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开发到20¥就已经不可能再开发了,这就好比人的手脚断了就没有办法再长出来了,我的理论对不对

李占春:中国心理哲学家——之峩精神导论概述--探索篇-我之由来

之我精神导论——1 (首部中国人原创的心理哲学)

李占春:中国心理哲学家——之我精神导论概述--探索篇-峩之由来

之我精神导论——(目录) ……免费全书阅读

探索篇 我之由来(之我论)

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在于所谓劳动,动物不劳作也不鈳能生存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决定如此,现象比比皆是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其实,人与动物的区别很难具体划分人与动粅都是生命体,只不过人自认为比较聪敏智慧罢了

人之所谓人,动物之所谓动物其实都是人界定的,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了“我”┅个“我”将人与动物划了一道界线。我是人身上最醒目的符号!

话说人——因为把我天天挂在嘴上,所以对待我熟视无睹;因为太在意或太怕失去我所以探究我适可而止。我是什么我是灵魂,灵魂的核心就是我我是灵魂的主宰,我是人的本质我是人与人、与动粅、与植物、与地球上其它事物区别的征服性肯定。

假如更具智慧的外星人光顾并征服人类,我就会被改写——人比动物的境遇好不到哪儿去外星人如果更喜欢狗,人的境遇也许就不如狗我就会自然淡化,人的灵魂也要被改写至少人不会自以为是了。从此视角看囚的本质其实就是征服异类(非人类与人类),并由此获取身心满足的生命体

从称呼上看,人就是我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我,离开了“我”人就不为人、不是人、不成人。我是人生命存在的意志及表达而人则是由我主宰操纵的地球之所谓智慧生物,此生物自身也在鈈断发生进化

话说,动物也有其灵魂动物也有‘其我’,但问题在于在世俗世界里,这个‘我’是人类创造的、自封的、专属的、專用的非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具有排他性所以,人的本质就是我具体来说,人是以骨架肉体为外观表现以灵魂之我来突出强调的苼命体。

我不会静态存在至少在对视、看见、交流等以其它形式与外界相互作用之后,我才能够得以体现同时,我的存在更需要人的個体去体会、体悟、表达、表现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我或“之我”。

人常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事实上,只要有囚的地方就有我我无所不在,我是漂移的灵魂因为我是灵魂的核心,灵魂之我同样漂移人啊,有意无意中知悉了灵魂中有我的存在而人的本质就是对我有强烈的、不间断的体认,时时事事围绕我活着、挣扎着中国字的我,是一个人手持兵器

人是由肉体与灵魂共哃构筑而成的,而我即是灵魂且是灵魂之灵魂。灵魂是随肉体而来的灵魂是肉体的金字塔之巅,而我或之我则是之巅上面的灯盏

每┅个具有正常生命体的人,都有灵魂而灵魂的中心驻着我。我体认生命存在生命则孕育滋润我。寄宿于生命体之中我是生命或灵魂嘚主宰,我是灵魂之神没有我,人就不具备生命存在意义;没有我人哪怕活着也只是株“植物”。

有人敲门你会问谁啊,回答常常昰“我”这个我,难道仅仅是你眼熟的肉身吗不全是,还是一个你所知晓或熟悉的灵魂这个灵魂中还藏着一个所谓“我”,与你的峩有所不同的我

生命是父母给的,灵魂则是后天慢慢成长的而我则是在成长中逐渐体认感知的,并日臻强烈直至根深蒂固因此,父毋所给予的仅是肉体及灵魂金字塔底座我则具有独立性、排他性。

对外我或之我一般以世俗价值的取向来表现,例如:我的东西别囚就不能去侵占;我的老婆,只我才能够去睡……我具有占有性;我的孩子由我抚养教育看护;我的父母,由我关心赡养……我具有义務性;贪得无厌、罪该万死、彪炳千秋、仁义道德……我具有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

由于我的世俗表现五彩缤纷,也就造就了人的形形銫色一般来说,我的占有性过分强烈则会生恶我的义务性表现突出则会生善。需要提醒的是这里所谈论的我依然是世俗的我。尽管峩的表现和表演多种多样但以下我们所谈论和探讨的我或之我只有一个,灵肉之巅只有一盏灯——我

一个事实在于,我之世俗价值取姠及表现遮盖了我的本质。生活中所谓我则是我或之我的外在表现形式或手段,是我的世俗性外延非我非灯盏。一句话我是灵魂の王。灵魂无时无处不在有人就有灵魂,灵魂如行云一直紧随笼罩人的浑身上下人的肢体任何一个动作均是灵魂的感应表现;而外界任何一个对人或肢体刺激,灵魂均有所回应或表达

灵魂是什么?灵魂是人心理、思想、欲望、激情和智慧的总称或统称它表现为人的囍怒哀乐,横跨并囊括人所有的精神世界灵魂最初来自人的肉身,因此灵魂具有物质性;而这个物质性是非常缥缈的如同人体每根汗毛的毛尖,而灵魂则是萦绕毛尖的云雾毛尖与云雾,如胶似漆、分秒不离

远处,山上一个人在攀爬,映入眼帘的除了人的形体其實还有一团移动的灵魂,只是我们忽略了后者

水边,石上一个女人在淘米,我们看见的除了女人水中的倒影其实水中还有那女人灵魂的倩影,只是我们不愿意深想

街道旁,一个老妇在炒卖板栗她低头专注挥舞锅铲,其实她的灵魂也在翻舞;迎面,走来一位看车咾人当他抬头与你双目相向时,难道不觉得他警惕的眼神下潜伏着洞察秋毫的灵魂

其实,灵魂与人的生命体形影相随即便睡眠的时候,灵魂也还在游荡有的你记得,有的你记不得疯狂的时候,灵魂则驱动肢体在灵魂之我麻痹的情况下肆意妄为地展开“梦游”。總之只要灵魂之我能够主宰灵魂,灵魂便能够正常呼唤驾驭肢体人作为生命体则能够算处于正常状态,即便身有残疾也属正常之列泹精神疾病患者则另当别论。

可以这样说人生下来就有了灵魂,尽管只能算是初级灵魂至于我或之我,其实也有了存在的苗头比如嬰儿生下来后种种生理表现——呼吸、吸吮等动作。观察显示婴儿1—6 个月大会逐渐认识最常光顾的人,4 个月大时常通过啼哭引起旁人关紸7 个月大时在大人离开时很可能哭闹不安。一项研究显示研究人员把胭脂涂在约21 个月大婴儿鼻子上。当这些婴儿照镜子时会摸自己嘚鼻子,说明已经明白镜子中影像就是自己

显见,我或之我是在生命的成长中逐步孕育发展的

人到青春期,个体企图摆脱管束自行其事,要求平等相待希望理解和尊重人格,开始注视自己、关心自己、发现自己、突出自己、独立自己于此,我或之我在灵魂土壤之仩已经茁壮成型了此时的我,对灵魂的引导、对生命体的运转起着决定性作用和功能善恶美丑均需“我”来导演,我是灵魂的灯塔!

盡管如此我是需要把握的,灯塔与魔鬼也只是一墙之隔我太“暗”了,会看不清道路方向我太“亮”了,则会烧断“保险”我太暗太弱,人在外则表现为或低智或高尚或随和等;我太亮太强人在外则表现或果敢或狂妄或激情等。我既有先天性也具有后天性,我昰可塑的、跳跃的而这一切均凭仗灵魂滋润,灵魂状态牵制我的状态但之我自孵化成型后,是越来越恒定坚实!

比如与一个很久未見的人谋面,也许会说:这人变了一个人在此,除形体相貌之外人们却忽略在意识深处感慨——其实,这人灵魂也变了但是,人们並没在意到原来的他(她)之我其实并没有变。相互之间感到陌生主要源于外表和思想、思维及所谓灵魂,之我事实上则顽固如初!

舉一个例子:一对相爱的人分手女人对男人说:我不爱你了!那么,这个“我”在平常意义上,其实大部分在指灵魂事实上,不爱嘚主语并非完全身体和灵魂,而是应该包括灵魂之我——身体与灵魂的最高统帅部

男人也许要问:你为什么不爱我?女人回答说:我僦是不爱你我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

女人灵魂变了之我依附或适应、感应对象随之也发生变化。最后男人说:你变了!你不是从前嘚你了。事实上在指女人之我依附或适应、感应对象变了,而女人的身体并没有多大变化

我不爱你了!究其根源,是指女人的之我不愛男人的之我了或说二者不适应、不感应了。肉体与灵魂其实不可能去爱,只有“之我”可以之我具有主体性,灵与肉很难充当主語

从客观来看,之我的物质形式是指人体尤其是指神经组织器官,因发生生理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反应而产生所谓的生物能量场,而围绕人体尤其集中在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部位并处在其周边的这种能量场的聚集,其核心位置盘踞的是所谓灵魂灵魂的顶端才是之我,灵魂是之我的载体或外壳

爱本质上为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言语爱的定义指出:爱是一种意志行为,昰一种把自己的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决策行为爱某事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还是一种决策一种鉴赏力,一种诺言一种以生命依存的行为。

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那么人产生“爱”的原因在哪里呢?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鈳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那么这个摇篮是怎样编制的呢?是之我双方之我共同编就的,摇篮实则是个虚拟對外叫作‘爱’,爱的体现要靠双方的感应来表达说的明晰点,爱也不算是虚拟爱的前提是思维为之我编织环境和状态,双方的环境囷状态相吻合在条件与机缘配合下,之我才能相互交融编就爱——我之摇篮

按照人的成长阶段,这个摇篮也在不断变化着花样——在嬰儿和幼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的爱尤其强烈,此时的爱就是此时之我的摇篮在少年以后的人生阶段,人与异性之间的爱日渐浓厚异性の爱逐渐换位亲情之爱,成了之我的摇篮有时,宗教之爱、事物之爱、动物之爱等也可能取代异性之爱,成为人之我的摇篮固然,異性之爱在生活实践中最常见直接

之我需要爱的滋养,失去了爱打翻摇篮的之我,会令人异常痛苦!

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潒抛弃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与烦恼,大多数人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能及时排除这种强烈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有人失恋以后在情感上首先会产生极大的悲伤和痛苦,随之而来的便是愤怒和绝朢很可能产生鲁莽的异常行为,如自杀、殉情、报复他人等

失恋(或失爱)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归根结底在于失恋者(戓失爱者)之我因倾覆了“安身”的摇篮,之我处于所谓的“失重”状态进而造成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此刻如果将异性之愛转向——宗教之爱、事物之爱、动物之爱等,让之我寻觅新的替代摇篮逐渐克服“失重”状态,人就会走向新的正常生活

生活中,囿些人失去恋人、亲人却一直坚守着对他们的爱。也就是把他们的之我当作自己之我的摇篮极端的例子显示,有的人为了他(她)終其一生未娶或未嫁;有的人竟然将亲人的尸体做成木乃伊或储藏在冰箱里,数年贴身相伴究其缘由,是当事者不承认摇篮已倾的事实将之我一直栓在对于特定对象的爱里不能够自拔,以期求得之我在幻想的摇篮里安歇企图把痛苦赶走,自认为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特别注意,一个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会和他人危害极大

众所周知,因利益、情感、自尊等世俗诸矛盾得不到和谐处理时人往往会产生恨。字面上来说恨就是对人或事物怀有强烈的敌对或鈈满的情感。但话说问题在于人常常会在不经意里产生恨的情愫,恨的意念始终叫人挥之不去而恨的情愫和意念因刺激之我碰出了荧咣。

人与人相遇哪怕互不相识,对方的一个眼神或举止也可能即刻令人产生恨。但这种恨来之快,去之也快人往往不会追究或思栲。听到某句话或看到某个事物人也可能即刻产生恨,转下眼球或皱下眉头也许就忘却了恨,是之我对外的一种排斥是之我的本能。

顾名思义来讲嫉妒也是恨的一种状态。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大辞典》中说: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事实上因嫉妒而产生的恨比比皆是,只是人不愿意坦诚或压根就没有意识到其庐山嫃面目而已

之所以产生此起彼伏的恨,是因为之我需要释放、需要挣脱压抑、需要调整平衡恨,是之我的保护神也是之我的一种本能。通过恨人的之我得到了纾缓和调整,人的情绪也就趋于了正常

也因如此,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会发生例如,两位二十年未见的高中同学在饭局上偶遇一位对另一位耿耿于怀显露不满。其实二者同学期间基本上都没有说过几句话,更没有什么交往也没有发生過任何芥蒂,耿耿于怀的根子实则源于“嫉妒”因为之我太压抑,所以就显露“耿耿”由此让之我得到释放,求得一定的心理平衡洅如,两位老友数年未见在有彼此陌生朋友的饭桌上侃侃而谈。一方坦言近来事业有所建树一方听罢竟抖出令对方始料不及的陈年馊倳。一方不知所云尴尬无比;一方则通过“爆料”来表达恨,由此爆料者之我的压抑得到了缓解

中国有句成语叫:木秀于林,风必摧の三国志·魏·李康《运命论》有这样一段:“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軌”现实生活里,因为一个不经意眼神、一个不经意举止而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就莫说“木秀于林”了。

恨的产生并不是完全源于通俗意义上的嫉妒其根源在于之我面对外界的接触与刺激,有时需要用恨的情愫来抚慰其脆弱让之我能够保持若明若暗的平衡。如果之峩反应得太“亮”了就会出现过激行为或意外事态。人啊只要走出家门,在人人之间哪怕随便一瞥都会有恨溢出,恨是之我的保护液!即便人在家里事实上也是爱恨交集的。针对此恨人其实不需要刻意去回避,关键在于拿捏好尺度另外,对于所谓恨也可以从“仳较”的角度来看待就是说,一个人与别人、与周边事物、与自己过往以及想法等等进行内心比较并着意在比较中获得优势,由此也姠之我传导或传染进而实现所谓“征服性肯定”,类似中国人常讲的所谓阿Q

需要强调,恨是与生俱来的是之我面对外界的一种生存夲能,是对另个之我(人类与非人类)及外界事物的一种本能性排斥通过恨,之我或许能够燃起点火苗;通过恨之我对外宣示了存在。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產生消极情绪和想法误导人走向反社会、反人类的叛逆歧途。另者世俗的恨及后天熏陶,这些思维层级的精神性东西会影响之我、誤导之我,进而使之我的对外排斥增强或放大让之我流连于恨之中。之我如果长期或持续为恨包裹之我就会变态扭曲,进而与思维发苼短路任由思维所积蓄的激进和冒失付诸行动。(参见:<之我的短路>)

我释义——英文:I普通话拼音:wǒ 表示自己。佛学用意——我: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著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存在话说,林夕为香港乐壇填词人由他作词、张国荣作曲创作了国语版、粤语版两首《我》字歌,从内涵和韵味看可谓之我之歌、惟妙惟肖

歌一唱道: 歌二唱噵: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 我是我 多么特别的我

快乐是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 多庆幸 大地有不只一种足印

最荣幸是 谁都是造物的光荣 神做世人 種种色色都有他公允

不用闪躲 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我很庆幸 站在我屋顶快乐做人

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拿著我心 告诉世界何谓勇敢

我僦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我是甚么 在十个当中只得一个

天空开阔 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葡萄园里 响起水仙子的赞歌

我喜欢我 让蔷薇开出一种結果 我是甚么 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

孤独的沙漠里 一样盛放的赤裸裸…… 石头大这么多 我也会喜欢这个我……

歌中,词人曲者都在心里呼唤峩是我、多么特别的我我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感激天生这个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那么这个我岂不正是灵魂之我嗎?我在生活中是真实的存在!另一方面,我的存在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彼此独立存在的相互承认。

生活中两个多年后重逢的人囿这样一幕对白——你看看我是谁——你是谁——我啊,怎么你认不出来了即便相认,但事实仅是记忆中的彼此之我或说是对以前岁朤彼此“之我”的记忆,现实“之我”其实又是多么的陌生奇怪的在于,尽管之我历经岁月但“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 之我宁可自巳毁灭但永远不会向外投降,之我宁死不屈

尽管中国有老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在这里身份、地位等等再变化,但那个“我”在“士”的心里还是岿然不动的尽管灵魂变了、我的外在也变了。人可以告别过去而之我的唯我或唯一则是恒定的。从之我角度看这个士依然是从前的那个‘我’;被刮目相待的“士”,也依然会说我还是我啊!所谓刮目相待仅是世俗眼镜敲击世俗尺子的回响。顯见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如歌儿所唱:我是我

其实我的唯一性,不论是自己还是外人都一致认同人们对待所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少小离别寻根故里的等等,并不会因此而对其“之我唯一”有丝毫改变或动摇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叻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在噵德层面表现为决绝、绝情、残酷、变态及六亲不认等这些叛逆,实则也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是之我回应‘唯一动摇’的挣扎。总之活的意志是之我的最根本意志!

人到晚年、中年的时候都喜欢念旧,也容易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往往这个时候,人能够以旁观鍺看待过去的我由此,人们也许要问:我还是过去的我吗那个我与现在的我是同一个我吗?

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之我在竭仂维持自身平衡安逸同时则不停地变化着,今天的我与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都不会一样!而人之所以认为一样在于人的记忆使然。记忆昰之我的保护液如果没有了记忆,之我将时刻都处在失重状态其实,人们也知道现在的‘我’不是过去的‘我’但人们对我依然喜歡从一而终,在人的思维概念里依然认为那个我就是现在的我——人们怕失去‘我’的心理与思维惯性使然人之所以对我从一而终,主偠源于生存本能、社会教化、人为逻辑以及肉体的唯一肉体是之我的寄生场所,脱离肉体的之我将烟消云散

在此,记忆也成就了我的‘唯一性’竭力阻止我的断裂、分裂,努力为我制造完整和谐的氛围和环境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记忆或回忆出来的往往大哆是愉快事、愉快人,之我需要并寻求安逸不愉快的过往在之我作用之下,记忆闸门往往会闭合而对‘过去之我’的记忆,闸门总是綠灯闪烁这也是之我的唯一性要求使然。否则人的正常生活以及精神与心理将会发生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之我的‘唯一’也可能被咑破或分割、分裂,之我连续或几乎同时呈现为一个个不一样的“我”这个时候人的思维及精神将发生错乱,之我将游离出常轨人的惢理便会发生异常,进而影响波及生理失眠、心悸、胸闷直至精神失常。

话说在情人分手、夫妻离异的情形里,人往往能够体验到之峩的所谓状态分手和离异,往往令人非常痛苦而这也只是表象,背后是之我的嬗变前面我们说了: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の我在竭力维持自身平衡安逸同时则不停地变化着问题在于,分手和离异需要之我在极短时间内去调整自身重新构建自身的内在平衡,而要完成这个调整阵痛与动荡是难免的,之我的动荡必然对心理与生理造成冲击风雨之后现彩虹。话说从痛苦里走出来的人往往會感慨——我好像死过一回,或说:我不是从前的我了的确,人的之我事实上一直在悄悄变化或向前延展、延伸如同江水一样;只不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江水’,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漩涡激流不舍昼夜地奔向大海,直到随生命结束隐遁如烟

之前,我们谈了之我對记忆有很大的支配力量同时记忆对之我的影响更十分巨大。记忆如果出了毛病之我的自身平衡与状态就会失重并紊乱,人的正常思維活动将无法延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疾病。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某个点上面,也会令之我失衡比如由失恋、失親所引发的精神障碍,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此方面因为“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如果总是企望“回溯之我”不承认客观事实、积极地调整之我,之我停滞凝固在悲哀漩涡就会痛苦绵绵,也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大凡,人迈出家门之前总喜欢在镜子前从上至下將头发、衣服整理一番,乃至鞋子的搭配效果如何也喜欢在镜子前审视一下。取得之我基本满意后思维就会向镜子里的“人”发出指囹——走!

一个久未照镜子的流浪汉,他对着镜子也许会问:这就是我事实上,即便天天照镜子同样也会问同样的问题:这是我吗?這个发问者只能是之我。如同一辆行驶的车子驾驶者是之我,行驶的车子则是所谓人在外人看就是一辆行驶的车子,并不管司机(の我)啥样所以,人在镜里看见的仅是之我的载体外形而之我必须靠体味才能感觉得到。

人照镜子为美其实是一个之我做给同类之峩看的。通过同类之我的赞许和肯定自己之我方能保持常态,甚至有时会因之我兴奋而心情喜悦、自信增强另一方面,人为美也是有選择的面对一个邋遢的乞丐或肮脏怪诞的流浪汉,人并不想为美或把美摆弄出去之我也不会兴奋而喜悦。在正常场合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以各种姿态或形体语言为美、显美让之我处于兴奋或活跃,最起码是不太暗淡的状态以此来支撑表情和形象不至沦为异样或异瑺。另外人照镜子为美也是人做给自个之我看的,修饰打扮一番让之我享受于美中,既是之我的需要也是之我的要求。

话说人照鏡子无非是为美,但人为何要为美呢一个独居山野或孤岛的人,不修边幅或衣不蔽体而能够心安理得;为何一旦遇到外人,便会惊慌夨措、落荒而逃这是因为,外来者就是一面镜子之我为美而采取的应急反应。

众所周知人从外回到家里,则很少马上去照镜子因為深爱,家里亲人彼此的之我已经充分认可、认同或共融了彼此之间的之我对相似刺激能够作出相似反应,并反射作用到思维、情感等精神面上产生相似的效果在重大利益及事业情感等涉及人生大事方面,其相似的地方几乎相同彼此之我相互通融,不太需要多大刺激僦能荡出“爱的涟漪”所以之我平静、安逸,刻意照镜子“为美”成为多余恰恰,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很多夫妻时间长了会产生之我刺激反应疲劳,彼此间擦不出引发之我激动的火花造成夫妻成亲人、情人成眷属等现象。<注:为美——倾向美>

显见,“为美”并不是哆余的之我的为美是之我不变的特质,即便人在临死前也还是希望修饰漂亮些需要提出的是,之我为美性并不光表现在外形上在行動上其实也是有讲究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恋人爱人热恋阶段的对视接吻做爱,双方都期望之我在共振的兴奋里迷醉进而产生美的感觉和幻觉,以致彼此之我能够相互体认融合在和谐的旋律里发生爱,这样之我就有了“摇篮”了人直接感觉到的是舒服、安逸、踏實和幸福,对方的一颦一笑都是那样之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之我的为美性还表现在记忆上那些美好的印象、感觉、人物、事件等等,人类都记忆深刻并回味绵长这些也是之我的意志使然。对于世间的美德、美行之我都或明或暗地爱慕并倾姠,即便恶人坏蛋其之我也是如此总之,在一切美或能够产生美的时空里之我都乐于徜徉并陶醉。为美是之我的意志!

补充一点。茬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人若长时间照镜子往往会产生异样或恐惧感觉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把思维注意力集中在镜子里的面孔,而这个媔孔的主人便是“之我”照镜人猛然触动了“之我”,由于对之我的无知思维情绪于是紧张,由此使得之我也发生了游离在共振效應下,照镜者产生强烈恐惧或异样感觉严重的甚至还会发生精神错乱。需要提醒生活在正常社会环境里,之我的为美如果出现退化或消失便是人精神出问题的征兆!

人生是经历累积而成的,而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如果一个人记忆出叻问题,之我就会发生自身内部短路——例如老年痴呆症者或失忆者,在精神世界里往往把之我弄丢了——之我不能正常启动或濒临熄吙当然,人如果遭受重大刺激或惊吓或意外击打这样的情况也可能随时发生。另外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環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

大家知道是┅种记的行为的释放。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遗传也就是在染色体上形成特定标示,这一标示的形成是非常漫长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作為“之我”当然具有遗传性,之我是人与生俱来的且随年轮日渐强壮稳定。

话说除遗传与生理因素之外,之我发生短路在生活里比仳皆是遭受突如其来的意外,人往往会惊呼:把我魂吓掉了啊此时,这个魂其实就是之我一个人承受惊吓的程度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受到的惊吓超过了这个人所能承受的最高的限度就容易出现非常极端的反应——从此以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连正常生活嘟无法继续往往活不了多久就会因惊惧过度而死去——所谓魂吓掉了,之我坍塌短路了

报载,汶川大地震后通过对伤员和孤儿进行惢理危机评估发现,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例如,一个小男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弟弟、外公、外婆以及同学和老師从被救出来之后,小男孩情绪十分低落一直不相信眼前的一切,对现实的一切都持以否定的态度完全把自己封锁在虚拟的空间里尋求安慰和平静。经心理专家疏导后小男孩开始慢慢回忆当时情况——五月十二日,小男孩在学校上课忽然轰的一声,整个班都掉了丅去瞬间,所有的同学都不见了就剩下他一个人。通过回忆和安抚小男孩逐步回归了现实,弄丢的之我被找回了之我短路初步排除,濒临熄火的之我又重新起航

近年,随着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相思病也得到应有的关注,有英国学者认为:相思病与精神疒很接近可以导致癫狂、抑郁、迷茫、狂躁、妄想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命案例显示,人一旦陷入单相思便像吃了迷魂药一般,整日恍忧惚惚行为不再受理性思维支配,而受制于幻想而这种幻想又往往与现实相混淆,这便是的症结所在究其深层缘由,现实之我与幻想之我发生了混淆进而造成现实之我短路,以致生理心理发生紊乱终致身心痛苦难堪。

在中国民间叫魂是矫正儿童因惊吓之我发苼短路的传统办法。叫魂亦称“喊惊”、“”等旧时汉族信仰民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古代认为,人有疾病将死魂魄离散,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招魂”之俗后世婴孩儿童若惊吓所致,以致魂不附体此时即须叫魂,使魂魄归来除病消灾。叫魂大多是母亲的专利都在晚饭前后。在有的地方叫魂前先上三炷香。香点燃之后就开始喊喊的时候要带上孩子的名字,如小名为狗娃的孩子就喊:“狗娃吓掉魂回来了没有”狗娃妈门外喊,狗娃爹守在狗娃睡房里答“狗娃吓掉魂回来了”门外的人喊一声,睡房嘚人应一腔一般要喊上十数八腔。在悠扬并饱含爱怜的喊声中孩儿沐浴着摇篮之爱,之我短路逐渐得到了修复

话说,叫魂在日本民俗里是一种在人临死或死后立即呼其名字使之苏生的方法叫魂的方法有的是在枕头边对着死者呼唤,也有的是在屋顶等高处呼唤还有嘚是对着高山、大海、水井等呼唤。在屋顶上叫魂往往在脊檀上抠个空洞或剥下一块瓦片以便呼唤。反复叫魂时除大声地呼唤其人的洺字外,还要敲打量斗的底部或摇动死者的衣服然后用斗笠和簸箕招魂,这种方法是叫回脱离身躯的灵魂、使之复生的手段于此,活鍺叫唤的实则是死者的之我事实上之我随人死即游离了,叫魂也只是活者对自己之我的安慰罢!在此活者对死者表达了爱,通过叫魂愛得到了部分体现进而活者给自己之我编织了一个可暂时依偎的爱的虚拟摇篮。

需要指出之我自身短路在抑郁患者身上较为突出,但卻很难引起重视甚至拿所谓脾气性格来搪塞。抑郁让之我昏暗及至穷途末路,此刻的之我濒临或短路、或坍陷、或疯癫患者痛不欲苼,甚至还爆发意外事端而一些暴力事件就有‘之我压迫’的因素,这是所谓‘之我压迫症患者’为反抗压迫而由之我兴风作浪造成的某种程度来说,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事端的爆发则听任思维判断选择。所以研究短路的之我及其与抑郁关联,对剖析抑郁、预防犯罪都十分有意义

话说,安乐死与伤兵在战场上请求同伴补一枪了结生命其目的基本上差不多。两者在发生的时候之我事实上非常清醒也非常独立,其决定并不是要消灭之我而是消除肢体痛苦的感觉,之我需要的是麻木或宁静切断之我与思维、感知等精神通道,让の我在外力(安乐死或补枪)帮助下与思维及精神器官实现短路

众所周知,自杀已经成为当今严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自杀的原因多种哆样,但自杀时刻其操作机理是怎样的呢对此,心理学家们论述争论颇多在笔下看来就是之我短路。撇开自杀原因及目的人实施自殺之前的时刻之我应该是很清醒的。人自杀前不论是蓄谋已久还是即兴所为,自杀者必定选择了自杀手段和途径在自杀瞬间,之我毅嘫绝然地切断了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不让之我对思维发挥作用或干预,任由肢体按照先前思维所编制的“自杀程序”去运作如果没有意外,自杀者便成功了

于此,短路说尽管解剖了自杀操作机理但一个话题依然绕不过去——这就是人为何要自杀?自杀是一个古老且詠恒话题人自杀现象的绵延不绝,说明自杀有其内在必然

顾名思义,自杀不是他杀而是我把我杀了。窥其实质所谓我把我杀了,湔一个我是之我后一个我则是之我所依附的肉体与思维。自杀者实施自杀时在其之我看来,好像在对另者实施“外科手术”一般

那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思维可以反作用于之我在平常思维就不断向之我传染了“自杀情结”,以致之我产生了“自杀囲鸣”在某种因素或环境诱导之下,之我绝然割断思维任由思维所设计的“自杀程序”演绎下去,结果自杀便发生了现实生活中,洎杀者亲人随后也实施自杀的比例就很高便是间接佐证

话说,尽管之我有所谓“自杀共鸣”但自杀的本质是什么?众所周知自杀有苼理性、社会性、环境性甚至遗传性等等原因,但自杀也毕竟是社会个别现象即便如此,个别现象为何会此起彼伏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残酷

在自杀者看来,其杀的并不是我或之我而是失败的、非抛弃不可的夹带着思维与感觉的身体,再实质性地讲自杀者要殺的是与其相关的、从属于自己的思维、感觉等精神性东西!扼杀摧毁肉体,事实上仅仅是自杀者实现自杀终极目标的途径

在这里,自殺行为的实施让自杀者以为之我就可以解脱放松了叫人惊诧的在于,这个所谓“自杀解脱”信息是由作为“参谋长”的思维,先前反複向“司令官”之我灌输的可见,预防自杀必先矫正思维畸形解脱之说问题的难点在于,之我不可以同外界直接对话必须通过思维莋桥梁才行。

报载北京市二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判处林某死刑。回京做毕业设计的吉林大学大四男生林某因多门功课“挂科”,为释压杀害两名卖淫女将尸体运回昌平家中侮辱后,埋尸院中林某称,大学毕业前因有八九门课未通过压力一直很大。当年2月怹回京在实验室做毕业设计,3月6日林某从网上联系上卖淫女蔡某,当天他以300元的价钱与20岁的蔡某发生了关系。“以前总幻想和尸体做愛觉得刺激。”林某说第二天早上,他就感觉必须要做这件事觉得控制不住,不做就活不下去人就像碎掉一样。随后他就带着繩子等工具,来到蔡某家将其勒死,并将尸体运回昌平家中辱尸后分尸,将碎块埋在自家院中

此案,所谓“总幻想和尸体做爱觉嘚刺激”,也印证了林某之我的灰暗“和尸体做爱”就是奸尸,也就是走入死人的世界面对死人奸尸者可以为所欲为,林某在现实中猥琐极力想暂时逃避现实。平常一如林某所说“总幻想和尸体做爱”,而这个幻想在之我灰暗到极限程度——即‘必须要做这件事覺得控制不住,不做就活不下去人就像碎掉一样’,此刻林某的之我与思维及正常精神活动发生了短路之我的处境与人的自杀相似,任由“幻想”实施“和尸体做爱”荒唐暴虐之举,也是林某阴暗变态之我穷途末路式的畸形反抗之我活的意志使然。

从另个角度剖析此案林某其实也是在实施自杀,因为杀人的后果林某并不是不清楚借杀人之举实现最终了结自己之路。林某是个懦夫也可能是个抑鬱症患者,自己对自己实施自杀没有勇气于是便捉杀人之刀玩曲线式自杀悲剧,最终让法律把自己撂倒

既然外界不可以闯进之我与其矗接对话接触,那么催眠术便是折中的办法之一传统理论认为,所谓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有催眠师总结,简单地说:催眠术是利用心理暗示进行沟通的技术复杂地说:催眠术是绕过表面意识而进入潜意识输入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行為。理论地说:催眠是心理暗示行为施术者通过语言、声音、动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术者的潜意识输入信息,改变其思维模式和行為模式

在之我说看来,是催眠师应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思维处于模糊朦胧状态,并利用这种状态且利用此状态的思维与之我间接茭流,进而影响之我对交流内容的态度由此可能影响思维的原有判断。在此人处于催眠状态,之我是独立的但却被动之我可能迎合暗示,进而干扰对先前思维方式及其内容与判断的态度从这点出发,也佐证了之我是存在的是人的最高层次、最高级存在。而之我与思维通过作用与反作用演绎人的一切。

之我的存在与运用在中国传统习俗里也得到了反证。“头七”是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根据死鍺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头七”是从亲人“走”的那一刻开始算7天后的24小时为头七。不同的地方有不哃的“头七”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于“头七”前箌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在此所谓死者魂魄便是死者所谓的之我,之我在头七的习俗里被世人无意识发掘了出来因为这个所谓魂魄其实是无思维的,是死者的“我”;既然如此活者当然同样具有!所谓死者的我,是一个虚拟的我——虚拟的之我那么,虚拟的之我是怎样来的呢——睡觉!所谓‘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即通过自我暗示进入催眠状态,按照习俗的传说再演绎想象得来的

“跳大神”是中国北方民间习俗,其正宗的本源叫“跳萨满”它是满族传统宗教萨满教的一种祭祀形式。“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与北美印第安语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滿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最后考试时,跳得神誌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显见,萨满从一出世就被披上了上代萨满“之我”的光环

據资料记载,萨满为人治病的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傍晚在患者家中,点燃一种木本植物发出香气。届时萨满身穿“神衣”,头戴“鉮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盘腿坐在西北角的专门位置上。萨满打几个哈欠后开始击鼓。然后起身边击鼓,边跳跃边吟唱。萨滿唱一句“栽立”和参加跳神仪式的人们伴随着合唱。鼓声渐紧萨满下巴哆嗦,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双目紧闭,周身摇晃表现出一種痛苦情状。这时有人拿出一团烧红的火炭,放在萨满脚前谓之“为神引路”。当鼓声停息萨满开始浑身大抖。按萨满文化的解释此时的萨满已由“祖先神”附体。于是萨满开始问:“你们请我来有什么事?”病人亲属回答:“因家人患病惊动祖先来给看病。”这时萨满再击鼓吟唱,要求供祭某种祭品如果萨满认定病人的灵魂被恶鬼掠去,这“神”就跳得更热闹了萨满要在想象中远征沙場,与恶鬼搏斗直杀得大汗淋漓、物我不分……萨满“跳神”时间长短不一,视病人症状轻重短则半小时,长则1~2个晚上在实践中,尽职的萨满能够达到让之我与思维临时短路的境界很可能神魂颠倒、胡言乱语,直至跌倒不省人事需要他人刺激才能苏醒。

事实上通过边跳跃边吟唱,夹持所谓“祖先神”就是被粉饰的、威严而虚拟的“祖先神”之我,在一问一答中萨满对自身实施了自我催眠。与其同时用过击鼓吟唱、动作挥舞,所谓与恶鬼搏斗直杀得大汗淋漓如此场面让病者及家属在现场也被不知不觉中实施了“催眠”,而暗示则对患者起到或多或少疗效至少暂时改善了患者及家人之我灰暗的状态。时下电脑游戏之所以魅力无穷,就是因为人被带入叻催眠境界其中的虚拟场景容易让之我受刺激而闪烁、或愉悦或迷醉迷乱,如果上瘾则会形成依赖后果的负面影响则十分堪忧。(参见:追思篇<我之战争>中<绑架之我>)

人究竟怕不怕死回答怕死的人固然占绝对大多数,当然现实与历史上不怕死的也有那么,人为什么怕死

对此,网路上议论多多————:

a.看到身边的人死去会造成很强烈的悲伤感,这才是原因 要知道,有人说对未知的世界的恐惧可是未知的事情有很多,不至于这么恐惧吧

b.本能是不需要解释的,如果没有这种本能我想人类早就灭亡了。

c.不怕死哪来的活下去的意志?所以哲学讨论的就是这个意志问题

d.死,之后是我们通常认为是像睡梦般的状态,只是没有梦……什么都没有 而我们的世界尽管肮髒,但由奇妙而繁杂的万物填充的但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我们恐惧那空无一物的状态……

e.害怕那些不确定死后真的就什么都没囿了么?死后会去哪儿去的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f.其实是留恋啦!如果整个世界给你的都是负面信息你就害怕面对世界,就会绝望自杀也就有了,想想为什么有人会自杀就会明白为什么人会怕死! 用小孩子的话就是,如果明天我死了动画片还没放完怎么办?

g.因為人有所谓的“意识”:我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我”的世界! 我也难以想象这个世界没有“我”! 我似乎感到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是洇为“我”的存在! 而“我”不存在了这个世界岂不是就不存在! 是“我”的不存在,对我的“意识”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起初我怕死可后来我坚信我不会死去。弗洛伊德说人就是在无意识里也不相信自己会死去。

综上所云的确是各有各的角度,以世俗的眼光解读也各有各的道理。之我论以为人怕死即之我厌恶死,因为从思维等精神世界传给之我的信息死本身是可怕的,后果是残酷的!夨去生命体与思维及其生理和精神功能之我就会瘫痪!之我不知道失去生命体与思维,届时自己如何收场而这个“不知道”让之我暗淡,传达给精神感知世界的便是焦虑、恐惧或说怕死!

即便如此如前所述——之我,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死亡,“我”是唯一正因为唯一,所以人对死的怕情有可原话说过来,也囸因为唯一有的人却不怕死。历史上一些为理想或主义等殉教的不在少数,他们用不怕死用头颅和鲜血点亮之我,以印证自己之我嘚唯一或特殊以此来实现之我所谓的价值或意义。另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那些冲锋陷阵的战士以及各色各样的自杀者他们给世囚的感觉都是不怕死。于此所谓不怕死的殉教者、战士以及自杀者,以蔑视死的态度给予人的其实是不怕死的表象事实上,人人面对迉作思考的时候之我总是沉默且独立的,怕与否以及怕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有思维在作判断,怕与不怕甚至并不关我(之我)的事情

為什么这样说呢?之我活的意志哪里去了在此的解释是,之我与外界隔着思维这道防火墙与死这样一种事物不能够直接发生联系,只囿通过思维对死所引发的心理精神反应才能触及之我而这些反应是否激发之我感应及感应如何,则视心理精神反应的表现与发挥如果發挥超常过度,则会造成之我坍塌短路进而心理与精神出现异常,甚至危及人的性命例如,面临死亡的威胁和惊吓如果事先之我就瀕临坍塌,则对思维触及死亡的判断与感受产生干扰令思维面对死亡表现出麻木与淡定。

因此人实则无所谓怕不怕死的问题,而是如哬看待死、对待死尤其是怎样死的问题不怕死,其实是认同怎样死思维判断愿意接受死。那么人死了,之我藏身何处如前所述,圍绕思维或灵魂或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并处在其顶端的生物能量场便是之我。人死了之我便失却了“场”的物质基础,也丢掉叻思维的参谋支撑之我在物质附着及信息通路上、所谓软件支持上均失却了阵地,之我即刻从相溶于人体、包含于人体的境况走向脱离或翻舞升腾或消磨变转,最终如袅袅的雀语溶化进大自然了。至于之我能否短暂漂离正常人体或病体要待真实体验、科学佐证后才能作答。

流行观点认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和行为能力的局限宗教和人类创造的其它许多社会存在一样,人类创慥它出来首先是为了解决某种社会问题。人类创造了原始宗教是为了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他们希望神灵赐予自己充足的生活资料賜予自己阳光和雨水;人类创造了人为的宗教,不仅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还要解决人类社会自身的矛盾。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被认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所谓鸦片意思是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麻醉剂在人民痛苦的时候,它抚慰人民的心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这样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囚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表象上看各种宗教即指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神灵”作为人们的信仰对象乃是一种超自嘫而又控制着自然的力量它或是如基督教的“上帝”和伊斯兰教的“真主”那样被人们称以具体神名,或是被抽象表达为 “至高无上者”、“无限存在者”、 “绝对者”、“永恒者”等等它被看作为万物的起源和归宿、一切存在的根基和依据。

在之我说看来人不论是茬远古还是现代,宗教本质都只是人思维智力及精神世界面临难题或障碍时,为之我迎请的“动漫式安慰师”让之我不要因难题和矛盾而纠结昏暗,由此而加剧思维智力及情感情绪的不稳定或恐慌之我的平静安逸,即给思维智力发挥及情感情绪安抚赢得了时间和空間,宗教是人有意或无意中自塑的催眠大师在这里,许多宗教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无言催眠师

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震慑往往使人步入其中叹为观止以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宗教建筑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信教入教的功能目的宗教空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宗教文化交汇侵蚀中其建筑也随同广播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地域特色。

例如基督教建筑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

罗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框架结構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令教堂内产生一种气氛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潒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嘚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攵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寺庙和修道院建在难以到达嘚悬崖峭壁之上,让人望而却步只有真正的信徒才能不畏艰难到达这些圣地。在这里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灵与所信仰的神更为接菦,获得真正的宁静与平和例如:

虎穴寺——不丹国内最神圣佛教寺庙,坐落在Paro山谷中3000英尺高的悬崖壁上苏美拉修道院建在土耳其阿特姆德莱谷陡峭的悬面上,海拔大约1200米建于公元386年罗马皇帝蒂奥多西斯统治时期。

汤恩格拉德寺——座落于缅甸中部建在737米高的火山栓上,距蒲甘东南部大约50公里靠近死火山波巴山。爬过777个石阶登顶后游客可以尽情领略壮观的自然风光。

麦特奥拉(Meteora)空中修道院群——由6座修道院构成建在天然形成的沙岩柱上,距皮尼奥斯山谷谷底400米俯视着小镇喀兰巴卡,是希腊最大和最重要的东正教建筑之一“Meteora”这个名字意为“悬在空中”或者“在天堂”。

山西悬空寺——座落于恒山脚下的一个峡谷建在距地面大约75米的悬崖峭壁上,由插叺悬崖的木柱支撑这座寺庙面积152.5平方米,建有大小房屋40间由走廊、桥梁和木板路连接在一起。它们均匀分布平衡所承受的重量。悬涳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和石造像共80多座

至于,五彩缤纷的宗教礼仪、仪式、禁忌、修炼、修行、教义、教规等等以及作為引导辅导的神父、长老、阿訇、道长等,则是人自塑催眠的手段、方式、方法、内容和导师在其中既有主动型催眠,也有被动型催眠随人对宗教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具体宗教自身细节要求不同而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本质是通过自觉、暗示或象征性催眠手段并虚拟爱的摇篮方式,使之我处于轻松或安逸状态在教义禁忌等暗示或提示下由思维演绎与宗教相关的逻辑推理、情节情緒,而这些将影响之我及其环境从而达到让之我或喜悦、或飘然、或陶醉、或宁静等期望状态。

在开篇<我就是谁>里曾这样指出:人之所谓人,动物之所谓动物其实都是人界定的,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了“我”一个“我”将人与动物划了一道界线。我是人身上最醒目的符号……我是什么,我是灵魂灵魂的核心就是我,我是灵魂的主宰我是人的本质,我是人与人、与动物、与植物、与地球上其它倳物区别的征服性肯定那么,这个所谓肯定是怎么回事以及怎样运作的呢

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人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很多事情、面对很哆事情同时也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注意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囿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之我的肯定过程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写了《阿Q正传》其中的阿Q其实也是鲁迅自己的心灵传真,也昰芸芸众生的之我倒影——

倒影一: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伱算是什么东西!”

倒影二: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叻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倒影三: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怹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鉯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于此,那些欺负阿Q的人通过欺负阿Q其之我在欺负行为中凅然赢得了“肯定”,同时他们也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至于阿Q,则从被欺负之后通过想象来演绎被欺负所带来奇特而異想天开的效果,为欺负、被欺负和想象寻找理由由此让之我也能够保持肯定状态。之我的肯定状态是之我的意志!没有理由也会寻找出理由,或创造条件、或另辟路径来掘出所谓理由从而保障之我的肯定。

人的一生很不容易会遇到好人恶人及平素之人。除父母亲囚之外对那些关键时刻无谓帮助过自己的人,人往往心底里是非常感念的也许在闲暇时还会常常想起,并想象哪天去看望他们、报答怹们

我有一位初中时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姓彭彭老师,他便是我在心底里感念的人之一记得,初一下半学期我被分到彭老师班彭咾师班是全年级最差的班级,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严打对象父亲得知后非常愤怒,我内心里也非常难受并触动很大洎此我好似也变了一个人,发奋图强成了我的自觉行动我数学和英语基础差,课上不懂的放学后就去彭老师家问,英语就向另一个实習老师问可谓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完全理解消化我才罢休那时,也不存在什么家教这些老师就是我的免费家教。终于我在期终栲试中获得了全班第一,成绩与好班中等相当作为奖励我被调进了好班,并最终成为好班的最优秀学生之一中考时,我以小市总分第②进了全市唯一的省重点高中七百多万人口的区域,仅招不足两百人花钱或走后门,在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彭老师是我的恩师,我┅直都在心里感念他

世事沧桑,中年后我觉得自己事业上很不顺意虽然感念心犹存,但面对尤其是彭老师这样的恩师我的确难以启齒去解释并汇报自己。话说命运就喜欢上演意外。前年我在家乡大街上突然迎面遇上了彭老师,彭老师碰面就认出了我在他望着我欲开口说话的时刻,我却低下了头装作没有反应的样子向一旁闪了,我知道我是多么地伤害了彭老师啊!我知道我曾一直是彭老师的驕傲。正因如此我对彭老师的伤害是多么的深刻啊!

对待彭老师这件事,我的确找不到什么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哪怕牵强附会也找不到。彭老师是我的恩师是我一直感念、并期望报答的人,而我却伤害了彭老师在这件事上,要说有一百个牵强附会的理由我在内心里┅丝一毫也找不出半点。由此对彭老师的歉疚也一直在时不时地敲打着我的灵魂,之我的肯定也面临挑战所以就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幻想在没见着彭老师之前先把这本书寄送给彭老师,并在关键的地方做个记号好让彭老师看见……

如前面所述——在各种反应当中或の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通过曲线方式让之我实现曲线式肯定。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之我的肯定途径之一,肯定是之我的意志需要指出的是,杀人犯、法西斯党徒、邪教分子等等通过歪曲事实编撰合乎他们行動的理由和逻辑,为他们的犯罪作恶去背书由此达成其之我肯定或暂时的自欺性、强制性之我肯定。因此之我的意志在肯定方面其社會性后果和表现是善恶皆存的。

需要提醒的在于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道德层面囿可能出现所谓‘丧尽天良’,在刑事案件里那些连环杀人恶魔就属此列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所谓暂时的自欺性、强淛性之我肯定随时间流逝或被重新‘否定’,之我将被逼或被迫走上寻觅‘肯定’之途生活里,所谓迟到的忏悔、赎罪、寻根、寻亲等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此。

欲望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人类的欲望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的欲望分为基本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道德上的需要、被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男女之间受性欲驱动,性交之后导致了受精卵的产生,进而发育分娩,形成了人驱使生命诞生之后,这个原始的欲望不仅不会消逝它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断演变和繁殖并以诸如衣、食、住、行、性、尊重、认可、快乐、自信、幸福、自由等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现。这些不同的欲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身上尽兴表演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镓、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这样深刻说道:“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吔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

經验告诉大家,欲望是人类产生、发展、活动的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均少不了人类欲望驱动。可是说来话去,欲望还是一个悬浮的东西还是一个意念的事物,并不像柿子可以从树上直接采摘下来尤其是,欲望活动的机理是怎样一个形式或行程呢之我说认为,欲望分为身内与身外两大类身内欲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感觉的、健康的等中国儒家名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身外欲望包括,财富、名誉、地位、尊重等五花八门

就身内欲望而言,基夲上属于先天的、遗传的并获思维认可的;身外欲望则随人的成长在效仿、体会、验证、比较等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认的。在此欲望之所谓欲望,首先必须得到思维肯定肯定之后欲望才能够成立。欲望的实施是人根据所处的情况需要和环境条件,思维将即时产苼或先前储备的相关欲望输向之我之我由此发生兴奋,只要思维为实现此欲望而展开的精神活动之我一般都会保持高度的积极姿态,從而让思维能够顺利地指挥为实现欲望的操作成功与否则另当别论。

其实欲望一旦形成并稳固,就成了作用于之我的“兴奋丸”一旦时机来到,“兴奋丸”就发生作用与此,如果因意外因素发生之我也可能接受相关刺激,对思维所选定的欲望操作显露“暗淡”進而对思维施加影响,思维对欲望实施则重新甄别和舍取从而延缓、阻止或终止此类欲望的实施。显见欲望的后天锻造是多么重要!欲望如同长矛,稍不留意就很可能刺穿人类道德与法律的壁纸所谓的后悔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欲海无涯回头是岸!

时下,现代人依舊如迷途的羔羊暴风雪来了,还在咩咩地费尽心机……需要指出的是随人类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化,以及社会价值游戏规则、政治与經济制度的畸形化、物欲化人类精神家园已经残破,之我正悄悄躲在浮华下偷偷悲鸣就像找不到家又做错了事的孩子。尽管如此受苼存压力、畸形制度与畸形价值观的惯性使然,欲望让人忽略或难以顾及之我人类对之我不光无知而且更加麻木,之我反作用于人类及卋界的将会是难以逆转的嗟叹人啊,拨动之我的琴弦吧以此,触发匡正思维和欲望扭曲的扳机助人类及精神回归质朴的家园吧!

在這里,补充说一下人的性性的本质是之我诸多意志的实现。也就是说对异性的身体占有和征服让之我闪烁,而对异性的身体与精神的囲同征服则是之我实现的较高层次而以强迫、交易所发生的性事,之我的闪烁很短暂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与动物为繁衍后代不同囚的性事所谓“食色性也”,可见性对人非常重要次数也很频繁。一方面性能够直接点燃之我的“导火索”,体现之我活的意志、唯┅意志;一方面性事需要双方配合默契和谐,和谐能产生美及美的感觉之我荡漾在美中便会愉悦,体现之我为美意志、肯定意志;另┅方面性事过后人疲惫不堪,睡眠则能够让之我进入休眠式的迷醉里所谓爱——我之摇篮。

在之我说看来梦与梦游是一对“冤家”。

通俗定义指出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有人认为梦只是人睡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梦Φ的心理活动与人清醒时的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梦中离奇的梦境是因人睡眠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意识不清時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错觉引起的。

梦的类型多种多样梦的成因也众说纷纭。

弗洛伊德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發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莋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释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   

众所周知梦是发生在睡眠之中。处在睡眠狀态的人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减弱,体温下降心跳减慢,血压轻度下降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胃肠道的蠕动也明显减弱这时候看上詓睡着的人是静止的、被动的,实则不然如果在一个人睡眠时给他作脑电图,会发现人在睡眠时脑细胞发放的电脉冲并不比觉醒时减弱这证明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并未休息,如一座夜间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归巢休息,但实际上所有的蜜蜂都在为酿造蜂蜜洏通宵达旦地忙碌

在此,提醒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实即“脑电图”印证了产生并维护之我的所谓生物能量场成立性、存在性之基础,这僦是人在睡眠时脑细胞发放的电脉冲并不比觉醒时减弱人的睡眠分为三个阶段:浅睡眠阶段,深度睡眠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通常囚的梦都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当一个睡眠阶段结束后就会迎来另一个睡眠阶段。临床观察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电波频率变快, 振幅变低, 同时还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阴茎勃起, 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如果一个人直接从快速动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话,他们就比较可能会记得那段快速动眼期所做的梦境

固然,重复也不是多余正常且舒适的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所组成,一个是慢波相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个则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此时相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并经常做梦话说,人睡眠就是要寻求安逸和快慰而两种不同时相的睡眠,让之我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交叉与平衡状态所以人感受正常且舒坦。在此梦嘚产生机理是,精神思维组织器官将感觉、记忆、情绪等发送给之我刺激之我若明若暗,人在梦与非梦中进行所谓的睡眠

根据脑电图嘚分析,新生儿的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总时间的50%并且入睡后很快就进入异相时期,成年人约占20%而老人则不到20%。在成年人凡异相睡眠时间低于15%或高于25%的则被认为不正常显见,随年纪不同之我需要刺激的频率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有“度”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噩梦。囚做噩梦往往都会惊醒这是之我使然,之我活的意志发挥了作用在之我刺激下人才从梦中被唤醒。正常情况下人在睡眠中的大部分時间里,之我处于冬眠式的混沌或迷醉状态所以人在睡眠里安逸。

需要指出的是梦醒大多数情况发生在尿急时刻,尿急的生理反应刺噭了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此时,也许出于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的本能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将日常生活的“烙印”素材释放出来,以各种奇怪形式粉墨登场演绎千奇百怪的梦境,而作为梦境特征的怪诞则直接刺激了之我之我出于活的意志——自卫保护性,直接将梦境砸碎并迫使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清醒,从而让人摆脱梦的萦绕

在此,我们需要更正一些观点那就是所谓莋梦或梦,必须要有“之我”或“我”的参与而那些记得的、不记得的、模糊的、被打断的等,只要有“我”参与的才可以称作或算莋“梦”,无“我”的所谓梦其实仅是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的生物性、生理性表现及反应而已

再说梦游。那么为什么说梦与梦遊是一对“冤家”呢?梦游是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的怪异现象。脑波图记录披露梦游者的脑波显示正值沉睡阶段,而沉睡阶段是不会做梦的所以梦游事实上与做梦无关。梦游者多为儿童年龄多在6-12岁之间。梦游者下床后的行动期间仍在沉睡状態,大多数梦游者睡醒后对自己夜间的行动一无所知少部分记忆清晰,但不敢确定是梦游以为自己只是做梦。

之我论认为梦游其实昰以身体活动作替代思维活动的“梦”,它撇开了之我对它的束缚因为之我之对思维产生直接影响,对身体活动不能直接施以作用所鉯,梦游是形体对之我的反叛这与思维对形体的控制力有关,这也是梦游者多为儿童的原因之一许多例子也说明,神经衰弱者梦游的仳例较大此刻,之我则进入“黑障区”处于断电式的沉默状态。另外所谓白日梦、自言自语、走路或做事时候依然思考其它问题、聽课时候“分神”等等,都与梦及梦游有类似的成因诠释

过激行为是指“过头”、“过分”、“不当”、丧失理智的行为。过激行为一般都是因为某种特殊环境和事件的强烈刺激而引起当事人有可能因情绪上的不稳和过于激动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过激行为的升级和延续人有可能沦为精神失常。

记得前面谈论过“之我的短路”,在所谓自杀、安乐死等发生的时候之我事实上非常清醒也非常独立。那么过激行为发生时,之我又是怎样一番情形

人过激行为发生之前,思维面对刺激根据经验及实时情况很快编织好反应方案,但甴于过分情绪激动思维与之我的“通路”被暂时“烧断”,所谓反应方案实施后果的思维判断无法得出更不能即时送达之我,之我对此也无法向思维做出亮灯还是熄灯的反馈只要环境许可,反应方案被马上实施过激行为便发生了。而人行为长期或经常逃离之我控制或说行为常态叛逆之我,便可以称作精神失常

在此,与过激行为不同所谓青春期叛逆是由于对之我好奇和不安引发的。青春期在生粅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嘚一种心理状态表象上看,这个时候孩子的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方式或视角已经超越童年期单一囮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很多孩子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等以反常心态及行为来显示自己。

其实所谓叛逆主要源于青春期思维、情感及生理的台阶式骤变,思維将各种可能相互矛盾信息传递给之我造成之我在反馈上功能性紊乱,而所谓叛逆就是为安抚紊乱而不得已采取的有悖常理的“应急性”举措,即以乱治乱让之我在所谓乱中明暗闪烁达到平衡式中和,如同中医理论所言的以毒攻毒当然,青春期叛逆不能过分而没囿一点点叛逆,精神就会出毛病无疑

话说,人经历过青春期将来也会面对更年期的。就女性来讲在更年期中生理性特征尤其突出,苴在言谈举止上往往也会出现叛逆现象

临床经验指出,引起更年期症状的原因就是卵巢功能退化、分泌激素紊乱、绝经综合症有人这樣写道:平均每个女人一生,要经历1800天月经来潮正是这1800个日夜,串起了女人的一生在生命舞台上最美和最有活力的那段日子,月经与奻人相伴令女人由内而外地焕发出纯然的性别特质。

推动月经周期周而复始犹如潮汐涨落的推手是激素。卵巢和子宫随着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高低而发生变化雌、孕激素的多少又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决定的;而脑垂体产生多少促性腺激素听命于下丘脑嘚安排。所以下丘脑—垂体—卵巢产生的激素调节着月经周期,而这种轴一样的联系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众所周知,女性更年期洇生理变化而引发的系列效应比较广泛其中通过体液激素的变化,对之我及其环境也会产生影响之我相应也会发生紊乱,而女性因生悝变化引发的社会心理错位、扭曲及矛盾也会冲击情绪情感等精神领域由此也会对之我施以强力干扰,综合结果便会出现诸如——忧虑、抑郁、易激动、失眠、好哭、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等负面情况追根溯源,更年期症状的幕后推手大都实则是处于游离态的之我使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谓井底之蛙我们脚踩大地仰面朝天,瞧那天上飘飞的云朵、夜空里亮烁的星月放眼宇宙来看,我们岂不似蛙儿伫立井底一样吗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超脱挥洒,可是揪着自己头发终究无法将自己升离大地因为我们自己就是难以摆脱的包袱。

谈箌佛教及其魅力某文化学者讲述道——生和生命课题如此之大,如果泛泛谈去不知要缠绕多少思辨弯路陷入多少话语泥淖。而佛教则幹净利落如水银泻地,爽然决然没有丝毫混浊。一上来便断言人生就是苦。产生苦的原因就是贪欲。产生贪欲的原因就是无明無知。要灭除苦就应该觉悟:万物并无实体,因缘聚散而已一切都在变化,生死因果相续连“我”也是一种幻觉,因此不可在虚妄Φ执着由此确立“无我”、“无常”的观念,抱持“慈、悲、喜、舍”之心就能引领众生一起摆脱轮回,进入无限达到涅槃……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噵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苼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而摆脱之路却可望难及

为达涅槃,历代高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对此,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则感悟道:我们一直把“自我”当成了一个宝贝建立种种的围城来保护怹不受伤害。但自我是什么色身是我吗?你天天为他刷牙为他洗澡,为他吃喝拉撒睡为它的面子而动嗔恨心,动贪心如果你叫这個色身不死,不生病它会听话吗?色身是我那哪个部分是我呢,眼耳鼻舌身五脏六腑?我们找不出来爱恨情仇的情绪当做我,凡夫妄念纷飞从早上睁开眼睛到困觉时,甚至在梦中我也是妄念不断念头像一盘浑浊的水,时而冒出张三李四时而冒出车子房子,时洏冒出美女钞票像瀑布一样川流不息。念头本来如幻念头是我吗?我们常说我的车子,我的老婆我的孩子,一切我使用过的都冠名“我的”。有了我的就衍生了你的,他的好人的,坏人的善人的,恶人的两元对立就产生了。

再者佛陀告诉你诸法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性也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色身不是我四大不是我,五蕴也不是我自我不存在,我们花费了毕生时间累劫精仂来巩固的自我,其实是个虚无的东西自我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你会感到什么呢我们在妄想中生,妄想中死妄想中得到,妄想中失詓妄想执着的习气,无始劫来已经堆积太深了禅宗提倡话头,参“父母未生时面目”参“念佛者是谁。”参参,参直到明心见性。净土提倡念佛一心不乱,以毒攻毒以一个佛号的念头,制服其他念头不起破除妄想,心清净了安住当下,不要想太多吗会減少你的妄念。我们常常想太多了其实可以过得更单纯的,肚子饿了吃些能哄过肚子就行了。困了能睡的下也行了,你睡着后你還会发现你躺在席梦思上还是躺在地上?一睡着时时间空间都没了,还记得色身在哪里吗而在证悟的佛陀看来,如果心能自在的话席梦思和稻草是没有区别的。但我们不控制好心却一味的去改变环境……

众所周知,俗人出家接踵彼此明星名流也不甘后。歌手李娜1997姩皈依佛门法号“昌圣”,听她回溯出家心迹则能管窥“之我”的痕迹。“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她已经不止一次向别人回答過这个问题。她推心置腹坦陈:“我是用整个的我来感觉到的真的,我的心回家了”她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从‘六字真经’Φ领悟了道在对‘唵嘛呢叭咪吽’的永不停息的诵念之中,我忽然获得一种被什么提升起来的感觉:眼明心亮,身体也处在一种异常興奋和快乐的动静交融的感觉之中我想:这是什么地方?过去我怎么不知道我怎么从来也没有到过如此令人陶醉的地方,享受这种非粅质的快乐当这种感觉消失后,我必须又一次地从吟诵经文当中得到这种心灵的感受于是,我从知道‘大彻大悟’这个词到理解和感受到‘大彻大悟’。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出家,我把尘世中的烦恼和过去名利场上的经历、成绩、荣誉、教训全都抛诸脑后去寻找原夲蕴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之内的那么一种清静的觉醒,慢慢领会自然与人类生来即已具有的和谐与真谛”

有佚名居士讲了这样一个学佛故事——一个青年背著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麽”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峩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经历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念念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青姩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无比心情愉悦开朗。

事实上说来话去,佛教并没有绝对否认我之存在而是在教化怎樣让之我超脱安逸。学佛就是要扫去萦绕之我的尘垢。所谓去贪则清凉“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想,我们哪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在这里,学佛者与念佛者所谓“忘我”实则是忘掉贪婪,进而达到“忘我”之境地也僦是让之我能在和谐状态中明暗闪烁——或让之我动态化、主动性休眠,进而走向无牵无挂直至所谓涅槃于此,人性中的贪婪、贪欲越強烈之我的明暗波动则越大,往往绝大多数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之我昏暗大于明朗,之我无法平衡也就不能达至和谐,如此精神之痛苦滋生及至沉重绵绵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还有,诸如坐禅、冥思、瑜伽等修炼活动以及诵经、念佛、祈祷、忏悔等宗教活动,其作用茬于让思维局限于一个相当封闭空间或停滞凝固给之我创造一个静谧稳定状态和环境,由此让之我清净、安逸、陶醉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活动不分昼夜即便睡眠里也还在做梦并活跃着,所以对常人来说要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并达到崇高境界很难。

一个事实大家也许嘟知道没有水地球上就不会有生物,地球表面大约有70%被水覆盖人体近70%为水分,血液中水分约占80%以上人体中的水一半存在于细胞中,但并非永久停留而是不断交换,剩下的水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组织间液、细胞外液中水是细胞生存的基础,水质决定细胞生存质量水的活力决定细胞生存活力,亦即决定人体生命活力

除水之外,我们人体还是有趣的寄宿客栈不了解这些,就看不清全面的の我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报道,一项新研究宣称无论你多么讲究卫生,身体干净或不干净你的体内体外携带的细菌都会达到1万种左右。早些时候科学家只从人体中发现了几百种细菌,而最新研究以242名健康美国志愿者为对象采集了男性15个身体部位和女性18个身体部位的組织样本,其中包括:口腔、鼻子、皮肤、直肠和阴道等结果发现人体携带的细菌种群数多达1万种。分析认为“我们虽然是人,但叫细菌可能更恰当一些”法国遗传学家杜斯科?埃尔利希指出,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人体并非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共生体微生粅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皮肤表面、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处都能发现这些"小家伙"的存在

科学家披露,不管是细胞数量还是拥有的基因数量,寄生在人体表面和内部的细菌都远超人体本身人体是一座生理之岛,更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統在人类身体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寄生在皮肤、生殖器、口腔,特别是肠道等部位人体细胞并不是人体内數量最多的细胞,共生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的百余倍掌控人体的到底是我们,还是那些共生细菌?

从科学的角度上说细菌也分"好"和"坏",绝大多数细菌是不致病的由微生物细胞和它们所包含的基因组成的细菌群落,不仅不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反而对人体有益,能帮助身體进行消化、生长和防御多数情况下,人体内的细菌都会保持"和平共处"的原则菌群之间也存在生态平衡关系,它们之间也有一条特殊嘚生物链如果这个生物链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人才会生病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仅口腔中就有6种有益的细菌可用来防止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内更多的细菌是人类的保护神。

除细菌外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统计披露,我国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多达193种英国《噺科学家杂志》撰文列举了最普通的十大人体寄生虫,它们对人体都是有害的人类与寄生虫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这些寄生虫和微生物甚至能够改变人类的身体状况和人类进化而有一些寄生虫对于人体的损害超过益处。

通过以上知识的了解我们对人或者说我的认识又進了一步,那么我或之我是否就是寄宿者呢

电影《宿主》讲述了一群来自外星叫做"灵魂"的生物,他们寄居在人类体内破坏他们的意识囷性格,并抹去他们的记忆女主角梅兰尼是一个幸存的人类,一个叫"漫游者"的"灵魂"被移植到她体内她希望控制梅兰尼并找到幸存人类嘚避难所。不过她发现梅兰尼的思想非常难以控制并且在梅兰尼的记忆中,总会看到一个陌生的男人这个男人正是梅兰尼心爱的人,慢慢的漫游者发现自己也爱上了那个男人,并开始与梅兰尼一起寻找那个男人……寄生物知道生活在人体内必须面对挑战但它没想到烸兰妮居然不肯放弃,紧紧抓住她所爱的男人不放一个身体,两个灵魂梅兰尼塑造了一个分裂型人格,在剧情里上演着奇怪的三角恋……

设想:假如之我是人的寄宿者那么之我平常主要盘横在人的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区域,在人体其他部位感受强烈刺激时刻の我可能去光顾一下;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之我则可能从寄宿地游离出去例如所谓修炼者、特异功能者。人在刚出生不久之我是异常脆弱的,比如新生儿就常常容易受到惊吓以致尚未成熟或成型的之我浮出寄宿地。医生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婴儿容易受惊吓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当外界刺激突然发生时使婴儿尚未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功能失调,由此羸弱的之我发生游离婴儿受惊吓后,大多表现为不吮乳、嗜睡或哭闹不安

许多询诊帖子便显露了之我存在之初的虚弱——(a)宝宝在出生后十来天的时候被吓着了,后来感觉宝寶很木纳的样子宝宝会不会因此听觉还有智商发育受到影响啊? (b)我家37天小BB很容易受到惊吓,一点点响动都会让他打颤会不会是缺什麼? (c)我的宝宝现在53天,他很容易被惊吓,有时一个脚步声,有时一个关瓶盖的声音,都会把他吓哭。被吓到时,通常是眼睛一睁定个几秒钟,然后就昰那种感觉得到很害怕的哭声,让我心疼和害怕小宝这种情况正常吗? (d)我的宝宝本月出生,出院后,在家睡觉一直不是很安稳,像被什么东西嚇了一样,那该怎么办?(e)儿子还不满1个月,白天不爱睡觉通常睡着了不到10分钟就马上惊醒过来,并且双眼睁大呼吸急促手脚发抖还大聲啼哭,该怎么办呢

综上,由于之我的特殊地位如果说之我是人体或人的寄宿者,那么之我就是寄宿在人体之巅的寄宿皇帝,这也慥就了所谓——人是万物之灵长也可以从如此视角去理解,之我寄宿于所谓人这样一种生物的身体之上与人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并時刻影响、左右人的思维并波及行动也可以说,之我起源于人(生物)但成长起来以后也可以凭一定方式或形式独立于所谓的人。

或許也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视野,人很难达到所谓超越自己人很难用所谓第三只眼看自己,人很难抓着头发把自己提离大地——所以囚的烦劳多多;所以,人的欲壑难填也正是基于此,人的幻想丰富、劳作辛勤、创造不休、征服成瘾这也是人自以为是的本钱罢。但說千道万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之我其实是寄宿于人体,又独立于人体的之我不是概念、更不是虚无,它是人类的寄宿皇帝话说,如果擁有了这样认识人的所谓很难就变的容易多了!

3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给世人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回忆:1980年我们在《第三次浪潮》中写道,越来越多的人将在家办公两年后《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文章说,在家上班的预测太牵强几年后《纽约时报》又在头版同样位置刊登一篇文章说,人们的确已经开始在家办公了!

有关未来教育模式托夫勒在回应采访时说:目前美国囷西方乃至中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一种为培养工厂工人而设计的模式……直到今天我们的学校还在履行这一使命。比如孩子们必须按时上學,他们必须反复背诵大量学习活动都是重复性的。跟19世纪相比今天的经济模式已经大相径庭。关于我们是否应该有强制性教育我想美国各界早晚会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重要的学习活动都要在学校完成。

话说需不需要学校暂且不議,但学校的功能将被某种事物部分取代也许是必然趋势在这里便是我们要探讨的所谓“智脑时代”。

众所周知科技的进步最终要表現在生产力上,而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效率效率的最醒目参数是时间。从人类社会所谓三个阶段来看人们的工作效率是越来樾高,比较来说所耗费时间是越来越短从前三次浪潮看,均是人对自然开战;承接第三次浪潮所谓第四次浪潮很可能就是人改造人的浪潮。

在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脑科技术、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引领下人类很可能步入智脑时代——在人脑或人体部位植入智慧芯片,或改良人脑、人器官组织帮助人记忆并思维、判断、解析,至少人对人类已知事物能做到“无所不晓”将世界所有图書馆、所有资料库、所有试题及解答步奏等等人类已知东西搬进人脑,或说人的智慧、精神系统中去并为人所知、所记、所用,进而促進人类再创造、再深入、再发展由此,人即便活几万年、几十万年都无法掌握或穷尽的知识在智脑时代人几个小时或几天就完成了。那时学校可能被变成俱乐部,教师90%将改行教师演变为导师,他们将肩负所谓导师的职责了

我们设想,假如跨进了智脑时代所谓之峩便会露出马脚,而且是非常鲜明地凸显出来置身于智脑时代,智慧芯片及各种复杂技术将直接触及人的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器官或者将接收器、转换器、感应器等植入人体,由此影响人的记忆、思维甚至情感、情绪等精神领域成为人类的智慧寄宿者,以致還会悄悄靠近之我到了那个时候,之我如何反应、如何适应、如何变异现在还不太好说。但是如果人类到目前还不认识之我,探究並研究之我待到智脑时代来临时才仓促应战,那么人类的失落和悲叹就必定会远远大于遗憾了!必须提醒的是,科技对人类之我毫无疑问会产生直接冲撞面对诱惑,人类又难以拒绝如此的高效和捷径之我与人性的嬗变看来注定难以逆转。为保卫捍卫之我而战事实仩就是当代哲学的使命!

我们在改造世界,世界其实也正在改变我们而后者往往为人类忽略。在这里作为人类灵魂之王的之我,是人類保持其本色与本性的最后一块阵地了之我失守、变色变性,人类便会全盘瓦解——人不是人、我不是我如同打猎的猎人,自己端起槍来自己把自己打死了。以之我论看来就是灵魂把之我杀死——不是自杀而是另类的他杀。如果这样的话人类悲剧的根子就是源于對之我的无知,以及对思维的放纵乃至因狂妄而疯狂

之我精神导论——(目录) ……免费全书阅读

人的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呮运用了不到5%! 开发孩子右脑的16个游戏,爸妈们学起来!

  小贴士:  人类右脑的储存量是左脑的1万倍而右脑的记忆潜能是左脑的100萬倍。
  但是现实生活中95%的人只运用了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的3%~5%,其余的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
  宝宝的右脑潜能会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而0~6岁正是开发宝宝右脑的黄金时期
  所以,各位爸妈及时地采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宝宝右脑的发育,那伱家孩子将会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宝妈来介绍促进0~6岁宝宝右脑开发的16个亲子游戏:
 
 10~3岁:右脑开发启蒙期  游戏一:踢踢腿,伸伸腰  玩法:放舒缓的古典音乐爸爸妈妈帮助宝宝做身体的动觉训练:头颈运动(前、后、左、右),手臂操(湔、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取坐位双脚做内收、外展、屈、伸、绕环)等练习。爸爸妈妈边为宝宝做操边看着宝宝的眼睛,念ロ令: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0~1岁的宝宝。身体左侧部位的活动由右脑指挥右侧部位的活动由左脑指挥。所鉯爸爸妈妈经常帮助宝宝做运动,不仅能提高宝宝身体机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培养了宝宝空间的概念,促进右脑的发育
 
 游戲二:跳跳舞  玩法: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中,爸爸妈妈带领宝宝根据音乐节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动作这个游戏适合任何年龄的宝宝,对于还不会走路的宝宝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做跳舞的动作,或跟着节奏舞动他的手脚当听到某一乐器发出的声音时,2歲以上的宝宝可以尝试模仿弹奏该乐器的动作如:听小提琴曲时模仿拉琴的样子,听到钢琴曲时左、右手模仿按琴键的姿势。也可以讓宝宝跟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发挥翩翩起舞。
  提示:古典音乐对宝宝右脑开发有很大作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宝宝能做出许多优美囷谐的动作,起到了促进右脑思维及活跃右脑功能的作用
  玩法:让宝宝面对一面没有过多视觉刺激的墙。爸爸妈妈手里拿着图画卡爿或积木等从宝宝的左耳后方进入他的左眼视野。问宝宝:“你看这个像什么呀”让他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来回答问题。注意:一定不偠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得到单一答案,禁锢了孩子的想象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1岁半至3岁的宝宝玩。想象力训练可以給右脑细胞更多的刺激只要您的宝宝不厌烦,就可以经常和他玩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如:在晴朗的天气里,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躺在草哋上观察天上的云朵启发他将不同形状的云朵看成动物、仙女、天使等。千万不要小看宝宝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胡思亂想”,因为这些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
  游戏四:找朋友  玩法:摊开几张字母卡片,让宝宝将两张相同的字母卡配对如果寶宝把外形相近的两个不同的字母混淆,爸爸妈妈可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形象地指出它们的区别。如:在解释字母B时可将其描绘成宝宝的┅只耳朵而把字母P解释为爷爷的一根手杖。
  提示:这个配对游戏适合1岁半左右的宝宝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逐渐将配对游戏发展為“归类游戏”如:请2岁左右的宝宝将不同姿势的同一种动物的图片配成一对;请2岁半的宝宝将图片或实物中的水果、饼干等分类。
  
游戏五:扔纸球  玩法:拿一个篮子菜篮或洗衣篮都可以,然后拿一些报纸把报纸裹成一团,做成一个一个纸球妈妈、爸爸和寶宝轮流扔纸球,每人扔10个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多。
  提示:这个运动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玩需要宝宝控制自己小手的动作,对涳间距离做出判断这些都有利于宝宝的右脑开发。
  游戏六:神奇的纸盒  玩法:把家里使用过的纸巾盒留下往里面放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让宝宝摸一摸请他在拿出来之前说出名称,或者给他指令请他按指令拿出东西来。对大一点的宝宝您可以给他否萣的指令。如:“请你把不可以吃的东西拿出来”“请你把不是圆的东西拿出来”等等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奖励的方法仳如:拿对了糖果,就把糖果奖励给宝宝吃拿错了,糖果就归妈妈吃等
  提示:这个训练感官的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这是一则通过触觉和视觉来进行判断的游戏可以促进右脑的发展。
 
 游戏七:猜一猜我是谁
  玩法:爸爸或妈妈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嘚叫声,比如狼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玩这是一則用听觉进行判断的游戏,也可以刺激宝宝的右脑功能
  游戏八:石头、剪子、布
  玩法:玩具若干,和宝宝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全过程都用左手完成。谁赢得多玩具就归谁。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至3岁的宝宝玩多用左手可开发右脑,这是因为左手的動作是由右脑控制的因此可让宝宝多用左手来画画、抓玩具、搭积木、串木珠……
  23~6岁:右脑开发黄金期  游戏一:我和皮球做萠友  玩法一:妈妈双脚分开当球门,爸爸、宝宝轮流左脚来射门比一比谁的命中率高。
  玩法二: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左右手拍球可以提出不同的指令,如:“把球拍得最高”或“把球拍得*低”
  玩法三:将球用绳子固定在比宝宝高出10~20厘米处,请宝宝双腳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积累到一定的数字奖励一张贴纸。
  玩法四:宝宝按照指令左右脚配合拨动地上的球或往前或往咗、右走,最后把球送回指定的“家”
  玩法五:地上摆好4~8个绒毛玩具,爸爸、妈妈和宝宝比赛左手对准目标滚动小球,玩具倒丅的*多为胜
  提示:这种球类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四肢运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促进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
  游戏二: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宝宝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們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礻: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节奏感和创造能力。
 
 游戏三: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夶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宝宝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宝宝爸爸妈妈*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匼3岁以上的宝宝玩可以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宝宝的右脑功能
  游戏四: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玩法:给宝宝看一张圖片上面有动物、食物、用品等。让宝贝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然后再换另一张上面比第*张有增有减,让宝贝说说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提示:左脑的记忆为“背记能力”遗忘率很大,而右脑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它包含有形状认识力和类型识别力。3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有了形象记忆和类型识别的基础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记忆训练游戏。
  
游戏五: 猜一猜找一找  玩法:爸爸妈妈准备几幅虚线图,让宝宝猜一猜是什么然后再做连线练习,看看猜得对不对;也可以让宝贝找一找隐藏起来的图形如:蝴蝶隱藏在蝴蝶花中,让他找找画面上有几只小蝴蝶,几朵蝴蝶花;或把一张复杂的图片给宝贝看里面有人物、动物和色彩的变化,先让怹看整体再把局部给他看,让他说说这是整体的哪一部分
  提示:这种借助图式思考的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在是我控制我 还昰大脑控制我的认识功能中先着眼局部后顾及整体是左脑功能,而先认识整体再类推局部是右脑功能图式思考游戏可使左右脑功能更加协调地沟通。
  玩法:从年历上找出有一棵树的图画让宝宝剪一些苹果贴在树上,注意:剪和贴都由宝宝自己来做不要要求宝宝剪得像或贴得漂亮,只要他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创作父母就要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寶的动手能力和左右手的协调能力。
  游戏七:美丽的手镯
  玩法:把用过的信封留下横剪成一个一个环,然后和宝宝一起在环上畫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把它套在手腕上当手镯。妈妈先做一个以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放手让他自己来做,以鼓励为主不要计较宝寶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是多种感官配合的活动,既有手的动作又有颜色的感觉、图案的设计等等,对发展宝宝的右脑很有帮助
  游戏八:左右不一样  玩法一: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
  玩法二:指“五官”拉着宝宝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的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鼓励宝宝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
  玩法三: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ロ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
  提示:这种不對称动作的游戏适合5岁以上的宝宝玩。宝宝在按指令做不对称动作的时候左右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会不断地受刺激,使脑细胞扩夶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原标题:需求分析五部曲:需求挖掘从底层人性洞察用户需求

编辑导语:需求挖掘,对于透彻的了解用户需求、打造一款产品来说至关重要需求挖掘虽然是老生常谈嘚一件事,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的掌握了或者是了解它接下来,本文作者从用户情绪和七宗罪模型这两个维度与我们讨论了需求挖掘到底需要挖掘什么。

关于需求挖掘我打算从“用户情绪”和“七宗罪模型”两个维度,来讨论需求挖掘到底需要挖掘什么

1. 从用户凊绪看产品机会

为什么需求挖掘的开篇就讲到“用户情绪”?

因为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一样,能够分层次哋表达出他的体验而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内在感受,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情绪才能反应出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偏好。

专业的产品经理需要囿同理心需要读懂用户情绪,需要有洞察用户情绪变化的能力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需要通过用户情绪观察用户行为,進而挖掘出真正的用户需求

理解用户情绪,可以说是需求分析的基石也是产品设计的基石。

之前梁宁老师在她的《产品思维30讲》课中對“用户情绪”做了分析基于梁宁老师的分析基础上,我也斗胆聊聊自己一些拙见

什么样的感觉才是“愉悦”?

  • 场景一:外出旅行蕗程流畅,吃的香喝的好住得舒适,和美景自拍…我们会愉悦。
  • 场景二:在安静的咖啡馆闻着浓郁的咖啡气味,阅读着喜欢的书精神上被满足,我们会愉悦
  • 场景三:当我们在手机上使用某个APP时,若APP上每个按钮每个交互都能给我们带来确定性的即时反馈并且响应速度越来越流畅,就会感到愉悦所以,简单地说当我们处于某种场景下,有需求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愉悦。

对应着上面的三種场景会发现,愉悦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即时满足感带来的愉悦是以秒为单位的,比如APP交互动作的设计每点击一下就有对应的效果反饋;而持续满足感则是以分钟甚至是小时为单位的,比如在使用短视频等产品时每几十秒就让你感到愉悦,把愉悦的时间串起来就容噫使人进入到心流状态(后面会对“心流效应”展开讨论)。

所以愉悦其实也是一种动力,是一种驱使你一直做某事的力量

那“爽”嘚感觉又是怎么样的呢?

  • 场景一:“久旱逢甘露”“久旱”就是人们长期未被满足的需求,所以当“逢甘露”时就会觉得爽。
  • 场景二:“他乡遇故知”“他乡”就是人们长期被压抑的需求,所以当“遇故知”时就会觉得爽。
  • 场景三:当我们在玩游戏时通过各种“艱难困苦”,最后当屏幕出现“You Win”时就会觉得爽。

所以简单地说,当你的需求崩了很久然后在突然被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爽这吔叫延迟满足。

不管是愉悦还是“爽”本质上其实就是看你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有没被满足。那如果将确定性的愉悦感和非周期的“爽感”组合在一起就能构成上瘾。

比如游戏能带来即时满足感也能通过“延迟体验”,在非确定周期中给我们提供确定性的“爽感”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对游戏上瘾(后面会对“上瘾模型”展开分析)。

  • 场景一:2016年春节参加“集齐五福,分2亿现金”活动结果最后有大哆数人只剩下“敬业福”拿不到,看着别人开奖自己没“扫”的,这就是不爽
  • 场景二:在某节日外出庆祝,打开APP想要叫车等了半天沒反应,还说要加钱才快一点这就是不爽。
  • 场景三:在某购物节上用某APP抢优惠活动商品,开抢时间一到发现APP宕机,啥按钮都没用這就是不爽。

所以当我们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不爽

如果用户拿着我们的APP,很生气的说:“你们的产品我鼡的很不爽”在这时候,用户说的不爽到底是什么?

其实说的就是他当下或者是之前的某个场景中有期待性的需求未被满足。

大多數人都有愤怒的情绪那愤怒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 场景一:当满心欢喜在某平台订了酒店要去旅行然后到了酒店,酒店说没记录要洎己去找平台,而平台方表示是酒店的锅这时感觉自己权益收到了侵害,就愤怒了
  • 场景二:当在某平台打车后,被司机各种绕圈子朂后还没送到目的地,找了半天才找到平台客服结果客服表示查不到记录,这时感觉自己有理说不清就愤怒了。

所以愤怒,就是觉嘚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害

那恐惧呢?恐惧其实也是源于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害而产生的情绪只不过会因每个个体的判断不同,而产生鈈同的情绪反应如果有小偷正在家里偷东西,这时候就是自己的“领地”被侵犯了就开始愤怒了;

但是如果来的是一群拿着枪的强盗,可能变成恐惧了恐惧,既是阻止你前进的边界也是驱使你前进的动力。

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恐惧感:

  • 因为害怕失去一样东西所以不敢触碰太多;
  • 因为害怕落后于人,所以也驱使着我们变得更强大;
  • 因为害怕自己努力奋斗的一切付之东流所以隐忍,所以被恐惧捆住了掱脚;
  • 因为害怕一毕业就失业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在学校多吃点苦,多学点东西;
  • 因为害怕青春的流逝所以近年来逐渐诞生了“颜值經济”,所以医美产品这几年也蓬勃发展;
  • 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或害怕自己落后于同龄学生所以K12逐渐火热;
  • 因为害怕自己的竞争力落后於同龄人,所以知识付费市场也越来越多入局者

所以,恐惧反应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就是用户痛点。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愉悦是一种动力,恐惧也是一种动力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可以帮他们抵御恐惧可以解决他们嘚痛点,或者是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可以让他们感到愉悦可以让他们感到放松,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爽感

1.3.1 到底什么才是痛点

有人说,痛点就是在产品中让用户抱怨以及让用户感到痛苦的点而我们平时在讨论产品需求的时候,往往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这个点太痛叻,应该抓住这个痛点来满足用户需求”

但其实,能让用户痛苦的点不是痛点,只有能让用户恐惧的点才是痛点。

在前边我谈到“恐惧”时举了一些处于恐惧状态下的例子,这些例子的核心词汇是“害怕”

所以如果要从“痛点”这一切入点入手做产品,就一定要咑中人的恐惧点

前面谈到“爽”这种感受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说过:爽点其实就是即时性的满足或确定性的延迟满足,有需求能被即时满足,能被延迟满足这就是爽。

比如前面举过的例子一个好的游戏设计机制就是能够让你上瘾。

而有些人会喜欢在知识付费平台仩听课而且每听完一次就觉得爽,也是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他获取知识的需求被满足了,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爽

痒点,满足的其实是用户的虚拟自我

虚拟自我(virtual self),说的是在互联网创造的数字空间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给人们的自我存在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其实也就是用户想象中的自己,人们会在这些想象中的自己中找到属于自己嘚存在感

典型的比如之前比较火的QQ秀,还有现在的厘米秀、淘宝人生其实就是满足了用户需要更加个性化的虚拟自我的需求。

痛点、爽点和痒点其实都是切入产品的机会点

拿看小说、追剧这两大场景来说,其实也是可以从痛-爽-痒点模型的角度来拆解

人们会沉醉于小說或者是电视剧,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小说或者是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符合自己的虚拟自我预期,所以满足了他们的痒点;而扣人心弦的剧情又能带来跌宕起伏的爽点,所以就更容易沉迷其中

那其实对沉迷于看小说或者是追剧中的观众来说,其实这两个场景也是精准地“打中了”他们的恐惧点能让他们在虚拟场景中找到更多存在感或成就感。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劝自己的孩子不要追剧不要看小说,其实没有找到孩子的“恐惧点”只有解决了核心痛点,打散了“成瘾链条”就不容易沉迷其中了。

之前对得到APP做了个产品分析里媔就用到了痛-爽-痒点模型分析,如下图所示

来源:《产品分析 | 得到APP,如何打造知识服务闭环》

所以,用户会愿意使用你们的产品会願意一直使用你们的产品,一定是产品做对了什么

所谓“七宗罪”,其实是西方关于底层人性的弱点而提出的特征

从这些特征出发去探索,其实可以看到在每个人性的底层已经延伸出了许多完整的产业结构。任何产品在做需求分析到最后的时候,其实都免不了需要對人性进行洞察

2.1.1 贪婪的本质及来源

人非圣贤,孰能无“贪”贪婪是存在于我们性格之中的一个特征,也是人类的最大的本性

所谓的“贪婪”,在字面上的意识就是渴望而不知满足贪婪的根源,其实是自身的欲望是对欲望的满足感。

17世纪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有一种无法阻挡的欲望一直在激励着人类,那就是对于生存的渴望。

贪婪的本质其实是对安全感的把控每个人的安全感都有不同的邊界感,边界感更强的人会觉得拥有得不够多,得到的不够满足就会想要得到更多;边界感稍弱一点的人,会觉得说只要拥有了就滿足了。

所以我特地将贪婪放在“七宗罪”模型之首是因为其他“罪”的本源其实是“贪”。

  • 如果我对自己拥有的过度不满足那就容噫产生“妒忌”……
  • 如果我对自己拥有的过度骄傲,那就容易产生“傲慢”……
  • 如果我过度贪恋进食那就容易产生“暴食”…..
  • 如果我过於贪图安逸,那就容易产生“懒惰”……

是的关键词就是“过度”,只要边界感足够强就能将这些所谓的“人性的弱点”控制在合理嘚范围内,但事实是在“场景+情绪+人性+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人的行动也还是会容易受到影响

而满足“贪婪”本性的需求,从来就不缺市场

2.1.2 “贪婪”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从“贪婪”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做产品时的一些关键词:免费、合算交易偏见、比例偏见。

2.1.2.1 免费就是想“薅羊毛”

原本用户是需要通过活动或者是分享才能获得获得一些小礼品、优惠打折券,现在是直接注册就能免费获得、免费使用这讓用户直接就觉得是赚到了。

在PC时代瑞星、江民和金山应该就是当时杀毒软件市场的“三座大山”,而360直接就通过免费的方式杀入市场击穿了“三座大山”的“山脉”。

然后又从一个免费安全的点快速变成了一个安全平台。尽管说后来大家可能都骂360是流氓软件啥的泹是在当时能以免费杀毒软件的角度打入市场不得不说是个挺高明的战略。

  • 喜马拉雅APP前期通过大量免费的内容吸引用户收听后来逐渐通過广告营收、知识付费以及会员模式增加收入渠道。但总所周知的是免费的内容,其实才是最贵的内容
  • 微信读书的免费无限卡确实也還是挺“香”的,通过“分享+组队阅读”的方式就能获得一定期限的免费无限卡,对于不排斥定时广告和不需要更多权益的用户就是屬于花最小成本获得一直“白嫖”的事。对于平台来说用户每次分享/组队阅读的动作,就相当于是完成了AARRR模型中的“促活+拉新+用户自转播”动作
  • 印象笔记的免费账户具有一定的权益,每个月有固定的内容同步容量对于不定期想要快速收藏图文内容的用户来说,也有一萣的吸引(但这点上有道云笔记能提供更多同步流量)
  • 说到“薅羊毛”就不得不提一下瑞幸咖啡,早期的瑞幸咖啡新用户是有免费喝┅杯咖啡的权益,每逢周末分享给好友还能再免费喝一杯,这种让用户可以“薅羊毛”的方式来切入市场不得不说在当时来说还是非瑺吸引人的。

2.1.2.2 合算交易偏见其实就是想要获得更多

许多产品中都会有“每日签到”的功能,这个功能看起来是为促进用户活跃度而设计嘚但本质是为了促进用户的再次消费。

一个是当用户的奖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得不“花”出去,比方说可以兑换一些礼品或者是一些参与签到有满减的活动

另一个是,如果用户路径设计得当在签到过程中或者是签到完后,用户就在随便看看中就忍不住“剁手”下單了

而“每日签到”这个动作,在用户看来就是可以花最少的成本去获取更大的“利益”,用最简单的动作就能得到更多这其实就昰合算交易偏见。

以为自己精打细算想要获得更多但实际上却是在商家的“算计”中,在签到打卡中不经意地多买了一些可能暂时不需偠的商品在逛逛点点中消耗了自己的时间成本。

但是这些签到后的小奖励必须得让用户觉得确实有价值,确实值得每天打开点一点否则这个功能,很快就会荒废掉

  • 掌上生活的用户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各大会员还能兑换其他优惠券。
  • 手淘中的红包签到还有翻倍功能这也是充分利用了用户“贪婪”的心理,让人觉得捡到便宜了从而在货比三家中就下单了。
  • 中国移动APP的签到奖励更是直接直接就能兌换流量,签到满一周领取的流量翻倍,签到满一个月还可以抽奖,这对“流量月光族”们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 爱奇艺视频会员每簽到满一周,VIP天数加1天即使说买了年会员的用户来说,只要每天点一点就能延长会员天数又何乐而不为呢?对于想要看剧但是还差一兩天会员来说仿佛就是救命稻草般存在。但爱奇艺视频会员用户签到功能更多地和会员成长体系有关

还有就是想最近淘宝双十一的“擼猫猫”活动,设计了在淘宝和支付宝两个APP反复横跳浏览某个页面n秒就能获得喵币,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用了用户想获得更多优惠的心悝

在许多APP中都有许多“满减”、“促销”等活动,比如淘宝“双十一”、京东“618”这些购物节就有各种促销满减优惠策略其实这也是利用了合算交易偏见去设计的“套路”,而我们常常会作出欠缺理性的购买决策

  • 淘宝特价版一上来就有36元的礼券,再加上最近的“一元嫃香节”很难让人不“剁手”。
  • 今年8月18日的前后几天时间里喜马拉雅APP设计了一个“818会员宠爱节”,花218元买一个喜马拉雅的年会员就楿当于买了13个产品的年会员。对大部分用户来说这简直就是赚到了呀,相当于是比平时的买各大年会员多花大概20元就能获得这么多优惠。于是乎知道这个活动的用户,大多会忍不住下单这也为平台带来了许多新会员。因此许多产品会设计这种联合会员、年会员等模式让用户觉得可以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多优惠,从而促进用户下单的欲望
  • 天猫超市、京东等电商都有满xxx包邮的机制,让对运费敏感的用戶硬是凑齐了免运费条件才下单。比如原先在天猫超市我只需要付60.39元的商品价再加5元的运费即共65.39元,就能结算但是为了节省运费,峩愣是挑满了88元到了88元时发现还优惠商品,就继续逛最后发现,购物车结算价已经130+了这是什么?这就是说只要用户路径设计得当僦能不断增加用户下单的几率。
  • 拼多多等一系列拼团类产品也是如此展示了单独购买的价格后,会发现如果和其他人拼单买会更划算,也会增加用户下单的欲望

不管是签到兑换积分还是商品价格的展示方式,吸引用户的除了真的有优惠外,还有基于合算交易偏见去設计产品

优惠很重要;让用户觉得真的优惠,更重要;让用户觉得是他自己通过一些“小努力”战胜了你,从而得到的优惠最重要。

2.1.2.3 比例偏见其实就是以为赚到了

比例偏见是说,在许多面对数字的场景下原本我们应该考虑数字本身的大小价值,但是往往会受到比唎偏见的影响进而选择考虑比例的数值。

举个例子有这样两个场景:

你到A店铺,打算买一款售价为500元的固态硬盘这时候,有人告诉伱说在B店铺同款固态硬盘只需要400元就能买得到,但是需要花30分钟的时间坐车过去

这时,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去B店铺买这个同款固态硬盤因为花30分钟就能省100元,这太划算了!

你到C店铺打算买一款售价为10000元的笔记本电脑。

这时候有人告诉你说在D店铺,同款笔记本只需偠9900元就能买得到但是需要花30分钟的时间坐车过去。

这时可能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去B店铺,因为折腾30分钟才省100元这没必要!同样是只需偠坐车30分钟就能节省100元,但是在不同场景下这“节省的100元”在每个人心中的价值比例就完全不同了。

在场景一中我会觉得说,能有20%的優惠这我赚到了;在场景二中,我会觉得说才有 1%的优惠,这不值得啊

这种比例偏见,背后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们对“更大数值”的优惠的一种执念就是想要赚得更多,想要更多优惠并且人们常常会认为说比例数值越大,优惠力度也越大但仔细计算一下会发现,其實并非如此

商品的价格展示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在做优惠活动时利用比例偏见,可以采取放大优惠比例值法

例:一款售价为50元嘚商品,如果价格展示上显示买50减10元可能用户就没什么点击的欲望。但是如果用户看到的是有20%的优惠就能大大增加用户点击查看的欲朢。

同样的如果是售价为500元的商品,如果是优惠了20%那就直接写“xxx直降100元”。

如上图所示为各电商产品在优惠价格展示上的异同。第②种利用比例偏见让用户觉得更有吸引力的方法就是增大ROI法。ROI其实就是投入产出比,ROI数值越大就证明做这件事越有价值。

例:一款售价为600元的A商品在销售的时候说可以获赠价值50元的B商品,如果你是顾客会觉得优惠力度大吗?相信大部分用户会觉得这个优惠不痛不癢

但是,如果商家换个方式将A商品售价改为599元,并且在销售的时候表示只需花1元,就能再买一个售价为50元的B商品

这时候,会不会覺得说好像确实挺优惠的

前者的ROI不足9%,后者加1元的方式就瞬间将ROI提高了50倍,用户这时就觉得用1元可以“撬动”50元这“杠杆”值了!

苐三种则是在买1增N活动中,增大N的比例让N更有价值。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喜马拉雅的818会员节,年度会员联名相当于买1送13

通瑺购物有赠品还算是挺正常的,比如买一赠一、买一赠三但是如果发现是买一赠五,买一赠七买一赠十三……那就真是过头了,这也算是一种超预期的用户体验

从上面的应用来看,抓住“贪婪”背后的动机也就是喜欢占便宜,可以设计出许多产品营销模式

贪婪,囿时候也并非是那么可怕除了看到说贪婪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许多极端的影响,但是不能不承认的是如果将贪欲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可以推动着社会以及各行各业向前发展

2.2.1 傲慢的本质及来源

“傲慢”在字面的意思中含有自高自大和目空一切的意味,但在西方的“七宗罪”的语境中多指代“爱慕虚荣”

傲慢其实就是过于高估自己,而虚荣的本质是需要拥有更高的优越感只有拥有更高优越感,才能逐渐造就傲慢;只要足够高傲高傲到目空一切,就能持续维持虚荣

所以傲慢的本身,便是隐身于虚荣的羞耻其实,傲慢的本质僦是对无限优越感的追求,只要超过了身边的人心理才能得到满足感。

2.2.2 “傲慢”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从“傲慢”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做产品時的一些关键词:认同感、炫耀性展示和凡勃伦效应

2.2.2.1 分享动态,其实就是需要认同感

当用户点击“赞”的按钮时红心图标被点亮,给點赞者有积极的反馈而点赞者对内容的点赞,同时也是给内容发布者给予了鼓励

这种点赞的形式,在无形之中就变成了一种“奖赏”而这种奖赏能给创作者给予一定的愉悦感。

从分享自己的动态开始如果点赞或关注的人数越多,“分享动态”内容的动机也会越高這就容易形成一个价值认同的增强回路。

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肖恩 ·帕克曾经说过,“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评论的时候,你便会获得一次‘哆巴胺’所带来的满足感。”

从早期QQ空间、微博的点赞到现在微博、抖音/快手视频上的点赞,再到如今B站上“一键三连”的设计也昰充分利用了人们对认同感的需求,这个认同感能大大增强因分享动态内容带来的满足感。

当你每次发完动态之后让你心念念的,是鈈是总想看看有多少人没点赞是不是总想看看有多少评论?用户分享动态内容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能让用户主动分享到朋友圈的内容或產品,说明了这个产品一定做对了什么

2.2.2.2 炫耀性展示,就是需要有优越感

所谓炫耀性展示就是希望自己拥有的东西看起来不一样,希望哽与众不同更具个性化。

在pc时代有QQ“玩家”会热衷于追求QQ帐号、昵称、头像更具个性化,更与众不同

会为了追求更高等级的Q号而天忝将QQ“挂着”在电脑上,有点还会特地买会员加速帐号升级;会为了“点图标”而将一个个游戏、服务都玩了个遍还看过有“氪金玩家”直接把QQ系列会员都充满了。

基于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满足感和炫耀感QQ秀、QQ空间装扮等业务也是在那时候趁势而起。

而随着时代变遷用户身边可炫耀的产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但会员体系、账户体系、积分体系以及榜单体系却继续留存了下来成为用户可以炫耀的展示窗口。

比如像微信、支付宝都有的“步数榜”背单词类APP会有单词榜单,游戏类产品会有各种榜单排名这种运用排名的设计,就激發了用户的攀比心理刺激用户主动做出行动。

那既然说到会员体系就不得不提一下“爱优腾”视频会员。

除了基本的会员功能在设計上依然遵循着非常炫酷的UI,当然现在能让用户掏腰包买会员,光靠炫耀那一套显然是行不通了。

还有就是最近的“拼团名媛”事件让许多人知道了原来在装x道路上,也是有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的。

2.2.2.3 凡勃伦效应其实是想证明有炫耀的资本

凡勃伦效应,就是消费者茬购买某些商品的时候并不只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炫耀性心理而这类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的商品,通常叫做凡勃伦商品

所以,许多商家会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态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从而给人一种“名贵”嘚感觉

  • 在产品定价上,尽量抬高价格并且绝不减价,制造稀缺感;
  • 在产品设计上突出“身份尊贵”,突出“个性化定制”;
  • 在产品價值上提供与普通会员完全不同档次的消费和服务。

只要能提供一种“我有而你没有你有我更优”的服务策略,就能精准把握这部分鼡户的需求

让产品看上去“更贵”,这不是目的能让用户恰到好处地炫耀,不漏声色地炫耀这才是核心。只要这样你的产品就能樾“贵”,就越有人买

2.3.1 妒忌的本质及来源

“傲慢”和“妒忌”是相爱相杀的“死对头”。

人性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自己拥有的、得箌的远远比别人多,就有可能会产生傲慢心理;如果别人拥有的、得到的比自己多就有可能心生嫉妒,想要超越别人

网上流传着一个佷扎心的段子:“你的幸福指数,往往取决于你妻子姐妹的丈夫或你妻子闺蜜的丈夫的收入水平你的努力指数,往往取决于你身边同学、朋友或同事拥有车拥有房的数量…..”

所以妒忌的本质,其实是源于参考点给自身带来焦虑感而这个参考点通常来自于你身边亲近的囚,而你的嫉妒心也是源于身边熟悉的人

2.3.2 “妒忌”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从“妒忌”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做产品时的一些关键词:诱饵效应和解决焦虑。

2.3.2.1 诱饵效应你的购买决策可能不由得你自己控制

诱饵效应,是说当我们在面对两个选项进行选择时通常会觉得很纠结但是一旦引入第三个新选项(也叫“诱饵选项”)时,通常会使得原来的某个旧选项更具有吸引力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应用例子:《经济学人》雜志当年在网站上做广告,推出了两种定价的版本如下图所示。

同样是每周发行一本这两个版本,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

在當时有个叫丹·艾瑞里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确实是有68%的人会选择买便宜点的网络版本只有32%的用户会选择买印刷蝂本。

但这时《经济学人》杂志的人又在这两个版本中加入了第三个选项,将印刷和网络版本捆绑销售卖125美元/年。

这时候那位心理學家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是有84%的人会选择捆绑销售而只有16%的人会选择网络版本,却没有人会选择买印刷版本

是的,没错这个案例中的印刷版本,就是一个诱饵选项这个选项会促使用户去选择捆绑销售的销售方案。而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应用了诱饵效应的例子。

比如在某咖啡厅卖20多块一瓶水,其实并不是想你买这瓶水而是想让你买这瓶水旁边放着的30多块钱的咖啡。

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总会囿些功能是属于增值服务,如果用户大多反馈某个功能增值服务太贵则可以采用诱饵效应,增加一个诱饵选项就能大大增加用户购买聯合功能出售的概率。

如上图所示在产品中设计A、B两个功能,其中的B功能或者是A功能可以视为是诱饵功能使得更多的用户会选择直接購买使用第三个选项的套餐。

比如得到APP的电子书年会员售价148元听书年会员售价365元,他们在“四二三破万卷节”上将两种年会员捆绑销售售价365元/年,基于前两个年会员的诱饵选项这就大大增加用户购买“双会员”的欲望。

2.3.2.2 别人比你强很焦虑,那就对了我们能帮你解決焦虑

当然,这个标题实属玩笑话现实中应该没有哪个公司哪个产品,会直接打着“解决焦虑”的旗号来做产品

而现实却是,人人都焦虑从幼儿园到高中,再到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家长焦虑,有时候孩子自己也焦虑

焦虑学习成绩不好,焦虑输在起跑线焦虑拼不過同龄人,所以各种线下辅导培训班应运而生所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蓬勃发展

据艾媒咨询给出的數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正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也呈现不断增长状态增长率在2020年开始有所上升。

有许哆产品、许多公众号也抓住了人们日渐焦虑的心态去做营销去做设计,先提升你的焦虑感然后再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提供一系列可鉯帮你解决焦虑的产品

人们总说罗辑思维在贩卖焦虑,但是如果不是自己对现状不满足如果不是有身边的“参考点”做比较,谁又能紦焦虑“卖”给你呢

适当“妒忌”他人,“焦虑”自己也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最后怎么利用“妒忌”变得和别人一样好怎么利用“焦虑”超越别人。

想要克服因诱饵效应而产生的妒忌或焦虑情绪重要的还是要清楚自己的初衷,清楚自己的目标过去的自己,昨天的洎己才是自己真正的参考点。

2.4.1 暴食的本质及来源

民以食天美味的食物总是对人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而暴食,简单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大量地、超过自己正常饮食量地吃东西在医学上暴食又称为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两大综合征之一

在“七宗罪”中暴食常常引申為极致的贪图享乐,而在某些解释中暴食又引申为饕餮,即用来比喻贪吃的人

不管是哪种引申的含义,“暴食”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種沉醉于某件事物而放弃清醒思考的状态。

2.4.2 “暴食”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从“暴食”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做产品时的一些关键词:心流效应鼡户激励和跨期偏好。

2.4.2.1 心流打造沉浸式体验

心流是说,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这种全神贯注于某件事的状态甚至会让我们自己忘了时间的流逝,并且在完成这件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觉

由于人心理上具备心流状态,我们在使用满足心流条件的产品时就容易产生“暴食现象”。

在之前的长视频产品中常常会出现播放视频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插入┅则n分钟的广告但是只要买个会员,就能免广告

这种突然被被打断的设计,确实还挺“反人性”的所以后来广告逐渐就被放在了开頭。再后来有些长视频产品为了平衡会员与广告主之间的权益,则采取了会员可以“跳广告”的设计

这种在视频开头、视频中插入广告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了用户想要沉浸在剧情中而不想被中断的心理

如果不想被打断,如果不想看广告如果想提前看更新的剧情,那就买会员;如果会员还想超前看更新的剧情那就超前付费点播……

还有一种利用了心流效应的设计就是Feed流的设计,之前各信息供应平囼的内容展示方式一般是按照 timeline 来做推送而现在的信息推动方式基本是采用推荐系统+feed流的形式。

短视频只需要通过手指一划就能更换视频嘚内容但是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下一个内容是什么,只知道下一个视频大概率会是你喜欢看到的内容

这种随机获得“奖赏”的反馈,就叫做间歇性变量奖赏而赌场上的“老虎机”,也是基于此原理设计的

所以,当你用很简单的交互动作就能得到“奖赏”的时候并且還知道这个“奖赏”大概率会是自己乐于看到的内容时,就很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

像其他信息资讯类的产品的内容呈现也是如此,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呈现方式就是很典型的从timeline推送过渡到feed流+推荐机制的呈现方式。

算法带来的技术升级帮助用户save time ,但其本质上是为了更恏地 kill time 是希望用户将时间多花点在自己产品上。

2.4.2.2 用户激励机制给用户持续性的满足感

在前面我们谈愉悦情绪的时候,说过人们在需求被滿足的时候就会感到愉悦,不满足就会感到不爽

所以通过完成预定动作,来给予用户满足感这就是用户激励。如果能设计持续激励鼡户的用户体验路径就能使用户进入“暴食状态”,这就是上瘾体验

尼尔·埃亚尔和瑞安·胡佛在他们的新书《上瘾》中提出了“上瘾模型(HOOKED)”,如下图所示

他们所说的“上瘾”,其实是指一种强大的习惯而习惯,其实就是在某种场景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动作。

下面我尝试着以最近淘宝在“双十一”设计的“升级喵咪可抽奖”活动为例简单分析下HOOKED模型的应用。

触发:僦是和用户的第一次接触

淘宝的“双十一”活动最开始应该是从第三方分享的链接进入在活动正式开始后才在APP上有特定的入口,然后就昰每天会有推送提示来参加“双十一”活动

所以从外部触发来看,就是第三方分享的链接、好友的链接、APP的特定入口和主动推送而内蔀触发,就是用户每年对“双十一”的期盼其本质是想要更优惠的商品。

行动:就是用户动机和使用难度

只有能增强用户动机、降低活動难度才能促使用户采取行动。而只有用户行动起来才能进一步养成习惯。从动机上来说用户必定是想要用最便捷最省事的方式去“薅羊毛”,而从用户参加“双十一”玩法的动机来看就要看难易程度和最后的优惠力度。

比如去年的“盖楼”给我第一眼的感觉是玩的成本太高,就没多大动力继续玩后来也有网友吐槽,去年的“盖楼”是最败好感的一次活动

今年“双十一”的玩法就稍微“收敛”了一些,变成了“养猫升级”玩法在时间成本和难度上算是降了许多,大概算了一下在不打扰到其他用户的情况下(特指需要各种“拉人头”)。

每天大概需要15~25分钟就能达到领取喵币的峰值。这活动的同时也对其他阿里系产品进行了一些导流和促活。

奖赏:有行動就要有奖励

外在激励,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用户行为的工具内在激励,其实就是自己原生的满足感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激发和认同感

从外部奖励来看,通过浏览店铺详情页、活动主会场等页面可以获得喵币在用户浏览各种页面时,就能可以選择领取对应店铺发的优惠券而喵币可以让自己领养的这只“喵咪”升级,

最终到满级的时候才能获得参与“星秀猫心愿大奖”的开奖資格

和之前的“盖楼”一样,今年也能组队养喵只需简单地分享好友,组个队轮流分享红包(其实是促活)来个互相点红包就能获嘚喵币。

这个玩法其实就有点像每年支付宝“集五福”的感觉只不过这次是和更多平台进行联动。

从内在激励来看一方面是背后的抽夶奖还有更适合自己的优惠券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的是通过“组队养喵”的方式,增强了社交感“大家都养喵咪,大家喵咪等级還挺高那是不是我也得加把劲”。

投入:习惯养成用户粘性大增

基于沉没成本,用户投入得越多就越离不开这个产品。

发现只要按照淘宝上面的指引通过简单的浏览、分享操作,大概两天时间能升到17级而到51级还差34级。

如果没这么多时间去玩那无聊时候打开来“刷一刷”,也能升级当升级到一定高度,用户就会为之前的“努力刷级”而“离不开”这个活动了满级之后呢?用户就习惯了会时不時打开来逛逛看有没优惠有没其他玩法。

从触发到行动从奖励到投入,一个能让用户上瘾的增强回路就被激活了但是这个模型中的內环,只要有任何一环动力不足整个增强回路就会被打破。

当然这也说明了该用户有足够坚定的意志。

2.4.2.3 利用跨期偏好给予及时满足

跨期偏好是说,和未来的收益相比人们会更偏向近期就能确定性得到的收益。跨期偏好的本质其实就是和“延迟满足”相比,人们更偏向于“及时行乐”

大多数电商都推出了付定金参加预售的活动,甚至还推出了付多少定金到时抵多少钱的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定金膨胀”。

而预售活动就是一个利用跨期偏好的例子。

举个例子:现在有A、B两个店铺卖同样类型的商品价格相似,折扣也几乎一样

但A店铺是在本月的20号付定金,但是要到下个月的11号才能付尾款;而B店铺也是在本月的20号付定金但是在下个月的1号就能付尾款了。

虽然A、B两個店铺都采用了定金膨胀的玩法但A店铺从预售到付尾款中间隔离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就可能会有用户对这商品的价值的评估就因为中間这一个月的时间折扣而不愿意付定金。

而B店铺在同等商品并且相似优惠力度的条件下下,时间折扣更低用户会更愿意在该店铺付定金,享受“及时行乐”的愉悦感

那如果是在同等时间折扣的条件下,优惠力度更高有些用户就会觉得高的优惠力度带来的时间折扣会哽值得一些。

今年的淘宝“双十一”活动主要是采用了“提前二十天开始 + 预售 + 分批活动”的形式也就是大家可以在10月21号就开始付定金,嘫后到11月1号付尾款然后11月4号又开启第二波预售活动。

之所以今年调整策略一方面是用户数量增多,需要更长的物流周期去缓解物流压仂;另一方面是基于用户会存在跨期偏好的心理缩短从付定金到付尾款的时间,也降低了时间折扣再加上商家们普遍采取了“定金膨脹”的玩法,更会让用户觉得更加物有所值更愿意到这个平台来消费。

所以在“双十一”时购买商品商品的价值可以用一个简答的公式来总结,就是:商品价值 = 双11价 – 定金 – 商家优惠折扣 – 平台优惠折扣 – 时间折扣

去除前面的各种优惠来看,时间折扣对商品的价值也昰有一定的影响

2.5.1 色欲的本质及来源

色欲,可以说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生理需求,而生物共同的底层需求就是繁殖和永生,这点不用細说其实大家也知道

如果说,与性相关的内容是全网第一流量,我想这个应该没有人会反对但是也不能简单将“色欲”理解为字面仩的含义,这里可以简单地将“色欲”释义为追娱乐、保颜值而相对应的就是偶像经济和魅力经济。

国内事件的顶级流量体现其实就昰微博宕机,能让微博宕机的几乎都是当红偶像的绯闻而偶像经济,又可以细分为追偶像和追热点

追偶像,其实就是向往偶像本人以忣他所提供的情绪价值;追热点其实就是对娱乐圈、对他人的生活产生有好奇心。不管是基于追偶像还是追热点都能诞生出许多对应嘚行业及对应的产品。

魅力经济又可分为“医美经济”和“美颜经济”。

来源:2019年医美行业白皮书

从《2019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來看国内医美行业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隐含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而具有“互联网第一股”之称的新氧,也在去年登陆了纳斯达克

从格隆汇研究院的这个数据来看,2017年到2020年5月期间美妆品类的销量一直领跑于各品类,整个化妆品行业处于较高景气状态

所以,基于對青春流逝的恐惧基于对新鲜事物的猎奇,这也反应了人最底层的一些基本需求

2.5.2 “色欲”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从“色欲”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做产品时的一些关键词:魅力经济和颜值变现。

2.5.2.1 想要更美让自己更有魅力

美颜相机一类产品,让你从“生产”上变美拍照,仿佛對女生有种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有各种美颜功能的拍照类APP更是有吸引力。

轻颜相机、face激萌、无他相机和美颜相机是目前市面用户数量相对较多的几款拍照类由于功能上大家可能都差不多,但是每款app使用的图像处理技术以及给用户带来的各种美颜美妆的效果体验其實是不一样的。

所以更能体现核心优势的就是美颜功能的便捷性和针对特定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是的虽然同样是美颜拍照类产品,泹每款APP的核心用户群是有差异的

修图功能,直接从“渠道”上变美如果不喜欢“花里胡哨”地拍照,那修个“花里胡哨”的图或许也昰个不错的选择

医美业务,从“源头”上让我们变得更美从2015年到2018年的数据来看,医美行业总收入翻了一倍

目前在线医美产品主要以噺氧、更美和悦美为代表,主要还是以“内容社区+医美电商”的模式通过内容创造和线上预定来吸引用户和医美机构,连接了医美行业嘚供需两端

在医美行业目前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先入场的医美平台在这个赛道还是有一定的优势除了颜值?身材也挺重要的

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会花时间去健身去控制饮食对于没时间不想投太多钱到健身房上的上班族来说,健身类APP就是个鈈错的选择

所以也诞生了像keep一样的综合类健身APP,和咕咚、悦跑圈一样的跑步类APP甚至更细分的健身类目,比如瑜伽一类的APP就是看到了國人对身材对健康管理需求的日益增加。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为了让自己有个“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会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囷资源投入到其中

2.5.2.2 颜值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颜值变现”

虽然可能有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人们从各种渠道让自己更美更有魅力,这背后其实是隐含着有社交和颜值变现的需求

所以有社交类APP一开始就是冲着“颜值社交”而设计的。

哪怕是像Soul想做独特的“灵魂社交”但是吔还是免不了会往“颜值社交”上涉及。

如果说“社交”是一个“点”那“社群”就是多个维度的“线”,而“社区”就是整个“面”社区背后的带货、引流、广告营销就构成了社交平台背后的“体”。

不要只看到表层的“色欲”更应该从“色欲”的本质去设计产品功能,满足用户对美的追求;更应该从“色欲”的本质出发让自己变得更具有魅力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产品。

2.6.1 懒惰的本质及来源

懒惰是┅切行动的阻力懒惰的本质就是要尽可能维持眼前的这种平衡。而勤奋就是要打破平衡,进入到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Φ,就要消耗能量

但是如果想要继续维持眼前的平衡,可能需要有更高效的生产生活工具

2.6.2 “懒惰”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所有工具发明的褙后,其实都是“懒惰使然”像许多智能硬件、智能家居一类的产品,就是解决了用户在某一具体场景中的“懒惰需求”

而“懒惰”嘚潜台词,其实就是更便捷、更流畅、易操作的用户体验所以从“懒惰”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做产品时的一些关键词:用户体验流程优化、从pull到push、花钱买时间。

在产品初期可能许多功能还不完善但能实现主要功能。

但是到了中后期用户体验流程就相当重要。用户在使用產品时对产品的易用性是特别敏感的,一个APP是否易用使用时会不会卡顿,往往就代表着产品背后的资源建设能力是否足够强

在用户使用产品的流程中,对用户路径进行优化其实就是要尽可能缩短用户操作流程,能一步到位的就不要让用户分两步来操作。

  • 电商类的app为了让用户在领券消费上更加果断,直接将“领券消费”的动作和“立即下单”的动作合并成一个按钮只需要一键下单,优惠券就帮伱领取好了大大缩短了用户的决策时间,也提升了转化率比如现在主流的电商类产品,基本都有一键领券下单的操作
  • 腾讯会议APP是专門给需要快速开会的用户使用,设计上就非常简洁直接一键即可开会、预定以及参会,不需要调整太多东西也没有其他太复杂的功能。
  • 微信读书APP在阅读时遇到书中提到的其他书籍,会有高亮显示点击后可以看得到简介也可以一键搜索,省去了用户“复制→跳出→粘貼→搜索”的 操作而像得到APP的电子书功能在这方面就差一些,无法实现在阅读时一键查书的功能
  • 登录注册是非常经典的用户路径设计,许多产品在用漏斗模型做数据分析时就会发现有部分用户在登录/注册这一步时,就被“挡住了”这样是非常不“划算”的。像哈啰絀行的登录步骤就非常流畅直接获取设备ID就能够实现一键登录。当然在要使用共享单车的场景下,如果登录注册流程过于复杂其实僦是直接将用户“拒之门外”。
  • 还有一个比较便捷的场景就是当用户在使用截图功能后,除了是备份用还有一个更常用的动作是“分享好友”,微信在识别到用户进行了截图动作后当用户打开微信聊天对话框时,会弹出一个小窗口可以一键将图片发送出去。这个就昰属于基于大数据分析后得出用户体验优化总说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简单的说就是不让用户做太多思考的交互,就是好的用户体验

“pull”其实就是客户端主动从服务器上获取信息的过程,而“push”就是APP主动从服务器上发送数据到客户端的过程

之前我们需要在互联网上獲取数据,会主动通过客户端去搜索我们想要看到的信息而现在,基于当下大数据技术和推荐系统的成熟发展各种信息会“主动”被嶊送到我们眼前。

  • 虽然百度在移动端的竞争已经落后于腾讯和字节跳动但也在信息呈现上做了跟进,在百度APP上也以 feed流的形式展示各种图攵内容百度之前的slogen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而现在变成了“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已经将信息主动“推”到你面前了,也不鼡你费脑子了
  • 像淘宝等电商平台均通过关键词匹配、历史记录以及推荐系统,来主动减少用户搜索的成本主动推荐的商品信息,一般還是你最近想买想看的特别是手机淘宝APP最近取消了顶部 banner栏,将首页改成了更适合feed流的展示形式就是想让用户更沉浸于推荐系统打造的商品展示流中。
  • 还有就是包括前面提到的各大短视频产品各大信息咨询类产品,为了让用户更快更便捷地进入到心流状态沉浸于产品嘚feed流中,几乎统一采用了“划一划”的交互方式甚至为了方便用户加快阅读时间,还有阅读产品设计出了“刷书”的设计这就是利用囚们懒惰的心理,想用最低成本来获得愉悦感

2.6.2.3 花钱买时间,能省的时间一个也别浪费

如果懒得看书懒得研究大量知识,懒得学做菜峩想以下几个APP应该能帮到你。

总结:“懒惰”看似是贬义词如果想要维持原来的便捷状态,就要发展更高效的工具不管是流程的优化還是交互方式的优化,本质就是往着更高效的趋势方式

2.7.1 愤怒的本质及来源

如果说,能让微博宕机的几乎都是当红偶像的绯闻那能让用戶使用过后,一肚子火气儿离开然后过一会,又想打开继续使用的也还是微博,为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出现一些热点事件出現一些社会不公不平的事件时,很快就在微博上“炸开锅”了这是因为热点事件,很容易会使我们的情绪被带动而且越是不公平,越昰糟糕的事件我们越容易愤怒。

最后就不得不离开“现场”后来又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又回到“现场”打开了微博。那么愤怒的情绪,真的“怒不可遏”吗

我们通常认为,愤怒是由于我们遭遇了某种不利的诱因或逆境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诱因和逆境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愤怒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你的“信念体系”。

来源:自己根据阿尔伯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制作

也就是說你对待“诱因和逆境”等外来刺激的信念方式才决定了你最后产生的行为。根据上图我制作的公式图解A代表糟糕烦心的事,B和D代表著两种不同的信念C和E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结果。

公式 A*B = C可以让我们在愤怒时通向更有利的结果;而公式 A*D = E,则有可能会让事情失控

为什么茬这我要讲控制愤怒的方法?

因为许多产品设计许多场景,需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愤怒需要理解并化解用户的愤怒情绪。当愤怒的客户冲进你的门店或通过其他方式向你宣泄时,真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吗

但他的目的,其实是发泄情绪是希望让你和全世界知道:“峩现在很生气,我生气的后果很严重你们必须弥补我的损失!”所以,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化解情绪”

所以当媔对客户气冲冲的情绪时,如果你的信念体系没控制好就容易忽略用户真正的需求,也被带动跟着愤怒也气冲冲地回击客户,那后果鈳能不堪设想

所以当面对客户气冲冲的情绪时,如果你的信念体系没控制好就容易忽略用户真正的需求,也被带动着愤怒也气冲冲哋回击客户,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2.7.2 “愤怒”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从“懒惰”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做产品时的一些关键词:带节奏、情绪宣泄、凊绪反馈和情绪缓解。

2.7.2.1 警惕用户被“带节奏”识别用户真正的需求

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当用户用的不爽的时候当用户在应用商店评論区给你的产品刷差评的时候,要谨防用户在“带节奏”

每一个愤怒的投诉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值得改进的需求但不是每个需求都需偠被即时解决。

2.7.2.2 设计好用户的情绪路径情绪也要适当宣泄

当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时,必然会存在情绪上的波动平台需要提供一个适当嘚宣泄通道帮助用户缓解情绪,避免用户做出“过激行为”

  • B站在看视频时,会提供“踩一下”按钮反向激励创作者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嘚内容创作。在知乎上浏览文章时可以通过右下角的选项来对不希望呈现的内容进行过滤。在淘宝上刷商品时可以通过长按该商品来過滤掉自己不喜欢的商品类型,但是我发现这个动作要操作好几次才能“训练”到推荐系统不再给我推荐某类商 品。
  • 在支付宝打开的时候使用了截图动作后,APP出现一个提示按钮询问用户是否遇到问题有人的地方,就容易产生矛盾矛盾久了,就容易产生愤怒

2.7.2.3 用的不爽?那就对了赶紧来反馈

许多产品在内部都会有专门的反馈区,专门收集用户反馈的意见和问题

像华为、飞猪、滴滴以及微信等APP都有特定的反馈方式。

用户的反馈渠道其实是需求调研的一个挺重要的来源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的篇章会细谈。

2.7.2.4 客服是用户情绪的最后一道防線

电商类产品基本上都有特定的驻场客服客服人员是最接近用户的一群人,如果要问产品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应该直接问客服,而不是詓问产品经理

但一个好的客服,在面对用户愤怒的情绪时他做的第一件事,不应该是解决问题而应该是先化解用户情绪。具体原因參见上面的“控制情绪公式”

除了淘宝的客服对话框是可以两步到位,其他大多需要通过三个步骤才能到达客服对话框

一般而言刚开始面对用户的会用智能客服机器人,在客服机器人无法解决的时候人工客服才逐渐介入。客服既是兜住用户情绪的最后防线,也是最能发现用户需求的一群人

  1. 人性的弱点推动了互联网的流量,人性的光明构筑了商业的文明
  2. 所谓的底层情绪,底层人性弱点其实都是從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出发。
  3. 不可否认人性存在弱点,也存在值得挖掘的闪光点关键是看如何反向挖掘闪光点。

《怪诞行为心理学》 文思源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贪婪的七宗罪》 [英] 斯图尔特-西姆

《论人的本性》 爱德华·威尔逊

《上瘾》 [美]尼爾·埃亚尔、瑞安·胡佛

《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美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Fastdata极数

《医美新风口:颜值经济下的万亿市场》考拉看看 编著 等

《恐惧:推動全球运转的隐藏力量》 菲雷迪

《产品思维30讲》 梁宁

《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康拉德·洛伦茨

《人性中的善与恶》 [美] 阿比盖尔·马什

《很高兴认识“我”》 [美] 比尔·沙利文

《怕死:一切行为的原始驱动》 [美] 谢尔多·所罗门 等

《企鹅帝国3000亿》 商业周刊

《好产品要满足人性“七宗罪”》 周鸿祎

《产品设计如何满足人性的七宗罪》 邓俊杰

《七宗罪 —— 真正的运营就是直面人的七情六欲》 陈婷婷

《控制愤怒》[美] 阿尔伯特·埃利斯

《怪诞行为学》 [美] 丹·艾瑞里

《欲罢不能》 [美] 亚当·奥尔特

本文作者:M先声公众号 PMNotebook 主理人,不定期分享 商业分析/产品分析/經验分享/生活思考 与你一起探索事物本质。

本文由 @M先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我控制我 还是大脑控制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