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风内障证】色昏浊晕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

内障在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惟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楼全善曰。内障先患一眼。次第相引。两目俱损者。皆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而然。今详通黑睛之脉者目系也。目系属足厥阴足太阴手少阴三经。盖此三经。脏腑中虚。则邪乘虚入。经中郁结。从目系入黑睛内为翳。龙木论所谓脑脂流下作翳者。即足太阳之邪也。所谓肝气冲上成翳者。即足厥阴之邪也。治法。以针言之。则当取三经之俞穴。以药言之。则当补中。疏通此三经郁结。使邪不入目系而愈。

倪仲贤云。心者五脏之专精。目者其窍也。又为肝之窍。肾主骨。骨之精为神水。故肝木不平。内挟心火。乘势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伤。上为内障。此五脏病也。膀胱小肠三焦胆脉。俱上循于目。四腑一衰。则精气尽败。邪火乘之。上为内障。此六腑病也。初起时视觉微昏。常见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绿。次则视歧。睹一成二。神水淡白。可与冲和养胃汤、益气聪明汤。有热。兼服黄连羊肝丸。久则不睹。神水纯白。永为废疾也。

内障小 青白翳。大 亦微显白翳。脑痛。瞳子散大。上热恶热。大便涩难。遇热暖处。头疼睛胀。日没后天阴暗则昏。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石顽曰。内障诸证。其翳皆生于乌珠里面。故宜金针拨之。拨后用滋养之剂以助其光。如六味丸、磁朱丸之类。气虚者佐以八珍汤、神效黄 汤。若翳嫩不可拨者。只与用药。治法纵各不同。大意不出乎皂荚丸、生熟地黄丸。其间虚实寒热。轻重随证出入。活法在心。非笔可尽。有肚肾阴虚。绝无翳膜者。惟宜滋养真阴。切勿误与消翳等药也。有偏正头风。久而生翳。以蛇蜕炙脆为末。每服一钱。黑豆炒香淋酒一盏。入葱白三茎。同煎去葱。和滓日服效。

青风内障证 视瞳神内有气色昏蒙。如晴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蒙日进。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意太过者。每有此患。然无头风痰气夹攻者。则无此证。病至此危在旦夕。急用羚羊角汤。

绿风内障证 瞳神浊而不清。其色如黄云之笼翠岫。似蓝靛之合藤黄。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虽曰头风所致。亦由痰湿所攻。火郁忧思忿怒之故。此病初患。则头旋两额角相牵。瞳神连鼻内皆痛。或时红白花起。或先后而发。或两眼同发。肝受热则先左。肺受热则先右。肝肺同病则齐发。羚羊角散。

黑风内障证 与绿风相似。但时时黑花起。乃肾受风邪。热攻于眼。宜先与去风热药三四剂。

如荆、防、羌活、木贼、蒺藜、甘菊之类。后用补肾磁石丸。

黄风内障证 瞳神已大。而色昏浊为黄也。病至此十无一人可救。

银风内障证 瞳神大成一片。雪白如银。其病头风痰火人偏于气忿怒郁不得舒而伤真气。此乃痼疾。金丹不能返光也。

丝风内障证 视瞳神内隐隐然。若有一丝横经。或斜经于内。自视全物亦如有碎路者。乃络为风攻。郁遏真气。故视亦光华有损。宜六味丸加细辛、白蒺藜。间与皂荚丸。延久变重。内证笃矣。

乌风内障证 色昏浊晕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风痰人嗜欲太多。败血伤精。肾络损而胆汁亏。真气耗而神光坠矣。

偃月内障证 瞳神内上半边。有隐隐白气一湾。如新月覆垂而下。乃内障欲成之候。成则为如银翳。脑漏人及脑有风寒。阴气怫郁者患之。先与芎辛汤。后与消内障丸剂。此与偃月侵睛。在轮膜中来者不同。

仰月内障证 瞳神下半边。有白气隐隐一湾。如新月仰而从下向上也。久而变满。为如银内障。乃水不足。木失培养。金反有余。故津液亏。乃火气郁滞于络而为病也。补肾丸、补肾磁石丸等选用。

如银内障证 瞳神内白色如银。轻则一点白亮如星。重则瞳神皆白。一名圆翳。有仰月偃月变重为圆者。有一点从中起而渐变大失明者。乃湿冷在脑。郁滞伤气。故阳光为其闭塞而不得发现也。非银风内障已散大而不可复收之比。血气未衰者拨治之。先服羚羊补肝散。次用补肾丸。庶有复明之理。

如金内障证 瞳神不大不小。只是黄而明莹。乃湿热伤元气。因而痰湿阴火攻激。故色变易。

非若黄风之散大不可治者。神消散、皂荚丸、羚羊角补肝散主之。

绿映瞳神证 瞳神乍看无异。久之专精熟视。乃见其深处隐隐绿色。自视亦渐觉昏眇。病甚始觉深绿。盖痰火湿热害及清纯之气也。先服黄连羊肝丸。后与补肾磁石丸、皂荚丸之类。久而不治。为如金青盲等证。其目映红光处。看瞳神有绿色。而彼自视不昏者。乃红光烁于瞳神。照映之故。不可误认为绿风。此但觉昏眇而瞳神绿色。明处暗处。看之皆同。气浊不清者。是此证也。

云雾移睛证 自见如蝇飞花堕。旌旆条环。空中撩乱。或青黄黑白。仰视则上。俯则下也。

乃络间津液耗涩。郁滞清纯之气而然。其原皆属胆肾。黑者胆肾自病。补肾磁石丸。或白或黄者。因痰火伤肺脾清纯之气也。皂荚丸。

圆翳内障证 黑睛上一点圆。初患之时。但见蝇飞蚁垂。薄烟轻雾。先患一眼。次第相牵。

若油点浮水中。日中看之差小。阴处看之则大。或明或暗。视物不明。医者不晓。以冷药治之。转见黑花。此因肝肾俱虚而得。先与皂荚丸合生熟地黄丸。次与羚羊补肝散、补肾丸。

冰翳内障证 如冰冻坚实。傍观透于瞳神内。阴处及日中看之。其形一同。疼而泪出。此因胆热攻脑而然也。皂荚丸合生熟地黄丸。

滑翳内障证 有如水银珠子。但微含黄色。不疼不痛无泪。遮绕瞳神。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涩翳内障证 微如赤色。或聚或开。而傍微光。瞳神上有凝脂色。时复涩痛而无泪出。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散翳内障证 形如鳞点。乍青乍白。或睑下起粟子而烂。日夜痛楚。瞳神最疼。常下热泪。

或生散翳。形如烂绵。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浮翳内障证 上如冰光。白色环绕瞳神。初生目小 头至黑珠上细看方见。不痒不疼。无血色相混。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沉翳内障证 白藏在黑水下。向日细视方见。或两眼相传疼痛。则早轻夜重。间或出泪。皂荚丸、生熟地黄丸。右圆翳以下七证。虽有治法。然皆难于奏效。惟金针拨之为善。

偃月侵睛证 风轮上半。气轮交际。隐隐白片。薄薄盖下。其色粉青。从膜中而来。为害最迟。每每忽之。乃脑有风湿郁滞。火激脑脂滴下而成。羚羊补肝散。

剑脊翳证 亦名横翳。色白或如糙米色者。或微带焦黄色者。但状如剑脊。中高边薄。有似锋芒。横于风轮之外。浓薄不等。浓者虽露上下风轮。而瞳神被掩。视亦不见。薄者瞳神终是被掩。视亦昏 。纵色嫩根浮者。亦有瘢痕。若微微红丝罩绊者。尤为难退。非需之岁月。必无功耳。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枣花障证 薄甚而白。起于风轮。从白膜之内。四围环布而来。虽有枣花锯齿之说。实无正形。初患时。微有头旋眼黑。时时痒痛。凡性躁急及患痰火伤酒湿热之人。多有此证。久则始有目急干涩。昏花不爽之病。犯而不戒。则瞳神细小。火入血分。昏泪赤痛者。亦在变证例。宜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白翳黄心证 四边皆白。中心一点黄。大小 头微赤。时下涩泪。团团在黑珠上。乃脾肺相传。停留风热。皂荚丸合生熟地黄丸。

黑花翳证 又名黑水凝翳。初患时头旋眼涩见花黄黑不定。其翳凝结青色。大小 头涩。频频下泪。口苦不喜饮食。盖肝受风寒所致。羚羊角散、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五风变成内障证 初患时。头旋偏肿。痛甚。或一目先患。或因呕吐双目并暗。瞳神结白如霜。却无泪出。乃毒风脑热所致。先与除风汤。次用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早在古代,我国就已经有关于青光眼的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医家对青光眼的疾病特点极其严重性早已有所认识,而药物的对症治疗及针灸是古代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式。本文将简述中国古代青光眼的发展历史。

《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关于青盲眼疾的记载,但其含义较广,包含了一些其他的眼病。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目青盲候》中指出“ 青盲者, 谓眼本无异, 瞳子黑白分明, 直不见物耳。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若脏虚有风邪痰饮乘之, 有热则赤痛, 无热但内生鄣, 是腑脏血气不荣于睛, 故外状不异, 只不见物而已。是之谓青盲。”同时, 描述了青盲兼夹翳候的表现“ 白黑二晴无有损伤, 瞳子分明, 但不见物, 名为青盲, 更加以风热乘之, 气外泄, 蕴积于睛间, 而生翳似蝇翅者, 覆瞳子上, 故为青盲翳也” 。此书对青光眼的表现作了具体描述。

王焘著《外台秘要》,就有绿翳青盲的记载, 并且对青光眼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此病由“眼内肝管缺, 眼孔不通所致,急需早治,若以成病,便不复可治”,强调了青光眼早治疗的重要性。

中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 首次提出“五风内障”之说, 即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认为“此眼初患之时, 头旋偏痛, 亦是脏腑虚劳肝风为本。或一眼先患,或因呕吐双暗, 毒风入眼, 兼脑热相侵, 致令眼目失明。”书中对青光眼的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针灸等作出详细论述。

宋代《太平圣惠方》记录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

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对五风内障变化的论述十分详尽。是中国古代医家对青光眼疾病认识的里程碑。

青风内障证: 视瞳神内有气色昏蒙, 如青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见, 但比平时光华, 则昏蒙日进, 急宜治之, 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

绿风内障证: 瞳神起色池而不清, 其色如黄云之笼翠帕, 似蓝靛之合藤黄,乃青风变重之证, 久则变为黄风。大凡病到绿风危极矣, 十有九不能治也。

黑风内障证: 与绿风候相似, 但时时黑花起。

黄风内障证: 瞳神已大, 而色昏油为黄也。病至此, 十无一人可救者。

乌风内障证: 色昏池晕滞气, 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

其中青风、绿风、黄风内障与闭角型青光眼的发展过程颇为相似, 给后世很多启发。

医家张璐撰写的《张氏医通》和吴谦编撰的《医宗金鉴》较为详细的载录了五风内障的证治、方药和便于记忆的块, 为青光眼的论治起到了延续推广的作用。

我国有1000多万青光眼患者

全球估计有青光眼患者近6700万,其中有670万患者最终因青光眼而失明。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人数将达到7960万,其中1120万人最终可能发展为双眼盲。

目前,中国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大于2.6%,约有1000多万青光眼患者,其致盲率约30%。其中,我国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0.21%~1.75%,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青光眼患病率为1.4%。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2100万的青光眼患者,将会产生近630万盲人及超过1000万的视觉残障人士,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娄全善云∶内障先患一目,次第相引,两目俱损者,皆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而然。今详通黑睛之脉者,目系也。

目系属足厥阴、足太阳、手少阴三经。盖此三经脏腑中虚,则邪乘虚入,经中郁结,从目系入黑睛内为翳。《龙木论》所谓脑脂流下作翳者,即足太阳之邪也。所谓肝气冲上成翳者,即足厥阴之邪也。

故治法以针言之,则当取三经之 穴,如天柱、风府、太冲、通里等穴是也。其有手巧心审谛者,能用针于黑眼里拨其翳,为效尤捷也。以药言之,则当补中疏通此三经之郁结,使邪不入目系而愈。饮食不节,劳伤形体,脾胃不足,内障眼病,宜人参补胃汤、益气聪明汤、圆明内障升麻汤、复明散。

娄云∶上四方治目不明,皆气虚而未脱,故可与参、 中,微加连、柏。若气既脱,则黄柏等凉剂不可施。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之类,是其证也。内障,右眼小青白翳,大 亦微显白翳,脑痛,瞳子散大,上热恶热,大便涩后痞难,小便如常,遇热暖处,头疼暗胀能食,日没后、天阴暗则昏。此证可服滋阴地黄丸。翳在大 ,加升麻、葛根。翳在小,加柴胡、羌活。东垣云∶肝木旺则火之胜,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病目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腑也。或曰心主血,又曰脉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治法亦地黄丸当归汤之类是也)。倪仲贤论阴弱不能配阳之病曰∶五脏无偏胜,虚阳无补法,六腑有调候,弱阴有强理,心、肝、脾、肺、肾,各有所滋生,一脏或有余,四脏俱不足,此五脏无偏胜也。

或浮或为散,是曰阳无根,益之欲令实,翻致不能禁,此虚阳无补法也。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包络,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此六腑有调候也。衰弱不能济,遂使阳无御,反而欲匹之,要以方术盛,此弱阴有强理也。解精微论曰∶心者五脏之专精,目者其窍也。又为肝之窍。肾主骨,骨之精为神水。故肝木不平,内挟心火,为势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伤,上为内障,此五脏病也。劳役过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五脏生成论曰∶诸脉皆属于目。相火者,心包络也,主百脉,上荣于目。

火盛则百脉沸腾,上为内障,此虚阳病也。膀胱、小肠、三焦、胆脉俱循于目,其精气亦皆上注而为目之精,精之窠为眼,四腑一衰,则精气尽败,邪火乘之,上为内障,此六腑病也。神水黑眼皆法于阴,白眼赤脉皆法于阳。阴齐阳侔,故能为视。阴微不立,阳盛即淫。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上为内障,此弱阴病也。其病初起时,视觉微昏,常见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绿色,次则视岐,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为冲和养胃汤主之,益气聪明汤主之,千金磁朱丸主之,石斛夜光丸主之。有热者,泻热黄连汤主之。久则不睹,神水纯白色,永为废疾也。然废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眼如冰,气血不得流行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转动,次用右手持鸭舌针,去黑睛如米许,针之令入,白睛甚浓,欲入甚难,必要手准力完,重针则破,然后斜回针首,以针刀刮之,障落则明。有落而复起者,起则重刮,刮之有至再三者,皆为洗不甚冷,气血不凝故也。障落之后,以绵裹黑豆数粒,令如杏核样,使病目垂闭,覆眼皮上,用软帛缠之,睛珠不得动移为度,如是五七日才许开视,视勿劳也。亦须服上药,庶几无失。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五脏之病,虚阳之病,六腑之病,弱阴之病,四者皆为阴弱不能配阳也。

【青风内障证】视瞳神内有气色昏蒙,如晴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 日进。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意太过者,每有此患。然无头风痰气夹攻者,则无此患。病至此亦危矣,不知其危而不急救者,盲在旦夕耳。(羚羊角汤、白附子丸、补肾磁石丸、羚羊角散、还睛散)。

【绿风内障证】瞳神气色浊而不清,其色如黄云之笼翠岫,似蓝靛之合藤黄,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虽曰头风所致,亦由痰湿所攻,火郁忧思忿怒之过。若伤寒疟疫热蒸,先散瞳神,而后绿后黄,前后并无头痛者,乃痰湿攻伤真气,神膏耗溷,是以色变也。盖久郁则热胜,热胜则肝木之风邪起,故瞳愈散愈黄。大凡病到绿风危极矣,十有九不能治也。一云此病初患则头旋,两额角相牵瞳人,连鼻鬲皆痛,或时红白花起,或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或两眼同发。或吐逆,乃肺之病。肝受热则先左,肺受热则先右,肝肺同病则齐发。先服羚羊角散,后服还睛散。

【黑风内障证】与绿风候相似,但时时黑花起。乃肾受风邪,热攻于眼。宜凉肾白附子丸、补肾磁石丸、还睛散。

【黄风内障证】瞳神已大,而色昏浊为黄也。病至此,十无一人可救者。

【银风内障证】瞳神大成一片,雪白如银。其病头风痰火人,偏于气忿怒郁,不得舒而伤真气,此乃痼疾。恐金丹不能为之返光矣。

【丝风内障证】视瞳神内隐隐然若有一丝横经,或斜经于内,自视全物亦有如碎路者。乃络为风攻,郁其真气,玄府有一丝之遏,故视亦光华有损。久而不治则变重,为内证之笃矣。

【乌风内障证】色昏浊晕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风痰人嗜欲太多,败血伤精,肾络损而胆汁亏,真气耗而神光坠矣。

【偃月内障证】视瞳神内上半边,有隐隐白气一湾,如新月覆垂向下也。乃内障欲成之候。成则为如银翳。脑漏人,及脑有风寒不足,阴气怫郁者患之。与偃月侵睛,在轮膜中来缓者不同。

【仰月内障证】瞳神下半边,有白气隐隐一湾,如新月仰而从下生向上也。久而变满,为如银内障。乃水不足,木失培养,金反有余,故精液亏而元气郁滞于络而为病也。

【如银内障证】瞳神中白色如银也。轻则一点白亮,如星似片;重则瞳神皆雪白而圆亮。圆亮者,一名圆翳内障,有仰月偃月变重为圆者,有一点从中起,视渐昏而渐变大不见者。乃郁滞伤乎太和清纯之元气,故阳光精华为其闭塞而不得发见。亦有湿冷在脑,脑油滴落而元精损,郁闭其光。非银风内障已散大而不可复收之比。年未过六十,及过六十而血气未衰者,拨治之,皆有复明之理。

【如金内障证】瞳神不大不小,只是黄而明莹。乃是元气伤滞所成,因而痰湿阴火攻激,故色变易。非若黄风之散大,不可医者。

【绿映瞳神证】瞳神乍看无异,久之专精熟视,乃见其深处隐隐绿色,自视亦渐觉昏眇,病甚始觉深绿,而变有气动之患。盖痰火湿热害及于清纯太和之元气也。久而不治,反有触犯者,为如金、青盲等证。其日中及日映红光处,看瞳神有绿色,而彼自视不昏者,乃红光烁于瞳神,照映黑红相射,而光映为绿之故,非绿色自生之谓。及春夏瞳神亦觉色微微绿莹者,乃肝胆清纯之正气,而视亦不昏,不可误认为此。但觉昏眇而瞳神绿色,明处暗处看之,皆一般气浊不清者,是此证也。

【云雾移睛证】谓人自见目外有如蝇蛇旗 ,蛱蝶绦环等状之物,色或青黑粉白微黄者,在眼外空中飞扬撩乱,仰视则上,俯视则下也。乃玄府有伤,络间精液耗涩,郁滞清纯之气,而为内障之证。其原皆属胆肾。黑者,胆肾自病。白者,因痰火伤肺,金之清纯不足。黄者,脾胃清纯之气有伤其络。盖瞳神乃先天元阳之所主,禀聚五脏之精华,因其内损而见其状。虚弱不足人,及经产去血太多,而悲哭太过,深思积忿者,每有此病。小儿疳证、热证、疟疾、伤寒日久,及目痛久闭,蒸伤精液清纯之气,亦有此患。幼而无知,至长始晓,气络已定,治亦不愈。

今人但见此证,则曰鬼神现像,反泥于禳祷而不求内治,他日病愈盛而状愈多,害成而不可救矣。

【圆翳内障证】黑睛上一点圆,日中见之差小,阴处见之则大,或明或暗,视物不明。医者不晓,以冷药治之,转见黑花。此因肝肾俱虚而得也。宜服皂角丸,合生熟地黄丸,及补肺散、补肾丸、镇肝丸、虎精丸、聚宝丸、化毒丸、青金丹、卷云膏。

【冰翳内障证】如冰冻坚实,傍观目透于瞳神内,阴处及日中看之,其形一同,疼而泪出。此因胆气盛,遂使攻于肝而得之。宜服七宝丸、皂角丸、合生熟地黄丸、通肝散、羊肝丸、泻肝丸、分珠散。

【滑翳内障证】有如水银珠子,但微含黄色,不疼不痛,无泪,遮绕瞳神。宜服皂角丸、生熟地黄丸、还睛丸、羊肝丸、黄连膏。

【涩翳内障】微如赤色,或聚或开,两傍微光,瞳神上如凝脂色,时复涩痛,而无泪出。宜服皂角丸、生熟地黄丸。

【散翳内障证】形如鳞点,或睑下起粟子而烂,日夜痛楚,瞳神最疼,常下热泪。宜服皂鱼丸、生熟地黄丸、八味还睛散。(四物汤、谷精散、磨风膏、宣肺汤、清金散、雄猪散)。

【浮翳内障证】上如冰光白色,环绕瞳神,初生目小 头,至黑珠上,不痒不痛,无血色相潮。宜服皂角丸、合生熟地黄丸。(宣肺汤、七宝散、白万膏、细辛散、川芎散。)

【沉翳内障证】白脏在黑水下,向日细视,方见其白,或两眼相传,疼痛则早轻夜重,间或出泪。宜服皂角丸、及生熟地黄丸。(灵宝丹、救睛丹、羊肝丸、美玉散、二和散)。上自圆翳以下七证,虽有治法,终难奏功,唯金针拨之为善。

【偃月侵睛证】风轮上半边气轮交际,从白膜内隐隐白片薄薄盖向下来,其色粉青。乃非内非外,从膜中而来者,初不以为意,久之始下风轮而损光。或沿遍风轮周匝,而为枣花,为害最迟,人每忽之,常中其患。乃脑有风湿,久滞郁中,微火攻击,脑油滴下,亲火嗜燥,好酒暴怒,激走其郁者,为变亦急。凡发经水不待干而湿蒸,及痰火人好燥腻湿热物者,皆有此患。(坠翳丸)。

【枣花障证】甚薄而白,起于风轮周匝,从白膜之内四围环布而来也。凡性躁急,及患痰火,竭视劳瞻,耽酒嗜辣,伤水湿热之人,多罹此患。久则始有目急干涩,昏花不爽之病。犯而不戒,甚则有瞳神细小内障等变。或因人触激,火入血分,泪而赤痛者,亦在变证之例。虽有枣花锯齿之说,实无正形,又有二十四枚、四十枚之数,百无一二,不必拘泥于此说。凡见白圈傍青轮际,从白膜四围圈圆而来,即是此证。若白而嫩,在风轮外四围生起,珠赤痛者,是花翳白陷,不可误认为此。一云此候,周遭如锯齿四五枚,相合赤色,刺痛如针,视物如烟,晨轻昼则痛楚,迎风有泪,昏暗不见。宜皂角丸、生熟地黄丸。(桑白皮汤、蕤生散)。

【白翳黄心证】四边皆白,中心一点黄,大小 头微赤,时下涩泪,团团在黑珠上。乃肝肺相传,停留风热。宜服还睛散、及皂角丸,合生熟地黄丸。

【黑花翳证】其状青色,大小 头涩痛,频频下泪,口苦,不喜饮食。盖胆受风寒。宜凉胆丸、还精丸、四物汤、灵宝丸、青金散、皂角丸、生熟地黄丸。

其候头旋偏肿痛甚,瞳人结白,颜色相间,却无泪出。乃毒风脑热所致。日中如坐暗室,常自忧叹。

宜除风汤、皂角丸,合生熟地黄丸。《龙木论》内障根源歌∶不疼不痛渐昏 ,薄雾轻烟渐渐浓,或见花飞蛇乱出,或如丝絮在虚空。此般状样因何得,肝脏停留热与风。大叫大啼惊与恐,脑脂流入黑睛中。初时一眼先昏暗,次第相牵与一同。苦口何须陈逆耳,只缘肝气不相通。此时服药宜销定,将息多乖即没功。日久既应全黑暗,时名内障障双瞳。名字随形分十六,龙师圣者会推穷。灵药这回难得效,金针一拨日当空。强修将息根据前说,莫遣根据前病复踪。针内障眼法歌∶内障由来十六般,学医人子审须看,分明一一知形状,下针方可得安然。若将针法同圆翳,误损神光取瘥难。冷热光明虚与实,调和四体待令安。不然气闷违将息,呕逆劳神翳却翻。咳嗽震头皆未得,多惊先服镇心丸。若求凉药银膏等,用意临时体候看。老翳细针初复嫩,针形不可一般般。病虚新产怀娠月,下手才知将息难。不雨不风兼皓月,清斋三日在针前,安心定意行医道,念佛亲姻莫杂喧。患者向明盘膝坐,提撕腰带得心安。针者但行贤哲路,恻隐之情实善缘。有血莫惊须住手,裹封如旧再开看。忽然惊振医重卜,服药三旬见朗然。七日解封难见日,花生水动莫他言,还睛丸散坚心服,百日分明复旧根。针内障后法歌∶内障金针针了时,医师言语要深知。绵包黑豆如球子,眼上安排日系之。卧眠头枕须安稳,仰卧三朝莫厌迟。封后忽然微有痛,脑风牵动莫他疑。或针或烙根据经法,痛极仍将火熨之。拟吐白梅含咽汁,吐来仰卧却从伊芳。起则恐因遭努损,虽然稀有也须知。

七朝豉粥温温食,震着牙开事不宜。大小便时须缓缓,无令自起与扶持。高声叫唤言多后,惊动睛轮见雪飞。如此志心三十日,渐行出入认亲知。狂心莫忆阴阳事,夫妇分床百日期。一月不须临洗面,针痕湿着痛微微。五腥酒面周年断,服药平除病本基。上《龙木论》金针开内障大法,谨按其法,初患眼内障之时,其眼不痛不涩不痒,头不旋不痛,而翳状已结成者,宜金针拨去其翳,如拨云见日而光明也。今具其略于后。开内障图∶圆翳(初患时,见蝇飞花发垂蚁,薄烟轻雾,先患一眼,次第相牵,俱圆翳,如油 浮水中,阳看则小,阴看则大,金针一拨即去。)滑翳(翳如水银珠,宜金针拨之。)涩翳(翳如凝脂色,宜针拨之。)浮翳(脏形睛之深处,细看方见,宜针深拨之。)横翳(横如剑脊,两边薄,中央浓,宜针于中央浓处拨之。巳上五翳,皆先患一目,向后俱损。初患之时,其眼痛涩,头旋额痛,虽有翳状,亦难针拨。独偃月翳、枣花翳、黑水凝翳,微有头旋额痛者,宜针轻拨之。)冰翳(初患时头旋额痛者,眼睑骨、鼻颊骨痛,目内赤涩,先患一眼,向后翳如冰冻坚白,宜于所过经脉,针其 穴,忌出血,宜针拨动,不宜强拨。)

偃月翳(初患时微微头旋额痛,先患一目,次第相牵俱损,翳一半浓一半薄,宜针,先从浓处拨之。)

枣花翳(初患时微有头旋眼涩,眼中时时痒痛,先患一眼,向后俱翳,周遭如锯齿,轻轻拨去,莫留短脚。兼于所过之经,针灸其 。)散翳(翳如酥点,乍青乍白,宜针拨之。)黑水凝翳(初患时头旋眼涩,见花黄黑不定,翳凝结青色,宜针拨之。)惊振翳(头脑被打筑,恶血流入眼内,至二三年成翳,翳白色,先患之眼不宜针,牵损后患之眼宜针之。)虽不痛不痒,其翳黄色、红色者,不宜针拨。翳状破散者,不宜针拨。中心浓重者,不宜针拨。拨之不动者,曰死翳,忌拨。独白翳黄心,宜先服药,后针之。若无翳者,名曰风赤,不宜针。白翳黄心(翳四边白中心黄者,先服逐翳散,次针足经所过诸穴,后用金针轻拨。若先患一眼,向后俱损。)乌风(无翳,但瞳人小,三五年内结成翳,青白色,不宜针。视物有花为虚,宜药补,不宜药泻。)肝风(无翳,眼前多见虚花,或白或黑,或赤或黄,或见一物二形,二眼同患,急宜补治,切忌房劳。)五风变(初患时头旋额痛,或一目先患,或因呕吐,双目俱暗,瞳子白如霜。)

绿风(初患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眉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先患一眼,向后俱损,无翳,目见花或红或黑。)黑风(初患时头旋额偏痛,连眼睑鼻颊骨痛,眼内痛涩,先患一眼,向后俱损,无翳,眼见黑花。)青风(初患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先患一眼,向后俱损,无翳,劳倦加昏重。)雷头风变(初患时,头旋恶心呕吐,先患一目,次第相牵俱损,瞳神或大或小,凝脂结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久病咳喘乏力少气呼多吸少自汗耳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