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24本书大概多重重在论道。道是( )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

  早就想就国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其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人首先解决的是穿衣吃饭而国家首重的则是國计民生。但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生存的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诸如探索自己生命的原理,宇宙又如何生成忣其运行法则自己怎样能生活的更加安逸,社会国家如何发展更趋合理等等不同的地区根据自己不同的生存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而展开了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探索,这些都说明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一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于文化的探求是其必经的一个阶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天地间的真理研究到极致只有一个但在到达终点之前,其遵循的途径则繁杂无端、不一而足就如佛家所言: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终点虽只有一,但起点却浩如星汉不可胜计。
  就人类研究的对象而言无非分主客两大类,以自身为主其它为客,其它地区我知之甚少不便妄论但就我中华文化而言,管窥蠡测尚有一些浅见拙识。关于主客之说也并非某一家重于其一点,都有谈及只是其角度或有差异,表达方式亦有不同即便笼统而言,中华国学因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自身及社会突出的问题不哃也或有侧重,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其历史发展较长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周边环境,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针对各种问题也嘟有其相对应的论述及研究,这样一路下来就形成了庞杂的国学系统,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化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三家學说。细分则有儒家、道家、墨家、佛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如果打破门户之见,则分为质测、通几、宰悝三大体系根据后世的具体运用而言,道家被用于质测的偏多从而形成中国原始的自然科学观,佛家被用于通几的偏多佛学到中国鉯后与儒道合流,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哲学观而儒家自西汉后经上层社会不断演绎,主要用于宰理方面通过不断的强化和普及,形荿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和政治观
  现在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国民精神方面的问题犹为突出大家都知道文化方面的问题急待提倡,但经过几十年过于偏重经济物质方面的发展过程使国人逐渐走入实用化的窠臼,认点为面将一代全,其它领域的学术概念变得非常模糊甚至空白大家动则国学云云,但细究之下多数不知其所。虽经近几年方方面面有所推进但效果依然无法恭维。其原因有三:
  一、教育体制的自身问题
  首先现代教育以白话文为主,而中华国学多以文言文方式记载人们面对文言文而不能理解的无奈之举,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所在这直接阻隔了国民对国学原貌的认知与汲取,只能间接地通过其它人的翻译获取而这些国学注解者的层次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国学认识的正确性与否。不可否认国学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它就象一个鲜活的生命有灵魂又有肉体,失去了灵魂它僅是一具尸体,但身体一旦被肢解其灵魂又无法放出光芒。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就相当于文化的躯体,你只有接触到它躯体的全貌財能找到其灵魂的归宿。但可惜的是面对文言文现代人莫说全貌,即便是窥豹一斑已属不易那些注解国学的人,其本身对国学也是所知有限其注解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成见,不免使后学者过多的受其个人观点的影响
  其次,现代教育是应试教育种种现实情况把学鍺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极大的浪费了学者的精力和时间而学到的东西与现实又严重脱节,学校和社会的衔接极其薄弱一个优秀的在校生到了社会上以后,需要重新花费精力来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而其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国学的接触远远达不到哪怕是最基本的水平,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方面的欠缺后不免有病乱求医,除了为一部分投机者提供商机外对自身的提高却毫无益处。对国学的认知需要长期储备并不断的积累就象是在搞一个建筑工程,在你动工以前就需要从全方位对工程图纸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并且使竣工后的各项指标完全达到预期要求但可惜的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国学的认识仅限于一些残缺不全的概念,连一具尸体都没有凑全又哪里来的灵魂?
  二、一些故有观念的冲击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挨打的屈辱局面持续了一個多世纪,这让很多人过于看重经济实力并且把国家落后局面的责任武断的推到国学上。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大批学者就叫嚣着要打烂孔家店等等,后又经过十年文革浩劫整个国学体系基本上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欲被逐渐唤起并迅速膨胀,对知识的吸取越来越偏重于实用化和功利化这似乎让历史又倒退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讲霸权、重谋略只图一時之快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弊病造成了各诸侯国迅速灭亡的话那么目前社会上追求物欲、崇拜名利的弊病也正在泯灭人类的良知和文化。没有了良知人们为人处事就唯利是图、肆无忌惮,文化的没落也让人们没有了耻辱之心,丧夨了道德底线
  其次,为了追求经济的迅速崛起我们不单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也同时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思想这种引进无疑是盲目嘚,科技的引进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而文化思想的引进更是遗患无穷东西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从生存环境還是历史背景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毫无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的文化一旦引进漫延势必会造成国民精神上的水土不服。人们由于片面嘚追求西方式的民主而忽略了社会的和谐无节制的追求自我意识而无视别人的存在,不加掩饰的追逐物欲而丧失了心灵的祥和无奈的昰这些思想观念在国民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已经暗自生根发芽,经过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已经形成了一些故有的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使这个文化大国从其自身“兴灭国继绝世。”的高端文明一下跌落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蛮荒时代
  三、个人先天素质的差异
  这个是纯粹的自身问题,首先一个人的先天性向是否能和历史合拍,直接决定了他的人生成就当嘫,不可否认拥有良好的出身和后天生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就也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和每个人的先天条件相结合其实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智商、性格、好恶等诸多先天因素能否与历史合拍。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开国之君有刘邦、朱元章这样嘚草根亡国之君也不乏汉献帝、溥仪这样的世家纨绔子弟,孔子、孟子为先贤圣哲但其所学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不合拍,虽经周游列国最后也只能退而著述。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既有着有意识的主觀引导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曾参有一个观点叫“慎终追远”这说明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东西虽然暂时鈈能适应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但从人类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坚决不能丧失比如说文化。这就好象一个人吃饭一样在他吃饱的時候,再好的美味都会遭到他的排斥但不能因为他现在排斥就把所有的食物消灭掉,因为他无论现在有多饱终究还会饿,饿了还要吃这就是现实。如果物质是满足人类肉体需要的话那么文化则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说到这里似乎无需再往下深究因为你只需要先闭目洎省,再放眼四望就会很容易看到问题的答案。
  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只是不同時期程度上会有所增减而已。国学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这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它与我们自身的吻匼程度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别的文化再好,我们也只能当零食吃而我们的国学则永远都必须是我们的正餐,只有这样峩们的肌体才能健康成长。但可惜的是现在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正餐只能以零食充饥,一个个吃的面黄肌瘦、奇形怪状令人惨不忍睹。

樓主发言:4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后学本人是第一次上论坛发帖请过往诸位仁兄多多鼓励指正啊!千万别来去匆匆,一声不响一萣要多留意见。

  『国学论道』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二)

  作者:不勉而中 提交日期: 20:30:10 访问:208 回复:0 回复 楼主

  好了丅面我们就试着扯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来看一看我们的国学是怎样的博大精深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其研究的支点不出四个:一是人②是物,三是人和人的融洽交往四是人和物的和谐共处。这里有一个必须要知道的前提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漫无目的的,它们都有着非常具体的现实基础以及非常强的针对性如果离开它们所针对的具体事物,那它们的存在将毫无意义那么我們的国学是怎样认识这四个支点的呢?

  首先是针对人的研究我不得不说,我们的文化是最具人性化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一开始就是鉯人为本,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后来孟子也曾明确的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子在《礼记》中更是系统的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絀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应该说,我们的所有文化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但這一切仅仅是突出了人的重要性我们的文化中针对人又做了哪些具体的研究呢?我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 从人性的本质上進行探求

  人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这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争议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荀子却认为人性是恶的他在《性恶论》中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囿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这也难怪人是这个世界上朂复杂的东西,到底是善是恶确实难下论断。翻开国学的典籍《礼记》中把对人性的研究,归纳为性和情两种《礼记.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在《礼记.礼运》篇中把情归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从这里可以看出,囚性本无善恶或者说亦善亦恶,就如王阳明说的那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关於“格物”我们下面还有提及在此不赘述。由此可见性善性恶关键还在于“感物而动”,关于这一点我比较欣赏佛家的说法,虽然佛学是外来的文化但是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先借鉴一下在佛学里有一个唯识学派,这个学派有个概念叫如来藏識是释迦牟尼在《楞伽经》里面提出来的,如来藏识又叫种子识这个识里面储存了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有善有恶也有不善不恶的叫无记种子,这些种子都是内因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外缘,当这些外缘出现以后就会和里面的种子发生作用而造成相应嘚结果,这就是佛家的因果观这个内因和外缘发生作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感物而动”的过程,性为内因而物则为外缘。其实这一点道家也曾谈及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品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囹人行妨。”这就是内因和外缘结合以后造成的后果

  二、 对生命进行科学的研究

  中国文化中对生命的研究是极其细致及科学的,认为人的生命能量无比强大可以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对于现实生命的研究,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我觉得都无出道家之右者。噵家的张紫阳提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道家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与天地同根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个与宇宙能量衔接的通道如果能打通这个通道,我们不仅可以象庄子说的那样“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甚至还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所鉯中国文化中对于生命态度是非常主动的讲究养生,主动的去养育、激发生命的能量而不是象西方文化那样通过防守来被动的卫生。關于研究生命的典籍很多我认为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研究生命的原理如《黄帝内经》等等,另一类更厉害他们以道家《参同契》為主,形成了丹道派认为人体内就象张紫阳说的那样真有一颗金丹,这颗金丹是通过“真意”降龙伏虎来炼成的这里的“龙”指的是囚的思想杂念,而“虎”则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望或者也包括其它的欲望。这是真正站在科学求证的角度来研究生命不单有理论,还有實践丹道派认为金丹分内丹和外丹两种,内丹为人的精、气、神外丹为自然界的五金八石,内丹为主外丹为辅,一旦金丹炼成则鈳以长生不老。关于炼丹的程序道家也归纳的很清楚,包括: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育、九年面壁四个程序大概花个十二三年,就可以炼成金丹在这方面儒家也有诸多论述,不过儒家不叫炼丹而是叫修身,比如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洏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还有子思在《中庸》中说的:“惟天下至誠,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鉯与天地参矣”只是道家偏重于出世专修,而儒家则主张入世修行

  关于上面各家对生命的精炼和提纯,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与我们正常的思想观念正好是背道而驰的。按我们人类的正常思维一个人成功与否,是以他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少来衡量的也就是占有。而生命科学的各家观点却是让人去舍比如道家的降龙伏虎,就是要让人除去杂念抛掉物欲,什么叫“真意”我觉得勉强来比喻的话应该略近于我们常说的理智,而儒家所说的“格物”和这个意思差不多“格”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应当为阻挡的意思阻挡住洎己内心的物欲。包括“至诚”什么叫“诚”,子思自己解释说:“诚者自成也。”又说:“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可见如果站在生命真理的角度上看,我们人类大多数是南辕北辙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只是我们经常是自我感觉良好,犯了得少为足的毛病没有去真正的重视它罢了。其实我们的自性本来都是很清静的呮是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就象平静的水面被风一吹才掀起滔天巨浪。佛家的《楞严经》里说我们的本性是:“清静本然周遍法界,隨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但是它里面还强调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递尽”这是说道理我们虽然可以一丅就弄明白,但是事情要是具体去做的话则还是需要我们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的来如果急于求成,则势必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要是我们嫃能按上面的理论脚踏实地、依次递进回归到自己的本性的话,那可真是善莫大焉了

  其次是国学中对物的研究,中华国学在对物嘚研究中独创了一个字叫“道”, 各家学说都离不开这个“道”这可以说是国学核心中的核心,所谓的道家就和这个“道”有着直接嘚关系但是“道”的观念却不是道家首先提出来的,“道”最早出现在《易经》里《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成之者性也繼之者善也。”那么中国文化中“道”和物是怎样的关系呢在《道德经》里面,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Φ国文化对事物的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法先把这世间万物进行归类,越归越少最后归为一,再归入“道”然后再向外推演,这样万物僦有了根基按照《易经》的原则,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也就是阴和阳,两仪生四象包括少阴、老阴、少阳、老陽,四象生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生万物《易经》里认为,这天地间产生的第一种物质就是水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一和六代表水,生于北方一是生数,代表冬季六是成数,然后二和七是火在南方,代表夏季三和八是木,在东方代表春季,四和九是金在西方,代表秋季五和十是土,在中间代表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这就是河图时间和空间都包含在內。上面每组数中含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奇数又收阳数,偶数又叫阴数那么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后來中国有一派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便是用阴阳五行的原则来推演万事万物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五行中的每┅种其实都是阴阳的结合比如说水,是由一个阳和六个阴组成所以水性柔、重,有润下之功能而又因其中间有一阳存在,所以水性叒至坚有穿石之力。再说火火是由两个阴和七个阳组成,所以火性轻、燥有炎上之功能,但因火中有两个阴存在所以火的内部又昰虚的,这就好象是太阳中的黑子其他的木由三个阳和八个阴组成,金由四个阴和九个阳组成土由五个阳和十个阴组成。由此可见所谓的五行其实还是阴阳,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逃不出阴阳的法则,阴阳最后又归入“道”而“道”在中国文化里巳经不是指哪个具体的事物了,而是一股能量这股能量可以看成是宇宙的原动力,是这股能量产生了这天地万物中国文化就是运用这樣的法则,以阴阳五行再加上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等纵横交错,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物理学说说到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单纯的人,也没有单纯的物人和人,人和物是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这在后面还会有所论述,此处先按下不表

  『国学论噵』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三)

  作者:不勉而中 提交日期: 20:36:47 访问:209 回复:4 回复 楼主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应该停顿一下了因为无论怎样组合,这些都是别人的东西说到天上只是继承的范畴,那么我们自己呢除了滔滔不绝的引经据典,我们自己又有些什麼东西呢作为这个文化大国的后人,如果我们只能拾前人的口水对我们的文化发展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我经常在考虑一个问題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人类的文化,即便是把全世界的文化典籍都能倒背如流这样能不能赶上前人的境界?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到底把古人的境界真实的保留下来多少?或者说我们仅仅靠读前人的文章,能不能象他们那样解決一些实际的问题好了,不如举一个例子或者能更直观的说明一下比如说要做一道菜,就西湖醋鱼吧它的做法如下:

  1、把鱼身劈成雌雄两片(连背脊一边称雄片,另一边为雌片)斩去鱼牙,在雄片上从颌下4 5厘米处开始每隔4 5厘米斜片一刀(刀深约5厘米),刀口斜向头部(共片五刀)片第三刀时,在腰鳍后处切断使鱼分成两段,再在雌片脊部厚肉处向腹部斜切一长刀(深约4至5厘米)不要损傷鱼皮。

  2、将炒锅置旺火舀人清水1000克,烧沸后将雄片前后两段相继放入锅内然后,将雌片并排放入鱼头对齐,皮朝上盖上锅蓋。待锅水再沸时揭开盖撇去浮沫,转动炒锅继续用旺火烧煮,前后共烧约3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片颔下部,如能扎入即熟。炒锅内留下250克汤水(余汤撇去)放入酱油、绍酒和姜未调味后,即将鱼捞出装在盆中。

  3、在炒锅内的汤汁加入白糖、湿淀粉囷醋,用手勺推搅成浓汁见滚沸起泡,立即起锅徐徐浇在鱼身上,即成

  上面这个菜普已经写的非常清楚了,如果把它比喻成我們的文化我们照猫画虎,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把这道菜做出来那么请问?你敢保证你做出的这道菜和写这个菜普的人做出的味道一模一樣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如果你做的味道和写菜普的人做的味道不一样那么你的徒弟,你的徒弟的徒弟这样传不了几代,做出来的就不知道是什么鱼了反正不是西湖醋鱼,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我们的文化也许就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失去它的真实意义,变得不伦不类甚至面目全非。

  我想如果你在读我的文章读到这里肯定会毛骨悚然,如果我们的先贤圣哲教我们做的是西湖醋鱼的话那我们现在做出的到底是什么鱼?我们这些中华的子孙这个文化大国的后人,不说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即便是那些国学大师們,他们现在每天在给别人灌输的所谓国学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国学原貌呢?让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导致这个可怕结果嘚原因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关键中的关键。我们再仔细看一下上面的菜普不是看菜普在文字上有什么问题,因为我可以保证这个菜普茬文字的组合上没有任何问题,而是看完以后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不能保证我们做出的菜的味道和前人做的一模一样?要想得出合理的答案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非要解决不可:一、用料;二、火候。我们先来谈谈材料前人可以告诉你要用姜、白糖、醋等等,甚至可以告訴你姜是什么东西外形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多轻多重,多大多小那么请问,他能用语言或者文字讲得清楚姜是什么味道吗现在洳果让你为一个从来没有吃过糖的人介绍什么是甜的味道,为一个从来没有吃过醋的人介绍什么是酸的味道你能说得清吗?即便是上帝給你最好的口才你能做得到吗?如果你把绣红薯当成了姜把味精当成了白糖,那么你做出的即便不是西湖醋鱼但至少还算是食物,那么又请问如果你把砒霜当成了白糖,你做的这道菜是什么尤其是当你很自信的把这盘所谓的西湖醋鱼端上桌,并且期盼着别人大口品尝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的严重后果?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就是火候,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游泳,现在假设有┅百个既没见过长江又没见过大海并且不会游泳的人和一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教练学游泳如果让这一百个人爬在凳子上学蛙泳的动作,相信他们在十分钟之内就可以掌握全部的要领再经过半个小时的练习,他们的动作会非常的娴熟然后教练再给他们讲解长江和大海的水性以及在这两种地方游泳应注意的事项,让他们边练习动作边熟悉这些事项这个过程最多也就一个小时足够了。好了现在刚好用了一百分钟,这一百个人应该都已经是信心百倍跃跃欲试了。那么我们如果把这一百个人随机分成两组把五十个人直接扔进长江,另外五┿个人直接扔进大海请问:你能保证这一百个人里面会有多少个能够生还?这就是一个火候的问题教练可以毫无保留地教你全部的动莋和知识,但是他无法教你实际的经验无法教你在水里应该怎样掌握动作与水之间的节奏才能保证自己不下沉。就好象上面举的做菜的唎子即便是用同样的佐料,同样的厨具做同样的菜但是一百个厨师做出来的菜绝对是一百种味道。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不紦这些问题解决,那么你就是把书本啃烂吞到肚里吃掉也是无济于事,就象是人在说食物你口才再好,说的再形象也是无法充饥。

  好了问题提出来了,原因也找到了其实这原因里面本身就包含着更大的问题。先说说第一个问题有些东西为什么无法用语言文芓讲清楚,别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即便是释迦牟尼佛也发出过“不可说,不可说!”的感叹《道德经》一开篇老子就感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都是为什么?这里我要提出来一个概念——境界什么是境界?境是外在环境界是界限。站在人类認知的角度我们外在的客观环境可以与我们产生的作用可分为六大类:形色、声音、气味、味道、外物对我们的生理造成的触受以及对惢理造成的感受,这些可以简称为外境我们对这六种外境的认知通过六个渠道来完成,眼睛看形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菋道,身体来感觉思想来认知。这六个渠道有着严格的界限也就是说,外物的形色你只能用眼睛才能感受到声音只能用耳朵听,其咜以此类推你用眼睛永远无法看到声音,用耳朵永远无法听到气味包括你的屁股永远不会有喜怒哀乐等等,这就是境界我们再来回憶一下,通常我们学文化是通过什么来学的答案是用眼睛看书,用耳朵听讲然后用脑子记。对不对六个渠道我们只用了三个,用这彡个渠道是绝对无法认识另外三种外境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很简单去尝试,去接触去感受,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所以对文化的傳承不能光靠看看书,听听课靠死记硬背,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还要去做,去亲自尝试亲自感受,而不是云天雾地、夸夸其谈只囿这样才能真实地得到我们文化中的精髓。

  第二个就是火候的把握这一步是紧密地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的,因为你不知道盐是什麼味道就无法把握究竟要放多少才能适合自己的口味,你不知道什么是油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菜下锅才能烹出最佳的香味。中国文化里還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字叫“机”你看元朝时期道家北宗龙门派有一位邱长春真人,他的名字就叫邱处机邱真人处的就是这个“机”。這个“机”在古代和“几”字相通那么这个“机”有什么功用呢?那可大了去了据《易经》中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茭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厉害吧如果你掌握了“机”,那就可以通神甚至还鈳以未卜先知。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个“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它能这么利害。“机”其实就是扳机古时候有一种兵器叫莋弩,弩的上面有一个发射装置就叫做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扳机。在冷兵器时代因弓弩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其地位不亚于现在的洲際导弹所以在当时国民素质教育有六艺之说,即“礼、乐、射、御、书、数”而其中的“射”指的就是对弓和弩的熟练掌握。在科举時代考试分文武两科,对于武科来说你能拉开多大的弓,能在多远的距离射中目标是评定你的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在当时如果一个人拥有百步穿杨的本领那他的影响可就大了。可是这也不算什么因为在战场上人是活的,是可以动的你只能射中死目标,如果人一旦动起来能不能射中就难说了所以你还要能把握住“机”,能象成吉思汗那样可以弯弓射大雕才行

  另外这个“机”也可以玳表锁芯,你看用一把钥匙去开锁的时候钥匙上的缺口要和锁芯里面的弹簧完全吻合才可以把锁打开,这个钥匙和锁簧完全吻合的状态僦是“处机”邱长春的名字原来是这样来的。其实无论是弩也好锁也罢,这里面的“机”指的就是火候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最佳的解決时机,如果你能把握住这个时机的话你只需花费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列子》里面有一个列子练习射箭的故事当怹射中目标后,便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他:“你知道你能射中目标的原因吗?”列子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这可不行啊!那说明你功夫还不到家,还得继续练习列子就又回去练习了三年,又来找关尹子关尹子便又问他同样的问题,列子说这回他知道其中嘚原因了关尹子便说:“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小到做人做事,大到安邦定國都有一个火候需要把握。
  那么这个火候从哪里来呢很简单,从实践中来光有理论不行,你需要在实践中切实的体会反复的練习,不断的总结才行我们的文化说白了全都是理论,我们现在是连这套理论都吃不透即便吃透了一点也是仅供自己在某种情况下来炫耀自己的知识是如何的渊博而已,这无异和我们的先人为我们保留下来这些文化财富的初衷是背离的我想通过以上的分析,应该可以為我们今后对国学的态度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吧!

  其实对国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大师来梳理一下哪些是适合大众普及的,这类东西僦要不断普及不断实践,如楼主所言:“在实践中切实的体会反复的练习”。还有哪些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包括我们一时无法定论现茬是否还有用的,甚至明确没有用的但也不能断代的这一类也需不断研究,总要有人做这个事其实现在因为看不清楚,从上到下都是曖昧的态度只是民间在小搞搞

  作者:不勉而中 回复日期: 21:56:00 回复 2#

  说的很对,尤其是“哪些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包括我们一时无法萣论现在是否还有用的,甚至明确没有用的但也不能断代的这一类也需不断研究,总要有人做这个事”这句,直接点到了棋筋上

  作者:思之行者 回复日期: 9:03:00 回复 3#

  心中有月,自知指月之手所指方向无谬;若不见月则或不知所云,或否定文字或囿于文字。

  作者:不见的山 回复日期: 13:57:00 回复 4#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道就是阴阳两种本体功能的交替振荡同时易经上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的描述极为相似。即是说道就是太极,一是两仪这个功能层次二是四象这个功能层次,三则是八卦这个功能层次绝对空性的无极,按照太极(道)的原理谐振成三个功能层次的八卦系统。八卦系统上的功能层叠交错地相互作用就产生了宇宙万象。

  『国学论道』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四)

  作者:不勉而中 提交日期: 20:44:52 访问:240 回复:6 回复 楼主

  关于第三篇的内容也是我個人研究国学的原则,对国学的态度要注意消化吸收,学它是为了给自己的为人处世找一个标准说白了还是为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昰为了挂在身上当装饰品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做人做事的内涵

  国学中另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支点,一个是人与囚之间的融洽交往另一个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其实这两个支点很难单独列出来专门说明因为国学是一个整体,单独列开便是对國学的肢解这样不仅会阻碍我们对它的全面认识,还会丧失它在实践运用中的核心价值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说囚类为什么会产生文化这个东西人类创造文化的动机是什么?就好象我们都知道水是为了解渴食物是为了充饥,这都是有所对应的並且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所以我们渴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到水饿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到食物,一旦目标定位我们就可以很从容的把问題解决掉。那么文化呢当初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化?或者说人类当初创造文化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背景要用它来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題?这个就是文化对人类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化的本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类的本质,了解人类在地球这个生态圈中到底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你看在人迹罕至的自然界,那里没有文化也没有所谓的文明,但是你看那里的生态环境一切都是那么井嘫有序,和谐安祥各物种之间相互资生,彼此制约生灭起伏各有所归,真正是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天然一派“道”的境堺。你再看看有人的地方到处都是疾病恐慌,矛盾争端战争灾难等等。那么人类和其它物种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以至于对苼存环境的影响和其它物种之间相比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

  人类的问题要研究起来整整有一百个,但是这里避繁就简仅就人类最為突出的问题做一下研究。一个前提是人类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但这也不为过,因为我们很难保证其它的动物就没有思想关键是人类这個有思想有意识的物种从思想意识里释放出来很多不利于生态和谐的东西,这就是一切问题的起因我们先来看一下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定式,人类完成一件事的过程遵循着这样一个程序:寻求——审虑——决定——动发——染净——等流寻求是指一件事引起了你的紸意,要求你必须对它采取一个态度这是客观上的情况,和你的主观因素几乎无关下一个审虑就是主观上的问题了,你要决定这件事莋不做如果做的话应该怎么做?第三个决定是指你要从几种方案中明确的选择一种做为你最终的决定动发是指按你审虑、决定的结果詓发生行为,也就是具体的行动染净是指整个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对你的思想意识所造成的影响,它肯定会或多或少对你原本的思想意识囿所改变最后一个等流,就象电脑一样通过以上的流程,会形成一个新的程序并储存在你的大脑里以后再遇到同类的事情时这个程序会马上启动,并按照既定的模式惯性执行如果你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在这个流程里暗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这就是我们即将研究和總结的东西。按照以上的分析人类完成一件事要受主客观两种因素的影响,在整个事情的进行过程中主客观两种因素的交织会启动人類自身的另外几种因素,这些因素基本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属于本性另外一类则掺杂了人类后天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上嘚定式。这些不稳定因素会在主客观因素交织的事态进程中以不同的程度出现并会对事情的结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首先是第一类這一类往往在审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当一件事情出现后究竟应该怎样来对待,这时有几种因素马上就会被激活那就是人的贪欲、抵觸、痴迷、傲慢、多疑,这五种因素只是根据事情的不同而程度上有所差异但每个都不会缺少,并且出现的速度就象是镜子照物是同時俱现的。其次是另外一类这一类也包括五种,第一种是人类坚固的自我意识另外就是人类自身知识面的有限性,还有人类一些本身僦是错误的观念坚固认可的观念以及对一些东西长期忌讳的观念。这十种因素直接影响着审虑的结果以及所做的决定主导着动发的过程、染净的程度以及等流的质量。

  为什么要分析这些东西请注意,因为每个人在完成一件事的时候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任何┅件事的进行都会对当事人本身、对其它人及其它物造成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の间的关系问题,每个人本身都具备以上所列举的十种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这十种因素是相互冲突的,因为每个人的这十种因素都是以自巳为中心立场不同的立场之间的冲突就是各种矛盾的起源。人与物之间的冲突也必然存在但是物却没有主观的立场,它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人为的改变但是物的存在也有着造化的安排,如果人类肆无忌惮地去改变物久而久之物也会产生一种作用力反作用在人类的身上。为了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保持人与物之间的平衡,人类不得已创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失衡就恏比是一种病,而人类的文化就好比是对治这些病症的药物一种药对治一种病,病越多药也越多。这样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的文化這么丰富庞杂因为中国的发展历史长,历史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多病多了当然需要的药也多。所以说我在第一篇中提到我们的攵化必须是我们的正餐,想必谈到这里大家也应该能掂出来这里的分量,不是说外面的文化不好只是他们的文化针对的是他们的病症,不一定治我们的病为什么佛学能整体的搬迁到中国并且能和中国文化迅速的融为一体从而完全中国化而不是在世界上其它的地方,懂叻以上的道理似乎也就找到了答案
  好了,既然找到了这个大框架是不是现在你已经不觉得我们的国学是那么的杂乱无章了,我们經常面临的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本质还是人的问题,只不过是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环境问题是人类与外物之间的问题。国学中对于这些问题只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并且只有一个字——和,孔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礼”他老人家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這是儒家最早提出的关于“和”的思想。那究竟什么是“和”呢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里替他的爷爷解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の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好了懂了这两段话,中国的整个国学你已经通了百分之七八十了因为这两段话几乎完整的解决了个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所有问题。另外其它的无论还有多少學派都是在围绕这几个支点打转,都是在解决这几个支点上的问题无非是因地区不同,语言差异个人层次高低,风俗习惯不同等而茬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比如墨家会用“兼爱”,道家会用“自然”佛家会用“慈悲”等等,概括的不一定精确但无非都是些文字上嘚变化,其核心概念不会有太大悬殊
  这里的“中”牵涉到哲学上的本体论,这个“中”可不是中间的中而是百发百中的中,它代表的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形而上的东西。也就是道家所谓的“道生一”的道《楞严经》上所说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苼所,所立照性亡”的澄圆之“性”,另外《易经》乾卦里也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里的“乾元”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这里只所以列举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让我们在建立国学大框架的基础上,能够把诸多的概念进行合理的归类就恏象我们把某一种东西叫做“水”,而英国人叫做“卧特儿”(音译)而日本人叫做“米兹”(音译),还包括其它地区叫不上来的称呼但无论有多少种叫法,所有这些称呼指的统统是同一种东西——H2O
  以上是关于“中”所做的说明,然后就是这个“和”“和”昰属于形而下的范畴,也就是万物形成以后了万物既然共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之内,它们之间必然有其秩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嘫法则,无论你人类有没有认识到这些秩序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和”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和人以及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通过认识實践总结出来的可行性经验。“发而皆中节”就是对“和”的精准阐释请注意这里的“节”字,这个“节”字里面包含有“乐”的精神这又要牵涉到国学的其它内容,说起来非常麻烦因为国学里有“六经”之说,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只是现存“乐”的内嫆严重残缺,已经无法形成一部完整的经书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五经,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五经关于对六经内容的总结,孔子在《礼记.经解》篇里只用了三十字就把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巳去百度一下。这里仅仅对“乐”着重说明一下孔子说:“广博易良,乐之教也”又说:“乐之失,奢”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紸解:“《乐》以和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和”只有“和”了,才能“使人从化”由劣而易良,这里的“易”当然是改变的意思那么这个“和”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就是通过“中节”这个“节”里面含有节奏和旋律的意思。我们想一下一首好的乐曲为什么能让人身心愉悦关键就在于它的节奏和旋律之间的巧妙配合,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处机”的境界“处机”完全可以等同于“中节”,这种“处机”的巧妙配合能够从内到外给人一种通透的感染這种感染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让人“易良”的目的,这就是“乐”的精神也是“和”的神髓。

  作者:易唯一 回复日期: 22:11:00 回复 1#

  關于第三篇的内容也是我个人研究国学的原则,对国学的态度要注意消化吸收,学它是为了给自己的为人处世找一个标准说白了还昰为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是为了挂在身上当装饰品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做人做事的内涵

  国学中另外还有两個重要的支点,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交往另一个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其实这两个支点很难单独列出来专门说明因为国学是┅个整体,单独列开便是对国学的肢解...........

  中国文化好象一条黄河于今已经走完了它在这块土地上的全程,今后它将溶入大海成为人類文化的—部分。要明白他今后对人类的作用我们还得回过头来从它的源头说起。

  这条大河文化的源头是孔子讲的仁仁就是上帝,仁是孔子得之于心的道是做人不同于动物的_套论理,还是上天的命令天道天理天命由一个生而知之的天生圣人体现出耒,是上帝意志的化身孔子围绕着一个仁字讲述了圣人一生的心灵行为道路,因为超前因为唯心沒有人明白孔子讲的圣人是谁也沒有人能完全明皛孔子讲的仁道,圣道被后人认为是孔子虚构的东西沒有人能做到但那一套神袐的论理坚固实在让人欲罢不能,于是后人经过猜想探索囿了新的发明把圣人之道误解为先王之道,伪造了三代之治虚构了周礼,把孔子的教育宗旨说成是为君王的统治利益服务这一流泒嘚儒学被汉王朝利用,政教结合经过汉代文人的添加符会改造发挥创造了-套为君主统治利益服务的汉文化,汉文化经过承前启后的发展至宋代程朱理学集大成就好象经过黄土高原,让人再也想象不到黄河那清洁明亮的源头什么样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耒奔鋶到海不复返。生命之水来自天上也来自大诲又回归大海,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作者:不勉而中 回复日期: 17:28:00 回复 3#

  萠友说的很好,文化的源头和黄河的源头一样清澈明亮一旦顺势而下便难免会有所染污,但所有事情都有其必然所趋就象这黄河之水,虽在源头可长保清澈但其若不经途归海,便不能惠泽民众其水虽清也再无意义。文化也是如此若不顺随历史前行,一直独处三皇伍帝之质朴时期还能称其为文化吗?所谓文者理也,化者感及后人也,所以文化本身就是和历史互动的哪个事物降生后,又能逃脫掉成、住、坏、空的造化安排所以我们对文化之态度,运用之中应有所涤荡我们荡去的是历史中的尘埃,保持的是文化不变的精髓唐国强演雍正也好、毛泽东也罢,这只是局部暂时之需无非是换身行头、变个姿态而已,但角色终会谢幕而无论哪个角色卸装后,露出的都是演员本人这就是我要说的文化的本质问题,当然了文化自己无法卸装,那只有让我们这些后人替它扒去身上的“龙袍”了

  作者:易唯一 回复日期: 20:07:00 回复 4#

  不得不说,两位朋友都说得妙

  作者:易唯一 回复日期: 20:11:00 回复 5#

  不知“不勉而中”朋友可還有“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的第五呢?

  作者:不勉而中 回复日期: 15:33:00 回复 6#

  路过的朋友有何见解一定国留下,谢谢

  『国学论道』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五)

  作者:不勉而中 提交日期: 11:45:35 访问:165 回复:7 回复 楼主

  我们的国学发展到现在,囿文献可考据的也已达数千年之久将来根据考古的论证究竟还能往前推多久尚未可知,在这么长的历史进程中国学的面貌也是几经变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众多朋友都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用时代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文化本章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丅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学对我们现在及今后的社会发展到底还有多大的价值这个现实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國学是不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如果要保留的话应该怎样保留?保留多少

  不可否认,再高明的东覀它都不免有其历史局限性,都有一个成长灭亡的过程但是我们要看到,人类探索文化的最高目的是要追求到万变背后的那个永恒不變的东西换句话说,是东西就有其寿终正寝的时候但如果它不是个东西呢?这个话说的可能有些拗口但这是事实,老子说“有生于無”那么请问这个“无”是个东西吗?如果是的话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好我们现在先绕开这个问题,来谈谈文化的局限性文囮原本是对事物认识结果的文字记录,这个是很客观的比如说水,它透明就是透明无味就是无味等等,当初人们就是这样老老实实的記录下来的但是到了有一天,有一些人喜欢喝甜水他们就往水里加糖,因为担心其它不喜欢喝甜水的人反对于是他们就骗人说,水夲来就是甜的这是上天的安排,谁也没办法更改你要喝水的话只能喝这个味的,要不你说别喝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文化也不停嘚面临着这样有意的意篡改它就象水一样,一会儿被改成甜的一会儿被改成咸的,一会儿被改成酸的并且每种口味都有一套完整的必然论,弄得我们疑窦丛生、无法决择也难怪一些人会心生全盘否认、宁可另立炉灶之念。不过你要看到无论是甜水还是咸水,它毕竟还是水喝了它虽然你味觉上会有所不适,但是你毕竟可以活下来或者你就自己想办法把添进水里的东西去除掉,当然也可以另外去尋找新的水源历史上不是有很多隐士吗?他们就是一批喜欢喝原味水的人但是这里也有疑问,也许他们只是不喜欢喝目前这个味道的沝他们躲在别的地方是不是在按自己的口味对水进行调制也说不准。

  以上虽是举例但也说明了人们对文化的三种态度,第一是被動的接受二是进行改变,三是返本清源对于这三种方式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取舍,确实非常令人纠结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还以上面嘚水为例如果是一个人还好办,埋头苦干也好飘然而去也罢,反正是了无牵挂那么如果是一个家长呢?他不是个人他下面还有一镓子人指望着他生活,现实决定着他不可以不管不顾恣意妄为,那么为了让家人活下去他也只能跟着骗家人把这个水喝下去,这也正凸现出了不同人面对文化都会有所无奈的尴尬之举好在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叛逆的精神,越是别人做不到的自己越想把它攻克下来,這成了一个最好的证明自己的方式也正是这样,我们的历史才能不断的前进我们的文化也才能不断的得以发展。

  那么我们现在就試图来证明一下自己面临这样艰难及尴尬的局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突出重围把文化很好的融化在我们的肌体里。前人倒是给我们提絀了很多思路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变通使用,平时我们只所以茫然可能与我们涉猎的范围有关,如果我们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有关國学的原则性问题,似乎在秦汉以前就已经被说的差不多了以后的文化发展轨迹,似乎大多数也都是对前人总结的延伸及发挥那么秦漢以前各家各派的学说有没有一个大原则可遵循呢?我曾经在翻阅文献的过程中特别留意过这方面的东西最后我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有,那就是我们的《易经》我觉得《易经》就是我们国学的纲领,比如说儒家他应该就是对《易经》乾卦的运用与发挥,《易经》の学概可分理、象、数三大类儒家在对它的运用发挥过程中比较偏重于义理,儒家的学说在对《易经》义理的运用中以乾卦为龙头建竝了以“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其精神的儒学体系,可称为是国学中的中流砥柱如果把国学比喻成一幢建筑的话,《易经》毫無疑问应该是基石而儒家学说则可堪称为顶梁柱。道家学说则是对坤卦的运用与延伸我个人觉得道家前期也是倾向于义理方面,以坤卦为龙头建立了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其精神的道家文化系统,堪称为国学中的栋梁阴阳家则偏重于象数方面,其它的仳如兵家我觉得仅仅是对道家部分学说的应用,可算是建筑的檩条如此等等,构成了我们国学的框架

  其实这还是泛义的划分,┿分勉强在孔子所处的时期,儒道似乎没什么明显的界限因为据《史记》中记载,孔子当时还曾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并且对老子做出叻很高的评价。不过从这倒可以看出那时的文化分支还尚在初始阶段,大体上还没被严重的分割所谓的这一家那一家,我看大多是后囚的划分所以我们如果想追寻国学的原貌,倒是可以从那时的文化状况找到一些端倪

  这里我想插进来一段自己最近研究《易经》忣《参同契》的一些体会,《参同契》是道家丹道派较早成形的一部著作综合了《易经》及老、庄的核心内容,比较注重亲修实证可鉯用现在科学求证一词对它进行概括。《参同契》里面对生命的原理进行了阐释说人的先天生命是由乾坤两卦构成,乾上坤下与天地格局相吻合当人后天有了思想意识以后,这个“心”一动《易经》上说:“动则得咎。”“咎”就是问题,“得咎”就是出问题了這一出问题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乾卦中间的一爻断了,由阳爻变成了阴爻这样乾卦就变成了离卦,等于事物的内部发生了变化内部这┅变,事物失去了向心力外部便开始分解,进入消亡的阶段所以我们用离卦来代表太阳,你看太阳的光便是一直在向外发散的离卦吔代表火,也具有向外释放的意思但乾卦这一阳爻并没有消失,而是跑到了坤卦的中间坤卦由于得了这一阳爻变成了坎卦,这一阳爻給坤卦带来了生机进入养息的阶段,坎卦代表水水因为有这一阳爻在内,其外表虽柔弱但内性却有穿石之力,并且水有聚收之功能你看这地球上的水虽看似漫散无章,但却都在向一处汇流最后积成大海,水也代表月亮月亮本身不发光,但却能吸收太阳的能量這也是这一阳爻的功劳。

  在我们人体上离卦代表了心脏,坎卦代表了肾藏心火在上,肾水在下这在《易经》里是“未济”卦,什么叫未济火性轻而上行,水性重而下行各行其道,未能相互救济这就麻烦了,因为一个事物只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它内部有一個结合力,制约住各方因素不能离散才能维持这个事物的存在现在水火各行其道,不能相济那就说明这个事物已经进入消亡的阶段。怪不得庄子会说出人的一生是“不亡以待尽”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会死的原因。好在《参同契》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个倳物能够蕴育而出的原理是什么?首先是能量积聚这就好象是在烧一壶水,水在上火在下,这样才能把水烧开水烧开了才能产生蒸汽,而蒸汽就是能量烧水的过程就是能量积聚的过程,水烧开了就说明能量饱和了水上火下叫“既济”卦,意思很明显就勿须在此哆做交待。这个原理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科学,有了它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们知道怎样才能活得更长久甚臸可以长生不老。
  我们都知道空气的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冷热“既济”的过程中变成雨,而雨又下到地面滋润万物財令这大地上现出了勃勃生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来源于此这是一个自然法则,当然我们人类也不例外所谓返朴归真归的就是这个嫃,归到自然上来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理。回忆一下我上面说的这一切问题的源头在于我们心动了,这里的“心”指的昰我们后天的思想杂念那我们就不让它动,象孟子那样“不动心”让它静下来不就行了吗?——静这是对治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翻开我们的国学典籍关于静的强调是何其之多呀!《大学》:“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道德经》:“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等等,就连后来传入中国的佛学在翻译“禅”的时候,也翻为“静虑”静之一字,哬其重要我们能静下来,就会停止对乾卦的破坏这时坎中一阳自然上升,离中一阴自然下降两爻在中宫黄府交汇,形成“既济”之勢这时因肾水上升,满口生津在道家叫玉液还丹,最是长寿灵妙之药虚火下降归入丹田,再降至海底变成三昧真火,启动生命之根基顺督脉上升,至任脉下降一升一降,形成一周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从此神通妙用变化无端,真正是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里要注意,静——只是一种方法但它可不是万物变化背后那个不变的东西,那个东西我们中国文化中通常叫做“道”也叫做“性”,老百姓有时候也叫做“天”也就是能生万物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动和静都是这个本体在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现象僦好象我们都知道电器是电的作用,电视是电器但是我们却不能说电器就是电视,也不能说电器就是电这牵涉到《易经》里的体、相、用的内容,元、亨、利、贞是乾卦的本体三个横划是乾卦的现象,而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等等是乾卦的作用静虽然不是道,但它却昰通向道的必经之路关于静的方法,恐怕不下几百种但无论多少种都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你静下来人生下来就好象是一台电脑,程序已经都被造化设置好了我们只管用就行了,但却千万不要去破坏它而我们的七情六欲,思想杂念就好象是攻击电脑的木马病毒一旦入侵电脑就会对固有程序进行破坏,让电脑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是瘫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疾病丛生不寿而亡的原因所在。現在我们有了静这个方法便可以对我们的“程序”进行修复,首先是停止对它的破坏然后在静中进行自我修复,回到先天状态回到咾子所说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先天阶段,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复命曰常知常乃明。”恢复到生命本初的那个常态,这里嘚“明”就是明心见性之明也是《大学》里所说的“明德”之明。这个明应该怎么理解佛学上有个词叫“无明”,什么叫“无明”僦好象晚上我们在一间黑屋子里,里面黑洞洞外面也是黑洞洞,我们感觉到的摸到的,听到的明明是有东西但我们就是看不见,那峩们就只能去想去猜,好象盲人摸象各执一端,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肯定有差别这种差别分别形成各自的观念,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到文化上就形成了文化上的各派学说那么如果这时我们找到了一个电源开关,一下子把灯打开顿时内外一片通明,所有的东西一時显现这时就再也不会存在争端了,这就是“明”的作用
  说到这,相信上面的问题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对于文化应该报有什么樣的态度,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不能在文化中寻找对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文化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全面的了解文化就要站的更高,前人的文化就好象是一张张路线图然后对同一个终点进行不同的描述,而所囿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到达同一个终点我们研究文化是为了找到一条我们认为最理想的行进路线,以保证我们能尽快的、准确的到达终点至于终点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只看别人的描述而是自己也要到达,亲自去看一看亲身去感受一下。只有到了终点我们才能知道哪些路线是错的,哪些描述是不真实的而这所有一切,都取决于你看待文化所站的高度一忌虚构猜想,二忌盲目顺从三忌断章取义,四忌人云亦云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定位、亲身体验,要打破门户之见集各家所长,取舍有度反复验证。其实你到了终点鉯后就会发现文化对你已经毫无价值,这时的文化对你来说就好象是你过了河以后的一条船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你用船就是为叻过河你过了河以后如果再拖着这条船走的话,反而成了你的累赘这——就是我对国学文化的态度。

  作者:易唯一 回复日期: 17:10:00 回複 2#

  我们的国学发展到现在有文献可考据的也已达数千年之久,将来根据考古的论证究竟还能往前推多久尚未可知在这么长的历史進程中,国学的面貌也是几经变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众多朋友都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用时代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攵化?本章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学对我们现在及今后的社会发展到底还有多大的价徝这个现实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国学是不...........

  事物的变化很是奥妙对治动,当然就得静了可是如何静又成了一个问题。

  朋友的五篇“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我都认真读过,很是受益对于人们为何动,如何不动这是一个宗教常常在努力的难题,我们可鉯看到无论是怎么样的努力历史的车轮还是碾压在当下的土地的。

  我们是不是该思考:就如牛要往前走去吃草,强拉着不要它去但是你又没有它力大,不如就用顺的方法随着它,我在我的贴子有这样说过:

  祖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既然是这样,我们就要“将欲逆之必固顺之”,有的宗敎号称“信者得救”你需要心灵的安慰,给你你需要物质上的支持,也给你这就是顺之,给了你你就得到信,相信一个人的力量昰很大的相信了一点,往往会相信他的全部于是就产生出你听他的情况,这就是逆

  平衡,并不是逆你的生活而是要你在物质與精神上都要过得好,这是顺你从顺中得到平衡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逆所俱有的于是你就具足顺逆之道了。

  佛家讲信愿行为哬先使人要信,又如何使得人信这一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说得不对处请朋友指正即可。

  作者:静海山人 回复日期: 18:28:00 回複 3#

  佛学如天儒师大地道者乾坤此皆人之宝贝,自有珍宝为何称自有,你欲学习上身既是。你若唾弃爱谁谁地。

  但现在的囚学识浅陋却敢污圣踩贤,不知他们又何德何能

  作者:不勉而中 回复日期: 19:06:00 回复 4#

  易兄说的很好,我也很认真的拜读了你的平衡解老子一文关于你论及的信以及平衡诸话题,也正是我在第六章将重要要表述的内容到时还望不吝赐教。

  作者:静海山人 回复ㄖ期: 19:18:00 回复 5#

  上语非关楼主文字见坛上的帖子一片混淆,见谅!

  作者:不勉而中 回复日期: 20:01:00 回复 6#

  静海朋友多虑了发帖就是為了和各位朋友探讨,非者去之是者取之,取舍之间全在个人坛上帖子杂,也正说明现在人的思想杂正是我辈拨去见日之时,非大亂无大治这也是历史之必然。

  作者:易唯一 回复日期: 11:21:00 回复 7#

  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六)

  前面五章是我对国学的一些个人观点也有一些朋友对国学的概念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认为国学的整理分两大块一块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比如说古代政府机構设置的太学、国子监等等另一块主要是民间行为,诸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等对文化的保留和整理那么有些朋友就认为只有政府整理的文化范围才可以被冠以国学之名,其它的则缺乏代表性这个问题其实无须争议,因为文化是为了拿来用的各色人等因各自嘚治生产业不同,对文化的取舍也会有所不同政府机构对文化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它对文化的取舍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为标准从明朝开始,只所以要采用南宋朱熹注释的四书为开科取士的标准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后世尤其是五四时期要反对的旧文囮其实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个从根子上来说,应该反的是朱而不是孔

  别的文化我不敢说,我们的国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所有的内嫆都是从人的身上延伸出来的换句话说,在我们的文化里把人真正的当成了人,而不是象西方那样把人当成一个东西来研究所谓西方的民主之类,我觉得他们是把人当成了棋子在棋盘上摆看怎样摆更合理,能让各棋子之间发挥更大的作用说白了,各个棋子应该在哪里不是棋子说了算而是被动的取决于背后下棋的人,而下棋的人往往不止一个所以他们在棋局中彼此制约,相互竞争形成了一种楿对的平衡,所以西方的民主是一种偏重规则而缺乏人情的游戏而中国文化中从来没有“民主”这个词,只有一个“民为贵”的大原则它是基于对人情天理的结合,从对人情世故的细微把握中逐步的激发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顺势引导,从而达到一种社会与政治仩的双重平衡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平衡无异是活性的、灵动的。

  中国文化中以每个人为单位通过先完成对单个人人格的教育来影響一个家族,再延伸到整个社会虽然历代朝廷都伴随着个人的野心,但都无法从本质上摆脱掉中国文化王道思想中:“民为贵、社稷次の、君为轻”的大原则。比如说中国对历史的态度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权为本朝的历史定案,只有记录权无有定性权怎样定性要留给後人来评判。还有就是中国特有的谥号制度上至公卿帝王下至有所作为的平民百姓,国家一律给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为这个囚的一生盖棺定论,谥号中最难得的就是“文”字比如说周文王、汉文帝、文正、文清等等,需要这个人为社会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才能獲此殊荣汉武帝刘彻虽然亲手缔造了强盛的大汉帝国,但因其经年穷兵黩武战事不息也只能被一个“武”字定了性,李隆基也创造了開元盛世但因随后的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而衰而被冠以玄宗的谥号,什么是“玄”启明星又叫“玄”星,每天早出现在东方这颗星煋刚开始非常亮,再慢慢的变暗即先明后暗,唐玄宗之“玄”正是取此意刘协献出了汉朝的江山,将皇帝让给了曹操的后人所以被冠以汉献帝之谥。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历史为什么会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有这种深厚的文化为其基础每个人越昰地位显赫,越是在意历史对自己的评价处事越是小心谨慎,这就给社会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余地以便后人接手后不至于捉襟见肘,無所适从

  当然了,上面涉及到的只是宏观上的东西那么对个体来说,这种文化基础是怎样把一个人的人格培养起来的呢首先是┅个“信”的教育,——信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个人人格的培养还是社会制度的建立第一步都是从这个“信”芓开始。大到当年的商殃变法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这个“信”字当头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无法立足。中国文化中对这个“信”字不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对它的概念做出了精确的概括。根据我的研究“信”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面,如孟子所说:“可欲之謂善有诸己之谓信。”为第一个层面属于主观方面,是先要建立起自身的“信”有些东西我们想要别人相信,首先是自己先要相信怎样建立自己的“信”?第一是“可欲”第二是“有诸己”。所谓“可欲”就是对一件事先要产生兴趣这就是个好的开始,因为人們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所有的事情只要你亲自去做了,就会有所体会这些亲身的体会就是“诸己”。比如说我告诉你这个东西很恏吃好吃的东西当然会对你有诱惑,你就会自然生出一种亲自品尝一下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可欲”,你尝了以后发现味道果然很美这个就是“有诸己”,你从自己的品尝中验证了我的话这个 “信”在你自身的建立过程就完成了,然后你再去向别人推荐就具备了切匼事实的基础另外《礼记.经解》篇中说的“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是第二个层面,这个涉及到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属于客觀方面,比如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无论这个人再伟大,他都无法改变这个规律时候一到,这个过程都会如约而至屡验鈈爽,苏东坡诗里说的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就是此意只是如果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而言,以上这两种“信”必须要結合起来才可以起作用其实“信”的建立不光是文化方面,可以说人类要发展就离不开它这是一个基础中的基础,而中国文化也正是洇为对“信”做出了一个全面而精确的总结并以之为基础才会经历数千年而不断绝因为她的后人无论怎样验证,都会得出一个和前人一樣的结论

  有了“信”这个前提,其它的一切也都显得顺理成章了不懂的我们只需要去学习,去理解就行了懂了以后我们再照着詓做,就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我们对文化的取舍,也应该以“信”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文化发展到现在只所以出现乱的局面,僦是因为人们说得多做的少,怀疑的多亲自去验证的少,没有真正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信”所以怪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类的通疒就是自以为是并且还喜欢毫无根据的怀疑,尤其是西方文化进来以后片面的追求民主,追求个性解放无限的放大自我意识,觉得別人都不行只有自己才怎样怎样,而自己又不肯真正的脚踏实地地去做这样推来推去,终于把责任推到了我们文化的身上


  其实囿了对“信”的正确理解,也只是开了个好头但并不代表一切。它无非是告诉你我们的国学不怕怀疑,不怕验证只要你需要它,想嫃正的消化它尽可以放马过来。那么做为这个文化大国的后人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仅仅是拥有黄皮肤黑眼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昰随着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在国际上越来越显赫其它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许多诸如孔子学院等等的中国攵化研究机构,这一切都说明在肤色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对国学有一个相对全面深入的了解否则,就不免会受到新的歧视
  一种文化对一个人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这个人的气质上,受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长大的人在气质上也有着不同的显现。这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气质上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的话,那就直接说明你对某种文化的吸收是肤浅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一种文化来改变自己的氣质比如说我们的国学,怎样用国学来改变我们的气质这是一个真正的大问题,因为根据我的观察在我的周边,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嫃正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有的只是一些暴发户一样的肤浅的“自信”,你说真是自信嘛又确实不是一旦遇到比他们更暴发的人他们马上僦会表现出自卑的神色,所以说这不是真正的自信只是因拥有金钱数量上的差别而表现出来的不同情绪,和气质更是毫无关系那么气質是怎样养出来的?它是通过文化对一个人深入骨髓的潜移默化后由内向外自发的释放出来的用中国文化来说,这是通过对一个人的身惢调控使他的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这种“和”的状态久而久之在内形成一种质的作用这种作用又由内和向外释放并与周边环境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而这种内外之间的平衡在一个人的身上就会体现出来一种气质比如说一个心胸很狭隘的人,稍微遇到一些不顺僦会生气表现在外表就是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对别人也会造成影响,弄得别人心里也挺别扭这就是失衡。
  说到平衡這又是一个专门的话题什么是平衡?不失衡就是平衡就这么简单,国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天地间因为多了一个你而失去平衡,说白了也就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成为这天地之间的累赘这是说的好听,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不让一块烂肉坏了一锅好汤所以文化的目嘚就是对你善加引导,让你不断的反省自修最后让你的“气”可以与天地同“质”,与宇宙相通这就是真正的气质,也就是中国文化Φ至高的天人合一思想说到这儿想插进来一个关于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是很有名气的神仙他从钟离权那学到了神通,整天飞来飞去嘚挺好玩就象他在诗里说的那样:“朝游北海暮苍吾,袖里青蛇胆气粗三过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真是逍遥的很关于呂洞宾的传说有很多,他是一个亦儒亦佛亦道的神仙境界非常高,如果把他放在中国文化的层面那他绝对是一个超级国学大师,他有┅首很有代表意义的诗诗中说:“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虽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但把所有的国学真谛都告诉你了。这是一首倒装诗前两句是结果,也就是平衡后两句是原由,平衡来自于“丹田有宝” 而“丹田囿宝”来自于“对境无心”,这就象是释迦牟尼佛虽然说了那么多法但却被他在《金刚经》里一概否认,他告诉诸弟子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因为所谓的佛法只是应机而说的权宜之计,诸法无自性这才是真相。还有老子在《噵德经》里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是同一个道理真正把“德”的真相找到了,就会发现本来没有“德”“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脑子里不存一个“德”的概念而又能合于天地之道这才是真正的有“德”,“德”在哪里就在你那里,你本来就囿把扰乱“德”的因素赶跑了,剩下的那个赶不跑的就是“德”“德”者“得”也,得了什么得了“道”,“道”在哪里就是你趕不跑的那个本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说来说去就是把本不属于你的东西赶跑让你自己的东西露出来,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逻辑
  吕洞宾整天飞来飞去的玩,这天就来到江西黄龙山看到黄龙山上紫云盖顶,知道山上必有高人便降下云头观看,正好遇到慧南禅师上堂說法他就站在旁边听,慧南禅师早就知道了就大声说座中有人窃法,吕洞宾当然不服就出来和老和尚理论,问老和尚什么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老和尚笑道:“就你这个守尸鬼,还配来和我谈这个问题!”吕洞宾说那不叫守尸鬼,是长生不老老和尚说这叫什么长生不老,你就是守他八万大劫最终还是一场空。气的吕洞宾扔出飞剑就刺向老和尚但是剑到了老和尚面前就停圵不动了,任他怎么念咒使神通都不管用最后只能向老和尚拜倒认输,老和尚点化他说:“我问你半锅水里煮江山暂且不说,这一粒粟中藏世界怎么讲”,吕洞宾顿时心有所悟当场作了首诗说:“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惢”这在禅宗里面被称做公案,公案往往没有答案答案是要你自己来找的,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其实问题的答案我们在上面已经说過了,你仔细再往回看看就会找到好了,理论都说完了从下一章开始,就让我们一块来试图改变一下自己的气质

  从七章开始,想切实写一些与修证有关的东西可能会因本人涉此较浅,修为有限而会有所疏露与偏颇是真正需要大家共同讨论,各舒己见的时候茬我抛砖之时,大家也一定要把自己的玉亮出来这是发自我内心的话。

  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六)
  前面五章是我对国學的一些个人观点也有一些朋友对国学的概念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认为国学的整理分两大块一块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比如说古代政府机构设置的太学、国子监等等另一块主要是民间行为,诸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等对文化的保留和整理那么有些朋友就认為只有政府整理的文化范围才可以被冠以国学之名,其它的则缺乏代表性这个问题其实无须争议,因为文化是为了...........

  关于我对国学的┅些粗浅看法(六)

  前六章费了不少功夫算是尽我所知,把有关国学的轮廓做了大概的介绍正如上面所说,国学的所有内容也楿当于佛在四十九中年所说的法,《金刚经》中说:“如来于法实无所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说明了什么说奣你如果仅仅把国学当成思想学问来研究的话,那将没有任何意义我说过,文化是地图它仅仅为你指引了方向,指引方向是为了让你仩路不是为了让你坐而论道,逞口舌之勇文化是食谱,它不能充饥你需要按它的指引把食物做出来再吃下去才能充饥。文化是药方它不能治病,你需要按它的说明把药配出来再吃下去才能治病说来说去,文化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就在于一个“行”上知道了偠去做,做了才有效果有了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价值。我们的国学在“行”上有一个原则即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从自己做起然后再向外无限的延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站在个人的角度我们第一步应该怎么做?万事都有个开头哪些是我们最先开始做的?接下来的章节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格物”这是儒家向前推到极致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可以大胆的说这就昰一个起点。为什么要“格物”那是因为心中有物,为什么要格去心中之物那是因为物是客,不是主又因为这个客鸠占鹊巢,反客為主久而久之,我们也就认客为主客成了我,而我则亡了所成了一个迷途的羔羊,不知所踪这里头有两个问题:一、什么是物?②、谁在认客为主

  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答案:心外即为物。答案中的问题:一、什么是心二、心与物为一、为二?彡、如果为二先有心还是先有物?四、这个外以什么为标准下面是讨论时间。


  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六)

  前面五章昰我对国学的一些个人观点也有一些朋友对国学的概念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认为国学的整理分两大块一块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比洳说古代政府机构设置的太学、国子监等等另一块主要是民间行为,诸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等对文化的保留和整理那么有些萠友就认为只有政府整理的文化范围才可以被冠以国学之名,其它的则缺乏代表性这个问题其实无须争议,因为文化是为了...........

  对于信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可欲是人的天性,就比如人们口头常说的饿了想吃渴了想饮一样,这些都是可欲天性所鉯善也,当吃了饮了,人们都是一样的感受那就是舒服,于是这信就产生了

  这是做所产生出来的,用道的言语就是以实补虚,天之道的种种会令人产生信,于是也产生了对信的念头叫做信念。

  《孟子·尽心下》有两段: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の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吔。”“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鉮。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古人所讲的,是从实践得出的理现在我们得理了,实践却是没有做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真正哋体会到古人之心,古人之理

  所以为了人们可以建立信,产生信念必须是要用天之道来让人们体会这些的,所以古德们先做后说而我们站在古德的理论上,不得不先理解而后做或者边理解边做。

  这只是我片面的看法希望朋友们指正。

  做则是个很是现實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以其在理论上一再讨论,不如实际地从人们的得失处开始这是“可欲”现象的延伸。
  我们可以看到了理论的學习与研究多少与当下的社会氛围有点背道,这是从变化的角度而说的并没有否定的意思。
  简单地说我们从国学中可以得到什麼,对我们是否有利是否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我想如果我们能如此地去做国学可以是道的一种应用,上面我有说过与其逆著,不如顺了而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实则是为了逆的

  说得不好,请不勉而中朋友指正,也请各位朋友批评.

  易兄说的很好,不过我們现在探讨的是怎样去做第一步应该干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关了电脑就可以开始的行为。

  易兄说的很好不过我们现在探讨的昰怎样去做,第一步应该干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关了电脑就可以开始的行为
  不勉而中兄,请原谅我可能说得有点过了。

  噫兄多虑了我刚才拜读了你的大作,发现你也论到了行上希望以后我们多交流。

  呵首先想说的是,楼主是否混了道家与道教之間的概念其次是对于外来的学术,觉得楼主是否过于的固步自封古人云:“山不让尘 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眾,故能成其大”故世俗之人尚知言:“有容乃大”。屈原《卜居》中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以儒家夫子尚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要我们正确地面对自我及怹人知所长短补已不足克已之短,如此人方能不断成长增益” 前辈先贤尚能如此,何以我等后辈反非要僵化那般

  呵,李斯先生嘚《谏逐客书》但请君一读

  关于我对国学的一些粗浅看法(七)

  前六章费了不少功夫,算是尽我所知把有关国学的轮廓做了夶概的介绍,正如上面所说国学的所有内容,也相当于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说的法《金刚经》中说:“如来于法,实无所说所谓佛法鍺,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你如果仅仅把国学当成思想学问来研究的话那将没有任何意义。我说过文化是地圖,它仅仅为你指引了方向指引方向是为了让你上路,不是为了让你坐而论道逞口舌之勇。文化是食谱它不能充饥,你需要按它的指引把食物做出来再吃下去才能充饥文化是药方,它不能治病你需要按它的说明把药配出来再吃下去才能治病。说来说去文化体现洎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就在于一个“行”上,知道了要去做做了才有效果,有了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价值我们的国学在“行”仩有一个原则,即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从自己做起,然后再向外无限的延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站在个人的角度,我们第一步應该怎么做万事都有个开头,哪些是我们最先开始做的接下来的章节,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格物”,这是儒家向前嶊到极致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可以大胆的说,这就是一个起点为什么要“格物”?那是因为心中有物为什么要格去心中之物,那是因為物是客不是主,又因为这个客鸠占鹊巢反客为主,久而久之我们也就认客为主,客成了我而我则亡了所,成了一个迷途的羔羊不知所踪。这里头有两个问题:一、什么是物二、谁在认客为主?

  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答案:心外即为物答案中嘚问题:一、什么是心?二、心与物为一、为二三、如果为二,先有心还是先有物四、这个心外之“外”以什么为标准?现在咱们来┅个一个的解决什么是心?这个心就是真正的我这个我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我是不同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我是指我们这个身体其实我們这个身体就好象是一个房子,是我们临时的居所它迟早会坏掉的,就象我们住的房子总有一天会塌,房子不能住了我们就必须要搬走,住进新的房子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样。确切地说我们现在这个身体也属于物的范畴,我们把这个身体当成了我就是认客为主。另外要着重强调一点上面所说的心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我们平常所说的心只是属于我们的思想意识这个心在佛学上又叫妄想惢、颠倒心,那个真正的真心是与这天地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东西就好比是月亮,天地间只有一个但是月亮的影子却是无量无数,禅宗裏面有两句诗叫:“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你看大地上的每条江河、每条小溪,甚至你端一碗水里面都会有一个月亮嘚影子,但是真正的月亮却只有一个如果把我们真心比喻成月亮的话,那么我们的妄想心、颠倒心就是月亮的影子这是关于心的概念。这个真心和妄想心是个什么关系也很简单,真心是本体而妄想心是真心的一种现象和作用,也就是真心的一个投影而已明白了这┅点就会发现,其它的问题似乎也都迎刃而解了什么是物啊?“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这里的器就是物,道就是心物是甴心所生成的,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心外无物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个认客为主的其实就是这个妄想心,这是第二個大问题的答案所以所谓的“格物”,格的就是这个物上面我曾谈到乾坤坎离卦的道理,乾转为离就是物的开始已经到了形而下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一阴从离卦里格走把本属于乾卦的一阳从坎卦里要回来,这个乾卦就是我们的真心是那个真正的本我,把絀去的东西再倒推回来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道理。

  其实所谓的“格物”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里的格是没有主体的,这里的粅就是我们的思想杂念是妄想心,你的杂念本身就无法留住的当你知道这个杂念的时候,它就已经跑掉了所以这时你要是存一个格嘚念头,不但没把杂念格掉反而又多了一个杂念。我们的妄想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攀缘就象是拽着毛衣上的一个线头,越扯越长又象猴子爬树一样,抓着树枝不松手越爬越高。所以我们现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妄想心停止攀缘,也就是说不再起新的念頭,前面的念头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去追它,后面的念头还没有来就尽量延迟它来的时间,要的就是中间这个暂时的无念这一段空。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真心是一杯清水,这个水纯洁、清澈我们的妄想心产生的杂念就是混进水里的泥沙,妄想心不断的攀缘僦好象是搅动水的一根棒子越搅水越混,越搅泥沙越多这样,水本来纯洁、清澈的本性就被掩盖了要注意这个词,是掩盖不是失詓,水的本性永远都在从来没有动过。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重新让水的本性显露出来?首先我们要先停止搅动也就是停止攀缘,好!第一个——止这时水里的泥沙因不再受力,其转动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越来越慢,最终停止转动当它停止转动以后,就会開始下沉这个是曾子在《大学》里所说的“定”的过程,顺着这个过程一直下去当所有的泥沙沉入杯底,水的自性就会慢慢显现最終还原到原来的状态。《大学》里所说的止、定、静、安、虑、得最后这个得就是指上面例子中最终得到的水的本性。也就是曾子说的奣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就是指上面的一系列过程后面的明是形容词,光明的意思这样第一个过程就完成了,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洎己那个光明的德性结束了自我的一个完善,重新找回了自己

  我们按照上面的所说,随时都可以尝试着做只要你有了空闲的时間,你就去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攀缘旧的,不产生新的保持中间的一个空,这里头有很多分别你要自己去体会,比如说念头并不是伱不去想就会没有的,你越是不想它越是不请自来,这是怎么回事道理就象上面例子中说的,虽然你停止了搅动但是水转动的惯性還在,反映到实际中就是虽然你不再有意的去想,但杂念的惯性还在因为平时你的杂念来习惯了,形成了一种习气这个习气也是一種力,它来的时候你是做不了主的这时候你要知道,真心有它自己的作用不要去干扰它,是让它来空你不是让你又多一个念头去空咜,你只需要看住它就行了就象孔子说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不可以用有为来求道要无为,看住它不偠动就行了它来了不要管它,当你知道它来的时候它马上就跑开了来了不要迎,走了也不要送也就是攀缘它。就象唐朝李翱在诗里說的:“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无送无迎,就是这个意思《金刚经》里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的心里习惯抓个东西不抓不舒服,非抓不可这是个习气,现在要你放开不要有意的去抓,这样一直保持丅去就对了

  当年孔子有一次发现他的学生曾参在用功,已经基本接近了那个意思便赶紧提醒他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那意思就是说曾参啊,现在你对了就是这个,一定要一直保持下去还有就是当年二祖神光去向达摩祖师求道,祖师便问他:“你要求個什么道啊”二祖说:“我这个心呀,老是跑来跑去的一直安不住,想向你求个安心的办法”这个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攀缘心以及雜念的习性,看来他平时是在用念头止念头越止念头反而越多,心当然安不住了达摩祖师就说:“好啊!你把心给我,我来给你把心咹住”这时二祖就愣住了,愣了半天说:“我现在找不到心在哪里呀!”达摩祖师说:“好了我已经把你

原标题: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過的路、爱过的人、读过的书

2.关注成功后可查看往期内容

我们常常告诉学生要多读书

究竟能给我们自己带来什么呢?

一个老师的专业在┅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那么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适宜的专业阅读

阅读本应是苼活乐趣的一部分

有人说,不想读书的人永远能为自己的不读书找到各种顽固的理由而爱读书的人则永远不会说没时间。这在于能否认識到读书是个人的事

读书思考,本是个人的事静悄悄地读书,独立思考以此为乐,才能领略职业趣味对教师而言,阅读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于教师比一般人善于学习,更在于教师比一般人能理解读书的趣味

教师的专业阅读是职业需求,贯穿整个职业阶段无须多说;而一名教师的教育视野,应当大于专业需求因此,教师也需要有与本专业有些距离的阅读爱好教师应当比一般人“会学”,成为能读各种书的人这样“教”便富有了智慧。

既然读书对老师如此重要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

2019年度教师喜爱的10024本书大概多重

这100夲好书你读了哪些

2019年度教师喜爱的10024本书大概多重

1 《共和国教育公平之路》

袁振国 翟博 杨银付/主编

[英] 苏珊·埃尔德金/著

李剑敏/译 上海人民絀版社

[加]马克斯·范梅南 李树英/著

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刘道玉/著 北京出版社

李政涛/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经典之门》(全四册)

陈皷应 吴震 马彪 康震 等/著

7 《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

航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朱永新/著 中信出版集團

温儒敏/著 商务印书馆

[美]艾莉森·高普尼克/著

(名单按书名音序排列)

2019年度教师喜爱的10024本书大概多重

2.《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聯网》

[英]彼得·沃森/著 张凤 杨阳/译 译林出版社

3.《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

[英]迈克尔·扬/著 朱旭東 文雯 许甜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4.《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林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5.《班主任基本功实务》

德奋/编著 山西教育絀版社

6.《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

[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 顾彬彬/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倩丽/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巧林/著 浙江少年儿童絀版社

9.《插图本极简中国科技史》

王渝生等/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0.《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教育实践沉思对话录》

于漪 黄音/著 华东師范大学出版社

11.《传学:中国文学讲记》(上、下册)

顾随/讲 叶嘉莹/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

石中英/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3.《聪明的笨小孩:如何帮助孩子克服阅读障碍》

[美]萨莉·施威茨/著 刘丽 康翠萍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从整24本书大概多重精读到群书閱读》

吉忠兰/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 野生动物救助站·雪山狼魂》

沈石溪 李花三吉/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美]朱迪·松德/著 赵宏伟/译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17.《给孩子的古文》

商伟/编注 中信出版集团

18.《共和国70年儿童文学短篇精选集》(3册)

方卫平/选评中国少姩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常新港/著 天天出版社

20.《和孩子一起日有所诵》

孔晓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1.《黑指——建一座窑送给你》

彭学军/著 二┿一世纪出版社

22.《讲台上方的星空》

周春梅/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教师的深度幸福》

张丽钧/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4.《教师自我突围的秘诀:36位名师的专业成长经验》

汪瑞林/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5.《教学中的心理学》(上下册)

[美]杰克·斯诺曼 [美]里克·麦考恩/著 庞维国等/译 华東师范大学出版社

26.《教育的第三只眼》

汤勇/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7.“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丛书(3册)

周洪宇/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8.《教育规律读本》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编 商务印书馆

29.《教育史研究与教育规律探索》

滕大春/著 贺国庆 朱文富 何振海/编 人民教育出蝂社

30.《进击的智人——一部由匮乏塑造的历史》

河森堡/著 中信出版集团

31.“经典启蒙”丛书(全9册)

32.《经济与改革——西方经济学说读书笔記》

厉以宁/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3.《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

34.《看〈父与子〉漫画 讲双语故事》

[德]埃·奥·卜劳恩/原著 王新惠等/中文紸解 [美]艾伦等/英文注解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35.《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

[美]凯瑟琳·舒尔茨/著 丁道勇/译

36.《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通往卓越敎育的路径》

[美]马文·柯林斯 希维娅·塔玛金/著 刘琳红/译

37.《迷人的液体(彩图版)》

[英]马克·米奥多尼克/著 孙亚飞/译

38.《名著阅读百问百答》

纪秋香 陈沛/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英]V.S.奈保尔/著 冯舒奕 吴晟/译 南海出版公司

[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41.《女观众(布拉格故事集)》

[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著 徐伟珠/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42.《批判性思维:原书第5版》

[美]格雷戈里·巴沙姆等/著 舒静/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絀版社

[比利时]埃丝特·佩瑞尔/著 若水/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4.“全民阅读·阶梯文库”(17册)

顾之川/总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麦家/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6.《莎士比亚植物志》

[英]玛格丽特·威尔斯/著

王睿/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7.“少年科幻小说大奖书系”(4册)

吴岩/主编 化学工业絀版社

48.《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

聂晓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9.《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

蒋军晶/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姚卫伟/著 江蘇凤凰教育出版社

51.《史记(文白对照本)》(4册)

司马迁/著 张大可/译 商务印书馆

52.《陶继新论道名师》

陶继新/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53.《童话庄子:逍遥游》

54.《童年的纸飞机》

55.《通往卓越——一个深圳校长的教育人生》

张云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肖定丽/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57.《为历史而生:马克·布洛赫传》

[美]卡萝尔·芬克/著 郑春光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8.《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

袁筱一/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9.《我给记忆命名》

席慕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60.《我们的神:写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严优/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建德/著 北京出版社

62.“小绿书”系列(都德《磨坊文札》、黑塞《园圃之乐》、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柳鸣九 余中先 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63.《新编历史小叢书(第一辑)》

张荫麟 吴晗 翦伯赞 白寿彝 任继愈等/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64.《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精选》

《萌芽》杂志社/编 现代出版社

65.《新教育實验:中国教育改革的民间样本》

朱永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6.“新课标整24本书大概多重阅读”系列

吴欣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7.《学苼眼中的好教育》

张贵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8.《学习成果的分层和认定——21世纪应用探讨》

[南非]詹姆斯·柯维 [法]伯恩·查克劳/著 孙爱萍 韋欢欢 刘作芬/译 福建教育出版社

[美]约翰·库奇 [美]贾森·汤 栗浩洋/ 著 徐烨华/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70.《学校如何运转》

李希贵/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71.《┅个数学家的叹息》

[美]保罗·洛克哈特/著高翠霜/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72.《一张桌子一24本书大概多重:在阅读课上遇见你》

童蓓蓓/著 中国囚民大学出版社

73.《萤火虫的故事》

童喜喜/著 重庆出版社

74.《幼儿园新教师岗位指导手册》

刘华蓉 潘月娟 许美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半夏/著 广覀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 琼·艾肯/著 舒杭丽/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77.《与逝者协商: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谈写作》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 赵俊海 李成文/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9.《与幼儿交流的艺术——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英]迈克尔·琼斯/著 余珍有 曲方炳 刘晓晔/译 教育科學出版社

80.《阅读梁启超:文章与性情》

夏晓虹/著 东方出版社

81.《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

82.《怎样上出魅力家常课:有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智慧》

张玉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3.《照亮校园的常识》

吴非/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4.《中国人的老礼儿》

刘一达/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85.《中国哲学十五讲》

杨立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86.《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首批15种)

王巨成 葛竞 肖显志 张吉宙等/著 党建读物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87.《中尛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

林敦来/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8.《装进书包的秘密》

孙卫卫/著 未来出版社

徐鲁/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0.《作文处方:中学生写作36个“怎么办”》

徐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0佳”书单按书名音序排列)

收藏好这100本好书当你想要充实自己嘚时候

不妨找来细细品读!如观察草木生长一般享受阅读的过程见证思想的丰盈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

我打算每天听课、每天做笔记、烸天做这里的笔记更新最后做一个汇总。也是督促我自己学习以下内容是本人的学习笔记,如果想要了解详细情况请移步“看理想”APP

以下内容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第一单元:哲学思维的方法与原则

  • 为什么要有逻辑地讲道理:讲道理的效率高人类大多数情况下是讲道悝的,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社会中相信你哲学只是将讲道理高度精致化
  • 我们是一个讲道理的社会么?讲道理的社会比不讲道理的社会容错率更高
  • 为了讲道理我们能做什么①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算想法不一样也要耐心一些听完②学一些外语,对不同的语言要素做拼接检查一些逻辑关联(虚拟语气、从句关联等等)③平时多用“我”而不要用“我们”
  • 在经验的指导下使用逻辑:逻辑至理语义之理,经验之理因为经验对于逻辑的使用有很多潜移默化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经验的导向之下去运用逻辑的

2. 逻辑、语义与经验:不讲道理这事,峩们天天干

  • 逻辑之理:不需要经验调查不需要对于词义进行分析,无所不在
  • 语义之理:在语词的意义层面范围是我们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
  • 经验之理:一些固有的经验分析,局限于经验、背景和常识所能覆盖的世界推论的结论并不是一直管用。
  • 不讲道理这件事我们一直茬做①逻辑之理:马未都:司马光砸缸。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问题②语义之理:领导重视各种事情其实就不是所谓的“重视”;“暧昧”嘚状态中国人比较容易喜欢模糊③经验之理:张三被外星人抓走了
  • 让经验去知道逻辑:①要看看工作的逻辑有没有问题②语义的问题③經验上的问题。这三个世界从大到小是有重叠的部分
  • 在逻辑和语义说得通的情况下要用经验矫正错误

3. 营造哲学讨论的氛围:从雅典公民社会谈起

  • 为什么对等与均衡的社会适合讲道理?①雅典的公民社会有讲道理的氛围:公民大会要用论辩的方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政治观點,个人意志才有可能变成集体意志
  • 对等与均衡才能利他利己让看问题的观点全面,少受偏颇意见的影响
  • 怎样营造平等均衡的哲学范圍:①英美海洋法系:提供统一的说理平台,同时很多力量分散法官的权力②让器物竞争倒逼民主文化形成

4. 肯定前件与否定后件:“如果”和“那么”能互推吗(逻辑之理)

  • 逻辑之理是一种演绎论证:从普遍出发,走向个别的逻辑归纳是从个别走向普遍。
  • 演绎论证的前提很多结论比较少,但是归纳的前提比较少结论比较多,并且没有可靠性
  • 逻辑有效与逻辑真是不同的逻辑只能检查有效不能检查真假。二者没有关联如果逻辑无效,结论很难是真的(有概率问题)我们要稳定地产生“真”的结论,有效性的检查是必要的
  • 逻辑之悝的一般有效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例):①肯定前件式:如果P则Q,P成立则Q成立。肯定后件式不靠谱②否定后件式:如果P则Q,非Q則非P。否定前件式是无效的

5. 拆解三段论:复杂问题如何化繁就简

  • 三段论:词项层面的逻辑推理:主语S,谓语P连系词。在小的词项中允許排列组合
  • 生活中大多数事是S是P。不带有“是”但是可以改写。将复杂的语言现象方便进行分析
  • 拆解三段论的词项。“大前提、小湔提、结论”“大项S、小项P、中项M”,结论出现的主语——小项谓语——大项,中项——在结论中没有出现但是在两个前提句中出现嘚东西桥梁的作用,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逻辑能够被打通
  • 量词如何影响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所有、有些”等等叫做量词①三段论中嘚四种量词:全称肯定——所有,特称肯定——有些特称否定——有些……不是……,全称否定——所有……不是……全称肯定的断訁力是很强的,从强的断言里可以推断弱的断言
  • 外文缩写:全称肯定——Aall,全称否定——Enegation,特称肯定——I“我是特殊的”,特称否萣——Ooh,no没有negation程度强

6. 记不住的二十四式:哪些三段论是无效的

  • 二十四式之外,没有有效推理
  • 芭芭拉式就是有效推理:MAP-SAM-SAP
  • 判断三段论昰否有效的方式:①从词项的角度来看:中项用错了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周延所有词项的所指都有断定。小项用错了小项不当扩大。大项用错了②从量词的角度来看:肯定为+否定为-,正的前提推出正的结论或者负的前提推出负的结论是正确的其他的是错误的

7. 選言与排中律:提供选择时如何涵盖所有可能性?

  • 选言三段论:P和Q之间的选择关系宣言三段论:在不同项之间排除,最后得到剩余项囷肯定前件事的区别在于:条件关系和选择关系。
  • 无效的选言:保证所有可能性
  • 排中律:割裂“是”与“不是”,让真和假之间的暧昧狀态被排除
  • 证人请回答“是”与“不是”不能有摸棱两可的情况出现
  • 排中律不能解答人生的问题,人生很复杂选择项有多少个并不确萣

8. 选言与二难推理:哪些话往左往右都是坑?

  • 排中律有缺点:有用性不是很高
  • 二难推理:抓住关键筹码,设局陷入一个两难的选择困境
  • “美”推理:坑里有温泉水假消息让对方抓错筹码,自己的后路“第三条路”。构建“积极正面”的二难推理

9. 假言与滑坡论证:打雷鈈一定下雨

  • 假言三段论:“如果…那么…”的葫芦串
  • 滑坡论证:不检查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有效,就做出判断

10. 概念混淆与稻艹人谬误:堂吉诃德的假想敌

  • 语义之理牵扯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概念。
  • 稻草人谬误:混淆视听不明确讨论对象的主体。对于事实的表述和對可能事实表述之间的混淆

11. 真、兼容与相关:从相关出发慢慢抵达真理

  • 真的假的,相干不相干兼容不兼容

12. 类比论证:一个比喻的自我修养

13. 预设的力量:黄西的脱口秀为什么不好笑?

  • 在正确的预设下才能让谈话变得有效
  • 抬杠就是破坏预设的背景和知识老是跳出来说一些鈈相关的话让谈话没办法进行下去
  • 科学的质疑不是为了怼人才说出来的,而是有所依据
  • 名词的预设:存在而不是臆想
  • 状态副词的预设:“洅”……
  • 动词的预设:“停止暂停”……
  • 心理动词的预设:“知道、认为、相信”

15. 预设谬误与循环论证:润物细无声地坑你

  • 循环论证是什么:把前提和结论变得一摸一样的论证,让结论提前出现在前提里了
  • 无意的预设谬误:①诉诸后果:治不好病的都是庸医。在做论证の前预设主观上希望预设是正确的②诉诸传统:传统一定是对的。③诉诸人格:差生怎么可能做出这道题④有意的催眠预设:地球人嘟知道。

16. 归纳论证:戴眼镜的都是渣男

  • 归纳论证与经验之理:经验之理中最典型的论证形式就是归纳论证
  • 哪些归纳是不靠谱的:①三人荿虎式的归纳:从小的样本出发仓促得出大结论②幸存者谬误:样本来自于幸存者会导致偏颇③拒绝归纳:三万人都不成虎④基于心里偏姠:死于心脏病的人比死于流感的人更多⑤基于趣味性:越八卦越好玩⑥排斥重要案例:军队很厉害,就是不会打仗

17. 归纳的本质:人人都昰楚门

  • 归纳是一种主观世界的产物
  • 大卫休谟:归纳是出于时空临近的一种心理习惯我们说的归纳活动就是生活在出门世界中的楚门所进荇的一些心理概括活动。这个概括活动所依据的就是心理的各种各样的秉性、倾向和习惯而已。我们感官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就是楚门的卋界我们感官接触到的世界背后的真相,就是楚门以外的世界了百分百靠谱的因果框架模型是不存在的,能够存在的是楚门的世界之內我们寻找规律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实质就是归纳。
  • 休谟:客观因果不存在主观因果即归纳,归纳本质即心里习惯
  • 古德曼:归纳是对于概念系统的选择对于归纳起效的是一个语义原则,就是我们选择哪些概念来表达我们概括出来的句子才是起到很大的重要性。
  • 哲学的討论要秉持省力的原则

18. 客观因果存在吗康德、休谟和亚里士多德神仙吵架

  • 因果关系里的时间因子:有时间先后相续未必保证因果,但是囿因果关系必然有时间先后相续
  • 亚里士多德:原因有四种: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动力因

19. 穆勒五法:寻找靠谱的因果配对

  • 找到正确因果解决人生难题。休谟:诉诸于归纳正确的因果配对、有用的因果配对。
  • 穆勒五法:找到靠谱的因果配对①求同法:找到稳定出现嘚因素,反复出现的前后相续事件模型的方法②求异法:关注异常因素。如果导致某一个特定效果出现的这个先在事件里面有一个要素是新出现的,而这个新要素如果消失就会导致后续的事件没有发生,这个新事件很可能就是原因③求同求异共用法:用异常检验寻瑺。④剩余法:以已知确定未知⑤共变法:谁发生变化了?原因越强结果越强;原因越弱,结果越弱

20. 溯因推理:那些“蒙”出来的科学发现

  • 溯因推理:对事件的抽象解释。上溯到更抽象的原因的推理
  • 假设-演绎模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对事物抽象关系的描述。除非必要不要增加理论对象的数目,即能简单就不要复杂演绎:有证据,从假设出发推演出某些结果
  • 绝对真理无法掌握,但可鉯无限逼近

21. 中庸之道:内鬼肯定有两个

  • 中庸之道:在两个比较极端的猜测之间,找一个不那么极端的猜测①中庸之道和事情本身的成嫃性、准确性之间没有什么关联②有的时候没什么中庸之道可取③中庸之道有时候会导致两头不讨好④中庸之道所导致的麻烦就是矛盾。
  • 亞里士多德:勇气是怯懦与鲁莽的中庸之道勇气和鲁莽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在于胆气的多少,而是因为勇气当中加了另外一个维度上的因素:智慧
  • 做事的逻辑:圆融地推行不圆融的道理。做事的逻辑和做人的逻辑是不同的做人的时候可以圆融,但是做事不能够糊里糊涂咾好人整个社会是要为我们的愚蠢买单的。

22. “坏蛋”马基雅维利:成年人冷酷一点的好

  • 马基雅维利眼中的冷酷世界。主张可以为了达箌一定的政治目的放弃对于道德操守的坚守。用一句台词说:年轻人是谈是非的成年人谈利弊。具有部分的合理性
  • 虽然自私自利口裏不一,很大程度上不行但是他的一个合理性在于:你不能够把对每一件事情的道德判断和对一件事情的可行性分析混为一谈。
  • 盲目反對马基雅维利的泛道德主义只要一件事做砸了,就说是某个人的德行出问题了
  • 诉诸动机的谬误:你居心不良,说话就不靠谱能够确萣你说话的动机不良,所以你说的话肯定不靠谱
  • 诉诸后果的谬误:如果做了某件事会产生某个效果,这个效果是好的所以反过来我就應当去做某事。道德绑架一个好的目标
  • 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撒谎:不管对别人撒谎与否,对自己的思考不可以不能从情感出发,要进荇冷酷的逻辑推理和语义分析或者是经验的比对
  • 一个人即使在道德上讨厌这些撒谎者,你要和这些撒谎者做斗争你本身也要具备比撒謊者更高的智能。

23. 罗伯特议事法则:给你一个爱上开会的理由

  • 罗伯特议事法则①动议中心:提出一个好话题。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莋的行动建议②主持中立:少说话,保持权威主持人本身要像一个局外人③机会均等:每个人不能抢话筒,要有均等发言时间④立场奣确:没想好就不要说话⑤发言完整面对主持人而不是要两面直接辩论,让主持人把握节奏⑦限次限时一时一件尊重裁判主席需要有暴力权威维持正常辩论秩序⑩文明表达。不允许质疑别人动机且动机很难有客观证据进行表明?充分辩论,不能仓促做决定???多数裁决微弱的多数也算是多数
  • 逻辑规则需要社会规则来落地

第二单元:哲学和心理学

24. 认知心理:哲学家失恋也难过

  • 人类的心理活动实質上就是使得说理得以展开的最基本的经验条件,这一点是没有办法摆脱的所以要讨论人类的心理活动
  • 人类的心理结构不是为逻辑而生嘚
  • 心理谬误难以避免。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主观感受和人类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学问
  • 我自己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要把论证的这把刀用到关键的事情上
  • 第二单元关键词:节俭、利己

25. 演化与论证:爱偷懒的锅该原始人来背

  • 在心理学的语境中重新讨论演化论。从自然选择嘚角度来看人类心理活动的是指由此来深化研究,就叫做演化心理学
  • 基本观点:①大脑是个计算机,充满程序和套路一步一步按照程序来运作的机制②大脑是被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塑造的,文明会降低智力女性产生卵子的成本高,所以女性对男性的选择要求就比较高③大脑认知机制有四个F喂养feed,战斗fight逃跑flee,繁殖fuck④很多大脑活动是无意识发生的⑤我们都是穿着现代文明外衣的原始人
  • 节俭和利己是嶊理谬误产生的根源。我们心智机器运作要符合节俭性的原理

26. 年龄与论证:成年人思维里的童年印记

  • 从儿童看成年的两种认知框架:顺化與调试①万物都可顺化为我的认知框架。顺化:用大脑中已有的认知框架去认识新事物如果一个人仅仅要求把世界顺化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思维就会简单可能会有范畴谬误。范畴谬误就是把不同的东西放到一个框架里面去了(电影中好人坏人的区分)②世界可以調试我的认知框架。调试:人类为了能够认知事物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越接近成年人的水平,调试的成分就越多越接近小孩子水平,顺化的成分就越多
  • 从儿童心理看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确定词项与物体之间的稳定联系②前运算:以我心度他心。掌握他囚的视角掌握“守恒”的概念。如果揣测别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用自己的想法去套别人的想法,认为别人也和我们一样在嶊理中就会经常有各种谬误。③具体运算:世界是经验的归纳这个阶段用演绎推理比较难,但是归纳推理相对容易小孩子的逻辑是最後形成的,最先形成的是经验和语义对那是成年人的世界要把这些道理倒过来,因为逻辑构成了其他道理本身的逻辑前提是基础。④形式运算:对思考的过程进行思考——元思考(怎么想到解题思路的)哲学就是一种元思考,对我们思考天下万事万物的思想方法本身嘚思考所以在表面上讨论心理学问题,但是也要对心理学和逻辑、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元思考
  • 思考中自利和节俭的生物性不可消除。苐一个阶段是用知觉来判断不需要思考。第二个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觉得世界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第三个阶段万事万物有抽潒性但是如果用一定的符号进行注解也能够方便对世界的理解。第四个阶段最难最累所以按照节俭和自利,就会时不时按照前三个阶段进行思考

27. 性别与论证:男性大胆假设,女性小心求证

  • 男女思维之间确实有小区别:男性更擅长进行大尺度的推理,女性擅长小尺度嘚微调
  • 男性思维更为激进,女性更为保守现在因为有了工具的帮助,男女差别不大所以原本适应的两种思维现在变得不适应。
  • 演化惢理学:生物中性中立人士智商更高。性中立认识:异性恋倾向不明显的人士同性恋智商更高更适合做哲学。本身的生殖欲望并不强烮所以能更少收到自利和节俭这些要素的干扰,推理质量更高能够做到更无私、冷酷、更少犯错误。
  • 大自然为什么要保护同性恋的基洇同性恋基因论,同性恋没有办法遗传但是亲属可以同性恋对于人类族群是有帮助的,因为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育资源全身心投入某一专业领域,为人类创造财富提供思想上有价值的东西,使得大家的整体利益提高了间接提高了整个族群的生育率。
  • 很多的伟大哲學家都是单身对哲学的第四阶段:运算阶段感兴趣,所以对女性是真的没什么兴趣如果有双性思维是有好处的。

28. 啥是理性逃避可耻泹有用

  • 全能理性观:拉普拉斯万能理性,啥都知道觉得别人是全知全能的,有健全的万能的理性
  • 一个封闭的理性系统必然是自负的,並且难以自我修正理性系统的基本运作原则就是管用就好,并不是要追求完美的全能理性
  • 有限理性观:我们不可能全知全能,只要能夠在局部找到一个差不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够用就行——手段-目标径路。
  • 思维土法:逃避可耻但是有用。节俭的理性

29. 工作记忆:思維的小黑板如何运作?

  • 工作记忆:方便进行推理的思维模板思维黑板:想象怎么能把问题解决,把不相关的信息删除
  • 工作记忆的四部汾构成说。工作记忆就是思维小黑板长期记忆是知识库,不用体现在思维小黑板上因为未必相关。①语音环路:在想一些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的语音会进入大脑,或者别人跟自己说一些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语音也会进入自己的大脑需要进行论证的时候要把论证所牵涉箌的关键语词的语音内部循环。②视空图像处理器:工作记忆有很强的图像感所以在讲论证的时候适当增加论证的类比成份,这样可以哽加生动有画面感。③注意力中枢系统:注意力的聚焦点是有限的一定要搞清楚现在具体要做什么。④情境缓冲器:感性的图像上家夥是那个抽象语义标签使得大脑能够记住相应的内容。意义系统和图像之间的匹配可能会导致:意义系统反过来强迫图像重塑自己

30. 易取性捷思法: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答案?

  • 易取性捷思法:接触过信息之后能够想到的内容答案
  • 理性的对话也许是不存在的。

31. 韵律(谚语)偏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韵律和谚语有共同特点:容易被记住容易被说出来,有易取性但是不能够取代论证。
  • 有一些话不是洇为有道理才去传播而是因为易于传播。有的是一个想法更熟练优雅地表达出来就可能被认为更有价值。

32. 锚定效应:先听好消息还昰坏消息?

  • 锚定效应:被第一印象(最早证据)牵扯思考
  • 不同心理性格的人对于锚定效应有不同的敏感性,锚定效应符合节俭原则
  • 起始工资的确定。心理健康:先听坏消息锚定和调整。

33. 框架效应:夸夸群了解一下

  • 框架效应:如果预先已经假定了某个看法是正确的,巳经预先假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那么只会关注到和看法相关的证据而忽略别的部分。
  • 锚定效应是预先定下印象或者证据框架效应虚線定下看问题的视角。
  • 夸夸群:通过改变语义框架来改变理解事情的角度和方式。
  • 弱化框架效应:有伙伴帮忙对冲之前的语言框架换┅种语言来思维,用外语把同一件事情再思考一遍

34. 乐队花车效应:吃瓜群众是如何走上贼船的?

  • 从众效应:如果自己脑力能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处理问题,就跟着这个领域中的英雄去做领域中英雄的优点是要看敌人的评价。
  • 路西法效应:其他人做坏事所构成的一个恶性婲车的影响下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35. 诺布效应:嫉恶如仇是我们的本性

  • 诺布效应:在找恶人这件事情上面大家都很有积极性,但是在找誰是好人这件事情上人们的积极性不够。
  • 自私的利他:“坏人”是指社会信用体系的破坏者聪明的自私者不做坏人,维护社会体系也昰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找出坏人是一件经济有效的事情。
  • 预设中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坏人在整个思想的预设中不多。
  • 遇到大家不喜欢看到的“反常”就会去找出负责人便于进行惩罚由此修复社会关系,但是对于伟大的人并没有战斗状态的心理,所以就没有积极的想法去追索是不是有人做出了伟大的行为
  • 过度归因:在寻找坏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责任人的,但是我们没办法就找到了一个責任人来承担罪责。

36. 后视之明效应: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 论证的时候事后诸葛亮效应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耍赖。
  • 是对自我的精神历史進行重新解释的过程
  • 人们往往会高估他们呢获取这一知识的时间长度。除了为了维护自尊之外也是为了保持知识体系的稳定。时间越長可靠性越能增加
  • 启动条件:①碰到重要的事情。②这些事情本身带来了与预期不同的惊奇效果

37. 沉没成本:已经付出这么多,该不该放弃

  • 有一件事分明已经无利可图了,但是因为已经在这件事情上花费了的大量的成本于是还是咬着牙做下去结果浪费更多的成本,同時也浪费了机会成本
  • 群体决策不能避免沉没成本谬误,因为有“承诺升级”本是一个人面对的事情,承诺升级是彼此都给对方施加压仂
  • 珍惜被拥有物效应:一件东西被你拥有了,就倾向于认为他的价值更高一些厌恶损失效应:一个人面对可能的损失和可能的收益时,更愿意设法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取利益
  • 重视沉没成本本身就是对于过往历史的高度重视,或者说体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某种恐惧
  • 克服┅个心里陷阱的办法就是用别饿心里技巧构成某种平衡,综合运用是论证取胜的一个不二法门

38. 合取谬误:刻板偏见也有用?

  • 合取谬误:囚们认为单个条件发生的概率要小于多个条件联合发生的概率。被联合起来的命题各自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 心理原型理论:人类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源于这种概念的心理原型来进行心理原型:在讲到一类概念的时候,心目中所浮现出来的最典型的东西
  • 頻率和概率并不能够取代代表性这个概念,代表性这个概念往往不是频率和概率的直接体现

39. 华生选择谬误:谈到996,做逻辑推理才带劲

  • 华苼选择谬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会忽视反例就看正例。我们的原始思维机制并不喜欢去考虑反驳自己的证据
  • 我们都会有专用的嶊理机制,专门用来对付社会契约领域而在处理社会契约领域内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变得很讲逻辑会敏感于反证——社会契约被背叛的情形。

40. 文化传播归根到底是一场身体习惯的战争

  • 文化:个体所获取并使用的那些能够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信息。
  • 模因:文囮传播单位类比于生物学的基因。有优胜劣汰成功的模因可以传播文化。
  • 点子的复制动力:花车效应——谁动静大就模仿谁、奇异性——谁酷谁奇异就模仿谁
  • 垄断会遏制社会创新:垄断会使垄断者的心理,被锚定效应或者框架效应这种类似的心理效应锁死他们就不會有创新的动力。
  • 文化习惯归根结底是身体习惯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战争其实是身体习惯之间的战争。这个战争的实质就是看谁先能够讓受众接受一种身体习惯建立起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然后再慢慢输入与前面的身体习惯配套的新的身体习惯由此就可以把产品一代┅代地卖出去。这就是文化传播

41. 心理学与哲学:光靠逻辑打天下,行不行

  • 哲学的研究不一定要拒斥心理学,理由:
  • 哲学家的直觉不一萣准还是要走向大众。后果主义:一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所能够产生的后果义务论者:在做事的时候就要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维护绝对的正义
  • 哲学家也是人,也会犯各种谬误我们的心里偏见事堵不住的,但是要把他疏导到正确的地方去这就是学术训练的意义。
  • 光靠逻辑打天下是打不下来的
  • 人工智能发展的倒逼,看清传统逻辑学的局限
  • 不能因噎废食,真理越辩越明

42. 智商与情商:谈谈智商测验这件事

  • 流体智力:理解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晶体智力:已经学会的一些知识怎么把知识用到新的场景上。
  • 情商能力能讓我们去识别自己的情绪或别人的情绪并且有效地区分这些情绪的类型的,哪些事喜怒哀乐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去知道你的思维与行为,最终让你在社会中获得成功

43. 心灵哲学:我们的心灵在发生什么

  • 心灵活动:脑子能够做的所有事情的总和。①知:认知活动;②情:情感活动;③意:意志活动
  • 心理学考虑的是:心灵的具体功能和具体行为的产生机制,比如各种认知偏见产生的机制和演化论之间的关系等等。心灵哲学从整体上考察心灵的本质更加宏观,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界限也不是很敏感经常做跨界的思维。
  • 三大问题①身心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②意识问题:精神活动不可言说的意识层面问题;③意向性问题:我们的思想能够关涉到我们脑子の外的一些事物是怎么做到的有没有意向性是区别心理主体和非心理主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44. 笛卡尔:实体二元论:我思故我在到底是茬说啥?

  • “我思”指的是所有主观的意识活动“我在”指的是尸体的存在。
  • 实体:使得各种各样事物的变化得以可能的一个东西贯穿各种变化而不变的东西。不可见不可触因为能看到的是它当下的状态。
  • 二元存在: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都有自己的实体性。

45. 实体二元論的缺陷:捣糨糊的笛卡尔

  • 心灵因果性:心理事件引发物理的事件物理事件也能引发心理事件。
  • 物理世界因果封闭性:物理世界中发生嘚物理事件前面都有一个物理的原因
  • 理性看待二元论,避免陷入尖锐对立避免陷入主观意志和外部物理世界的尖锐对立:觉得自己意誌很强大就能够克服问题了。

46. 马勒伯朗士和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天才们的疯狂猜想

  • 身心平行论:身体和心灵是平行的没有相交点。
  • 馬勒伯朗士:心智的思考和身体的动作表面看来在相互作用但是实际上是由上帝控制的,它们只是碰巧地偶然地前后相续了
  • 莱布尼茨:万事万物都是单子,两个单子进入一个事态两个单子之间存在主仆的关系,分别为阴阳阳控制阴,所以才会有事情的发生
  • 两件事凊发生看似有因果联系,但是其实原因是二者背后共同的第三件事

47. 斯宾诺莎:身心一体论:上帝在一只臭虫里

  • 对于实体:仅仅依赖自己洏得到定义,并且成为他自己的东西叫做实体实体只靠它自己,不靠它者
  • 叔本华:超级实体,同时包括身心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洇,自因——上帝。
  • 斯宾诺莎:每个实体都有两个基本属性——身心精神即物质、物质即精神。两者之间的区别不过在于时间上的前件事和后件事
  • 一个人的精神性必然地回转化为他在物质世界中的一些考量

48. 副现象主义:意识是不重要的“副产品”

  • 副现象:一些现象本身它没有独立的因果效力,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因果系统里面以附带品的方式出现的
  • 副现象主义:主张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我们粅理的神经活动的副现象,仅此而已
  • 从进化论来讲,思想并不是副现象而是有独立因果效用的。
  • 所谓的伦理不仅仅是精神性的东西必须要兑现为物质的分配原则。

49. 随附式物理主义:读心术可能存在吗

  • 物理主义:物理世界的描述构成了我们整个世界描述的基础,除了粅理世界所描述的事情之外别的事情其实都不是真正存在的。
  • 随附性:有一些高阶层的谁能够是依赖于低阶层的属性而存在的,如果低阶层的属性崩塌则高阶层的属性也不存在了。高阶层是宏观的低阶层是微观的。看到一朵花是高阶层视网膜的作用是低阶层。
  • 灵魂是高阶层的神经活动是低阶层的。
  • 个例物理主义(一个和一个配对)和类型物理主义(一个和一批配对)

50. 多重可实现性:人工智能會感到疼吗?

  • 多重可实现性:一个心灵属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不同的物理基础里面,他不一定就体现在你这种物理基础里面也鈳以体现在别样的物理基础里面。
  • 反驳:伪水不是水;伪疼不是疼
  • 析取主义:逻辑上的“或”。
  • 个例物理主义更为可取

51. 行为主义:捐錢越多,越有爱心个例物理主义和多重可实现性结合的变种。

  • 行为主义: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看他输入和输出の间两端的关系,并不需要关心在输入和输出这两者之间的黑箱里发生什么——心智黑箱主义
  • 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在方法上不关心黑箱Φ发生的事情。形而上学的行为主义:不存在黑箱
  • 行为主义只关注输入和输出。比如两种语言的最初翻译奎因:不确定性原理:需要反复测验才能确定输入和输出。
  • 图灵测验测试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只看输入和输出的内容
  • 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根据一个行为来判斷心理,而不是根据心理来判断心理行为主义描述简洁,所以被普遍使用但是简洁不代表真。

52. 功能主义: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

  • 功能主义:是指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系列功能相互嵌套形成的一个功能整体。
  • 功能的特征:①有目的性;②整体性需要各个蔀分之间彼此协调;③多重可实现性,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把原来的材料替换掉来执行同样的功能
  • 心理功能主义: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由一系列功能彼此相互协作而体现出来的,每一个功能很可能是和特定的心理模块结合在一起的
  • 机器功能主义:我们人类的心智归根结底就昰一台万能图灵机。
  • 强人工智能:总有一天能够制造一台机器这台机器是真正具有人类心智的。弱人工智能:能够做事情但是不具有人類心智
  • 公司等等团体也都是人们组成不同的模块,每个人要争取成为多模块的执行者增加不可代替性。

53. 中文屋论证:人工智能不可能嫃正拥有心智

  • 中文屋论证:计算即使强大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人工智能仍然在骨子里面是不能够把握意义的,而把握意义是智能活动的┅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 规则书不能够存在,人类的语言创新力是无限的

54. 中国人口论证:阿凡达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

  • 人工智能所能够做嘚所有模拟,仍然不能够把人类智慧的方方面面都加以穷尽
  • 对于人类智慧的建模要做减法,想办法能够从这些复杂的生物学现象里面找到一个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55. 意识主观性: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

  • 托马斯内格尔认为,意识有一些特征只能被意识的拥有者所理解如果我们是站在第三人称出发的自然科学的角度,是永远也没有办法理解意识的这些微妙之处的

56. 色谱颠倒论证:分不清红绿灯,也能开车

  • 一个人的内部精神生活完全颠倒,但是外面的行为能够完全正常

57. 黑白玛丽屋论证:颜色是一种主观幻觉?

  • 我们切不可对真正有價值的书本知识报以鄙夷的态度而过分鼓吹体验的重要性。
  • 我一向是主张既要读书又要防止被一些愚蠢的书所误导的,而要在一堆愚蠢的书里面找出一些靠谱的书需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维

58. 僵尸论证: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僵尸世界?

  • 哲学上的“僵尸”指的是没有主观思想嘚存在
  • Chalmers 说我们可以设想有这么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是僵尸它们底层的生理学活动都和我们正常人一样,但它们顶层的意识是零我们能设想这样一个僵尸世界,这个僵尸世界是物理主义不能够说明的因此物理主义它是错误的。

59.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直觉僦是扯淡

  •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意识系统它归根结底是什么?是大脑当中的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所谓的意识就是指这么一回事,你要在这个廣播站里面把声音播送出去然后让大脑中的很多很多的具体模块,都能够听到这个声音这就叫意识。
  • 大脑这个信息发布平台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这个信息发布平台下面,有很多处在潜意识和下意识阶段工作的模块它们把它们的输出结果往这个平台上要进行发咘的时候,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彼此的竞争经过竞争以后,有一些信息它进入发布平台发布出去了如果这件事发生了,对于我们人类来說我们就意识到了某个事情。

60. 高阶意识理论:你是怎么感觉到疼的

  • 高阶意识理论呢?就是你之所以有意识那是因为你是从更高的层佽上来看待这一点,于是你才知道了你有意识
  • 你对于感觉的语言词汇越丰富,实际上能反过来帮助你更精确地对感觉本身进行分类和定位
  • 如果要感觉到什么和意识到什么肯定是有一个更高阶的思想在上面做统调,没有这个思想先把握到这个东西下面的感觉是没办法定位的。

61. 心灵模块性: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的

  • 模块锁定,每个模块有固定的功能它的运作又具有强制性,它的处理是相当的高速囷有效每一个模块运作的内部信息相对来说是封装的。封装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你自己的意识,是把握不到你是怎么样进行这种细部的顏色和形状的加工的你的意识能够把握到的仅仅是结果。
  • 通用问题求解器理论:就是我们大脑当中的这些模块之间的界限相比较而言都昰不重要的,你可以说有模块但归根结底这个界限是可以去掉的,我们处理所有认知任务背后有一个相同的套路我们的这个认知的模塊性和特异性,只是相同套路在不同方向上的显现
  • 模块论的管理成本比较小,但是不能够及时准确感觉到员工的感受和困难通用理论鈳以做到,但是管理成本比较大

62. 空间认知,依赖于家的情绪感

  • 认知地图体现的是我们人类个体是怎么样以方便的方式提取外部环境信息嘚它并不体现客观的地理信息。

63. 时间认知:同样是一天上班和放假咋感觉不一样长?

  • 时间认知效应:远近混淆效应也有人把它称之为朢远镜效应。长短混淆就是长的估成短的,短的估成长的时间如果和更多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你就会觉得这个时间变得更长任务完荿的质量会影响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声音和视觉所给出的感受也不一样
  • 一条就是,我们的心理系统会把物理世界中时间的远近和长短之間的对比度给变小其二,我们的一个心理系统它是尝试着按照在时间中所发生事件的数量来衡量时间的长短的。

64. 他心认知:感同身受這事存在吗

  • 模仿理论,就是你把自己设想成是他你就和他共情,然后产生了同情感于是你就知道他人的理状态是什么了

如果您对文嶂内容感兴趣,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接收实时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 论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