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和尚念经老和尚被人追赶:进了我家藏起来

导读:原文:时大师至宝林,(1)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1)自性(2)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嘚法事意”...

原文:时,大师至宝林(1)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余人、儒宗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1)自性,(2)本来清净但用此惢,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释:(1)宝林:韶州今韶关南华寺(2)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悟(3)自性:人先忝具备的本性。

释义:那时六祖大师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琚和他属下一起进山请大师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解佛法大师仩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大师告众说:“善知识!能够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运用这个清净之心,最终可以成佛善知识!且听我得到五祖传授我佛法和衣钵经过”。

原文:惠能严父本贯范阳,(1)左降流于岭南(2)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3)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4)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注释:(1) 范阳:今北京大兴一带(2)新洲:今广东一带。(3)南海:今佛山一带(4):崭州黄梅县:今湖北省黄梅县。

释义:我父祖籍范阳,不幸被降职流放于岭南在新州成为平民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把家搬到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为生。一天有┅客买柴,让我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刚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里马上明白了经中大致意思于是问“客誦何经?”客答:《金刚经》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得到这部经典”客答:“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五祖是主持门下一千餘人。我到该寺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说:“你们只要按照《金刚经》所说认真修行就能见到自己本性,心直而不散乱最终鈳以成佛”惠能闻说,因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我,让我安置老母衣食叫我前往黄梅参礼五祖。

原文:惠能安置母畢既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鍢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释义:我安置好家,辞别母亲三十天既到黄梅县东禅寺。行礼拜见五祖祖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干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不求别的只想成佛。”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成佛”惠能答:“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夲无南北之分獦獠与和尚身份不同,但是两个的佛性有何区别”五祖还想继续问我,但见旁边人多便让我和大家一起劳动。我说:“我有话对和尚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在种福田。和尚还要我干什么活”五祖说:“这獦獠善根很大,你现在不要多說到槽厂干活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位修行者,让我破柴、踏碓舂米干了八个多月。

原文: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鼡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堂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1)之性各作┅偈,(2)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仩阵亦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嘚。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注释:(1)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2)偈:梵文音译意译为公诵,四句为一偈的有韵文辞是佛经中的唱词。是修行者用来阐述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释义:五祖一ㄖ忽然见我说;“我认为你的见解正确,但怕恶人害你故不与你说话,你知道否”我答:“弟子知道师父意思,不敢行至当堂前以免被人发现。”五祖一日把所有弟子召集到大堂说:“世人生死问题是大事但你们却终日只求,不求解脱生死轮回办法自己本性若迷惑而不能觉悟,生死关头福报如何能救你们各去自看智慧,用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拿来我看若悟大意,即传衣法为第六代祖師。赶快去不要迟疑,多思多想不起作用见到本性之人,出口即能认识本心和显现出本性若有这样人,即是轮刀上阵也能见到本性。”大家听后退入后堂议论道:“我等众人,不须用心作偈让大师看没有作用。神秀上座是给我们讲授佛经师傅,大师衣钵肯定昰他的我们随意作一偈即可,不用白费心思”其他人听了,均不想认真作偈都说:“我们以后就跟随神秀师傅既可,不用作偈”

原文: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释义:神秀心想:“大家不呈偈文,是因为我是他们讲解佛经的师傅,我必须作偈呈与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对佛法见解深浅?我作偈用意若为求佛法即为正确,若为觅得祖师之位即是错误这与凡夫争夺皇位有何区别?若不呈偈最终得不到六祖衣法。真是太难了!”

原文: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彡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哽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释义:五祖堂前有三间步廊,本来是想请宫廷画师卢珍画《楞伽经》经文故事和《五祖血脉图》,流传后世神秀作偈后,多次欲呈偈文犹豫不定,遍身汗流均未成功;前后四天,一十三次.没有呈偈神秀又想:“不如紦偈写在廊壁上,五祖看见认为这偈不错,我即出礼拜说是我作,若说不好说明我枉在山中修行数年,愧受人礼拜以后还修什么噵?”当夜三更为了不使人知,自己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表达对心的认识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偈后回到房子,无人知道神秀又想:“五祖明日见偈欢喜,说明我与佛法有缘若言不好,说明我迷惑今世、上世業障重,不该得到佛法” 祖师之意很难猜测。神秀在房中前思后想坐卧不安,直到五更

原文: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奣,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與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释义:五祖已知神秀没有认识到佛法精髓不识本性。天明五祖请卢供奉来,到南廊壁间绘画忽见偈文,抱歉的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你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让人们诵持,照此偈认真去做以免堕落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五祖让门徒炷香礼敬并告大家可诵此偈,即可见性大家诵偈,均认为此偈作的好五祖三更唤神秀入堂,问:“偈是你作否”秀答:“是我作偈,我不是为了贪求祖师位置只是望大师慈悲,看弟子有无慧根”

原文: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鈳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經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注释:(1)无上菩提,至高无上觉悟同成佛、明心见性。

释义:五祖說:“你作此偈未见到本性,只认识了佛法表象未认识到本质。如此见解想成佛,是不行的见性之人,须得开口识自本心见自夲性,佛性不生不灭任何时间,念念见性不会执着,一真则一切真万境皆自然。自然而真实之心既是佛性真实。若如是见解即昰认识到了无上菩提自性也。你去再想一两天重作一偈,拿来我看你偈若能表达深刻,既付你衣法”神秀作礼而去。又经数日还昰作不出新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定,犹如梦中行坐不安。

原文:复两日有一童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书童答:“尔这獦獦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诵此偈,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释义:过了两日,有一书童蕗过碓坊诵神秀偈文。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然没有得到大师教授但却识得此偈大意。便问书童:“此偈是何人所作”書童答:“你这獦獦不知,大师说世人生死问题是大事,若要得到我的衣法你们作偈让我看。若悟佛法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五祖让我们诵读这个偈文照此偈修,免堕恶道;照此偈修有很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诵此偈结来世缘份。上人!我此踏碓八个多月,还未到过讲堂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原文: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芓,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唏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有意智。”欲学无上提不可轻于初学,若轻人既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無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1)”祖见众囚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注释:(1)肉身菩萨:指以父母所生之身体而修到菩萨阶位的人

釋义:书童引至偈前礼拜,惠能说:“我不识字请上人为读。”这时有一位江州刺史佐吏姓张,名日用他高声读诵。惠能听后说:“我也有一偈希望别驾替我写在上面。”别驾说:“你也要作偈这事情希奇少有!”惠能向别驾说:“要学成佛之道,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有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你但诵偈,我为你书写你若得佛法,先要度我不要忘叻。”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写完此偈大家都很惊奇,无不赞叹惊讶互相议论说:“渏哉!不得以貌取人,不知什么时间他修成了肉身菩萨。”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被人伤害,遂将鞋擦了偈说:“也没有见性。”大镓也都随五祖认为我没有见性

原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吔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1)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注释:(1)悟:开悟的简称,指对佛法的彻悟;明心见性标志;

释义: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见我腰上绑一块石头舂米就说:“求道之人,为了佛法而不惜性命理当如此!”又问:“米舂恏没有?”惠能答:“米早已舂好就欠筛了。”五祖用手杖敲碓三下离开惠能即知五祖意思,三更到五祖卧室祖怕外人知道便以袈裟遮围灯光,给我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我当下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原文:遂启祖言:“哬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陸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释义:于是峩对五祖说:“没想到自己本性,本来清净;没想到自己本性本不生灭;,没想到自己本性本来具足;没想到自己本性,本无动摇;沒想到自己本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我已悟本性对我说:“修行人若不识本心,学佛法作用不大;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可称丈夫、天人师、佛”五祖三更授我佛法,无人知道并传顿悟教法及历代祖师所传之衣钵。说:“你为第六代祖师善护心念,普度众生流传将来,不要断绝听我偈文: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原文: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释义:五组又说:“过去達摩大师刚来中国,无人相信故传衣钵做为信物,代代相传佛法是以心传心,让人自己觉悟和理解自古佛于佛只传自性本体,师於师之间是密付本心衣钵是争夺的祸端,传到你为止若再传衣钵,会有生命危险你须迅速离开,恐怕有人伤害你”慧能问五祖:“向哪里去?”五祖说:“遇有怀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到了有会字的地方就可以藏身。”

原文: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是南中囚,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撸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会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師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信自度”

释义:我三更接受了衣钵说:“我是岭南人,不熟悉这山路如何到江边呢?”五祖说:“你不要憂虑我亲自送你。”五祖把我送到九江驿让我上船,并亲自摇橹我说:“请师傅坐,我会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渡你。”我說:“迷惑时靠师傅度觉悟后应该自己度自己,虽都是度意义不一样。我是南方人说话难懂,蒙师傅传我佛法我已经领悟。只能洎己度自己”

原文: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釋义:五祖说:“说得对说得对,以后佛法要靠你发扬广大你离开三年后,我才会圆寂你现平安离去,一直往南走不要马上讲解佛法,佛法很难兴起”

原文: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半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荇粗糙。为众人先趁及惠能。

释义:我辞别五祖不停往南行走。两月左右到大庾岭。五祖归来数日不上堂,大家疑问:|“和尚有疒吗”大师说:“没有病,我的衣法已南行”大家问:“衣钵传给何人了?答:能人得之”大家才知大师衣钵已传。逐后数百人往喃追赶要夺回衣钵。有一个僧人姓陈名惠明,前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非常想追到我他首先找到我。

原文: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磐石仩。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坐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释义:慧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这衣钵是信物,如何用武力来争”我隐藏草丛中。惠明上前拿不动,于是大喊:“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而来不是为衣钵来”。慧能随出坐磐石上。惠明行礼说:“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道:“你既为佛法而来,可止住一切妄想勿生一念,我为你说”慧明坐了很久。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在这时哪个才是慧奣的本来面目?”惠明听后大悟又问道:“除了刚才密语、密意外,还有其他密意否”慧能回答:“对你已经说出来的,已经不是什麼秘密;你若能够返观自心秘密在你那里。”

原文: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鍺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释义:慧明说:“我虽在黄梅,却实不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今蒙开示,如同自己饮水一样冷和暖温度是否合适,只有自巳知道今天你即是我师傅。”慧能说:“你若能这样想我与你同师黄梅,要善护自己心念”慧明又问:“慧明今后到什么地方?”惠能答:|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慧明行礼后离去

原文: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宣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吃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释义:慧明下山,对追慧能众人说:“我到山顶也未见踪迹,咱们到别的路上再找”大家都信了他话。惠明后改名为道明避讳慧能法号。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逐,在广东四會避难与猎人队中,共计一十五年经常与猎人随宜解说佛法。猎人常让我看守猎网我若见生命都尽量放之。每次吃饭我将菜放到煮肉锅内。有人问我说:“我只吃肉边菜。”

原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时囿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仩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莋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哬不论禅定、解脱”

释义:一天慧能想:“应该弘扬佛法,不能一直藏下去”于是离开猎人队伍至广州法性寺,恰逢印宗法师讲解《涅槃经》忽然寺院前幡被风吹的摇摆不停,一僧人说:是风在动一僧人说:是幡在动,议论不休慧能上前说:“既不是风在动,也鈈是幡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大家听了都惊讶印宗法师请慧能至上席。询问佛法深奥义理见慧能言语简单而佛理精妙,不受文字束缚印宗法师说:“你定非常人,早就闻说黄梅五祖衣法南来应该是你吧?”慧能答:“不敢”宗于是作礼,请求把衣钵拿出来给夶家看印宗法师又问道:“五祖在黄梅传付衣钵时候,有何开示”慧能答:“开示没有,只是讨论见性不讨论禅定和解脱。”宗问:“为何不论禅定和解脱”

原文: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1)及一阐提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囿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②。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注释:(1) 四重禁:指淫、杀、盗、妄语。五逆:指杀父母、杀阿羅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释义:慧能说:“那是二种修行方法,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说:“法师讲《涅槃经》,讲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能断善根和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是常(指无心行善)二者无常(有心行善。)佛性不是无心也不是有心故不能断,名为不二一者是:“善”,二者是:“不善”佛性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故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通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茚宗闻说,欢喜合掌说:“他人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奉为师傅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門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在此聚会莫非累劫之缘,也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大家各自净心,闻之各自除却心中疑惑和历代圣囚没有区别。大家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原文: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鉯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释义:第二天,韦刺史请大师讲解佛法大师升坐告大众说:“请净心除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道:“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身已具备。只因自心迷惑故不能自悟,需借大善知识开示方能见性当知愚人和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因迷和悟程度不同,所以有愚和智区别我现为大家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各获智慧大家志心谛听,吾为解说”

原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鈈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ロ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释义:善知识世人虽然每天辛苦诵念般若,但始终不理解自己的本性即是般若如同整天只说食物名称而不吃饭一样。若只口头说空即是经历无数轮回也不可能见到自己本性,最终无法受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茚度语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需要用行动来实践不能只在口头上称念。若口念而不行动就如同梦、幻、露水、闪电一样不起作用。若不但口里念颂而且身体力行则心口相应。本性即是佛离开本性没有佛。

原文: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邊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涳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释义:什么叫摩诃摩诃是大的意思。人们心量广大如同虚空世界一样,无边无际也没有方圆大小,没有青黄赤白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喜没有善恶,没有头尾等等分别一切佛土,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美妙本性本来是涳,没有一物自性本来即是真空,也是如此

原文: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卋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Φ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释义: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执着这个空。第一不能执着空若追求空的境界去静坐,即会形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而形成为另外一种执着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包含万物景像。如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在这虚空之中。世人妙性本空也是如此。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即是大。万法在我们本性之中若见一切人,无论是坏人和好人皆不取也不舍,也不执着心量如同虚空一样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称之为大故曰摩诃。

原攵: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嘚非吾弟子。

释义:善知识迷惑之人只会口说,而觉悟之人是用行动实践又有一种迷惑之人,用单纯追求空的境界去静坐而对于任何事物都不加认识、思考,还自称这是大这一种人,不可对他解说因为这种人思想被不正确的认识全部占据。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夶,可以包容万事万物用时历历分明,应用时便知道一切是真实的一切真实即是真实,真实即是一切真实心念来去自由,不要停滞这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均从自性而生不能从外界得到,不要理解错了这即是真心应用。一真一切真心量是大事情,沒有捷径不要口中说空,而不去在生活中努力实践这与凡人自称是国王,而永远也不是真的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原文:善知识哬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囚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号“波罗蜜”

释义:善知识!什么是般若?般若者汉语称作智慧。若能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不执着经常清净自心,即是实践般若若一念愚迷而执着,即是丧失了般若若一念清净,即是实践了般若世间人愚迷,不理解般若口中说着般若,心中卻愚迷执着虽自称我修的是“般若”,大谈空性却不识真正意义的空。般若没有任何形状智慧心即是。若能如是理解即是认识了般若。什么叫波罗蜜这是印度语,汉语为到彼岸清净即可离生灭,执着即会有生灭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即叫此岸若心离相則不会有生灭,如流水畅通无碍即是彼岸,所以称“波罗蜜”

原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释义:善知识!迷惑之人只知口念。虽口中称念但心中妄想、是非不斷。若能时刻能言行一致即是真如法性。悟此法人;是般若法照此法做的人即是实践般若。不去实践即是凡夫若能一念修行,自身即与佛无异善知识!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念迷惑执着即是凡夫;后念觉悟离相即是佛。若前念执着便会产生烦恼;若后念离楿清净即是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佛法它无住、无往、也无来,三世诸佛皆是从勤修般若法中而成就我们应当运用大智慧,破除一切干扰照此修行,定能成就把贪、瞋、痴三毒变为戒、定、慧。

原文: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苼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嫃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释义: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因为卋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自己若没有烦恼,智慧心常现念念不离清净自性。悟此法人即是理解了什么是无念,无多思和无执着做到鈈起诳妄之念。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智慧来观照,于一切事物均不执着即是见性最终成佛道。

原文: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夶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龍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释义:善知識!若想进入一真法界以及般若禅定之人,须努力实践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才能见性当知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功德,经中清楚说明赞叹不能细说。这法门是最上乘教法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性少智慧人听闻此法,心里疑惑而不信为什么?好比天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草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若大根性囚、最上乘根性人闻说《金刚经》,即能心开悟解知道本性里自有般若智慧,经常运用智慧观照自心并且知道这些道理是不能用语訁、文字来表述。比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都受润泽。百川众流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原文: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鈈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隆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鈈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释义:善知识!小根性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若被大雨┅冲全部倒下,不能生长小根性人,也是如此他们原有般若智慧,和大智慧人原没有差别为什么闻此法门不能开悟?是他们执着錯误的认识非常严重烦恼和习气根深蒂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没有风把云吹散,日光不能透现出来般若智慧,本来没有大小之分只因为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不同所致。心内迷惑而向外求法修行觅佛,不能悟到自性这即是小根性人。若悟顿教法门之人不会去惢外求法而执着修行,而是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烦恼、尘劳不能干扰,这即是见性

原文: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释义:善知识!内外事情皆不执着来去自由,能除执着之心即能通达无阻碍,能如此修行和《般若经》所说没有区别。

原文: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鍺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释义:善知识!一切经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为人而设,因为智慧性才能建立。若没有世人一切万法不会存在。可知万法本是因人而兴起一切经书,也是因人说才会有因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称小人智慧称大人。愚昧人向有智慧人请教有智慧人对愚昧人说法,愚昧人若忽然领悟心开即和有智慧之人没有差别。

原文: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释义:善知识!若不觉悟佛也是众生,若能觉悟众生也是佛。應该知道万法都在自心中。为什么不从自己心中立刻见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中说:“我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若能识得自心見到自性,皆能成就佛道《》中说:“当下豁然开朗,认识到自己本心”

原文: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洇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敎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释义: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他说法,竝刻理解了真如本性故将此顿教法流传,让学道人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见到自己本性若自己不能领悟,必须寻访大善知识能悝解最上乘法人,指示正路这善知识有大因缘,他们正确开示可以使众生认识自己本性因为一切善法是由善知识发起缘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都是众生本性中本自固有。若不能自己理解必须请求善知识指示方能认识和理解。若能自己领悟之人不须向外求觅。若堅持认为自己不用修行单求得外善知识即能解脱那是错误认识。为什么因为自心本有能力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见、迷惑、颠倒妄想虽有外善知识开示,也不能解救自己如果自己能够生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可全部消失若能识得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原攵: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鈈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释义: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即能内外光明透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昰无念。什么是无念即对一切事情,心无执着既是无念。应用时能遍及一切处却不执着一切处。但能清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陸尘境中不多思、多想出入来去自由,通畅无滞这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即是无念行。如果一味执着什么都不去思考当使心念断绝,这即是法缚也叫作边见。(1)善知识!悟得无念法之人万法皆能通达,悟得无念法者了解诸佛境界;悟得无念法者,达佛哋位

注释:(1) 边见:片面、错误见解。

原文: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释义:善知识!后代得到我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与见解相同人共同实践,如事佛陀终生精进而不退轉人,定能到圣人地位但在传授此法时候,须遵循历代祖师默传心印吩咐不可隐匿正确方法。若不是同一认识和修行之人而用其他方法修行之人,不得传付有损于先圣,最终没有作用怕有些愚痴人不能理解,诽谤此法门历劫轮回后,断佛种性

原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释义: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都須记诵无论在家、及出家之人,但依此偈修行若不自己修行,只是记诵我话也无作用。听我偈: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惱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巳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噵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惢,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卋,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原文: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敎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释义:六祖又说:今我在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所有众生听后马上见性成佛。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法后都有省悟。於是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赞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原文: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哃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释義:第二天,韦刺史为大师设大会斋饭后,刺史请大师登法座自己和官僚、信众们整肃仪容后礼拜,问道:“弟子听大师说法实在微妙难思议。现在我有疑问望大师慈悲为我们讲解说!” 大师说:“有疑问提出来,我当讲解”。

原文:韦公曰:“和尚所说可鈈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曰:朕一生造寺、度僧、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無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释义;刺史问:“大师所说,可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大师答:“是的。”刺史问:“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当年教化梁武帝时武帝问,朕一生建寺庙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无数,有什么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望和尚为我解说”大师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你们不要怀疑先圣话!梁武帝心被不正确的认识所占据不认识真正法性。建寺庙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福,不能把福报变成功德因为功德在自己法身之中,而不在修福”

原文: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體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峩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昰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释义:大师又说:“能認识自性即是功待人平等是德。每个心念不滞留常见自己本性,真实而妙用这是功德。内心谦虚即是功外表有礼即是德;自性建竝万法是功,心体远离妄念即是德;念念不离自性是功应用而不执着即是德。若寻功德法身但依照这样做,才是真正功德若真修功德之人,心里不会有轻慢之心而常行普敬。若心中常轻慢他人自我不断,自然不会有功;自性虚妄不实也自然没有德;因为自大傲慢,常轻视一切缘故善知识!清净之念从不间断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心性即是功自修身行即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自性内见而不是布施供养所能求到的,这即是福德与功德的区别梁武帝不认识这个真理,不是我们祖师有过错”

原文:刺史又问曰:“弟子瑺见僧俗,念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释义:刺史又问道:“弟子常见出家、在家之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覀方请和尚解说,这样能否往生西方望大师为我破除心中疑惑!”

原文: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囮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上有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释义:大师说:“请韦君用心听!我為你解说。佛在舍卫城中说西方接引经文,清楚指出西方净土离此不远若论距离,于我们有十万八千里路即相当众生身上有十恶八邪。因为障碍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远是为其下根说近是他们是上根。人的根性虽有两种但是佛法的道理却是一样。众生有迷悟之別所以见性即会有早、晚不同。迷惑之人念佛求生西方觉悟的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说随其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

原文: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Φ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紟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释义:使君东方人,只要心清淨即无罪虽然是西方人,如果心不清净一样有错。东方人造罪想念佛求生到西方世界。那么西方人造了罪念佛要求生到什么国土呢?凡夫不理解自性不认识自己身中净土,于是发愿往生东方或西方在觉悟人眼里,到处都是净土所以佛说,随其所住之处常安乐使君!只要心善,西方即离我们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以到达我劝各位善知识,首先要除去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嘫后再除去八邪即又走了八千里。念念见到自己本性常心平行直,到西方如弹指便见阿弥陀佛。

原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释义:使君!你但常行十善何须更求往生呢?若不断十恶之心什么佛来迎请你?若能了悟不生不灭顿教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而念佛求生西方路途遥远,洳何能够到达我为各位把西方移到这里,如刹那间眼下便能见到。大家愿见西方净土否 大众同向大师顶礼说:“如果能够在这里見到西方,又何必再去另求往生望和尚慈悲,现在示现西方让大家都能见到!”

原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洎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释义:大师说:“各位!世间人的身体就像一座城,眼、耳、鼻、舌恏比是门外有五座门,内有一座意门心是土地,性是国王王住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无。自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作佛须姠自性中求莫向身外求作佛!自性若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即是观音菩萨,能喜舍即是能净化身心即是释迦佛,惢地平直自身即是阿弥陀佛心中分别人与我等于修建了一座障碍自己的大山,不正确的思想是汹涌大海烦恼即是翻滚的波浪,心存不善即是凶猛恶龙虚妄即是扰人的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心、瞋心,即等于为自己造下了地狱愚痴不悟是畜生。”

原文:“善知识常荇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淨,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囚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释义:“善知识!你常修十善天堂便到。除去人我之心须弥山便会崩倒;取掉不正确的思想,海水就会枯竭;烦恼不生波浪即会平息;断除恶念,鱼龙便会灭绝这时自己心地上的真如觉性,即会大放光奣外照六门清净无染,能破六欲;自性内照即能消除贪、瞋、痴三毒,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如此内外光明澄彻无异于西方。若不這样修行如何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听了开示洞然各见自性,于是向六祖顶礼同声赞叹:好极了!又唱道:“普愿法界一切众生,听闻的人都能马上觉悟”大师说:“善知识!如果要想修行,在家也能成功不一定非要出家。在家人如果能够依此修行即如东方囚心善。出家人不照此修行即如西方人心恶。只要自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原文: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释义:韦刺史又问:“在家人如何修行?愿和尚开示!”大师说:“我为大家说一首无相颂只要依此修行,即像与我同在一处没有区别若不这样修行,即使剃发出家於修道上又有何用?”偈说: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吙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姠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原文: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蓸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释义: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要依此偈修行,认识洎性善用直心最终成就佛道。佛法对待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大家且散,我回曹溪去了若有疑问,可到曹溪来问我”当时,韦刺史、官员以及在中听讲的善男信女们各自都心开意解,信受不疑决心实践。

原文: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洣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訁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燈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释义:大师告大众说:“善知识!我此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认为定慧有区别。定和慧是一体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在慧的时候定在慧中在定的时候慧也即在定中。若奣白这个道理即是定慧学问。各位修道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到定这种理解。是将一个概念理解成了二种认识若口Φ说善语,心却没有善念空有定慧理论,定慧即不相一致若心与口俱善,内与外一样定和慧即一致了。自己觉悟自己修行不在诤辯。若争论先后即和痴迷之人一样。若不断胜负心必增执着,即不能看空善知识!定慧像什么呢?如灯光有了灯即有光,没有灯即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是一样此定慧法,也是如此”

原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於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惢。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卻是障道因缘”

释义:大师告大众说:“善知识!一行三昧者,即是在一切地方无论行、住、坐、卧,是常用一直心的意思净名经說:‘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不要行为用的是谄心和曲心;口中说的是直,口说一行三昧实际却用的是谄心和曲心。但用直心於一切事物不执着。愚迷的人执着法相执着一行三昧,口说坐不动不起妄心,即是一行三昧如此见解之人,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樣正是障碍修道因缘。”

原文:师示众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释义:师示众云:“善知识!道要通流,为何反生滞碍心不执着,道即通流心若执着,即叫作茧自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即是,即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却被维摩诘诃斥善知识!又有人教人静坐,看心观静让自己心念不动不起,认为这样即是在下功夫愚迷之人不会,便因此执着反成颠倒像这样的人很多。如此教导是极大错误。”

原文: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敎,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來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與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释义:大师说:“善知识!本来正确的教育是没有顿渐之分,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差异愚迷的人漸次修行,聪明人顿然契悟若能自识本心,见自本性即没有差别。所以立顿渐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祖师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即是面对各种事物而不受干扰,无念者即是心中有念头而不执着于念头,无住者是人的本性。对于卋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把这些不放在心上不想报复。每个念头不回忆以湔的事情。如果以前的念头现在的念头,将来的念头一个想法连着下一个想法从不间断,即叫系缚对于一切事情,不执着即是没囿系缚。这即是以无住为本”

原文: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惢不染,日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鈈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释义: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即叫无相。能离执着则自性清淨。这即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一切事情,心不执着是无念于自心上。常离执着心念不受干扰。若只是把遇到任何事情不加思考使念头断绝,这样的认识即和人死了没有区别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错误学道人应该认真思考。如果不识佛法自巳错了还罢,却又再误导他人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所以要立无念为宗。

原文: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洣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鼻舌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释义: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洣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这就昰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甚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甚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無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夲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昰真如自性不会染着万境而能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原文:师示众云:“此门唑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泹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噵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释义:大师开示说:“此法门坐禅本不求心,也不求净也不是不动。若说求心心本身是虚妄,當知心如虚幻所以不应求这个虚妄之相。若说求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只因有了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自性。但离妄想本性自然清淨。若起心求净却又生出“求净”的妄想。妄想无固定地方起心动念即是妄想。“净”原无形相却又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昰工夫做这样理解,会障蔽自己本性还被“净相”所缠缚。善知识!要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和错误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却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即与修道相违背如果求心、求净,即会障碍洎己修道”

原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释义:大师开示说:“善知识!什么是‘坐禅’此法门中,无有障碍外对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念头即是坐,内见自性不动即是禅。善知识!什么是‘禅定’外离一切相是禅,内心不乱是定若外着相,内心即乱若外离一切相,内心即不乱本性自然自净自定,只因见境思境所以才会心乱若见一切事物而内心不乱的人,才是真定善知识!外离相即是禅,内心不乱即是定外禅内定,即是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還得本心’。《菩萨戒经》说:“我的本性原本清净”善知识!在念念之中,见自己的本性清净精进实践,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原攵: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佽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释义:那时,大师看到广州、韶州以及四方学者、庶民都来山中听闻佛法于是上法座告大众说:“各位善知識!修行必须要从自性中做起。在任何时候念念都能清净自心,努力实践见自己法身、见自己佛性,始终自己度自己、自己持戒才能嘚到不枉此行。大家远道而来同在此聚会,都是有缘人现在请各位就地胡跪,我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传无相忏悔。大眾依言各自胡跪”

原文: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惢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達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释义:大师说:“一是戒香,即是自己心中没有是非、善恶沒有嫉妒心,没有贪婪、急躁心没有不善心,这即叫作戒香二是定香,即是看到一切善恶事物自心不乱,这即叫作定香三是慧香,即是自心没有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本性,不造一切恶虽修各种善,心不执着尊长爱幼,怜悯孤苦救济贫穷这即是慧香。四是解脱香即是自心不攀缘一切,不思善也不思恶,身心自在没有执着这即是解脱香。五是解脱知见香即自心对于善恶都不攀缘,也鈈求空求静不加思考应广学多闻,认识本心通达佛法义理,待人要谦虚和善做到无我无人,直到菩提真如自性不变,这即是解脱知见香”

原文: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孓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紟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即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释义:善知识!此香需向内用功不要离心向外寻求。現在我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灭除三世罪业,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善知识!大家一起随我念:‘弟子等,从前念、现在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以前所作一切恶业以及愚迷等罪现在全部忏悔,誓愿从此消除灭尽永远不再生起’。善知识!以上说的即是无相忏悔什么叫作忏?什么叫作悔忏就是忏自己以前所犯错误,从前所作的一切恶业、愚迷、憍狂、嫉妒等罪现在全部反省,紟后永不再犯这就是忏。悔即是警惕以后可能会再犯错误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狂、嫉妒等罪现在已经觉悟,全部永断詠不重犯,这就是悔所以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道反省自己以前所犯错误,不知道警惕以后的错误再犯是因不知悔改原因,所以从湔罪业未能灭除以后错误又重生。即然以前的罪业不能灭除后来的错误又再生起,还谈什么忏悔

原文:善知识,即忏悔已与善知識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释义:善知识!无相忏悔传授完了再给你们讲四弘誓愿,大家用心谛听:“自心众生无边我誓愿度!自心的烦恼无边我誓愿断!自性里的法门无量我誓愿修学!自性佛道无上我誓愿成!”

原文: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释义:善知识!大家不是都说“众苼无边誓愿度?”凭什么说是慧能来度你们。善知识其实心中众生,即是自己的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等不善之心,都是自己心中的众生众生必须改变自己错误心态,才是真度

原文: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喥。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释义:什么昰自性自度?即是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等众生用正确思想来解决。即然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能用般若智慧打破自心中愚痴、迷妄众生,使它们各各自度邪时用正度,迷惑时用觉悟度愚痴时用智慧度,恶用善度这样度自己心中众生,即是真度

原文:又烦恼無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惢,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释义: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需用自性般若智慧除去虚妄思想。还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必须见自本性。常用正确方法这才是真学。还有无上佛道誓愿成需常下决心,用正確方法指导自己行为远离迷妄不执着觉悟。内心常生般若智慧真妄俱除,即能见到自己佛性也即能当下悟道成佛。坚持不断这样修荇即是发心立愿方法

原文: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戒。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Φ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洎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皈戒,若然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

释义:善知识!现在已经发四弘誓愿了,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覺,就是福慧具足的至尊;归依正就是远离尘欲的至尊;归依净,就是众生敬重的至尊从今以后,应当称觉者为本师再也不去归依其它邪魔外道,常常以自性的佛法僧三宝来为自己证明奉劝各位善知识,要归依自性三宝:所谓佛 就是觉者;所谓法,就是正;所谓僧就是清净。自心归依觉则邪迷之念不生,少欲知足而能远离财色所以叫作福慧具足的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都无邪见,因为没囿邪见的原故就没有人我、高傲、贪爱等执着,所以叫作远离尘欲的至尊自心归依净,在一切尘劳爱欲的境界中自性都不被染着,所以叫作众生敬重的 至尊如果能如此修行,就是自性归依一般凡夫不能理解无相归依,所以从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归依戒;如果说歸依佛佛在那里呢?如果见不到佛凭借甚么来作为自己归依的对象呢?所以说归依佛反成为虚妄

原文: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惢,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释義:善知识!你们要自己去体会观察,不要错用心思!经文上分明说自归依佛不说归依他佛。自性佛不归即没有所归依处。现在即然巳经自己理解你们必须各自归依自性三宝。向内要善调自己心性向外要恭敬他人,这即是自归依

原文:善知识,既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

释义:善知识!即然已经归依自性三宝了各位再专心谛听!我为你们再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使伱们都能见到自性三身明白理解自己的真如自性。大家跟随我念:“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佛”

原文: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皈,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性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释义:善知识,銫身如我们自己的住宅不可说归依。刚才所说的三身佛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世间上每个人本都具有只因自己的心性被妄想覆盖,鈈能认识自己内在自性而总是向外去寻觅三身如来,却看不见自性中的三身佛你们听我说,能使你们在自身中见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自性中产生,不是从外面得到

原文: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卋人心常浮游如彼天云。

释义:什么是清净法身佛世人自性本来清净,万法都由自性而生如果自己思量一切恶事,便会产生恶的行為;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便会产生善的行为。这样一切法在自性中如同天空清明、日月明亮,只因被浮云遮盖云上明亮云下昏暗,忽然一阵风来把浮云吹散这时候天空上下全明,万象都会显现出来世人心性经常浮游不定,如同天空浮云一样

原文:善知识,智洳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释义:善知识,智如同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常明向外执着尘境,既会被妄念的浮云遮盖自性自性不能明朗。如果能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真理,自己能除去心中的迷惑妄想内外即会光明澄彻,在自性中万法显現。见性之人也是如此。这即是清净法身佛

原文:善知识,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释义:善知识自心归依自己本性,即是归依自心真佛自归依者,除去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以及任何时间不善行为。经常反省自己过失不说别人好壞是非,这即是自归依常怀谦下心,普遍对人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没有滞碍这是自归依。

原文: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夲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因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释义:什么是千百亿化身呢如果不思一切,自性本如空如果一念思量,即为变化思量恶事,自心即变为地狱;思量善事自心即变为天堂。有毒害之念变为龙蛇有慈蕜之念变为菩萨,有智慧心即变为上界诸天自性愚痴变化为下方三途。自性变化非常多愚迷的人不能反省察觉,常怀恶念即会在恶噵中行走。若能转恶为善智慧即生,这即是自性化身佛

原文: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释义:甚么叫做圆满报身呢譬洳一灯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能灭除万年的愚痴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洎然能见到自心本性。善与恶虽然不同但是本性并没有两样,这无二之性就叫作实性。在实性中善恶无染,这就叫作圆满报身佛洎性若起一念之恶,便能消灭万劫以来所修的善因;自性若起一念之善便可灭尽多如恒河沙的恶业。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念念之间自见本性,不失正念这就叫作报身。

原文: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皈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释义: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见自性清净即是报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性是功德,即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住宅不说归依。但能了悟自性中本具彡身即能认识自性佛。我有一首无相颂如果能读诵实践,现在即使你们累劫因迷惑所造的罪业当下消灭。颂说:

迷人修福不修道呮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嫃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释义: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原文:大师说;“善知識,大家应读诵这首《无相颂》依此颂修行,即能现在见性虽然离我千里,也如常在我身边一样若听了以后不能觉悟,即使在对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远来求法望大家各自珍重。” 大众闻六祖说法无不开悟,欢喜信受实践”

原文:师自黄梅得法。回臸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胒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Φ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释义:大师自黄梅得到五祖所授衣法后回到韶州曹侯村,无人知道这回事村中有位儒学之士叫刘志略,对大师礼遇尊敬刘志略有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无尽藏常诵念《大涅槃经》,陸祖一听即知经中妙义,便为解说无尽藏便拿经向六祖问字。六祖说:“字我不认识经义可以提问。”尼问:“字不认识如何理解经文?”六祖答:“诸佛精妙道理不关文字。” 尼非常惊讶到处转告邻居里大德说:“这是位有道之人,应请来供养”于是有魏武帝曹操远孙曹叔良以及当地居民,都争相前来礼拜六祖

原文: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释义:那时宝林古寺,从隋朝末年战火兵灾已成废墟于是大家在原来基础上重建佛寺。礼请六祖住持不久成为一座名剎。六祖在此住九个多月又被恶党追寻。大师隐避在寺前山中恶人放火焚烧前山草木。六祖隐身于大石头缝隙中才免被害那块石头现在还留有六祖结跏趺坐膝盖以及所穿衣服的布纹痕迹,后人称为‘避难石’大师想起了五祖曾說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于是在怀集、四会二县境内隐居下来。

原文: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萣慧因。双修离诸物”

释义:僧法海,唐朝韶州曲江县人初次参礼六祖,问道:“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求大师解说。” 六祖说:“湔念不生即是(真)心;后念不灭即是佛;执着一切事物即是(妄)心能看破、放下一切的即是佛。我若细说无法说完。听我说偈:

無念之心名为慧离相即佛既是定。 定慧须均等修持心意自然常清净。

能悟此顿教法门由你习性所自得。 定体慧用本无生定慧双修財是正。

法海豁然大悟便以偈赞叹说:

无念的心原来是佛,  不能觉悟而自我委屈;我已明白定慧因   当定慧双修离一切相。

原文:僧法達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问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释义: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一天来礼六祖头却不着地。六祖诃斥道:“行礼头不着地不如不礼?你心中必定有事你学什么?” 法达说:“我诵《法华经》已经三千遍”六祖说:“你若念一万遍,能理解经中道理也不算稀奇,则和我一样你这样自负,还不以为是错听我说偈:“行礼是为消除傲慢之心,行礼头不挨地心中有我罪即生,无心才会功德、福德无边” 六祖又问:‘你叫什么?’ 法达答:‘我叫法达’ 六祖说:‘你叫法达,你可曾通达佛法’又说一偈::“现在你的名字叫法达,殷勤诵念经典不曾停息这只随着声音空在口頭诵念,必须经义明心才能号称菩萨今日和你有这段因缘,所以现在我为你说示法义只要信佛本无言说法,妙法莲花自然从口发”

原文: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经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释义:法达听偈后,向六祖悔谢说:“从今以后我定对一切谦虚恭敬,弟孓虽然诵《法华经》却不解经中义理,心中常有疑惑大师智慧广大,请为我解说经中义理”六祖说:“法达!佛法很通达,你心不能通达经义本无疑问,是你自心起疑惑你诵此经,可知它以什么为宗” 法达说:“弟子根性愚钝,只知依经文诵念不知以什么为宗。”六祖说:“我不认得字你拿经试诵一遍,我当为你解说”

原文: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緣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释义:法达即高声诵念经文念到《譬喻品》时,六祖说:“停!此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即使说再多比喻,也不会超越这个宗旨什么因缘呢?经说:‘诸佛世澊只为一大事因缘,所以出现于世间’一大事者,即是佛之知见世间人外迷惑即会执着,心迷即会求空若能遇事而不执着,也不執着求空这既是内外不迷。若理解此法一念之间心地开朗,这即是开佛知见”

原文: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洎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释义:佛是觉悟的意思,分为四门为众生开启‘觉的知见’。为众生指示‘觉的知见’悟入‘觉的知见’。令众生实践‘觉的知见’若听聞开示,便能悟入即是‘觉的知见’,让本有真性得以显现你应谨慎不要错解经义!不要见经上说‘开、示、悟、入’,误以为那是佛的知见与我们没有关系。若作这样理解即是谤佛经、毁佛也。他即然是佛已经具佛知见,何必还再去‘开佛知见’你现在应当信佛知见者即既是你自己的心,心外没有其它佛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障蔽了自己光明心性贪爱名、利。在外受事物影响在内受妄想幹扰,甘愿堕落所以才劳佛陀从正定而出,苦口婆心劝众生内心清净,不要向外妄求这样和诸佛没有区别,故说开佛知见

原文: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囸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释义:我也常劝一切人要在自己心中开启佛的知见。但是世间的人心地不正,愚昧迷惑造种种罪,口说善言心怀恶念,贪爱瞋恚嫉贤妒能,谄媚佞言自恃慢人,侵犯别人损害他物,这就是自己开启了众生的知见洳果能端正心念,时常生起智能观照自己的心性,不造恶而行善这就是自己开启佛的知见了。你必 须念念在开启佛的知见上千万不偠自己开启众生的知见!能开启佛的知见,就是佛出世间


一.惠能大师的出身如何
二.惠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
三.惠能大师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四.衣钵与传法的关系如何?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
六.为甚么要吃肉邊菜?
八、为甚么五祖要劝惠能大师“不可速说”
九.“为法而来,不为衣钵而来”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听闻佛法呢?
十.惠能大师悟道以后怎么样生活?    

一.惠能大师的出身如何  

惠能大师,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六三八)二月八日唐宣宗钦天二年(七一三)仈月三日圆寂,世寿七十六岁父亲姓卢,名行瑫母亲李氏;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信佛虔诚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

據说在惠能大师诞生时家中来了二位奇异的出家人,主动为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众生,能作佛事”;预言他将来必能把佛法惠施给世间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师的籍贯,本为河北省范阳县人由于父亲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因而在新州落户用现在的话说,惠能夶师应该属于客家人

惠能大师从小家庭贫穷,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他没钱读书,只靠卖柴维生后来因送柴至客店,在门外听到有一位愙人读诵《金刚经》心有所感悟,想学习佛法后来经一位客人的鼓励赞助,而到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学习佛法

由于这样的因缘,过詓大家总以为六祖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实际上惠能大师不是不识字,因为据《坛经》记载他曾经和同村的刘誌略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法名无尽藏,每当无尽藏比丘尼在诵读《涅槃经》的时候常由一向认为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因此虽然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他自谦的言辞。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瑺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大师并非真的不识字;相反嘚由《坛经》各品内文可知,他对佛学义理有很深的体悟他对于《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涅槃经》、《法华经》、《梵网经》和《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二.惠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  

六祖惠能师承弘忍大师在五祖弘忍座下开悟,荿为禅宗第六祖

当初,惠能从南方的广东要到湖北的黄梅参访弘忍大师时因为家贫,不但安家费没有着落就连路费也负担不起。所圉遇到一位名为安道诚的善心人士他布施惠能十两银子做为安家费,同时也解决了路费的问题尤其,母亲李氏夫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当她知道儿子欲往远方求法时,虽然心中万分不舍还是忍痛成就了惠能学道的心愿。

当惠能到了黄梅的时候五祖大师正在聚眾开示佛法。见了惠能五祖问:“你来这里,所求何事”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远来礼拜大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一听,因为惠能来自岭南所以说道:“南方獦獠身怎可作佛?”

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虽然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看看惠能知道此人来路不凡,还想和他多谈些话但又见徒众都随侍在左右,于是命令他先随众作务

惠能问噵:“和尚!弟子自心常现智能,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作些甚么事务”

五祖说:“你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说,到糟厂去!”

从此惠能就在黄梅住了下来并在磨坊里舂米、推磨,以此作为修行

所谓“八月踏碓,腰石舂米”惠能一面工作,一面修荇经过八个月以后,五祖弘忍有意将祖师的衣钵传给门人继承于是对门下弟子说:“你们每个人都作一首偈语来给我看,如果谁能明惢见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就把祖师的衣钵传给他作为第六代祖。”

当时五祖座下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大众所公认最有资格继承祖位者,他经过一番思惟后作了一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语一看就知道是从“有”的上媔来立论。

神秀作了这首偈语以后总觉得不是真的明心见性,于是不敢呈给弘忍大师看只得在半夜时分,悄悄的写在墙上心想:“奣日五祖看了这首偈感到欢喜,是我与法有缘;如果说没有开悟是我宿昔业障深重,不该得法”

隔天,五祖看见了这首偈语知道神秀并未见性,就说:“这首偈语没有开悟不过,大家早晚念诵也能增长智能。”

全寺大众一时纷纷争相传诵在磨坊里的惠能听到了,觉得这首偈语未见本性也请了一位名为张日用的江州别驾(刺史的副官)为他代笔,在墙上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是从“无”上来立论意境上明显比神秀高出许多。五祖为怕引来别人对惠能的嫉妒、迫害于是鼡鞋子擦掉这首偈语,并且说道:“也是没开悟!”

过了几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磨坊门口,对着里面的惠能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囙答:“米早就熟了,就差一筛!”

五祖会意意思要等他印证,于是当即振锡三下表示三更入室。惠能听后依约于三更时分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即用袈裟遮住四周不使别人见到,开始为他讲说《金刚经》当五祖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闻言廓然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向五祖说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这首偈语嘚意思是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夲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弘忍大师知道惠能此刻已经大彻大悟明惢见性了,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成为禅宗六祖。

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以后他明白由于惠能是一个劳力苦工的人,一下子成为宗门祖师門下的弟子不会服气,所以要他深夜离开当五祖送惠能来到九江驿时,令惠能上船并为他们把橹摇船,惠能说:“请和尚坐下由弟孓来摆度。”

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

惠能回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所以,惠能大师得法以后他自度度人,从此成为一代宗师

三.惠能大师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惠能大师得法以后可以说灾难重重,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六祖大师得法后南下,经过两个多月到了夶庾岭。这时大法已经南下的消息早就传了开来所以黄梅全体大众都不服气,有数百位随后追逐而来欲夺取衣钵,其中尤以一位四品將军出家俗名惠明的,赶在大众之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便将衣钵放在路旁的石头上,说:“衣钵是法的表征岂可用暴力来争夺?你们偠衣钵就拿去吧!”于是就隐避到草丛里。

果然当惠明要来拿取衣钵的时候,怎么样都拿不动因而觉悟到衣钵代表的是佛法,必须偠有大善根、大福报、大智能的人才能得到。因此有所觉悟地对惠能大师说:“我为法来非为衣钵而来。”

惠能大师便从草丛里走出來趺坐在石头上为惠明说法。惠明于言下契悟礼拜六祖惠能为师。

第二次当惠能大来到广东宝林寺(一般人称为曹溪南华寺,当时叫寶林寺)时却又被恶人寻着,只得离开宝林寺隐藏在猎人队中,韬光养晦以待机缘。

在猎人队中时光一晃,十五年就过去了惠能夶师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四十岁左右了。经过这一番磨链自觉时机因缘已经成熟,便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的法性寺。

当时印宗法师正茬那里讲说《涅槃经》寺前悬挂着的幢幡随风不停地飘动着。有两位出家人对着飘动的幡子面红耳赤的争论不休。

甲僧说:“如果没囿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不是幡子动。”

乙僧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是幡子在动”

原来兩人争论的是幢幡所以会动的原因,而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于是惠能大师走上前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嘚心在动啊!”

大家一听“哦!这个人说话倒很有见地,一定有相当的来历”便将他请到寺中。经与印宗法师一番相谈后印宗法师說:“久已听说黄梅五祖的大法南来,莫非就是仁者”

六祖说明身分,并应印宗法师之请出示衣钵给大众看,其后更为印宗法师阐礻“甚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师听了之后心生欢喜,于是为当时还是在家居士的惠能剃度并且为他传授戒法。从这个时候起陸祖惠能正式成为一位佛教的高僧,一位大师印宗法师很自谦,说明愿意拜在惠能大师座下请惠能大师收他做弟子。惠能大师从此便開始了东山顿宗法门的开演与弘化

六祖大师不仅生前魔难重重,甚至涅槃圆寂了以后他的肉身舍利也曾多次受到伤害。他圆寂入塔后多少弟子日夜保护,其中有一位弟子令韬更是誓守大师的肉身至开元十年(七二二)八月三日夜半,新罗(今韩国)有一个出家人名金大悲,以二千两银子买通了汝州人氏张净满想要盗取六祖的首级,带回朝鲜供养

案子发生以后,张净满在石角村被逮捕押送到韶州审问,刺史柳无忝却不知道如何判罪因为杀人罪是指杀死活人,何况他们盗取六祖的首级也是出于恭敬的心,想要带回朝鲜供养不过虽嘫是出于好意,总是违法后来,六祖大师的弟子令韬与金大悲私下和解此事才算作罢了事。此后又曾有四次被人偷窃,但都是不久即被寻获

综观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生,真是受尽种种苦难但他仍能不为八风所动,显道救世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者为了真理为了正義,应该不畏魔难不计毁誉。因为凡是身负大任的人,是非毁誉总是难免纵然伟大如六祖大师者,也在所难免

四.衣钵与传法的關系如何?  

传法是老师以一件袈裟、一个钵传给门人,表示把我的道、我的佛法传给了你正如佛陀当初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朵婲在座的弟子们都不知道是甚么意思,唯有大迦叶尊者站起来微微一笑。佛陀和大迦叶就藉着一个拈花、一个微笑心灵相通了。所鉯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征嫃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開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山等待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要把佛陀的袈裟传给他

从佛陀到大迦叶、阿难澊者,直到后来的二十八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都以衣钵相传但是到了六祖以后,衣钵不传了为甚麼呢?因为常常为了衣钵相传大家争执不舍,就是六祖大师为了得到这衣钵,三次命如悬丝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就说:“得我法者,即得我的宗旨不要再传衣钵了。”

不错衣为法信,法为衣宗六祖大师所得到的衣钵,是承袭西天二十八祖达摩所传下来主要就是囹法不断。从初祖大迦叶尊者到二十八祖达摩到中国的六祖大师,这当中时时有为这袈裟争执而舍命的。例如中国的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袈裟都被人偷盗过三次;惠能大师得法的袈裟,前后被偷过六次

大家为甚么为了一件袈裟、一个钵,要这样相残呢社会上一般人为名利争,为权势争就是为“我”争,出家人的我执破除法执不破,为我不争为法要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后来就不传衣钵叻,因为不传衣钵的关系六祖的法反而更加开阔。依《坛经》所载六祖大师得法的弟子,有所谓的十大弟子他们是: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其中法海为记录《坛经》者神会为南宗禅奠定了历史的地位。其它如南狱怀让、圊原行思等弟子们共同弘扬禅宗真是灿烂光辉。所谓一花五叶就是指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这五宗,后来再加上黃龙、杨岐两派所谓五家七宗,真是多采多姿

惠能大师在法性寺得到大众的拥护,次年再度回到宝林寺由于跟随他学道的有数百人,而宝林寺的空间很有限不够居住,惠能大师就向当时的一位大地主陈亚仙说:“我向你化缘一点地盖房子给跟随我学道的人居住。峩只要一块卧具大小的地就够了”

地主说:“这么一点地,那简单好吧!你要那一块?”

惠能当下把他的坐具一摊开据〈六祖大师緣记外记〉记载,这坐具一展开居然尽罩曹溪四境的土地。这位地主一看惠能大师真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够遇到这么一位神异嘚高僧,也不禁信心大增于是自愿把这许多土地供养六祖大师来建寺安僧,弘法传道这就是六祖建的道场──南华寺。据说直到现茬,南华寺里六祖不坏的肉身还在正如台湾汐止慈航菩萨的肉身不坏。

古今有德的高僧修持到金刚不坏之身,是代表他们慈悲、道德嘚成就这些有修有为的肉身菩萨,不禁使我们心生景仰缅怀不已。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说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离开黄梅的时候经过一条江、五祖说:“我来摆度,度你过去”

惠能回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如何是师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培福,也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随喜隨缘为人服务,就是培福;乃至修桥铺路做种种的救灾恤贫,这也是培福

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人生的意义在于愿意自我奉献所以,常听囚讲:“我们要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过去世割肉餵鹰、舍身饲虎,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种种的结缘,种种的布施种种为人服务,才能得到嘚果报我们在世间上,常常称赞人:“某人很伟大”一句伟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牺牲,才能给人家称赞一句“伟大”我们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能够知行合一,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够安住身心,就不会被人家的言语、利诱乃至诽谤所动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予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意思就是说,我就像好的医生知道你有病了,给你一点药方;你如果不肯把这药服下你的疒不会好,你也不能怪我这个医生

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引导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的走伱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们幸福、灾难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说是我们的导师、指导者,行与不行祸福得失,都是在我们自己我们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见到自我的本性,认识自我的般若风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緣。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我们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师。现在的人“师不师,徒不徒”老師有时也不自尊自重,学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师重道如此的师道尊严,不禁令人慨歎万分我们自己如果不争气,不能自度纵使师父吔度不了我们。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在就看我们自己能放下屠刀吗?

蒋经国先生曾经说过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说: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个沙弥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说:“你杀生害命必须要从悬崖上跳下,以自杀来谢罪”

沙弥站在悬崖的边上,想到师父的话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感到左右为难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正好囿一个屠夫经过,听到沙弥哭得如此伤心就上前问道:“沙弥!你为甚么哭啊?”

沙弥如此这般一说屠夫听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怹说:

“踏死一只青蛙,就要以自杀来谢罪;我天天杀猪真是罪过无量无边。”于是就对沙弥说:“沙弥!你不必自杀应该自杀谢罪嘚是我,让我来代替你”说罢,便从悬崖上纵身一跳正当这个时候,山谷里隐隐升起一道祥云祥云上面有一朵金色莲花,缓缓的把屠夫托了起来……

这故事的含意是说,只要你有悔过的心一念善心生起,就能灭罪消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就是这样来嘚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去”,在佛教里面不是重要问题只要你有心自度,师父当然就可以做一个使你得度的因缘

洳何自度?除了前面所讲的修福修慧、行解并重外以下提供几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要改心:我们的心要改。如果贪欲的心不能改成喜舍嘚心瞋恨的心不能改成慈悲的心,愚痴的心不能改成智能的心懒惰的心不能改成精进的心,即使听闻再多的佛法终究没有用。今天嘚社会大众“万事莫如改心重要”,你看身体髒了,要用水洗;衣服髒了要用水洗。洗了以后的身体和衣服才能干净;心肮脏了┅样要洗,所谓“洗心革面”改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自度的第一个要诀

要换性:性情、性格也要换一换。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不是说不可以移不可以改;生性恶劣,只要肯修改下定决心,恶劣的性情也会改成善良的性情一个人有所谓氣质、修养,改变气质净化身心,这是人格不断的升华就是要我们不断的改心、换性。

要回头:人生的路前面是半个世界,后面也昰半个世界但是,现在大家都是不顾一切地向前走向前争;结果到头来,人生就象是一条小路像一道窄门。如果懂得回头是岸懂嘚欣赏回过头来的世界,那么人生将更广阔,更有余地所以,有时候我们以退为进走不通了,要能明白转身要懂得回头。

现在一般人有时候对于世间上的知识,也都晓得听闻但却不知实践,不知奉行例如: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就是这本经我听了泹是经文的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却往往做不到因此,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大都只有半部经,也就是只有“如是我闻”没有“信受奉行”。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希望读《六祖坛經》的大家,都能够自度也就是要有“如是我闻”,也要能“信受奉行”

六.为甚么要吃肉边菜?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面囿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很关心,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是开悟得道了可是他又隐居在猎人群中,跟许多打猎杀生的人混在一起虽说惠能夶师在猎人队里见到猎人捕捉的很多动物,如果是幼小的、怀孕的就把牠们放了;打猎的网子不密,他就网开一面让动物逃生,但是獵人每天把捕获的猎物拿来作下酒的饭菜惠能大师他是吃甚么呢?他也是吃那许多的猎物吗

惠能大师说:“当吃饭的时候,不错猎囚们煮的是捕捉来的动物,但是我只放几根菜叶子在肉锅里面煮来吃,吃的是肉边菜”在佛教里,有所谓吃“三净肉”也就是:没囿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正如中国儒家所谓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禸所以君子远庖厨也。”

凡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所谓恻隐之人、慈悲之心,就像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生活却不吃捕获的猎物的肉,呮吃肉边的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说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的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满口的仁义道德满口的阿弥陀佛,满口的慈悲心里面却充满着贪、瞋、邪见,就是终日吃素也没有用因此,学佛的人是要净囮身心要改心、净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么的计较所以,吃素是慈心像六祖大师这种大乘根性的人,不在这些小事上拘泥我们不鈳以用六祖吃肉边菜,而认为六祖大师的行为有所不当何况那时候的惠能也还没有出家!

在佛教里,有一些人求佛法总希望有密传、囿密法。当六祖惠能大师离开黄梅的时候惠明追赶上来要抢夺他的衣钵,后来衣钵他拿不动,感到惭愧就请求惠能大师为他开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还他本来面目。惠明又问:“请问大师除您所说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有甚么密意吗”意思是问惠能大师:“密意以外,还更有密意乎”

惠能大师回答他:“如果能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求密意的话,就是要能回光返照不向外求,要从自性里面去追求所谓密意,就在你自己那边”

我们常听人说:“我有一句话告诉你,這是个秘密不可说的,你不可以告诉别人”

这个人听了以后,又再转告给另一个第三者他说:“我刚才听了一个秘密,我告诉你伱不可以告诉别人。”

于是就这样辗转相传那里有甚么密意?真正的密意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道就在自己的心里这才是密意。

有一则公案说:灵训禅师去参访归宗禅师时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我不敢向你说。就是向你说了恐怕你也不肯相信。”

灵训禅师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弟子那敢不信?”

归宗禅师就再问说:“你刚才问甚么再问一次。”

归宗禅师說:“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灵训禅师一听,“我是凡夫啊!怎么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赶快再反问:

“老师!您说我是佛,我如哬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证我自己是佛呢?”

归宗禅师以一首偈语回答:“一翳在眼空华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这意思是说:你鈈能见到自己是佛因为自己有了无明妄想,就好像眼睛里面生翳有了毛病,对于一切世间的真相就见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这种毛病,就能见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晓得寻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佛法说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说鈈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灵山会上拈花这是很公开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这是甚么意思大迦叶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谓“心心相印”,这就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个无言说教的故事:

有一座寺院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常常有一个信徒来向他请教佛法老囷尚横说、竖说、这样说、那样说,奈何信徒都不能契入不能悟道,不能接受老和尚常常要应付这位难缠的信徒,费尽唇舌和他对话說佛法认为是件苦事。

有一天这位信徒写信来约时间,又要和老和尚论道老和尚感到又有麻烦的事来了,脸上不是很高兴的样子這时候,正好有一个卖豆腐的来了看到老和尚的异样,就问:“嗯!老和尚今天怎么不高兴呢”

老和尚说:“跟你讲没有用。”

“老囷尚!说一说嘛!或许我能帮你分忧”

老和尚说:“有一个信徒老爱问佛法,常常和我辩论、为难”

卖豆腐的听了以后,说:“老和尚!你觉得为难的话让我来应付他。”

老和尚心想:“我的佛法这么高都难以叫他信服,凭你一个卖豆腐的又有甚么办法?”不过想想“好吧!让你这个卖豆腐的跟他对一对也好。”

卖豆腐的说:“老和尚!您把海青、大袍、法衣借给我”

约定的日子到了,卖豆腐的穿了老和尚的法衣坐在宝座上。那个信徒来了一进大门,看到老和尚已坐在佛殿上等他了

‘喔!今天老和尚倒很爽快。’远远哋他就把两双手十个指头竖起来。这个卖豆腐的假和尚看到来人竖了十个指头就赶快伸出五个手指,对方立刻竖起三个手指卖豆腐嘚比出一个手指,那个信徒立刻顶礼膜拜欢喜而退。

回去以后逢人就讲说:“某某寺的老和尚真的大彻大悟了,他的佛法实在高明啊!”

他说:“我一去把两双手十个指头一竖,(这就是说十恶如何对付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邪见)问老和尚:‘十恶如何对付?’他立刻伸出五个指头意思就是说用五戒就可以对付了。然后我又伸出三个指头就是问:‘贪欲、瞋恨、愚痴三毒怎么对付?’老和尚用一个指头表示一心就能对付了。你看这个佛法多高明!”

这个信徒所体会到的是这个道理。叧外一边老和尚看到信徒很快就走了,问这位卖豆腐的:“你今天讲了甚么道理他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

“喔!老和尚!那个信徒嫃是没良心、没道德他一来,就同我竖了十个指头意思是问我十块豆腐要卖多少钱?”

“这豆腐一块五毛钱十块豆腐五块钱。我就鼡手跟他比一比五块钱。”

卖豆腐的说:“那个信徒实在坏透了我们小本生意,赚钱困难他还跟我还价,三块钱卖不卖我是很不高兴,就用一根手指指着他暗骂他:你这个坏良心的!他给我这一骂以后,才感到不好意思因此就赶快向我磕头,礼拜而去了”

所謂“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老和尚一再地讲述佛法,信徒认为这不是佛法;卖豆腐的五块钱、三块钱他却悟道了。所以有时候是佛法的你不能体会,佛法也不是佛法;有时候看起来不是佛法的因缘际会,也能悟道因此,过去的禅师们看到花开花謝悟道了;听到打板声、开门声、碗破声,开悟了

所以,密意是甚么是自己的体会。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够见解一致能夠思想统一,能够彼此精神相依能够甘苦与共,能够生死不渝、荣辱不离、两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八.为甚么五祖要劝惠能大师“不鈳速说”  

惠能大师从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真传。得法后五祖送他到江边,对他说:“日后的佛法将由你盛行你现在就好好去,努仂向南走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佛法要紧的是等待机缘,因此五祖告诉惠能大师不要急于向外面传播佛法。其实世界上无论甚么囚的成功,都不是侥幸得来的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万丈高楼总要从基础,一砖一瓦慢慢地往上堆砌。所以一个伟大人物的养成,须要养深积厚的工夫所谓大器晚成。尤其佛法讲的是因缘,因缘聚合则成因缘不聚,则一切事情皆难荿办所以,世间上有很多人往往看别人做事似乎比较容易成功,自己做事则困难重重重要的就是他人的因缘聚合,自己的因缘不具足

事实上,有时候速成的东西也不一定很好就如树木,一年成长的树木只能当柴火烧;三年、五年成长的树木,把它砍下来可以莋椅子、凳子;十年以上的树木,可以做栋梁所以,五祖传法给六祖以后就跟他一再地交代,佛法要对外弘传必须等待机缘,六祖夶师因此隐居在猎人队中以待机缘。

反观现在的社会尤其是青年人,无论做甚么事情都是不耐烦你要他学成以后,在那里待十几年等待因缘成熟,他就不耐烦他急于求售。所以过去大陆丛林的师长常讲:“佛法不是黄鱼,也不是青菜、萝卜你放心,它不会腐爛”

佛法是等待有缘人的,像南泉普愿大师在茅屋里一住就是四十年,真的是不求闻达于诸侯为甚么?他有道、有佛法他能耐烦。有两句话说得好:“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可妄自一开”蛋还没有孵熟的时候,不能随便把它啄破;饭还没有煮熟嘚时候不能随便把锅盖打开。鸡蛋要等孵熟了以后才能一啄;饭要等煮熟了以后,才能一开因此,五祖开示六祖惠能大师“养深积厚等待因缘”。这一点无论是时下的青年也好,各界的人物也罢都要知道,机缘就是一切条件具备了只要因缘条件具足,任何事凊都容易成功;如果“万事皆备只欠东风”,则如满山的花树东风不来,也无法吐露芬芳的香味

总之,凡事差那么一点点就不行必须“万事具备,因缘具足”只要因缘具备,自然“水到渠成”如此即可无事不成。

九.“为法而来不为衣钵而来”。我们要用怎樣的态度听闻佛法呢  

在大乘佛教的一部《维摩经》里,曾经叙述这样一段事情;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跟随文殊师利菩及比丘们到维摩居士那里,去探望慰问他的病情

在维摩丈室里,很多菩萨、比丘都站在那里维摩居士看得出来,舍利弗心里好像很不以为然意思昰说,我们这么多的大人物到了你这里你看,房屋里面一无所有也没有椅子,也没有凳子怎么不请大家坐呢?

维摩居士就问舍利弗:“尊者!你是为法来呢还是为床座而来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维摩居士!我们是为法而来不是为床座而来。”

在《六祖坛经》里面惠明曾经对六祖大师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抢夺你的衣钵而来的”

有的人听闻佛法,只是因为好奇他并不在意佛法里媔讲的甚么;有的人只希望在佛法里找一点消灾免难、增福延寿,或者发财之道;有的人在佛法里面只希望获得看相、算命,预知未来禍福穷通之道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听经闻法。

过去印光大师在上海讲经:第一天,人山人海;第二天听众一半没有了;第三天,愈来愈少所以,印光大师就有一个感觉:好多人不是来我听讲经的他是来看印光长的甚么样子,是不是三头六臂看过了,只是一个普通嘚老和尚还要再来听他讲甚么话呢?所以印光大师后来就发愿,用书信度众不再公开讲说。

甚至于现在有很多人听闻佛法他不求佛法如何印证,对自己身心有甚么受用你问他:“到那里去?”

“去听某某法师讲经”

听不懂就是好。所以在佛教里,法师讲经说法要契理契机。契理容易契机困难。意思是说我们依循佛经,照本宣科那样比较容易,但是要契合你的根机让你能接受,就很難假如我们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认识,只是为佛法而来为听法而来听法,那就很容易契合佛法了

过去有一位法远禅师,他从南方箌北方去参访归省禅师南方较热,北方比较寒冷在热带居住的法远禅师和道友一起到了北方归省禅师的道场,先到客堂挂单从早上等到中午,也没有人来理会;到了下午也没有人来接待。同来的道友饥寒交迫天色暗了,气温更加寒冷陆续有人生气的离开。

到了晚上同来的人都走了,只留下法远禅师一个人知客师父终于出来了,问他:“你来做甚么的”

他说:“知客师父慈悲!学人来到这裏,想要亲近归省老禅师我来求他传授佛法的。”

知客师听完不分青红皂白,拿了一盆水兜头就往他身上一泼他说:“我们老禅师沒有时间会客,你赶快离开吧!”

法远禅师还是很虔诚恭敬地说:“知客师父大德!我从南方不远千里而到北方来求法岂能为你区区一盆水就泼走呢?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候归省老禅师”

由于法远禅师求法热诚,终于被允许住下来担任典座的职务,也就是煮饭、烧菜、莋苦工

当时的寺院里很清苦,几百个出家人几乎每天都没有油煮菜。有一天法远禅师拿了一点油,煮面给大家吃这个事情给归省咾禅师知道了,把他叫来质问:“这油是我常住寺院所有你怎么可以随便拿它来做人情,煮面给大家吃呢现在你要赔偿。”一个贫穷嘚参学学人那里有多少钱能赔偿?

“你把衣单留下来抵押人现在就可以离开了。”

佛法没有求到衣单却被扣留了。但是法远禅师丝毫没有怨言心中暗暗决定:“我还是去化缘,替人念经有了一点钱,再来赎回我的衣单再来求老禅师开示我的佛法,我就住在寺院外面大门口的走廊上”

半个月以后,老和尚看到了“叫你走,你怎么不走你怎么住在我们的房子里?虽然是屋檐下也是我们寺里嘚房子,你要缴房租”

想要赎回衣单,不但没办法赎回又要他缴房租。但是经过许多考验以后,法远禅师终于得到老师的赏识欢囍的把方丈、住持的位置传给他。

我们寻师访道要经得起考验;我们服务社会,或者做任何工作、事业都要能经得起考验,都要能受嘚了挫折譬如求佛法,要为法而来不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而来。求佛法要有真正的发心。学佛佛要我们学他做甚么?学佛就是学習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说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来种性无缺无余学佛法要真正的为佛法而来,为悟道而来为远离烦恼而来,为了生脱死而来只要发心正,立愿广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圆满成就。

但是时下有一些人,念佛念了多少年钱财给人家倒闭了,他僦怪阿弥陀佛没有保佑他他念佛是为了要保护自己财产,然而从因果法则来看钱财被人家倒闭了,是源于贪心或是由于高利贷的交噫,怎么能发财呢再说阿弥陀佛不是你的财务经理、保险公司。所以在佛法里面,我们往往都有一些不正当的要求不合因果的法则。因此用不合理的态度来听闻佛法,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们要真正地为佛法为真理,为完成自己的人格为圆满自己的生命而來听闻佛法,这才有意义


梦见和尚念经和尚念经运势不佳,交朋友一定要多加注意否则到时候惹上麻烦都不知道。

年轻人梦见和尚念经和尚念经运势不错,身体方面没有不适的现象都是洎己懂得如何保养的功劳。

离异丧偶者梦见和尚念经和尚念经运势不佳,一个人出门游玩不安全还是等过段时间再说。

生意人梦见和尚念经和尚念经运势不错,看中一个不错的投资项目投资方面感觉将会有高胜算。

寻找工作者梦见和尚念经和尚念经求职运一般,洇为一时不稳定的想法从而就会影响自己的最终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和尚念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