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脑瘫不是一独立病种,而是有如下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脑内病变为静止的,而运动功能障碍是进行性的;

2.随意肌不能完成随意动作;

3.常合并脑发育不全、癫痫、感觉障碍、语言困难、听力

减退和视力低下等;4.姿式异常。

特点:肌肉张力增高,肌肉变得比较僵硬;诱发牵扯反射亢进,和牵拉速度有关,牵拉速度越快,亢进程度越强;中脑中枢与脑干网状结构失衡。

痉挛状态下,深层腱反射亢进并有病理反射,如膝反射亢进和踝震挛。

痉挛的好发部位,在围产期有上肢屈肌、肩内收、内旋肌、肘、腕、手指屈肌、拇指屈入手掌、下肢内收、屈曲和内旋肌、踝跖屈肌;后天形成的痉挛,三角肌痉挛致肩外展、腓肠肌痉挛致足内翻。

可以波及到全身,常见于椎体外系脑病,病变位于皮质运动区、底节、中脑、脑干中枢、小脑及其通路、脊髓。外周神经和肌肉自身也有病变。

在一个固定的体位不断的变换各种姿式;是不规则的扭动,持续性而且有一定的节律;这种状态,在睡眠以后自己消失。

小脑病变使协调动作功能和运动感丧失;平衡功能障碍,轮替动作不良,计量障碍;讲话不清,肌张力降低,反射低下。

存在着广泛的脑损伤,始发肌和拮抗肌群张力同等增高,关节全范围活动都有阻力,非常僵硬,有时候为齿轮状僵直。

多学科合作、语言训练、上肢OT为主、下肢PT为主。

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争取站立,预防挛缩和骨性畸形;需要做石膏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异常的体位;需要佩戴支具的,目的是解决动态的畸形。

副作用:嗜睡、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耳鸣、力弱、注意力减退。

副作用:力弱、肌毒性。

(3)内毒杆菌毒素局部肌肉内注射

(1)Chandler骨盆内闭孔神经切断术

(2)胫神经肌枝部分切断术

(3)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4)肌腱转移或部分转移术

(6)Dywer跟骨截骨术

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1888年由Charles Dana首先提出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肢体疼痛。

1908年Robed Abbe为一前臂疼痛的病人做了首例手术,称之为“Dana手术”。虽收到止痛效果,但术后失输入神经的肢体呈松弛状态。

1913年Foester,术中切断腰3脊神经后根以维持肌四头肌痉挛状态,保持伸膝功能。他第一次在术中用电刺激法测定。当年报告159例的经验。

1970年Kottke为改善手的功能首次行颈段SPR。

1973年法国Gros在东京报告了50例术后情况,称之为改良的Foester手术——每条神经5个分支中的一个不切断。

1974年Sindou研究发现有隔离纤维位于脊神经进入区。

1976年Gros区分肌群为有用组(腹肌、股四头肌、臀大肌、腓肠肌)和有害组(屈髋肌、内收肌、比目鱼肌),同时发现临界效应,临界效应是指针对下肢的手术后偶对上肢有益。

1977年Fasano观察到刺激的扩散作用于受刺激范围以外的肌肉。

1982年南非Peacock建议注意保留括约肌功能。为此,需将手术部位向下移到腰骶平面。

此后, Tsuji 提出扩大椎板成形术。还有不少作者强调用椎板翻开术替代椎板切除术,以避免晚期发生脊柱侧弯。

SPR手术前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 体格检查:检查因痉挛状态使关节活动受限程度,有无骨的畸形、关节脱位和脊柱侧弯。

2. 功能检查:按病儿年龄观察躯干和肢体的功能发育情况,判断发挥正常功能所需肌力和痉挛对自主运动的影响。

3. 步态分析:对制定手术方案非常有益。

SPR手术前的体格检查包括()
A. 关节活动受限程度
B. 有无骨的畸形、关节脱位

解析:SPR手术前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因痉挛状态使关节活动受限程度,有无骨的畸形、关节脱位和脊柱侧弯。

稍增高,伸屈时偶有阻力

肌张力中等增高,有折刀感

肌张力明显增高,活动困难

上表是肌张力Ashworth评级,分为五级。第一级肌张力正常;第二级肌张力稍微增高,伸屈关节时,偶尔感到阻力;第三级是肌张力中等增高,有折刀感;第四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关节活动困难;第五级患肢屈伸僵硬,是最严重的一级。

SPR手术中文名称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所谓选择性有三方面含义。

1.病例的选择:SPR手术主要是用于治疗痉挛型脑瘫;

2.手术节段的选择:要根据脑瘫患儿肌肉痉挛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支配神经节段;

3.术中神经后根的选择:要根据神经根刺激仪的刺激结果,选择刺激阈值低的神经小束予以切断。

1.麻醉:气管内吸入麻醉,凡术中影响观察肌肉收缩反应的麻醉,如肌肉松驰剂均不宜使用;

2.手术部位:取腰骶部正中切口,根据脑瘫患儿肌肉痉挛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支配神经节段,通常选择L3-S1节段;

3. 手术步骤:(1)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避免破坏两侧关节突间的关节,保留小关节,可以避免手术以后产生继发性的脊柱侧弯;(2)中线切开硬膜,显露L3—S1从硬膜出口处的神经根;(3)将后根与前根分开。

某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SPR手术。手术体位是俯卧位,术前先做体表定位,确定是否位于要求的L3到S1范围。

     图1            图2            图3

上面几幅图显示了SPR手术的操作过程。图1显示的是将椎板切开以后显露的白色硬膜;把硬膜从正中切开,用牵引线向两侧牵开,将脊神经前后根分开,分成几个小束,用橡皮片做牵引(图2)。每一个分开的神经束,要用电极刺激,由图3可以看到电极。

      图4            图5            图6

图4是一个神经根刺激仪,显示的是刺激的阈值。每一个神经小束刺激阈值都要做记录。在确定神经刺激阈值以后,选择刺激阈值低的一束,做切断。图5可见用神经钩将要切断的神经小束牵开,然后用剪刀或者刀子剪断。通过神经根刺激仪可以判断神经阈值,由图6可见台下的护士一只手调整刺激阈值的大小变化,由低到高,另一只手摸到要测定的神经根的水平所支配的肌肉位置。

采用“肢动法”观察神经刺激阈值,即电刺激时相应肌肉出现痉挛收缩的时候的神经阈值。选择刺激阈值低的小束用显微剪刀切除5毫米一段。

牵动肌群使达到关节全范围活动,锻炼肌力以增加耐力;对肌肉进行再教育,做新的正确的方式的活动,避免肢体用原方式活动;肌肉训练要持久而保持一定强度;间断用支具配合锻炼。

(五)术后并发症和副作用

5%的病儿术后出现感觉障碍,但是有一半是暂时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恢复;有的术后出现一过性的括约肌失控,就是大小便控制不良,这种情况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恢复;有5%的孩子发生肌张力的低下;有的术中发生支气管痉挛现象。还会出现一过性的小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吸入性肺炎;或者数周内有皮肤过度敏感,术后晚期可能发生脊柱侧弯、后突或者滑脱;还有的出现远期手术区域的神经根粘连。

(六)SPR手术的禁忌证

2.肌张力低下的婴儿;

3.智力低下和关节挛缩严重的肢体畸形患儿为相对禁忌证,手术的好处是便于护理,能够开展康复训练。

(七)SPR和传统手术的关系

SPR和传统手术两者机制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但是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够相互取代。SPR手术可以降低肌肉的痉挛,为康复创造条件;已经形成关节挛缩和骨骼畸形的病例需要传统矫形手术。

当上、下运动神经原的损伤以致肌肉与脑之间的传导中断,或运动中枢障碍导致的骨骼肌随意运动丧失。
在小脑的支配下,以及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锥体外系统的参与作用下,维持肌群动作的平衡和运动的协调,形成所谓共济运动。当上述结构发生病变,使协调动作出现障碍,即为共济失调。
高热持续数天或更长时期,且每日昼夜的温差很小(在1.0℃以内)为其特点,此乃致热物质在血液中长期存在并对中枢给予不断刺激的结果。
刍动物采食之后,周期性地将瘤胃中的食物反排至口腔并重新咀嚼后再咽下,称为反刍。
就是对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可能结局的估计。
疾病发生时,某些症状常依固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同时或在同一病程中先后显现,这些症状就称为综合症候群。
体温昼、夜间变动较大,在1℃以上,但体温不会下降到正常体温为特点的热型。
表现屡呈排粪动作并强度努责,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黏液,是直肠发炎的特征。
49、叙述动物排粪动作障碍的表现形式及临床意义。
动物排粪动作障碍的表现为:(1)便秘。表现排粪费力,次数减少或屡呈排粪姿势而排出量少,粪便干结、色深。见于一切热性病、慢性胃肠卡他或胃肠弛缓,反刍动物便秘,还常见于瘤胃弛缓、积食和瓣胃阻塞等。
(2)腹泻或下痢。表现为频繁排粪,甚至排粪失禁,粪便呈稀粥状,甚至水样。腹泻或下痢是各种类型肠炎的特征,包括原发性、继发性或某些侵害胃肠道并引起其发炎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某些中毒病等。
(3)排粪失禁。即动物不经采取固有的排粪动作而不自主地排出粪便,多是由于舡门括约肌弛缓或麻痹所致。可见于荐部脊髓损伤和炎症或脑的疾病。引起顽固性腹泻的各种疾病,也常伴有排粪失禁现象。
(4)排粪带痛。排粪时动物表现疼痛不安、惊惧、努责、呻吟等,可见于腹膜炎、胃肠炎、创伤性网胃炎、直肠炎及直肠嵌入异物等。
(5)里急后重。表现屡呈排粪动作并强度努责,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黏液,是直肠发炎的特征。顽固性腹泻时,常有里急后重现象,是炎症波及直肠黏膜的结果。
50、动物咳嗽的频度有哪些变化?各代表何临床意义?
咳嗽的频度可分为单发性、连续性、经常性和发作性数种。
(1)单发性咳嗽:骤然发咳,仅一两声。表示呼吸道内有异物或分泌物(痰),异物除去则咳嗽息止。
(2)连续性咳嗽:特征为咳嗽连续不断。一次发咳达十几声甚至数十声。常常带有痉挛性质,故亦称痉挛性咳嗽。见于急性喉炎、传染性上呼吸道卡他、弥漫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幼畜肺炎和猪肺疫、猪气喘病等。
咳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数周、数月、甚至更长者,称为经常性咳嗽,此与经常性刺激有关,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肺结核、猪气喘病等,有时亦可见于肿瘤压迫返回神经末梢。
(3)发作性咳嗽:特征为具有突然性和暴发性,咳嗽剧烈而痛苦,且连续不断,表示呼吸道内有强烈的刺激,见于呼吸道异物和异物性肺炎。
51、请问中性WBC核左移与核右移有哪些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杆状核阶段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为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多者,称为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迫切需要,骨髓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核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称为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败血症等。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为3叶核)称为核右移。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阿糖胞苷)后,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52、淋巴结的急性肿胀和慢性肿胀各有哪些特点?
淋巴结的急性肿胀,通常呈明显的肿大,表面光滑,且伴有明显的热、痛(局部热感、敏感)反应。淋巴结的慢性肿胀,一般呈肿胀、硬结、表面不平,无热、无痛,且多与周围组织粘连,有难于活动的特点。
53、叙述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1.相对性增多 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性增多,多为暂时性。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水摄入减少、利尿、大面积烧伤、大汗、多尿等,换气过度和肾脏疾病,使体内水分丧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犬和猫也见于焦躁不安和兴奋,且通常在1h内恢复正常。

2.绝对性增多 多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少数病例是由造血系统疾病所致。

(1)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畜、高原环境等。剧烈的体育运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红细胞也可一过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见于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如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犬猫肾脏肿瘤、肾盂积水、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鼻纤维瘤、肝脏肿瘤。

54、试述引起体温升高的病因。
(1)感染性因素:常见的感染性因素有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上述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其原因是由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而释放出致热原而导致发热。
(2)非感染性因素:① 抗原—抗体反应;② 无菌性坏死产物的吸收;③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④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⑤ 皮肤散热减少;⑥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55、试述呼吸节律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上,常见的呼吸节律异常变化如下:
(1)吸气延长:特征为吸气异常费力,吸气的时间显著延长,提示气流进入肺部不畅。
(2)呼气延长:特征为呼气异常费力,呼气的时间显著延长,表示气流呼出不畅,从而出现呼气困难。
(3)间断性呼吸:特征为间断性吸气或呼气,即在呼吸时,出现多次短促的吸气或呼气动作。
(4)陈-施二氏呼吸:特征为呼吸逐渐加强、加深、加快,当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而后呼吸中断。约经数秒乃至15~30s的短暂间歇以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5)毕欧特氏呼吸:特征为数次连续的、深度大致相等的深呼吸和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6)库斯茂尔氏呼吸:特征为呼吸不中断,发生深而慢的大呼吸,呼吸次数少,并带有明显的呼吸杂音,如啰音和鼾声。
56、根据发热经过的特点可将发热可区分为几种不同的发热类型?
在发热的过程中,根据其经过的特点,可区分为下列3种不同的发热类型。
1.稽留热:高热持续数天或更长时期,且每日昼夜的温差很小(在1.0℃以内)为其特点,此乃致热物质在血液中长期存在并对中枢给予不断刺激的结果。
2.弛张热:昼、夜间有较大的升、降变动(可变动于1.0~2.0℃)为其特点,可见于许多化脓性疾病及败血症,小叶性肺炎以及非典型经过的某些传染病(如腺疫等)。
3.间歇热:在持续数天的发热后,出现无效期,如此以一定间隔期间而反复交替出现发热的现象,称为间歇热。根据疾病的性质、程度与类型不同,热的持续与间歇期可有长短不同的变化,通常依其病原性有毒(致热性)物质周期性地进入血液的规律为转移。
57、动物有哪几种呼吸类型及其临床意义如何?
根据胸壁和腹壁起伏变化的程度和呼吸肌收缩的强度,将其分为3种类型:
(1)胸腹式呼吸。健康动物一般为胸腹式呼吸,即在呼吸时胸壁和腹壁的动作很协调,强度也大致相等,因此亦可称为混合式呼吸。只有犬例外,正常时即以胸式呼吸占优势。
(2)胸式呼吸。其特征为胸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是一种病理性呼吸方式(犬除外).
(3)腹式呼吸。其特征为腹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胸壁的活动却极轻微,也是一种病理性呼吸方式。
58、皮肤和可视粘膜的颜色变化各代表哪些临床意义?
皮肤颜色可呈现苍白、黄染、发绀和潮红等病理变化。
皮肤苍白见于大出血、各种慢性贫血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皮肤黄染又称黄疸,见于各类肝病、胆管阻塞、溶血性疾病等;皮肤发绀见于严重呼吸器官疾病、心力衰弱、呼吸困难及某些中毒等;

皮肤潮红见于发热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局部炎症等。
检查结膜颜色变化时,还应注意黏膜上有无出血点或出血斑。结膜上有点状或斑点状出血,常见于败血性传染病、出血性素质疾病,如猪瘟、马血斑病、急性或亚急性传染性贫血等。
59、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问诊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有:
(1)问诊:就是以询问的方式,听取动物所有者或饲养、管理人员关于病畜发病情况和经过的介绍。

(2)视诊:就是用肉眼直接地观察病畜的整体概况或其某些部位的状态,经常可获得很重要的症状、资料。

(3)触诊:是利用触觉及实体觉去感知的一种检查法。(3分)

(4)叩诊:是通过对动物体表的某一部位进行叩击,借以引起其振动并发生音响,根据产生的音响的特性,去判断被检查的器官、组织的物理状态的一种方法。

(5)听诊:是利用听觉去辨识机体在生理或病理过程中所自然发生的音响一种检查方法。

(1)现病史:了解发病时间、地点、发病数目、病后表现、对发病原因的估计、病的经过及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与效果等。

(2)既往病史:解病畜或畜群过往的患病情况。当有群发现象时,更要具体调查、了解当地疫病流行、防疫、检疫情况等。

(3)饲养、治理、使役情况:了解饲料的种类、数目、质量及配方、加工情况,饲喂制度,畜舍卫生及环境条件,使役情况及生产性能等。
60、阐述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体温、脉搏、呼吸三者的变化关系。
体温、脉搏、呼吸数,是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在正常情况下,除受外界气候及运动、使役等环境条件的暂时性影响外,一般变动在一个较为恒定的范围之内。体温、脉搏、呼吸三者的曲线逐渐平行地下降以至达到或接近正常,则说明病势的逐渐好转与恢复。
在特殊情况下,体温曲线与脉搏曲线的变化可能并不一致,如高热的病畜,其体温曲线突然急剧降下,同时由于脉数增多而脉搏曲线上升,因此,可在曲线表上见到体温曲线与脉搏曲线相互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的现象,一方面由于高热的急剧下降甚至降至常温以下,可能并非病情的真正的突然好转,反而说明是机体反应能力的显著衰竭,另一方面同时脉搏次数的显著增多,又反映心脏机能状态的进一步恶化。因此,体温与脉搏曲线的相互逆行变化(曲线表上的交叉)多为预告不良的征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脑共济失调遗传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