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千伏线路离植物的安全距离是多少?

施工期主要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因素有:施工噪声、扬尘、施工废污水、固体废弃物、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

1、施工机械设备是主要的噪声源,主要施工机械有混凝土搅拌车、推土机、挖掘机等。

为了减轻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 施工单位应采用满足国家相应噪声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同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

② 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制定施工计划,严格控制施工时间。

③ 运输车辆在途经声环境敏感点时,应尽量保持低速匀速行驶。

④ 除抢修和抢险工程外,施工作业限制在昼间进行。中午十二时至十四时尽量用噪声源强小的设备。因混凝土浇灌不宜留施工缝的作业和为保证工程质量等作业,需要延长作业时间、在夜间连续施工的,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公告附近居民,取得周围居民的谅解。

⑤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挡以减小施工噪声影响。

2、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于变电站场地平整、塔基土建施工中的土方开挖,土石方、材料运输时产生的道路扬尘等。扬尘源多且分散,属无组织排放,受施工方式、设备、气候等因素制约,产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尾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车辆运行。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1)施工时,应集中配制或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后运至施工点进行浇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产生扬尘;此外,对于裸露施工面应定期洒水,减少施工扬尘。

(2)车辆运输散体材料和废弃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避免沿途漏撒,控制扬尘污染。

(3)施工临时中转土方以及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应定期洒水或采用土工布覆盖,避免扬尘污染对该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4)变电站场地平整、塔基建设等施工现场应设置硬质、连续的封闭围挡,围挡高度不低于1.8m,并设置洒水降尘设施定期洒水。

(5)进出场地的车辆限制车速,场内道路、堆场及车辆进出时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或避免产生扬尘。运载土方的车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路段行驶,控制扬尘污染。

(6)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防治公示制度,在施工现场将工程概况、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建设各方责任单位名称及项目负责人姓名、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向社会公示。

(7)合理安排工期,对土层扰动大的作业期避开干燥大风天气,以减轻扬尘源强;对未开工或临时停工的建设用地,应当对裸露地面进行防尘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铺装或者遮盖。

(8)使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车辆,并要求施工单位加强维护检修。

本工程施工废污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少量施工废水。其中施工废水主要包括雨水冲刷开挖土方及裸露场地产生的溺水,砂石料加工水、施工机械和进出车辆的冲洗水。本工程变电站附近为王告水,线路跨越洋头河以及龙窝水,水质目标均为II类,需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保护。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1)变电站:对于站址施工生活污水,通过设置临时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定期清掏;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洗车用水、喷洒降尘或配制混凝土。

(2)线路施工:施工废水经混凝沉淀处理后用于洗车用水、喷洒降尘或配制混凝土,严禁施工废污水乱排、乱流,避免污染环境;施工生活污水可利用沿线居民民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3)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场地周围的拦挡措施,建设临时导流沟,避免暴雨冲刷导致污水横流进入王告水、洋头河以及龙窝水。尽量避免雨季开挖作业。

(4)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含油设施的管理,避免油类物质进入附近水体,同时严禁在王告水、洋头河以及龙窝水河道附近冲洗含油器械及车辆。

(5)沉淀池的泥浆应及时固化,用于基坑回填,并及时绿化。

(6)施工单位要落实文明施工原则,禁止弃渣弃入水体,禁止将施工废污水排入王告水、洋头河以及龙窝水。

(7)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含油设施(包括车辆和线路施工设备)的管理,避免油类物质进入附近水体,同时严禁在附近水体冲洗含油器械及车辆。

施工废污水影响结论:在做好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对周围环境和王告水、洋头河以及龙窝水的影响较小。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变电站场地平整、塔基开挖施工产生的临时弃土、弃渣,变电站建筑施工产生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施工期严禁将固体废物堆存或倾倒入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1)通过土石方平衡尽量减少临时中转土方。

(2)线路施工产生的临时弃土弃渣及时覆盖,用于塔基周边回填复绿;变电站场地平整产生的弃土应集中堆放保存并覆盖,用于站外低洼地回填。

(3)为避免施工垃圾及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机构及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培训。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别收集堆放,并分别委托城管部门、环卫部门妥善处理,使工程建设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置。

(4)禁止将弃土渣、生活垃圾等堆放在王告水、洋头河以及龙窝水及其上游河流河道范围内。

(5)开挖土料、材料堆放均在塔基区占地及施工临时用地内解决,不得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置临时弃土场、堆土场。

 施工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在做好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施工固体废物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本工程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变电站场地、塔基开挖、施工临时占地对土地的扰动、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影响。

(1)变电站、进站道路、塔基建设永久占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

(2)变电站、塔基建设以及材料堆放场、施工临时道路等占用土地,会破坏植被,造成区域生物量受损。

(3)变电站土地平整、塔基开挖及回填,改变土壤结构,引起水土流失;施工临时堆土如处理不当亦会引起水土流失。

 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

(1)合理布置施工场地

因本项目架空线路分别在苏区镇永坑村附近的N58-N61塔段、苏区镇永光村附近的N45-N49塔段、苏区镇黄布村附近的N37-N39塔段靠近目前规划中的广东省生态红线区域(见附图15-2)。因此,施工过程需妥善布置施工场地,建议将施工场地布置于远离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同时在运输过程中也应遵循尽量远离生态保护红线的原则,避免人为扰动。

建议业主以合同形式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开挖范围及开挖量,多余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应采取回填、外运等方式妥善处置。

①变电站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痕迹,按照设计要求对变电站内外空地、进站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和草皮。

②线路施工完毕,对塔基四周及施工临时占地损坏的植被进行恢复,恢复植被应当为当地物种。

①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应先行修建排水设施,做好临时堆土的围护拦挡。

②开挖时将生、熟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先回填生土,再将熟土置于表层并及时恢复植被。

③对开挖后的裸露开挖面用苫布覆盖,避免降雨时水流直接冲刷,施工时开挖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应回填,临时堆土应在土体表面覆上苫布防治水土流失。

④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序,避开雨季施工。

⑤塔基基面挖方时,对挖方边坡按规定要求放坡,并且一次放足,对基面进行综合治理,部分塔位设置护坡、挡土墙,并在塔基上坡侧修砌永久性排水沟。

⑥变电站、塔基区四周依据区域地形修筑框格植草护坡及排水沟,尽量减少因施工作业和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

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塔和主柱加高基础,尽量减少降基,最大限度地适应山地地形变化的要求,同时尽量采用原装土开挖基础,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建议在塔杆地基开挖之前,先根据设计图纸,对每个桩号地面高程进行复核,然后进行开挖。在开挖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科学管理,规范施工,塔杆地基开挖应与土地平整同时施工,这样可以相对缩短土壤裸露时间,减少破坏土壤和植被的面积;此外施工中在满足所需土料的前提下减少破坏原地貌,减少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

(6)加强施工噪声的管理

①设置隔声屏障,避免在动物繁殖期及哺育期进行高噪声的施工作业,以减少对动物的惊扰。

②塔基基础尽可能采用人工开挖方式,减少爆破作业,降低施工噪声对周围鸟类等动物的惊扰

在输电线路塔基施工图确定时,应结合地形图对其现场动植物情况进行复核调查,如发现珍稀保护动植物,应优先通过塔基位置微调进行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对涉及的保护植物进行移植,保护动物则进行巢穴迁移。

6、本项目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

(1)变电站站址现状为茶山,站址周围及线路沿线主要为山地和林地为主。

(2)本项目架空线路生态保护目标如下:

N58-N61塔段生态保护红线:苏区镇永坑村附近的N58-N61塔段架空线路南侧距离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约40m;

N45-N49塔段生态保护红线:苏区镇永光村附近的N45-N49塔段架空线路南侧距离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约33m;

N37-N39塔段生态保护红线:苏区镇黄布村附近的N37-N39塔段架空线路南侧距离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约210m。

本项目施工期在严格采取了以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极为有限。

生态影响结论:本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小范围和短暂的,随着工程建设结束,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后对生态影响也将逐渐减弱,区域生态将得到恢复。因此在采取以上生态保护措施后,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不会造明显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10千伏高压线施工安全距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