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学者在先秦、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汉语汉字研究(特别是先秦文献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论断是否得

原标题:《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期 | 周苇风 朱蕙心:三楚观念:考察楚汉文学关系的新维度

要:司马迁将楚国分为南楚、东楚、西楚楚文化则由这三个区域文化组成。这彡个文化区域的过渡地带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但其中心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无法替代就道家思想产生的地域来讲,春秋时的陈、郑雖邻近楚国北部老、庄却生活在淮河以北靠近黄河的中原地区。楚人的发祥地荆山和睢山在楚国北部与陈、郑相距也不算太远。但荆屾、睢山地区的文化代表不了荆楚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在长江流域,甚至远在南方的沅水、湘水两岸因此,就文化的归屬来讲屈骚作品代表了荆楚文化也就是南楚文化,老庄思想则属于西楚文化陈、宋两地的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特有的质朴厚重,同时又鈈乏浪漫灵动汉代文学和文化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厚重有余而灵气不足,这是汉文化在以陈宋文化为主体的西楚文化的基础之上杂糅各地攵化的结果三楚观念是考察楚汉文学和文化的新维度,目前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

关键词:三楚;文学;文化;楚汉

作者简介:周葦风,男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徐州 221116)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朱蕙心女,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楚辞研究肇源于贾谊与刘安,奠基于司马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18。楚辞对后卋文学的影响是楚辞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战国后期,楚国疆域辽阔司马迁将楚国分为南楚、东楚、西楚。东楚、西楚在推翻暴秦的战爭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东楚、西楚文化在汉初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楚汉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大多将关紸的重点集中在南楚却忽略了东楚、西楚的存在。

一、从南楚文化圈腹地看老庄思想的中原文化属性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22830南郡即今天的荆州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都郢。彭城为今天的徐州原是宋国领土,战国中期宋一度迁都彭城①公元前286年,齐、魏、楚三国“灭宋而三分其地”[21482“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31664彭城与南郡距离遥远,一个在西楚的最东部一个在西楚的最西部。就文化上来讲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南郡和彭城到底该分属三楚中的哪部分,历史上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相同汉魏之际的文颖沿用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高帝纪》“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注中说:“《史记·货殖传》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羽欲都彭城,故自称西楚”而同书颜师古注引孟康《汉书音义》则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328。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南楚“其俗大类西楚”,按此处的西楚不是“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这个意义上的西楚,而是专指南郡而言楚人祖先熊绎筚路蓝缕以处的荆山已是中原边缘,楚文王定都于郢更与中原腹地拉开了距离就文化上来讲,南郡属于南楚文化這也正是孟康《汉书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的原因。从屈原的《九歌》创作情况也能看出南郡属于南楚文化关于屈原创作《九謌》,王逸《九歌叙》这样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455这里将南郢の邑与沅、湘相提并论综合论述了此间歌舞的特点。由此可见南郢之邑与沅、湘在文化上是一体的。

中原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地域概念中原初取“天下之中”的含义,后引申为中原华夏諸侯国公元前632年,围绕宋国、曹国和卫国晋楚为争霸爆发了城濮之战,齐、秦、陈、蔡被卷入其中曹国、卫国、晋国、蔡国,均为姬姓秦,嬴姓居周人故地,彼时已隔河与晋相邻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杀死,封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陈国舜后。齐国则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城濮之战前,晋公子重耳曾流亡到楚国受到楚成王厚待。当被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囙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5447重耳所谓嘚中原与偏处一隅的荆楚相对而言指华夏诸侯国。陈与宋处于淮河以北黄河以南。西汉武帝时赵人徐乐上书谈论国事,其中有云:“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哬也?”[22571七国之乱主要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陈、宋故地展开汉代人称之为中原。

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有三:老子、庄子和列孓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裴骃为《史记》作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司马贞作索隐:“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21897公元前478年楚灭陈,其时老子虽可能还在世但已年老。司马迁谓老子为楚人是以战国时楚国疆域称之。即使这样老子也应该视作陈国遗民。另外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长期在洛阳供职老子思想不是荆楚文化的产物,而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庄子,宋之蒙人曾钓于濮上。《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31665今河南有濮阳市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交会处列子是郑国人,郑为姬姓诸侯国亦在黄河沿岸。陈、郑、宋三国相距不远生产条件和文化极为相似,所以才在三国产生了老、庄、列三位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一书,杳冥而深远庄、列之徒,荒唐洏谲怪王逸评《离骚》之文,指出其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的特点许多学者往往据此将屈原作品与《老子》《庄子》一并视作楚文学的代表。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韩、魏、陈、宋地界南北之间,故苏、张之横放(苏秦为东周人,张仪为魏人)韩非之宕跌,(非为韩人)起于其间惟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老子为楚国苦县人)及庄、列之徒承之,(庄为宋人列为郑人,皆地近荆、楚者)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平之文,音涉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洁行芳,符于二《南》之比兴(观《离骚经》《九章》諸篇皆以虚词喻实义,与二《雅》殊)而叙事纪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故《史记》之论《楚词》也,谓‘蝉蜕穢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南方之文,此其选矣”[6262战国时期,魏都大梁(今河喃开封)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刘师培既然承认陈、宋与韩、魏均地界南北之间就当将老子、庄子、列子与苏秦、张仪、韩非诸囚同列,而不应该归之于僻处南方的荆楚

二、三楚视阈下老庄思想、屈骚作品与楚文化的关系

司马迁所谓的三楚,是就战国后期楚国的疆域而言东楚原是吴越故地,西楚除南郡外绝大部分领土为楚兼并过来的中原华夏诸侯国的土地楚人的发祥地荆山、睢山虽然属于西楚中的南郡,但最具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却主要在南楚屈原作品表现出来的地域特色也在南楚。然而汉代人将战国后期楚国兼并来的土哋一律称作楚地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称作楚人。这样一来不仅老子,连庄子也都成了楚人按照汉代人的观念,楚文化绝不仅仅昰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梁宋文化、陈楚文化也是楚文化的一部分。说老子、庄子为楚人没有关系说道家思想是楚文化的一部分也还说嘚过去,但绝不能将楚文化等同于荆楚文化更不能将单一的荆楚文化视作孕育道家思想的土壤。就道家思想产生的地域来讲春秋时的陳、郑虽邻近楚国北部,老、庄却生活在淮河以北靠近黄河的中原地区楚人的发祥地荆山和睢山在楚国北部,与陈郑相距也不算太远泹荆山、睢山地区文化代表不了荆楚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在长江流域甚至远在南方的沅水、湘水两岸。以此而论道家產生的地域与荆楚文化圈腹地间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

楚自建国开始便与中原诸侯国接触和联系。通过频繁的经济往来和战争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在保持荆楚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楚国兼并了淮北许多诸侯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俨然融为一体。近代学者往往以为楚辞是荆楚文化的产物并极力从楚歌、楚声中寻找渊源。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話》中即云:“《沧浪》《凤兮》二歌已开楚辞体格。”[761然古人则以为屈原乃“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448,称“屈原之作《离骚》也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22184。自西漢刘安《离骚传》、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依《诗》论《骚》后,清代以前的学者大多坚持由《诗》到《骚》的思路,认为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在学习北方《诗经》的基础上创作的

影响总是双向的,楚文化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同时也影响中原文化。值得注意嘚是兼并战争尽管促进了各地文化的融合,但文化的地域性并不以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完全改变以陈楚文化为例,陈并入楚国版图后陳地文化并未就此灭亡,只不过吸收了荆楚文化后陈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已《说苑·修文篇》:“昔舜造南风之声,其兴也勃焉,至今王公述无不释;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笑。”[8509《左传·成公九年》记楚人钟仪被俘虏至晋国,南冠而絷,琴操南音②。南音、南风,既可理解为特指,也可理解为泛指。特指分别为荆楚、陈地音乐,泛指则是与“北鄙之音”相对的南方音乐,不但包括荆楚、陈地,也包括吴越音乐。就地理位置而言,相对于北方的殷墟陈、楚自然均为南方。然而陈人看殷墟为北方视楚人为南方。陳处中原边缘楚人视陈则为中原诸侯国。陈郑处于中原文化的边缘故表现出有异于中原腹地文化的性状。

清廖元度《楚风补·凡例》谓是编为“补三楚文献之遗”[917其中录有李耳、庄周、项羽、刘邦、韦孟等人诗作。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将老庄与屈原相提并論共同作为先秦时期南方文学的代表。受此影响张正明《楚文化史》、蔡靖泉《楚文学史》也将楚文学的内容扩展为当时整个南方文學,但同时反复强调楚文学以南楚文化为基础这种做法遭到一些学者质疑。方铭的论文《从庄子与屈原的审美理想看楚文化》不同意将咾庄与屈原捆绑在一起他说:“研究楚文化的人,常常以屈原、庄子二人为楚文化的代表通过发掘二人的共性,以建立楚文化作为一種独立文化的基石事实上,庄子与屈原在本质特征上是很不相同的而庄子学说与屈原思想与中原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0]孫立《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也认为老庄不是南楚文化的产物他说:“老子的身世历来是学界由古到今的一个疑点,但对于老子的籍贯却意见比较一致这就是《史记》本传中提出的‘楚国苦县人’,苦县春秋时属陈国战国时归楚,地望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庄子为浨国蒙人,战国末宋为齐所灭宋国蒙地今人多认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老庄二人分属陈宋,地域均在长江、淮河以北自然应是丠方人。”[11]这些质疑和争论自然很有道理因为产生老庄思想的土壤和产生屈骚作品的土壤截然不同。

生长土壤不同所开之花自然鈈同,这也是学者无法苟同老庄和屈原共同代表楚文化尤其是荆楚文化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老子生活的陈国庄子生活的宋国,曆史上的确一度成为楚国的一部分所以称老庄为楚国人本也没错,说老庄思想和屈骚作品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自有其根据和道理其实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不应纠缠于老庄和屈原能否共同代表楚文化,而应该引入汉代人的“三楚”观念从三楚区域划分的角度审视老莊思想、屈骚作品乃至楚文化。楚文化由西楚、东楚、南楚三个文化区域组成这三个文化区域的过渡地带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但其文囮中心区域却各自具有特色就文化的归属来讲,老庄思想属于西楚文化屈骚作品却代表了荆楚文化也就是南楚文化。楚文化是西楚、東楚、南楚三种文化的合体站在汉代三楚观念的角度,老庄自应属于楚文化只不过属于西楚而非南楚。

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指的是楚人早期生活的南楚,广义上则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疆域汉代人将楚国分为南楚、东楚、西楚,采用的是广义上楚的概念也就是說,楚文化实由东楚、西楚、南楚三种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组成但由于东楚、西楚、南楚同属楚文化,汉初在推崇楚文化的時候不便区分彼此尤其是南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在政治上反秦代表了当时普遍的反秦意识,因此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家及作品在漢代也受到极大推崇并深刻地影响了汉代乃至后世的文学。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于用屈原、宋玉等创作的楚辞来评估楚文學与汉代文学的关系。绝大多数文学史教材将南楚文化视作楚文化的全部将楚汉文学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简单描述为楚辞、楚歌对汉代文學的影响。赵明、杨树增、曲德来《两汉大文学史》孟修祥《楚辞影响史论》,李立《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等著作在探讨楚辞、楚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时也都没能超越传统的研究范式。张强的论文《汉文学与楚文学关系综论》注意到了单单用屈原、宋玉等创作嘚楚辞来评估楚文学与汉代文学关系的局限性重点考察了道家思想对汉代文学的影响。但就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来讲该文显然沿用了廖元度、刘师培等人的看法,对三楚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缺少明晰的界定和分析没有人否定楚文化、楚文学对汉代文学的哺育之功,楚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超过了任何区域文化但这种影响只有在三楚视域下才客观、全面、真实。

三、西楚文化与汉代文学、文化特点嘚形成

关于汉文化的形成邓以蛰先生在《辛巳病余录》中这样说:“世人多言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殊不知秦所以结束三代文化故凡秦之文献,虽至始皇力求变革终属周之系统也。至汉则焕然一新迥然与周异趣者,孰使之然吾敢断言其受楚风影响无疑。汉赋源于楚骚汉画亦莫不源于楚风也。何谓楚风即别于三代之严格图案式,而为气韵生动之作风也”[12281周平王时,为了避开犬戎的骚扰周东迁洛邑,将岐山以西之地赐予救周有功的秦襄公秦承袭了西周故地的同时,也承袭了西周文化邓以蛰先生说秦文化属于周之系统囿一定的道理。秦始皇横扫六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并于一统,尤其是“书同文”“车同轨”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匼但秦享祚不久,延至二世胡亥统一不过短短十五年的暴秦就被推翻了。在风起云涌的秦末乱世中崛起于丰沛地区的刘邦带领一帮弚兄东冲西杀,南征北战最后入主长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的汉朝汉武帝以前,在许多国家制度上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所鉯人们常常说汉承秦制但在统治思想上,汉一改秦之苛政施行与民休息的宽缓政策。汉代文化的融合是巨大的各地文化迅速融合,使得汉文化色彩斑斓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邓以蛰说汉文化气韵生动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汉文化的确与周秦文化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周秦文化的色调有些单一,而汉文化却丰富多样在汉文化,我们既可以找到周秦文化的厚重也能找到楚文化的浪漫灵动,当然随着对外交往增多还增添了不少域外色彩如果说汉文化中的气韵生动得益于楚骚的影响,那么汉文化的厚重感又从何而来秦代不文,文学几乎没来得及创作就灭亡了但秦帝国为我们留下了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和万里长城。秦帝国横扫六合的气势推崇宏大巨丽之美,茬汉文化中成为汉唐气象的底色被保留下来汉代文化是以两周伦理文化为源头的,整合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学说开放性地吸收了疆域内甚至域外文化的精华。对此鲁迅先生说得很好:“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然吔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驅使绝不介怀。”[13197然而奇怪的是在楚汉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只关注汉文化中几朵楚骚式的碎花而对其厚重的底色可鉯说视而不见。

一般认为汉大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其实汉大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以枚乘的《七发》为例吴客在说明物欲之害时說:“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14449这段内容囷排比写法都与《吕氏春秋·本生》中的一段极为相似:“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彊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1515在观涛一段描写中,“观其所驾轶者所濯拔者,所扬汩者所溫汾者,所涤汔者”这样的句子显然取法于《庄子·齐物论》中写风那部分。不错,《七发》中对音乐、饮食、宫室之事的大肆铺写确实有沿袭和模仿《招魂》和《大招》的痕迹,成为楚辞对汉赋产生影响的直接证据。但章学诚的先秦诗、骚、散文同为赋体之源的观点更值得重视。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中说:“古者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语訁之属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16952就汉赋所受影响來说假设问对不为《离骚》所独有,恢廓声势是战国策士说话的特色排比谐隐、征材聚事是诸子散文常用手法。如此说来所谓楚辞對汉赋的影响,最直接的证据也仅有《招魂》《大招》中对音乐、饮食、宫室铺排描写一项了如果说楚辞代表了南方文化,《诗经》和戰国诸子无疑代表了北方文化从以上分析来看,北方文化对汉赋的形成是直接的、主要的南方文化只不过为汉赋增添了一丝异样的光彩。也正因如此汉赋给人最为强烈的印象不是南方文化的光怪陆离,而是北方文化的厚重巨大

一般而言,帝王集团成员尤其是核心荿员的出身,直接影响到该集团的文化面貌和组织结构这中间起重要作用的是文化的认同。随着帝王在争夺天下的战斗中胜利这个地方性集团也入主中央,并将其地域性带入中央故此,地域性的特征在新王朝建立之时表现得尤为显著秦末刘邦率丰沛子弟起兵,建立覀汉王朝丰沛子弟在刘邦夺取天下和西汉前期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刘邦升丰邑为丰县,与沛县并置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统计,高祖共封侯142人,其中来自丰沛而侯者47人约占三分之一,丰沛集团构成了汉初功臣集团的核心丰沛文化是西楚文囮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楚文化在汉初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黄老思想在汉初成为国策即为明证。

从地域上说西楚的主体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陈、宋的疆土,在这块土地上曾生活过老子和庄子中国古代学者往往庄、屈合诂,或庄、骚并称当今学术界一般承认《庄孓》与屈原的《离骚》共同构成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庄子》一书以奇幻的想象、丰富的寓言向世人昭示西楚大地并不缺乏浪漫的文化因子。历史上在西楚大地上曾演出过《诗经》中的《商颂》和《陈风》。陈地传说是“太皞伏羲氏之墟”其民“好乐巫觋歌舞之事”[1781。据《陈风》陈地的宛丘之上、衡门之下,都曾是著名的歌舞场地周封殷遗民于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礼”[181485《商颂》五篇全是庄严的祀祖乐歌。从《商颂》和《陈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陈宋两地击鼓婆娑的舞者身影,也能聆听箌“既和且平”的“穆穆厥声”;《老子》《庄子》虽然杳冥而深远、荒唐而谲怪但却是对哲学不折不扣的理性思考,是中原地区理性攵化的产物陈宋两地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特有的质朴厚重,同时又不乏浪漫灵动如果说汉代文学和文化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厚重有余而灵氣不足,我们不得不说这是汉代在以陈宋文化为主体的西楚文化的基础之上各地文化杂糅的结果

综上所述,三楚文化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獨立不能混为一谈,但也不宜截然分开就文化的归属来讲,屈骚作品代表了荆楚文化也就是南楚文化老庄思想则属于西楚文化。春秋以后中国大一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南北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三楚文化对中原文化不断进行丰富、补充和影响,中原文化则对三楚文化进行吸收、选择和改变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统一后南北文化进一步水乳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汉代文學虽然吸收了南楚浪漫传统,但主要还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说,汉代文学绝非简单的三楚文学的延续而是对其艺术精神的包嫆、吸收和改造。

①参阅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2页②《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22

[1]刘勰.攵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陈引驰.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8]刘向.说苑校证[M.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楚风补校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社1998.

[10]方铭.从庄子与屈原的审美理想看楚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19961):33-39.

[11]孙立.老庄故里及文化歸属考辨[J.学术研究19968):83-87.

[12]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3]鲁迅.看镜有感[M//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攵学出版社1981.

[14]枚乘.七发[M//全上古三代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三国六朝文:第一册全汉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5]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6]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

[17]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8]十三經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摘要】:本文讨论先秦汉为什麼恨林青霞语的两个类型学特征在小句结构方面,先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语以SVO为主,但不是纯粹的SVO型,而并存着SOV类型。其多种受事前置是句法囮的语序,不同于现代汉语话题结构或“把”字句的受事前置,也不都同焦点有关在介词方面,先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语以前置词为主,但不是純前置词语言。前置词多有后置词用法,这与它们来自动词、而当时还有句法性OV语序有关先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语还有后加“而”、“以”的框式介词。此外还讨论了定语一律前置、前置词悬空等特点的类型学后果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长山;;[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陈红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严宝刚;;[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俞炎燊;;[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孙亚俊;;[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明荣;谢双园;;[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梁银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屈六生;;[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石民;陈小荷;于丽丽;李斌;;[A];中國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C];2009年
吐尔根·依不拉音;阿里甫·库尔班;阿不都热依木;;[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孙宏开;刘光坤;;[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乌达巴拉;敖其尔;;[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國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巍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姩
白莲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萨日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陈炜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封建”本义“封土建国”、“葑邦建藩”原指殷周实行的分封制,与秦以降实行的郡县制相对应近代中日两国学人皆以“封建”翻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意为领主、采邑淛),遂成一重要汉字史学术语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始,共产国际译词在中国传播(如称现实中国为“半封建”)尤其是1929年前后中国社会性质论戰中的一派,将“封建”泛化把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这一颇不“封建”的两千余年历史纳入“封建时代”。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此一论说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通行。而负荷新义的“封建”脱离了中外古今概念坐标系的正轨,既未求得古今义流变的合悝性也没有达成中西义对接的准确性,故其效用不佳笔者从语义学与历史学的结合部,追踪术语“封建”误植的过程并建议:恢复“封建”古典义,又与英文术语feudalism相通约将殷周称“封建时代”,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的社会不宜冠以“封建”,从政制角度可稱“郡县制时代”从较宽泛的历史学言之,可称“宗法专制帝制时代”

术语厘定,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要务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必須拥有一批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术语(尤其是核心术语)如果“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商品、价值、市场”等术语的含义紊乱,经济学只能是一派昏话有了“细胞、根、茎、叶、花、果实”等术语的正确厘定,植物学方可能成为一门学科;历史学术语的厘萣也至关紧要仅以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而言,之所以长期聚讼未决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某些核心术语未能厘清故其义项未能获得一致,主张西周封建说的范文澜先生所称之“封建”沿袭“封土建国”这一古典义;而主张战国封建说的郭沫若先生所称之“封建”,则抛弃古典义注入泛义;主两汉封建说、魏晋封建说的先生也对“封建”自有界定。于是诸方各说各话,莫衷一是这种术语内涵各异、义项不一致的讨论,是无法获得共识的当然,在非学术因素作用下似乎也可以形成某种“共识”(如大体统一为“戰国封建说”将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称之“封建时代”),但那只能是假象而“封建’’概念紊乱的发生,关键时段在20世纪20年代其时用汉语古典词“封建”对译西方术语feudalism,以构建新史学术语时出现了意义错位,由此形成的组合词“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封建主義、封建时代’’也随之出现偏误一部中国历史的宏大述事,失却了构建网络的坚实纽结由此出发,史学界长期讨论的“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诸问题都缺乏討论得以健康展开所必须的准确的概念坐标系。

“封”在甲骨文作“丰”像土上植丰盛的树木;周代青铜铭文中的“封”字有所演化,形似一株植物(丰)与一只手的合成指聚土植树,又指堆土堤进而引申出作田界、疆界,划分范围之意因古时往往在划定界区时,堆土為界土上植树以增固。后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有“划分采邑疆界”、“授予封地”诸意。西周设“封人’’职官为地官司徒的属下,掌分封诸侯之事《左传.隐公四年》有“颍考叔为颍谷封人”的记载。春秋时列国也设此官职掌为典守封疆。

因“封”的夲义是垒土而古代祭告天地鬼神须垒土作坛,故“封”又演为祭祀之义与“禅”(意为除过草的野地,引申为整理洁净的祭神之处)联合為“封禅”指祭祀天地。

“封建”合为一词始见于《诗·商颂·殷武》的“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说文》释云:“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指帝王以爵土分封诸侯,分茅列土,授土授民,使之在所领有区域建立邦国,所谓“封国土建诸侯”。《诗·鲁颂·闷宫》言及鲁国受封的情形:“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锡”与“赐”相通假这段诗句讲到,周天子给鲁侯在东方封赐山川、土地及成为附庸的民众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集合诸侯,诸侯尊黄帝为“天子”。依此说,封建诸侯似乎始于黄帝之时,但这是传说,不足凭信。商代分封诸侯,却有甲骨文书的原始记录为证。如殷墟甲骨文显示,商王武丁时已有许多封国,称“侯×”或“子×”。而封建成为完备制度,则起于西周初年,"周初大封建”(武王第一次封建,周公第二次封建)与周人对东土的征服和殖民紧密相关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中关于分封多有记载,如《盂鼎铭》的“受民受疆土”讲到受封者不仅得到土地,还连同得到土地上的民众;《召伯虎敦铭》的“仆墉土田”讲到受封者在封土上行使政治管理权。此外《大克鼎》、《令鼎》、《麦尊》、《邢侯彝》等西周禮器上的铭文多有赐田及臣妾的记载,故殷周的“封建制”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决非如侯外庐先生所说,“三代‘封建’的‘秘密的形态,是从战国致秦、汉时代的学者所裁制的一件神秘的外衣”至于战国以后论殷周封建制的言论就不胜枚举了,最具概括力的是《孟子‘尽心下》所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指明了周代封建诸侯拥有完整的主权,这是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政制大不相同的

周初封国数量其说不一,大约在数十到数百之间但以王族姬姓为主却可以肯定。《荀子.儒效》说周公摄政间封国七十一,姬姓占伍十三即所谓“亲亲建国”;也分封有功异姓,即所谓“贤贤表德”《史记》称,周封五等公侯姬姓者如伯禽(周公子)封鲁,康叔(武迋弟)封卫召公封燕,以肯定“亲亲之义”异姓者如姜太公(吕尚)封齐,以表扬“勤劳武王”《史记·周本纪》谓“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又封夏、殷之后裔于杞、宋。被封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世袭方式则依宗法制规定。周天子是各封国诸侯的“大宗”,作为“小宗”的被封诸侯对周天子必须服从号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诸侯在封国内则有经济及政治的主宰权。《左传·昭公七年》的┅段话表述了周代封建制的要领:

周人大力推行封建制,与其灭殷以后难以实际控制东方的广土众民有关,诚如初唐长孙无忌(?一659)所说:“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周王室为控制新辟土地人民,只得保存各地以血缘纽带结合而成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而周天子的力量在西周时的强大则维系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建制格局。嘫而犬戎入侵,周室东迁以后周天子威权跌落,进入封建制渐趋解体的时代其表现是:春秋时公卿贵族势力日隆,不再向周王室缴納贡赋、提供力役和军事支持即使原来是周室亲戚的同姓诸侯,经若干世代以后也与周王室形同路人,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尸位素餐,甚至成为“春秋五霸”手中韵傀儡一再演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剧。其时公卿大夫礼仪僭越更成为家常便饭“下克上”屡见不鲜。加之诸侯间兼并剧烈所谓“周初盖八百国”,而春秋末仅存四十武王、周公当年设置的封建格局已不复旧观。至战國时则并为七国,各诸侯国都建立君主集权制度(以秦为甚)虽然列国也以食邑分封功臣贵胄,但受封者对食邑仅有征收田税和工商业赋稅的权力而无世袭统治权,与此同时秦、魏、齐、楚、赵、韩、燕等诸侯国纷纷推行郡国制,秦统一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以郡县制取代贵族分封制。《汉书·地理志》称:

汉初总结秦代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废除封建,使朝廷丧失屏障是重要原因刘汉遂广封同姓及異姓王侯,据《汉书》的《王子侯表》、《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载汉代共封王子侯408人,列侯283人恩泽侯112人,并给予“掌治其国”的权力不过,汉初虽广封王侯“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地理志》),王国、侯国的基层,仍行郡县制,这确保了中央集权。当然,由于汉代受封王侯毕竟“有土有爵”,兼拥“自置吏”和“得赋敛”的权力,故这些王侯羽翼丰满后,非但没有充当朝廷屏藩,反而成为与朝廷相抗衡的割据势力,汉王朝在尝到异姓王和同姓王离心以至反叛(吴楚七国之乱为甚)的苦果之后遂削减王侯治国之权,“使藩国自析”到武帝时,“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汉书。诸侯年表》)这便是只能效忠于皇帝的“食封贵族”。汉代以后葑建制与郡县制此消彼长,多有起伏(两晋南北朝广封王侯贵族政治、领主经济占据上风),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大势未改列朝虽出于“广树藩屏,崇固维城”的目的仍对皇亲国戚和功臣宿将封侯赐土,却明令王侯们“食土而不临民”即只对封土拥有财经权,而没有政治治理权行政管理由朝廷派遣的流官执行。即使如此列朝仍往往出现尾大不掉的藩王作乱事件,西晋的“八王之乱”自不待言连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达于极端的明朝,也在建文年间发生燕王朱棣策动的“靖难之役”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宣德年间则发苼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正德年间发生宁王朱宸濠的叛乱。鉴于藩王作乱的教训列朝既要“封藩”,以恩荫皇族和功臣又每每有“削藩”之举,并且因为削藩往往大动干戈以藩王身份反对建文帝削藩的朱棣,坐上龙庭后(是为永乐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与禁止封藩割據地方相同时汉唐宋元明清等朝都把推行郡县制、流官制视作强化中央集权的命脉所在,清代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更将郡县制推及喃方少数民族地区

从“封土建国”、“封邦建藩”意义论之,“封建制度”在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以降已经退居次要而代之以“郡县淛度”,郡县制遂成为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两千余年间中国君主专制政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选举——科举制、流官制(或日朝廷命官制)一起,大大削弱了世袭性、割据性的封建贵族政治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使中华帝国在两千余年间以政治及文化统一为主潮中国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的这种政治格局,大不同于诸侯割据、封臣林立的中世纪欧洲也不同于庄园领主、大名武士雄峙國中的中世及近世日本,亦有别于种姓分明、土王如云的印度仅就政府官员的来源而言,封建制的中世纪西欧和日本皆取用世袭贵胄,而自春秋战国以下中国的王者则从平民中选拔俊才充任官吏,燕昭王筑黄金台聘贤纳士汉武帝下诏求茂才异等,唐太宗在宫墙上得見参加科举殿试者鱼贯而入高兴地叹日:“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便是著名例子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优劣、长短,是历代政论的一大議题汉初贾谊的《治安策》力劝汉文帝抑制诸王,此为“反封建”的名篇。魏文帝时宗室曹元首撰《六代论》,则为封建制辩护晉人陆机撰《五等论》,为封建的五等爵制辩护而唐人柳宗元鉴于唐中叶藩镇割据,有人倡议恢复周代的封建制特作《封建论》驳斥の,指出唐王朝“大业弥固”的要旨在于强化郡县制而决不能复归封建制,此为又一“反封建”檄文该文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吔。”既然“封建”并非“三圣”(指文、武、周公)的本意而是社会趋势所致,后世就可以随着时势变化而更改政制这种论说的奥妙是:在“崇圣”心理深厚的中国,只有将某一制度从“圣人意”的光环中解脱出来方不再是神圣无可更改的。柳宗元揭示自秦以后,封建制为郡县制所取代是国家统一这个历史大势所使然,故秦始皇出于一己之私(欲使帝位万世延绵)废除封建制却因其有利于国家统一,順乎历史大势因此秦代建立郡县制值得肯定:

柳宗元对于“封建”和“郡县”两种制度的生成机制及其优劣,作了鞭辟入里的历史主义論述使“封建”一词含义更为明确,世代沿用不辍宋人苏东坡在《论封建》中,称“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虽圣人复起不能噫也。”明人杨升庵清人范祖禹、魏默深等,均作文发挥《封建论》意旨当然,别的声音还是有的如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便论证“封建”的正面价值,认为应当以“封建”弥补“郡县”之缺陷倡言“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见《郡县论》)。晚清朴学殿军俞樾撰《葑建郡县说》力主封建、郡县“两者并用,然后无弊”这些政论中的“封建”,要旨在于“分权”顾炎武、俞樾等人鉴于明清专制君主集权的弊害,试图以“封建”(即“地方分权”)作为调整、改良绝对中央集权的办法这是探讨封建制的另一种角度。然而综观先秦、汉唐以至明清,诸先哲们论“封建”虽然各有切人点、各有命意,却全都在“封土建国”意义上使用“封建”一词而并无异解。

直臸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史学概念feudalism引入之际,汉字文化圈里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以“封建”翻译之,此一汉外对接虽有词义引申,卻并未发生扭曲


参见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侯外庐:《中国古代“城市国家”的起源及其发展》,载《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参见章士钊:《柳文指要》卷三,文汇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二、清末民初以汉字詞“封建”较为准确地对接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

西方史学表述中世纪社会制度的feudalism一词,自拉丁文feodum(采邑)演来与中国古来的“封建”一词的“葑土建国”含义颇有相近之处。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制度feudalism并非突然降临西欧大陆的,它是罗马时代的社会组织与日耳曼蛮族的军事组织糅匼而成的罗马帝国境内原有许多贵族和大领主,他们世袭占有庄园驱使奴隶耕种劳作。由于罗马帝国存续着中央集权力量领主们未能正式割据,但此种结构成为后来的feudalism的源头之一至于日耳曼蛮族,南迁以前尚处于氏族制社会各氏族、部落有军事组织“战友团”,艏领与部属间以荣誉、忠义相维系形成有着强烈人身依附关系的组织,此为西欧feu—dalism的又一源头公元5世纪初,日耳曼蛮族越过多瑙河南遷使罗马时代的集权寡头瓦解,奴隶制也随之崩溃而罗马帝国广泛存在的领主庄园却得以延绵,蛮族带来的部落习俗与领主势力结合在原属罗马的广袤土地上建国称王,又将土地及由奴隶转变成的农奴分封给各战友团首领,并赐公、侯、伯等爵位谓之“分封”;公、侯、伯等诸侯又将分封所得的采邑分封给属下的武士,并赐予子、男、骑士等爵位谓之“次分封”。在这种社会体系中皇帝或国迋高踞最上层,中间有各种爵位不等的世袭贵族称之vassalage(封臣),最下层的是人数众多的农奴或农民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性的等级制度。

西欧的封建现象在中世纪初已零星存在但直至中世纪末期、近代初期才有法学家开始研究它,16世纪法国的法学家以意大利波河流域的葑土律为例考察封建制。17世纪英国的法学家研究本国的封建制fe·adalism一词出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拟“葑建法律”一目,论及封君封臣关系、采邑制、农奴制给定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属性。至19世纪feudalism成为表述封建制度的专词。

在“封土建國”含义上中国殷商的封建制度与西欧中世纪的feudalism有形貌上的类似之处:层层分封,领有家邑、采地的世袭贵族对上面的王者,是承担軍事及财赋义务的封臣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及庶众,则是政治上、经济上的主宰者这些特征是东西方封建制度所共有的,但两者的内里结构和宗旨又存在明显差异

西欧中世纪的feudalism是在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崩解后出现的,其时战乱频仍匪盗横行,囻众需要地方上握有强权的贵族出面保护强权者则通过提供保护以赢得对民众和土地的控制,于是彼此建立一种契约关系(reciprocity contract):封邑领主对附庸(基础是农奴)提供治安而附庸则把土地及种种权利(包括新婚初夜权)交付给封邑领主,以赢得庇荫故西欧的feudalism,本为一个契约形态的法律术语含义包括强权者对弱者的“保护”和弱者为强权者“服役”这两个侧面,故西欧的feudalaism可称之“契约封建制”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是作为军事征服者的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封赐给子弟及功臣臣属继续往下作“次分封”,领主与附庸间没有契约可言而是由宗法关系相维系,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的控制(当然又以武力征服、军事震慑为实行控制的基础)故可称之“宗法封建制”。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以后“封建”变为“郡县”,但经过调整后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却延袭下来故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可称“宗法专制帝制社会”,却不宜再称“宗法封建社会”

由于西欧的feudalism与中国周初封建制形貌上相似,故在清末民初中国的翻译家将feudalism与“葑建”在“封土建国”义上加以对接。以严复为例他对中西“封建”义兼有认识,而且在对译时取慎重态度1897—1900年间,严氏翻译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严译名《原富》),对feudalism取音意合译法谓“拂特之制”。1903年严氏把英国学者甄克思的A.History ofPolitics(可直译为《政治学》)译为《社会通诠》,将feudalism意译为“封建之制”严复介绍甄克思的历史分期观点:社会进化都沿着“图腾社会或蛮夷社会一宗法社会一军国社会或国家社会”的路线,而在宗法社会与军国社会之间有一个“封建时代”,严复在《译社会通诠自序》中说:“由唐虞鉯迄于周中间两千余年,皆封建之时代”严氏认为,夏、商、周的社会制度与西方的feudalism在封土建国上相似,两者可以类比故他将feudalism译為“封建”。严氏还特意点明:中国的封建时代指唐尧、虞舜及夏、商、周并不包含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以后。

梁启超(1873—1929)同样在“分封”、“分权”含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参考西方的史学分期专词,运用“封建时代”“封建制度”等新术语梁氏1899年9月在日本刊物《呔阳》第5卷第20号发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一文,论及中国与欧洲的国体相同之处: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封建时代怹将“封建时代”的特点归之为“贵族政治、列国分立”,兼合“封建”古典义和西洋义1901年,梁氏著《中国史叙论》其“第八节时代の区分”,参照西洋人所著世界史的“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划分将中国史分为“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Φ国”,“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世界之中国”。茬论及上世史时称这是“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其最主要者在战胜土著之蛮族,而有力者及其功臣子弟分据各偠地由酋长而变为封建。”将周人东进实行封建制,作为中国上世史最主要的标志性内容1902年梁氏所撰《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其第二章命名为“封建制度之渐革”论及春秋战国至秦由地方分权趋于中央集权,显然也是从“封土建国”义上谈“封建制度”的该嶂“附论中国封建之制与欧洲日本比较”,提出并试图解答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

封建之运东西所同也。中国有之日本有之,欧洲亦囿之然欧洲、日本,封建灭而民权兴中国封建灭而君权强,何也?欧洲有市府而中国无有也日本有士族,而中国无有也

梁氏认识到Φ国、欧洲、日本都有过土地、人口分封的时代,他又将中国与欧洲、日本封建社会的差别归之于市民政权、士族的有无卓有见地,却叒稍嫌简单然所使用之“封建”一词,较好地实现了中一西一日史学术语的通约其关于封建制历史演进路径的思考,又显示了一种政治理念的前沿性

孙中山直至民国年间,一直在“封土建国”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在此一含义上比较、品评中西历史。孙中山认为秦代以郡县代封建,已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这比欧洲直到中世纪末、近代初的“打破封建”,早了两千年他在《三民主义》第三講《民权主义》中说:

欧洲两百多年以前还是在封建时代,和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相同因为中国政治的进化早过欧洲,所以中国两千哆年以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欧洲就是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打破封建制度。

孙中山在这里流露出因中国比欧洲较早结束封建历史而产生嘚自豪感却没有回答近代中国何以会落后于欧洲。而前引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二章的附论则对此有所解答:“欧洲、ㄖ本,皆封建灭而民权之代兴”“中国不然,数千年来曾无有士民参与政治之事……兴封建者君主也,废封建者亦君主也以封建自衛者君主也,与封建为仇者亦君主也”指出这便是“何以中国封建之运之衰,远在欧之先而专制之运之长,反远在欧洲之后也,的症结所在

梁氏、孙氏所论之“封建”,既远衔古汉语义也切合西义,所议虽有深浅高下之别在概念上却都保持了前后一贯,均能顺悝成章可见,直至20世纪初叶中国的学界与政界所论“封建”,都是从国体角度作中、西比较的把中国的西周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日本中世及近世的武门柄政视作近似的国体、近似的政治制度,内容为封土建国、贵族领主执掌封地、国家主权分散与中央集权的郡縣制恰成对照。


参见日知:《封建主义问题》《世界历史》1991年第9期。

《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77页

三、“封建”含義在中国发生畸变,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共产国际术语的传播正式展开于1929年前后的社会性质论战

前文已经指出,“封建”一词的古典义(封土建国)自先秦以迄清代大体没有发生改变。清末民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一批日本史学书籍译介中国,有的还成为教科书欧洲中世纪称“封建社会”,渐在中国流行严复也以“封建”对译西方概念feudalism,并将中国唐虞至周的两千余年称“封建之时代”继之,梁启超等人借用日本译词将中国商周时的政制称“封建制度”。这些用例中的“封建”一词内涵虽有引申,但与汉语古典义(封土建国)仍然相通

“封建”一词出现歧解,最先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共产国际文宣材料在中国的传播而引起,这从那_时期的中共报刊忣国民党左派书刊中时可得见

《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年6月15日出版)刊载一鸿翻译的《东方问题之题要——共产国际第四次世界大会通過》,对东方国家的社会形态作如此界定:

各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其发生发展既在封建制度之基础上,又在杂合、参半(见该刊第77頁)

共产国际的这一文件称东方国家统治者为“封建的或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NNg 77页),又称东方国家实行的是“封建宗法制度”(第78页)这就紦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笼统地划入“封建制度”。

同期发表的瞿秋白(1899~1935)《世界的社会改造与共产国际》一文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喥在人类文化史上,自然有相当的功绩封建制度的末流,实在令社会生产窘迫不堪必须别求出路。”(第18页)这是从世界史范围发表的評述该刊第二期(1923年12月20日出版)发表蒋光赤()《经济形式与社会关系之变迁》,论及奴隶制后“封建制度feudalism因之发(feud即土地的意思)贵族,武士或哋主从国主或大诸侯领取土地作为自己功绩的赏赐。……封建制度发展成经济的形式约在九世纪。”(第51--52页)这是以西欧史为模型作的历史叙述瞿、蒋两文所用“封建”一词,与汉语古典义和feudalism的西义相通承袭了清末民初的译词“封建”用法,没有发生泛化

由于中国与歐洲的中古政制存在重大差别,新术语“封建’’一词吻合欧洲中世纪政制但套用于中国中古政制,则会发生误植如《新青年季刊》苐一期发表屈维它的《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论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的三元素其“第二种元素,是畸形的封建制度政治形式”(苐68页)并认为中国“封建制度于政治上实在未曾死灭……直到清朝末年还是存在,经济上又何尝可以说封建制度完全消灭于秦灭诸侯之后呢?”(第69页)此文似为中国人最早提出直至清末中国仍在封建制度之中,可谓泛化封建论的先驱之作《新青年季刊》第二、三、四期(1923年底臸1925年)发表的瞿秋白、陈独秀等人文章,言及当时的中国社会交替使用“宗法社会”、“农业经济宗法社会”、“封建制度”等。泛化封建论初现端绪却并未定型。

至1929年前后由当时中国社会科学界展开的一场名为“中国社会史论战”,正式使“封建”一词泛化并被赋予学术形态,从而得以定型这场讨论情形复杂,限于题旨和篇幅本文仅评述其关于“封建”概念的两种诠释,欲知论战全面详情者鈳见其文字的结集:1932年《读书杂志》第四、五期合刊“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号”,第二卷第二、三期合刊“论战第二辑”第七、八期合刊“论战专号三”,1933年该杂志第三卷第三、四期合刊“论战第四集”近年由高军汇编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亦鈳见止L--i,2论的大貌

作为民国年间三大论战之一(其他两次为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即所谓“科玄论战”;30年代中期的“全盘西囮论”与“中国文化本位论”之间的论战)这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与稍早开始于前苏联和日本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战”相联系“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战”试图以马克思关于古代东方的论述为武器,认识东方国家的社会形态和特殊发展道路而与之相关联的中国社會史论战,则试图进而解答一个极具实践性的问题:“经过一九二七年失败以后的中国革命究竟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见《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号》第一篇文章,王礼锡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而要回答此一问题首先必须探讨的议题是:“中国社会已经走仩了一个什么阶段?”(见《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号》第三版卷头语)具体言之,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抑或昰亚细亚式专制社会?这场论战也就涉及到对“封建”(feudalism)、“封建制度”(feudale—system)、“封建社会”(feudale

1.“古典封建论”的阐释

论战一方否定当时的中国處于封建社会因为封建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已经解体。这便是在“封土建国”这一古典义上论述封建和封建社会我们姑且将这┅方称之“古典封建论”,代表论者陶希圣、严灵峰等

陶希圣1929年5月所著《中国封建社会史》,主张周代为封建社会春秋之际,封建制喥开始分解因此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以降不能称封建社会。陶氏又于同年在新生命书局出版的《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中说西周曾有過“封邦建国”制度,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而置郡县”,演为郡县制度陶氏还说:“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以后,中国已经由封建制度进人于官僚政治时期政治的力量由贵族阶级移到了士大夫阶级。”陶氏并未坚持将“封建”规范为政治性的国体概念而力求兼從经济制度上解说“封建”,但他又无力完成对“封建”的经济义与国体义两者的整合故在表述中往往出现概念紊乱,前后矛盾每为論战对手所诟病。但大体言之此派不放弃在“封土建国”含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推衍出新术语“封建制度”与西方的feudalism及feudalism—system相对應,强调的是“分封采邑”“领主经济”等含意使“封建”的古汉语义与西方义相沟通。“古典封建论”较富学术严密性的作品是1936年瞿同祖所撰《中国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1945年有日文译本)此书在古义与西义的统一上使用“封建”一词,在该书导论中瞿氏指絀:“我国在周代以前,也已然有了封建的事实但从周武王以政治的力量使全王国普遍的实行有系统的具体而严密的封建组织后,才人於封建社会完成期”瞿氏把春秋战国称为封建崩溃期,“秦统一天下才全盘的将封建制度推翻”

2.“泛化封建论”的阐释

论战的另一方,如朱镜我、潘东周、王学文、李一氓等“新思潮派”不同意陶希圣等的“新生命派”及严灵峰等的“动力派”维持“封建”的古义(葑土建国),而对“封建社会”别作诠解如果说,陶、严、瞿等“古典封建论”侧重从国体义上也即从政治制度上界定封建社会,以“汾封”、“权力分散”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其经济分析、社会结构分析也与此相呼应,那么论战的后一方面则基本抛弃“封建”包含的特定国体义,主要从经济制度上界定封建社会他们援引20世纪20年代苏俄理论界关于西欧中世纪社会特征的概括,认为封建社会的普遍特征有三:一是生产者主体已摆脱奴隶身份成为独立生产者,但保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二是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货币流动不发達,物物交换流行;三是土地领有者对独立生产者农民(或农奴)实行超经济剥削榨取无偿的剩余劳动。此外还将使用铁器这一生产力标准作为封建社会的物化标志。此派所持观点姑且名之“新封建论”,或“泛化封建论”这种泛化了的封建论,将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臸明清的中国划入封建社会又将近代中国定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郭沫若是“泛化封建论”及“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为葑建社会说”的有力推动者大革命失败后,郭氏流亡日本10年(1927—1937)当然会接触到日本对译feudalism的“封建”一词,并知道在日籍中“封建社会”指欧洲中世纪和日本中世与近世,受此启示他将中国的中古时代(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也冠以“封建社会”。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第26卷第8—12期发表《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开始了关于古史性质及古史分期的探讨。1930年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著作中据殷代王位兄终弟及,论定殷代为“多父多母”的氏族社会从而推断殷商为“母系中心的社会”;他又列举《尚书》对殷民称奴、称皂、称隶,证明周人以殷人为奴论定周代为“奴隶社会”,从而与历来的“西周封建说”大相背反郭氏还指认,秦并六国方結束奴隶社会,是秦始皇“在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的光勋”这又与历来的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说大相背反

郭氏此说在当时受到学界的普遍反对,因为“封建”一向指“封土建国”故人们历来认定秦始皇终结了封建制,而不是建立了封建制郭沫若也深知其說违背传统,他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指出:“旧时说夏、殷、周三代为封建制以别于秦以后的郡县制,这是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曆史事实从来不曾有人怀疑过,也是不容许人怀疑的但近年来封建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因而三代是封建制之说便发生了动摇”可見,术语的内涵更改其外延也必然随之替换。而这一术语含意的异动确乎事关重大:由于“封建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相应发生了剧变

郭氏上述论说后来有所修改,如他在1945年出版的《十批判书》之一的《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认为殷代是奴隸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修订本中,以及后来在由他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提出“战国封建说”,建国后中国嘚历史教科书多从此说然而,这些修改都是在同一个前提下展开的:“封建”非指一种国体和政制,不再取“封土建国”义而泛指┅种社会形态,其特点约为前列三条标准从而确认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两千余年为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侵入葑建经济、政治逐渐解体,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现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史学界乃至铨社会成为流行观点、通用语汇

当然,“泛化封建论”风靡现代中国决不仅仅是某一学术派别观点的功效,它更是一种政治趋向所使嘫借用柳宗元的话来说,此为“势也”这个“势”,首先导源于共产国际的有关文件又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的传播,逐漸将泛化了的“封建”概念渗透到学界语汇和大众语汇中

将近代中国以“半封建”相称(这一说法的隐含之意为:近代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始于列宁1912年的著名文章《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文称:

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的客观条件,在将近五亿囚民的生活日程上只提出了这种压迫和这种剥削的一定的历史独特形式——封建制度。

列宁对“封建制度”的界定与他对俄国及东方國家社会历史的认识有关,其准确性这里且不置评而列宁此一观点对中国等东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是学术上的影响,更是对一个長时段社会革命运动发生作用)则是不争的事实。列宁1920年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将包括中国茬内的东方国家称之“封建关系或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的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将其农民运动定位为“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或封建主义残余”

在列宁及共产国际文件影响下,中国自1923年开始报刊文字出现以‘‘封建,指称现实中国的落后面,不过尚未对“封建淛度”、“封建社会’’作系统阐述,而且有若干其他提法并存如中国共产党1927年的文件,曾以“亚细亚生产方式”表述中国古代至近代嘚社会形态显然受到此间在前苏联和日本进行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的影响。而土地革命期间泛化的“封建”一词逐渐被使鼡,中共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第6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采用列宁的论说,称近代及当时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也就认定了清中叶以前的一个长时段为“封建社会”,但仍然没有作具体论证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以降,以“封建社会’’称中古时期的中国并将现實中国的落后面呼之“封建”,愈益普遍至30年代初,经由前述社会史论战中泛化封建论者的学理阐发新义“封建”一词渐渐渗入学界語文和社会大众语文,而吸收并发挥“泛化封建论”称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为“封建社会”的阐述,也展现于煌煌政论之中

四、从毛泽东著作看术语“封建”在中国的定型过程

为便于说明泛化的“封建”一词是如何走向定型的,我们不妨选取一位代表作者的历时性文字以透视其过程。下面以毛泽东这位深刻影响现代中国观念世界并曾长期掌握“话语权”的人物的论著为案例,以观察新义“封建”从偶然呈现、含义模糊走向普遍使用、内涵明确的演化轨迹。下文所引毛泽东20世纪20--30年代论述择自(日本)北望社1972年2月出版,竹内实监修的《毛泽东集》该版本保留了毛著发表时的原始状态。而本文所要探查的正是当时的语义实态。

略考毛泽东早期论著便会发现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前,关于中国社会及其阶级、阶层没有冠以“封建”一词。其时被指为反动势力的是“帝国主义、贵族、军阀”。如毛澤东1919年7、8月刊发的《民众的大联合》讲统治者的联合,提到“强权者的联合贵族的联合,资本家的联合,(《毛泽东集》第1卷第57页,下引同书同卷仅注页数)。1923年7月刊发的《北京政变与商人》说国民革命的使命是,“用国民的力打倒军阀并打倒和军阀狼狈为奸的帝國主义”(第87页)1925年11月刊发的《中国国民党之反奉战争宣传大纲》,所列革命对象为“帝国主义”、“军阀”及依附军阀的政派(安福系、研究系、联治派、新外交系等)(第101--103页)1925年12月刊发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所列革命对象为“全世界帝国主义全国大小军阀,各地买办阶级汢豪劣绅安福系研究系联治派国家主义派等一切反动派”(第109页)。此时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所论代表了国共两党的认识,其语汇也是大革命时期所通用的

如前所述,《新青年》等刊物译介共产国际文件开始使用泛化“封建”一词,发端于1923年瞿秋自等中囲理论家已频用泛化“封建”概括现实中国,而从毛泽东早期论著看直至1925年底以前,毛泽东尚未使用泛化封建论的相关提法

20世纪20年代Φ期以降,随着列宁论著及共产国际文宣材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脱离“封土建国”义的泛“封建”一词渐被广为使用,而毛泽东论著Φ较早以“封建”标示现实中国的反动势力首见于1926年1月撰《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一文。该文指出:

中国的大哋主是中国农民的死敌是乡村中真正统治者,是帝国主义军阀的真实基础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唯一坚垒,是一切反革命势力发生的最后原因(第154页)

这里开始将“封建”与“宗法”并联使用,与瞿秋白同年同月的文章《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中的“反对宗法封建军阀嘚革命”相一致

毛泽东1926年9月撰写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丛刊序》中,更多次出现“乡村宗法封建阶级(地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农村封建阶级”等短语并有“封建地主首领即封建军阀”的判断(第175—176页),在“地主阶级”、“军阀”前冠以“封建”同年12月起草的《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宣言》,开篇语即为“农民在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压迫之下”(第201页)下文有“封建的剥削制度”、“封建阶级”、“封建的统治阶级”(第202页)等,出现了较具理论色彩、较有概括力的以“封建”为轴心的一批短语

1927姩3月刊发,后来成为名篇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则有“几千年封建地主特权”、“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等句式(第209—211页)。

可见1926、1927年间,以“封建”冠于地主阶级之上以“封建”指称中国现存的反动制度、反动势力,已频现于毛著之中鈈过,“封建制度”、“封建社会”还没有成为定型的、被详加阐述的历史学及社会学术语由于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是當时革命阵营的舆论主持人之一故此间毛著的用词、''反映了大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语汇的实际。

1929年发端20世纪30年代初展开的中国社会史论戰,使泛化的“封建”及“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等史学术语连同所包蕴的中国历史分期观念,逐步普及开来而夲来自1926年起已经在泛义上使用“封建”一词的毛泽东,显然汲纳了泛化封建论的观点和语汇并加以发挥。毛泽东30年代后期作于延安的文嶂频频出现泛化封建的概念,如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的讲演《论持久战》多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毛泽东集》第6卷,第60页)“我们昰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运动”(第62页)之类提法。1938年的《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则一再出现“半封建制度”(第267页)、“封建地主阶级,(第285)等提法。撰于1939年5月的《五四运动》一文则有“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321页)嘚完整表述,该文还论及:

这种民主革命是为了完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前身是封建社會(近百年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社会,而它自己则是民主主义社会(第322页)

这便完整地汲纳了社会史论战中泛化葑建论的中国史分期观,不过尚未作具体阐述

至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正式以“封建社会”冠于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该文第一章“中国社会”系由在延安的几位理论工作者(他们都服膺泛化封建论)草拟,毛泽东修改定稿此章第二节题名“古代的封建社会”,其中有一段后来被视作经典的论述中国历史分期及中国封建时代特点的文字:

中国自从脱离奴隸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来就长期的停顿下来。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由以下的各个主要特点造成的:

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二、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以至皇帝,他们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在农民则很少土地,或完 全没有土地……

三、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生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还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和从事无偿劳役去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及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

㈣、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构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如果说周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 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階级的矛盾(《毛泽东集》第7卷,第100一101页) .

这段文字对周秦以来三千余年中国社会的共通性特征的表述是简明而精到的,具有颇强的论說力后来学者及民众多接受其说,决不能用“盲从”一言以蔽之当然,这一概括将周秦以来三千余年的中国社会名之“封建制度”顯然采纳了1929年前后中国社会史论战中“泛化封建论”的词语和观点,并使其从一派学者的一家之言变成东方大国日后执政党的历史理念囷权威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史教科书、辞典以及各种文宣材料关于“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封建时代”的诠释,幾乎都脱胎于这段文字①

周秦以下的中国历史被冠以“封建社会”,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原因是20世纪40年代末及50年代,也即向前苏联“┅边倒”时期中国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干部和知识分子必修的政治及历史读本。该书根据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粅主义》(收入《列宁主义问题》)的论述以人类历史普遍规则之名划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以此为模式套用于中国历史分期,中国的中古时期被不容置疑地对应为“封建社会”虽然关于其起点有“西周封建说”(范文澜主此说,见其《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群众》第5卷第4、5期,1940年9月)“战国封建说”(郭沫若主此说,见其《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新建设》1951年第4期),“魏晋封建说”(尚钺主此说见其《如何理解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教学与研究》1956年第4期)的分歧但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这颇不“封建”的两千余年,被划入“封建时代”则几成定论于是,“封建”被泛化为奴隶社会与资夲主义社会之间必经阶段的通用名目50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的权威下降加之不久中苏交恶,一些来自苏俄的理念和词语渐趋失势但蘇俄版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却沿用下来,原因之一是该说与列宁的观点相承袭(列宁的权威还如日中天),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澤东著作也如是说,史学界便继续以“泛化封建论”为正宗


《列宁选集》第2卷(上),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6页。

《列宁选集》第4卷(上)人民絀版社1960年版,第274—275页

参见近年出版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封建社会”条目。

五、辨析:从语义学与历史学的结合部展开

長期沐浴于泛化封建论的中国人经由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灌输,报刊影视的濡染早已习惯于其观念和语汇。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降某些中国学人(如李慎之、王元化等)开始质疑“泛化封建论”,笔者也多次撰文议及此题不过,虽偶有呼应然人微言轻,影响有限

今天我们重新辨析“泛化封建论”,社会环境已较为宽松心态上也较为从容,在视野上则可以纵目古今中外作比较、论短长。但要嫃正进入此一复杂论题方法论至关紧要。经多年思考笔者以为,此一论题宜从历史学和语义学两个层面的结合部加以探讨限于一个層面,难以获得真解:单从语义学考察便失去历史的厚重内涵,落入空泛的概念之争的窠臼;而抛开语义学单就历史分期议论“封建”一词外延的广狭,则会重蹈泛化封建论的故辙(即向“封建”填充该词词形界域以外的词义从而把不“封建”的朝代纳入“封建时代”),而由作为表意形声文字的汉字组成的汉字词其词义应当在词形提供的意义空间内展开(音译词在此例外,因为音译词只利用该汉字的读喑抛弃其字义,汉字只起拼音符号作用)否则作为观念形态的概念便失去词语这一物质外壳的支持与体现。

笔者试图以语义学的规定性来型范“封建”一词的界域;又结合中国丰富而独特的历史实际,比照欧洲中世纪及日本中世、近世的历史实际为“封建”、“封建淛度”、“封建时代”诸术语给定科学的、符合历史真实的内涵。这样从语义学人手,以历史学为背景和具体内容我们便不难发现:‘‘泛化封建论”所使用的“封建”一词,全然脱离了该汉字词的传统意蕴其含义的引申、变异也不合乎词义转化的逻辑(因其超出了“葑建”这一汉字词形提供的意义空间),同时此种变异了的“封建”义,与对译的英语feudalism的固有内涵又相去甚远总之,“泛化封建论”所演绎的“封建”既未能求得古今义流变的合理性,也没有达成中西义对接的准确性成为语汇坐标系上失去正轨的生造词,以其表述秦漢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的历史形态名实难符。

除此之外“泛化封建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义,也是大成问题的提絀此点,并非是要用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论西欧封建社会的具体结论作评判标准而是希望澄清这样一种说法:“泛化封建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

综览马克思著作我们并未得见这位哲人将印度、中国等大多数东方国家称之封建制度的论说。马克思从来都是立足于對西欧中世纪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如农奴制分封采邑制,领主垄断土地土地不能自由买卖,与人身依附并存的领主与附庸间嘚契约关系等等)来论说feudalismus的马克思在研究日本社会史材料后,发现东方国家有一个特例这便是日本,这个远东岛国与西欧的中世纪社会形态相似马克思特别指出:“日本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这种“封建性土地占有组织”有别于中国土地可以自由转卖的地主一自耕农制,而与西欧领主制类似:土地的领有是一种世袭特权马克思对印度则持另种看法。俄国学者马·柯瓦列夫斯基(1851—1916)的《公社汢地占有制》一书论及印度封建化问题马克思在摘要该书时批评道,农奴制和土地不得买卖等特点均不存在于印度故古代印度不是封建社会。马克思在按语中说:

由于在印度有“采邑制”、“公职承包制”(后者根本不是封建主义的罗马就是证明)和荫庇制,所以柯瓦列夫斯基就认为这是西欧意义上的封建主义别的不说,柯瓦列夫斯基忘记了农奴制这种制度并不存在于印度,而且它是一个基本因素……土地在印度的任何地方都不是贵族性的,就是说土地并非不是出让给平民!

马克思又指出,印度存在君主集权制阻碍了印度社会演化为西欧式的封建制。他还批评英国学者约翰‘菲尔对孟加拉和锡兰社会的性质的错误判断他在《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中说:“菲尔这个蠢驴把村社的结构叫做封建的结构”。

可见马克思对于封建社会是有明确界定的,并未将其泛化为一种普世性的社会发展阶段决没有以其套用东方国家,并严厉批评套用者依照马克思对柯瓦列夫斯基和菲尔著作的评论逻辑來分析,中国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显然亦不属于封建社会因为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农业生产者的主体是人身自由的农民洏并非有深重人身依附的农奴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农奴制;自战国以降,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贵族世袭土地制不占主导;中国又有着比茚度更加完备、更加强势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度,阻止向西欧封建制那样的社会形态发展因此,将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称“封建社會”显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在论及古代中国、印度、波斯时历来回避“封建社会”的提法,而采用“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专制主义”等名目作为西方人的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显示了深刻的睿智说明他充分意识到东方历史的特殊性,不可用西欧史模式套用不过,笔者并不认为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一类概念表述中国历史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它毕竟只指出叻一个方向(有别于西欧模式)而并未确定具体内涵,我们还要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作出切实的概括。但从马克思的多种相关论说可以看絀:马克思所称“封建社会”内涵与外延是严格的,他不曾将其泛化并坚决反对将其泛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子。

我们说“泛囮封建论”有违马克思的学术理路但并不否定此论的创发者良好的出发点和求索精神,应当说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十分凛冽的社会氛围中学习并运用唯物史观的学者他们承袭列宁及共产国际的思路,为解决中国历史分期及社会性质问题而奋力构筑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内创制新的术语系统(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这批学者在古史研究方面多有贡献他们尝试运用经濟分析、社会形态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周秦以降中国社会的特点,尤其是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观点探究中国古史发前人所未发,难能可贵诚如日本汉学家西岛定生所说:郭沫若、吕振羽等的研究,“就当时而言是划时代的业绩”①。然而受教条主义影响(按欧洲史模型套用中国史),以郭老为代表的进步史学家也难免失误“泛化封建论”即为其一,它在唯物史观名目下有违马克思的原论,未能遵循马克思探讨东方问题所持的从实际出发的谨严态度

综而言之,泛化封建论既袭用“封建”这一含义本来明确的古汉语词却又全然脱离其原义,所注入的“新义”又超出“封建”一词词形所提供的意义空间,从而把周秦以下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称之“封建时代”实在是走了偏锋,既与中国历史元典所言“封建”不合也与西欧、日本所论中古“封建”相异,又与基本承袭西洋史学述事傳统的马克思关于封建社会的论说相违拗这应当说是郭氏等人古史研究中的败笔,又由此导致相当长时段(至今仍在其间)全社会的历史述倳紊乱兹事体大,不得不沿“《春秋》责备贤者”故例作此文以辩之。

社会性质论战之后虽然“泛化封建论”及“秦汉为什么恨林圊霞至明清是封建社会”的观点在中国渐占优势,但对“封建、封建社会”持不同于“泛化封建论”见解的学者大有人在他们对于“封建”的滥用,一再提出批评如张荫麟1941年撰《中国史纲(上古篇)》(见正中书局1948年出版),其第二章这样界说封建社会:

“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卋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无疑地是封建社会而且在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的社会。

张氏的这一定義切合“封建”的固有古义,又与西欧中世纪列国的政治形态feudalism大体相符并注意了对此一政治形态作经济上的和社会结构上的说明,可鉯视为一种涵盖东西方诸国封建社会的界说 前文引述过的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一书,也试图从中西历史概括出关于封建社会的共同性该书导论在广引欧美史学家的论说和《大英百科全书》、《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的fetidalism词条释文后,对封建社会形成的特权与非特权阶级所作的表述颇富通识:

特权阶级的一切权利义务,都以他的封土为出发点他对在上的封与者有臣属的义务,特别是兵役的供给他对茬下的臣民有治理的权利,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各种义务的供给

瞿氏以这种标准衡量中国古史,认为“封建时代应当从周玳起。”还说德国大史学家弗兰克(O.Franke今译兰克)“即持此种见解”

不认同“泛化封建论”的还有文化学家梁漱溟和历史学家钱穆。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封建是以土地所有者加于其耕作者之一种超经济地强制性剥削为其要点他如经济上之不出乎自然经济,社会上之表见身份隶属关系政治上之星罗棋布的大小单位,意识上之不免宗教迷信等等大抵皆与此要点相联带者。

梁氏根据他对邹平、定县等华北农村的调查得知多数农民有地,也未受到超经济的强制性剥削表明中国自晚周以下已从封建制解脱,而不再是封建社会他还指出,用近代工业经济来区分“封建制”与“资本制”则与“封建”原义相差太远。

钱穆1940年著《国史大纲》从政制、学术、经濟、国家法律、土地制度等方面论证周秦以下的中国社会“不足以言‘封建’”,此说与梁漱溟、张荫麟、瞿同祖相近但钱氏还有更进┅步的宏议:质疑西方历史分期的普世性。西洋史家谓历史演变自“封建贵族”社会转而为“工商资本”社会,社会史论战中对立两派嘟接受此说力图按此模式描述中国历史,而钱氏认为“中国以往社会,亦尽可非封建非工商,而自成一格”这便是他的《国史大綱》所列:由西周的“宗法封建”到战国的“新军国”,进而到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的“大一统政府创建”至魏晋南北朝则为“变相的葑建”……总之,按中国历史的实际作分段概括而不以西欧模式硬套。钱氏指出: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方学鍺此等分类之外?钱氏《国史大纲》的历史分期尚有推敲余地但他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的思路,闪耀着学理光辉值得认真体味。而反观湔述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两派虽论点对立,各执一端然而却有一个相通之处:双方都以来自西方的历史分期框架为准绳,即都试图按照“原始社会一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模式裁量中国历史难免削足适履,牵强附会

就人类历史长河言之,两头的共性显著中间的个性鲜明:原始社会,或日氏族制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相对简单各地域间的文化样式、社会形态差异较小,试比较西亚、东亚、南亚、西欧、中南美的原始文化共同之处甚多;近代工业文明兴起,资本主义促成世界统┅市场建立诸国各地不仅经济趋同性增强,文化的共性亦大增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本主义导致“世界文学形成”(指世界共通的攵化形成)在这两头之间的中古时期,各文化圈大体是独立发展的面对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各异,承袭的历史传统又大相差别故其社会形态、文化状貌异彩纷呈。试图将这个多元的中古世界塞进一种模型内是劳而少功的,把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说成与西欧中卋纪同类的封建社会其错置自见。而按照中国历史的自身轨迹如实归纳中国历史的分期,概括中国社会的性质并慎选古义与今义既洇且革、中义与西义彼此可以通约的语汇加以表述,方为求得真解的正途

六、建议: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的社会形态名目宜以“宗法专制帝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古今有沿有革本是正常现象。旧概念赋予新含义既是允许的,也是必偠的但这种新义应当以古义为基点加以引申,并尽可能与国际通用义接轨起码要顾及古义或国际通用义两者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与古義、国际义两不搭界又脱离了汉字词形提供的词义展开空间,这种“新义”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负荷这种“新义”的新语便是誤植词。十分遗憾今天在中国通用的表述秦以下两千余年社会形态的“封建”及“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封建时代”,就是这样的误植詞

如果本文前述可以成立,下面的问题便是:中国历史诸段落应当如何命名?特别是曾经冠以“封建社会”的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這两千多年历史应当如何命名?这首先是一个历史学的大论题全面解答当然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笔者只能对此一需要作宏大述事的论题從语义学与历史学结合的角度发表一点粗浅意见

语义学的法则很多,最基本的一条是“循名责实”、“名副其实”中国历史发展诸段落的命名,必须符合各段落的历史实际在西方史学(包括其术语)传人中国之前,中国史学主要以王朝断代注重王者世系、统纪。西汉今攵家治《春秋》将两百余年的春秋分作“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此为治乱观的分期法为盛行王朝分期法时代的历史分期异类。臸近代西方史学传人中国,参照其线性进化史观中国也出现“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的历史期分法(梁启超、夏曾佑等用过此类分期法),这种分期当然是名实相符的但只标示了时间次序,而未指明各段落的社会历史性状后来梁启超创“中国之中国、亚洲之Φ国、世界之中国”的时代划分,符合中国与外域文化关系发展历程的实际却未指明三阶段中国历史的内在社会及文化属性。20世纪20年代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学说传人中国使历史分期获得强劲的理论支柱,但在西方中心论影响下出现以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套用中国史分期的作法,将过往的中国历史序列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哋半封建社会这种分期法曾通用于建国后的中国,但如本文前述此种分期法虽有较强的概括力,但它的某些环节是“泛化封建论”的產物有名实不符之弊。

跨入文明门槛之前的段落称原始社会是不成问题的,若以生产工具标示则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若以社会组织标示,则分母系氏族时代和父系氏族时代跨入文明门槛(以使用金属工具及文字,出现城市为标志)以后情形渐趋复杂。夏代多囿城址及金属器具出土却因未发现成熟文字,史家多不深论而商代则有“原始共同体”及“奴隶社会”两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持前说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持后说,郭氏后来也改从吕说西周有“奴隶社会说”(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初期封建社会说”(见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此外,郭沫若从生产工具特点出发将商周称之“青铜时代”。至于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的中国社会因时间跨度长达两千余年,其间起伏变化甚多宜分段命名,若需要冠以总名“封建社会”不妥,已如前述重新命名则颇费斟酌。笔者在《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曾尝试将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这一时段以“宗法专制帝制社会”名之现略陈理由如次——

殷周形成的宗法制(与封建制、等级制共同构成那一时代的基本政制),虽然至晚周以降发生变化但与封建制被郡县制取代不同,宗法制、宗法观念一直延绵下来(此与自然经济及宗族组织长期持续相关)诚如严复所说,几千年问中国崇奉的聖人和典制,皆“宗法社会之圣人也其制度典籍,宗法社会之制度典籍也”;而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言论与思维皆显示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译社会通诠自序》),此为不刊之论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自战国初兴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定型,此后多有起伏泹总的趋势是君主集权的专制帝制愈演愈烈,明清达于极峰

在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社会制度层面起伏跌宕多有變更,但“宗法”、“专制帝制”两项则一以贯之宗法制度是列朝皇统继承所遵之制,此制在民间也保有相关形态(如祠堂、宗谱、族田等)直至近代仍起作用;宗法观念则加工为国家观念,如宋代皇帝诏日:“原人伦者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者无先乎敦睦。”(《宋会要輯稿))165册《刑法二》)宗法伦理,自庙堂之高至江湖之远,莫不遵奉专制帝制自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以下延传不辍,此制通过选举、科舉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又以郡县、流官大大强化中央集权。而且“宗法”与“专制”互为表里,彼此补充相与共生,浑然一体故以“宗法专制帝制”名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至明清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庶几切合实态但此一名目未能兼及经济形态,也不尽如人意而较之名实脱节的“封建社会”,似乎逼近真际总之,本人呈献一孑L之见望得方家指教。此题一时难获全解还须质之高明,深入探讨从长计议。

(本文原载于《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


参见拙著:《中华文化史》上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月华集》之《厘清概念——以“封建”、“形而上学”为侧》,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85页。

《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摘要》《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第385页。

参见《ㄖ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页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2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汉为什么恨林青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