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正确吗?

  写写你对《两小儿辩日》观点的看法 你们想急死我吗?

1.其中一个学生很认真,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学生则三心二意。 2.我不同意《两小儿辩日》中的观点,其实日出和日中的距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视觉的误差而已。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

知道我们公号的很多读者,都说非常想见见崔璀和李松蔚,上周日(8月19日)在杭州的新华书店,两位新书作者一起办了一场图书签售会,有真爱粉从各地赶来参加活动,可把两位感动坏了。

这次新书签售活动的现场气氛特别好,大家凑在一起,讨论了不少和父母、家庭、养育有关的话题,像是朋友聊天般轻松自在,却又像是进行了一场颠覆常识的大讨论,结束时都还舍不得走,觉得两个小时太少。

好多没能到现场的朋友在后台留言,希望去他们所在的城市也办签售,一定有机会哒!但在见到他们之前,我们会把签售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出来,推送给大家,相信见字如面~

父母皆祸害?找到犯错的人也不能解决问题

我现在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的专业方向叫做「系统式家庭治疗」。

系统式家庭治疗其实就是在研究一个系统的力量,我们认为家庭就是一个系统,每个人遇到一些问题,都以为是自己个人的事儿,但有可能背后其实是一起协作的结果。

我经常会遇到很多人来求助,说「我为什么没有办法好好学习」,「我为什么没有办法控制好我的情绪」,「我为什么总是要把该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我为什么总是跟我爱人吵架,相互伤害,最后没办法在一起。」

他们来找我的时候,好像会把这个事情当成是他们个人的问题。

我这本书的书名是《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写这本书其实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念:这些东西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往往背后是一个系统合作的结果。

其实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西方的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名词:「病源性父母」。

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人的影响,发现有很多人的问题不是这一个人的问题,是因为背后的父母有问题,所以会把父母也请到心理咨询室里来一起做咨询,目的就是为了教育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多糟糕、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病源性父母」这个概念很像今天中国的一个说法:「父母皆祸害」。

最近十年,有一些年轻人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遇到任何的事情都要觉得是我自己的错呢?不是我的错。

如果我今天有很多问题,那一定是因为我过去没有受到足够好、足够正确的对待,所以他们就会往家里找原因,就会找到自己父母身上,说是因为当年你们不懂、你们无知,你们傲慢,或者因为你们的一些创伤,导致了我变成今天的我。

当然父母也很委屈啊,有一些父母他们会觉得,那也不是我的错啊,因为我真的不懂。有一些父母他会回过头来指责自己的孩子:明明就是错,你不要把什么事情都甩到我头上。也有一些父母会指着自己的父母说,一切都是爷爷奶奶的错,是因为爷爷奶奶没有把我养好,所以今天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对你。

这样的一些心理学,它会把分析的视角都局限在父母身上,会一代一代地找,在家庭或者这个系统里找到一个犯错的人。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如果我找到了犯错的人,这个错误就可以被解决,问题就可以消失。

因为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最近十年接触了可能有不下1000个案例,我慢慢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找到了那个所谓「问题的源头」,但是问题并没有真的解决。

很多人问我说:李老师,我发现了我的原生家庭是有问题的,可是那又能怎么办呢?我不可能回到过去,不可能把我那些被缺失的爱重新补足一次,那是不是我的这个问题没法修复了?

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个说法是,孩子会对父母说:你早干嘛去了?如果你早一点认错的话,也许就会好,可是现在是我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然后你再认错,我觉得你不是真诚,只不过是为了敷衍我。

还有的孩子更可怜一点,他们也许父母已经过世了,他们说我再也没有机会亲口听到父母去承认他们的错误。那是不是代表着我的错误就这样了?

这些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或者说是我们创立 Momself 这个公号的初衷,我和崔璀想要做一些事情。

每个观点都有对立的观点,我该听谁的?

崔璀当时提到,作为一个新的妈妈,她最大的困惑是看了很多很多书,告诉她要怎么样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发现书上讲的东西有时候是自相矛盾的。

有的专家说,一定要学会给孩子树立严格的规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有的专家却说,一定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想要什么都需要去理解他、支持他。

有的专家说,孩子就是要早一点去开发大脑潜能,让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有很多机会去拓宽他的认知;有的专家却说,孩子要晚一点再去开发,因为他小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地去玩耍。

有的专家说,孩子哭的时候你要立刻抱他,因为这样可以建立最好的安全感;有的专家却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因为你抱他,你就是在对他这个行为强化,你强化的越多,他就越会哭。

几乎在所有观点上都可以听到对立观点的时候,崔崔就有点崩溃了。

她说你们心理学界怎么可以这么乱?怎么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讲法?到底应该听谁的?

那个时候我给她的回答是:也许在家庭中,特别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互动当中,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做法。而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双方的互动造成的,或者说是在互动当中被维持的。

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会举一个例子:

丈夫说,我们的夫妻关系现在非常让人绝望,因为我妻子她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她每天都在抱怨,每天有说不完的负能量,她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可爱。我没有办法,就只能什么事情都不跟她讲,只能躲着她。下了班我也不想马上回家,尽量给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加班,因为我觉得在家里面太痛苦了。

这是丈夫的故事,然后妻子也会讲一个故事,她说:我的丈夫总是不回家,以至于我必须要不停地抱怨。如果他能够早一点回家,能够多跟我分担一点,能够像以前一样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多一点的话,我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苦,我就会有多一点的正能量。我现在之所以这么憔悴这么痛苦,有这么多的苦水要倒,就是他造成的。

所以如果你去听这对夫妻的故事,你会发现他们看起来讲的是两件事情,但其实是完全一样的事情,只是他们讲的顺序是相反的。

在丈夫看来,是妻子的抱怨造成了我的逃避;而在妻子看来,是丈夫的逃避造成我的痛苦。

我们把这两个人的故事合到一起,就会发现他们是一个圈,也就是系统家庭治疗里面经常讲的「循环」。

我们通常的思维是因果关系,它是一条直线,有所谓的原因,可如果它是循环的话,就变成了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只是这两个人以同样的方式在相互地推动对方做出一样的行为。

那这个事情就很尴尬了。因为在我们通常的认识里,我们一定要先找到有一个人犯错,才能去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里,恰恰就卡在了「到底是谁犯错」上。

两个人都想解决这个问题,而两个人都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对方承认他犯的错,而两个人都逼着对方承认有错的时候,相当于这两个人就没有办法去开始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所以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要求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家庭当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媳妇和婆婆的关系。

在家庭当中有很多的所谓问题、矛盾、冲突,它并不是一定需要某一个人承认了错误才可以去解决的,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非要一个人承认他的错误才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这个问题反而会变成无解。

这是我当时跟崔璀讲的故事,也是我们想通过 Momself 这个公号,去倡导一些不一样的观念。这个观念其实在西方的主流心理学界早就已经被接受了,今天已经很少有西方心理学家去讲「病源性的父母」这个提法。可是在中国,好像这个说法还乐此不疲。

不是你的错,是因为你处在这个系统中

我相信有很多做父母的人,特别是孩子已经上幼儿园或者上小学的人,经常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在一开始有孩子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我们觉得自己挺酷的,因为我们受了很好的教育,我们有很多的想法,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承受那么多不必要的辛苦。

可是等到这个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送他们去学英语或者早期智力开发的兴趣班,你可能就会开始想,「我会不会犯错?我是不是需要做一点什么?」

这样的一些焦虑就会出现了,而且会真的促使你去做一些事情。

然后你身边的人知道了,他们就会想,既然你给孩子报了班,那么我们也去做同样的事。而当他们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你想,不行,我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钱,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身边人又会做同样的事情……

这有点像军备升级的竞赛,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循环,所有人都焦虑地一塌糊涂。

所以我们特别想做一些能够让一部分的人看到以后没有那么焦虑的事。我们想讲一些不那么容易爆,但是有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的故事。

这本书里面写的每一篇文章,我试图做到的,就是不想在文章里面去指责任何一个人,我也不想去把任何一个人标记为「你是那个犯错的人」,「你是那个有问题的人」,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讲法,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那个受害者,但他也都有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维持过程当中,发挥某种共谋的作用。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很特别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尤其是在中国,就是当我们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只要我有意的让自己不要去犯这样的问题,就OK了。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考试每次都会错一两道题,然后我父母就把这个行为定义为是「粗心」,我就问说那粗心怎么办?他们说:那你后面仔细一点啊。

后来我发现不只是他们会这样讲,基本上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身边的父母老师或者这个社会都会有类似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说我上课不专心,然后老师就会说,那你就专心一点啊;

如果一个人他做事情很慢的时候,他们就会说那你就做快一点啊;

如果父母脾气非常急躁,就会有专家说,你知道脾气急躁对孩子会有多大的伤害吗,你以后脾气就不要急躁啊。

这是我们通常看上去好像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当我们命名一个问题之后,我们就直接提出这个问题的反义词,作为它的解决。

可是我们自己知道,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这是我为什么会觉得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去把问题标记为「是什么错」。

我相信最好的理论,它会告诉你说,你有这个问题对不对?你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一下这个问题,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一直存在呢?

这不是你的错,是因为你处在这样一个系统当中。

我该怎么让自己变成一个我不是的样子

因为在大学当老师,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很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也会试图去克服这个问题,但他们克服不了时,就会来做心理咨询,跟老师探讨。

有一些学生很痛苦,他们说:父母让我学这个专业,可是我一直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喜欢画画,喜欢音乐,或者喜欢做别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我说也许你就是喜欢这些东西,也许你就是不喜欢进来学的那个专业。

绝大部分学生并不会因为这句话就如释重负。他们会愁眉苦脸地看着我问,那我该怎么改掉这一点?

我会把这种事情叫做「我该怎么让自己变成一个我不是的样子。」

就好像一个人他是一个三角形,它想的不是我怎么去使用这个三角形去做事情,他想的是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圆形,我该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圆形?

我们很多年轻人受的教育是,如果你跟爸爸妈妈要求的不一样,跟这个社会期待的不一样,就一定有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要再有这个问题,你应该把它改掉。如果你是一个三角形的话,一定要想法把自己变成一个圆形。这是社会经常给我们的一个观念:你怎么样去改掉你自己?

可是现在我们需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把三角形放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把圆形放在什么地方?我们把正方形放在什么地方?我们把你放在一个什么样不同的位置上?我们可以怎么样去调整你和别人的互动方式、和别人的关系?

也许有很多原本是问题的东西,你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角度。

如果你有问题,可以想办法去用这个问题

系统家庭治疗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路,它从来不去强调如果你有问题,你一定要去改。它强调的是如果你有问题,这个系统一定要想办法去使用这个问题。

我有一个合作多年的老师,他号称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因为他年纪比较大,所以他经常会说他脑子反应不过来。每次我和他一起去做咨询的时候,来访的家庭有时候情绪非常激动,他们会讲很多话,讲得非常快。然后那个老师就会捂着自己的头说:「对不起,我年纪很大了,我有一点跟不上你们讲话的速度,可不可以慢一点?」那个家庭就会为了照顾他,慢慢地开始讲话。当这个家庭放慢他们讲话速度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他们原来很激烈的情绪就自然得到了释放和缓解。

我很佩服这个老师,他怎么可以做到把自己的这个问题反而变成了可以用来治疗别人的一个工具?我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我试了,可是不太好用。因为我每次跟别人说:「对不起,我脑子反应不过来」,这些家庭都会给我一个白眼说,你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脑子反应不过来的状态。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我需要去找到自己的问题。

我也有一个经常使用的问题,就是我是一个很紧张的人,有的时候会在一些节目里面,包括讲课的时候,我会去强调这一点。

在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会对着学生说,我是一个社交高度焦虑的老师,我在什么时候社交会焦虑呢?就是只要你们在下边玩手机睡觉,我头脑就会一片空白,会常常想,「我肯定没讲好」,「他们肯定是不喜欢我」,然后我就真的讲不下去了。我讲完这个话,那些学生就立刻把手机收起来,一个个很专注地看着,所以每次课堂氛围都还挺好的。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有时候我们可以把社交焦虑或者其他的任何问题,换一个角度,看到他在系统当中是有作用的。

系统最神奇的一点就是它本身就不是一个评价的场所,它本身就是一个允许各种各样的东西存在的地方,不管是在一个家庭里,还是在一个工作单位,还是在一段恋爱或者婚姻的关系中。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嘛?》这本书,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切都不是你的错,当然也不是你爸爸妈妈的错,不是任何人错,一切都是它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

我们要去做的,就是如何去接受一切本来应该有的样子,然后我们要考虑如何让它可以在它应该有的位置上去成就它应该有的样子,去发挥更好的作用,带给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系统的组织不一样的或者是更好的一些功能。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或点击最后「阅读原文」

别人可以有的,为什么我没有?

大S想要的虾,七夕有一百种剥法 | 男人啊,你们的脑回路叫「神奇」

“婚礼现场忽然播起了小黄片” | 主持过200场婚礼的司仪讲了几个小故事

青岛双胞胎溺亡:世界没有惩罚看手机的父母,它在惩罚每一个人

因为生了娃,姚晨不红了?这锅可别随便甩

延禧攻略 | 为什么每次魏璎珞说的话别人都会听?

回复以下关键词可查阅相关专题文章——

隔代养育 | 分离焦虑 | 亲密关系 | 兴趣班 | 教育恐慌 | 孩子拖拉 | 性教育 | 婆媳关系|孩子不自信|

关键词库不断更新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当然不是绝对的。

很多人都有个疑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在理呢?咱们中国人会不会讲理呢?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就不属于冥顽不化的一群。雁过留声,语过留音,人过留名,也从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特例。所以说,中国人是普遍懂道理的。既然是懂道理的人,怎么会不允许别人讲话呢?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

一说起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人们就会想到他的那句名言:

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伏尔泰并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是为伏尔泰撰写传记的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在《伏尔泰的朋友们》(即她写的伏尔泰的传记)一书中,“引用”的伏尔泰的一段话。后来,霍尔承认,这段话是她个人总结的,并不是出自伏尔泰之口。

如果人们喜欢较真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很多的所谓名人名言的由来都有问题,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除了伏尔泰的这段名言以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比如,《黄帝内经》就与传说中的黄帝,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然是为了扯虎皮做大旗啦。只有这么干,才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威嘛。

与伏尔泰同时期的法国文化名人还有卢梭

伏尔泰与他同时代的卢梭,俨然是一对欢喜冤家。伏尔泰家境富裕,卢梭出身贫穷;伏尔泰主张言论自由,卢梭喜欢“高贵的野蛮人”。除了天天打嘴仗之外,他们还都被当时的天主教会所驱逐,都逃亡去了日内瓦这个鱼龙混杂、可以随便大放厥词的小城。

他们身处的18世纪的法国,旧有的“王权神授”的王室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教会的暗中支持之下,法国的路易家族把持大权,骄奢淫欲至极;与此同时,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顿;那些提倡变革的贵族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声音,也屡被压制。

伏尔泰与卢梭的思想,引发了法国大革命

正是由于无法畅所欲言,伏尔泰才一再强调了民众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卢梭与伏尔泰所倡导的进步思想,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其中,最为“精彩”的一幕,就是把路易十六以及其王后玛丽·斯图亚特,先后送上了断头台。

吊诡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那沙滩上。那些参与审判国王和王后的大员,无一例外,在事发后的半年到1年之内,也被后来者一一送上了断头台。可见,历史多次证明,革命可不是请客吃饭。

据统计,那段时间有6万人被送上断头台

回过头再看看这句话吧,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是绝对的吗?显然不是。比如,如果恶意中伤的言语也受到严格意义上的保护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混乱就不可避免了。

屹立在巴黎市中心的断头台,一度生意兴隆。先是轮到没落的王族,再轮到保守的宗教人士,再轮到普通的平民百姓,最后,轮到了那些争吵不断的“革命者”自己。在言论自由得到了极大地彰显的同时,保全个人生命的自由,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总之,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之下,言论自由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为了打破旧有的禁锢社会发展的东西,又需要大家的畅所欲言来予以推动。既然是互为因果,显然,就需要在尺度上有所拿捏才好。

卢梭嘴里的高贵的野蛮人自由吗?

那么,拿捏的尺度是什么?卢梭觉得,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远古时代的野蛮人的心灵纯洁,懂得与人为善,所以,打破富裕与贫穷的界限,实现理想中的大同,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伏尔泰对卢梭的复古倾向大加挞伐,对这个所谓的“高贵的野蛮人”嗤之以鼻。

伏尔泰喜欢循序渐进地变革,他较为欣赏的是1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道理很简单,因为孔子喜欢用道德说教来影响他人。孔子的平易近人的话语之中,蕴藏着崇高的道德内涵,这样的潜移默化,比那些激烈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宗教狂热和无脑的个人崇拜,要温和许多。

在一个秉持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拆台的理念的社会,那些身处底层的人们,也许更加有可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一步地登上晋升的阶梯。伏尔泰视孔子为真正的哲学家,他曾说:

那个圣人是孔夫子,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可见,毕生“述而不作”的孔子的言论,得到了伏尔泰的充分的肯定。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不能成为我们做人或者说话当中的一般规则呢?由于我们中国人普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中国人不应该是那种听不进去不同观点的固执颟顸的形象。对吧?

我们热衷于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反之,人人也都有反对你的观点的权利。这中间的界限,当然不是泾渭分明。其实,你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要能把你的观点的优劣准确地分辨出来。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接下来的一句话,也许应该是,无论你说些什么,关键在于,别人如何去理解它们。我觉得,这才应该是接近伏尔泰思想的较为完整的表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