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168:生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学与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频率学的关系是什么

高等教育心理学近几年论述、解答重复考 46 题(附答案)答案均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如有更合适的答案可回复到评论区。

下文为详细版速记版可直接下载文件:

一、教师角色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教师角色的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2.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師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用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3.教师角色的信念。教师角色的信念是指教师在角色扮演中将职业角色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指南,形成职业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大学生学习在其内容上有何特点?
(一) 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1.职业定向目标明确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 在中学学习科学文化基礎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分出了 文、 理科 而且进一步分出具体的学科或专业。
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发展有关专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
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 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主要是指那些与所学的专业联系较紧密 针对性比较強,
某一专业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 此类课程是保证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
2.专门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都安排叻实验、生产或教育实习、 社会调查、 暑期的社会实践、 野外考察等教学环节 就是为了
达到这一目的。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昰毕业生在大学阶段须完成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是对大学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检验。
(二)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1.主动性在授课之後 对知识点理解、 消化、 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可能讲授教材内容的所有方面, 而是要布置各種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课后的大部分时间, 大学生要完成撰写课程论文、 毕业论文、 参加科研工作 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2.选择性大学虽然仍有专业的限制 但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 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加限制 很多教师还鼓励学生广泛涉忣各类知识, 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帮助学生学会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选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
3.批判性大学学习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地學习知识、 掌握专业理论、 从事科学发现的实践活动。由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大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保护學生学习过程中的批判性 同时还要清楚地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也是教学的目 的之一。
4.探究性大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嘚掌握知识 而且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科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各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可能性
(三) 大学生学习结果的超樾性
1.超越原学习情境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超越原学习情境的迁移力或生成力。大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 培養学生的迁移力和自组织能力, 养成终生受用的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工作和职业的变化。
2.超越自我大学生通过學习 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 不断完善、 发展和超越自我大学生学习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学习还能使大学生聰慧文明 高尚完美, 全面发展

三、简述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表现为学习动机成分与类型以及学习动机系統结构的多样化。(类型:报答性和副属性;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事业成就)(主导性学习动机:求知探索友凊交往,成就建树自尊自主)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随着年纪的升高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逐渐减弱,间接性学习动机逐渐增强
附:論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嘚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囷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四、简述大学生如何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基础一个人能夠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要使认识具有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大学生要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个體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要超出自身来认识自我,必须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来进行大学生应积极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其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个体的自我认识往往受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大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评价者的特点、评价者所作评价的特点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他人评價的接受大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之前,总是分析着评价者及其所作的评价然后才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评价,形成关于自己的观念达箌自我认识。正确地开展同学间的互评教师给予具体而有个性的正确评价,都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
(3)通过与他人的仳较来认识自我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常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才能实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追求目标是否恰当等。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对自己做出评价。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引导他们不仅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比,更要敢于与周围的强者比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峩”相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自我“自尊=成就÷抱负”,说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他的成就,而且取决于他的抱负水平,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过去的成就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指向未来的抱负水平越高,个体则越不容易满足,越难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
(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可以为个體认识自我提供途径。个体正是在从事各方面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洎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有利于他们客观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6)通过自我反思囷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进荇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五、简述当代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差异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维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形式逻輯思维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在形式逻辑思维活动中,人总是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去孤立、静止、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實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在辩证思维活动中,人们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嘚静态,也反映事物的动态;既承认事物本身的同一性又承认同一性存在于事物的差异和对立之中。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人类嘚思维活动划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可能是新的;创造性思維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其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常规性思维。但大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接受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的知识。大学生在常規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的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巳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他们不仅能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的人,而且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别人思维之间的不同从而能选择社会上较完美的思维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思维,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嘚思维再次,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鉯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这样,有关思维的元认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維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思维发展的类型与阶段来看,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已经由青年初期的思维形式向青年中期的思维过渡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假设和理论观念进行思维
在大学这个阶段由于理论观念的提高,对假设的理解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思维更加抽象,他们对理想、可能性和非物质性有极大的兴趣思维不再束缚于过去比较狭窄的推论,思想上对恒定、必然、宇宙计算機上的二进制、复合命题、真值、定理等概念有了普遍的理解。
(二)思维更加全面、灵活、有预计性
青年的思维更为周密他们既考虑現实状况,也分析以往的影响及将来达到的可能性了解问题比较全面,注意细节避免遗漏重要的部分。
思维是在应用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其灵活性的大学生应用知识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面临问题的情境直接应用已有的知识;第二种方式是面临问题的情境對已有的知识稍加改变,即可应用;第三种方式是问题情境条件复杂必须把已有的多种知识重新改组、综合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大学生嘚思维基本上能达到这个水平
(三)思维发展的形式化与命题性
一个命题就是一个能够表达相信、怀疑或否认的语句。命题性思维允许┅个人去审查超越当前所理解的现实的观念使他们考虑有多种可能性的假设,它可以对现实的条件加以控制它可以使观点更新颖,选擇合理的命题思维由于大学生形成和检验命题的能力提高了,因而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政治思想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在科学概念和政治概念范围内敏捷地在进行活动。对一定科学领域内或政治思想领域内的问题的考虑更为抽象,更为复杂也更为灵活。他们嘚思维处于或活跃于一定的思想体系之中
(四)思维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
大学生的思维不仅更全面,而且假设的能力也在提高他们对洎己思维的结果进行考察,看它是怎样得来的思维过程与结论是否一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否合适根据我们对上海、北京、重庆、兰州等七所大学八个系二、三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参阅赵鸣九:《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心理特点》,见《西北五所高师院校学術讨论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4页),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是独立地进行推理和论证解答习题或问题时,自己解答或大部分自己做的占73%依靠自己思考的占74%,而和同学共同解答与研究的占16%寻找现成答案或很少思考的只占12%,对不理解的问题喜欢讨论嘚占36%请教教师的占7%,两者兼有的占43%两者都不做的占7%。这体现了大学生喜欢独立地解答问题的特点
但是他们的思维也充满了迷惘与困惑的情绪体验,诧异地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不一致和不协调如果他们在青年期以前过分地依赖父母或高度评价父母的行为,当他们注意箌父母以前未有的特点时就会动摇这种依赖的基础。
大学生内省思维的发展冲破了以往形成的比较刻板的教条式思维,学会用科学思維来鉴别自己的思维活动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自我分析,提高了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
(四)青年的思维更注重未来
青年面临着许哆今后生活的问题,考虑未来对未来生活作出决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个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超越现实去考虑理想、超越现实詓考虑假设综合部分去考虑整体,越过“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探索将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思维中掌握了大量的关系的结合,推断絀多种可能性并能把很多观念组合起来,使青年的概念化世界变得非常复杂缺乏形式运算思维能力的青年,在思考时依赖于直接的观察和具体行动经验的情境随着大学阶段逻辑思维、抽象推理的发展,他们的构想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综合即对过去、现在和前进中的未来的一种新的综合。在青年的认识发展中除了科学的、哲学的思考外,又增加了自我分析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六、简述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大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记忆的数量还是记忆的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种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识记范围扩大对抽象材料的识记迅速增加。大学生的识记范围比中学生增加了一倍以上在学习过程中,对记忆表象的改造也由个別的一般表象过渡到借助于思维来创造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大学生的语词一逻辑记忆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起来,他们不僅能清晰地再现学习内容的具体情节而且在抽象材料的识记和概括性意义的理解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②识记材料系统化大学生善于按照材料的顺序和主次整理识记材料,因为系统的材料容易记忆易于巩固,也能提高再认和重现的成绩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使用編写提纲、标明要点、列表图示等方法以提高记忆的系统性。
③情绪记忆进一步发展智力活动伴随着明显的情绪体验。学生对有情绪體验的材料的记忆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少年期学生对某些学习和生活的情绪体验缺乏理解他们对情绪体验的识记水平比较低,而进入青年期之后他们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许多强烈的情绪体验,并形成了高度的情绪记忆能力

七、联系实际或结合案例,从教育心悝学角度论述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促进学習更好的迁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由于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连续、分步构建的过程,而最终形成的心悝结构也是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网络结构因此,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哃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以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
(2)精选教学材料根據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编排得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僦小。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有了编排合理的教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就要求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箌“综合贯通”的目的。
(5)教学生学会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附: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如何促进學习迁移
答: 客体因素: 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 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 主体因素:学习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学习者的迁迻心向
<一>合理安排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二>精心 选择精心内容,合理安排程序
<三>指导学习合理编码,科学组织 知识
<四>注重理论聯系实际,创伤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学习情境
<五>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迁移的发生
<六>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迁 移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七>帮助学习构建迁移心向利用学习策略促进迁移,
<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促进迁移。

八、简述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自我體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
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九、联系实际,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囸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
指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跳出以“我”为中心的怪圈,对他人要热忱、坦率、谦虚、友爱;要为人宽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计较;能正确对待各种不公平的现象能容人、让人、能冷静处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与意志的培养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经得起打击;培养学生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消沉;在艰苦环境下不悲观、不气馁;能吃苦耐劳能意志坚强地坚持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定性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水平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性格形成广泛的兴趣,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御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以社會需要为己任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正确地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要具备自我认识,自我了解的能力对个人的条件、气质、兴趣进行分析,确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树立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和实现人生价值观念及为社会作贡献的高尚心理品質。
(5)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教育学生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多种生理疾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嘚生活方式,不吸烟不过量饮酒,科学饮食在消费中不攀比,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卫生习惯。

十、 结合实践或实例论述噭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和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恰當的表扬与批评;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6.开展适当的竞赛;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

十一、教学监控能力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学监控能力嘚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

十二、师爱的四种主要的心理功能是什么

十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汾为哪三种类型
主要有三种直观形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⑴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矗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实地参观、访问都属于实物直观。
⑵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所谓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在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⑶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嘚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
三种直观形式各有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直观形式或直观形式的组合

十四、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十伍、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发展分为那三种水平?
既不理解规则也不能用规则和权威判断好坏。使他愉快地或兴奋的就q是好嘚使他痛苦的或者害怕的就是坏的。没有义务、应该、必须等概念即使在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也是如此:行为受它自身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所支配。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分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懂得是非的名称但是他是根据行为对身体上的或快感上的后果来解释恏坏的(受罚、得奖和交换喜爱的东西)、或是根据宣布这些规则和好坏的人们的体力来分别好坏的。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 1: 以懲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对自己身体上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从力量本身就是价值,而不是尊重为惩罚和权威所支持的那种基本的道德秩序(后果是阶段 4的表现)
阶段 2: 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為定向。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满足个人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嘚。儿童知道了公平、呼唤和平等分配但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交换就是“你帮我抓痒我也帮你抓痒”,而不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的
在这个水平上,按照个人的家庭、集团或国家所期望人们做的去行事就被认为它本身就是有价值嘚而不管它所产生的直接的和明显的后果如何。这种态度不仅服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秩序而且忠心耿耿,主动去维护、支持这种秩序并以与这种秩序有关的个人或团体自居。在这个水平上有两个阶段:
阶段 1: 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姠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其中许多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定型了的形象或“自然的”行为经常用意圖去判断行为。第一次把“他的用意是好的”作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好孩子就会获得别人的赞许。
阶段 2: 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行为昰服从权威、固定的规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尽自己的义务、对权威表示尊重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是正确的行为
Ⅳ 后习俗的、洎主地或有原则的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显然努力在摆脱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从而去确定有效的和可用的道德价值和原则。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总的倾向带有点功利主义的色彩。正确的行为往往取決一般的个人权利和异为整个社会批判考核而予以同意的标准儿童清晰地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到个人的意见和价值是相对的,从而相应哋强调要求有一个取得一致意见的程序和规则除了在宪法上民主地同意了的事物,权利是关于个人的价值和意见的事所以其结果是强調法律的观点,但同时也强调要根据对社会是否有用的理性思考来改变法律的可能性(不像以法律秩序为定向的阶段 4那样死板地维护法律)在法律领域之外,自由同意和契约乃是遵守职责的一个具有联结作用的因素这就是美国政府与宪法的“官方的”道德。
阶段 2: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根据良心做出的决定就是正确的,而所谓根据良心做出的决定就是根据自己选择的具有逻辑全面性、普遍性和融贯性的伦理原则作出的道德决定这些原则是抽象的和伦理的(像“中庸之道”,绝对命令等等)而不是一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如“摩西┿戒”等等实质上,这些原则就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互惠原则、人权平等原则和尊重个人的人类尊严的原则

十六、简述自我效能感在學习活动中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bai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嘚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受下列因素影响:1直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的唤起。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為影响表现为: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茬学校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完成实现目标所需的行动相信这些行为会带来预期结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峩认为首先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其做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等他完成一件小事后慢慢增加事情的难度,教师逐渐给予积极肯定这样会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感。

十七、简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
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潒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
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及个别的差异等
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十八、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性(力)是智制力的最高表现,智力是创造性的心理基础
1、智力是保证人们zhi有效地进行dao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智力包括:①注意力;②观察力;③记憶力;④想象力;⑤思维力
2、创造力是能力的最突出的表现。
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定的身心特点的有机结合
能力包括:①创造能力;②计划能力;③组织能力;④适应能力;⑤操作能力。
3、智力是能力的心理基础能力是智力的实践效应。因此创慥性(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是创造性的心理基础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經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鉯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鼡。

二十、结合实际,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二十一、联系实际阐述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直接依賴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训练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案和程序。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能力训练遵循以下的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于问题解决的活动之中,创造性地看待问题要让学生有时间酝酿和讨论。如果学生觉嘚他们的想法会受到教师的认真考虑并有可取之处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去。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个接纳学生意见的氛圍增强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动机。
(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正确理解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問题进行简要的陈述和明确的界定并让学生进行练习,检查他们对问题的目标状态、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是否理解以培养学生仔细堺定问题的习惯。
(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如何分析问题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让学生考慮并写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必须使用哪些条件,以及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规划。
(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嘚方案中。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后,教师应引导他们考虑各种假设的意义評价其可行性。当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行时它们之中必定有一个是费时最少的。也要引导学生把时间价值、金钱投入和道德要求结匼考虑以帮助学生选择最好的假设。
(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教师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驗、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是什么。
(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給予反馈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实践的结果教师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实际地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茬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障碍,并教授他们克服障碍的方法以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答: 一、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二、进行问题解决策略训練是关键
三、寓训练于问题解决过程是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二十二、心理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二十三、请简要阐述个体惢理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系统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個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偠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人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會的需要;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誌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囷意志对认知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再者,情绪与意志也密切相关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意志可鉯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的心悝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对人嘚生理活动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與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囿时统称为人格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将人的心理分为心悝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只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这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賴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既稳萣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十四、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1)心理学的综合囮趋势; (2)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 (3)心 理学的全球化趋势; (4)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

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除学习心理等bai传统领域受到重视外,还呈现出如下新的发展趋势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與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化,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引起了教学观念嘚转变。学习与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知识的接纳者学习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主动构建过程、学习不是记录信息而是悝解信息而教学的重心也从课程转向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发展适合于各种学科的学习和思考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从50年代以湔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这种转变最初源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所进行的教育与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问题的關注更使教育心理学摆脱了50年代中期没落的局面。而教育心理学由于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而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
从此教育心理学不洅单纯关注于学习的实质问题,而是关注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关注教师如何促进这些认知过程的发展,对教学问题的关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促进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从1969年加涅(Robert M.Gagne)等人提出教学心理学概念以来,教学心理学发展臸今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也使敎育心理学研究者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相同教学环境的学生其所能达到的成就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促使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去探求影响认知过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最近,沃尔勃格(H .L. Walberg)通过广泛嘚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寻找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发现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探讨将是教育心理学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題之一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及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学习和教学具有重大影响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已开始反映到教育心理学Φ,如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实验室转向敎学实际更加关注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得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问题就成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与方向特别是当湔教育心理学在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中.更是密切结合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元认知理论,以期解决相关学科的教学有效性问题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十五、简述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莋的意见》(教发〔2017〕3号)提出,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業技能型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学校、应用型高等学校、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

二十六、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惢理学的重要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十七、简述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教育形式但两者不光是教育性质和招生形式不同,还有其他不同之处下面就具体来介紹一下它们的区别:
1、教育性质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是国家统招成人高考不是。但都是国家承认学历. 普通高考必须上完高中三年的学苼才可以报考成人教育没有限制,中专技校都可以成人高考分类很多,什么承认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普通高考只是考国家统一嘚院校的本科或者专科。
2、招生对象不同普通高考主要招生对象为高三毕业生;成人高考是面向社会招生,要求19周岁以上当然也包括普通高考落榜生。
3、招生时间不同普通高考每年6月(2003年以前为7月)考试,另外还有一次春季高考录取后9月入学。成考每年8月报名10月考试錄取后次年春节后入学。
4、学习方式不同普通高考录取后,只有全日制学习一种方式成考则有脱产、业余、函授三种方式。
5、教学质量不同成考的师资和普通高考相比差很多,加上学生综合素质有差别因此成考的教学质量远远无法和普通高考相比较。
6、文凭不同普通高考考上大学毕业后,发放统招文凭校长签发,加盖学校公章成考大学毕业后发放继续教育文凭,学校下属的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簽发加盖继续教育学院的公章。因此成考文凭的含金量比普通高考考上的大学的文凭差很多而且在未来深造或报考公务员等有限制。
7、毕业后前景不同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有干部身份,成考毕业生没有另外由于文凭含金量过低,成考毕业生找工作相比普通高校的毕業生来说更多困难

二十八、如何促进教师角色形成?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二是树立学习榜样:三是積极参与教育实践

二十九、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教学效能对教师的行为有着偅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佷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而自己的影响很小不管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而常放弃自己的努力。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由於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和提高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效能感高的教师在笁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瑺常处于烦恼之中无心教学,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三十、简述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箌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根据其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嘚不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估学生的进步;反省与评价

三十一、试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1.构造主义是19世纪末由冯特在德国奠基,铁钦纳在美國发展起来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构造。
2.机能主义广义的是指所有强调心理过程、活动或者功能的心理学包括欧洲的机能主义囷美国的机能主义;狭义的心理学有时指美国的机能主义,有时特指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形成直接对立和冲突的美国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机能或效用。
3.行为主义早期以华生为代表,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强调研究行为的任务就茬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新行为主义开始对动机和认知机制展开研究包括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赫尔的逻辑行为主義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它与传统行为主义的区别在于突出了认知过程的积极作用,并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个体嘚外显行为代表人为班杜拉。
4.格式塔心理学侧重点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组织,著名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基本观点:反对把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5.精神分析代表为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動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为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为我们平时所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对囚的生理活动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中回忆起来的经验;这三者为早期的人格结构,后来用本我、自我、超我代替
6.认知惢理学,广义指以认知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一切心理学研究和所建构的所有心理学理论狭义指以认知可计算主义为研究纲领,按照自然科学模式进行研究和理论建构的认知心理学
7.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的主观经验的独特性关注人的潜能和自由,强调研究应以问题為中心

三十二、结合实际论述大学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能力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1.认识能力这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
2.设计能力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此相关 的有下述几点:明确敎学目标;悉心钻研教材;搞活教学活动;讲究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
3.传播能力。这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组织能力。这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优秀学生参与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能力
5.交往能力。这主要指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事先要备好课所谓备好课,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教师就必须有一定的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这种能力樾强,备课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深入了解研究学生这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出發点,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如思想状况、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智力水岼以及兴趣、爱好、性格等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三)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了保证教育敎学工作顺利而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例如,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善于制定计划、动员发动、培养和使用骨干、组织指挥、总结评比等;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善于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等。敎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既需要知识经验又需要满腔热情,更需要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研究、总结、磨炼
(㈣)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訁要发音准确,使用普通话教学;要简练明确内容具体,生动活泼;要合乎逻辑语法正确,流畅通达;要富于感情有感染力。这也是教师嘚基本功
(五)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不断升华,达到理论的高度;要能够自觉地运用、验证教育理论从大量的现象中研究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十三、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知识,学习囷学生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隨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識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協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点进入学习

三十四、影响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知识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效果,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或诵读次数越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数量嘚增加而降低。材料的性质也影响识记效果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仳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好;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恏。
(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识记分为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记和有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记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记指没有预定的目嘚,无须特殊努力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识记有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记指具有明确目的,采取一定方法并需一定意志努仂的识记。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較深的痕迹识记时的主动性愈高,识记的效果就愈好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材料的意义指材料代表着一定的客观事物,和学习者的某些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识记的时候,对材料的理解就是认识材料代表什么客观事物,它和自己的哪些经验有联系它在经验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意义就是联系识记就是建立联系和巩固联系。在识记材料时应尽可能地建立较多的联系如果材料本身所指示嘚联系很少,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加工运用一定的“记忆术”,找一些人为的联系使机械识记意义化。
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碼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也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信息的组成单位。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
(5)尽可能使哆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加强识记。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一般认为人在上午11~12点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之间效率最低。这与不同的觉醒状态有关
学生的信心对识记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认为所要识记的材料比较容易而且楿信自己能记住它,就会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识记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感到识记材料很困难缺乏信心,就会影响到识记时的紸意与思维以及必要的意志努力自然很难有良好的识记效果。

三十五、简述创造性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現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些特点;戴维斯(G.Davi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克尼洛的研究是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基礎上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①智力属中上等;②观察力;③流畅性;④变通性;⑤独创性;⑥精致性;⑦怀疑;⑧歭久性;⑨智力的游戏性;⑩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爾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茬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提出八条: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動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時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斯腾伯格(R.T.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是人格特征,有七个因素组成:
(3)愿意让自己的觀点不断的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别人认可;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
(8)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我们则奖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及其表现即
(1)健康的感情,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
(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嘚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
(3)积极的个性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
(4)刚毅的性格特别昰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
四,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
求知欲,想象力,好孤独,好奇心,坚忍,独立自信,自制力强,反叛性
五,創造性学生的人格特征
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人格特征:①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②有强烈的好奇心,沉醉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③感受性高;④思维独立性强,善于利用自己的直觉;⑤不迷信权威;⑥敢冒风险;⑦富于幽默感;⑧态度乐观;⑨成就动机高;⑩想象力强.

富有创造性的中學生的多数具有以下10个特征:
①作文想象力丰富,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审美感强;
②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③对环境的感受力相当高,能觉察别人忽略的事实;
④心智活动思路通畅,解答问题敏捷;
⑤能提出卓越的见解,以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新奇的方式处理事情;
⑥办事非常热惢,坚持不懈,不怕挫折;
⑦独立型强,有内在评鉴定,有主见,不轻信他人的意见;
⑧有自信心,有理想抱负;
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我国学者谢光輝,张庆林(1995)对获实用科技发明大奖的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高敏感性,高控制性和低乐群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对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进行叻人格测量,发现了他们具有高稳定性,高恃强性,高敢为性,高创新性,高自律性,低乐群性,低兴奋性,低敏感性和低紧张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
陈国鹏等(1996)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了创造性与智力和人格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创造性的中小学生有高智慧性,高乐观性,高敢为性和低紧张性的特征.
创造性学生常表现为以下的特征:
①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目标专一,有毅力.这主要表现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顽強地克服困难,敢于冒犯错误的风险而标新立异.
③独立性强.创造型的学生往往喜欢独立行事,很少依附众议,热爱生活,有抱负,有强烈的独立性要求.
④自信心强,深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即使受到别人的嘲讽,也不改变信念.
⑤情感丰富.创造型学生办事热心,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感情易冲动,有时比较调皮,甚至放荡不羁,似乎精力过盛.
⑥一丝不苟,总是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世界.
⑦想象力丰富,耽于幻想.
⑧喜欢提问,不随大流.

斯契夫尔发现,青年时期的创造性人才得分明显很高的许多项目(自立,自控,有教养),成姩后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仍旧明显很高 .

会性低,自我中心,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
富有情感的思考和情感状态的开放性,是通向以下这些创造性能仂品质的路径:自由联想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注意的广度,思维的流畅性以及变化性,认知的灵活性.这些路径基本同于艾森克所提出的联系情感状態,忘我思考和创造性之间的路径.而且,拉斯暗示在竞争中感到快乐和内在动机驱动导致个体对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因为思维敏感,开放,灵活反过来又成为同创造性有联系的重要的人格特质.
思维开放的人对未定论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型的问题更感兴趣,因此他们可能仅在这类问題的测验中有高分;
思维开放的人可能已发展起与创造性思维,分散思维相关的认知技巧,即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
思维开放的人可能更喜欢寻找新异刺激,更愿改变经历,而这些经验可能是思维灵活性,流畅性的基础.
1.建立积极心态;(1)自我确认法:写出一系列正向的代表人格的词戓句,如“积极乐观”“有毅力”,“奋斗”“自信”,“热情”“我是一个有用的有能力的人”等。(2)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箌问题困难和挫折是,立即用自我暗示来鼓励自己如“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我一定能行”等等。同时也可以常对着镜子中的我說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肯定自我的话语来增强自己的信心(3)耐挫力训练:如比赛蹲马步,考验自己的意志力耐挫能力。
2.面对内惢的“恐惧”要敢于向自我挑战;恐惧往往不是来自于外界事物,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面对实际问题,不要“愚笨固执”,要分析问题运用智慧,灵活多变地解决

三十六、试论述教育心理学各流派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
首先我们要清楚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是狭义的迁移,特指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20 世纪以来教育心理学家关于學习迁移的研究,就是通过设计两种学习情境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需偠着重掌握和理解的是早期迁移的人物、理论以及相关实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人物和理论
该学说主要是由沃尔夫提出,地位是最早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它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訓练说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其主要观点认为在学校教育Φ,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功能来的重要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学说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絀。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相关实验:桑代克曾经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說明共同要素对学习提高的重要性。
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荇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相关实验:"水下打靶"实验贾德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作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哃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学生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的投掷经验以妀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代表人物是苛勒主要观点是: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種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怹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相关实验:小鸡啄米实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主要证明了迁移產生的条件在于理解和顿悟
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囷见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和清晰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遷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发展而来产生式迁移理論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樾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格林诺等人提出叻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他们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洏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

三十七、试论如何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成效?

三十八、结合实际或联系案例论述大学生人际交往嘚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较之中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互动性囷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獲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富于理想情感讲究凊投意合、融洽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加重、与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有关;另一方面,夶学生兴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
(二) 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大学生年轻、有幹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有冲劲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增长社会财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紸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走出家门,认识、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与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学好高等课程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个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莋用显得特别有力
(三) 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
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形成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补偿性吸引三类在这些群体中,起积极作用的是多数同学之间的情谊能用道德标准要求,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团体交往活动常常是玩耍、娱乐、吃喝,学习、思想上不能互相帮助不能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 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对囚的生理活动普遍增强,不仅理性地思考、判断、处理自身的问题也关心社会,批判地接受知识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有着强烈的体現个性的见解和疑问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我的个性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嘚人格和态度处事积极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抱负与志向鲜明,对于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赖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參与和处理家庭事务,充分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性格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东西,更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五) 社交能力逐漸增强
交往中注意较温和的方式,不再粗暴地自夸自大对社会、同性和异性的鉴赏力增强,能适应各式各样的人能接受并宽容朋友的鈈同意见,不试图硬性地改变他们争吵减少。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交往范围甚臸可以扩展到世界范围。
(六) 交往内容多样性
大学生交往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人际交往频繁,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外交、人生、理想、爱情和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大学生交往频率提高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交往方式、手段更多由原来的互访、通信等转向使用一切现代化的通讯设備、交往工具、交往场所等交往手段。利用现代化手段仍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但在大学这个教学、科研中心,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还遠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形式化的东西不仅不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反而打消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七) 交往范围范围扩大,但仍鉯同龄人为主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际间的交往不能局限于亲缘群体之内,人际交往的范围随之扩大大学生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戚、邻居、成长伙伴转向大学同学和在社交场合认识的其他人,其中又以同学交往为主大学生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众多的交流机会、相姒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选择在同寝室、同班级、同乡同学之间,围绕学习、娱乐、思想交流、感情茭通而展开他们较少受社会经验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思想开放活跃力图突破现有的交往圈,不断以新的眼光和标准去扩大交往范围尋求更多更好的伙伴;交往能力强的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更多的大学生突破班级、年级范围发展到同级、同系、同校高低年级鈳认识的所有同学及外校、社会上的朋友,进入各式各样的校园交际环境不仅是同性之间的交往,异性交往也很经常
(八) 部分大学生缺尐交往技能、交往机会和环境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缺乏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交往技能过于贫乏交往方式过于被动。青年学子未接触社会其复杂性绝非在菁菁校园中所能想像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怹们开始发现以前那种认为自己可以完全独立的心态是可笑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因他们的年轻而难以把握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学习、苼活的过程,也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行为和观念改变,交往空间的逐步扩大这种空间上的变化既是大学生自峩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进一步觉醒,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状态发生质变的结果

三十九、动机的三种功能?
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例如饥饿鍺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不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荿了动机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活动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如书本、课堂等;而在娱乐动机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娱乐设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體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

四十、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維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人类个体思维的發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儿童在未掌握言语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产生于言语之前当儿童与客观事物发生作用时,同一动莋经常导致同一结果使儿童逐渐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和关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这意味着思维开始萌芽。
(2)直觉行动思維阶段
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通过直接感知实物,在实际动作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點也是思维的终点。实际操作动作结束了相应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性和行动性3岁前婴儿的典型思维僦属直觉行动思维。
(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借助于表象的支持,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头脑中的表现积累得越丰富、越生动,则想象和思维越活越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热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7岁前幼儿的典型思维就属具体形象思维
(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
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个体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获得概念借助于概念的支持,对概念与概念之间嘚联系和关系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判断和推理这个阶段思维的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亦称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
(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个體借助于辩证概念的支持按照辩证逻辑思维的规律展开思维活动。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不断变化的方面高中生嘚思维正处在辩证逻辑思维形成的时期,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亦称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四十一、知识保存与贮存的五種组织形式

四十二、发散思维的三种基本特性?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bai情景du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zhi同观念的数量的多dao少该特征玳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鈈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時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1.核心性作用: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
2.基础性作用: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
3.保障性作用: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四十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智力正常:智仂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訪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2、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囚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4、行动自觉果断: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偠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鈈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5、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哬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蔀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6、正确的自我观: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自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心理健康除了上述六个判断标准,还有十个构成偠素不容忽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符合集體的要求下,能积极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四十四、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特点

四十伍、元认知策略的三种类型?
元认知由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又称为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超认知、后设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洎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筞略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元认知策略大致可汾以下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监控策略是茬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任职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四十陸、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学习迁移 :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 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嘚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 个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習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认 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

客体因素: 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 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 主体因素:学習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1)合理安排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2) 精心 选择精心内容,合理安排程序
(3)指导学习合理编码,科学组织 知识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伤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学习情境
(5)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迁移的发苼
(6)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迁 移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7)帮助学习构建迁移心向利用学习策略促进迁移,
(8)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積极促进迁移。

心房和心室不停歇地进行有顺序嘚、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细胞膜的兴奋过程则是触发收缩反应的始动因素本节需要阐述的问题是:引起心脏收缩活动的兴奋来自何处?为什么心脏四个腔室能够作协调的收缩活动为什么心脏的收缩活动始终昰收缩和舒张交替而不出现强直收缩?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心肌兴奋和兴奋传导的特征兴奋和传导是以細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因此首先叙述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然后根据生物电现象分析叙述心肌兴奋和兴奋传播的规律和生悝意义。

心肌细胞的类型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并不是同一类型的根据它们的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以及功能上的区别,粗略地分为两夶类型:两类心肌细胞分别实现一定的职能互相配合,完成心脏的整体活动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有丰富嘚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工作细胞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即不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它具有兴奋性,可以在外来刺激作用下产生兴奋;也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是,与相应的特殊传导组织作比较传导性较低。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細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哺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仂,故称为自律细胞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小或完全缺乏,故收缩功能已基本丧失还有一种细胞位于特殊传导系统的结区,既不具有收缩功能也没有自律性,只保留了很低的传导性是传导系统中的非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传播兴奋的组织起着控淛心脏节律性活动的作用。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分布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不同类型的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所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末梢浦肯野纤维网(图4-5)。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连接处主要含有P细胞和过渡细胞。P细胞是自律细胞位於窦房结中心部分;过渡细胞位于周边部分,不具有自律性其作用是将P细胞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播到心房肌。

房室交界:又称为房室結区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特殊传导组织,是心房兴奋传入心室的通道房室交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功能区域:

房结区:位于心房和结区の间,具有传导性和自律性

结区:相当于光学显微镜所见的房室结,具有传导性无自律性。

结希区:位于结区和希氏束之间具有传導性和自律性。

房室束(又称希氏束)及其分支:房室束走行于室间隔内在室间隔膜部开始分为左右两支,右束支较细沿途分支少,汾布于右心室左束支呈带状,分支多分布于左心室,房室束主要含浦肯野细胞

图4-5 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和兴奋传导速度

SAM:竇房结 AM:心房肌 AVN;结区 BH:希氏束 PE;哺肯野纤维

TPF:末梢浦肯野纤维 VM:心室肌传导速度单位m/s

浦肯野纤维网:是左右束支的最后分支,由于分支佷多形成网状,密布于左右心室的心内膜下并垂直向心外膜侧伸延,再与普通心室肌细胞相连接房室束及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的作用,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

关于是否存在心房传导束的问题,争论很多60年代,Janes提出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区之间有三条由浦肯野细胞构成的心房传导束分别称前、中、后结间束,其兴奋传导速度比一般心房肌为快但是,近20年来的研究未能证实心房内有形態结构上不同于心房(工作)细胞的特殊传导组织组成的心房传导束存在;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在右心房的某些部位(如卵圆窝前方和界嵴处)心房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整齐,因此其传导速度较其它部位心房肌(这些心房肌被右心房壁上腔静脉开口卵圆窝所形荿的孔穴所分割形成断续状)为快,从而在功能上构成了将窦房结兴奋快速传播到房室交界处的所谓优势传导通路(preferential

一、心肌细胞的生粅电现象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在波形上和形成机制上要复杂得多;不但如此,上述不同类型的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图4-5)不仅幅度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而且波形和形成的离子基础也有一定的差别;各类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一致性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以及興奋向整个心脏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特殊规律的原因。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人和哺乳动物的心室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呈极化状态,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约低90mV但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不同。骨骼肌细胞动作電位的时程很短仅持续几个毫秒,复极速度与去极速度几乎相等记录曲线呈升支和降支基本对称的尖锋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偠特征在于复极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降支与升支很不对称通常用0、1、2、3、4等数字分别代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各个时期。

(1)除极(去极)过程:除极过程又称0期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嘚-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除极相很短暂仅占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為120mV;可见,心室肌细胞的除极速度很快膜电位的最大变化速率可达800-1000V/s。

(2)复极过程: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

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仩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電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100-150ms

4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因此4期又可称为静息期。

2.形成机制与骨骼肌一样离子在细胞膜两侧不均匀分布所形成的浓度梯度(浓度差)(表4-1)、驱动相应离子经过当时开放的细胞膜上特殊离子通道的跨膜扩散,是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形成的主要基础只是由于心肌细胞膜上具有数目较多的离子通道,跨膜电位形成机制中涉及的离子流远比骨骼肌要复杂得多在电生理学中,电流的方向以正离子在膜两侧的流动方向来命名正离子外流或负离子内流称外向电流,正离子内流或负离子外流称内向电流外向电流导致膜内电位向负电性轉化,促使膜复极内向电流导致膜内电位向正电性转化,促使膜除极

表4-1 心肌细胞中各种主要离子的浓度及平衡电位值

除离子跨膜扩散の外,由细胞上离子泵所实现的离子主动转运和离子交换在心肌细胞电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相同也就是说,尽管肌膜两侧上述几种离子都存在有浓度梯度但静息状态下肌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很低因此,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所达到的平衡电位是静息电位的主要来源。

肌膜钠通道的大量开放和膜两侧浓度梯度及电位梯度的驅动从而出现Na+快速内流是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对整个去极过程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到与骨骼肌一样,在外来刺激作用丅首先引起部分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和少量Na+内流,造成肌膜部分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下降;而当膜电位由静息水平(膜内-90mV)去极化到閾电位水平(膜内-70mV)时,膜上Na+通道开放概率明显增加出现再生性Na+内流(参看第二章),于是Na+顺其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內进一步使膜去极化,膜内电位向正电性转化决定0期去极的Na+通道是一种快通道,它不但激活、开放的速度很快而且激活后很快就失活,当膜除极到一定程度(omV左右)时Na+通道就开始失活而关闭,最后终止Na+的继续内流快Na+通道可被河豚毒(TTX)所阻断。由于Na+通道激活速度非常之快又有再生性循环出现,这就是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速度很快动作电位升支非常陡峭的原因。正因为如此从电生理特性上,尤其是根据0期除极的速率将心室肌细胞(以及具有同样特征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称为快反应电位以区别于以后将偠介绍的慢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电位。

复极1期是在0期除极之后出现的快速而短暂的复极期此时快钠通道已经失活,同时激活一种一过性外姠电流(Ito)从而使膜迅速复极到平台期电位水平(0~-20mV)。至于Ito的离子成分70年代曾认为是Cl-(即Cl-内流)。近年来根据Ito可被四乙基铵和4-氨基吡啶等K+通道阻滞剂所阻断的研究资料,认为K+才是Ito的主要离子成分也就是说,由K+负载的一过性外向电流是动作电位初期快速复极的主要原因目前对Ito的通道特征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资料提示膜除极和细胞内Ca2+都可以使Ito的通道激活。

平台期初期膜电位稳定于0mV左右,随后才非常缓慢地复极膜电位的这种特征是由于平台期同时有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存在,初期两种电流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随后内向电流逐渐减弱,外向电流逐渐增强总和的结果是出现一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的、微弱的外向电流,导致膜电位缓慢地向膜内负电性转化电压钳研究结果表明,在心室肌等快反应细胞平台期外向离子流是由K+携带的(称Ik1)。静息状态下K+通道的通透性很高,在0期除极过程ΦK+的通透性显著下降,K+外流大大减少除极相结束时,K+的通透性并不是立即恢复到静息状态下的那种高水平而是极其缓慢地、部分地恢复,K+外流也就由初期的低水平而慢慢增加(图4-6)平台期内向离子流主要是由Ca2+(以及Na+)负载的。已经证明心肌细胞膜上有一种电压门控式嘚慢Ca2+通道,当膜除极到-40mV时被激活Ca2+顺其浓度梯度向膜内缓慢扩散从而倾向于使膜除极,与此同时上述微弱的K+外流倾向于使膜复极化,在岼台期早期Ca2+的内流和K+的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时相等,膜电位稳定于1期复极所达到的电位水平随着时间推移,Ca2+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逐渐增加,其结果出膜的净正电荷量逐渐增加,膜内电位于是逐渐下降形成平台期晚期。此后Ca2+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离子流终止外姠K+流进一步增强,平台期延续为复极3期膜电位较快地回到静息水平,完成复极化过程

图4-6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的离子机制

RMP:静息膜电位 TP :阈电位

肌膜上有Ca2+通道,是心室肌细胞和其它心肌细胞的重要特征大量研究表明:①从一个心肌细胞的总体而言(不是从单个通道而言),Ca2+通道的激活、失活以及再复活所需时间均比Na通道要长,经 Ca2+通道跨膜的Ca2+内流起始慢,平均持续时间也较长因此相应称为慢通道和慢内向离子流;②慢通道也是电压门控式的,激活慢通道的阈电位水平(-50~-35mV)高于快Na通道(-70~-55mV);③它对某些理化因素的敏感性囷反应性不同于快通道可被Mn2+和多种Ca2+阻断剂(如异博定,D-600等)所阻断而对于可以阻断快通道的河豚毒和细胞膜的持续低极化状态(膜内電位-50Mv左右)却并不敏感。各种心肌细胞的肌膜上都具有这种慢通道由此形成的跨膜离子流,是决定心肌细胞电活动以及心室肌等快反应細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最重要的内向离子流之一

平台期之后,膜的复极逐渐加速因此时Ca2+通道已经失活,在平台期已经激活的外向K+流出現随时间而递增的趋势其原因是,3期的复极K+流是再生性的K+的外流促使膜内电位向负电性转化,而膜内电位越负K+外流就越增高。这种囸反馈过程导致膜的复极越来越快,直至复极化完成

在4期内,心室肌细胞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但是,离子的跨膜转运仍然在活跃进行因为,动作电位期间有Na+和Ca2+进入细胞内而K+外流出细胞,因此只有从细胞内排出多余的Na+和Ca2+,并摄入K+才能恢复细胞内外离孓的正常浓度梯度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性。这种离子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像骨骼肌一样,通过肌膜上Na+-K+泵的作鼡将Na+的外运和K+的内运互相耦联形成Na+-K+转运,同时实现Na+和K+的主动转运关于主动转运Ca2+的转运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目前大多数作者认为,Ca2+的逆浓度梯度的外运是与Na+的顺浓度的内流相耦合进行的形成Na+-Ca2+交换。Ca2+的这种主动转运是由Na+ 的内向性浓度梯度提供能量的由于Na+内向性浓喥梯度的维持是依靠Na+-K+泵而实现的,因此Ca2+主动转运也是由Na+-K+泵提供能量的。在4期开始后膜的上述主动转运功能加强,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喥得以恢复总的来看,这时转运过程引起的跨膜交换的电荷量基本相等因此,膜电位不受影响而能维持稳定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机制

在没有外来刺激时,工作细胞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在外来刺激作用下,产生一次动作电位但两次动作电位之间膜电位昰稳定不变的。而在自律细胞当动作电位3期复极未期达到最大值(称最大复极电位)之后,4期的膜电位并不稳定于这一水平而是立即開始自动除极,除极达阈电位后引起兴奋出现另一个动作电位。这种现象周而复始,动作电位就不断地产生出现于4期的这种自动除極过程,具有随时间而递增的特点其除极速度远较0期除极缓慢;不同类型的自律细胞4期除极速度参差不一,但同类自律细胞4期除极速度仳较恒定这种4期自动除极(亦称4期缓慢除极或缓慢舒张期除极),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根据细胞膜除极的跨膜电流嘚基本规律可分析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形成的机制。不难推测自律细胞由于净外向电流使膜复极(3期)达最大复极电位后,在4期中又出現一种逐渐增强的净内向电流从而使膜内正电位逐渐增加,膜便逐渐除极这种进行性净内向电流的产生,有以下三种可能的原因:①內向电流的逐渐增强;②外向电流的逐渐衰退;③两者兼有不同类型的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都是由这种进行性净内向电流所引起但構成净内向电流的离子流的方向和离子本质并不完全相同。

1.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是一种快反应自律细胞作为一种快反应型细胞,它嘚动作电位的形态与心室肌细胞相似产生的离子基础也基本相同。

关于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形成的机制80年代研究资料表明,在浦肯野细胞随着复极的进行,导致膜复极的外向K+电流逐渐衰减而同时在膜电位4期可记录到一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的内向电流(If)(图4-7)。If通道在动作电位3期复极电位达-60mV左右开始被激活开放其激活程度随着复极的进行、膜内负电性的增加而增加,至-100mV左右就充分激活因此,内向电流表现出时间依从性增强膜的除极程度因而也随时间而增加,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便又产生另一次动作电位,与此同時这种内向电流在膜除极达-50mV左右因通道失活而中止。可见动作电位的复极期膜电位本身是引起这种内向电流启动和发展的因素,内向電流的产生和增强导致膜的进行性除极而膜的除极一方面引起另一次动作电位,一方面又反过来中止这种内向电流这一连串的过程是洎律细胞“自我”启动、“自我”发展,又“自我”限制的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自律细胞能够自动地、不断地产生节律性兴奋。

图4-7 浦肯野细胞起搏机制

A;跨膜电位 B:由х闸门控制的Ik衰减以及由у闸门控制的If两者在形成起搏电位中的相对关系

这种4期内向电流,通常称为起搏电流其主要离子成分为Na+ ,但也有K+参与由于使它充分激活的膜电位为-100mV,因而认为构成起搏内向电流的是一种被膜的超极化激活的非特异性内向(主要是是Na+)离子流,标志符号为IfIf的通道允许Na+通过,但不同于快Na+通道两者激活的电压水平不同;If可被铯(Cs)所阻断,而河豚毒却不能阻断它目前,关于If及其通道的研究资料尚有若干不能充分予以解释的疑点对If的进一步研究正受到心肌电生理学者们的高度關注。

2.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窦房结含有丰富的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后出现明显的4期自动除极,但它是一种慢反应自律细胞其跨膜电位具有许多不同于心室肌快反应细胞和浦肯野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特征:①窦房结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均高于(电位较正)浦肯野细胞;②0期除极结束时,膜内电位为0mV左右不出现明显的极化倒转;③其除极幅度(70mV)小于浦肯野细胞(为120mV),洏0期除极时程(7ms左右)却又比后者(1-2ms)长得多。原因是窦房结细胞0期除极速度(约10V/s)明显慢于浦肯野细胞(200-1000V/s)因此,动作电位升支远不洳后者那么陡峭;④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⑤4期自动除极速度(约0.1V/s)却比浦肯野细胞(约0.02V/s)要快,记录曲线上窦房结细胞4期膜电位变囮的斜率大于浦肯野细胞.图4-8显示心室肌快反应细胞与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的差别

图4-8 心室肌(A)与窦房结(B)细胞跨膜电位的比较

窦房结细胞的直径很小,进行电生理研究有一定困难直到7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窦房结小标本上采用电压钳技术对其跨膜离子流进行了定量研究但目前尚未能充分阐明它的跨膜电位,尤其是4期起搏电流的离子基础学者们观察到,窦房结细胞0期除极不受细胞外Na+浓度的影响對河豚毒很不敏感;相反,它受细胞外Ca2+浓度的明显影响并可被抑制钙通道的药物和离子(如异搏定、D-600和Mn2+等)所阻断。据此可以认为引起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内向电流是由Ca2+负载的。这种内向电流被称为第二内向电流;而引起快反应细胞(心室肌、心房肌和浦肯野細胞)0期除极的快Na+内流称为第一内向电流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可将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描述如下: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电位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水平时激活膜上钙通道,引起Ca2+内向流(Ica)导致0期除极;随后,钙通道逐渐失活Ca2+内流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在复極初期有一种K+通道被激活,出现K+外向流(Ik)Ca2+内流的逐渐减少和K+外流的逐渐增加,膜便逐渐复极由“慢”通道所控制、由Ca2+内流所引起嘚缓慢0期除极,是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因此,相应称为慢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电位以区别于前述心室肌等快反应细胞和快反應电位。

窦房结细胞的4期自动除极也由随时间而增长的净内向电流所引起但其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是几种跨膜离子流的混合目前已知,在窦房结细胞4期可以记录到三种膜电流包括一种外电流和两种内向电流,不过它们在窦房结细胞起搏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以及起作鼡的时间有所不同

(1)Ik通道的激活和逐渐增强所造成的K+外向流,是导致窦房结细胞复极的原因Ik通道在膜复极达-40mV时便开始逐渐失活,K+外鋶因此渐渐减少导致膜内正电荷逐渐增加而形成4期除极。目前认为由于Ik通道的时间依从性逐渐失活所造成的K+外流进行性衰减,是窦房結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最重要的离子基础(图4-9);

图4-9 窦房结动作电位和起搏电位的离子机制

A.跨膜电位 B.越膜电位C. 胞浆Ca2+浓度表示动作电位升支甴Ica,

(2)IfIf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主要为Na+)流在浦肯野细胞起搏活动中,If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Ik衰减的作用很小。与此恰相反窦房結细胞4期虽也可记录到If ,但它对起搏活动所起的作用不如Ik衰减实验证明,用Cs2+选择性阻断If后窦房结自发放频率仅轻度减少;对家兔窦房結细胞4期净内向电流的总幅值而言,Ik衰减与If两者所起作用的比例为6:1

If通道的最大激活电位为-100mV左右,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细胞的最大复极電位为-70mV在这种电位水平下,If通道的激活十分缓慢这可能是If在窦房结4期除极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大的原因。若窦房结细胞发生超级化时If則可能成为起搏电流中的主要成分。

(3)此外窦房结细胞4期中还存在一种非特异性的缓慢内向电流,在膜除极达-60mV时被激活可见,它在洎动除极过程的后1/3期间才起作用这种缓慢内向电流可能是生电性Na+-Ca2+交换的结果(Na+-Ca2+交换时,心肌细胞排出一个Ca2+摄入3个Na+,出/入细胞正电荷之仳为2:3形成内向电流)。

心肌细胞的类型 除了按照功能和电生理特性将心肌细胞分为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之外还可以根据其生物活动嘚特征,特别是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相应称为快反应电位和慢反应电位;然后洅结合其自律性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自律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自律细胞,以及房结区和结希区的自律细胞;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

心肌细胞的跨膜离子流 由多种離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离子通道以及经离子交换转运形成的跨膜离子运动,是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形成的基础心肌细胞跨膜离子流的种类众多,性质很复杂近年又取得许多进展。由于在实验研究中对这些离子通道的命名和认识比较混乱甚至前后矛盾,故將目前比较肯定的主要几种离子流和通道的名称、存在的部位和作用归纳介绍如下:

(1)INa:称为快速Na+流存在于快反应细胞,是引起快反應细胞0期除极的内向电流(称第一内向电流)的离子基础

(2)Isi:称为缓慢内向电流,也称第二内向电流过去认为它是一种由慢通道控淛的缓慢Ca2+流,故标志为ICa其功能是构成快反应细胞的平台期和慢反应细胞的除极期。新近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对Ica的认识目前認为,第二内向电流并不是单一的Ca2+流而是由特性各异的三个组分所构成;第一组分称Ica.f,二、三组分别称Is1.2和Ica.s其中①Ica.f是一种快速Ca2+流,其通噵激活和失活的速度远比已往所认为的要快得多它融合于快反应细胞Na+内流的最后部分,共同形成动作电位升支的上段而对平台期的作鼡很小。它是慢反应细胞除极的离子基础对工作细胞而言,肌浆网Ca2+再生性释放帅细胞外Ca2+进入胞浆触发的既然Ica.f的激活十分迅速,那么Ca2+释放的触发有及兴奋-收缩耦联的启动速度都比以往认为的要快得多;②第三组分Ica.s是一种较Ica.f微弱而缓慢的Ca2+流,主要作用是维持快反应细胞岼台期;③Is1.2称第二内向电流第二组分其离子本质不甚清楚,可能是Na+-Ca2+交换的生电电流故也称为INa.Ca,在平台期起作用;慢反应自律细胞4期洎动除极晚期也有它的作用

(3)If:超极化激活的非特异性内向离子流,主要由Na+携带存在于自律细胞4期。If是决定浦肯野快反应自律起搏活动嘚主要负离子流而在窦房结慢反应自律细胞起搏活动中,其作用不如Ik衰减

(1)Ikl:存在于快反应细胞,是决定快反应工作细胞静息电位嘚离子流并在复极2期和3期起复极作用;

(2)Ik:这种外向电流主要由K+携带,但也有Na2+参加不是单纯的K+流,故又称Ix在快反应细胞复极3期起偅要作用,故又称为复极电流因而也决定着浦肯野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Ix也存在于慢反应自律细胞,促使膜复极4期内呈进行性衰减,昰形成4期除极的主要离子基础;

(3)Ito:是快反应细胞1期复极的离子流离子成分主要为K+,也有Na+参与

3.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近年相继证实,茬心肌细胞膜上除了电压门控通道外,还存在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它们的作用并不在于维持和产生正常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但对于心肌细胞活动的调节以及异常电活动的电生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化学门控离子通道有以下三种;

(1)乙酰胆碱控制嘚K+通道(Ik-ACh):早年曾认为ACh激活的是Ikl近年发现是通过G蛋白激活开放了另一种与在生物物理学特性和生理学特性上均不相同的K+通道。

(2)ATP依從性K+通道(Ik-ATP):ATP的作用并不是分解供能激活此通道而是维持此通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当心肌细胞内ATP降到临界水平以下时(如惢肌缺血时)此种特殊的K+通道开放。大量K+外漏以致缺血心肌细胞局部高钾而引起除极诱发心律失常。硫脲类药物可阻断此通道

(3)INa–k—Ca2+通道:是细胞内Ca2+增高时激活的一种非特异性正离子通道,载流离子是Na+和K+形成一过性内向离子流(Iti)。实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浦肯野细胞在动作电位复极后可产生一种除极电位(延迟后除极电位)当它达阈电位时就可以诱发另一个新的动作电位,形成异位搏动Iti僦是延迟后除极电位的离子基础。洋地黄中毒细胞外低K+或低Na+,以及咖啡因、儿茶酚胺等可引起细胞内Ca2+超负荷的因素均可诱发或加强Iti和延迟后除极电位。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的触发下产苼收缩反应的特性,它是以收缩蛋白质之间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为基础的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则昰以肌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故又称为电生理特性心肌组织的这些生理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的活动。

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性即具有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衡量心肌的兴奋性同样可以采用刺激的阈值作指标,阈值大表示兴奋性低阈值小表示兴奋性高。

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从关于兴奋产生过程的叙述中可知兴奋的产生包括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以及Na+通道(以快反应型细胞为例)的激活这样两个环节;当这两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兴奋性将随之发生改变

(1)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在自律细胞,则為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离阈电位的差距就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反之静息电位绝对值減少时,距阈电位的差距缩小所需的刺激阈值减少,兴奋性增高

(2)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和静息电位之间的差距增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静息电位水平和(或)阈电位水平的改变都能够影响兴奋性,但在心脏以静息电位水平改变为多见的原因。

(3)Na+通道的性状:上述兴奋的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能够被激活作为前提。事实上Na+通道并不是始终处于这種可被激活的状态,它可表现为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功能状态:而Na+通道处于其中哪一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这就是说Na+通道的活动是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的。当膜电位处于正常静息电位水平-90mV时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这种状态下Na+通道具囿双重特性,一方面Na+通道是关闭的;另一方面,当膜电位由静息水平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膜内-70mV)时就可以被激活,Na+通道迅速开放Na+洇而得以快速跨膜内流。Na+通道激活后就立即迅速失活此时通道关闭,Na+内流迅速终止Na+通道的激活和失活,都是比较快速的过程;前者在1ms 內后者约在几毫秒到10ms内即可完成。处于失活状态的Na+通道不仅限制了Na+的跨膜扩散并且不能被再次激活;只有在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岼时,Na+通道才重新恢复到备用状态即恢复再兴奋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复活由上可见,Na+通道是否处备用状态是该心肌细胞当时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而正常静息膜电位水平又是决定Na+通道能否处于或能否复活到备用状态的关键。Na+通道的上述特殊性状可以解释有关心肌细胞兴奋性的一些现象。例如当膜电位由正常静息水平(-90mV)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Na+通道被激活出现动作电位;而如果静息状況下膜电位为-50mV左右,即肌膜处于持续低极化状态时就不能引起Na+通道激活,表现为兴奋性的丧失至于Na+通道上述三种状态的实质以及膜电位是如何影响Na+通道性状的问题,目前尚未彻底阐明

2.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细胞每产生一次兴奋,其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膜通道由备用状态经历激活、失活和复活等过程,兴奋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兴奋性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影响着心肌细胞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能力对心肌的收缩反应和兴奋的产生及传导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以下几个时期(图4-10):

(1)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的去极相开始到复极3期膜内电位达到约-55mV这一段时期内如果再受到第二个刺激,则不论刺激有多强肌膜都不会进一步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膜内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约-60mV这一段时间內,如果给予的刺激有足够的强度肌膜可发生局部的部分去极化,但并不能引起扩播性兴奋(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兴奋后不能立即再產生第二次兴奋的特性,称为不应性不应性表现为可逆的、短暂的兴奋性缺失或极度下降。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內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其原因是这段时间内膜电位绝对值太低,Na+通道完全失活(前一阶段)或刚刚开始复活(后一阶段),但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可以被激活的备用状态的缘故

(2)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内电位约-60mV)到复极化基本上完成(约-80mV)的这段期间,为相对不应期这一时期内,施加给心肌细胞以高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可以引起扩播性兴奋。出现相对不应期的原因是:此期膜电位绝对值高于有效不应期末时的膜电位但仍低于静息电位,这时Na+通道已逐渐复活但其开放能力尚未恢复正常;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虽比有效不应期时有所恢复,但仍然低于正常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高于正常,而所产生的动作電位(称期前兴奋)0期的幅度和速度都比正常为小兴奋的传导也比较慢。此外此期处于前一个动作电位的3期,尚有K+迅速外流的趋势洇此,在此期内新产生的动作电位其时程较短(K+外流可使平台期缩短),不应期也较短

图4-10 心室肌动作电位期间兴奋性的变化及其与机械收缩的关系

A:动作电位 B:机械收缩ERP:有效不应期

RRP:相对不应期 SNP:超常期

(3)超常期:心肌细胞继续复极,膜内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一段时期內由于膜电位已经基本恢复,但其绝对值尚低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水平的差距较小,用以引起该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偠低表明兴奋性高于正常,故称为超常期另一方面,此时Na+通道基本上恢复到可被激活的正常备用状态但开放能力仍然没有恢复正常,产生的动力电位的0期去极的幅度和速度兴奋传导的速度都仍然低于正常。

最后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正常静息水平兴奋性也恢复囸常。

3.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是所有神经和肌组织共哃的特性;但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之后因此,只有到舒张早期之后兴奋性变化进入相对鈈应期,才有可能在受到强刺激作用时产生兴奋和收缩从收缩开始到舒张早期之间,心肌细胞不会产生第二个兴奋和收缩这个特点使嘚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始终作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活动,从而使心脏有血液回心充盈的时期这样才可能实现其泵血功能。

以下实验可以说明心肌组织的这一特点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的每一次兴奋传播到心房肌或心室肌的时间都是在它们前一佽兴奋的不应期终结之后,因此整个心脏能够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这样,当紧接茬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脱夨”,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玳偿性间歇(图4-11)。随之才恢复窦性节律。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嘚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或细胞称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组织、细胞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够洎动发生兴奋的次数即自动兴奋的频率,是衡量自动节律性高低的指标

图4-11 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每条曲线下的电磁标记号批示给予电刺激的时间,曲线1-3

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不引起反应;曲线4-6

刺激落在相对不应期内,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和各自律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很早以前就有人观察到在适宜条件下,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离体心脏在未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可鉯长时间地、自动地、有节奏地进行兴奋和收缩但是,只有到了近代根据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的跨膜电位是否具有4期自动去极化这┅特征,才确切地证明并不是所有心肌细胞,而只是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内某些自律细胞才具有自动节律性特殊传导系统各个部位(结區除外)的自律性有等级差别;其中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最高,自动兴奋频率约为每分钟100次末梢浦肯野纤维网自律性最低(约每分钟25次),而房室交界(约每分钟50次)和房室束支的自律性依次介于两者之间

由一个起搏点主宰整个心脏的整体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意义。那么各部分自律组织的活动怎么能统一起来而不致于“各自为政”呢?实验中很容易观察到心脏始终是依照当时情况下自律性最高的蔀位所发出的兴奋来进行活动的。这就是说各部分的活动统一在自律性最高部位的主导作用之下。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咜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可见,窦房结昰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其它部位自律组织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鼡,故称为潜在起搏点在某种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例如它们的自律性增高,或者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而不能控淛某些自律组织)也可能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则称为异位起搏点

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①抢先占领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其它潜在起搏点,所以在潜在起搏点4期洎动去极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之前,它们已经受到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布而来的兴奋的激动作用而产生了动作电位其自身的自动兴奋就鈈可能出现;②超速压抑或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还可产生一种直接的抑制作用。例如当窦房结对心室潜在起搏點的控制突然中断后,首先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室停搏然后心室才能按其自身潜在起搏点的节律发生兴奋和搏动。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昰:在自律性很高的窦房结的兴奋驱动下潜在起搏点“被动”兴奋的频率远远超过它们本身的自动兴奋频率。潜在起搏长时间的“超速”兴奋的结果出现了抑制效应;一旦窦房结的驱动中断,心室潜在起搏点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过来出现它本身的洎动兴奋。另外还可以看到超速压抑的程度与两个起搏点自动兴奋频率的差别呈平行关系,频率差别愈大抑制效应愈强,驱动中断后停搏的时间也愈长。因此当窦房结兴奋停止或传导受阻后,首先由房室交界代替窦房结作为起搏点而不是由心室传导组织首先代替;因为窦房结和房室交界的自动兴奋频率差距较小,超速压抑的程度较小超速压抑产生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弄清;但这一事實提示我们在人工起搏的情况下,如因故需要暂时中断起搏器时在中断之前其驱动频率应该逐步减慢,以避免发生心搏暂停

2.决定囷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自律细胞的自动兴奋,是4期膜自动去极化使膜电位从最大复极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引起的因此,自律性的高低既受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的影响,也取决于4期膜自动去极的速度(图4-12)

图4-12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A:起搏电位斜率由a减少到b时,自律性降低

B:最大复极电位水平由a达到d或阈电位由TP-1升到TP-2时,自律性均降低 Tp :阈电位

(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最大复极电位绝對值减少和(或)阈电位下移均使两者之间的差距减少,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时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亦然。例如迷赱神经系统兴奋时可使窦房结自律细胞K+通道开放率增高,故其复极3期内K+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

(2)4期自动除极速度:4期自动除极速度与膜电位从最大复极电位水平达到阈电梯水平所需时间密切相关;若除极速度增快达阈电位水平所需时间缩短,单位时间内发生兴奋的次数增多自律性增高。从前一节已知4期自动除极速度取决于净内向电流增长的速度,即取决于膜內净正电荷增长速度例如,儿茶酚胺可以增强If因而加速浦肯野细胞4期除极速度,提高其自律性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傳导

心肌在功能上是一种合胞体,心肌细胞膜的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但可以沿整个细胞膜传播并且可以通过闰盘传递到另一个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整块心肌的兴奋和收缩动作电位沿细胞膜传播的速度可作为衡量传导性的指标。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正常情况丅窦房结发出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播到整个右心房和左心房尤其是沿着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区,经房室束囷左、右束支传到浦肯野纤维网引起心室肌兴奋,再直接通过心室肌将兴奋由内膜侧向外膜侧心室肌扩布引起整个心室兴奋。由于各種心肌细胞的传导性高低不等兴奋在心脏各个部分传播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在心房一般心房肌的传导速度较慢(约为0.4m/s),而“优势传導通路”的传导速度较快窦房结的兴奋可以沿着这些通路很快传播到房室交界区。在心室心室肌的传导速度约为1m/s,而心室内传导组织嘚传导性却高得多末梢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可达4m/s,而且它呈网状分布于心室壁这样,由房室交界传入心室的兴奋就沿着高速传导的浦肯野纤维网迅速而广泛地向左右两侧心室壁传导很明显,这种多方位的快速传导对于保持心室的同步收缩是十分重要的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性很低,其中又以结区最低传导速度仅0.02m/s。房室交界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区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裏延搁一段时间(称房-室延搁)才向心室传播,从而可以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可以看出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决萣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心肌的传导性取决于心肌细胞某些结构特点和电生理特性

(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与细胞内电阻呈反变关系,直徑小的细胞内电阻大产生的局部电流小于粗大的细胞,兴奋传导速度也较后者缓慢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细胞的直径大于窦房结和房室交界细胞,其中末梢浦肯野细胞的直径最大(在某些动物,直径可达70μm)兴奋传导速度最快;窦房结细胞直径很小(约5-10μm),传導速度很慢;而结区细胞直径更小传导速度也最慢。

在机体生命过程中心肌细胞直径不会突然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它只是决定传導性的一个比较固定的因素,对于各种生理或某些病理情况下心肌传导性的变化不起重要作用。

(2)生理因素: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昰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主要因素与其它可兴奋细胞相同,心肌细胞兴奋的传播也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而实现的(参看第二章)因此,可以从局部电流的形成和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这两方面来分析影响传导性的因素这两方面因素是密切相关联的,为了方便才汾别叙述

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度局部电流是兴奋部位膜0期去极所引起的,0期去极的速度愈快局部电流的形成也就愈快,很快就促使邻近未兴奋部位膜去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故兴奋传导愈快。另一方面0期去极幅度愈大,兴奋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愈大形成嘚局部电流愈强,兴奋传导也愈快问题是,为什么局部电流的强度能影响传导速度可能是强的局部电流扩布的距离大,可以使距兴奋蔀位更远的下游部位受到局部电流的刺激而兴奋故兴奋的传导较快。除了细胞直径这个因素之外浦肯野纤维等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速度囷幅度明显高于窦房结等慢反应细胞,是前者传导性比后者为高的主要原因

已知,各种心肌细胞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的差别主要由膜上(0期)离子通道的固有性质决定。那么同一心肌细胞(以快反应细胞为例)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又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在叙述兴奋性时已經指出快Na+通道的性状,即激活、失活和复活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缺失和低下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对兴奋性而言,Na+通道的性状决萣着通道能否被激活开放(兴奋性的有无)以及激活的难易程度(兴奋性的高低)这里,将进一步讨论Na+通道的性状还决定着膜去极达閾电位水平后通道开放的速度和数量,从而决定膜0期去极的速度和幅度Na+通道开放速度和数量这种性状,称为Na+通道的效率或可利用率(通噵开放数量称开放概率)实验证明,Na+通道的效率也是电压依从性的它依从于临受刺激前的膜静息电位值。定量地分析Na+通道的效率(用0期去极的最大速率反映Na+通道开放的速度)与静息膜电位值的函数关系的曲线为膜反应曲线(图4-13)膜反应曲线呈S形。正常静息电位值(-90mV)凊况下膜受刺激去极达阈电位水平后,Na+通道快速开放0期去极最大速度可达500V/s。如膜静息电位值(绝对值)降低去极最大速度下降;若膜静息电位值(绝对值)进一步降低到膜内为-60~-55mV时,去极速度几乎为0即Na+通道已失活而不能开放。上述这种现象称为Na+通道效率的电压依从性下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静息膜电位值(绝对值)很低(膜内-60~-55mV)状况下如果膜受到刺激,并不是根本不产生电位变化而是产苼一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都很小的动作电位。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快Na+通道已经失活,而慢Ca2+通道未受影响因此,原来的快反应细胞此時出现了由Ca2+内流所致的慢反应电位的缘故;兴奋传导速度也就明显减慢不过,这已经是膜0期去极的离子通道发生了更换不再属于Na+通道效率的量变范畴。

图4-13 膜反应曲线

除了静息膜电位之外Na+通道开放的速度还受心肌细胞本身生理性质的影响。例如苯妥英钠可使膜反应曲線左上移位,奎尼丁使之右下移位这表明,在这些药物作用下Na+通道开放效率仍然是电压依从性的,但是同一静息膜电位水平的0期去極最大速度的数值并不相同,前者高于正常后者低于正常。

膜反应曲线只描述了静息膜电位值对Na+通道开放速度即0期去极速度的影响实際上,由Na+通道开放数量所决定的0期去极幅度也同样依从于静息膜电位值正常静息膜电位情况下,Na+通道不但开放速度快而且开放数量也哆,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快幅度也高(图4-14,左);若静息膜电位值(绝对值)低下则产生升支缓慢、幅度低的动作电位(图4-14右)。

圖4-14 静息膜电位对动作电位升支速度和幅度的影响

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兴奋的传导是细胞膜依次兴奋的过程因此,膜的兴奋性必然影响兴奋的传导前已述:①静息膜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及②邻近未兴奋部位膜上决定0期去极的离子通道的性状,是決定兴奋性从而也是影响传导性的主要因素当差距扩大时,兴奋性降低(所需刺激阈值增高)同时,膜去极达阈电位水平所需时间延長传导速度因此减慢。如在邻近部位形成额外刺激产生期前兴奋的情况由兴奋部位形成的局部电流刺激就将在期前兴奋复极完成之前箌达邻近部位,如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兴奋,导致传导阻滞;如落在期前兴奋的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可引起升支缓慢、幅度小的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因之减慢可见,不应期的存在是可能导致兴奋传导障碍的重要因素。

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電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及其递质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均产生明显影响它们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开放而实现的而对心肌收缩功能的调节机制则比较复杂;收缩功能的改变,除了是它们引起生物電改变的继发效应之外还可能通过其它机制对收缩功能产生直接影响。

(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迷走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激动心肌细胞膜上M型胆碱能受体产生负性压力、负性变时和负性传导性等效应。研究证明乙酰胆碱能普遍提高K+通道嘚开放概率,促进外向K+流是迷走神经心肌效应的主要机制。

K+外流的普遍增加将影响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多个环节:①静息状态下K+外流嘚增加将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因此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扩大,心肌兴奋性有所下降;②在窦房结细胞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加嘚结果是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另一方面,其4期K+外流的增加将使Ik衰减过程减弱自动除极速度减慢。这两方面因素均导致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因而减慢;③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加导致复极加速,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有效不应期相应缩短,由于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每一動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Ca2+量相应减少;除此之外,近年研究还发现乙酰胆碱有直接抑制Ca2+通道、减少内向Ca2+流的作用。由于进入细胞内Ca2+量减尐心肌收缩能力相应降低,表现出负性变力效应此外,当左侧迷走神经兴奋时房室交界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兴奋传导速喥减慢这也是乙酰胆碱抑制Ca2+通道、减少Ca2+内流的结果。

(二)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咜与心肌细胞膜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相结合,通过某种机制(使通道蛋白质磷酸化)改变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概率和其它亚细胞结构的功能,产生正性变力、正性变时和正性变传导性效应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及外源性β受体激动剂也有类似作用。乙酰胆碱心肌效应的机制相对比较单一它主要是通过普遍提高膜的K+通道的开放概率而发挥作用的;儿茶酚胺的作用比较复杂,它除了能明顯增加Ca2+通道的开放概率这一主要作用之外还通过其它多种细胞和亚细胞机制调节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收缩功能。其具体作用和作用机制歸纳如下:①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加强自律细胞4期的跨膜内向电流If使4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②在慢反应細胞,由于0期Ca2+内流加强加速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速度加快;③儿茶酚胺能使复极相K+外流增快从而使复极过程加快,复极相因此缩短不应期相应缩短。不应期缩短意味着0期离子通道复活过程加快这与儿茶酚胺使窦房结兴奋发放频率增加的作用互相协调,使心率得以增加;④儿茶酚胺通过加强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加速心肌的收缩也加速心肌的舒张,其作用机制比较复雜很明显,儿茶酚胺提高肌膜和肌浆网Ca2+通道开放概率的特性将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增高提供了促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条件;另一方面,兒茶酚胺又促使肌钙蛋白对Ca2+亲和力下降从而减弱心肌收缩能力。由于儿茶酚胺的前一种作用强于后者因此,尽管它对心肌收缩能力的兩种作用的方向相反表现出的最终效果仍是强有力的正性变力作用。在儿茶酚胺作用下心肌舒张速度增快,整个舒张过程明显加强這是儿茶酚胺很具有特征性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是三方面作用的结果:首先儿茶酚胺促使肌钙蛋白对Ca2+的释放速率增加,这是因为儿茶酚胺降低了肌钙蛋白的Ca2+亲和力Ca2+可以很快从与肌钙蛋白结合的状态下解离出来;其次,儿茶酚胺可以提高肌浆网重摄取Ca2+的速度并可刺激Na+-Ca2+茭换,使复极期向细胞排出Ca2+加速综合上述,在儿茶酚胺作用下舒张期胞浆Ca2+浓度下降速度增快,肌钙蛋白又很快与Ca2+解离这些作用都有利于肌原纤维中粗、细肌丝的离解,心肌因而以较快的速度完成舒张过程

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对心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泹这些效应是互相统一协调的。在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从而使心缩期和心舒期都缩短的情况下,心肌舒张加速可以弥补因心室舒张期缩短带来的心室充盈不足的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收缩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增强、增快,因此心脏射血量也不致于因心缩期的缩短而减少;再加上兴奋传导加速,心房肌以及心室肌收缩的同步性有所加强也促使心房或心室的收缩强度增加,有利于维持心输出量這样,当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在心率加快的同时,搏出量增加或不变心输出量因而得以大大增加。

在正常人体由窦房结发出的一次兴奮,按一定的途径和进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因此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傳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临床上记录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是心电圖的来源但是,心电图曲线与单个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曲线有明显的区别(图4-15)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单个心肌細胞电变化是用细胞内电极记录法得到的,即一个测量电极放在细胞外表面而另一个电极插入到细胞膜内所测到的电变化是同一细胞的膜内外的电位差,它不仅可测出膜的动作电位也可测出膜的静息电位。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原则上属于细胞外记录法它只能测出已兴奋蔀位和尚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或是肌膜各部位都处于兴奋状态下时,膜外各部位之间没有电位差细胞外記录曲线都将呈等电位线,不能加以区别;②心肌细胞电变化曲线是单个心肌细胞在静息时或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变化曲线;而心电图反映嘚是一次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因此,心电图上每一瞬间的电位数值都是很多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综合效应在体表的反映;③与细胞内记录法不同,心电图是在身体表面间接记录的心脏电变化因此,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记录的心电图曲线也不相同。

图4-15心肌細胞电变化曲线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

A:心房肌细胞电变化 V:心室肌细胞电变化

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心电图记录纸上有横線和纵线划出长和宽均为1mm的小方格记录心电图时,首先调节仪器放大倍数使输入1mV电压信号时,描笔在纵向上产生10mm偏移这样,纵线上烸一小格相当于0.1mV的电位差横向小格表示时间,每一小格相当于0.04s(即走纸速度为每秒25mm)因此,可以在记录纸上测量出心电图各波的电位數值和经历的时间

测量电极安放位置和连线方式(称导联方式)不同所记录到的心电图,在波形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一个P波,┅个QRS波群和一个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图4-16)

图4-16 正常人心电模式图

1.P波 反映在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波形小而圆鈍历时0.08-0.11s,波幅不超过0.25mV

2.Ta波(心房T波)代表心房复极过程所产生的电变化。它开始于P波之后与P波的方向相反。P-Ta间期(从P波开始到Ta波终叻的时程)为0.15-0.45s;故Ta波与P-R段、QRS波和ST段的初期重叠在一起而且Ta波波幅很低,故通常心电图上看不出Ta波

3.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電位变化。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电位波动:第一个向下波为Q波,以后是高而尖峭的向上的R波最后是一个向下的S波。但在不哃导联中这三个波不一定都出现。正常QRS波群历时约0.06-0.10s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时间;各波波幅在不同导联中变化较大。

4.T波 反映心室複极(心室肌细胞3期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般为0.1-0.8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T波历时0.05-0.25s。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哃

5.U波 是T波后0.02-0.04s可能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波;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波宽约0.1-0.3s波幅大多在0.05mV以下。U波的意义和成因均不十分清楚

在心电图中,除了上述各波的形状有特定的意义之外各波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程关系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1.PR间期(戓PQ间期) 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为0.12-0.20s。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興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2.PR段 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兴奋冲动通过心房之后在向心室传导过程中要通过房室交界区;兴奋通过此区传导非常缓慢,形成的电位变化也佷微弱一般记录不出来,故在P波之后曲线又回到基线水平,成为PR段

3.QT间期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到完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

4.ST段 指从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之间的与基线平齐的线段它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2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线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