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疫情搞的都不知道做什么工作稳定了,什么职业前景好?

公开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增量创历史新高,北京地区预计毕业生人数达到26.8万人。同时,受到全球经济压力和疫情的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为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专场招聘和供需对接等活动,抢抓毕业生求职黄金期、冲刺期,促进2022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记者注意到,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明确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给予多项扶持,同时将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要求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面对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就业环境,部分毕业生深陷就业焦虑之中。同时,考公热、考研热、灵活就业等多个趋势同时显现,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择业观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当下“就业难”更多体现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青年失业率走高释放了哪些信号?如何看待当下年轻人的不同就业选择?对于上述问题,新京报邀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对当前就业形势及热点问题做出解读和回应。

5月29日,江苏南京,大学生在招聘展台前咨询。图/IC photo

就业数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

新京报:今年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从目前应届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压力较大。造成今年“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陈李翔: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本身的问题。疫情肯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受国际经济、国际环境的影响,另外中国经济本身也在一个转型过程中,最近整体经济下行的趋势反映在就业端上,会有比较大的压力。现在青年就业问题确实是压力比较大的。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一个数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其中青年失业率达18.2%。与过往历史数据相比,这个数据是否在高位?原因是什么?

陈李翔:当然,这个数据最近一个阶段在持续走高,的确给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号,劳动力的供给和目前经济状况不太适应。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整个经济环境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选择了裁员,引起失业。

新京报:当前阶段就业压力大,更多是数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

陈李翔: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一直是相互交织的,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目前很难说到底是数量上的压力更大,还是结构性的压力更大。

从数量上来看,首先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总量能不能“包得住”这么大规模的就业人口。从国家人口发展阶段看,这个就业人口规模处于相对高点,这就需要经济规模能够支撑起这么大规模的就业,但是在短时间内,我们看到的是经济下行的状态,所以这个矛盾就会一下子凸显出来。

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技术变革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初次就业者、已就业从业者的技能结构和技能提升情况能否适应当前经济形态的变化。很多研究发现,就业人员能力面上的确存在压力,例如有研究提出,到2030年每个人都至少有30%以上的技能需要更新,面对如此大量的技能提升需求,教育和培训的响应速度往往是跟不上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育变革有一定周期,但是市场和技术并不以教育周期规律为转移,因此会有阶段性不适配的状况出现。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1年已经达到57.8%,接近60%,正在逐步从普及化阶段迈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是指18-22岁的年轻人,有多少在高等院校就读。如果这个年龄段有大量的人在高校,那么一方面会带来就业年龄的延后效应,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就业意愿和就业选择上会有所不同,“人往高处走”,受高等教育程度越高,对所谓“就业体面程度”的要求越高,他们在选择上会更加多元化,例如,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工作幸福感更高的工作肯定更受欢迎,这也是结构性矛盾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形态变化与发展应当更好地兼顾到人的发展的需求。

年轻人就业意愿每一个时代都在变化

新京报:今年以来出现“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的传闻,同时不少“互联网大厂”一边裁员一边招聘,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陈李翔:这与互联网行业的特征有关。互联网企业既处于经济大环境当中,也处在全球性的行业震荡之中。从未来发展走向上看,能够感受到互联网经济存在创新机制不够、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另外,这个行业的市场反应周期比传统经济、实体经济要来得更加迅速。

一边裁员一边招聘,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去评判对或不对。其实不单单是企业用低成本劳动力来压减成本问题,另一方面,还是关乎创新性。互联网行业是个比较年轻的行业,需要有新的动力来驱动创新。在创新问题上,往往能够看到一种现象,一些所谓资深、成熟的员工,到了一定阶段会处于平稳状态,在创新动力和能力上是在下行的,所以很多企业希望通过新的年轻员工带来更多创新驱动。从求职者角度,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尽可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创新上始终保持年轻的活力。

新京报:即使工厂给予技能型人才更高的薪酬,仍有一些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他们宁愿选择一些新业态中更灵活的工作,如跑外卖、送快递等。这些年轻人似乎普遍对制造业基层工作前景不看好。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陈李翔:这个问题相对复杂,其中有一些显性原因是看得见的,整个社会的薪酬分配机制目前还不是特别合理,比如说此前我们制造业的竞争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靠劳动力的价格,因此对于一线劳动者特别是制造业劳动者的薪酬分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层次相对较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另外一个时期,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依靠数量,更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转型升级,制造业一线的劳动环境条件、职业体面感也在不断改善,但社会意识并未完全跟得上这种变化,所以很多人仍然认为制造业就等于苦脏累险,仍然有很多家长跟孩子讲“从事制造业又没面子收入又低”。

新京报:近年来,硕士生、博士生当骑手、直播带货成为热门话题。国家也在鼓励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有哪些利与弊?

陈李翔:能够看到,年轻人对于稳定、持续在一个专业领域深耕的选择没有之前那么强烈。实际上不少高学历学生做这个选择是过渡性的,不排除是在找到更合适的工作之前,把这当做一种养活自己的方式。

不可否认,新经济形态的存在对于就业的拉动力是非常强的。这一类工作既然叫灵活就业,其灵活性、自主性更强,又恰恰契合了年轻人对就业体面的需求。

年轻人的就业意愿、就业选择,以及对就业体面的理解,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变化的。年轻人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身当前状态的工作来养活自己,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也鼓励年轻人理性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新京报:当下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公考热”,很多人调侃“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对此您是否认同?

陈李翔:这种调侃实际上有夸大的成分。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就业体面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现在疫情冲击、大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这就成为更多人的阶段性选择,是非常典型的“用脚投票”。

如果整个经济的活力越来越强,新的就业形态出现,可能也会吸引到更多年轻人。实际上,目前多股不同的潮流其实是并存的。就好像“围墙”,有人选择辞去公务员到市场当中创业,也有围墙外的年轻人希望能够进入比较稳定的工作氛围中,大家的选择是越来越多元的。

政府部门多措并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新京报:政府部门最近推出了很多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就业见习岗位募集、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等,这些工具短期内对于稳定就业起到什么作用?

陈李翔:就业问题最核心在于岗位开发。经济下行状态当中,就业岗位的供给规模相对在减少,如何有效开发岗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所以各种各样的措施,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社会政策、财政政策,其实都在试图促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出来。

说到见习岗位募集,其实除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外,大多数年轻人不理解制造业一线具体是做什么,仅仅是印象中觉得“干活又苦、工资又低”,这个时候见习岗位就可以发挥作用,让年轻人进行社会体验。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对岗位有更真实深入的认知,增强对其社会价值的理解,就有可能在这个岗位上持续做下去。

见习期一般来讲并不长,实际上就业见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服务的一种方式,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学习和引导,是年轻人理解社会、理解就业、理解工作的一种途径,相当于从走出校门到走入社会的一个衔接。

新京报: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您还有哪些建议?

陈李翔:当前各相关部门各系统包括社会力量都在想办法进行岗位开发,以及进行人岗匹配的对接服务。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能够尽快打破经济状况下行局面,这是“基本面”,否则稳定就业的压力仍然会存在。

从就业者来讲,在能力的开发上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保持终身学习和终身进步的能力;另外,年轻人敢于创新、有活力,在创新当中寻求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也会是更有价值的方向。

编辑 巫慧 林野  校对 付春愔

  记者 施诗 上海报道

  速览全球市场,聚焦财经热点。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全球财经连线。

  上海发布重振经济50条措施

  在5月31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严守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底线、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6月1日起,在做好防疫管理的前提下,上海将加快企业、园区、楼宇等全面复工复产。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序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重振,上海近日制定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共包括八个方面50条措施。下面我们重点聚焦三个方面来解读。

  政策发力稳就业、保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疫情之后,如何稳就业、保民生,成为加快经济复苏和重振过程中的关键,围绕稳就业,《行动方案》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我们来连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

  恢复人才信心 重振城市雄风

  《全球财经连线》:本轮疫情使上海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在稳就业方面提出哪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您怎么看此次的政策力度?

  姚凯:本次上海市加快经济复苏和振兴50条里面,把保民生、促就业作为重头戏。(首先)在保就业方面分为直接性和间接性的政策,可以说是多管齐下,基本涵盖了财政、金融、行政、市场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资源,形成了一揽子(政策)组合拳,从根本上综合加以考量。第二是把保民生、促就业和上海市的产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既有短期复工的快速修复的功能,另一个方面也考虑到如何促进上海经济社会的振兴和快速的发展,所以又有面向长远的战略意图。

  首先是间接(政策)。本次《方案》中提出要保微观市场主体。在促进就业的市场主体中,中小微企业是主力,也是吸纳就业最大的主体。所以本次《行动方案》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最终的指向是稳定就业,提振经济。“缓免减退补”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能够增强小微企业的信心,提高竞争力,带动就业。另外对一些困难的行业发放消费券,带动相关行业的复工复业,从而带动岗位的需求。比如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提倡以点带链,打通产业链,增加复产复工率。文旅行业线上销售发放消费券,通过振兴消费市场,促进企业复工,带动就业岗位的繁荣,同时促进文旅行业转型,()相结合。

  在直接性推动就业(政策)方面,第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开发社区公益型岗位,加大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岗位、社区工作者岗位招聘力度,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着眼于未来抗疫能力、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是提出鼓励各区招聘中小学的优秀师资。在双减政策条件下,一方面带动了就业,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能力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第三是要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提高就业岗位的供给,而且推出的岗位中不低于50%是提供给大中专学生。这对于提高就业岗位的质量和数量都非常有帮助,也是政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感的彰显。

  此次政策的一个闪光点是上海政府提出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补贴进一步促进就业。不是直接发钱,而是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提高了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减少企业要求的能力和个人所具备的技能之间的能力差,我称之为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大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要适应现在新型技术的要求,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传统的行业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甚至包括疫情期间对各行各业的新要求,这对当下大学生和求职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性的帮助。

  《行动方案》还提出对灵活就业这种新的就业形态的关注和监管。这种用工方式在全国解决了两亿多人的就业,在上海也大有用武之地。要注重对从事灵活就业人士的社会保障、工作保障。这次提出加强监管,就是要规范对这个行业的管理,提高对这种新的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和工作保障。

  所以本次《行动方案》的政策,既有间接性的做法,又有直接促进就业的做法。既有适应于当下疫情之后对就业的恢复、提升上海形象的做法,又考虑了上海的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政策体系,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人才最好的待遇就是尊重,上海此次系列政策的出台,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上海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诚意。疫情之后很重要的是恢复信心,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拳,加快复工复产进程,加速实现经济的恢复和重振,从而修复人才对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心。希望以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为契机,上海市能够继续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恢复好人才对于上海的信心,相信上海一定能够重振城市的雄风。

  提升自身技能 加强就业指导

  《全球财经连线》: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共22.7万人,较去年增加2万人,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如何破解年轻人就业难题?

  姚凯:从全国来看,今年比去年(毕业生)增长了167万,总量达到1076万,是史无前例的。上海的情况也是增长幅度比较大,(毕业生)22.7万,比去年增加2万人,所以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年轻人就业,我觉得首先还是立足于以确定性来应对就业岗位的紧张,和疫情下的不确定环境,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培训,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另外是要增加包括求职技能在内的技能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能力需要提高。高校学生不应局限在所学专业,比如理科生可以适当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通识能力,文科生则可以增加编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知识和技能。

  国家提出以高质量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提出给予一定的创业补贴来促进就业。当然创业这条路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是我相信必然有一部分人能够通过创业创造未来。

  此外,同学们要将眼光放远,我最近提出“就业一体化”的概念,国家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中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高校加强产学研融合 企业增加人才培养意识

  《全球财经连线》:就业难的主要症结在于求职者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或者求职者与岗位信息之间存在错位,如何解决就业中“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姚凯:主要是两个不匹配,一个是能力的不匹配,一个是信息的不匹配。

  首先,现在岗位所需要技能和能力,往往和我们高校里培养的大学生的能力存在着不匹配。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的方法方式,可能和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快专业的精准匹配,增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加快产学研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二个方面,企业要胸怀社会责任感,增加对于求职者的职前培训,增加见习岗位,增加人才培养的意识。

  第二个方面就是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大学生不一定都掌握。如果能够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减少信息不对称,就能够盘活存量,更好实现就业“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的优化,提升就业效率。

  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校方管理层很重要。最近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的校长、院长等领导直接下基层、下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然后通过就业指导部门给予同学充足的市场就业信息,搭好桥梁。对于政府来说,要及时推出紧缺人才指数,人社部门要及时提供社会、企业各方就业岗位信息。建议举行大学生云招聘,有需求的单位进行带岗直播,这种方式在传达信息方面有规模优势。在市场中介组织方面,通过智能化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手段,更好地促进岗位和就业人员的匹配,并且实现信息的推送。

  支持产业链恢复活力

  上海此轮疫情给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类市场主体带来了挑战。《行动方案》如何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为产业链恢复活力提供了怎样的支持?进一步的解读,让我们来连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

  《行动方案》涉及面广 、施策对象精准 多措并举

  《全球财经连线》:此次《行动方案》凸显了哪些特点?

  沈开艳: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非常及时,是所有上海人、上海企业在封闭两个多月后非常期待的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至少有六个方面的特色。首先,方案涉及面较广,从生产端到需求端,可以说覆盖了上海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从生产端来看,行动方案着重强调要为各类市场主体,为企业纾困解难,要全面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复市,要多措并举地稳外资、稳外贸。

  从需求端来看,主要看点是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和全力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这里谈到了阶段性缓缴五险一金、税款税收优惠、房屋租金减免、多渠道地给企业减费让利、以及发放稳岗补贴等措施。

  稳外贸外资方面也有一系列方案,其中特别强调,要着力稳定外资外企的预期与信心。

  第二个特点,出台措施比较实。一方面,许多政策都要拿出真金白银来。比如,对困难行业职工给予每人600元的一次性稳岗补贴,对个体租户免除6个月的房屋租金,以及对新进大学毕业生每个企业给予2000元/人的补助等。

  另一方面看,许多指标都是量化的。比如,电费等要提供10%的财政补助,新增的非营业性客车牌照会增加4万个,国有企业必须要有5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吸纳量。这些量化指标,我认为很实。

  此外,《行动方案》也提出鼓励和引导商业综合体、商业楼宇产业园区等给予中小微企业6个月的房租减免等很详细的指导。

  第三个特点是施策对象非常精准。既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外资企业,还有劳动者(就业人员)与消费者。

  第四个特点是组合式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比如,上海市副市长吴清提出,此次政策主要体现在“缓免减退补”这5个方面,即缓缴、免除、减征、退税、补贴,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第五个特点体现在《行动方案》的实施期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时间特别短,方案有效期从6月1日开始,12月31日结束,只有7个月。

  我认为,这一次的措施完全是针对疫情的,并非上海的长期发展战略。其精准性体现在,希望通过这7个月的时间,能够使得上海从疫情影响中迅速恢复、振兴起来。因此,上海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说基本盘还是稳住了,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依然可以延续。

  第六个方面,我觉得此次《行动方案》一个很大的特色在于所涉及的政府部门特别多。这一次我们看到,各区政府,商务委、交通委、公安局、人行上海总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保局、财政局、城乡建设委员会,甚至包括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等,全部参与,部门非常之多。这说明整个上海坚定不移地全力支持此次恢复和重振计划。

  全面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

  《全球财经连线》:针对恢复和重振产业链,《行动方案》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将如何分别从上中下游发力,助力疏通产业链?

  沈开艳:产业链、供应链方面,首先体现在全面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产业链在正常链条下循环起来。

  第一,《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对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的支持与指导,其中包括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一切不合理限制、取消审批制,这意味着真正全面的复工复产复市。

  第二,对一些重点行业企业,如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一些制造业企业提出,要支持这些企业以点带链,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复工,以稳步提高企业达产率。同时,《行动方案》还提到了批发、零售、金融、物流、房地产、建筑行业也要进行复工达产,甚至谈到了抓抢农时、推动各类农业生产单位复工复产等。

  另外,产业链离不开交通和物流。这一次,《行动方案》对畅通国内国际物流运输通道也有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加快推广使用全国统一互认的通行证。这一次要提出,推广使用全国统一互认的通行证,提升跨省运输转载运行的效率。还要推广无接触物流方式,提高货运通行效率。

  我们知道,上海的外资企业众多、比较发达,外资企业也在上海的生产经营的产业链中间。这一次,《行动方案》也专门提到要多措并举地稳外资、稳外贸,比如建立重点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专员服务机制,实行专人跟踪服务,帮助重点外资企业解决复工复产、物流运输、防疫物资等等突出问题;同时还提出,要保障重大外资项目顺利推进,启用重大外资项目线上服务系统,线上线下协同;还要保证在谈的、签约的、在建的项目尽快恢复运转。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产业链的运作包括了方方面面,其他的包括为企业纾困解难、降税减费等等,也是一些重要的措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亟需推进要素流动

  《全球财经连线》: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经过此次疫情,上海应如何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长三角地区又该怎么做?

  沈开艳:我认为首先要稳住外资企业。实际上,外资企业在我国整体供应链中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稳外资、稳外企非常重要的。从全球产业链角度看,我国的中高端产品品牌尚未占据特别高的地位,我们所有的优势都在供应链。

  这一次的疫情,确确实实地暂缓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们也看到,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之间都存在一定硬隔离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流、物流方面,要素没法流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暂时受到了一定冲击。

  如果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在未来要继续推进一体化进程,可能更多需要让要素流动起来。首先,要打通物流通道。如果要素无法流通,长三角地区真正的一体化也没法实现。

  第二,长三角区域要做好标准的统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现在也已提上议事日程,涉及到统一市场标准、统一监管标准与手段。如果长三角地区都不能率先实现统一大市场,更谈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呢?所以在疫情之后,一些标准体系要率先在长三角地区统一建立起来。

  助力外资外贸走出疫情影响

  外资外贸是上海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支撑。因此,上海商务部门如何稳外资、稳外贸备受关注。

  此前,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受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上海稳外贸稳外资面临严峻挑战,但上海外贸外资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顾军强调,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全力稳定企业在沪发展的预期和信心。

  《行动方案》的出台将如何重振外资外贸企业的信心?我们来听听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的观点。

  政策出台及时、覆盖面广

  《全球财经连线》:《行动方案》在稳外资稳外贸方面明确了哪些重点?政策中有哪些亮点?力度如何?

  王思政:总体而言,整个政策出台的及时性、紧迫性、针对性、实用性,都体现得比较好。上海城市的特色跟武汉、北京不太一样,所以围绕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围绕5个中心的建设,此次政策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宽的。

  尤其是外资外贸方面,最大的亮点是对整个集装箱的航运、物流方面,堆场的相关费用,集装箱的滞纳费有补贴的举措,这在全国各地以往的政策当中都不太有出现过。

  这是因为上海航运中心是世界级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去年有4700万标准箱,比第二名的新加坡多了将近1000万标准箱。所以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可能不一定量大,但整个加起来,量是很大的。

  此外,《行动方案》对原有的一些相关政策有非常明确提前。这意味着资金使用的效率会提高。整体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力度。

  有助于确保外部市场前景稳定

  《全球财经连线》:《行动方案》特别提到,深入实施本市高质量落实RCEP的若干措施,帮助企业开拓RCEP成员国等自贸伙伴市场。具体来看,RCEP对上海稳外贸起到哪些作用?

  王思政:这与上海的贸易中心建设是紧密相关的呼应。RCEP于今年的1月1号开始实施,应该讲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自贸协定。涵盖15个国家,关键是世界经济老二老三——中国、日本在里边。这15个国家的体量、经济体量、贸易体量都占了全世界差不多30%。

  上海又是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口岸贸易城市,整个口岸的对外贸易,占了世界超过3%,大概要在3.2%至3.3%左右,这个体量非常非常大。所以RCEP在今年1月1号起开始执行后,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还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当前全世界有逆全球化趋势, 但RCEP协议签订之后,我们初步测算, 15个国家有90%的货物贸易就可以零关税,所以还是非常有效的。

  这次专门提出来,也是因为上海作为最大的一个口岸贸易城市,在这一块相关的政策执行下去之后,应该也可以确保我们在外贸上,中国的外部市场有一个稳定的前景。

  做好稳定企业家信心工作 抓紧政策落实是关键

  《全球财经连线》:在此轮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外资企业的投资信心有所下滑。那么应该如何优化投资结构、重振外资的信心?怎么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王思政:结构是下一步的事情。“50条”实际上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主要是加倍努力,特别是点对点地做好工作。

  确实信心是有打击的。所以整体来看,这一波救活企业,稳定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期非常重要。对外资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包括我们的一些重点企业、目标企业;包括比如美国商会、欧洲商会、日本商会等等,都要做好工作,表明我们的一个态度。

  不管怎么说,虽然在这波疫情当中受伤很重,但是上海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上海的海派文化在国际上有独特的吸引力,这同样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虽然打击很大,但是我相信经过努力,上海会回来的。

  上海还具备一个关键的基础条件。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从全世界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转变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上海和长三角又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理论上,必然会吸引、培育和诞生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所以很多企业还是下定决心要来(上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向前看,关键是什么?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抓落实。

  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其实以前也出过一些比较好的政策,但最后在落实上往往时间花了很长、有效性不够,反而把政策放空了。这一次,50条政策在这么困难的前提下出台,应该讲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这段时间也听了企业家的意见,从企业家的意见来说,那当然政策越优惠越好,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接下去大家要统一思想,抓紧尽快落地,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一条经验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现在同样是这样的状况。

  如果说抗疫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果,那么接下来要打好大上海经济保卫战。抗疫不是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基层这次在抗疫方面,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接下来要转变理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要把经济搞好,企业是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的细胞,要提振企业家的信心很重要。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教研组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研组工作总结1

  本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音乐教研组紧紧围绕校领导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课程标准,以激发学生的艺术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标,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全体音乐教师立足岗位,团结协助,尽心尽职,顺利而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组织学习,制订教学计划

  开学初,组织全校音乐老师进行学习,认真钻研《20xx音乐新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感悟《新课标》的理念,丰富组员的理论水平。

  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组计划。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教材内容和年段要求,努力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制订了个人的教学计划、科研课题计划,并在日常教学中认真执行。

  二、认真备课,优化音乐课堂

  根据学校要求每个音乐教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分析教材,分课时备课,突

  出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中以新课标教育理念为指导,重点强调课堂常规的规范化,突出欣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音乐考评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三、完善管理,做到责任到人

  本学期完善了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的管理,提高了使用率,规范了使用要求,明确了使用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并配合学校完成了南京市中小学装备管理示范学校的验收工作,为更好的开展音乐教学打下了基础。

  四、开展活动,提高教学能力

  1、定期组织主题研训活动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开展主题研训活动,针对小学生音乐课堂常规的养成、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音乐期末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关探讨,大部分老师都能按时意见,提出自己最佳的教学方案,互相讨论研究,共同进步,做到了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除此之外,还学习有关课改教学方面的新理念,及一些优秀教案、论文及合唱视频等,并认真做好笔记,注重了多媒体在教学教学中的运用。

  2、参加各级音乐学科听评课活动

  音乐组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做到教学五认真的同时,还多次外出参加市、县听课活动,在听课、评课与研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不断思考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教研组内还通过展示课、公开课、研讨课等活动来进一步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本学期共上校内研究课7节,展示课5节,评课十多节。

  3、积极开展音乐社团活动

  本学期,音乐组每位教师发挥个人专长,积极承担各类音乐社团的培训任务,共开设古筝、舞蹈、合唱、竖笛等5个社团课程,并根据学校要求,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社团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我校的艺术教育品质!

  五、竞赛评比,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20xx年9月,我校舞蹈团学生表演的舞蹈《我爱跳舞》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专场文艺演出竞赛活动,获得县一等奖,受到专家及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20xx年11月9日,市际三校联谊活动在我校举行,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崔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疫情结束什么行业发展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