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行各业都大裁员吗?

2月尚未迎来暖阳普照的日子,3月份的“倒春寒”倒是早早来了。

以滴滴、京东为代表的这波疯狂裁员,不禁让人打个寒颤——互联网冬天来了。

2月15日滴滴CEO程维在公司月度全员会上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财联社2月19日讯,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在上周末举行的京东集团开年大会上,京东选出2019年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目前京东这个级别的高管预估在几十到一百人左右。

2月19日有媒体爆料报道称,比特大陆完成一轮大规模裁员,裁员范围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芯片等多条业务线,人工智能业务是此轮裁员重灾区。同时有消息爆出,比特大陆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吴忌寒和詹克团也已经双双卸任CEO,仅担任董事。对此,虽然比特大陆官方回应:外界传闻不实,系比特大陆视业务发展情况,进行的正常人员调整,未来我们也一如既往欢迎各界人才的加盟。

于这一波事件,各行各业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话题讨论的面也非常广。有人在感慨互联网企业遭遇寒冬的生存危机,有人在反思人才在这个年代的生存危机。

人启示:牛逼的人,都有铁饭碗》热文中指出,创业者在公司快死掉的时候,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标,“干掉一部分不赚钱的业务+干掉一部分不赚钱的员工”,是他让公司活下去的手段,你也想活,他也想活,这时候就看谁说了算了。并强调,你的项目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你换几个人来,做没准儿就起死回生了;你的员工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他换几个地方,找到适合自己发光的地方,可能会大放异彩。让每一颗种子,在对的土壤上茁壮成长。反之亦是。

另一方面,《滴滴裁员2000人上热搜:老板不要你,不是因为缺钱》戳心写道:“可是,你总会发现,老板哭哭啼啼劝你走的时候,穷得揭不开锅,转眼,大手笔招新人,就像这次滴滴,左手裁员2000,右手再招2500。老板不缺钱,只是不想花钱养你。”

这波寒流过境,每个人感冒的程度和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

谁来捡漏?酒店能否当接盘侠吗?

一面是大裁员,一面则是每年春节过后,总会有些行业开始“用工荒”。

笔者总结发现:同样是裁员,却也并不是完全因为这个人的问题,而是在企业的在发展过程中,业务创新或者经营遭遇滑铁卢之后的无奈之举,这其中不乏优秀人才。笔者由此联想到,互联网应该是最容易接受前沿科技和思维创新的行业,而现在包括酒店、公寓和办公在内的商业空间运营都在谈转型——打破固有思维、升级创新,假如这些互联网行业人才涌入是否更利于空间产业转型发展?

“这个对酒店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某酒店集团资深HR表示,互联网企业(裁员)很多是网络工程师或是一些行政人员。而包括酒店在内很多传统服务行业,它是没有办法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全去平台搭建,它的运营也更为复杂,其最关键的是面对面的对客服务。“说实话,酒店行业最缺的是基层的服务人员。一些最基层的、最低端的工作,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去做。这些是这些行业现在面临的现状。”

然而笔者也同时发现,这波被裁掉的,不仅仅是基层员工还有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在越来越看重“生态”的酒店行业,这些互联网企业的CIO、CTO们应该可以发挥作用吧?

“从技术上来讲,CIO的技术通性是相同的,一些通用的管理平台模式也基本接近,因此CIO具备一般的行业迁移可行度。但酒店行业具备相当的特殊性(与制造业相比),业务的流程又具有国际标准特性(无法用CIO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业务的想象来替代),因此,其他行业的CIO转移到酒店业或称大旅游业后普遍有较明显的水土不服。其主要表现在:对业务流程、消费对象和行业标准陌生、外行,容易用技术、系统来代替酒店的具体业务,关注架构忽视细节;用其他行业的经验代替酒店业多年形成的成熟模式;用硬件、设备抵充管理系统的功能的不足,对酒店业信息系统的投资缺乏成功的把握度。”现任中国酒店科技联盟(CHTA)首席营运官、郑州大学SIAS信息学院院长,曾担任过锦江酒店CIO的张兴国认为,大多数其他行业的CIO转移到规范性、国际化较强的高端酒店集团成功的较少,而转移到连锁性明显、业务创新度较大的经济型酒店、主题酒店等反而长袖善舞

张兴国同时指出,酒店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当前酒店客人主体年龄年轻化,新的消费行为正在形成过程中,新的技术和产品也日益涌进酒店行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人才进入酒店行业总体上是有利于这个行业发展的,也是有利于互联网人才施展才华的。“关键是要把互联网的精髓和酒店行业的特性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和趋势的酒店最佳实践。”

早前,希尔顿大中华区及蒙古总裁钱进在接受迈点网专访时表示,酒店行业的人才问题在于服务人才缺乏、服务难做,“跨界不能说把外面的人才拿过来就直接当中层,这样只会导致底层越来越糟——他看不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笔者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跨行业的人才流动只会越来越频繁,况且未来所有的行业发展都将最终聚焦在“用户体验”这个关键词上。互联网人才肯定会被以酒店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行业所接纳和重用。

而这次之前,彼此需要的是磨合和时间的问题。

互联网公司值得被挖掘学习的操作

在这波裁员操作中,同时还被挖出来的且被广泛讨论的还有:互联网公司普遍采用的是末位淘汰制,京东的高管工资、年终奖等问题;与此同时,有滴滴员工在脉脉上爆料称,原来大家都怕被裁,但在得知裁员补偿方案之后,大家都希望自己"中奖",滴滴内部甚至开始疯抢被裁员的资格,有被裁员的员工还声称被裁出了“幸福感”……

互联网和酒店行业薪酬对比

(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不做结论性结果的论据)

虽然互联网行业,加班成常态,很多企业的办公大楼都成为“XX城市凌晨几点”的代言人。但是高薪高年终奖福利和上升空间、发展机会等等,让很多年轻人都投奔到互联网行业中去。对比酒店和互联网行业的薪酬情况,曾有业内人士指出,就高管层面来看,酒店行业已经超过了很多行业的水平,但是基层相对来讲就较低了。酒店行业要不要去提供更具备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去跟互联网行业抢人才呢?或者要不要去高薪养人呢?

“大家有不同的吸引力吧。这个行业有我们行业的吸引点,没有吸引点,他们肯定是不会过来的。”某国际酒店集团HR高管曾对迈点网记者表示,互联网公司也并不是全部都是高薪,实际上他们很多是给你期权、股票或者其他的激励方式,这些东西也不是你立刻就能拿得到回报的类似于现金这样的奖励形式。因为你需要一段时间的服务——根据它不同的合同条款。薪酬肯定是要有市场竞争力的,对各个级别来讲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于重点的高科技人才来说,我们这个公司能够给他提供的平台、工作的适应程度、发挥的空间,加上他其它的这个条件,肯定是能满足他个人需求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你不用担心。这个供需是双向的一种选择。”

简单来讲,就是“高薪+N”的模式,这个N可以是更多的激励方式、福利、办公环境等等。比如说,与那些被当成景点参观的互联网企业办公大楼/空间,酒店员工办公室大多还位于地下室。

由于不同行业的特点与局限,行业在人才薪酬福利体系方面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无论哪个行业,企业发展都始终要以“人”为本。

滴滴裁员之所以被裁出幸福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关注到了员工裁员之后的可能会面临着种种问题,提前给予其保障性策略。当然,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了更顺利地裁员”。

现实中,不乏在有些企业,员工在离职之后,对曾经工作过的企业怨声载道,更有甚者跑去社交平台去爆料前公司的“黑料”。反过来,再看滴滴裁员补贴的正面效应:试想连“被裁员”都能有了幸福感,外围的求职者该有多想进入这家公司;那些“被裁员”未来在老东家需要的时候,重新投入其回报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员工出发——服务好你的员工,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你的企业和客人。这是酒店行业早有的共识。你的企业做到了哪一个level?

最近的热搜可以说是非常热闹了,滴滴几乎全业务线都将裁员,携程提倡居家办公,也不知道到底是往哪里卷……

而在众多热搜中,年轻人辞职开店仿佛才真正戳中了大家的痛点。

年轻人辞职开店是个好的选择吗?

看到这个词条就转身问了同事:

“你们想过要开个自己的小店吗?“

开店真的是个好去处吗?
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虽然很多人都怀有一个开店的梦想,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在第一份职业的时候选择开店,主要还是资金问题。
然而在就业环境不景气的现在,创业环境也并不景气。
大家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奶茶店却是创业失败率最高的选择。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工作了1年多,因为家里有些家底,在上海开了一家“菜市场”,主要经营生鲜类产品,虽然是刚需类产品,跟奶茶咖啡那种小资情怀不一样,但是依然不能在这样的大环境里绝地求生,在去年年中结束了创业生涯。
大环境下职业选择永远都是一道难题。

其实从这个数据不难发现,大家向往的职业其实特点也很鲜明,譬如没有老板、不太需要社交、钱多、稳定。

“为什么抛开经济因素还有人愿意从事金融行业?”

“因为经济因素抛不开!”

这就让我们不禁思考,所谓的“年轻人想辞职开店”,究竟是只想辞职?还是真的想开店?

很多人想要开店可能并不是对开店这件事情本身向往,而是对脱离职场无比向往。

而在职场当中,大家更多的是一种倦怠和恐慌。

咨询行业更是永远的围城,你永远不知道进入行业的人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跳槽。

然而脱离了职场就真的是桃花源了吗?

据新浪的数据显示,小店店主每天的工作时长绝大多数都是超过8小时的,而且基本都是全年无休的状态,几乎每一位创过业的朋友都反馈说:“最轻松的还是打工。”

但可能自己创业唯一的优势就是心态,给自己挣钱和给老板挣钱的心态总归是有所不同的,更直观的来看,自主创业的人几乎100%都是自愿加班。

无论对于基层员工还是部门领导,以及正在求职的人,焦虑都是常态,只是大家各自焦虑的程度和方向有所不同。

然而解决焦虑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做事,做好当下的事。

选择任何个公司或者选择创业,最重要的除了自身努力和机遇之外,还有对想要从事的行业以及公司做充分的调研,短暂的热情解决不了长久的生计。

当然了,抛除各种客观因素不谈,也可以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3月29日晚间,比亚迪[002594]正式发布了2021年财报。

2021全年,比亚迪实现营收2161.42亿元,同比增加38.02%;净利润30.45亿元,同比下滑28.08%;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利润为12.55亿元,同比下滑57.53%。

财报发布后,很多股民摸不着头脑。

2020年销售39.4万辆车,且有42亿的净利润;2021年销售72.13万辆车,同比增长82.8%,为何净利润不增反降?

我也带着疑惑,仔细翻阅了268页的财报内容。

比亚迪上市公司的业务主要由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这几大业务组成,其中汽车业务占上市公司总收入的52.04%。

汽车制造是靠规模效应赚钱的,2021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不可能不赚钱。

2021年,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营业收入为1124.89亿元,同比增长33.93%,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营业成本为929.27亿元,同比增长47.90%;毛利率为17.39%,比上年同期下降7.81%。

再看合同负债,2021年为149.33亿元,2020年为81.86亿元,增加了67.47亿元,这属于尚未完成产品交付的产品合同总金额。在投资者会议中,比亚迪透露目前累计未交付订单量达到40万辆,提车需要等3-5个月。

可见,光是汽车业务,比亚迪已挣了不少钱,甚至还把价格提高一点,赚取更多的利润,但比亚迪没这么干,而是主动降低毛利率,定了一个战略性的价格,确保其产品(主要是DM-i车型)具有碾压性的竞争优势。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0万台,大涨218.3%的成绩,也表明比亚迪这套价格战术相当成功。

此外,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和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营收也有43.99%和36.27%的增长。

那问题来了,2021年的钱花去哪了?

巴菲特说:“在别人疯狂的时候我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疯狂。”

2021年的比亚迪,似乎正在践行着这样的信条。

财报显示,2021年,比亚迪员工总数增加了63906人,报告期末在职员工的数量达到288186人!

应付职工薪酬比2020年多了10亿元!

有6个重要的在建工程项目!

2021年,比亚迪固定资产为612.21亿元,同比增长12.16%;在建工程达到202.77亿元,比2020年同期大增141.65亿元。

建成后,比亚迪将从现在的三大生产基地扩张到九大生产基地。

这正是比亚迪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钱用于扩张了

2021年各行各业都过得不容易,有许多企业在裁员收缩,开源节流,而比亚迪却选择在逆势积极扩张,这是疯了吗?

不久前,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做主旨演讲,有一段话可以解释比亚迪为何如此迫不及待。

“新生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等比例的,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也就是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变革,而且新事物在中国市场变革的速度和效率比国外要快。”“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只会快,不会慢。我们都经历过公交电动化历程,越是到最后,变革的速度越是超出想象,私家车也是一样。”今年底,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35%。”

比亚迪认为,中国市场只争朝夕,新能源车取缔纯燃油车或许就在近几年间。

就在4月3日,比亚迪发布消息称,根据战略发展需求,自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比亚迪在汽车板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为什么是现在停售纯燃油车,而不是一年前?此动作的背后,是因为比亚迪已通过插电式混合动力DM-i车型完成了对自己纯燃油车的替代。

在近日的投资者会议中,比亚迪更是保守预计2022年销量为150万辆(作为对比,2021年吉利汽车销量为132万辆,长城汽车销量为128万辆);若供应链向好,则将冲击200万辆的销售目标。

这一切都在表明,比亚迪非常看好新能源车未来的前景。

比亚迪逆势扩张,一方面展现了作为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另一方面对比亚迪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好的年景,很难招到这么多人。

但这是有前提的,就是比亚迪多年来坚持打造自己独特的体系能力,多年来的研发投入转化出成果,让比亚迪目前处于“强产品生命周期”初期。

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汽车企业的周期性尤其明显,因为研发投入需要时间才能出成果,而这个成果转化成受到市场追捧的商品是需要时间的。当重磅成果碰到了市场快速增长,销量就会暴涨。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爆发,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352.1万辆,渗透率13.4%,同比增长8%。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也创下新高,突破60万台,同比增长218.3%;市场占有率达17.1%,年内增长近8%。

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大增,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爆发,另一方面是其推出了更具技术含量、更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认可。

插电式混动汽车领域,比亚迪推出了DM-i超级混合动力技术,搭载了热效率为43.03%骁云1.5升发动机和最高效率达97.5%的EHS电混系统,让DM-i车型,即使在亏电状态下,驾驶体验也如纯电车一样,打消人们对购买新能源车的种种顾虑。值得一提的是,搭载DM-i超级混动的秦PLUS DM-i、宋PLUS DM-i和唐DM-i实现了与同级别燃油车“购置同价”。

纯电动汽车领域,刀片电池凭借超级安全、超级续航、超级强度等技术创新,重塑了行业对磷酸铁锂电池的认知。2021年4月,比亚迪宣布旗下全系新能源乘用车全面搭载刀片电池,实现全系安全标准再升级,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独特竞争力。

此外,纯电专属平台——e平台3.0,作为下一代高性能智能电动车的摇篮,兼具智能、高效、安全、美学四大优势,大幅提升智能驾驶体验。2021年8月,搭载e平台3.0的首款车型海豚上市,月销量一路攀升。

(财报显示,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为106.27亿元(其中26亿进行了资本化),同比增长24.20%;研发费用为79.9亿元,同比增长7.05%;研发人员数量约4.04万人,同比增加31.52%。研发费用远远高于销售费用,和造车新势力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放到营销方面不同,比亚迪是典型的“理工男”。)

刀片电池、DM-i及DM-P技术、e平台3.0、IGBT芯片、DiLink、DiPilot……这些一个又一个研发干货,都证明了比亚迪科研技术水平正在不断向上。

比亚迪不再是汽车技术研发领域的跟随者,在这个行业最核心、最前沿的几大领域,比亚迪不仅已经做到了国内领先,甚至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比亚迪敢逆势扩张另一大原因,是它跟国内其他车企水平整合的运作方式不一样,比亚迪认为供应链体系是整个汽车行业运转的最重要支撑之一,故一直以来,比亚迪都很重视对供应链的打造,对核心部件进行“垂直整合”。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关键产业链上都有布局,如上游的锂矿等初级材料供应链;中游的电池制造、电机、电控、IGBT;下游的各种生产销售供应链等。

目前,比亚迪垂直整合水平堪比燃油车领域的丰田。而且,通过对“垂直模式”的实施,比亚迪实现了有效的成本控制之余,也最大限度规避“被卡脖子”的风险。

譬如近期全球汽车芯片严重短缺,大部分汽车品牌不得不减少和被迫暂停生产。整个汽车行业备受打击,比亚迪却不受影响,因为“自己有芯、心中不慌”。

由此可见,比亚迪一开始就有长远考虑,并为此制定了长期战略。

(财报显示,比亚迪对联营公司的投资额增加到35亿元,合营公司投资额增加到5.7亿元。从2020年至2021年底,比亚迪投资了聚焦于新能源汽车、芯片、电池相关的高端制造企业,两年内投资了19家企业。)

自身实力强了后,现在的比亚迪开始向全行业输出技术。

据报道,红旗品牌已用上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并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正式装车。创维汽车更是用上了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将于今年8月底正式上市。

从低端、中端到高端,从研发、供应到生产,从整合、开放到发展,不难看出比亚迪已跟手机界的华为一样,自身拥有从“顶到底的竞争力”。放眼全球,比亚迪是唯一拥有优质动力电池研发和制造能力的车企。这个能力,连特斯拉都无法与之抗衡。

看完财报,我对作为民族企业的比亚迪心生敬意。

但若作为竞争者,我很着急,再过一年,比亚迪将成为所有新能源车企都恐惧的对手。

对于比亚迪而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是他们千载难逢的扩张的良机;也是他们在2008年底推出F3DM以来,所期待已久的事情。

所以,比亚迪选在2021年逆势积极扩张,并不是一场豪赌,而是对体系能力的完善,对未来市场的预估。

当然了,大步伐的扩张策略会让比亚迪背上更重的财务包袱,一旦不能实现经营预期,企业经营和现金流就会陷入被动。

而比亚迪的这条“风险之河”,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地维持住有利的市场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何各行各业都不景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