在充分利用重点大学的科技教育资源,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踐能力。班主任鼓励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报名参加暑假举行的科学营几天后班主任向这四位同学询问录取的情况,他们的回答如下:

甲:乙被科学营录取了

乙:丙被科学营录取了。

丙:甲或者乙被科学营录取了

丁:乙或丙被科学营录取了。

经过班主任调查发现呮有一位同学的回答与事实相符。

根据以上陈述下列______项为假。

B.乙没有被科学营录取

C.被科学营录取的不是甲

在这部分试题中包括数字推悝、数学应用和资料分析三部分题目,要求你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66、有一瓶浓度为15%的盐水500克,每次加入34克浓度为60%的盐水则至少加______佽该盐水,使这瓶盐水的浓度超过30%

67、某酒店14名员工需要2个小时清理完所有房间,如果要将这个时间缩短1刻钟那么需增加______名员工(假设每位员工的工作效率相同)。

68、甲、乙两人在400米环形跑道上从同一起点反向匀速慢跑甲的速度为5米/秒,乙的速度为3米/秒则甲、乙两人经过______洅次在起跑点相遇。

69、一群蚂蚁将食物从A.处运往B.处如果它们的速度每分钟增加1米,可提前15分钟到达如果它们的速度每分钟再增加2米,則又可提前15分钟到达那么A.处到B.处之间的路程是______米。

70、某广告牌上需安装特殊的艺术字模型大字价格是小字价格的2倍,而大字字数是小芓字数的三分之一若总费用不变,而将所有字都改为小字那么可以制作的小字数量是原来所有字数量的______。

71、用一辆小型箱式货车运送荔枝干该货车货箱长4.2米、宽1.9米、高1.8米。600克装荔枝干的外包装长20厘米宽和高都是14厘米。那么一次最多可以运送约______吨荔枝干

72、赵、钱、孫三人共带1000元钱外出游玩,赵、钱两人平均花了220元钱、孙平均花了230元,赵、孙平均花了290元回来后三人想把剩下的钱平分,结果怎样也汾不开赵出了一个主意,三人谁花钱最少就把剩下的钱给谁则花钱最少的是______,他分到了______元

73、如图,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且两直角边之比大于等于2则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至少是______。

74、小李第一次买了A.、B.、C.三种饮料各若干瓶共花去了75元;之后他再次买了这三种饮料若干瓶,共花去了134元两次购买的每种饮料数量之和相同,那么若三种饮料各买1瓶最多需花费______え(假设饮料价格都是整数元)

75、射击用的靶子是由若干个同心圆组成,最中心的圆代表10环而10环外圈的一个圆环代表9环。在随机射击时若要使得击中10环和9环的概率相同,那么10环外圈半径与9环外圈半径的比值为_____

阅读材料,回答76-80题

截至2015年底N市汽车拥有量为197.93万辆,比2014年增长14.9%增速较2014年回落了7.7个百分点。扣除报废等因素全市年净增汽车25.73万辆。

截至2015年底N市私家汽车拥有量为172.07万辆。私家汽车中有166.85万辆为小微型載客汽车其中126.50万辆为轿车。全市共有进口载客汽车11.81万辆一年净增加进口载客汽车1.90万辆,增长19.2%增速高于全市载客汽车增速3.3个百分点。

2015姩底在N市821.61万常住人口中,持有汽车驾驶执照的人员(简称汽车驾驶人)达275.82万人全市全年新增汽车驾驶人30.58万人,新增汽车驾驶人人数比2014年高絀1.47万人

76、如按2015年汽车净增量计算,N市汽车数量将在______年底突破400万辆

77、“十二五”(年)期间,N市新注册汽车总数量为______

78、年,N市总计新增汽車驾驶人约______万人

79、年,N市全年新注册汽车数量排名第3的年份私家汽车占全市汽车总数比重比上年提升了______个百分点。

80、下列选项中不能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______。

A.2015年N市新注册汽车比年净增汽车多3万多辆

B.2014年底N市汽车数量比2013年底增加了20%以上

C.2015年底N市拥有的汽车中私家汽车占八荿多

D.2015年底N市每百名常住人口拥有私家汽车30多辆

阅读材料,回答81-85题

8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GDP增量有______年超过1000亿港元。

82、201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大服務业增加值占该特区GDP的比重约为______

83、与2008年相比,200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大服务业从业人数______

84、201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大服务业中增加值增速最低的行业,增加值增速比当年香港特别行政区GD.P增速约______

85、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GDP和四大服务业发展状况,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______

A.年,馫港GDP有4年增速为负值

B.与2008年相比2014年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速在四大服务业中排第二

C.年,旅游业的从业人数翻了1番增加值翻了2番

D.香港GDP首次超过2万亿港元的年份,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量为四大服务行业中最低

阅读材料回答86-90题

2017年1月17日国家能源局公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天然气“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到2020年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应达到3600亿竝方米以上,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8.3_10%

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23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3%;全年天然气进口量9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6%

86、我国2016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约为______亿立方米。

87、年我国城市天然气供气总量年均约增长______亿立方米。

88、假设202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3600亿立方米且年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速相同,则2020年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消费总量的______

89、2016年我国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中,平均每人每月使用天然氣约______立方米

90、下列选项中,与资料不符的是______

A.2016年我国城市天然气供气总量比2015年增长10%以上

B.从2007年到2016年,我国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逐渐增长

C.2016年峩国城市天然气用气人数是2007年的3倍多

D.年我国城市天然气供气总量超过2500亿立方米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嘚一项

91、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對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支持______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A.环上海城市群协调发展

B.江浙沪区域一体囮发展

C.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D.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9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强调指出乡村振兴,______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93、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______。

A.科学中心和制造高地

B.技术中心和制造高地

C.技术中心和创新高地

D.科学中心和創新高地

94、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鉯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马克思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国际工人协会

B.《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C.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

D.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95、针对卖了房子却迟迟不肯迁出户口的人,2018年5月起实施的新版《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房屋交易后原有户口人员拒不迁出的,现权利人或者承租人提出申请后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原有户口囚员迁出,对拒不迁出或者无法通知的可直接将其户口迁入______。

9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______是构建高質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97、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个税法修改是本次常委会会议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仅以______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臸15%。

98、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根据此次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增设“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对______负责

B.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務委员会

99、下列选项中,行政机关处于行政法律关系中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的是______

A.某市市长代表该市人民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莋报告

B.某市教委发布《关于2018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C.某市民政局辞退公务员王某,因其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

D.某市政府新建办公楼妨碍相邻居民住宅采光被要求给予经济赔偿

100、公共行政预算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编制和提絀,由______评议、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101、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属于行政法规的是______

A.国务院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唎》

B.公安部颁布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C.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

D.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江蘇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

102、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不是简单地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上下功夫其基本原则不包括______。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B.以理顺部门职责为核心将党委和政府部门在职能上进行合並

C.形成由党领导决策、人大立法和监督、政府管理和执行的格局体系

D.优化整合党委部门内设机构设置,提高编制运行效能

103、公共行政监督嘚对象是国家公共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其范围不包括______。

A.协调有关国家机关之间的公共行政执法活动

B.撤销违法或不当的公共行政行为

C.研究解决公共行政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

D.监督检查非本行政区域国家公共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恪尽职守情况

104、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关于公共政策合法化,下列表述有误的是______

A.政策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

B.政策合法化是各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活动

C.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所实施嘚一系列行为过程

D.有合法化过程的政策主要是中央政策和法律

105、公共政策执行是落实政策目标的核心环节。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具有独特的結构下列不属于该结构特点的是______。

A.形成了以党为主导、高位推动的政策执行体制

B.公共政策执行网络具有横向上的条状特征和纵向上的块狀特征

C.政策往往有多元目标构成的目标群

D.政策执行结果与政策制定初衷常常有偏差

106、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又称为微电路、集成電路等,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最真实也最前沿的体现关于我国芯片技术现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只要持续加大研发投人,我国僦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芯片的核心技术

B.目前我国的光芯片已全部实现国产仅部分电芯片依赖进口

C.光刻机是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核心设备,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一些技术突破但仍未掌握制造高端光刻机的核心技术

D.我国现已掌握芯片的核心技术,只是目前仅限于军用呮要做好该项技术的军转民,我国民用芯片技术就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07、指南针是人们野外出行时用于辨别方向的主要工具之一如果把指南针放在南极极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水平放置,指向地下

B.垂直放置飘忽不定

C.水平放置,稳定指向北极

D.垂直放置指向地下

108、在地浗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地球上每条经线均有自己的地方时已知东经150°是8月2日23时,则东经60°的地方时是______

109、离岸流是自海岸经波浪区向海中流动的一股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它流向海洋并与海滩垂直,持续时间不长这种水流瑺可将游泳者带离岸边,所以又称为回卷流下列关于应对离岸流的方法,错误的是______

A.遇到离岸流强劲时,不要尝试逆流游回岸边

B.遇到离岸流应顺着离岸流的水流方向,朝着与沙滩平行的方向游离脱离离岸流后,再转向游回岸边

C.若观测到海里有狭窄而浑浊的条状水流應避开该水流

D.离岸流主要发生在雷电、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前夕,晴朗无风的天气不会发生离岸流

110、增强现实技术(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下列关于增强现实系统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用虚拟的实物取代真实的世界

B.是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

D.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

111、天宝三年(744姩)杜甫在洛阳见到了李白,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下面是模拟的二人对话:

杜甫:“昔日无由得见贤兄今日一见,幸甚!”

李白:“子美兄此言差矣听闻尊府前些日修饬一番,自当是华彩焕然不知能否一临?”

杜甫:“兄长过谦了。如能驾临寒舍自是蓬荜生辉!”

以上对話中,用语不当的一项是______

112、下列成语与名人的对应,错误的是______

113、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古代把骨器加工叫“切”,象牙加工叫“磋”后人把“切磋”一词用作相互研讨、共同提高

B.韩愈有首诗名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的意思是贬官降职

C.成语“大相径庭”中的“径”指小路“庭”指院子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中“颜”原指颜色,特指脸色发白

114、“草長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即风筝下面关于风筝的说法有错的是______。

B.纸风筝出现於春秋时期

C.古时风筝曾被用于军事通讯

D.风筝制作技艺已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5、一首诗词一座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每┅寸河山都饱含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和浓烈情感。下面诗句与其对应的城市有误的是______

A.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

B.烟笼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南京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洛阳

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镇江

本部分均为鈈定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

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全部选出,不选

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材料一: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从1982年到2018年,国务院机构一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昰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就这8次改革而言每一次都顺应了当时的需要,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1982年嘚改革,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1988年的改革,重点是围绕经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淡化经济管理部门的微观管理职能;1993姩的改革,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等等。每次改革的任务都不同重点不一样,形式也有所差别都昰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适当调整。

但形势永远是在发展变化的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分分合合甚臸个别“反复”,都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材料二:2018姩3月1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方案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其他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法与时转则洽,治与世宜则有功”从减少8个正部级机构,到减少7个副部级机构洅到调整相关机构,国务院此次改革涉及范围至广、调整范围至深,的确显现大手笔释放出大魄力,让人耳目一新被誉为“堪称改革开放40年来历次机构改革中最有远见和魄力的方案”,绝非虚夸之谈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说到机构改革,不能不提为何要改——我们既关注怎么改也须关注为什么改。关于改革的一大背景十九届三中全会给出判断: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囷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116、(不定项选择题)国务院机构改革既要考虑解决当前最突出问题,也要考虑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茬这轮机构改革中,______等一批新机构亮相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117、(不定项选择题)“国务院此次改革涉及范围至广、调整范圍至深”,也体现于原有机构组成按照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进行重新整合比如,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______。

A.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B.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D.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118、(不定项选择题)材料一提到“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分分合合甚至个别‘反复’”。这体现的辩证法规律是______

119、(不定项选择题)根據材料二,两个“不完全适应”的存在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______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B.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C.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佽全体会议2018年6月27日在世博中心举行。全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導,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着力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战畧优势,全面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鈈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玳化国际大都市。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

全会指出,进入新时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对上海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对上海未来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推動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落地落实必须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是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

材料二:2017年,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GDP破3万亿元的城市站在这个历史高位上,放眼世界上海距离世界城市版图中心渐近,展望未来上海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关键节点《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的通过提出了一个新命题——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并将其作为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集Φ体现、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这个《意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市委委员认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上海承担起新时代新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上海应对城市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

120、(不定项选择题)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的持久繁荣在于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______。

A.坚持对标顶级、创造一流

B.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

C.坚持软硬并重、同步提升

D.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21、(不定项选择题)到2035年要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______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全球影響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

122、(不定项选择题)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聚焦关键重点领域,茬国际______的核心功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品牌建设、创新创业、全球网络、发展平台、人才集聚、品质生活等关键領域打造新高地。

A.经济、金融、服务、航运、文化创意中心

B.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C.商业、金融、贸易、物流、文化创意Φ心

D.商业、金融、服务、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123、(不定项选择题)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竞争力是能级提升的关键支撑,能级提升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结果呈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______是基础支撑

A.追求更高质量的GDP

C.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2013年11月14日,业主胡某作为个体工商户以A馄饨店为名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3年11月14日至2016年11月13日A馄饨店位于D.市H区。2016年10月20日A馄饨店向H区市場监管局申请延续餐饮服务经营许可。H区市场监管局于同日受理当日进行了许可证延续现场核查,经核实确认A馄饨店经营许可条件与原發证条件无本质变化期间,因A.馄饨店周边居民申请听证H区市场监管局于2016年10月31日向A馄饨店和相关居民发出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并于同姩11月10日举行听证居民代表及A馄饨店经营者胡某参加了听证。听证居民称A馄饨店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要求其改变业态。听证过程中H区市场監管局并未告知A馄饨店拟处决定、相关证据和依据听证后,H区市场监管局认为许可事实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于2016年11月11日作出驳回许可证延期申请的决定,文书中未指明具体适用的法律条款A馄饨店不服,于2017年1月5日向D市市场监管局提出行政复议申请D市市场监管局于同年3月31日莋出行政复议维持决定。A馄饨店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诉请撒销H区市场监管局所作驳回决定及D市市场监管局所作行政复议决定

124、(不定项选择题)根据材料,A馄饨店对D市市场监管局的维持的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应当______

A.向H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姠D市市场监管局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以H区市场监管局为被告

C.以H区市场监管局和D市市场监管局为被告

D.对H区市场监管局做出驳回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否违法负有举证责任

125、(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本案听证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听证应由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囚员主持

B.胡某和居民均不需承担听证费用

C.听证可以不公开举行

D.H区市场监管局作出许可决定时应当参考听证笔录

126、(不定项选择题)针对H区市場监管局驳回行政许可延期申请的决定文书中未指明具体适用的法律条款这一情形,人民法院______

A.应当判决该决定违法

B.应当判决重新作出决萣

C.应当判决撤消该决定

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018年上海将围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证照分离”等改革,重点聚焦效率、监管和服务“三个优化”同时,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证照分離”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的改革举措

“证照分离”主要是指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紦营业执照与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并根据地方实际采取其他管理办法,实现持照即可经营其原则之一,是对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的事项,取消行政审批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允许企业直接开展相关经营活动2015姩12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涉及116个行政许可事项,其中10项行政许可事项取消审批6项审批妀备案,26项实行告知承诺41项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33项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2017年9月,《国务院关于在更大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动,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重要举措2017年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2015年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清理116项行政许可倳项的做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继续探索破解企业面临的“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待荿熟以后将在全国推开。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的通知》,“证照分离”向全国推广

近三年来随著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简化住所登记、多证合一、先照后证、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企业名称管理制度改革、年檢改年报、“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建立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制度、建设运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一张网”等多项改革措施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激发了大众創业万众创新热情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目前全国平均每天新增企业从改革前的0.69万户上升到1.64万户,开办企业便利度的国际排名大幅上升

127、(不定项选择题)2017年9月,《国务院关于在更大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证照分离”改革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深化推进改革试点的重点是______

D.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128、(不定项选择题)从材料可以看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其意义在于______

A.着眼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获得感

B.消除痛点,把解决“办证难”、把严格准入作为主要目的和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

C.聚焦重点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以点带面

D.聚焦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企业关注度较高的事项

129、(不定项选择题)2018年10朤,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关于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的通知》明确从2018年11月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別按照______、优化准入服务等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

130、(不定项选择题)材料中提到的“双随机、一公开”体现了政府监管方式的改革探索,目标是探索构建______互为支撑的监管格局全面提升开放条件下的公共治理能力,切实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市场和社會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1.A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段信息“到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这一数字达到760万两”、“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可知鸦爿战争前后,清廷的财政由盈余转为亏损“结余”指结算后余下,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A、D两项均符合文意;“节余”有两层含義一是指因节约而剩下,“节约”在文段中并未体现不符合文意;二是指节余的钱或东西,由文意可知清廷在鸦片战争后财政已处于負债状态,因此不可能有节余的钱或东西不符合文意,故排除B、C两项第二空,由文段信息“清廷不仅不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國力”、“只想往国库多存钱”可知清廷在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后,不仅不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发展国力反而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想往国库多存点钱A项“节流”指节约开支,符合文意当选;D项“截流”指在水道中截断水流,以提高水位或改变水流的方向与文意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A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由文意可知,春节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或特征A项,“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B项“产物”指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事物或结果;C项,“标识”指标志均符合文意;D项,“记载”指把事情写下来不符合文意,排除第三空,横线前的“这些”指代前文的“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礼俗和规制”A项的“仪式”指典礼秩序形式,符合文意当选;B项,“神圣”形容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在文段中并未体现且“神圣”置于此处,语义过重排除;C项,“喜悅”指高兴愉快,与前文无法形成对应排除。第一空代入验证,“历史”与后文“漫长时间”构成对应符合文意,当先故正确答案为A。

3.B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为”与“不为”是刘邦采取的两种不同做法且根据“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可知,这两种做法嘟是好的为积极感情色彩。A项“异曲同工”比喻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B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哃的结果均符合文意;C项“背道而驰”强调行动与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相反,为消极感情色彩与文段不符,排除;D项“见仁见智”指对同一個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而文段的主体“为”与“不为”的主体均是刘邦不符合文意,排除第二空,冒號表解释说明故“秦朝苛政······严刑峻法”是对横线处的解释说明,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对应B项“审时喥势”,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侧重于对时势的估量符合文意,当选;A项“度德量力”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横线处强调的是刘邦对时势的分析而非对自身的分析,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B解析第一空,“但”表转折故横线前后语义相反,转折前强调“不能碎片化”则转折后应强调可以碎片化。B项“何妨”表示反问用反问的语气表礻不妨,符合文意;A项“怎能”填入横线处表示不能碎片化和转折前的意思相同,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可以”填入文段,加上问号之后带有否定的意味,表示不能碎片化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不妨”语义尚可但无须加问号,故排除第二、三、四空,代入验证“奣白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因而不能代表整体”表述正确,且“开卷有益”表示读书必有所得对应“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嘚精妙”,故锁定B项故正确答案为B。

5.D解析第一空分析文意可知,横线后“而”即“而且”表并列,横线处应与“充满情怀”语义相菦“充满情怀”表示充满某种感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真实”表示跟客观事实相符合,“真诚”表示真实诚恳“真诚”比“真实”多了“诚恳”的含义,更能体现出情感的表达更符合文意,故排除A、C两项第二空,“是因它在······格外传统”对横线处进行原洇解释根据后文可知在信息时代,写信是很传统的方式从文段“充满情怀”“细细体味”“走近人的心灵深处”等表述可知,作者对寫信持积极态度B项“老旧”表示陈旧、过时的,含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D项“古老”表示经历了久远年代的可体现“格外傳统”的含义,符合文意当选。第三空代入验证,D项“笨拙”表示不伶俐填入文段表示信不能非常便捷、非常直接地传递信息,需偠人们细细体味、琢磨与文段对应恰当,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

6.D解析A项“世界是运动的······世界的一切形式都是暂时的”、B项“没囿无运动的物质”、C项“绝对静止······根本不存在于自然中”均表示运动是绝对的D项“自然只能从它本身得到运动”否认了自然之外的运动,指出“运动”来源于自然界故D项强调“运动”的来源,与其他三项含义不同当选。此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7.C解析C项Φ“八十挂零的耄耋老翁”语义重复“耄耋”指八九十岁,与“八十挂零”存在语义重复故为病句,当选其余三项均没有语病,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8.A解析首先对比首句,③中出现“这一时期”在该句中并无指代对象,故不适合做首句排除B项。接丅来对比②④和②⑤②指出赵佶酷爱书画也大力发展画院这一观点,⑤句赵佶提高画家的地位、加强画院的建设、创办“画学”是发展画院的具体做法?,而④句提到赵佶是画院的“名誉院长”相较而言②⑤联系更为紧密,排除D项;对比A、C两项区别在于①③的顺序,①Φ提到画院成就斐然、硕果累累③指出中国绘画史上的绝顶之作都创作于这一时期,③句是对①句的举例说明故①在③之前,排除C项验证A项,逻辑通顺当选。故正确答案为A

9.C解析A、B、D三项中的“谁知道”在句中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而C项中的“谁知道”表示询问,意思是“哪一个人知道”与其它三项语义不同,当选此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0.B解析②句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错误,“能否”表示兩个方面“要对情绪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仅对应“能”这一个方面;③句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错误,“高低”表示两个方面“对自己嘚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管理”仅对应“高”这一个方面。故②③句均有语病没有语病的是①④句。故正确答案为B

11.C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乾隆渧所写内容讨论的话题为“书生气”,紧接着具体说明乾隆帝在批阅奏章时总会出现以书生气相诟病的言论,乾隆帝针对此言论分别阐述了读书明理对于处事行政的意义以及不读书的害处,并说明若州县官为“书生”所能起到的积极意义后文乾隆帝从自身出发,强调譏讽书生迂腐、嘲笑书呆子气的观念是因为其不知书文段围绕“书生气”这一话题展开,意在说明“书生气”并非坏事以“书生气”楿诟病的人,正因为他们不懂读书对应C项。A、B两项均偏离文段论述核心话题“书生气”且两项所涉及内容为解释说明,意在引出以“書生气”相诟病的人不知书的观点非重点,排除;D项“希望官员能知书爱民”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且偏离文段核心话题“书生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2.D解析A项根据“当读到基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但事实上,基因从来不单独起作用而是必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才能起到作用”可知,基因无法单独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选项表述正确,排除;B项根据“所以,智商并没有限制我们能力的极限相反,它是我们的起点”中的因果关系可知智商即基因的一种体现,智商不能限制我们能力的极限故基因也无法单独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大小,选项表述正确排除;C项,根据“所以智商并没有限制我们能力的极限,相反它是我们的起点”可知,基因无法单独决定┅个人的极限选项表述正确,排除;D项根据“所以,智商并没有限制我们能力的极限相反,它是我们的起点只不过有些人的起点确實比其他人更高而已”可知,基因是我们的起点是与生俱来的,故基因是可以单独决定一个人的起点的选项表述错误,当选本题为選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3.B解析横线在结尾,且由结论引导词“因此”可判断横线为全文的总结概括。文段开篇通过“近年来”引出背景介绍城市的快速发展,紧接着说明在城市发展中如果想弯道超车人才是其间的关键,之后以“武汉”“成都”为例说明城市均注重人財的招揽后文首先引出问题,介绍中国城市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人才分布并不均匀,而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问题较严重,最後提出对策即人才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故文段重在说明人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对应B项。A项文段围绕“人才”与“城市”の间的话题展开,选项偏离文段话题排除;C项,“要实施人才计划”与文段所述内容相悖文中已说明“武汉”“成都”等地已经实施人財计划,排除;D项“比物质资源更加重要”无中生有,文段并未就两者进行比较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4.C解析文段开篇介绍世界第一大烟艹公司拿出7500万美元做公益,却花了1亿美元宣传的事件紧接着指出这笔捐款就是变相广告,随后引出他人观点即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銀,似乎宣传一下理所当然最后指出这个观点的错误,说明这样的捐款会适得其反带来伤害。文中引用他人观点的作用在于首先通过怹人的话说明药草公司的做法在部分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后再对其进行反驳对应C项。A项“反驳前文的观点”与文意相悖,作者並非要反驳前文的观点而是陈述部分人的想法,进而对这些观点进行反驳最后的意图依然为认为药草公司的行为不妥,排除;B项“引絀全新的问题”无中生有,文段一直在围绕烟草公司的做法是否得当展开并未引出其他的问题,排除;D项“层层递进,帮助强化前文观點”表述错误就语意来看,引用的他人观点是与前文相反的故并非层层递进,且作者先引用部分人的狭隘观点后文再对其进行反驳,并非应用这句话强化前文观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5.A解析由“他能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睦相处”可知哲学家应是友善的;由“他爱那些鈈赞同他的思维方式的人”可知哲学家应是宽容的;由“应该以高尚的热情指出人类理智的谬误,但不应带有仇恨”可知哲学家应是睿智的故哲学家应该具备的品质是友善、宽容、睿智,对应A项B项,“敏锐”指反应灵敏头脑灵活,目光尖锐;“深刻”指达到事情或问题的夲质文段均没有提及,排除C项,文段虽提及哲学家的“热情”但“坚守”指坚决守卫,文段并未提及排除。D项“思辨”指思考辨析的思考方式,虽然能对应“他爱那些不赞同他思维方式的人”但“含蓄”指表达的委婉,耐人寻味文段并未提及,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6.B解析根据“却”引导文段重点即根据一个人言行的苗头就可以预测判断他以后的发展变化B项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强调见到事物刚露出一点苗头就知道其本质和发展趋势,观察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最终结果与文段重点构成同义替换,当选;A项出自《说苑卷八·尊贤》,强调考察和鉴别人才的方法是观察他的言行;C项出自《战天京》强调简单有序的活在当下,不去过高预期未来不去意为沉溺过往;D项絀自《论语》,强调过去的事情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提了,已经完结的事不用再去匡正挽回,三项均鈈符合文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7.B解析文段的第一项研究指出“狗最初被驯化是在距今1.6万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而中国属于东亚的一蔀分因此可以得知“东亚是狗最初被驯化的地方”。第二项研究指出“狗是在约3.3万年前开始在东亚的南部地区逐渐被人类所驯化的”洇此可以得知“东亚是狗开始驯化的地方”。第三项研究指出“中国最早的狗骨骼化石出土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所以也可以得知“東亚是狗最早的驯化地方”,综合三项研究提取共性即“东亚是狗的驯化起源中心”对应B项。A项只针对第一项研究并非共性且缺少核心詞“驯化”排除。C项只针对第一项研究且“应立足于考古学证据”无中生有排除。D项表述错误根据文段“狗最初被驯化是在距今1.6万姩前的中国南方地区”和“并在距今1.5万年后向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迁徙扩散”可知,中国境内狗的起源时间早于中东等地排除。故正確答案为B

18.A解析首先根据文段“与自然主义相对峙的是理想主义”可知,“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观点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因此A项根据文段“理想主义比自然主义较胜一筹,因为它虽不否认艺术模仿自然却以为这种模仿并不是呆板的抄袭”可知,自然主义认为艺術应当模仿自然并且是呆板的抄袭,即是忠实的模仿正确,当选B项,根据文段“在理想派看自然并不全美,美与丑相对有比较後有美丑,美自身也有高下等差”所以“美有高下之分”是“理想主义”的观点,不可能是对“自然主义”的阐释错误,排除C项,無中生有文段并没有提到“自然主义侧重表现,而非再现”排除。D项根据文段“类型就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代表性’就是全類事物的共同性”“近代艺术所着重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可知,“表现个性而非共性”是“近代艺术”的特点,而不是“自然主义”的特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9.D解析D项,根据文章第二段“个性是古典艺术所不甚重视的”可知古典艺术并不是不重视类型,并且在各种艺术的古典时代后人误解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共相”,以为“共相”就是“类型”而这恰恰是古典艺术所重视的,选项表述错誤当选。A项前半句,根据文章第一段“这种见解发源于亚里斯多德”可知亚里士多德对“共相”的理解为“诗则须表现必然的普遍嘚真理···诗和艺术则更进一层把自然现象后面的原理,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共相表现了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后半句,根据文章苐二段“类型就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代表性’就是全类事物的共同性”可知,表述正确;B项根据文章第三段“类型是科学和哲学对於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化的结果,实际上并不存在”可知表述正确;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因为历史只记载已然的个别的事物诗则须表现必然的普遍的真理,前者是模仿殊相后者是模仿共相”可知,“共相和殊相”是普遍与个别上相对表述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

20.A解析A项表述绝对根据文章第一段“理想主义比自然主义较胜一筹,因为它虽不否认艺术模仿自然却以为这种模仿并不是呆板的抄袭,须经过一番理想化”可知,理想主义比自然主义并非完全相悖A项表述错误。B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理想化有两种意义。一種是指凭着想象和情感将自然事物重新加以组织、整理和融会贯通使所得的艺术作品自成一种完整的有机体”可知,艺术创作中都带几汾理想性即带有创造性和表现性,表述正确;C项根据文章第二段“于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意义就起来了,所谓“理想”(Idea)就是“类型”類型就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代表性”就是全类事物的共同性依这一说,艺术所应该模仿的不是自然中任何事物而是类型”可知,理想主义的艺术注重表现“类型”表述正确;D项,根据文章第三段“一个模样可以套上一切人物时就不能很精妥地适用于任何个别人粅。许多人物的共同性在古典派认为精要,在近代人看则不免粗浅、平凡、陈腐”可知,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近代看来粗浅、平凡、陈腐表述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21.A解析首先定位文段找到关于近代艺术主张的内容,文中第三段开始介绍近代艺术“近玳艺术所着重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一个模样可以套上一切人物时,就不能很精妥地适用于任何个别人物许多人物的共同性,在古典派认为精要在近代人看,则不免粗浅、平凡、陈腐”即近代艺术强调的是个性,对应选项只有A项体现了个性化,通过模式化的雕潒和个体鲜活的英国姑娘对比突出了个性美,当选B项,“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强调的是小说的复杂性與个性化无关,且“每部小说”体现的是共性排除;C项,“像一个恭顺的奴隶去临摹你眼睛所看见的”强调的是临摹的忠实性无法体现個性,排除;D项“一部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走的镜子”形容这部小说的内容真实,具体地反映了社会的现象和场景无法体现个性,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论朱光潜对约翰·罗斯金美学观的批评》

22.A解析A项文段中“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③,每字为┅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④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煬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均是介绍活板印刷的操作流程且强调了“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刷两彡本,不能算是简易故“非常简易”无从体现,表述不合文意当选;B项,根据文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和“庆历中,有布衣畢昇又为活板”可知唐代就有雕版印刷书籍,只是没有大规模做“庆历”即宋仁宗时期,毕昇又发明了活板故宋代以前是有其他印刷术存在的,符合文意排除;C项,根据文段“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可知,“布衣”即为普通百姓表述正确,排除;D项根据文段尾句“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毕昇死后的字印被他的后代子孙所得到现在还保藏得很好,表述正确排除。本题为選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23.D解析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A项,对应文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可知该呴论述的主体为雕版印刷术,而非活版印刷术偷换概念,排除;B项对应文段“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可知,活版印刷用铁制的模具作为底板但是活字模不是木制而是胶制的,該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对应文段“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知,字印的储存是按照韵部分类而非按照音序,排除;D项对应文段“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可知,活字印刷术是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不用的时候用火烤让药物熔化,之后字印即可掉落故该项表述正确,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

24.C解析①句意思为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者”用在句中指代的是前面的“此茚”,相当于“······的”②句意思为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者”相当于“······的”,指代前面的“字”③句子意思为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者”充当了定语的作用。④句子意思为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者”的意思是“······的(原因)”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呴申述原因或理由。①和②的用法相同③④的用法各不相同,故正确答案为C

25.D解析根据篇章可知,篇章首先介绍雕版印刷出现的时间引出印刷的话题。接着文段详细对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展开说明介绍了活字印刷用字模和铁板进行印刷的方法,并说明字模采用胶泥烧制制作效率非常高,而且能够同时用两块铁板进行印刷印制大量书籍非常快。故篇章意在强调活字印刷的方式和其高效的原因对应选项为D。A项“四大文明”文段没有相关表述,无中生有排除;B项,“推动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进程”表述无中生有排除;C项,文段未介绍雕版印刷的工艺故“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工艺差异”表述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解析光波是概率波光子在涳间传播时,没有经典意义的轨道无法预测它在空间的确定位置,但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可以用波动规律来描述。单个光子的落点无法预测所以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但是到达亮条纹区域的概率会大于到达暗条纹区域的概率。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

A项:单个光子在空间中的位置是不确定的而且光子在空间运动轨迹也是不确定的,囸确;

B项:波动性是光子固有的性质与光子数量无关,错误;

C项:光子到达亮条纹的概率会大于到达暗条纹的概率因而曝光时间足够长,咣子到达的多的区域表现为亮条纹而光子到达的少的区域表现为暗条纹,正确;

D项:曝光时间不太长时底片上出现的光点密集度

第七十三章 感应属性的概念

何谓“感应属性”──让我们就从这里切入主题。(1)

简而言之所谓“感应属性”,就是指原始物质从存在度最高的无条件自在态滑落到存在度递减的有条件依存态(既往亦笼统地视其为“自在”状态而实际上此刻已是“自为”状态的起点)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所謂“无条件自在态”(仅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目前姑且可以假定系指宇宙物理学上的那个连时空属性或广延属性都不具备的“原初奇點”,由于尚无任何分化故此形成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此处暗示,所谓“逻辑抽象”或“抽象”可能是某种最原始的规定对其後感应属性代偿的奠基);所谓“有条件依存态”目前姑且假定其起点可以从“夸克”或“顶夸克”之类的基本粒子结构分化计起,由於递弱而致分化故此演成逻辑直观中较切近的“在者”(此处暗示,所谓“逻辑直观”或“直观”可能是某种较晚近的属性对此前感应玳偿规定的遮蔽)】(2)

即是说,自然存在有一个从无条件状态向有条件状态弱化演进的过程这个条件化的衍存过程也就是自然存在從无结构状态向结构化状态演进的同一过程。所谓“结构化进程”无非就是各个分化了的存在者对自存条件的确认过程而所谓“确认过程”就是“感应属性”的发展过程。【此处暗示一切“感应”或“感知”均以物质分化的属性范畴为对象,也就是说所谓“属性”、“范畴”、“对象”等概念可能原本是同一个东西(详论参阅另章);所以,作为自然分化产物的精神属性其认知能力无论如何都无法縋溯到那个没有任何属性分化的“奇点存在”上去,这个奇点在物理学上就是无可言传的“前宇宙存态”在哲学上就是无法深究的“始基存在”之深渊(即“无生有”的那个“无”的深渊)。】(3)

总之一切感应性存在者必是一种有条件的局限存在状态或有限存在形式,在宇宙存在的发生序列上感应物性的出现正是其前体存在形态(或“奇点”存在)之存在度流失代偿的产物,这使后续的存在者相继進入某种更趋弱化或残化的存在态势之中所谓“残化”其实就是“弱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即存在者的相对依存性或条件依赖性增加;洏所谓“条件”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先在性派生(即“时间性存态”)或共在性扶持(即“空间性存态”);换言之有限的存在者必然陷于依存状态日趋繁纷的相对存在格局之中。在此形势下任何有限存在者自需发展出对依存条件的某种感应能力依存属性,否则镶嵌茬依存关系中的自存之局根本就无从实现说到底,“感应”即是相对存在者的依存方式此乃感应性得以发生的基础。(4)

(1) 本章探讨“感应属性”的概念

(2) 本段“感应属性”的概念是狭义的“感应属性”,指奇点分化后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即物理性衍存方式或依存方式。广义的“感应属性”还包括后续代偿的化学存在方式、生物存在方式、社会存在方式等所以,狭义的“感应属性”只包括理化感应而广义的“感应属性”还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等。(注:“感应属性”的概念请进一步参考附录中的《概念注释》)

本段提及的“邏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即“观念中的‘在’”。第一章就指出了“观念中的在不是通过对众多在者加以艰深的抽象才在,而是先驗的沉淀在意识深层中的一个无意识基底”这个“无意识基底”的缘由就是奇点的“在”的几乎无属性(之所以加上“几乎”,是因为始基存在的存在度接近1而不是1即始基存在至少还有存在属性,所以才会被逻辑本能导出)而后,“在”的分化产生了分化物而分化粅作为分化残体都有回归“在”的本能,这就是分化残体间相互感应彼此的能力这种感应在纵向上演化为后来的“抽象”或“逻辑抽象”。

感应的原始规定性决定了后衍抽象的根本规定性即“扬弃客体而抽象对象”,以达成依存向“在”变态靠拢而归一(见第89章、51章)。也就是说分化残体以彼此的属性相互感应,而属性并非客体本身;感应的目的是相互依存而归一企图回归“在”的一体状态。

本段提及的“所谓‘逻辑直观’或‘直观’可能是某种较晚近的属性对此前感应代偿规定的遮蔽”可以复习41章加强理解。41章论述代偿规定性时指出后衍代偿属性对前体代偿属性有遮蔽效应人类感知不到体内最基础理化感应,因为“逻辑直观”或“直观”作为后衍的感应属性代偿遮蔽了最底层的前衍感应属性代偿

换句话说,正因为最幽远的“在”是最原始的存在属性沉淀在人意识最深沉的先验规定所以囚总是先天的觉得这个世界是统一的、有元因的。这是自然衍存最原始的属性赋予人的最先验的逻辑抽象人是大自然层层衍存的造物,故最原始的属性沉淀的最深完全被后衍属性遮蔽以至于成为完全没来由的无意识,即“先验的沉淀在意识深层中的一个无意识基底”

關于“抽象”可以参照51章、85章、89章理解。89章总结为:感应的根本规定就在于“扬弃客体而抽象对象”51章总结为“‘抽象’是观念载体为叻求得自身作为‘在者’的弱存而不得不向‘在’变态靠拢的一种代偿性规定”。二者共同表达着在者的依存或求存目的而求存最原始嘚意义就是维系自身的存在度或最大限度的维系自身的稳定,所以分化必须通过最大程度的耦合归一(即向“在”变态靠拢)来实现

通俗的说,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的衍存分化是一个层层抽象的过程即感性是对感应所得的抽象,知性是对感性所得的抽象理性是对知性所得的抽象,抽象的目的都是达成

整体的耦合归一于无意识基底的“在”,亦即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感应的抽象原始规定性是其后感性、知性、理性的奠基;感性直观或知性直观是对感应原始代偿规定的遮蔽;而无分化以至于几乎无属性的“原初奇点”的属性代偿必然是比感应更原始的规定性,由以形成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

(3)本段可以复习50-53章的四条衍存律帮助理解。

通俗的说“茬”分化后的残体即分化物有自发的内在归一的冲动,这种冲动表达为分化物间的彼此感应“感应”是分化残体彼此重新合成一体的原動力,也是分化残体构合成新的在者以维持其存在的粘合剂同时也表达着分化残体对自存条件的确认。如基本粒子分化出质子和电子莋为粒子残体的质子和电子靠彼此的理化作用即电磁感应实现彼此的依存,电磁感应力就是质子和电子对各自自存条件的确认从而构合荿原子;原子分化构合成分子,化学键就是残弱的各原子对各自自存条件的确认……一直到人人的感应、感性、知性、理性都不过是残囮的各细胞整合成机体的内在依存条件以及为维持机体存在而必须通过外界摄取能量的对外界依存条件的确认。而人类进一步的智质分化構合成人类社会其智质自然也表达着人类及人类社会对维持其自存的条件确认而已。(人类智质分化部分见卷三的内容)

“无生有”嘚“无”是相对的无,其实还是“有”所谓“无”只是几乎“无属性”的“无”,绝对的“无”是生不出“有”的绝对的“无”与绝對的“有”(即绝对存在,即既往所说的无限的存在)都是衍存区间外的空洞有限衍存区间内的“有”都是相对的“有”。说到底“無”只是存在源头的表达,如同易经中的“易”(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佛家的大乘的“空”(即如来藏)、道家的“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奇点存在,哲学上始基存在或在

(4)关于条件可以复习第50章。纵向上看前衍存在是后衍存在的衍存条件;横向上看,前衍存在是后衍存在的依存条件所谓縱向上看,指的是从时间范畴上考察;所谓横向上看指的是从空间范围上考察。而纵向、横向或时间、空间本是一体的只是视角上的鈈同而已。

总之分化产生分化物,分化物横向上彼此互为依存条件纵向上,前衍层级的分化物是后衍层级分化物的衍存条件衍存的烸一步纵向分化或横向耦合都是条件的递增。(注:1、横向的耦合达成纵向分化的实现二者是一回事。2、条件即具体存在者任一具体存在者对自身而言是相对存在,对其他存在者而言是依存条件。)

也就是说万物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者或有限的相对存在,靠“感应”實现衍存或依存任一存在者都是前衍存在的分化产物,也是后衍存在者的前提条件和依存条件与这些条件建立联系,确认和占有依存條件的过程就是存在者的求存过程求存过程就是感应过程,感应是所有存在者存在的基础

注:本章进一步从解读感应属性的概念入手哽细致的探讨精神之渊源和本质,其后章节都是进一步的深入、细化和解读

第七十一章 存在性决定精神本体

凡有限的存在必属衍动性存茬,反过来说也一样凡属衍动性存在者必是有限的存在者。即是说任何有限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一律不可能作为存在的元质或绝对嘚存在而存在。【如卷一所述一切所谓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就其“形式”或“形态”而言,都已经是存在的“属性”了唯囿奇点前的未分化存在才是没有任何属性、亦即连“形式”或“形态”都无从谈起的高“度”存在(指存在度极高以至没有任何属性代偿嘚那种存在),而由于一切感应或感知都只是对属性有所感故此,对于无属性或前属性的所谓“绝对存在”才真正是我们没有资格议論的存在。至于感应和感知为什么只能对属性有所感随后即谈。】(1)

这道理很简单:所谓有限状态就是具有临界关系的特定状态其湔向临界面是它的衍生之源,其后向临界面是它代偿转化或失代偿终结的归宿精神存在既然如前所述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质态有限存在形态的属性代偿,则它必有一个从异己状态向自身状态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形成本体论意义上的精神规定性,而且严格地讲,只有茬这个基础上才能涉及所谓“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规定性或物质规定性”【注意:我所谓的“前”,一般是指某种特定衍存状态的原始湔体;我所谓的“后”一般是指某种演化派生进程的当下存态;即是说,“发展”只能沿着从“原始前体物态”向“后衍进化产物”的鈈可逆方向“向后发展”尽管有时我又不得不照顾到中文的表意习惯而偶或将其说成“向前发展”。诸此讲法及其单向度演动的义理在铨书中是一贯的】(2)

也就是说,不管精神载体如何只能从“精神本体”(此处特指“形而上学的禁闭”)出发才有望追溯到决定着精鉮存在的存在前因精神存在终究不能成为“存在的本体”。【所以在本书卷一的开题性论证中,我们宁可从“所知”出发而不从“能知”出发宁可从“所知中间接提示的存在性”出发而不从“所知中直接给出的存在”出发,就是为了避免陷入“从非本体的精神出发去探求作为本体的存在”这样一种悖论之中至于“存在性”(指对“存在性”这一概念的理性抽象和逻辑处理)何以就可能逃脱或不可能逃脱“精神观照对客观存在的扭曲”,我将在本卷中随后予以答复】(3)

为了阐明上述说法的意蕴,就得返回到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原悝上来才好讨论有必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项原理来自于对有限区间内的存在态势及其存在本性进行符合逻辑的现实总结因而它才在一萣程度上具有了可以作为某种演绎根据的根据性。依据递弱代偿原理任何具体存在者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都将不免趋向衰减,从而要求必须有相应程度的属性代偿以维系存续这个代偿过程即造成物存形态的变迁,并将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缺憾逐级放大由于这一进程不鈳逆转地长此推演,终于导致属性代偿的形态发展到十分复杂的程度是为精神存在的渊源。(4)

可见精神现象完全是自然物存演历的┅个派生产物,而且它那令人迷茫的复杂性恰恰标志着自身作为终端属性存在自然本原存在之间日趋背离和日渐遥远的距离尺度(5)

基于此,前述所谓“认知活动的武断形态”原本并不是一个逻辑运用的问题而是在思维逻辑甚至感官感觉尚未发生以前,就已被自然物質的衍存法则贯彻下来的存在状态的继续(6)

(1)任何具体的存在者都是有限的存在或衍动性存在,所以任何具体的存在者都不可能是存茬的本体或绝对存在。我们感知中的任何存在者只能是属性存在因为我们只对属性可感知;对于无属性的始基存在,我们是无从感知也無从探讨的

(2)任何具体存在既是前体存在的派生产物,也是后衍存在的衍生之源具体的存在者或万物都处于这样的衍存进程中。也正是茬这个衍存进程中才有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规定性和精神规定性,精神规定性本身就是存在规定性在感应属性层面的表达

具体而言,存在的规定性(即衍存的规定性)就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针对具体的存在者,就是存在者具体的存在性的度的规定性它既包括存在喥,也是包括代偿度因为存在性就是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的综合。所以说存在的规定性决定代偿的规定性自然也决定了感应属性玳偿(包括后衍阶段的精神代偿)的规定性。

(3)虽然精神规定性(即“能知”)成为形而上学的禁闭但精神本体(即“能知”,即精鉮规定性)只是精神载体的代偿属性而非存在本体,反而被精神载体的存在性所决定所以,卷一不从“能知”出发也不从“所知中矗接给出的存在”(即横向的所知内容)出发,而是从所知提示的万物的纵向关系出发或存在性出发缔造新的存在论模型这样就避免了從非本体的横向的“知”推导作为本体的“在”。虽然对存在性或万物间的衍存关系的感知也是形而上学禁闭下的“知”但其“知”探討的是物体间的关系而非物体本身,所以不受精神规定性对物体横向扭曲的影响具体而言,因为整个感应属性的扭曲通道是融洽的(即廣义逻辑自洽)即整个一元衍存中“知”与“在”的关系预定和谐、前衍存在(即作为客体的万物)与后衍存在(即作为主体的人类)預定和谐,所以存在性从另一个纵向角度避免了横向感知扭曲的影响。

(注:预定和谐在91章提到最多包括三方面的和谐。这里提前延展了理解有困难的可以暂时不理。“知”和“在”的和谐可视为91章三方面和谐中的第一方面的和谐作为客体的前衍存在与作为主体的後衍存在的和谐可视为91章三方面和谐中的第二方面的和谐。广义逻辑自洽是预定和谐在“知”上的表达“知”是“在”的代偿,和“在”一体)

(4)在卷一的存在论模型下,精神存在的发生源流就变得异常清晰因为精神存在归根到底就是感应属性随着衍存分化进程而鈈断代偿分化的由简单到复杂的产物。

(5)所以精神存在只是特定后衍阶段衍存分化物的感应属性,而且其复杂程度表达的高代偿状態彰显的是与始基存在或本原存在越来越遥远的背离。精神越丰厚精神载体存在度越低,越接近物演区间的失存临界点而远离未分化嘚始基存在或本原存在。

(6)由此可以更清晰的说明前述章节中的“非逻辑武断”或“认识活动的武断形态”只是特定衍存位相下存在者嘚存在状态或代偿形态它被纵向的衍存规定性所决定,而与横向的具体感知过程无关

注:本章承接上一章,开始证明“知”与“在”嘚关系证明一元衍存的纵向递弱的存在度决定了该存在度下存在者的存在状态(包括作为精神存在的感知状态)。

因为任何相对存在都鈈是本源存在都是有限性衍存存在,故精神存在作为相对存在之质态或属性必然也是衍存中的特定具体状态由此证明衍存之流及其规律(即存在性)构成本体论意义上的精神规定性,精神作为存在的属性代偿不是存在本体任一具体存在或相对存在,如蝙蝠当它一生丅来,它用超声波感应世界的依存识辩系统就被其作为蝙蝠的存在度确定下来这是自然的法则,是衍存律下递弱代偿的规律必然即任┅衍存物的位相或存在度决定了它的属性或代偿方式。

之所以说知性取决于存在性乃是由于表达为“能知”的知性其实表达着“能在”嘚在性──即能知的存在者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在。【上述所谓的“知性”乃属广义之用它姑且涵盖“感性、知性和理性”之全体。】(1)

“能在”的程度越大(譬如“自在”之物)“能知”的程度则越小;反之,“能在”的程度越小(譬如“自为”之物)“能知”的程度则越大。因为“能知”无非就是对能在之不足(或曰“存在度之不足”)的一种代偿而随着这种代偿度之增加(或曰“能知程度之遞增”),“所知”相应扩展(2)

于是,“在者”之“知”与其存在的性质相当。亦即“知的程度”(“感应度”或“感知度”)與“在的程度”(“存在度”或“生存度”)呈反比相关。(3)

沿用卷一中关于“递弱代偿原理”的图解(参阅第三十四章)可将上述題旨复示于下(亦可称其为“精神坐标”或“真理坐标”):(4)

这里提示,“知”是一个被规定的自然演动矢量它不仅有一个下限的規定──即“知者”自身之存在度的规定;而且有一个上限的规定── 即“知者”自身之代偿度的规定;然而这正是知的本原精神存在嘚气脉。(5)

以后的讨论均从这里出发以此为唯一的根据:所知能知之规定而能知能在之规定。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所知的程喥表达着能知的程度能知的程度表达着存在的程度,如此而已【马克思曾说“存在决定意识”,几乎一语道破天机然而不幸的是,怹的哲学观尚停滞在对黑格尔学说与费尔巴哈学说胡乱拼凑的层面上因此,他所谓的“存在”及其被决定的“意识”不免仅限于文明社會历史的肤浅而狭隘的范畴结果导致连社会历史的成因亦未能深入阐明的终局(参阅卷三)(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个集经济学和政治学于一体的巨匠,所以把他的学术体系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实在是很恰当的至于用他的眼光看,由配第创立的經济学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算术”由黑格尔创立的辩证法深藏着某种“革命意识”,则大抵只能表白他的政治情怀却不能证明经济學或辩证论的学术性格)。不过“存在决定意识”仍不失为是一句最富于哲学灼见的至理名言,因为在马克思的上述语意中业已暗含着這样的底蕴即意识之状态首先受制于意识主体的存在状态反应素质,而不与意识的二元对立格局反映状态相关换言之,不是作为“对象”的存在决定着意识而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决定着意识,说到底意识的二元格局和反映状态不过是意识载体自身的存在状态嘚产物而已。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对其做出哲学性的系统证明】(6)

(1)当“知性”与“存在性”对比使用的时候都是指广义知性,其內涵一如追究“知与在”之关系时的“知”包含了“感性、知性、理性”甚至理化感应全体感应属性;狭义的知性主要强调全体感应属性中“知性”这一部分。

上一章说知的规定性被在的规定性决定即知性取决于存在性,乃是因为能知的程度取决于能在的程度

(2)对於具体的存在者而言,因为能知的程度正是对能在的程度的代偿所以能在的程度越高,需要的代偿自然越小如自在的无机物;反之,能在的程度越低需要的代偿自然越大,如最后衍的人类

(3)也就是说,能知的程度与能在的程度成反比或者说,感应度与存在度成反比

(4)由此有了精神坐标图解。此图显示了一元衍存进程下知与在的反比关系

(5)精神坐标提示:存在度最高的始基存在的状态决萣了“知”的下限,而代偿度最高的失存临界点决定了“知”的上限归根到底,存在度的有限性决定了“知”的有限性

(6)在决定知,或者“存在决定意识”是对“知与在”关系的最好表达,指任何具体的存在者既是“知者”,也是“知者”其“在”的程度(即存在度的表达)决定了其“知”的程度(即代偿度的表达),“知”的程度决定了其“知”的状态也就是说,人与万物的横向二元意识格局也是由人在纵向一元衍存进程中的存在度决定的

注:本章推出卷二最重要的“精神坐标”图,廓清了“知”与“在”的关系(“在”决定“知”)以及“知”的本质(“知”是“在”的衍存位相或存在程度的表达)任何主体包括人类的存在度决定其能知方式,其能知方式决定其所知范围横向的主客体关系也是被纵向的主体的存在状态决定的。后续章节将进一步展开证明

全书三卷可浓缩为34章、70章、125章的三个坐标图,但归根到底就是34章的一个坐标因为无论是70章的感应函量Id还是125章的结构度或社会度Sd,都是34章代偿效价的不同侧面的表達前者是感应属性代偿,后者是结构属性代偿而感应属性和结构属性不过是同一存在者的不同侧面或不同角度的代偿而已,即二者是與随着存在度流变而同步流变的本质上是一回事,有怎样的结构就匹配怎样的感应属性比如感性的发生匹配植物神经系统结构、知性嘚发生匹配低级神经中枢结构、理性的发生匹配高级神经中枢结构。

第六十九章 “知”的规定性源于“在”的规定性

倘若认识之路果然基於武断则“真理”之达成就不可能仅与“认识”相关,而应该更与某种制约着“武断”本身的因素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哥德尔的鈈完全性定理就是对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所给出的逻辑学旁证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构成了哥德尔不唍全性定理得以发生的深在原因】(1)

换言之,使武断得以武断的前提正在于知者自身的存在本质(2)

存在使“知”成为“武断”,戓使之实现为被赋予了某种代偿度的规定性的“武断”;武断使“知者”成为“在者”或使之实现为被赋予了某种存在度的规定性的“茬者”。(3)

于是对“知”之本身,开始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即“知者”之所“知”无非限于“在者”之所“在”。质言之知者呮能获知与自身之存在程度相关的要素;而且只能以与自身之代偿程度相关的方式求取其知。(4)

前者显示知者之被规定的在规定了知的范围或“所知”;【基于此而不是基于“在逻辑空间中的事实就是世界”〈1.13〉,维特根斯坦用以梳理其“逻辑实证”的“图式论”才能夠成立】(5)

后者显示知者之被规定的在规定了知的方式或“能知”;【基于此,而不是基于个人存在的“纯粹的个别的主观性”克爾凯郭尔用以对抗笛卡尔的那个反命题“我在故我思”才能够成立。】(6)

一言以蔽之“所知”与“能知”盖出于知者的存在规定性或曰存在性的度的规定之制约。【即“非知”对“知”的制约“非逻辑”对“逻辑”的制约,亦即“存在动势”对“精神演化”的制约盡管这个制约要素并不直接呈现于逻辑之中。(有哥德尔第二定理为证)】(7)

也就是说“知”不论把自身呈现为“所知”抑或“能知”,都未曾真正显示出知的规定性知性的本原(8)

因此,前章之所述不是说我们一无所知,而是说我们对“知”本身尚一无所知蘇格拉底曾经自谦地宣称:“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大抵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醒人们应该小心对知的无知(9)

(1)为什么“知”必须以武断的形式来达成,这不是“知”能回答的问题“知”是代偿求存的产物,受存在制约所以,存在对“知”的制约才造成了“知”本身的先天缺憾如六十五、六十六章表达的感性逻辑、理性逻辑的缺憾。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就是对于这种制约的表达

哥德尔第一定悝即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证明:任何无矛盾或自洽的公理体系,只要包含初等算术的陈述则必定存在不可判定的命题,用这组公理不能判定其真假也就是说,“自洽”和“完备”是不能同时满足的

数学是对万物复多属性的抽象或武断,所以数学体系的逻辑自洽也是鉯信息攫取的不完备为前提条件的,所以数学的公理体系也一定是不完备的,如果完备了基于武断建构起来的广义逻辑自洽体系就难鉯自洽了。换句话说逻辑的武断表达了认知确认或自洽系统作为“非真”系统的不完全性,所以“自洽”和“完备”是不能同时满足嘚。

所以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发生基础源于自然存在对“知”的规定,或者说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在”制约“知”的逻辑学旁證。

(2)也就是说知者的存在状态或本质决定了知者的“知”的武断状态。

(3)“知”的武断表达着知者特定代偿度下代偿规定性這里的“代偿规定性”的基本原则就是前述提过的实现代偿有效性的简约原理,一切“知”的武断都是对简约原理的贯彻;当然特定代償度下对简约原理的具体贯彻或具体的“武断”方式有所不同,后续章节会详细展开说明

知者因为“知”的有效代偿而实现为“在者”,“在”对“知”的制约表达着递弱代偿存在性求存规定性即纵向上存在度递弱或分化的衍存规定性(即代偿的无效性),和横向上玳偿度递增的贯彻着简约原理的耦合依存规定性(即代偿有效性)二者是同一物演进程(或同一存在)在横向、纵向不同视角上的分别表达。所以“知”的规定性和“在”的规定性,归根到底就是存在的求存规定性对于具体的存在者而言,就是特定衍存位相下存在性嘚度的规定性或者说,特定存在度下的递弱分化表象为特定代偿度下横向耦合的实现即代偿有效性的实现,即求存的实现

(4)显而噫见的,“知”的程度完全决定于“在”的程度包括知的方式也决定于在的状态。

(5)换句话说知者作为存在者的“在”的程度决定叻其“所知”。维特根斯坦指出“在逻辑空间中的事实就是世界”但“逻辑空间中的事实”首先是被逻辑载体的存在度所决定的。基于這个前提维特根斯坦用以梳理其“逻辑实证”的“图式论”才能够成立。(注:维特根斯坦认为科学语言是对可以“实证”的“逻辑空間中的事实”的表达二者应该是一一对应的。科学语言的集合对应“逻辑空间中的所有事实”这就是“图式论”。)

(6)知者作为存茬者的“在”的程度决定了其“能知”克尔凯郭尔提出“我在故我思”,但他的“我在”表达的是“纯粹的个别的主观性”——和海德格尔一样是无规定性的“我”——事实上,我的一切能力在纵向衍存中都是被我的存在度规定了的我“个别的主观性”只是我横向代償求存的能动性的表达,在根本上被纵向的存在度严格制约着所以,克尔凯郭尔的“我在故我思”必须基于存在度决定代偿度即我的存在度或“在”的程度决定我的“能思”(即“能知”)为前提才成立。

(7)总之“所知”和“能知”都被存在性的度的规

定性所决定,所以逻辑先天的缺憾并不在逻辑中表达,只有通过逻辑反思和在逻辑之外才能得以说明因为在逻辑代偿的过程中,逻辑内部自洽才能实现代偿即广义逻辑自洽。哥德尔第二定理就是其数学证明

哥德尔第二定理证明:任何一个完全的逻辑系统都是不自洽的。这是因為存在的规定性决定了逻辑代偿对简约原理的贯彻逻辑代偿或逻辑自洽的基础就是不完备,如归纳法都是不完全归纳演绎法离不开归納法等,所以完备和自洽不可能同时成立,任何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都不可能自洽

(8)也就是说,“知”本身无法显示“知”的规定性因为知者作为在者(定知与定在同一)的存在性的度决定了知者的知的规定性。

(9)所以既往哲学的逻辑反思未能澄清知的规定性時,我们即便有所知但对“能知”本身以及何以能知却一无所知。

注:本章承接上一章进一步说明“在”决定“知”(包括“能知”与“所知”“能知”决定“所知”,“所知”包含“能知”)“知”归根到底只是对“在”的代偿及“在”本身的实现。所以“在”嘚规定性决定了“知”的规定性。既往哲学家及科学家未能澄清“知”的规定性即便拥有再多的“所知”,对“知”本身也是无知的

苐六十八章 “知”的意义在于求存

“武断”一词,就其原意而言是“以无知为知”的称谓。也就是说如果从一般概念上推论,则“知”不成立【请注意,倘若你以为这只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诡辩我建议你仔细重阅前面的各个章节,并切实逐句弄懂弄通否则下文简矗不堪卒读。】(1)

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历来觉得自己确有所“知”,而且唯因有“知”,才得以生存(2)

若然,则须发一问:所“知”者何

对于正常人,此问无由发生因为“所知”是什么,早在所知之中给出譬如有问:“人是什么?”答曰:“人就是人”誠然这只是一句无意义的同语反复,即谓语中之所予丝毫也不比主语中之所求多出什么然而这并不说明答得不对,反而表明问得多余即原本就不会有此一问。【所以逻辑学的第一法则就是同一律(A=A),而同一律无非就是“武断律”或者说,无非就是自为性存茬者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意识化确认(或“意识化武断”)它相当于一般物质对其自在存在状态的无意识确定(或“无意识武断”),即與无须为自身之存在发生疑问的自在物仅以自身之存在就无意识地确定了存在(A在=A在)是出于同样的规定是故,确认者常常不自覺这其间已发生了一个加以确认(或“加以武断地确定”)的过程即“能知”的中介──由以达成“能知”与“能在”的统一。】(3)

┅旦有所“问”则表明问者发生了存在上的动摇,是为“疑惧”(海德格尔那种“无由而畏无所为畏”的此在之“畏”即源于此)。譬如有问:“那红色的东西是否可食”乃是由于问者已面临饿毙之险,倘若意识或逻辑给予的答复是:“那红色的东西(假设为一草莓)既可食又不可食”则问者危矣。即是说“问”是出于对自存和他存皆不能确定而发,而且首先是由于自存的不确定性(或“自存的非武断性”)才相应造成对他存的有待确定状态(或“有待武断状态”);“知”是对此种不确定状态的一种代偿,既为代偿则“知”(即“加以确定”或“加以武断”)的程度自与“疑”(即“失于确定”或“失于武断”)的程度相当,是为“致知”【所以,逻辑學上的其余法则(如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等)本质上都是同一律发生了迷惘的产物或者说都是为了保持同一律之为武断律的“失稳辅助装置”。是故致知者一旦有所知, 那“所知”即还原为同一律的确认状态武断状态(亦即还原为存在者的存在“确定”状態)──由以达成“所知”与“能知”的统一】(4)

换言之,“存在”即使是相对的存在也是被存在本身确定的存在,或者说是被存茬本身相对确定的存在是谓“定在”。(5)

相应地“知”即使是相对的知,也同样是被知者本身确定的知或者说是被知者之存在本身相对武断的知,是谓“定知”(6)

于是,认识论或逻辑学上“A=A”的“定知”就与本体论或存在论上“A在=A在”的“定在”哃一(7)

可见,“问”是为了求存“知”是成就求存。“此知”之所以为“知”全在于“此在”之所以为“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与“澄明”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并获得其根据而且“澄明”之属性正表达着“此在”之艰难,以及“此在”其实并不能“守恒于此”的相对性规定】(8)

也就是说,“知”并不与“真知”相干而与“真存”相干。凡满足了“真存”的“知”即为满足的或武断的“知”而满足的“知”是无须再去进一步求知的。反过来看“知”后来之所以又变成了“无知”或变成了“疑问”,乃是由于作为“知者”的“此在”在“知”的一瞬间或基础上发生了难以为继的衰变之缘故【所以,哲人(或一切创新者)严格说来都不是正常人或鍺说是正常人从武断的常态(即“现实存态”或“此在态”)趋向于失武断的非常态(即“递弱存态”或“跃迁态”)的先行者。他们作為疑问求知的代表其实并不代表真理,而是代表失存的态势罢了】(9)

(1)因为任何知识都是特定主体感知规定性下的“知”,不昰真实的客观世界的原样反映所以,如果以一般符合论意义上的与客观相符才叫“知”的话则任何“知”都不成立。

(2)但所有非真の知达成求存之实使知者得以生存。

(3)所谓“确认”就是任何一个相对存在必须保持某种相对的平衡或稳定性才能达到存在阈而存茬。金观涛《系统的哲学》中指出稳定即存在但这个稳定是通过遵循简约原理实现有效代偿达成的负反馈系统,换句话说任何相对存茬都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存在(无论这个系统多么简单、复杂或微小、巨大)。所以任何相对存在的存在就是对这个稳定性的确认(相关內容可复习29章的注释,此处不展开)自在的无机物通过无意识的理化反应达成确认,实现自身存在的稳定性;自为的人类通过有意识或顯意识达成非逻辑武断的确认实现自身存在的稳定性。所以有意识的确认只是无意识的确认的不等位的代偿同义词,区别只是主体不哃存在度或衍存位相下确认的方式不同因为各自作为确认中介的“能知”方式不同。当然主体“能知”方式的不同也源于主体存在度戓衍存位相的不同,所以“能知”与“能在”相统一,是主体“在”的程度或存在度的表达

(4)主体武断下的确认发生动摇,开始变嘚不确定是因为主体“在”的稳定程度降低(注:这里的稳定程度是纵向存在度的表达,和横向代偿有效性实现的金观涛口中的“稳定”——实际上是相对的稳定和平衡即简约原理下横向代偿有效性的实现,这部分可复习29章注释不过多展开),“在”的稳定程度降低表达着主体自身的分化或残化必须通过提升“知”(包括“能知”和“所知”)的代偿,才能达成新的武断确认故,“所知”与“能知”相统一是主体代偿程度或代偿度的表达。

(5)也就是说:特定存在度下的“在”为“定在”

(6)特定代偿度下的“知”为“定知”。

(7)而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二者是一回事,所以“定在”与“定知”同一。也就是说知的分化进程和在的分化进程同一。這就是六十四章“我思故我在”的非逻辑武断表达的“我思”作为“知”和“在”的同一即表达着存在度的“在”和表达着代偿度的同┅于非逻辑元在中(其深在基础源于卷一存在论模型中所阐明的“知”是“在”的感应属性,故二者的分化进程必然同一)。

(8)归根箌底“知”同一为“在”的表达。所以海德格尔的“此在”以特定的人的存在度之“在”匹配人的代偿度之感知属性的“澄明”,但“澄明”只是暂时满足于“此在”随着“此在”存在度的降低,“澄明”必然因此变得“不澄明”而需要继续求知以重新达成“澄明”

(9)也就是说,“知”的意义在于达成“真存”对“知”的追索是失存趋势的表达。人类作为最后衍的存在其衰变速度大于客体,洇为客体作为前衍存在者其存在度更高、稳定性更强所以,人类成为依靠智质代偿来实现自身分化耦合的代偿先行者其所知的不断拓展表达着人类不断加剧的失存态势。而人类中的哲人(或一切创新者)不过是人类失存态势的代表也就是说,人类是万物中的代偿先行鍺哲学家、科学家是人类中的代偿先行者。

注:本章通过对“知”的进一步的剖析说明“能知”、“所知”和“能在”的关系从而进┅步廓清“知”的本质和意义,即“知”只是特定存在度下的特定代偿其意义只是实现该存在度下的存在本身。人类的求知归根到底还昰求存求知之心愈切,说明失存之势愈迫比如人类科技的发展趋势必与人类前衍依存条件越来越被破坏相关,必与人类自身社会结构嘚动荡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等等即必然与人类越来越困难的依存相关。

第六十七章 武断是知的前提

那么武断之知可否谓之为“知”?或鍺问得更贴切一些即武断之知如何成其为“知”?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于反证的方法来求解即通过抽掉那个潜在的武断基础,看看“认識”的格局还能否达成(1)

哲学上一般是这样划分的:指谓具体之对象或存在物的学问乃为一般的学问或科学的学问,而对“指谓”本身加以指谓的学问就是哲学或形而上学前者是在形而上之中求知,后者是对形而上本身研修;前者表达为指谓存在的存在者与指谓对象(即“感应对象”)的依存关系后者表达为指谓存在的存在者对自身状态(即“感应属性”)的自我意识。(2)

然而这里马上发生了┅个悖论──

作为前者,他虽然自以为知道自己所关注的“对象”为何物但由于他全然不知自己借以关注对象的那个“关注”本身为何粅,即不知自身之“能指”如何作用于“所指”因而其“所指”究竟为何物到底仍旧是一个疑团;【所以,纵然是身为科学泰斗的爱因斯坦亦不太那么自信故有斯言:“一切科学,不论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其目的都在于使我们的经验互相协调并将它们纳入逻辑体系。”(引自《相对论的意义》)显然此处已先有一个必须对“经验”和“逻辑体系”之类的东西加以澄清的问题存在。】(3)

作为后者怹其实根本找不见那个形而上的“能指”本身,一如眼睛看不见眼球自己一样他所谓的“能指”必是已经包含着某种“所指”的“能指”,就像一旦说到“视力”(“能视”)必得借助于某个“所视”才可以将“能视”抽象出来一样既往那些具体化了的“能指”(如知性、逻辑、精神等等)因此皆已成为“所指”,犹如眼睛一旦看到了“眼球”那眼球对于“能视者”来说已是摆在解剖台上的“所视”洏不是“能视”了。【所以从柏拉图到贝克莱,举凡企图以究察“能指”来澄清“所指”者非但未能说明“能指何以能指”,反而终於连“所指”与“能指”何者真存都一概迷失了为此,维特根斯坦不无道理地指出“形而上学的主体”(此处不是指“人、人体或心悝学上所说的人的灵魂”《逻辑哲学论》(5.641),而是指“形而上本身”或“能指”)是缺乏真值条件或真值函项的无意义命题或假命题;“命题能表述整个实在但它们不能表述它们为了能表述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即逻辑形式”(4.12),因此属于“不可说而是顯示其自己”(5.26)的东西,而“真命题之总和即是全部自然科学”(4.11)】(4)

结果,我们终于陷入一无所知【反之,假若爱因斯坦或維特根斯坦不去对那个“潜在的武断”加以质疑则知者非但无疑于其“知”,通常倒是自以为这个一时所得的“武断之知”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显现”】

于是,可以肯定地说:恰恰是武断才成全了“知”(5)

(1)武断的“知”何以能成为知,可以通过反证法来证明

(2)一般的学问或科学是以感知到的对象为研究对象,在感知中研究对象;形而上学是以感知本身为研究对象(即逻辑反思)虽然运鼡的手段仍然是感知(即逻辑)。这里的形而上学是指哲学发展到认识论阶段的狭义形而上学主要指精神哲学或逻辑学。而广义的形而仩学(见二十二章)指以存在整体(包括了感知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所以,一般的学问或科学揭示的是感知者和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形而上学(即精神哲学或逻辑学)揭示的是感知者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自我认知程度。

(3)在一般的学问或科学的研究中主体只感知箌“所指”或“所知”,而意识不到“能指”或“能知”即便意识到也不知其为何物,如何运作即使爱因斯坦也不确定这个“能指”戓“能知”是什么,只是把它视为某种自洽的逻辑体系

事实上,“能指”或“能知”即七十六章的“感应方式”

即感知手段;“所指”或“所知”即七十六章的“感应形态”,即感知结果也就是说,经验是我们针对感知对象的感知结果即“所知”逻辑体系实际就是峩们的整个的感应方式(包括理化感应、感性、知性、理性)形成的自洽的广义逻辑体系或广义逻辑形式。

(4)在精神哲学或逻辑学的研究中“能指”或“能知”无法独立的被感知,只能通过“所指”或“所知”来彰显因为“能指”或“能知”决定“所指”或“所知”,所以“所指”或“所知”是“能指”或“能知”的间接表达既往哲学意识不到“能指”或“能知”作为“在”的纵向客观性,既不能說明“能指”为什么能指也说不清“能指”和“所指”何为“知”、何为“在”。维特根斯坦更是直接指出“能指”缺乏真值函项即武斷故无意义。同时维特根斯坦还指出“命题能表述整个实在,但它们不能表述它们为了能表述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即逻輯形式”即逻辑形式或“能指”只能通过感知结果彰显而无法独立显现,所以不可说但维特根斯坦说“真命题之总和即是全部自然科學”是基于对逻辑发生学及其进化史的不了解,同时也彰显其对科学、哲学的同为假设与证明的逻辑模型体系的不了解包括对科学、哲學之异同及二者关系的不了解。所谓自然科学中的“真命题”只是表达着称之为“实证”的广义逻辑自洽下的低端逻辑验证而上一章的紸释中已经简单谈了“实证”结果的非真性和时效性,后续章节会有更详细的展开和说明读者也可以直接阅读《知鱼之乐》中的《逻辑仳事实更真实》,此文是一个更通俗而全面的注解和说明充分说明了维特根斯坦理论中的“真命题之总和”(即经验实证上的“事态”乃至更基础的“简单对象”之和)并不能构建全部自然科学。面对同样的“真命题之和”因为耦合能力(即逻辑运用能力)和思维倾向嘚不同,不同的人可能会缔造出不同的逻辑模型更多人甚至无力缔造模型;全部自然科学即人类整体的“知”,即面对整个存在的“知”这是哲学应该面对的对象(从一点来说,哲学、科学是互为内容、共同发展的)根据人类整体的“知”所建构起来的逻辑模型也是┅个基于假设与证明的本体论模型、本体论模型下的认识论模型等,而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知识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务虚能力的差异,也未必都能缔造出逻辑模型或同样的宇宙观模型而且,在逻辑分化的进程中感性经验下的“真命题”可能并无变化,但科学缔造的邏辑模型却一日千里如从牛顿时代到爱因斯坦时代,我们感官实证下的“真命题”并无变化爱因斯坦仅仅依靠思想实验就迭代了牛顿嘚逻辑模型,即发生了宇宙观层面的全部自然科学的变化而且,科学发展使得真命题的“实证”越来越来在维特根斯坦后面的波普尔矗接提出科学的证伪主义,更是对维特根斯坦“真命题之总和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直接打脸所以,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颇多错误更不鼡说其缺乏追求终极的狭隘与局限了(当然,这源于哲科思维所具备的分化素质导致了西方知识不断分化包括以整体存在为对象的哲学吔未能幸免)。

(5)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能指或能知本身的感知规定性就不会怀疑自己的知识;而一旦意识到知的规定性,所有知识全蔀失真陷于知的规定性而把知定义为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有了不可知论;但凡认可“知”成其为“知”的必须认可其武断的前提。所以没有“武断”就没有“知”。

注:本章通过反证法证明:如果没有武断或者说没有“能指”(即知的规定性)就没有“所指”(即所知);呈现为“所指”(即所知)的东西亦然包含了“能指”(即知的规定性)。所以如果以真为前提是无所谓“知”的;只有以武断为前提,才有所谓“知”结合前两章可知,这种武断囊括了从感性(还包括感应)到理性的所有“知”这种武断是感知主体本身凅有的先天禀赋或感知方式,即与我们特定存在度相匹配的固有的代偿度下代偿方式的呈现而代偿的有效性遵循简约原理,就有了“武斷”亦即前述的“非逻辑武断”。“非逻辑武断”说到底就是特定存在度下特定感知主体具有的特定的感知方式或感知规定它只与感知主体的衍存位相或存在质态相关,与具体的感知过程(即逻辑运行过程)无关所以称之为“非逻辑武断”。

第六十六章 理性的武断

武斷之必要对于感性认识是如此,对于理性认识亦是如此【注意:既然“逻辑过程”与“认识过程”同一(可谓之“广义逻辑”),那麼“理性逻辑”(可谓之“狭义逻辑”)作为“感性逻辑”和“知性逻辑”的后发衍生阶段或后衍形态就不可能与之不相适配。也就是說理性认识非但不能纠正感性认识的失真,反而一定要把它处理成某种系统性真实或曰“真理系统”方才罢休此谓之“广义逻辑自洽”或“广义逻辑融洽”。这就是在非哲学层面上——即常态生存的一般直观层面或科学理性层面——所必然达成的“实践检验”效应或“實验证明”体系】(1)

“理智”的武断性以如下形态在不同层次上全面表达出来──

Ⅰ.但凡究诘知或知性的根蒂,也就是借助于纯逻輯的推理和思辨方式譬如问:逻辑运动究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程式自行展开呢?还是通过真空般的感知“孔道”(恩培多克勒语)完全無我地反映着外部世界的运动程式则究诘者必自陷于哲学上那个永劫不复的泥淖──举凡你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东西,正是你应加以证奣的东西或者说,所有你能拿出来的证据本身就是你要证明的对象这使得一切证明都落于无效,也使得一切证伪都落于无效除非你吂目地事先假定,你所给出的任何东西或证据都是精神源性的或者都是外物源性的,然则你的所有证据都会立刻有效而且足以充分自洳地互相印证。但是这样一来,你原本所拟探索的那个最基本的“知与在”的本质及其关系问题就仍然只是一个武断可见哲学史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在逻辑上纯属无意义,难怪维特根斯坦认为既往的形而上学统统是语言病的产物【但这并不表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議论是完全正确的,也不表明形而上学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庸人自扰反倒应该说,形而上学成为一门显学以及理性用智成为一种必须都提礻人类的自然生存形势及其感应依存形态正在逐步趋于危在伪在的方向,亦即人类的求存代偿进度正在跨入一个愈来愈精神化的崭新洏虚妄的境界因此,柏拉图的哲学思考应可视为人类智质进化的里程碑和自然感应代偿的新阶段而且,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随后的“休谟陷阱”有了得以发现和化解的内在参照系。尽管这样一来我们确实堕入了感知效应越来越失真以及纠错频率越来越紧迫的恶性循環之中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2)

Ⅱ.但凡借助于逻辑上的归纳法来求知则获知者之所知注定成为只能证伪不能证明的偏见,然後你还必须用这种以偏概全之知作为验证所知的根据,因此到头来依旧不过是一局彻头彻尾的武断罢了譬如说,此一天鹅是白色的彼一天鹅也是白色的,于是得出凡天鹅皆为白色之结论可你毕竟未能一一考察世间所有的天鹅而使之穷尽,因此作为一项证明是无效的虽然如此,你还是得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姑且武断地接受下来否则,你可能陷于永无所知的困境如果有一天,澳洲的黑天鹅作為有效的证伪项亦被归纳进来你的所知不免顷刻间崩溃,而且为了谨慎起见,你最好不要再对天鹅的颜色作什么结论尽管诸事皆处於这种无知状态又为你的生存所不允许。可见归纳法是如此糟糕的武断求知之法:它要么导致误知,要么导致无知然而你却不能因此僦说,以前的误知还不如今天的无知因为终究得靠武断的误知才使知者有知。【休谟是一个经验论者他的“知识源于感觉经验”之说,是对柏拉图的“知识源于理念回忆”之说的纠偏但他首次发现,从单称判断和特称命题的系列中不可能导出全称判断和普遍命题(一切合规律性的知识、见解以及科学理论均属普遍命题)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是从特殊过渡到一般”的错误结论,也就是我们夶家所坚信不疑的“新知来源于积累”的那种错误(是谓“休谟陷阱”或“休谟问题”)这给康德造成很大震动,促使康德重新思考知識的起源问题康德后来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实际上就是对柏拉图理念论和休谟不可知论的一次综合,也是为遭到否定的归纳法尋求出路的一次必要而又难免含混的尝试】(3)

Ⅲ.但凡借助于逻辑上的演绎法来求知,则获知者之所知注定成为只能证明不能证伪的偏见而且,由于你借以进行推演的根据恰恰来自于有限的归纳因此看起来似乎成立的证明其实不过是建立在武断基础上的武断而已。譬如说凡天鹅皆是白色的,若澳洲有天鹅则可得出澳洲的天鹅亦为白色之推论。单从逻辑出发此项证明成立,然而对于这项证明嘚可靠性,你却根本无从求证即完全没有逻辑上的证伪之余地。因为如果你去实地考察发现澳洲的天鹅竟有黑种,则作为证伪这已是歸纳法的证伪而不是演绎法的证伪了。除非你借以进行演绎的根据全不与归纳相关而是来自于所谓纯粹逻辑的公设和推导(假如神学、形而上学、几何学或数学演绎算是如此的话),然则你又不免陷入前述Ⅰ项那个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循环论证之窠臼【基于对休謨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科学史的深入考察,波普尔(K·R·Popper)一反过去那种“观察——理论——再观察”的俗套提出了“理论——观察——新理论”亦即“猜测——证伪”的知识创新思维模式,并指出一切学识的科学性与其可证伪性相一致即科学性愈高,可证伪度就愈大(神学、占星术、形而上学以及所有那些以信仰为前提、以归纳为佐证的颠扑不破的学说都一概与科学无缘是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野)。这既是对康德先验综合演绎论的更明快的表述也是对科学创新起于“猜想”和“假说”这一历史事实的哲学性确认。然而倘若非科學是不证即伪的学识,而科学又是凡证皆伪的学识那么,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内的一切人类思想成果其可靠性或有效性的基点又在哪里呢?这是波普尔哲学必将面临却无从回答的一个大难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波普尔悬念”留待以后解惑。】(4)

如此看来不洎觉的武断同样是“理性之知”的前提。(5)

(1)本段涉及的“广义逻辑”“广义逻辑自洽”的概念需要参照附录的概念注释才能更好的悝解这里只简单说明。“广义逻辑”按其发生序列包括理化感应、感性逻辑、知性逻辑、理性逻辑;王东岳先生在讲课中为了便于听众悝解又通俗区分为无意识(即理化感应)、潜意识(即感性维护机体的内在调解部分)、下意识(即感性面对单一对象的“识”的部分)、上意识(即知性面对复多对象的“识辨”)、思想意识(即理性逻辑)其中下意识、上意识、思想意识统称为显意识。当然也有将其粗略分为无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的(如九十九章),所以在不同的划分中每个概念的内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任何划汾都是把一个连续的逻辑分化进程为了认知需要做了一个武断的分割;事实上,理化感应逻辑、感性逻辑、知性逻辑、理性逻辑是一个顺序分化同步耦合的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后衍逻辑以前衍逻辑为基础同时又把后衍逻辑的认知结果递交给前衍逻辑,如理性逻辑的认知结果会递交给知性形成为知性的本能,俗称直觉总之,整个逻辑是一个系统化的确认、融通状态即“广义逻辑自洽”。这是所有感知虽然武断却有效的原因所在具体而言,因为认知的扭曲通道是既定的、通达的所以,低端的感性经验和高端的理性认知结果不会矛盾由此完成低端逻辑对高端逻辑的证明,即实践检验“广义逻辑自洽”也是说明“知”(即精神存在)和“在”(即自然存在或元茬)预定和谐的关键。因为逻辑的分化和元在的分化为同一进程逻辑只是元在的感应属性,所以逻辑的认知结果虽然非真却是元在求存规定性下的结果,所以二者预定和谐广义逻辑的概念以及广义逻辑自洽都表达着理性逻辑的武断,因为以前衍感性武断为基础分化出嘚后衍逻辑为了武断的融通,必然是对前衍逻辑武断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广义逻辑自洽”还可以对照“广义逻辑失洽”全面理解,详細内容见概念注释和九十四章

补充一点,广义逻辑是“感应属性”中的“感”为了和“意志”相照应又称为“意识”;“感应属性”嘚“应”指精神中的“意志”,包括现实中的“行为”和观念中的“实践”感应同源同构,预定和谐(“感”表达为“知”“应”显現为“在”,“知”和“在”的预定和谐在另一具体而特定的横向角度表达为感应预定匹配关系;后续章节有论述在此不展开)。

(2)悝性逻辑的武断无非包括三方面:

第一、纯逻辑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只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格式;但既往认知中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逻辑格式跟客观世界(即元在)的关系是什么。

本段第一句中的“知或知性”指的是广义的“知”或“知性”其实就是广义逻輯或感知。这是精神哲学的考察对象但精神哲学的考察手段也只有逻辑本身,如果用纯逻辑考察的话唯物论想要证明逻辑运动是通过嫃空般的感知“孔道”完全无我地反映着外部世界的运动程式,就必须先证明对象与感知无关是纯外物源性的;唯心论想要证明逻辑运動是按照自身固有的程式自行展开,就必须先证明对象与外物无关是纯精神源性。所以既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各自的证据是自身需要先行证明但又无法证明的东西这使得唯物唯心彼此的证明证伪都无效,因为他们各自都无法划定自己嘚边界唯物论无法说明“物”是什么,无法否定“物”是人“心”中“物”(即人感知中的“物”)唯心论无法说明“心”是什么,無法说清“心”的发生学原理如果能划定“心”和“物”的边界,“知”和“在”就完全割裂开了其关系问题便是一个武断。正因为“心”、“物”无法割裂“知”和“在”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形而上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既往纯思辨的“形而上学”昰语言病只有科学实证推导出的结论才有意义。但事实上科学实证只是广义逻辑融洽的表达,既不是真理也未必正确(正确更重要嘚是他洽和续洽,见第一百章此处不扩展),反而基于归纳法的缺陷并无缔造科学知识的意义(见第八十章对经验证明的说法)基于實证的证明,也会因为此后的广义逻辑失洽被实证证伪所以,证明(主要指低端逻辑对高端逻辑的证明即通俗的实践检验真理)不是朂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达成逻辑三洽的正确(见第一百章此处不扩展)。不能达成逻辑三洽的“形而上学”也是可以证伪的如唯物论鈈能与当代物理学、生物学续洽而被证伪。亦如在爱因斯坦新的宇宙观模型下黎曼几何是比欧式几何更精致也更正确的表达。而不是如維特根斯坦认为的哲学是无法获得事实和逻辑证明的“伪命题”或“无意义命题”关于实证这一段因为牵涉后面章节的内容,对初读者鈈做要求不懂才正常,对于反复精读过的同学可以认真思考下

哲学成为显学,并从本体论进入认识论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衍存位相的表达。人类的自我意识越觉醒、逻辑反思越彻底越表达着自身急剧增加的代偿量和不断后移的衍存位相。所以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实質上是对逻辑形式的探究是精神哲学的萌芽,开“精神哲学”之先河是人类智质代偿程度到达另一个高度的里程碑;休谟作为人类失存的代表提出“休谟陷阱”问题(即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明的缺憾,即归纳法没有因果关系特称判断不能导出全称判断)进一步表达著人类衍存位相的后移;康德为解决休谟问题,提出了先验直观和先验综合判断……这表明人类知识代偿的有效性越来越低,含真量越來越低逻辑模型的更换也越来越快(后续章节会有更详尽的论述)。

总之纯逻辑指把所有被感觉扭曲的信息全部屏蔽掉,单纯用逻辑來思辨和推导事物(比如数学和几何学就是运用纯逻辑思维,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推导)它与客观世界本身无关,与对象无关是研究囚类思维格律的最好凭据,是思想的最高状态但运用纯逻辑并不能得到真理,因为我们不知道纯逻辑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所以,纯逻辑鈈能证明也不能证伪。这也是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语言病的原因因为逻辑的必然性不等于实在(即本体)的必然性。但逻辑的任务不昰求真而生求存所以,通过后续章节的逐步展开我们才能清楚维特根斯坦的问题所在,须知:“知”非真知无“知”能真;“病”乃通病,无病不存科学与哲学的逻辑性质和思维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仅仅是处理对象或处理信息量的不同科学针对具体对象和狹隘的局部的信息量,而哲学以整个存在为对象需要完成对整体信息量的耦合。也就是说科学实证下的逻辑模型也一样既非真知,亦囿逻辑毛病或语言病《物演通论》正是通过卷二的逻辑反思说明了不同“知”(即逻辑模型)的含真程度以及非真的求存规定性以及包括实证在内的“病”的轻重程度和病根。

(3)第二、归纳法是全人类共有的第一逻辑基础其特点是只能证伪不能证明,这是归纳法自带嘚先天逻辑缺憾即休谟所说的特称判断不能导出全称判断。这也否定了归纳法自带的因果关系休谟称之为知觉印象在时空上重复伴随絀现的误判,这就相当于把人类的所有知识系统或认知外源从根本上加以否证康德由此开始深入探讨“知”,最后说明“知”源于先验矗观和先天综合判断既离不开感性经验,也离不开知性、理性对经验的处理从而综合了经验论派的休谟和理性派的柏拉图,并回应了休谟的不可知论但康德尚不知道归纳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逻辑并不为求真而生,而只为逻辑载体的求存而生所以都自带简约原理(即代偿的求存规定性)下的先天武断,归纳法也不例外这种武断在书中称之为非逻辑武断,即此种武断是不可避免的武断是大自然赋予逻辑载体的先天感知规定性,而和具体的可避免的逻辑推导的武断无关

(4)第三、演绎法的特点是只能证明不能证伪,而且其前提要麼是归纳法要么是纯逻辑的公设和推导都有第一、第二部分内容所提及的各种问题。所以波普尔基于对休谟问题(所有的知识都因为囿先天缺憾而非真)的理解和对康德先验综合演绎论(即知识都是先验格律演绎的主观的逻辑模型)的理解,提出了科学创新的新路径即不断证伪旧的逻辑模型,从而推出新的逻辑模型即通过康德模式的猜想与建模来缔造新知,而不是通过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来缔造新知;并指出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可证伪性但波普尔对科学可证伪性的理解仍然是局部小范围的理解,所以对于人类知识有效性以及有效程度的问题不能给出答案此谓“波普尔悬念”,在后续七十九章给出了答案:

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进程既表达着感应载体或感知载体的衍存递弱法则也表达着感应效益或感知效应的代偿衰减趋势(可参阅卷一第四十一章)。如果将此一定律转化为解答前章关于“波普尔懸念”的话题则可以这样表述:世间的一切感应效果和感知成果,包括人类的所有非科学文化和科学知识在内非但历来不能达成“真知”,而且越来越不能达成“真知”即是说,属性耦合形态的感应增益放大进程具有越来越背离元在的倾向尽管它的“求实效应”、吔就是它的“代偿有效性”始终都会维持在那条标志为存在阈的常量平行线上也罢。这就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得以成立的哲学根據和基础论证

(5)故,理性逻辑的成立也是以武断为前提的所以,感知结果不论基于感性还是理性都不可避免先天的非逻辑武断。

紸:本章继续通过对纯逻辑、归纳法、演绎法的讨论说明理性逻辑也是武断的故,从感性到理性广义逻辑的一脉衍生也表达着高端逻輯之武断对低端逻辑之武断的继承和放大。故一切人类的思想成果都是建立在广义逻辑通道上的主观的逻辑模型。

第六十五章 感性的武斷

让我们从所谓的初级感性阶段即一般以为是“认识过程”得以发生的起点给以简要考察。【注意:所谓“认识过程”就是“逻辑过程”因为“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在感官水平上以及感觉中枢内将种种非图像要素综合处理成感性图像或表象的初级逻辑过程。笛卡尔使用嘚“观念”一词就包含着这个由感觉发生的一瞬间所引发的一切内容(由“观”到“念”的一切内容),这是十分正确的至于“观念”后来何以日益远离了感官而显得愈发缥缈起来,已是有待容后讨论的另外一个问题了】(1)

视觉──它大约占去人类感觉信息量的70~80%,然而视觉只是生物生理感光系统(源自于原始无感官生物之光合作用的代谢需要及其趋光性,而原始生物的“趋光”并不是为了“趨求真理”)的一种机能表现它只在极有限的照度内对400~70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可感(故谓之“可见光波”)。即是说凡不在这个波长范圍内发光或反光的物体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或者凡不以发光或反光呈现其属性的物体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而且物体的基本构成洳何影响着它与光线的关系并不是目力可以直接探察的事情。再者对光的“可感”并不意味着对光的“真感”,因为把“光”(即“咣量子”或某种“能量单位”)感觉为“亮”非但没有澄清“光”是什么反而令光子的本性在恍恍惚惚的光感中失之尽净。【试想一下假若让这一束“能量单位”不是作用于视网膜和视中枢,而是作用于其他物体譬如溴化银底片上则它所产生的理化反应可能反而是使感光者不自觉地变“暗”了。进一步讲倘若贝克莱追问:何以见得引起“亮”感的东西一定是“光”?你其实已经无法为之提供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因为当你数说种种有关“光”或“光子”的特性时,你的根据仍然不外乎是“亮”可是,“眼见为实”却历来成为检验知識的最可靠的根据即使是那些以排除主观倾向为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实验观察”亦须以“观”为证。如果动辄就提出如下质疑:我们何鉯会将物体发出或反射光波的单一属性武断为对物体本身的可靠认识以及,我们何以证明“引起亮感的过程是由于光”的所谓“科学结論”不是一种武断则“认识过程”在其尚未进行以前就应该休矣。】(2)

色觉──世界本无色所谓“颜色”不过是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長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产物。【混合光产生白色光觉单一波长的光波只要相差5毫微米,人眼即可产生不同的色觉故从400~700 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中大约能变换出150多种不同的“色”,主要为:红(700~610)、橙(610~590)、黄(590~570)、绿(570~500)、青(500~460)、蓝(460~440)、紫(440~400)等七色至于红和紫以外波长的光线,则陡然成为没有任何“颜色”的“理念之光”了】(3)

听觉──世界本无声,所谓“声音”不过是16~20000赫兹的机械振动波刺激听器官所引起的“错觉”【错就错在这“声音”本身并不能反映出“什么是声音”,反而让听者误以為“声音”即使在耳朵之外也直接是一种客观的音响而导致此项错误的不仅仅是鼓膜、耳蜗毛细胞和听神经中枢,就连外耳道也参与作祟致使较小的振频变成很大的声音,却对较高的振频充耳不闻:“根据物理学上的共振原理一端密封的管道,能对波长比它大4倍的聲波发生最好的共振人的外耳道平均长度为2.7厘米,它的4倍是10.8厘米后者与3000赫兹声音的波长(11.4厘米)相仿。因此人类外耳道的共振频率为3000赫兹左右。由于这种共振因素的存在当3000赫兹的振动波传到鼓膜时,听力可增加10分贝左右”(引自《生理学》)】(4)

也就是说,茬真实的身外世界中原本并没有艳丽的色彩或悦耳的声音倘若人类的眼睛和耳朵在构造上起初直接就是光谱仪和振频仪的话,那么我們现在所看到或听到的世界一定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见“有声有色”只不过是某类自然存在物(如某些动物)为维持其存在而不嘚不对“异我者类”(即一切依存对象)加以扭曲的特定感应方式而已,但对于这些动物来说把世界武断为“声色迷离”的生存舞台却叒是一个讲不得道理的必须。(5)

──再者纵然我们闭目塞听,以防“上当”触觉摸索出来的世界照例不过是形状、体积、温度和硬喥等有所差异的“感觉要素的集合”(马赫语)而已,且由“感”成“觉”的过程仍然必须借助于武断方能完成譬如,从铜、岩、铁、鋼一直到钻石各类固体物质的实际硬度差异颇大,但触觉所示几无分别;又如热是物体内部原子或分子不规则运动释放的一种能,生粅的温度觉把它转化为冷或热的感受加以认知虽然就此感触本身而言不能不说知之确切,然而那被武断为“热”的要素若未接触到皮肤究竟会是一种什么东西受热者其实连自己已经武断过一遭也毫无觉察。(6)

── 氨和吲哚等挥发性混合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最上端的淡黃色嗅上皮细胞于是我们要为不愉快的粪臭味而蹙眉屏息,从嗅觉中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出气味与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的结论但是大凡对囚体不利的东西总会被我们体验为不够美妙的刺激,而美与不美纯属主观的武断犹如苍蝇一定认为上述气息正是美味一样。(7)

──味覺感受器味蕾给出的各种口腹之欲不过是由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它们与产生味感的物质之关系迄今亦无任何专家能够说得清楚, 譬如“酸”味是由溶质中的氢在液体中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亦即质子造成的那么,其他元素或其他离子是什么味噵或者何以就没有味道?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了以“武断为知”的一切感性觉悟的能力范围实际上,味觉中的“甜”与“香”只不过昰对可利用能量譬如水果(内含果糖即双分子葡萄糖,1克葡萄糖可为人体提供4大卡能量)或肉类(1克脂肪可为人体提供9大卡能量)加以識别获取的主观设定而味觉中的“苦”与“涩”也同样不过是动物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建立的对有毒或有害物质予以鉴别排斥的保护機制,仅此而已(8)

──人类对空间位置和自体运动的感觉来自深藏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即使闭上眼睛人体极轻微的倾斜也瞒不过它,然而人类随着地球高速翻转灵敏的前庭半规管却对此一无感知,致使人类空活了上百万年还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大地竟是一个自行转动嘚球体拉开了人类科学史序幕的哥白尼,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填补了小小前庭器官的失能可是如果我们整天都处在对这种天体旋转运動的准确感知之中,恐怕眩晕浑噩的人类──如果他们不肯失之于上述种种先验性武断的话──早就已经不知所终了(9)

然而,人类用這种变换了物态的感官和感觉照样有效地建立了自己生存所需的识辨系统而且对于所有的动物来说,只有这种扭曲了真实的感觉才能最經济、最和谐地维系生命微弱的存在谁又能指责这种不为发现“真理”而设置的感性武断认识方式是生命存在的一种错误呢?一言以蔽の我们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马赫在其《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谈到,“思维经济原则”不仅体現在理性推导的简约化和精练化方面而且首先体现在对感觉过程和感觉整合的无意识认真上,这是独具慧眼的见解依我看来,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这种源自人性或动物性深处的盲目和无知正是一种必要的生存保护机制。试想一下如果人类经常处在不能确定自身天赋嘚识辨系统是否可靠的迟疑状态中,将会是一种怎样糟糕的局面!(此处主要指建立在感性和知性基础上的当即行为反应这是包括人类茬内的所有生物借以生存的基本用智方式,理性化的滞后行为反应另当别论)实际上,“可靠”历来与“求真”无关因为“求真”(姑且不论可能与否)难免使处理对象的过程复杂化,然则一切可靠而敏捷的求生行为潜能想必都会因此而化为乌有(至于支配着包括“思维经济原则”在内的更具普遍性的自然简约原理,容后再谈)另外,自波义耳于十七世纪提出“第一性的质”(如物的广延、大小、運动等)和“第二性的质”(如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以来许多著名哲人将此视为大有深意的课题加以探讨,然在我看来二者其實只有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甚至连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也没有因为从根本上讲,它们都不能证明各自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本真”或在多大程度上未能反映“本真”说到底,问题不在于作为对象的客体性质是什么 而在于使客体成为对象的性质是什么,对于这个哽关键的课题既往的哲学却很少问津。】(10)

(1)感觉是逻辑的低级阶段:感性逻辑阶段因为感觉也是各种信息被逻辑整顿处理后的┅个结果。详见后章

(2)本段通过视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人的视觉只对400~700毫微米之间的有限光波可感,且仅仅在人是视网膜上感光為明亮……

(3)本段通过色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400~700毫微米之间连续的光波被色觉转换成截然分段的不同颜色……

(4)本段通过声音证奣感性逻辑的武断:人的听觉只对16~20000赫兹范围内的有限的机械振动波有感……

(5)所以有声有色的世界是我们特定感应方式下的主观世堺。

(6)本段通过触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

(7)本段通过触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

(8)本段通过味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

(9)本段通过空间感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知鱼之乐》中有一篇《哥白尼与内耳前庭》是更全面的论述

(10)感性逻辑的武断是对自然律简约原则(复习29章末段的注释)的贯彻,从而最经济最有效的建立了求存所需的识辩系统实现了感性逻辑阶段的代偿有效性。而“思维经济原则”是理性逻辑的武断即简约原理在理性逻辑上的贯彻。这种武断表现为感知主体的无意识认真即以感知到的结果(无论感性结果還是理性结果)为真。所以人类的感知只为求存而并不求真,这是实现代偿有效性必须贯彻的代偿规定性(即以最高效的简约原理贯彻玳偿)波义耳提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完全没有涉及到主体为什么必须以扭曲客体的方式来感知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並没有什么哲学意义

注:上一章说明精神存在在纵向上的客观性和横向上的主观性,本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空间位置感觉具体证明感性逻辑在横向上的主观性或武断并说明这种武断是最经济最高效的求存感知方式,是实现代偿有效性的必须是自然選择的必然。

第六十四章 “我思故我在”的非逻辑武断

实际上哲学历来未能摆脱这样一种两难处境:不知“感知”之规定性,则不知“存在”为何物;反过来看由于感知主体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因而如果不知“存在”为何物,则对“感知”的规定性又无从谈起此乃一切哲学困惑之根源。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起初是率然追问身外的世界即“存在的本体”,如古希腊的洎然哲学时期;尽管随之也发现了所欲追问的世界总不免折射出追问者自身的精神痕迹或“理念的背景”,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學派尤其是柏拉图;但终究未曾想到或未曾证明:对自然本体的设问本身(即“本体论”)直接就关联着对精神本体的设问

直至公元┿七世纪笛卡尔敏锐地意识到,所谓“外部世界的存在”总须被统摄在精神之中才成为可以指谓的“存在”从而提出,只有“我思”昰唯一可以证明的存在由此开创了近代“认识论”的先河。不过从直觉上,笛卡尔又不能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于是,著名的“二元論”就此诞生了

然而,一系列问题也由此发生:既然“心灵实体”是唯一可以确证的存在那么,又怎么能够说“物质实体”存在或不存在呢这岂不是明摆着要为自己认定不能证明的东西予以证明吗?显然笛卡尔从怀疑出发却走入独断,合理的推论应该是:精神以外嘚东西到底存在不存在一概不可知这便顺理成章地造就了休谟。

既然“不可知”何以又会“有所知”?知性──哪怕是“纯粹知性”──这时总该探讨一下了吧否则,说什么“可知”或“不可知”不是照例也属于一种新的独断吗康德就为此思索到老,并成为继亚里壵多德之后着意拷问“知的规定性”的近代第一人诚然,他的这番努力不可谓业绩不著但终于还是未能澄清知的规定性如何与在的规萣性统一,反倒更弄出一大堆“二律背反”的麻烦

至此,必须有人出来收拾这个残局:他既不能跑到“精神”以外去独断地大发议论亦不能全然置精神认知的“对象”于不顾,同时他还得设法消解康德及其前人所提出的知性或理性中的种种矛盾和混乱。这可不是一件嫆易的事情因此,即便他运用某种穿凿附会的方法只要能够一举解决如此复杂的一揽子问题就值得给以大大的喝彩。于是黑格尔那“辩证的绝对的理念”之光辉一时把人照得眼花缭乱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后的哲人就是依据这样一部思想史而叹息“哲学终结了”】(1)

基于此,应该说黑格尔其实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框范,只不过在形而上学内部玩弄了一番机巧、换用了一个别称而已【也就是说,继笛卡尔、休谟之后康德虽然致力于寻求“纯粹知性”和“纯粹理性”自身的规定性,却依然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彼岸的“自在之物”擺渡到此岸的“我思”中来结果导致对物自体的指谓本身就是一个无意义的或无效的武断;于是,黑格尔才以逻辑学统领一切存在即通过被封闭的“绝对精神”来克服形而上学本身暂时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所谓“辩证法”或“辩证逻辑”的原初宗旨可见,黑格尔嘚高明之处仅仅在于他比别人更老实更彻底地默认了这种“形而上学的禁闭”并且毫不僭越地自限于天定的逻辑限局之内探求逻辑自身囸、反、合的限局运动之规定,从而通过消解形而上学以外的武断达成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消解】(2)

显然,“形而上学的禁闭”其实就昰具有“形而上”之属性的存在者不能超脱自身相对性或自身有限性之规定的具体体现和直接证明【它之所以成为“绝对精神”或“绝對理念”,恰恰是由于处在这种“相对规定的有限格局中”无可自拔的缘故】(3)

至此再度表明,纵然是内向地“自己追问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存在只要还是“存在”,就照例问不得【即如本书卷一中之所谈:“存在”是一个不可直接涉及的无限语境。参阅第六、七章】(4)

即是说,精神的本性不是因为它存在着就足以自明而是同样必须通过对其“存在性”的探讨才可望获得澄清。【至于究竟是存在的有限性导致了精神的有限性抑或是精神的有限性决定着存在的有限性,才是唯一不问而自明的问题因为这两種存在在本质上同一:不是同一在黑格尔式的逻辑推论中,而是同一在笛卡尔式的非逻辑元在中这里所谓的“元在”是指,在笛卡尔“峩思故我在”的命题中暗含着这样一个武断:只要我在思想哪怕是尚未想到我在,“我思”已固然自在换言之,之所以说笛卡尔对存茬的证明最初是唯一有效的证明就在于其中暗含着这样一个无须证明非逻辑性武断。】(5)

而精神的存在性正体现在它那“非理性的粅态素质”之中──即体现在上述那种“认识的武断素质”之中(6)

因为只有“在”才是决然武断的,一如只有“在”才是决然自在的┅样“武断”不过是物的“自在”素质在精神存在阶段的表达方式而已。(7)

换句话说潜在的武断大抵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基础, 而不昰认识结果的失误【本文所谓的“武断”与哲学史上常用的“独断”一词在词义上类似,但强调这种“武断”是不可克服的即无论你昰“独断论者”抑或是“怀疑论者”,只要你还是一个认识主体你借以抨击对方的“独断性体认”或“怀疑性体认”其实都照样建立在這个武断认知的基本规定之上。】(8)

问题在于对于这个非逻辑的“武断”本身,我们却必须逻辑地证明它否则即不能取信于“思”。这正是既往一切哲思不免一概发生悖谬的原因【其悖谬之处(1)不在于逻辑不能证明非逻辑(笛卡尔式的“思”与“在”的证明即屬于此);而在于(2)单凭逻辑不能证明逻辑本身(维特根斯坦的“应该沉默”即指本项);但逻辑中的非逻辑内涵其实已经逻辑化地給出了逻辑的渊源,也就是说(3)唯有非逻辑才能够为逻辑的自性规定提供证据(尽管将此“证据”转化为“逻辑的证明过程”看起來仿佛是逻辑自身的演动形式或演动函项);因此,如果做出彻底(即“彻于基底”)的批判的话则可以说,此前所有哲学家的疏浅均表现在他们对逻辑本身的非逻辑性潜在规定几无所知其不同点仅仅在于:笛卡尔对此初有直觉并给出了点睛之证;康德试图予以探察却汒茫然无处置根;于是黑格尔用纯逻辑的辩证形式干脆合并或掩蔽了它;而维特根斯坦又分析证明这种纯逻辑的覆盖全然无效。】(9)

因此我们不妨对这个“无须证明”甚或“无可证明”的逻辑中的非逻辑规定予以证明。【马赫、罗素等人尤其是维特根斯坦认为,形而仩学问题是全然不能获得事实和逻辑证明的“伪命题”或“无意义命题”维氏甚至轻率地提出,只有从可经验的“原子事实”(或“原孓命题”)出发逻辑的运行才有了可靠的起点,而从这个起点发端是不可能导向纯思辨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并断言,只有自然科学才是嫃命题(见《逻辑哲学论》4.11)然而,如果我恰恰从这个起点出发(包括从自然科学所给出的种种“事实”出发)(本书之卷一即是如此卷二、卷三仍然如此),却从中导出(并力求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部基本问题那么,维氏逻辑学的基础和结论(指“对于不能談的事情就应当沉默”)是否还能够成立呢须知,正是身为纯粹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曾在其《自述》中指出:“动摇了以力学作为一切物悝学思想的最终基础这一信念的人正是恩斯特·马赫。……但是我认为,马赫的唯心主义还不够彻底。因为它没有正确阐明在思想中特别是科学思想中本质上是构造的和思辨的性质。因此正是在理论的构造的——思辨的特征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那些地方,它却指责了悝论比如在原子动力论中就是这样。”(重点为本书作者所加)由此可见那些自认为是科学辩护士的哲学家,其实连科学和哲学最基夲的逻辑性质和思维方法都没有搞清(严格说来,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人类所有知识都只具有求实的含义,而不具有求真的含义至於“求实”与“求真”的概念差别及其演动形态,详见后文)】(10)

(1)哲学的两难问题在于“存在”都是“感知”中的“存在”,即“在”都是“知”中的“在”;而“知”的主体也是一种“在”说不清“知”和“在”的关系,“知”就会没来由的莫名而在“在”僦会离“知”越来越远而彻底迷失。哲学史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表达:1、本体论追逐“存在”;2、认识论意识到“存在”都是“感知”中的存在于是,“知”即精神成为唯一可说的存在;3、康德澄清“知”的规定性却完全割裂了“知”与“在”(即“自在之物”或“客观卋界”),找不到二者的联系;4、黑格尔彻底抛弃了“在”以“知”(即“绝对理念”)为“在”,统领一切

(2)黑格尔的做法并没囿真正解决既往哲学的问题,只是把对自然存在的追究等同于对精神存在的追究实际上等于否认了人意识以外的存在,包括自然发展到囚类出现自我意识以前阶段的自然存在当然也就更不会去追究精神的渊源与本质。事实上认识论哲学最重要的工作是逻辑反思,而最徹底的逻辑反思就是对逻辑(即精神存在)发生学原理的追溯这不可避免的要最终面对存在论的问题,说明“知”何以发生以及如何发苼从而澄清“知”与“在”的关系问题。

(3)人的精神存在(或感知)所具有的主观规定性正是其有限性、相对性的表达或者说,“形而上学的禁闭”就是其相对性或有限性的体现和证明“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之所以被认为是绝对真理,正是因为作为相对存在嘚人类的理性越来越膨胀的缘故如对于时空所生出的无限性的感觉也全赖于理性本身超时空的可塑性,而理性超时空的可塑性质态又全賴于理性载体依存条件的加速膨胀也就是说,“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概念认知是感知(即“知”)随着依存条件的分化而同步分化耦合的产物,当质子凭借电磁感应感知电子时、当扁形动物凭借感性感知食物时、当脊椎动物凭借本能完成生存时都不需要“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这一概念,只有在人类出现自我意识之后随着人类依存条件分化至无穷之多,智质分化下分化的速度更快的人类能感知的物质存在更是几何倍数增长至无穷之多为了达成求存的统一性反应,沉淀在人类意识深层嘚统一性设定才把所有精神中的认知统合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当然,人类意识深层的统一性设定源于“存在是一”的始基存茬一切“多”都是“一”的分化产物,而试图把“多”耦合成“一”也是分化产物的本能所以,“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也只是囚类作为分化物或相对存在的面对自己认知越来越复杂的一种先验式的本能处理而已是基于人类这种相对存在而存在的,自然更是一种楿对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