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怎么治?

  • 进行性肌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原性骼肌变性疾病。

  •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 按类型及累及的部位表现各异,大体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及不同程度的运动碍。

  • 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主要通过对症处理。

  • 不仅影响运动系统,还可累及视觉、中枢经、管、消化系统等,重症者可影响寿命。

  • 多预后不良,经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改善。

按类型及累及的部位表现各异,大体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

  •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多在3岁之后发病,下肢较上肢明显,可见动作笨拙,行走缓慢,易跌倒,上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困难。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

  •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多于2~10岁发病,进展缓慢,初期为上肢近端及肩胛带肌无力,早期出现颈、肘、膝、踝,伴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面部肌肉正常。

  • :一般为5~20岁,一般以面部先受累,表现为面部表情淡漠、闭眼、示齿力弱,上下嘴唇增厚,双臂不能上举等。

  • :初期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逐渐累及肢体远端,后期见有踝关节挛缩,最终失去行走能力。

  •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多在40岁左右起病,出现对称性眼外肌无力、,后逐渐表现吞咽、构音困难。

  •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肌无力主要表现在四肢的远端,以伸肌的无力和萎缩最明显。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该病可从新生儿起病,多发病在少年期,进展缓慢,表现为多系统损害(包括内分泌、心脏、神经、眼部等),双手握拳后松开费力、用力闭眼不能迅速睁眼、视力减退、、“斧状脸”、抬头困难、多睡、、男子、女性、心慌、、、抑郁等。

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依靠肌磷酸激酶测定、肌电图、肌肉活检、、超声心动图、。

肌磷酸激酶广泛存在与骨骼肌、心肌及组织中,通过其含量的测定,判断有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心肌损害等。

用于判断鉴别肌源性损害和神经源性损害。

通过肌肉活体组织病检了解其病理变化,可用于确诊。

可以用于全部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的检查。

用于观察、测量心脏大小、心内结构、大管位置、血流方向和速度、及心功能测定。

通过心电图检查有无等异常情况。

医生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依据病史、症状、肌磷酸激酶测定、肌电图、肌肉活检、基因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

肌磷酸激酶显著升高,数十倍至数百倍于正常值。

  • 提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肌纤维大小不一,结缔组织增生,可见肌纤维坏死和再生,肌活检标本中可见散在嗜酸性肥大肌纤维,缺乏炎症浸润。

  • Dystrophin组织化学染色呈性反应。

可检测出DMD基因一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或一个或多个外显子重复。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肌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容易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混淆,这些疾病有少年型脊症、肌张力低下型、特发性肌炎等。

  • 如果出现上述类似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

  • 医生主要通过病史、症状、肌磷酸激酶测定、肌电图、肌肉活检、基因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主要通过对症处理。

  • 适当的训练,适时应用康复支具支撑患儿的肢体,尽可能保持和延长患儿独立行走的能力。

  • 针灸、推拿、按摩等均可延缓严重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关节挛缩的发生。

  • 小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降低肌酸磷酸肌酶平,但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

不仅影响运动系统,还可累及视觉、中枢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重症者可影响寿命。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家系调查或可进行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如果已经怀孕,可进行基因检测确定发病的风险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原性骼肌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及不同程度的运动碍。本病可由多种遗传方式引起,其临床表现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许多类型。

数十年来的病因研究相继提出了管性、经性、肌纤维再生错乱和缺陷等学说。但大量的研究据表明,细膜缺陷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三分之一新生男婴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

(1)Duchenne型(DMD)  是肌营养不良中最高、病情最为严重的一型,常早年致残并导致死亡,故称为“严重型”。几乎所有患者均为男孩,女孩患病极为罕见。患者多在3岁之后发病,可见患儿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无力,致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称Gower征。随病情发展累及肩带及上臂肌时,则双臂上举无力,呈翼状肩胛,萎缩无力的肌肉呈进行性加重,并可波及肋间肌。假性肌肥大最常见于双侧腓肠肌,因肌纤维被结缔组织和所取代,变得肥大而坚硬。假性肌肥大也可见于三角肌、股四头肌等其他部位的肌肉,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随无力的加重及关节活动的减少,可出现肌腱挛缩及关节强硬、畸形,大约在12岁左右便不能站立和行走。不少患儿伴变,多有异常。部分患儿智力低下。大约在20岁,患者多因、部感染及等死亡。
(2)Becker型(BMD)  与DMD相似,区别要点主要在于病程长,发展相对缓慢,有一段正常的生活期,故称之为“良性型”。本型一般在5~20岁发病,大约在出现后20余年才不能行走,四肢近端肌肉萎缩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腓肠肌肥大常为早期征象,肌受损及畸形较少见,智力一般正常,大多可存活至40~50岁。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多于2~10岁发病,初期常表现上肢近端及肩胛带肌无力,数年后逐渐累及骨盆带及下肢远端肌群,一般以胫骨前肌和腓骨肌无力和萎缩最为明显,少数可伴有面肌轻度无力。本型常在早期出现颈、肘、膝、踝关节挛缩,几乎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损害。
为常显性遗传病,男女均可罹患,发病年龄差异很大,一般为5~20岁。病变主要侵犯面肌、肩胛带及上臂肌群。面肌受累时表现为面部表情淡漠、闭眼、示齿力弱,不能蹙眉、皱额、鼓、吹哨等。由于常合并口轮匝肌的假性肥大,以致上下嘴唇增厚而微噘,同时病变会延及双侧肩胛带及臂肌群,常为不对称性,以致患者双臂不能上举,外展不能过头,出现梳头、洗脸、穿衣等困难。由于肩胛带肌无力、萎缩,表现为明显的翼状肩,有的表现为游离肩或衣架样肩胛。可见三角肌、腓肠肌假性肥大,心肌受累罕见,晚期才累及骨盆带肌群,病情进展缓慢,一般预后较好。
(1)LGMD1A型  多在青壮年期间发病。初期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逐渐累及肢体远端,后期见有踝关节挛缩,病情进展缓慢,最终失去行走能力。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平升高,肌电图(EMG)呈肌源性损害。
(2)LGMD2A  临床严重程度不一,大部分表现较轻,发病年龄4~15岁。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近端无力,呈对称性,后累及肩胛带肌群,多于30岁左右丧失行走能力。有些患者可有腓肠肌假性肥大,但程度较轻,后期可有小腿肌挛缩、、血清CPK水平明显升高。
(3)LGMD2C(重型儿童性肌营养不良,SCARMD)  病情严重,部分病例有类似DMD的病程,其他多介于DMD和BMD之间,发病年龄为3~12岁。首先侵犯骨盆带肌,以后波及胸部、颈部肌,还伴有心肌受累,一般不影响智力,多有腓肠肌假性肥大,常于10~13岁丧失行走能力,30~40岁出现呼吸衰竭,血清CPK水平明显升高。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在40岁左右起病。首先出现对称性眼外肌无力和(或),后逐渐表现吞咽、构音困难,进展十分缓慢。少数患者以作为首发症状,有些患者伴有轻度的面肌、咬肌、颞肌以及肢带肌等的无力和萎缩。
目前已将该型肌营养不良分为4个亚型,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Ⅰ型、Ⅱ型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型、Ⅱ型。该类肌病的共同特点是,肌无力主要表现在四肢的远端,以伸肌的无力和萎缩最明显;无及自主神经损害的表现;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其中有些类型的病理学检查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相似。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的病理特点与其他类型的肌营养不良不同,肌纤维坏死和再生少见,而主要改变为肌纤维周边大量的肌浆块形成,内核肌纤维明显增多,纵切面可见核链形成。此外还可有选择性Ⅰ型纤维萎缩。
强直型肌营养不良为多系统损害疾病,除肌萎缩、肌无力和肌强直外,还有内分泌系统损害,如、、、乳房肿大和卵巢功能下降;心脏损害,如、;神经损害,如、、多疑;眼部损害,如晶体浑浊和,有些患者还伴有运动感觉性周围。

(1)血检查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是重要而敏感的指标,以假性肥大型升高最明显,肢带型次之,面肩肱型轻度升高或正常。在假性肥大型的早期CPK增高最为显著,晚期活性下降。此外,血清、激酶及也是较敏感的指标。和也常升高。
(2)尿肌酸测定  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增高。
(1)肌电图  松弛时可出现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缩短,平均波。
(2)骨骼肌CT或MRI检查  通过多部位骨骼肌的CT或MRI影像检查可了解骨骼肌损害的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3)肌活检  ①形态学:光镜和电镜下显示骨骼肌的病理改变见前所述。②骨骼肌基因产物——蛋白的测定。
(4)心功能检查  90%DMD患者伴有心脏损害,一般心电图检查多可出现,异常R波,V1导联S波变浅,深的Q波,P-R间期缩短,以及等异常。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在心功能检查方面常有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障碍等异常表现,而在其他类型心脏受累均较少见。
(5)  采取患者外周血,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直接检测或间接进行连锁分析,从DNA水平上进行诊断。如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中检测外显子的缺失或其他类型的基因缺陷。另外有针对性的二代测序也对确定诊断及产前诊断有重要义。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参考家族遗传史,再加血清酶、肌电图和肌活检的性发现常可确诊。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疗法及一般支持疗法,包括应用、、、、以及等。适当的功能锻炼,进行各关节充分被动运动,针灸、推拿、按摩等均可延缓更严重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关节挛缩的发生。
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对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是有价值的。干是一种能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的始祖细胞,有报道,静注射正常可使mdx大鼠造血功能重建,并部分恢复受累肌细胞Dys的表达。因而干细胞移植在近年来也成为DMD治疗研究的又一热点。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能根治吗?如何治疗?

刚刚过去的9月,是由美国肌肉营养不良症协会(Muscular Dystrophy Association, MDA)设定的肌营养不良症公众意识月,旨在为了提高人们对肌营养不良症(Muscular Dystrophy,MD)的研究,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认识。,本文将带您了解肌营养不良症的主要类别与症状。

不止DMD-肌营养不良症类型与症状盘点

M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是由关键的、合成肌肉所需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可导致患者发生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肉丧失。这些突变除了从父母处遗传获得制外,也有少量MD从新的基因突变中产生。目前已知的MD类型超过30多种,不同MD影响的肌肉区域不同,其病因和症状各不相同,可大致分为常见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和罕见的先天肌营养不良症。

DMD是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类型,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DMD患者约占所有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三分之一,在男婴中的患病比例高达1/3500。DMD是由负责产生肌营养不良蛋白 (Dystrophin) 的DMD基因的突变引起。肌营养不良蛋白负责维持肌肉纤维的结构,DMD基因的突变导致了功能性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乏,使肌肉纤维在每次使用肌肉时都有受到损害的风险,从而引起病人的肌肉会逐渐退化。DMD的最初症状通常发生在1到3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开始出现跑步、跳跃或站立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就需要轮椅。尽管目前的治疗手段通常可以减缓肌肉退化的症状,但DMD患者的寿命通常收到肌肉退化的严重影响,患者活到30-40岁的情况并不罕见。

BMD以德国医生Peter Emil Becker的名字命名, 他在1950年代首先发现了这种疾病与DMD之间的区别。与DMD类似,BMD也是由DMD的基因突变引起。该种基因突变导致的是肌营养不良蛋白被截短,但仍保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性作用。 BMD的发病主要集中在男性中,发病概率大约在1/18,000在1/30,000 之间。由于BMD可能是由DMD基因的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在患者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患者通常在10岁以后才会出现症状,症状可能包括心脏、肺、关节和骨骼肌的多种问题。大多数病人能够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需要使用轮椅。

EDMD是一种罕见的、进展缓慢的肌营养不良症,通常会引起骨骼肌和心肌的肌肉无力。EDMD的成因相较于DMD来说较为复杂,多数病例是由EMD,FHL1或LMNA基因中的突变引起。 EMD和LMNA基因与建立肌肉细胞内核膜蛋白有关,而核膜的缺陷会导致肌肉出现功能性问题。 FHL1基因以不同的亚型存在,对肌肉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EMD和FHL1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这种类型的EDMD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来说更为明显。LMN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以以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方式遗传,该基因的突变对男性女性的影响相近。

FSHD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涉及到面部、肩部和上臂肌肉的肌肉萎缩,全世界大约有870,000人患有FSHD。FSHD的进展相当缓慢,但患者的发病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都可能有很大差异。FSHD症状可能早于婴儿期开始或在成年后期开始。大多数患者在20多岁和30多岁时首先出现FSHD症状。FSHD可由两种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导致。其中一种类型(FSHD1) 约占FSHD患者的95%,该种突变导致4号染色体的DNA片段缩短,D4Z4单元部分缺失,但缺失的部分不属于某一特定基因。另一种FSHD类型(FSHD2)被认为是由SMCHD1中的遗传突变引起的。总的来说,FSHD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影响一个或多个其它的基因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LGMD是一类以肢带区域或肩膀和臀部周围的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统称,含有多种类型,大多与影响肌肉功能性蛋白质产生的基因突变有关。LGMD的发病率大约在1/14,500与1/ 123,000之间。LGMD可以出现在儿童早期和中年晚期,通常进展非常缓慢,与LGMD相关的肌肉退化会导致摇晃步态和难以到达头顶,心脏和呼吸肌也可能在晚期受到影响。

DM是晚期肌营养不良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20至30岁左右的成年人中出现最为集中,发病概率大约在1/8,000左右。患者通常会经历肌肉的收缩延长,并且在之后难以放松肌肉,在随意收缩和放松肌肉方面有困难。DM有两种类型,分别在DMPK基因和CNBP基因出现异常的扩增现象。在异常扩增严重程度增加的情况下,MD有可能最在出生后出现,即先天性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OPMD是一种以控制眼睑和喉咙的肌肉出现萎缩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大约在40到60岁左右出现症状,最初的症状通常为吞咽困难和眼睑下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的肩部或骨盆的肌肉力量可能会减弱,可能会延伸到腿部肌肉群。OPMD由PABPN1基因的缺陷或突变引起,这种突变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出现异常构型。这种异常蛋白质在肌肉细胞内部会产生结块并妨碍肌肉组织的正常功能,并最终引起肌肉细胞死亡。

TMD是一种远端肌营养不良症,以踝关节到小腿胫骨的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主要特征。TMD在芬兰相对其它地区较为普遍,发病概率在1/10,000左右。TMD是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TTN基因突变引起。TTN携带了肌联蛋白的基因,在骨骼肌和心肌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肌肉收缩提供稳定性和灵活性。TTN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产生错误的肌联蛋白,引起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破坏正常的肌肉收缩。TMD症状的严重程度受TTN突变类型的影响,并且因患者而异。患者通常在35岁左右发病,并且病情进展非常缓慢,在最轻度的TMD患者中,症状可能不被注意。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ies,CMDs)是一系列肌营养不良症的统称,其特征是从出生或生命早期开始就出现肌肉无力和消瘦/萎缩症状。CMDs同样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再生的。

贝特莱姆肌病一种罕见的进行性CMD,目前报导的案例少于100例。该病可能在胎儿时期出现,胎儿可能表现出在子宫内的运动减少。患有贝特莱姆肌病的婴儿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和斜颈,患病儿童经常会出现肌肉发育延迟的情况,习得坐立和走路的时间相较于未患病儿童较晚。

FCMD在1960年由日本学者福山首先提出,是一种几乎只在日本发现的CMD,发病率在1/25,000至1/50,000左右。FCMD患儿从出生起就有低肌张力,面部肌肉无力。FCMD也可能损害大脑发育,导致患儿出现智力障碍和言语发育迟缓,甚至视力出现损伤。

MEBs主要发生在芬兰,顾名思义,该病影响骨骼肌、眼睛和大脑。患有这种疾病的婴儿存在低肌张力、认知障碍、智力迟钝和严重的发育迟缓现象,患者还可能出现眼部问题,甚至导致失明。

RSMD是一种罕见的CMD,发病率目前处于未知状态。患者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肌肉无力。脊柱周围的肌肉会随发育变弱,与脊椎相接的关节会出现异常,导致颈部和背部僵硬。

UCMD是一种以出生时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不佳为表型的CMD。 除了肌肉无力之外,手指和腕关节可能产生多动现象,髋部、膝盖和肘部有紧绷感,有些可能还会发展为脊柱侧弯。

WWS是一种罕见的CMD形式,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尚不明确,在先前意大利的一项小型研究表明,WWS的发病率大约在1/100,000左右。患有WWS的婴儿表现出进行性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部分患儿会出现视力障碍和视神经损伤,可出现眼球异常肿大或白内障。


写在肌营养不良公众意识月末

除了本文介绍的关于DMD的基因治疗药物以外,还有大量的针对其他类型MD的基因治疗药物,以及使用外显子跳跃、RNA干扰和终止密码子疗法的创新治疗药物,分别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大量制药公司与研究机构开展的基因治疗疗法开发合作也为该领域的突破带来帮助。

另外,Muscular Dystrophy News Today在九月推出了“30 Days of MD”系列报道,在9月的30天内记录了30名MD患者的故事,在分享故事的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对MD患者群体的关注与支持。

未来,OBiO GeneTherapy将持续关注各种疾病领域的基因治疗疗法开发,也希望基因治疗能够早日落地,真正造福人类。

和元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载体CDMO平台可提供从非注册临床研究用质粒和病毒生产、基因治疗新药临床申报整体方案到基因治疗临床样品及商业化GMP生产的整体服务,服务产品包括基因和细胞治疗用质粒、腺相关病毒、慢病毒、腺病毒、多种溶瘤病毒以及基因疫苗等新型基因载体。

基于近4500m2的基因载体研发生产综合平台、近7000m2的基因载体GMP生产平台,以及2020年启动建设的近8万平米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和元将持续专注于基因治疗CDMO服务,助力基因治疗造福人类。


来源:本站原创 19:48

2020年9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I, DM1)是最常见的成人发病性肌肉营养不良。患有这种疾病的人遗传了重复的DNA片段,导致了重复性RNA的毒性堆积。因此,天生患有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人经历了渐进性肌肉萎缩和虚弱以及其他各种衰弱症状。CRISPR-Cas9是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

2020年9月23日讯/BIOON/---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I, DM1)是最常见的成人发病性肌肉营养不良。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了重复的DNA片段,导致了重复性RNA的毒性堆积。因此,天生患有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人经历了渐进性肌肉萎缩和虚弱以及其他各种衰弱症状。

CRISPR-Cas9是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校正导致各种疾病的基因(DNA)缺陷的技术。几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改变了这种技术的作用方向:用一种他们称之为RNA靶向Cas9(RNA-targeting Cas9, RCas9)的方法来修饰RNA。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2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