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在福建算差的地方?最差可能不是,但也可以按倒数排

福建省三明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15小题)

三明本身就是因重工业而起的城市,市中心在民国初期还是沙县三元镇,民国后期以三元镇为中心划沙县、永安、明溪三县土地成立三元县,建国后因为辟为重工业基地,坐火箭般最后升级为地级市,升级途中和明溪县合并故称三明,只是后来明溪又脱离了。重工业也发展成为今天的三钢集团等,这个三钢集团就位于梅列区,为福建第九大企业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头牌,而梅列区人口仅有18.4万,故人均GDP约18.4万,在全省84个县区中居第五。(以下括号内数字为全省84县区中的排名)。三明市的永安(11)、沙县(17)也不错,三明人均GDP第四居然是泰宁(32),人口超少,旅游资源丰富,也有些工业,第五将乐(34),是林产大县,石灰石资源很丰富,建宁(38),清流(39),三元区(48)精华都被梅列区划走了,明溪(50)难怪被抛弃了,大田(61)尤溪(62)总量还好奈何人口多,宁化(74)杯具吊车尾。

龙岩差一点就说紫金矿业了,还好查一下紫金矿业不在新罗区在上杭县,紫金矿业集团是福建第七大企业,只可惜上杭人口多37.5万拉低人均了,人均GDP约9.45万居全省县区第29龙岩市第二。那新罗区有什么,龙净环保和龙岩的烟草产业等,都是龙头产业,不过新罗区面积大(2678平方公里)人口足(73.4万)人均GDP12万少一点,屈居全省第13,虽然总量很厉害全省排第九。龙岩其他县区情况,漳平(22),作为90年代的县级市工业不错,余下的就比较惨兮兮,连城(46)大概因为冠豸山和机场,永定区(55),龙岩两个市辖区的面积都超大,这个永定区几年前撤县设的,距离太远,实质上还是县,为土楼的代表,武平(56)缺乏存在感,长汀(67)汀州府府城没落至此。

黑马,泉州泉港区,泉港区是从惠安抠下来的飞区,2018年名义增速24.15%,牛不牛,人均GDP19.6万全省第三,牛飞天,石化真乃人间刷GDP第一利器。宁德蕉城区,也就是以前的宁德县,名义增速19.85%,人均10.4万居第23,宁德市区的崛起与宁德新能源ATL子公司以及宁德时代新能源CATL紧密相连,得能源者得财源滚滚。漳州长泰县,厦门的西部邻居,名义增速18.01%,人均12.7万居全省第九,没想到吧,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恐怖如斯,承接了厦泉漳乃至台的产业转移。福州闽清县,名义增速20.32%,简直像磕了大力丸,不过闽清本身就一个一般的县,所以人均8.3万居第45,做好接福州盘的准备了么。

GDP一般都是靠工业刷上去的,如果人口还少,那要人均GDP要飞天的。因此,海沧区(4)和翔安区(6)比思明区(7)还高,但思明区政治地位高,是厦门政治文化金融中心,第三产业高度发达,所以以微弱弱势输于海沧翔安,但湖里区(26)和集美区(25)就差多了,同安作为郊区(原本我才是县城)都掉到第57了,不敢相信。福州大抵如此,只是鼓楼区稳坐第一,大概因为人口少的缘故吧(73.5万)。旅游业的作用不如想象中的大,武夷山是福建旅游第一县没问题吧,人口也不多(23.7万),人均GDP只排在第51位,所以泰宁和连城应该也是靠工业的,泰宁还靠人少,常住人口仅11.4万,为福建倒数第二。

欢迎关注公众号:丝路商学

随着各地陆续发布了2021年统计数据和公报,中国城市GDP100强也陆续出炉。主要变化盘点如下:

GDP前100城市,平均总量8100亿,但是仅28城超过平均水平,上海的经济总量是第100名的14倍。

前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

有24个城市GDP突破万亿,其中万亿城市中最低的是西安,为10688亿元,东莞正式迈入万亿俱乐部。万亿城市贡献了中国城市40%以上的GDP。新晋成员东莞在经济总量超过西安(跃居至第23位),福州由第23位升至第20位,济南第19位升至第18位,合肥由第20位升至第19位。泉州由第18位降至第21位,西安由第22位降至第24位。

从省份来看,江苏有13个城市入围、山东有11个城市入围、广东有10个城市入围、浙江有8个城市入围、河南有7个城市入围、福建有6个城市入围、河北6个城市入围、湖南5个城市入围,这8个省级行政区共有66个城市入围前100大城市。

GDP100强城市:江苏13市全入围,这些城市为何崛起-地球时报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2021年数据,全国33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前100名的城市名单也出炉了。

  第一财经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公开报道梳理发现,2021年GDP百强城市经济总量达到7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69.8%。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苏13个城市全部进入百强,山东和广东分别有11个和10个。从排名变化来看,一些地级市表现十分突出,其中宁德排名上升了12个位次,鄂尔多斯、榆林上升10个位次。

  2021年,位居第100名的城市商丘的GDP为3083.32亿元。由此可见,百强城市门槛比上一年提高了281.2亿元,这是百强城市门槛首次突破3000亿元。

  在百强城市中,GDP超5000亿元的城市共有53个,比上一年多了8个。GDP超过万亿大关的城市共有24个,比上一年多一个,新晋万亿城市是制造业大市东莞。

  在24个GDP万亿城市俱乐部城市中,前十强城市的排名没有变化,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其中,上海和北京均首次超过4万亿元,深圳首次超过3万亿元,成都也接近了2万亿元。第11到17名的城市排名也没发生变化,分别是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和佛山。

  福州排名上升了3个位次,位居第20名,这也是福州首次进入20强行列。同时,福州也是20多年来GDP首次超越泉州,跃升福建经济总量第一位置。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州GDP总量赶超泉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后,省会的优势不断凸显。福州总部经济较为突出,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大企业都比较多,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拥有新大陆(000997.SZ)、网龙(00777.HK)等代表性企业。

  按省份分布来看,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最多,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百强。13个城市中,共有4个城市位列GDP万亿城市行列,其中苏州高居第6位;南京继2020年首次进入十强后,2021年继续稳居第10位;无锡GDP突破1.4万亿元,继续居第14位;南通位居第22。江苏还有2个城市处于8000亿梯队,常州超过8800万亿元,居全国第25位。

  江苏之后,山东以11个位居第二。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虽有21个地市,但只有10个进入100强,比江苏少了3个。虽然进入百强城市的数量没有江苏多,但广东的中心城市十分突出,有4个城市跻身“万亿俱乐部”,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广东省内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另外,广东的山区市多,这些山区市人口总量较小,大量年轻人口流入珠三角。

  在中西部省份中,拥有百强城市最多的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共有7个城市跻身百强。在省会郑州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洛阳之外,河南还有一些人口总量较大的地市也跻身百强。不过,与江浙相比,河南的几个普通地级市在百强中的名次较为靠后,有5个城市位居60名后。这几个普通地级市的人口较多,人均GDP不高。以周口为例,2021年周口GDP3496.23亿元,若按2020年底人口计算,人均GDP约为38761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GDP绝对值排名看,去年有不少城市排名大幅上升,有4个城市上升的名次达到或超过10个。其中,宁德上升了12个名次,鄂尔多斯和榆林上升了11个名次,包头上升了10个名次。此外,九江上升了8个名次,太原和宜春上升了6个名次;东营上升了5个名次。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上升较多的城市,主要是一些普通地级市。省会城市中,排名上升最多的是太原,上升了6个名次,福州则上升了3个名次。

  分析这些城市大幅上升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点:一是“家里有厂”型,比如宁德、潍坊,在一些龙头企业、新兴企业的带动下,这些城市经济快速崛起;二是“家里有矿”型,比如鄂尔多斯、榆林、包头,以及太原、东营等。在去年能源价格走高的情况下,这些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宁德是“家里有厂”型城市的典型。宁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宁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增长5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07.7%,占全市比重78.3%。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已成长为由两个千亿产值和两个200亿产值产业构成的产业集群。

最新!2021年GDP最强50城出炉,三座北方城市成最大黑马_腾讯新闻

中国城市,正在迎来新一轮大洗牌。

产业格局、人口形势、国际局势变迁,疫情、洪涝、能耗双控等因素影响……

全国城市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城市第一梯队的竞争,已从最初的万亿俱乐部,向2万亿乃至3万亿俱乐部进军。

的门槛也提高到了5000亿元以上

,还有部分省会未能晋级50强之列。

作为地位最为超然的两大一线城市,一个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一个是经济和金融中心,未来综合实力仍将遥遥领先。

虽然与京沪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但广深都只是副省级城市,广州更是受制于三级财政,无论行政级别还是城市能级,抑或政策力度都难与京沪匹敌,更多依靠自力更生,能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

遥遥领先。2022年,广州、重庆突破3万亿问题不大,而苏州未来5年同样不乏挑战3万亿的可能。

,而杭州、武汉等地突破2万亿也只是一两年的时间问题。

同时,万亿俱乐部成员,再次迎来扩容,但2021年仅有东莞一城晋级。目前,全国已有24个万亿城市,18个位于南方,6个位于北方。

当然,随着万亿城市大扩容,万亿GDP的含金量也在急速下降,万亿将只是城市竞争的起点,而非终点。

城市经济,可谓你追我赶,不进则退,没有谁能永葆强势。

过去一年,哪些城市守住了经济优势地位?哪些城市受到了挑战?

以1亿元左右的微弱优势,超过南宁,晋级50强城市,成为TOP50城市的“

南宁、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止步于50强之外。

2021年,广州GDP为2.82万亿元,重庆为2.78万亿,广州对重庆的领先优势扩大到300亿元以上。

同时,广深之间的差距,从前几年高峰时期的4000亿元以上,缩小到2400亿元左右。

正如《全国GDP第四城之争,再无悬念》一文的分析,这背后得益于广州完成了产业转型,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动能,以及城市更新的助力,经济发展重回高增长轨道。

自2020年南京取代天津成为内地GDP第十城之后,天津经济何去何从就成了舆论关注焦点,十强城市只剩下北京一个北方城市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这在凯风新书《中国城市大趋势》中有详细论述。

不过,2021年,天津离TOP10仍有一步之遥。

继2020年南京首次超越天津,晋级十强城市之后,2021年天津仍未能反超南京,与南京的差距约为600亿左右。

2021年,城市经济涌现出一批“黑马”,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

在TOP50城市中,进步最大的城市有4个:

借助强省会优势重回省内经济第一大市之位,GDP连超泉州、南通和西安,跻身TOP20城市之列。

,则反超石家庄、绍兴、盐城等城市,排名大幅提升。

潍坊的晋级,一方面得益于工业增长强劲,工业增速超过12%;另一方面则来自投资的贡献,固定投资增速超过16%,其中基建投资超过33%。

如果能保持高速增长,这一目标未必没有实现的可能。

榆林是著名的煤炭大城,而太原所在的山西则是全国产煤第一大省。

过去1年,在全球供应链紧张、通胀高企以及能耗双控影响之下,煤炭产能扩张,而价格大幅上涨,由此带动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的罕见大增长。

这其中,榆林最为典型。2021年,榆林GDP达5435.18亿元,不仅超过了邻省省会太原,而且还超过了襄阳、宜昌,直逼长期领跑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洛阳。

数据显示,2021年榆林全市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5.9%。其中,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

当然,未来能源行业,还会面临美联储加息、全球供应链恢复常态、双碳战略等影响,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值得关注。

2021年,强省会可谓光芒四射。

这一年,不仅成都、武汉等传统强省会实现了再突破,一些向来“弱势”的省会经济实力也迈上新台阶。

不约而同将“强省会提上日程”,有地方甚至喊出了“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的口号。(参阅《强省会!又有7个省会城市集体官宣了》)

过去一年,多个省会经济实力提升:

在福建省,长期以来都是“三城鼎立”的格局:福州为省会,泉州为经济强市,厦门为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

这意味着,福州以20亿的领先优势,时隔20多年,重回福建经济第一大市。

去年,福建出台《关于支持福州实施强省会战略的若干意见》,

这意味着,福州不仅要做强省会,而且还要竞夺国家中心城市。要知道,同属一省的厦门,也曾提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想法。

虽然福州重回福建第一大市之位,但福州与厦门、泉州的良性竞争还会持续。

东北共有4大中心城市:

,占全国副省级城市(共15个)的四分之一强。

据《中国城市大趋势》分析,东北4市之所以能全员晋级,是因为在副省级城市设立的1990年代,东北经济还在全国位居前列。

后来副省级城市再未进行任何扩容,这也导致

等万亿强市仍然只是普通省会。

不过,近年来,东北经济强市被其他省会陆续赶超。加上前几年经济普查,原本已经突破7000亿的多个东北地市,GDP遭遇挤水分,又回到了重新攀上7000亿的历程。

2020年之后,东北各地发展均步入正轨。

从2021年经济数据来看,

以7825.9亿元位居东北第一,在全国排名第29名。

GDP达7249亿元,反超昆明、长春,位列31名,重回东北第一大省会之位。

GDP为5351亿元,位列50名之内。

未来几年,东北有望诞生第一个万亿城市。

目前,内地共有24个万亿GDP城市,其中南方18个,北方6个。

广东独占4席,与江苏并列第一,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全部破万亿。

北方的6个万亿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

那么,谁是下一个万亿城市?

可以看到,东莞晋级之后,9000亿量级城市存在明显断层,这意味着2022年或许将是没有新晋万亿城市的一年。(参阅《又一个万亿GDP城市诞生》)

目前,8000亿量级共有4个城市:

这些城市快则未来2年、慢则2025年之前,都有望跻身万亿城市之列。

而在7000亿量级,则有

等众多城市,这些地方未来5年左右也大概率会有万亿城市诞生,而东北地区也有望实现零万亿城市的突破。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3/4,省域经济最高已经攀升到12万亿以上,市域经济最高也超过4万亿,万亿城市的含金量将与以往有着明显不同。

本文由星云财经网发布,不代表星云财经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为什么这么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