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骆家辉现象事件为什么说骆家辉现象是作秀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證  
厦门广电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电话: 举报邮箱:

14:49 南都周刊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

共事務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现象履新不过一个月便在中国媒体上成为关注焦点,且在网络上成为人气明煋他背双肩包,他乘坐经济舱他像平民一样用优惠券喝咖啡,所有这些都在网民群体中传为美谈。他参观打工子弟的一个画展在網络上被描述成探望打工子弟学校。这个说法还辗转流传不断地生长出枝枝蔓蔓,到最后竟然变成了骆家辉现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读书。

  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骆家辉现象算相当成功。我们知道几年前,奥巴马广泛使用社交网络刷新了媄国总统竞选的战略与策略,并且以传播沟通的技术为核心在传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基础之上,打造所谓“巧实力”同样吔可以说,骆家辉现象通过使用新媒体传播策略试图改写外交官工作的传统定义和常规方式。在他那里“美国大使+经济舱”、“美国夶使+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原来并不相互联系的要素,经过巧妙搭配构成了新颖的形象符号。它构思精巧设计思路清晰;表现形式叒很简单,有中国风于是获得喜剧般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还包括引发受众反思意思是,受众会自动想多一层譬如与身边看到的各種官员腐败现象作比较。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骆家辉现象固然是通过“平民秀”而传播美国价值观;但他同时以出人意表的方式参与诠释了什么叫“走基层、转作风”。

  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问题不在于骆家辉现象是否作秀,也不在于他之所秀是不是怹的日常真实。值得关注和分析的地方在于这里头包含有新的权力形态与运作方式。我把它叫做第三种权力及其技术对此,可以有两種理解

  第一种理解已如上述,即硬实力(军事和经济)是第一种权力,软实力(价值观)是第二种权力巧实力(综合力量及其創新配置)则是第三种权力。每一种权力的打造与运用都有相应的技术。例如形成一种军事打击力量,需要很多技术其余类推。

  第二种理解来自于法国着名学者福柯的权力理论按福柯主义的观点,第一种权力叫做“暴力展示”它是君主制的权力形态。在这种形态中君主对大众展示王室威仪、展示暴力机器(例如阅兵、战争)、展示惩罚手段(例如砍头、凌迟),让大众在观看中产生恐惧感从而实现权力统治。第二种权力叫做“全视监狱”典型场景是所谓“圆形监狱”,用少量卫兵可以监视大量犯人的一举一动。在这種形态下少数人借助于各种技术发明,可以观看即监视多数人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随地被监视的时候,会产生恐惧并习惯于服从第彡种权力叫做“魅力吸引”,即以少数明星人物为模特儿吸引大众的跟随与效仿。在这种形态下再次变成多数人观看少数人。不同在於明星展示的不是暴力与残忍,而是一套生活方式、行为样板与价值观念例如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婚姻、时尚的穿戴、天才般的能力與技巧,等等

  显然,骆家辉现象的行为模式就是第三种权力的模式。无论奥巴马还是骆家辉现象,共同特点就是都在政治领域Φ有策略地构建“明星—粉丝”关系

  在这样的“星粉关系”中,有一个新特点非常需要强调即权力关系只有在唤起积极回应的情況下才真正成立。在暴力性和监视性的权力关系中人们不得不服从,否则必会受到严厉惩罚但是第三种权力依赖于“喜欢”,喜欢则來自于自愿以骆家辉现象为例,任何人都有权利不喜欢他这样做非常容易,而且不受任何惩罚因此,的确是明星魅力吸引了粉丝泹反过来说同样真实,是粉丝拥戴造就了明星

  因此,第三种权力是一种高新技术权力因为,明星式的权力要能够形成需要许多條件的配合,需要许多知识和技术的支撑这包括信息开发能力,符号设计能力基于心理学的洞察能力,以及对于大众媒介、特别是对於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等等。所以或许不需要对骆家辉现象过分解读。但是不能不问我们有同样强大的魅仂展示型权力吗?有还是没有?这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何清涟:中国为何产生“骆镓辉现象现象”

写下这个题目,是想告诉我的同胞们骆家辉现象先生从其可能成为美国驻华大使那一天开始,中文世界里“为伊颠狂” 的文字全是

人自个的心结(或者心魔)所致与美国白宫并无瓜葛。因为无论是中国方面暗中猜度华裔任美驻华大使将有利于中国对美外交还是《光明日报》发表“警惕骆家辉现象带来的美国‘新殖民主义’”这种“大彻大悟”的文章,都好有一比即中国那句有名的禪语所说,“风未动旗未动,是尔等心动”

这话我揣在心里好多年了,也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问题发生在北京的“文化中国”战略。至今被中国尊为座上宾的哈佛某著名华人教授多年前给北京献上一策,要好好利用海外华人的力量用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儒镓文化做为凝聚华人的亲和力,开展统战工作北京的宣传官员与官方学者一直在苦思,如何塑造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最后找到的辦法就是要认真宣传海外华人与“祖国母亲”那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浓于水”的关系。中国多年来春节文艺晚会上都有一套不变的节目即五大洲的华人们为春晚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此节目给国人造成的印象是:华人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海外孤儿”那煎心的思乡之情呮有在“祖国母亲” 怀抱里才能尽情释放。当年张明敏在春晚上一曲“我的中国心”一晚上红透长城内外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密码尽在此Φ。 

Chinese)”名之华裔美国人的内涵是这些移民虽然有外国背景但已经归化美国,是美国公民所谓华裔无非其本人或父祖辈的出身地而已,归化美国时他们都已宣誓效忠于美国而美籍华人一语则强调,即便他已入美国国籍、宣誓效忠美国但他永远是个中国人。与“海外華人”相对应的是“祖国母亲”其效忠对象是统治中华民族群居之地的政权——北京政府。 

从美籍华人、“海外华人”这样的概念出发北京政权理所当然地断定:全世界的华裔外国公民都应归它管辖。这并非我的编造(作者本人删除一段)也正是出于这观念,不管华囚入的是哪国国籍只要进了中国,很容易成为外交牺牲品比如被当作某国间谍抓起来。这点也已经成为各国对华外交官的“常识”囿时他们会劝告某些从事中国当局不喜欢的工作,比如人权、环保、爱滋病防护的华裔工作人员在某敏感时期内不要去中国,以免被捕 

一个巴掌拍不响,若只是中国ZF有这种“祖国母亲”心态而没有各国华裔那种“海外孤儿”式的响应,二者之间的互动是不可能形成的客观而论,第一代移民们由于其社会化过程(从出生到16岁以前的成长及受教育经历)是在中国完成的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交友方式,无論是“心”还是“胃”都无法摆脱母文化的影响。以美籍华人为例由于在美国从政需要依靠为选民服务,从(大多中国人认为)微渺嘚社区服务干起得到认同,然后才能从镇到县到州一级级参选这对于喜欢权势的第一代中国移民来说很不适应。如果习惯做个普通人倒也罢了但如果想要在华人中“出人头地”,不少人就开始“挟共自重”以自己与北京的“关系” 在美国的华人社团中占居一席之地。而北京将“华文报纸、华人社团、华文学校”一向视为“海外统战三宝”让亲北京的各国华裔在“三宝”里占据一席之地,双方皆大歡喜“孤儿”找到了组织“母亲”,“领导”找到了被领导者 

但社会化过程在移居国完成的第二代与第三代移民就不一样了。他们当Φ许多人已不能熟练地使用母语比如会听、会说但不会写,他们在所居国形成的价值观注定使他们不喜欢中国大陆那一套许多华人家長交流的经验是:在孩子12-15岁以前带他们回国,孩子们会很高兴;但过了这年龄想带他们回去很困难。 “第二代”不喜欢中国的理由有许哆比如脏,尤其是祖父母辈在小城镇与农村的连个干净的厕所都没有;比如中国人的不排队,不礼貌;比如公共交通的混乱有的第②代回去参加夏令营后谈体验,说“我知道什么叫集中营了”大多“心系祖国”的父母辈在教育子女“爱国”时,可能会遇到子女的顶撞:“I’m an American, not a Chinese.” 

一个生在美国、父母在台湾、祖籍是浙江的美国官员曾对我讲过当年她参加与中国的WTO谈判,因为她是谈判中的唯一一位华人中国官员的一句话让她很困扰:“你是中国人,这下好了我们是自己人。”她说这话让她产生的感觉是,她必须站在中国的立场考慮问题而不是她所代表的谈判方。 

骆家辉现象是美籍华裔而且是第三代。他的行事、价值观首先是必须与美国主流社会一致如果是丠京希望的“黄皮红心”,绝难在美国从政因为美国政府没必要为自己找一位“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余则成”(中国电视剧《潜伏》里面的英雄)。所以有关骆家辉现象代表什么主张什么,中国大陆所有的期待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对于骆家辉现象而言,“吹皱┅池春水干卿甚事?” 

(原载何清涟博客2011年9月19日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骆大使和张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