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什么地方工厂多好找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份关于“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议案引发热议,让蓝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窘况浮出水面。

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宁愿送快递、送外卖都不愿意进工厂潜心钻研、学习一门长久傍身的技术?从长远的职业规划来看,送外卖与进工厂哪种更有利?

你如何看待“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阅读完本文后,欢迎在评论留下你的观点。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作者:魏婉、王林、李剑平,本文观点属于作者,供各位朋友参考。


“现在的年轻人去哪儿啦?”

浙江台州一家汽车模具企业的招聘情况,令老板很纳闷。模具属于“制造业之母”,企业模具生产车间都装备了数字化机床,年轻人只要潜下心来,扎实学习三五年模具制造和设计技术,一辈子都受用和“吃香”。但他们车间里的工人目前都以四五十岁为主,很难招到年轻的学徒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份关于“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议案引发热议,让蓝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窘况浮出水面。

人社部数据显示,在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58个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预计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本该在岗位上孜孜以求、精练技能的“蓝领”都去哪儿了?为何不再立志成为领域内不可或缺的“能工巧匠”?

做直播、开网约车……在数字经济的催生下,灵活就业为年轻人开辟了就业新思路。国家统计局披露,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灵活就业者已达2亿人,相比于约7.5亿的总就业人口,灵活就业人员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其中不少人是从工厂“逃离”的。

争分夺秒送快递、风里雨里送外卖……“薪资少、工时长、强度大”才是不少年轻工人离职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周广肃认为,作为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的劳动生产效率及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可能让许多传统行业“黯然失色”。比如,不同统计口径显示,外卖骑手平均月薪在4500元至5000元之间,多的甚至上万元,更遑论网络主播等。

“不自由”也是许多年轻工人“出逃”的原因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北汽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汽车工人吴端华表示,当代高学历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就业意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份时间自由、环境自由的工作,远比“机械、重复、价值含量低”的一些工厂工作有吸引力。

“蓝领”短缺,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燃眉之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山东青岛等地调研时发现,许多制造业、外贸企业在“疯狂招人”,甚至有家2000多人的企业专门雇用了11家中介公司帮忙招聘。而另一方面,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这种就业结构错配的现象,吴端华认为,这是因为蓝领人群与岗位需求之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就业效率。他认为,我国蓝领群体普遍存在低学历、低技能现象,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与制造业升级所需的岗位技能并不匹配。这也是工厂“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新业态带给年轻工人更多选择,但也给这些以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为代表的城市“新蓝领”带来不少新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就带来一份《关于建议应重视对网约工这一新的劳动群体权益保障的提案》。

“新蓝领”服务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城市生活中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临着租住不稳定、城市融入难等问题。李大进通过查阅司法判决发现,外卖系统里不仅有算法,还藏匿着许多法人公司,由此形成的合同关系正把网约工的权益死死捆住,让不少人成为无劳动合同、无社会保险、无劳动保障的“三无”群体。

这也是灵活就业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从传统行业中走出来的B站某UP主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型职业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UP主看起来门槛低、赚钱多,但正因如此,竞争非常激烈,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内容长青,不容易脱颖而出且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哔哩哔哩发布《2021 B站创作者生态报告》:青年创作者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若只是跑腿送外卖,到一定年龄可能就力不从心了,但如果在制造业的话,你的技术本领越磨越硬,发展前途更广阔一些,可以成为大国工匠、国家栋梁。”吴端华认为,目前这种“新蓝领”就业具有不可持续性。比如无人配送技术推广后,现有骑手何去何从?又如何满足未来新蓝领的技能要求?

周广肃也表示,技能提升才是长久保障,能否在工作中不断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成长极其重要,建议年轻人关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权衡。

先进的制造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投身其中,且蓝领群体的就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另一头连着社会稳定。因此,产业工人“空心化”问题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地方政策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

“提升工厂吸引力是关键。制造业不要老抱怨年轻人不愿进厂,要多想想怎么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曾湘泉建议,从权益保障、体制机制、职业教育、就业效率等多环节入手,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年轻人拥抱实体经济。

他提议,各地政府实施加速折旧等对制造业企业优惠的税费制度,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努力改善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包括增加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研究制定实施制造业企业连续工资补贴,落实工人权益保障,支持和规范中介服务等有利于制造业长期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等。

作为蓝领工人代表,吴端华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人社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扶持创新性招聘模式发展,比如短视频平台“直播带岗”,实现蓝领群体就业与工厂招工的高效率匹配;二是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平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从产业升级、蓝领就业、商品交易等多方面与实体经济融合,实现合规健康发展。

一份研究报道显示,2020年我国蓝领在线招聘市场规模为228亿元,并将在未来5年里以每年超40%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85亿元。去年12月,新能源领军企业宁德时代联合人力资源主播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发起的“直播带岗”专场,累积观看人次超过25万,超过1000人报名应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认为,像这样通过提交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接受平台管理和受众的实时监督,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岗”拓展了市场的规模、广度和深度,降低信息匹配成本,增加了整体的社会福利。

1月25日,在中铁长安重工有限公司西安阎良生产基地,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企业搭起青年员工成长“阶梯”

记者在走访浙江台州企业时发现,企业老板们给青年员工搭建成长“梯子”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产业转型升级、一线员工“招工难”的倒逼,因为生产设备要升级换代、技术要进步,不提升一线员工知识素养与技能水平,根本适应不了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另一方面,是出自企业申报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走向资本市场的客观需要。比如,有一些项目申报条件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要占到企业员工的10%以上。

企业重视青年员工的学历与技能提升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力资源和品牌的投资。企业建设和培养一支知识、技术和技能密集型的员工队伍,其市场估值往往要比普通同类型企业高出许多。

据浙江万邦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军介绍,该企业实施员工学历与技能提升政策后,有近20名员工参加了各类学历与技能提升班。在职青年员工拿到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每个月分别补贴4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中级、高级职称每月分别补贴800元、1000元。读书期间工资照发,学费全额报销。

在回应当地一批企业青年员工学习提升的需求时,浙江开放大学玉环学院院长庄益平建议,要坚持“学历、非学历”并举的办学方向与社会公益原则,学费可由政府补贴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各出一部分,教学、考试“不放水”,全方位促进素质、能力提升,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青年就业者终身学习才是长久保障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陈勇说,企业很多管理岗位在选人时有一个硬指标,就是要求大专学历及以上。因此,工作以后的培训进修格外重要。

陈丽丽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毕业后,到浙江万邦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当出纳。公司财务部同事就引导她,你不可能一辈子做出纳,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技能。她就跨专业报考了浙江财经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独自啃书,一门门考出来,直到毕业。现在陈丽丽已经是公司的财务总监了。她也不断告诉财务部新来的员工,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隆中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林兰1998年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玉环学院档案管理专业毕业后,在这里一干就是20多年。2004年、2021年,她先后回到母校在职就读行政管理专科、工商管理本科。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和身边同事们的选择来看,林兰认为,在职就近免试入学、实行学分制的各类学历和技能班比较受年轻工人欢迎。隆中控股公司有50多名青年员工,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升,成长为企业的中层干部和技术、业务骨干,工资收入与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在今年两会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时介绍,报告增加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两句话,强调了“增强适应性”的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有效举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哪里工厂多打工的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