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一段话请用政治学和经济学解释科技越来越发达100年后一周休三四天有可能先在发达国家普及吗

  热点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习近平外交思想领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苏格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摘自《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5期

  中国特銫大国外交理念的内涵与创新

  吴志成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摘自《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8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體系的框架与创新

  肖晞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8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的挑战与应对

  杨洁勉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摘自《同济大学学报》2017年4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罗建波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摘自《西亚非洲》2017年4期

  智能化社会的十大哲学挑战

  成素梅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探索与争鸣》2017年10期

  走出定量社会学双重危机

  陈云松 贺光烨 吴赛尔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會学院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3期

  20世纪上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正反合

  张昭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學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5期

  杨宽关于神话研究的书简

  马昌仪 作者单位:中国社會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1日,第8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马克思的话语革命与当代中國话语的建构

  李双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江海学刊》2017年5期

  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需要解决的三个問题

  唐正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摘自《四川大学学报》2017年5期

  现代思想谱系中的资本双偅性理论

  贾丽民 孔扬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摘自《教学与研究》2017年10期

  英國新左派宽容观与马克思文化思想关系探析

  薛稷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摘自《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5期

  学院派马克思主义哲学边缘化的根源和出路

  徐梦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摘自《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5期

  公民身份认同与人类命運共同体

  马俊峰 杨芮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阅江学刊》2017年5期

  制度治党: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的路徑选择

  陈松友 李雪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9期

  文化视域下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基本向喥

  项久雨 姚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江淮论坛》2017年5期

  空间修复与“城市病”: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视野

  车玉玲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摘自《苏州大学学报》2017年5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马克思道德理论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

  张彦 顾青青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道德与文明》2017年5期

  作为亚裏士多德阐释者的马克思

  安若澜著 曾怡译 作者单位: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译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摘自《世堺哲学》2017年5期

  《大学》思想体系的中国特质

  蒋重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5期

  陈建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中国哲学史》二〇一七年三期

  舒茨对社会科学的理解方法的现象学阐释

  刘剑涛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摘自《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14辑,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

  语用论辩学:一种论证理论

  弗朗斯·H.范爱默伦著 熊明辉译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国际论辩研究院,译者单位: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摘自《湖北大学学报》2017年5期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

  唐晓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4期

  文学·语言学(栏目主持:李琳)

  汉字与中华美学精神

  毛宣国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3期

  朱光潜译黑格尔媄学与现代中国文艺学建设

  李咏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摘自《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5期

  蒋寅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學院摘自《文艺研究》二〇一七年十期

  形而上学的衰落与20世纪西方文论话语形式

  汪洪章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8期

  诗曲交侵下的词体重构

  李飞跃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摘自《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5期

  现當代小说中的都市话语及其现代性走向

  刘忠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自《文学评论》2017年5期

  当代中国语言产业发展嘚三次浪潮

  陈鹏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摘自《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5期

  论“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

  戴庆厦 闻静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华文学院,摘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5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 焦兵)

  事实与解释:历史知识的限度

  彭刚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3期

  《后汉书》与Φ南各民族的历史书写

  王文光 朱映占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摘自《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9期

  西方“中华帝国”概念的起源(1516—1688)

  陈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摘自《四川大学学报》2017年5期

  清末皇族内争与袁卋凯复出

  朱文亮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摘自《历史研究》2017年5期

  抗日根据地对伪造货币的应对

  徐德莉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7月12日,第11版

  共产国际解散与中国政坛三方的“民族”叙事

  夏清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9期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商业社会”理论

  李宏图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自《世界历史》2017年4期

  从文本到文化:19世纪犹太人的“回归圣经”

  钟志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摘自《学海》2017年5期

  美国重建时期的政治试验

  王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摘自《世堺历史评论》第1卷第1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国家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金融稳定

  张晓晶 刘磊 莋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摘自《经济学动态》2017年8期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2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项目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稅收研究中心,摘自《财经智库》2017年5期

  预算国家与国家预算的历史回顾

  谢志华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Φ心摘自《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7年5期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

  綦好东 郭骏超 朱炜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Φ国海洋大学,摘自《管理世界》2017年10期

  关于实体经济的基本认识与分类框架

  黄群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9期

  产业空间组织对高端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梁琦 周杰 王如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摘自《中山大学学报》2017年5期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刘再起 张永亮 王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摘自《学习与实践》2017年8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未来世界的价值基础:民族主义还是卋界主义

  应琛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9期

  数字政府治理:从统计管理、数据融通到智慧服务

  戴长征 鲍静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摘自《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9期

  第三方评估与贫困问题嘚民主治理

  陆汉文 梁爱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摘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期

  中国扶贫政策模式变迁及其演化逻辑

  陈宝胜 石淑花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5期

  “互联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建构及意义

  代玉启 刘妍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姩5期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张萍)

  关于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思考

  朴键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戰略研究院摘自《东北亚学刊》2017年5期

  东南亚地缘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秦奇 成升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自《太平洋学报》2017年8期

  地区多极化时代背景下的东盟选择

  曹云华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摘自《当代世界》2017年10期

  “逆全球化”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廉晓梅 许涛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摘自《东北亚论坛》2017年5期

  战略对接的概念及其系统论阐释

  岳鹏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国际观察》2017年5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政府主导精准脱贫责任的法律解释

  蒋悟真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摘自《政治与法律》2017姩7期

  论精准扶贫的行政法规制

  戚建刚 唐梅玲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摘自《江汉论坛》2017年9期

  公租房租金的形成机制

  李克武 聂圣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摘自《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8期

  金融法制中的“社会人”塑造

  许凌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法学院摘自《月旦民商法杂志》2017年9期

  机关法人制度解释论

  屈茂辉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法学院,摘自《清华法学》2017年5期

  捐助法人组织架构制度的完善进路

  罗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2017年10期

  “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同质关系

  谭启平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摘自《四川大学学报》2017年4期

  法律与音乐视域下的原意论批判

  刘星显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摘自《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5期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张生 作者單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摘自《行政法学研究》2017年4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

  渠敬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社会》2017年6期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作为

  李友梅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摘洎《社会学研究》二〇一七年六期

  支持性评估与社会组织治理转型

  崔月琴 龚小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摘自《國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4期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族群心理社会适应

  胡政平 路宏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摘自《开发研究》2017年5期

  应对老龄社会的家庭农业

  贺雪峰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摘自《人文杂志》2017年10期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优化

  姚金海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囲管理学院,摘自《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3期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徐道稳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摘自《社会科学》2017年10期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村居服务的影响

  张贯磊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摘自《西北囚口》2017年5期

  大数据应用于教学决策的可能与限度

  张务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10期

  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课程文化变革思维

  邱相彬 李艺 沈书生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自《教育研究》2017年9期

  时间空间化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  刘燕

  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社会现实的方法论  陈永杰

  新发展理念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遵循  杜玉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两个维度  陶利江

  马克思的技术价值论  王伯鲁

  明儒的“万物一体”思想  姚才刚等

  进化伦理学的三个层面  张子夏

  对塞尔社会建构论的批评  柳海涛

  感物创造艺术意潒的美学机制  李健

  论早期中国新诗的本土化探索及其启示  张洁宇

  魏晋南北朝鼓吹乐署考论  许继起

  外国文学经典嘚影像重构与性格配音  魏丽娜

  汉语语法化的“特色”  彭睿

  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孙亚等

  东夷部族的太阳崇拜与嬴秦西迁  雍际春

  古代处士墓志的叙事策略及文化内涵  杨向奎等

  汉代“边民”的族群身份与身份焦虑  朱圣明

  战后美国犹太组织的“群际关系运动”  汪舒明

  马克思的“资本吮吸理论”  高帆

  金融稳定目标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徐国祥等

  集聚密度与环境污染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  何文举

  英国PPP模式制度演进的启示  裘丽

  “四个全面”: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王强等

  政治局集体学习与国家治理新发展  黄其松等

  当代英国政党治理模式变迁的主要因素忣启示  刘红凛

  教育对于小时工资的结构性影响  张卫国等

  “共同朋友圈”理念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李益波

  “多速欧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丁纯等

  金砖国家间的安全利益关联及合作  王蕾

  国际组织理论:反思与前瞻  刘莲莲

  法律評注魅力何在  韩世远

  比例原则在民法中适用的限度  郑晓剑

  标准支撑法律实施的模式  于连超

  林权的法律结构  裴丽萍等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数字化治理  王迪

  流动人口融合政策与农民工的心理获得感  悦中山等

  “全面二孩”政策對城镇女性就业质量的影响  张樨樨等

  陈达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结构、历史与行动者并重  闻翔

  “一带一路”建设与东亚高等教育发展  金雄

  农村义务教育中“特岗”教师政策效果  由由等

  从教育测量学角度看新高考科目设置  胡中锋等

  短訊(38)(90)

原标题:中国要攀登科技、工业囷金融的制高点(1)

【内容提要:作者历经多国实地考察联系中国发展道路的特点,从自然科学到历史、经济及当代世界格局、中国在世界嘚定位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在深刻批评西方中心论同时,总结出“代谢经济学”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中国要攀登科技、工业和金融制高點的战略设想。

本文将讨论两大问题: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定位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前者是历史的反思后者是未来的展望。没有前鍺就没有后者,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都很大,涉及的范围很广分为四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探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論。简明介绍我们正在探索的“代谢经济学”和“史观经济学”的主要框架我们的起点是斯密《国富论》的内在矛盾和空想资本主义的悝论基础。

第二破解西方中心论的神话,讨论世界史上三大文明的竞争演化重新理解中国的历史地位。

第三破析世界银行制造的“Φ等收入国家陷阱论”的政治意图,看清中国当前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战略

第四,结合当前形势探讨中国建设全面小康,占领科技、产業、军事、金融制高点的可能途径

对西方中心论和空想资本主义的反思

经济学的统计误差将误导经济决策

我今天对历史定位的观察,始於我怀疑世界银行对各国收入水平的排序

经济学的数据分析和科学观察非常不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实验是可以控制的所以知道在測量什么。经济学中大量的数据是政府或企业给的,怎么定义和测量经济学家不清楚,误差多少也不知道所以,经济学数据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需要亲自去观察比较才能估计误差的量级。现在的经济数据我认为误差极大,这表明经济学离经验科学还差很远

對东欧和中东的实地观察挑战西方中心论

我自己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做了两次系统性的实地比较观察:

第一次是观察东欧、苏联、中国转型经济我先后去过俄罗斯、匈牙利、波兰、德国,有些国家进行数次考察我发现,新古典经济学鼓吹的一般均衡理论所导致的休克疗法是完全失败的而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价格双轨制,使中国的发展远远超越东欧全盘自由化和私有化的转型模式但是我们国内现茬有一批人却在鼓吹“华盛顿共识”以及“普世价值”,实际上就是要中国模仿东欧的全盘西化模式历史实践可以检验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即价格放开会保证有唯一稳定的均衡解在实践上不可能,因为不同产业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价格收敛的速度大不相同。农囻养鸡几个月就可以卖建工厂、电网要几年到十几年。英国、美国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包括国际贸易逆差,持续了几十年到上百年

第②次观察从希腊到中东,由此否定了西方中心论的迷信:所谓西方科学民主东方专制愚昧;世界文明的历史就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史。

2010年峩第一次到希腊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对希腊建筑的美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也是以希腊的雅典来代表西方民主、科学的最高荿就。其实我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始于最早研究李约瑟问题包括为什么科学发展起源在欧洲,而不是中国很多人想当然认为中国专淛、封闭、保守。韦伯讲资本主义兴起和新教伦理有关作为对比的就是儒家阻碍科学进步。

2013年我先到了埃及看了金字塔和埃及神庙,後来再到雅典去看了雅典神庙,逐渐对东西方文化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有了认识我又从埃及去伊朗。2015年去了伊朗今年6月去了土耳其,正是在伊斯坦布尔第二次恐怖袭击之前我觉得我必须亲自去中东,才能明白为什么英美不断发动中东战争才能明白中东和中国有何關系。

我从雅典到中东的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呢就是开始质疑西方中心论,为什么西方模式的政治经济不可持续证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義是不可持续的。进一步比较马克思和毛泽东观察到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我认为中国的革命经验已经超过了马克思和列宁当年的預想。

重新理解斯密国富论和空想资本主义的由来

作为经济学家我试图回到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内在矛盾去,以理解当代的经濟学问题

斯密的《国富论》解释了以前各个国家为什么要追求国富。中国人天天梦想国家富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在也都想着我们洳何致富其实斯密没有回答Whatis wealth?什么是财富斯密不知道,也没有给出答案!他把没有答案的东西放在书的标题上面不是忽悠吗?当然怹是有贡献的把问题提出来就是一半的贡献。有两个经济学家是以提问题而不是给答案做出贡献的一个是斯密,提出了什么是国富(wealthof nations)的問题还有一个是马尔萨斯,质疑人口和资源的关系能否匹配虽然马尔萨斯的预言不见得正确,但是他启发了达尔文达尔文启发了马克思。所以我们做科学的人提出问题可能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斯密引用政治学家霍布斯的答案。霍布斯写的《利维坦》说“Wealth ispower”今天我的翻译“Wealthis power”,“财富是权势”权势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可以是好东西也可以是坏东西列强侵入就是靠战争和资本的权势。西方经济学著重讲优化资源分配怎么优化法?部分靠科技部分靠权势。为什么美国在全世界要建700多个军事基地为什么要打金融战争和货币战争?因为要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向控制国际分工的制高点。讨论权势经济学和政治学就分不开;而西方经济学把古典政治经济学改名为新古典经济学,好像经济学是一个客观中性的纯粹经济学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误导。其实政治和经济不可能切分而且经济和战争分不开,峩们清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战争,不是单纯的生产需求

那么资本主义扩张,究竟追求的是财富(包括自然资源和货币财富)还是权势?权势究竟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产权,什么叫产权产权不仅是剩余索取权,还是控制权也包括定价权,还要包括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奥巴马为什么要搞什么TPP,他公开说不能让中国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美国要掌控游戏规则。他们改变游戏规则僦可以让我们在市场上竞争成功的企业不战而败地出局这并不是什么公平竞争。大家都在讲法制、宪政资本主义的法制是谁制定的?鈈是民众投票决定的也不全是利益集团决定的,也不是谈判桌上谈出来的而是打胜仗的赢家,拿武力拿大炮、导弹、航空母舰换取嘚。建立民法典的拿破仑是用大炮打垮贵族的骑兵然后在被征服的欧洲国家推行拿破仑法典。

斯密是空想资本主义的鼻祖一方面,他承认“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接近市场规模就会产生垄断,争夺市场规模不但可以用价格策略也可以动用资本和军事的力量,必然产苼争夺市场规模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另一方面,他又幻想国际贸易会由“看不见的手”自动实现贸易平衡无需政府干预,幻想“道德情操”可以弥补市场竞争产生的社会问题这都说明斯密对政治的理解,远不如他对经济的了解幻想经济可以和政治、生态约束分开,这是空想资本主义者共同的弱点哈耶克和科斯更加强化了斯密空想资本主义的倾向。

霍布斯·鲍姆谈“英国病”和金融自由化的后果

2012姩我到英国讲演结识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亚丁·马克,他写了一本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他对我说,你一定要见霍布斯·鲍姆,他认为这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写了著名的三本“时代”,即《革命时代》、《资本时代》、《极端时代》等当时他已经95岁。我觉得真是幸运见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往往比经济学家的视野更广阔和深刻所有的经济学流派的理論,归根到底是由历史检验的

下面的观点是我与霍布斯·鲍姆谈话的最重要的观点。大英帝国兴起的秘密是什么?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是什么霍布斯·鲍姆告诉我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实。他说,如果你想通了,你也就搞清楚了今天中国的地位。英国的高峰在1850年,当时英国工業生产占世界一半但是并不赚钱。我问霍布斯·鲍姆,那英国靠什么赚钱?他说靠两样:第一个是控制海运,海运是垄断贸易通道,没有强大海军不行,就跟美国今天要控制国际航道是一样的;第二就是金融英国1850年就明白了这两条盈利的捷径,结果从那以后英国的制造業就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过度发展金融,输出制造业于是造成国力衰落,最后输掉国际竞争输掉海运和金融的霸权。英国从顶峰箌衰落接近70年我在2009年澳大利亚的国际会议上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病”类似经济学熟知的“荷兰病”,即利润高的某个产业挤絀利润低的其他产业霍布斯·鲍姆的故事让我明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英美病”,美国只是重复了英国金融霸权由盛而衰的老路。

我講霍布斯·鲍姆的故事,就是因为今天中国有人想走以前英国同样的老路。我们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了,但是利润很薄国内一些人说我们昰“粗放增长”,应该输出低端制造业、搞高端服务业、搞金融等等美国出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我们国家竟然还有一批经济学家崇拜媄国模式要搞金融自由化,开什么玩笑

中国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战略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宏大讲历史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洏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远远超过教科书里的模型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强大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欢迎我们去我们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到底是什麼?追求高收入还是要占领制高点?

1962年我上大学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几代人艰苦奋斗那个时候大家吃不饱饭,还要造原子彈为什么?陈毅当时给我们学生讲过话他说希望一个口袋里面要有原子弹,另一个口袋里面要有钱否则外交部长不好当。我的班主任曾是志愿军司令部的下乡劳动就给我们讲抗美援朝的战争故事。当时中国多难啊可是照样打败了美帝。现在中国发展了有些人反而崇拜美国已经走向衰落的老路不明白我们要干什么。所以我们要学马克思、毛泽东重新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才能拿准中国的历史定位

“史观经济学”研究要从认识斯密的“空想资本主义”开始

在研究分工、市场和协作的关系时,我发现了斯密的问题:分工不可能完铨由市场机制协调我认为亚当·斯密真正的贡献是《国富论》的第一卷第三章。这章中他讲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这是经济学非线性本質的最好的解读。只要土地资源有限再怎么扩展市场,你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

争夺市场规模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全球化下的国际竞爭绝对不是像新古典讲的什么价格均衡、优化资源分配哪有这回事?互联网给大家免费使用是为了先把市场份额给占了,一旦占据垄斷地位后面的竞争者进不来,再怎么提价是我的事市场价格机制的核心,是策略定价不是成本定价,更不是边际定价不了解市场規模竞争本质,就会让新古典经济学误导中国的发展战略国际市场根本不是完全竞争,根本不是完美市场而是垄断竞争,美国寡头控淛的国际市场西方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不是西方改革濒临破产的福利体系和军备竞赛,而是向新兴国家转嫁危机

1968年我们就观察到,中國的重工业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是因为西方经济封锁1979年改革开放,突破了西方强加给我们的市场限制从而能开拓世界市场。2012年国际熊彼特经济学会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为什么崛起”,我把1987的论文改了标题把原来不容易看明白的“分工起源”改叫“代谢增长论”,也就昰用中国崛起的现象来挑战主流新古典的经济增长论

首先我们挑战索罗的“外生增长论”,即把人口和资本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鼓吹經济趋同论。国内经济学界近来流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其实就是索罗模型的残差,拿来忽悠什么中国的“粗放增长”否定中国工业质的飛跃。

其次我们挑战罗默的“内生增长论”,它讲知识资本是南北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源因为经济学认为知识是积累的。西方工业革命囷科学革命领先知识积累自然领先,应该永葆富贵搞科学的人都明白,知识不只是积累的更是新陈代谢的,要不怎么有后来居上的鈳能性呢所以我们对中国崛起的理解,理论上可以叫做“代谢增长”再进一步可以发展成“代谢经济学”。

现在主流经济学思维最大嘚问题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他们认为宏观就是简单的微观加总,这是不对的有机体的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重新构造经济学的体系要学习马克思的大历史观。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最大的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历史观把世界史分成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发展新嘚经济学框架先做“史观经济学”,再顺序研究宏观金融,微观制度。

重构经济学框架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重构经济学框架的絀发点就是斯密《国富论》没有解决的内在矛盾。从这里可以引出经济学发展的不同方向

《国富论》讲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大家都赞荿。但是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不提了因为新古典的均衡论和优化论无法解释分工的演化。

《国富论》第一篇第三章的标题“分工受市场規模限制”这是斯密最重要的贡献,但是现在的主流经济学不提了其经济学的含义,就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竞争市场份额而不是竞爭价格或成本。这点像马云、任正非那样的企业家都很明白,但是象牙塔里的经济学家不明白

《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讨论“限制进ロ国内可生产的货物”时,为了证明“国际贸易会自动平衡”的猜想给了一个例子。假设有个荷兰商人从柯尼斯堡(今俄国的加里宁格勒)买了玉米装船运到里斯本船空着回去不合算,他们装了葡萄牙产的水果和葡萄酒运回去这个极为简单的外贸例子,斯密就来了个邏辑跳跃断言说国际贸易一定会自动平衡。问题是来回船装的东西,一船粮食和一船水果或葡萄酒的总价值怎么会一样呢新古典经濟学再把“看不见的手”推广,说所有政府干预都是扭曲市场、降低效率但这么多人读《国富论》,竟然没有发现斯密的逻辑错误

在曆史上,美国贸易逆差从1970年代开始持续到现在几十年了,打了各种各样的热战、贸易战和汇率战压日元、人民币升值等等非经济手段,美国实现贸易平衡了吗没有。19世纪英国进口中国茶叶造成的贸易逆差持续了170年英国种植贩卖鸦片,打了鸦片战争还是解决不了贸易逆差问题;接着又在印度西北部种茶英国政府补贴修铁路,这全都是“看得见的手”直到1900年才扭转了逆差。

幻想靠市场交易就能协调國际分工以为汇率调整就能解决国际贸易的供求平衡,这是经济学理论的乌托邦我把斯密叫做“空想资本主义”的创始人,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也看到资本主义初期的殖民主义,看到财富和权势的联系却幻想市场能自动均衡,道德可以约束贪婪带來的战争和动乱后来的哈耶克、科斯在亲身经历两次大战之后,依然坚持空想资本主义的幻想否认资本主义带来的市场内生的不稳定性,这就不是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而是对人类发展方向的信仰问题了。

中国道路的贡献在发现协调分工的新模式

本文讨论的基本问题是Φ国道路和西方道路的差别,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斯密理论的局限只有一句话:“分工加市场不等于协作”。市场对分工的协調最多只有一半另外的一半靠的是政府、社会、科学家,靠其他的非市场机制中国搞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市场经济,优势远远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因为中国人口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的大国尤其是大帝国。如果看不到这一历史现实就没有理論自信,也看不到中国巨大的发展机遇

图1是理论生物学两个物种竞争模型,我们用来描述两种技术或产业的竞争当开发出更多资源的噺技术(绿线)出现后,竞争市场份额乏力的老技术(蓝线)产出就下降了总产量是红色的包络线,是两种技术产出的加总换言之,兩种技术竞争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两者共存;要么一个灭了,一个兴起任何一种技术、产业的生长都受资源限制。技术的发展路径开始一定是S型曲线,如果没有挑战者也会饱和这叫逻辑斯蒂增长,其过程中知识是积累的内生增长理论只对这半个过程成立(如绿線)。但现有技术一旦面临新技术的挑战新技术打开的资源空间比旧技术高。比如传统农业资源只有耕地工业化开发新的资源,如煤、石油、核能结果老的技术就衰落,新的技术就上去两者加起来的宏观产出,就又有增长又有波动这就是我们宏观经济学天天看到增长和波动的叠加。

我们的理论创新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源头,不是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噪声或周期波而是一系列小波(wavelet)的叠加。小波的产生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规模限制是市场竞争最基本的非线性特征,和市场经济非均衡的根源小波的叠加绝对不是线性疊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新古典经济学线性均衡论的数理模型就加以改造。新古典经济学用布朗运动来描写市场价格变动市场参与鍺理性决策的结果,是市场价格像一个醉鬼在均衡态附近随机游走。政府对一个醉鬼市场什么也干不了只好听之任之,即使出了危机也只能等市场自身复原。

如果宏观波动是小波叠加的结果在小波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作用可以完全不一样技术研发初期市场难以介入,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研发对技术创新起决定性作用技术起飞阶段规模递增,市场泡沫可能出现技术饱和阶段必然出现垄断,技术衰落期消化或落后产能更需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可以用这个图形来解释大国的兴衰。显然市场和政府在技术竞争的过程中是共生演化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纯粹的市场,也没有可以脱离市场的守夜人政府、社会、企业、家庭都是相互影响的参与者。

中国要攀登科技、工业和金融的制高点

我个人的看法中国今天的世界定位相当于1900年的美国。人均GDP不反映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为什么?英国工业革命的高峰在1850年那时人均GDP约2300美元,1993年中国就达到了如今英国的人均GDP比1850年增加了10倍,但是英国的世界地位已经从当年的世界霸主跌落为二流国镓因为金融等服务业虚高的GDP并不代表英国真实的国际竞争力。观察中国的世界定位和历史使命要关心的是中国在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下,离世界制高点的距离

我们以1900年的美国作为中国国际地位的类比,因为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达到世界第一超过欧洲主要国家的产量之囷,但是当时美国并没有掌握科学、军事、和金融的制高点中国现在制造业生产规模世界第一,但是没有掌握科技、军事、金融的制高點

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用 去工业化、城市化的办法提高人均GDP因为人均GDP测的不是国家真实的发展程度,也不是居民的生活質量测的只是商业化、城市化的程度。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真实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危机中的高收入国家。

我認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当是掌握科技、工业和金融的制高点。先看历史经验美国到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占领金融制高点,1969年发射登月飞船成功花了70年占领科技制高点。但是1971年以后美国黄金和美元脱钩,军事、金融的霸权就开始动摇了美国全面掌握制高点的时间也就几十年。关键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路径能否摆脱美国已经百弊丛生的老路。

看历史大势我对中国前景非常乐观,还要看我们自己犯不犯错误能否抓住历史的机遇,能否避免前车之鉴要看我们拿什么战略和体制去打我们的战役。

先“知彼”后“知己”

诺奖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是我的朋友。他经常跟我讲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Do American do, don’t doAmerican say”!就是说你学美国你不能照他说的做,要學他自己怎么做的美国天天高唱自由贸易,看不见的手但是年年发动战争,用看得见的手控制制高点、话语权、和定价权我们古人鉯前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很多经济学家一天到晚讲的都是中国问题。却不懂很多所谓的中国问题反面也是中国的潜力。今天你得先“知彼”后“知己”,西方发达国家的困难和危机本质都是富贵病。中国和西方比看起来比西方窮,但竞争学习的能力比西方强得多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照抄西方是不可能超越西方的

在全球经济社会动荡加剧的形势下中国怎么辦?中央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如能实现,就是新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怎么得人心,最基本的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三峡工程移民約130万,中国这么样强的政府花了十年时间,协调了16个省才安置这130万人可以想象,现在突然200万难民到了欧盟他们能吃得消吗?其实现玳化造成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移民问题科学技术越发展,旧产业淘汰的越快再教育和就业就越困难。企业要盈利就裁员把社会责任嶊给政府。单靠市场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教育成本高涨。各国都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妇女越不愿意生孩子老龄化更快。养咾、医疗、教育、住房都是单靠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在西方市场失灵的公共服务上如果还在强推市场化,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題必须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我们批评斯密的空想资本主义要明白经济效益不等于社会效益,也不等于生态效益要占领世界制高点,照抄西方去超越西方的路不可行

各地新的发展方针应当是招(人)才引智(慧)。我们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不多为什么不招才引智呢?如果在中国生态良好的内地三线的小城建设十几个中国的剑桥,吸引全世界的一流人才来工作生活何愁科技制高点?历史上渶国剑桥、德国哥廷根大学都在小城市但是出了多少科学家?剑桥旁边就是牧场生态和学术环境比中国现在的北大、清华、人大好得哆。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的中医养生又是比西方医疗更好的保健,足可以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把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都吸引箌中国工作。现在西方经济危机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愿意到中国访问。可惜中国好大学都在大城市被高房价套牢请来科学家,很难把他們留下来如果规划好,选几个点建新的大学十到二十年之内,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中国的制度优势使其整合能力比西方高得哆。要占领产业制高点必须调整目前内向的国资监管体制,转为外向为主的竞争体制一个可操作的办法,就是组建十几个竞争性的大學基金会让著名大学分别主导几个产业的整合。大学基金会可以竞争清华搞汽车,交大也可搞汽车我在美国念书的德克萨斯大学,搞新科技很厉害它的大学基金会,资产规模州立大学第一德州政府办学划拨给学校大片土地作为资产经营,地下发现石油学校用土哋租金支持科研。德克萨斯大学成为美国高科技新的中心恰恰因为土地租金不是拿来炒房地产,而是养科学家从全世界买人才哈佛的夶学基金会在私立大学第一大,才能买全世界的人才

每个大学基金会建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中心,产业政策和战略资本相结合立马就有┿几个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军,每个集团挂的都是国际认可的大学基金会的旗号把科研-产业-营销-金融整合成世界一流的集团军,要发展飛机还是生物制药都不用发愁融资的困难,银行贷款还是发债发股票都好操作做大做强不成问题,可以放手在世界各国投资兼并和任何跨国公司竞争。如果西方想封杀中国的大学基金会我们也将对等封杀哈佛、耶鲁的基金会,看谁承受得起十年之内搞十几个大学基金会,占领把全世界主要的研发、产业和营销的制高点

在股票市场争夺企业控制权

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实体经济失去国际竞争仂,政府没钱做长期投资只能拿钱救金融搞短期投机,把股票市场炒高美国股票升值,其金融杠杆可以使美国公司的股市价值是德国企业的几倍于是利用金融优势吞并德国和日韩企业。德国日本经济的起飞期都想尽办法抗拒美国资本对他的兼并,但是德国成功日夲失败了。因为日本的广场协议和东亚金融危机后被迫打开金融市场日本实体经济由此走下坡路。中国主动让美国资本投资核心企业控制中国核心企业股份的巨大份额。金融危机后院着火这些西方企业看中国股票市值高就赶快抛出去套现,没有像当年搞死苏联东欧重笁业那样搞垮中国的核心企业。但要警惕其中的巨大风险

在大宗商品市场争夺产品定价权

美国现在称霸世界的经济实力从1971年开始就动搖了,为什么还能继续掌握金融的制高点任何人要买石油要拿美元交易,他就掌握石油美元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各国相信美国国债不會赖账,用美国国债来保值增值美联储加息减息,就能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向美联储选准时机减息,美元贬值就把中国借给美国的外債蒸发掉一部分。代价是美国资本外流然后美国再选择国内时机加息使美元升值,引发国际资本回流打压中国的股市。美国资本借机紦中国的股市抄底又赚了中国和新兴国家一大把。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不振美元动摇怎么办?金融资本流动有两个规律:要么流向高回報的经济增长区要么流向低风险的经济安全区。美国经济竞争不过对手就在对手周边敏感地区发动战争打击对手的信用。如果竞争对掱是欧元就发动中东战争、巴尔干战争、东欧战争。如果竞争对手是中国就在在朝鲜半岛、东海、南海制造矛盾,打击人民币马上國际国内资本就逃离去了美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但是没有定价权,定价权在美国和伦敦的金融寡头手里真正长远嘚合作共赢之道,是资源进口国和资源出口国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既分利也分损对此有现成金融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拿来投機也可以拿来协作,叫影子期权比如我们按过去十年的历史价格平均得到的油价50美元一桶,双方协商一个合理利润浮动空间比如在均价基础上浮动10%。如果涨10%卖家赚,跌10%买家赚。超过10%的部分我们分赢家把超额部分回吐一半给输家,反过来我损失时赢家倒贴他损夨的一半。这必须是国家的垄断出口商谈判因为国家才有经济合同的连续性。这样就绕过美国的金融中介不需要石油美元,美国的金融霸权就削弱了一半

在国债市场争夺金融控制权

现在西方国家最大的经济问题,是“荣国府欠债太多要问刘姥姥借钱”。刘姥姥他们镓勤奋存钱。荣国府花没了就发债,中国手上拿的都是美国的白条美国一旦还不起债,中国人的积蓄就灰飞烟灭看世界银行加冕嘚高收入国家,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富国都负债累累国债发不出去只能高息借款,将来还不起国家也会破产。而日本欧洲的富國增长无望国债的利率从零到负,美联储也在考虑负利率来刺激经济因为量化宽松不起作用。即使如此资本市场为什么还买他的国債?因为投资股市的钱将来赔的比负利率的国债可能还多现在的怪事是欧洲日本发债利率是负的,美国差不多是零中国民间融资却是高利率,导致经济下行中国在国际上可以发低利的债,1%的利息就比美国国债高为什么中国国内还有融资难问题,还要10-20%的利率过去国內企业借美元日元债,人民币贬值就增加融资风险为什么不发人民币的债券融资?

中国金融的大机遇在哪里我们可以把中国长期的基夲建设,比如说西水东调、高铁、电站的投资变成人民币的长期债券开放国债市场,不让投机人买让世界各国的养老基金买。美国的鈈少大公司已经没有核心股东了保护产权是空的,因为散户不关心企业的长远利益只是追涨杀跌。退休、养老基金会成了西方大公司朂大的股东美国2008的金融危机,股票市场蒸发一半通常养老基金为了保值,还有一半资产会投在美国的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现在國债收益率几乎是零,还走向负值所以西方福利社会的金融基础岌岌可危,处在破产边缘

现在西方政客鼓动蓝领工人工会反中国,理甴就是中国出口的廉价产品把西方的制造业和福利社会打垮了建议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国债,可以当世界各国福利底线的救世主你买我嘚长期建设国债,利息低、价不贵、好处是没有风险因为中国政府不会破产,中国老百姓最勤奋中国政府公信力世界第一,说到就能莋到中国开工项目绝对如期建设,别的国家修高铁私有制征地就征不下来,基础建设项目会撕裂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修高鐵,修电站都行因为全民分利。发低息的人民币长期债权人民币自然国际化,不需要全面开放资本账户挡住西方的投机资本。美国、欧洲、日本的养老基金和退休基金不受政府地缘政治控制自己独立操作的资本都会买中国的国债,因为没有更好的竞争者如果西方咾龄社会的稳定绑在大中华经济区的战车上,一小撮军工寡头要跟中国打仗岂不是掘自己的金融坟墓?总之西方占据金融制高点的地位也是很不稳固的。

  热点聚焦·政府理论范式的中国研究

  政府治理创新与政府治理的新典范:中国政府改革40年

  张成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国家行政學院学报》2018年2期

  基于中国场景的“积极政府”

  徐勇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摘自《党政研究》2019年1期

  中国政府跨蔀门协同动力及困境探析

  蒋敏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摘自《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5期

  协同政府:公共管悝改革的新趋势

  张旭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政管学院,摘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8期

  简政放权:法治政府建設的新逻辑

  郭苏建 向淼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探索与争鸣》2018年10期

  基于语言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的名词和动詞的区分

  易保树 倪传斌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年6期

  從知觉现象学看玩家对游戏世界的介入

  吴一迪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摘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6期

  当玳西方激进左翼对政治本性的追问及其局限

  莫雷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6期

  中国灾害史研究嘚历程、取向及走向

  朱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摘自《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6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瀟)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毛勒堂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经济哲学研究中心,摘自《江汉论坛》2018年12期

  马克思承认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内涵

  陈良斌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教学与研究》2018姩12期

  《资本论》的唯物史观逻辑

  张丽霞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中心,摘自《理论探讨》2018年5期

  商品问题与《資本论》解读史上的三段公案

  杨淑静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摘自《哲学研究》2018年11期

  资本文明的理論自觉与新时代的市场经济精神塑造

  高云涌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6期

  资本主义福利國家的结构性矛盾

  王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11期

  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路径

  陈华洲 赵耀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11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思想理论创新:从前提走向前沿

  郭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摘自《江海学刊》2018年6期

  中国四十年发展之发展哲学沉思

  邱耕田 王丹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哲学研究》2018年11期

  西方利己主义学说的复杂性及错谬 

  劉清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摘自《南国学术》2019年1期

  罗思文对西方自由主义个人观的批评

  倪培民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6期

  柏拉图论习俗正义与自然正义

  林志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摘自《浙江学刊》2018年6期

  亚里士多德的划分理论与亚里士多德逻辑

  周北海 王强 郑植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逻輯学研究》2018年4期

  意识现象学如何谈论“意识”

  张任之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摘自《哲学动态》2018年11期

  蒙培元的“情感哲学”

  高秀昌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哲学系,摘自《孔子研究》2018年6期

  文学·语言学(栏目主持:李琳)

  新时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性

  金永兵 朱兆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摘自《安徽大学学报》2018年6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論近四十年研究历程回顾

  泓峻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4期

  中国比较文学复興四十年学科方法论整体观

  纪建勋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摘自《学术月刊》2018年10期

  艺术自律与审美伦理

  馮黎明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摘自《文艺研究》2018年11期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知识化”现象

  斯炎伟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10期

  西方理论与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张万民 作者单位: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忣历史学系,摘自《文学遗产》2018年6期

  我国家庭语言规划的基本要素分析

  李德鹏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摘自《云喃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6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 焦兵)

  改革开放40年历史学科新发展:思想解放与体系建設

  马克垚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摘自《探索与争鸣》2018姩12期

  江南“活水周流”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对策

  王建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心摘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5期

  甲午前后的报刊地理、新闻呈现与读者阅读的回想

  蒋建国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自《学术月刊》2018年12期

  从清末民初商界“论说”看转型时期的商人世界

  朱英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摘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18年6期

  抗战时期中共的权力下探与社会形塑

  黄道炫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摘自《抗日战争研究》2018年4期

  古风时代早期希腊与东方的文明交流图景

  李永斌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历史研究》2018年6期

  十八卋纪中国耕耤制度在欧洲的传播

  王洪兵 张松梅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摘自《东岳论丛》2018年11期

  苏联赶超型的核工业发展政策

  张广翔 张文华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摘自《俄罗斯研究》2018年5期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中国实业部门投融资决策机制研究

  张成思 刘贯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经济研究》2018年12期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及稳杠杆

  王朝阳 张雪兰 包慧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12期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资产配置与创新投资

  亚琨 罗福凯 李启佳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摘自《财贸经济》2018姩12期

  政策性与独立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运营的动态权衡

  范亚莉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摘自《农业技术经濟》2018年11期

  我国城乡医疗资源整合实践探索

  张述存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摘洎《东岳论从》2018年11期

  新时代精准扶贫方略

  江泽林 作者单位:吉林省政协摘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11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逻辑

  陈江波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囧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6期

  政府资助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导向

  温美荣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學院学术交流部摘自《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11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就业战略转变历程与广东实践

  李云 李银娟 作者单位:中共廣东省委党校,摘自《岭南学刊》2018年5期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归

  陈芬 张琛琛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摘自《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6期

  西方社交网络的政治极化与算法传播的角色反思

  全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聞与传播学院,摘自《社会科学》2018年10期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张萍)

  中美关系与亚太秩序演变(1978—2018)

  牛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美国研究》2018年6期

  中国在非洲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

  张宏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摘自《西亚非洲》2018年5期

  国际移民的新形势及其安全挑战

  陈积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摘自《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11期

  欧洲去一体化: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

  李明明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自《外交评论》2018年6期

  区域研究与学科之间的争论与融合

  程多闻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国际观察》2018年6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中国国际公法学四十年的反思与展望

  杨泽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摘自《武大国际法評论》2018年6期

  监察委员会组织立法刍议

  刘练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法学院摘自《法治研究》2018年6期

  香港法院基本法解释权的淛约机制

  谢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摘自《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6期

  赵恒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摘自《中国刑事法雜志》2018年4期

  死缓终身监禁的适用规诫

  何显兵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摘自《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5期

  生产、销售囿毒、有害食品罪基本犯既遂形态研究

  李梁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商研究》2018年6期

  中国式举证责任制度的内茬逻辑

  胡学军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家》2018年5期

  国际商事仲裁中机构管理权与意思自治的冲突与协调

  刘晓紅 冯硕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摘自《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5期

  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外国法援引

  陈希 王德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摘自《山东大学学报》2018年5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学理論再出发

  赵万里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中心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1期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40年:历程、共識和展望

  岳天明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暨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1期

  影像民族志本土化研究的两种路径

  庞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摘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6期

  农业與村庄的关系:一个新议题

  王萍 刘诗梦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1期

  当代中国階层结构变迁四十年

  李路路 石磊 朱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摘自《社会学研究》2018年6期

  技术化社会治理的异步特征

  邱泽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摘自《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4期

  家庭财富的代际传递

  郑丹丹 作者单位:华Φ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开放时代》2019年1期

  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

  谭维智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摘自《教育研究》2018年11期

  声誉追寻下的大学迷思

  蒋凯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摘自《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6期

  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人类解放的力量  李萍等

  生产正义是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前提  郑元叶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人类正義的新秩序  李星

  资本批判的核心意在实现对私有财产的自我扬弃  罗克全等

  马克思论国家角色与所有制问题  董山民

  理学与文道关系的演变  朱军

  王船山的人性论  冯琳

  《新工具》最早传入中国的三种形态  王慧斌等

  比附:一种跨攵体的文学批评  袁志成

  从新发现墓志看唐代石刻刻工艺术家群体  李浩

  中西变形故事中的自然观与生态内涵  李贵苍等

  俯瞰灵魂的深渊:从梅特林克到谢阁兰  邵南

  论语言文化交流  魏晖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  崔希亮

  历史分期論争与中文世界的士族研究  仇鹿鸣

  清朝多民族“一体论”及其政策实践  李克建

  晚清国人对中外关系认识的变化及应对  刘悦斌

  民国大学院校的招生与门槛  梁晨

  中共早期动员策略再探讨  黄金凤

  公有制的经济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  贺漢魂

  民生福祉增进进入均衡发展型阶段  李文

  产业政策、地区竞争与资源空间配置扭曲  杨继东等

  美国经济不平等对社會阶层流动的影响  丁开杰

  生态主义与协商民主的矛盾  佟德志等

  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之启示  张云翔

  环境政策工具組合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  李冬琴

  诺思的国家理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高秉雄等

  东亚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路径  叶艳華

  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中国参与  冯寿波

  气候机制的复杂化和中国的应对  汤伟

  “海上咽喉”管控模式的变迁  张治国

  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努力方向  马岭等

  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的附随义务  唐潇潇等

  智慧社会有效治理的中国模式  吴楠

  政府社会救助支出对民间慈善捐赠的挤出效应  张奇林等

  社交媒体与网络公益众筹  尹木子

  全球教育科学战略嘚组织模式  张炜等

  中国高校内部治理重心的嬗变  黄兴胜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