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强迫症药物和双相障碍药物戒掉之后体重多长时间能瘦15斤?

如果你患有双相情感障碍(BD),你有可能还患有另一种并存的疾病,称为共病。事实上,双相障碍患者一生中患焦虑症的几率是常人的六倍。根据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42%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还患有某种焦虑症。这就是为什么医生经常要同时筛查焦虑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


焦虑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某些症状可能看起来相同,这就使患者在这两种情况下的表现、治疗和预后复杂化。患有共病性焦虑症也会增加药物滥用和自杀念头及行为的可能性,所以密切关注迹象和症状是至关重要的。下文是双相障碍共病中排名前六位的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的特征是突发的、反复的强烈恐惧,大约五分之一的BD患者会出现这种症状,在抑郁和双相混合状态的患者中更为常见。身体症状包括胸痛、心悸、呼吸短促、头晕和胃痛,而双相情感障碍会增加惊恐发作的可能性。


2、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在惊恐障碍之后,广泛性焦虑症(GAD)是双相障碍中第二常见的一种共病焦虑症。GAD患者对日常事务(个人健康、工作、社交互动)处于持续过度担心的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症状包括易怒、肌肉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障碍、容易疲劳、烦躁不安或紧张。


3、社交焦虑障碍(SAD)


SAD,也称社交恐惧症,患者在社交场合会经历压倒性的和极端的自我意识。当面对他人时,SAD症状包括心跳加速、恶心、恐慌或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以及害怕评判。一些研究表明,SAD和双相障碍共病的患者患非典型抑郁症(当有积极的事情发生时,他们的情绪会改善),以及其他焦虑症(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症)的几率更高。


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经历可怕的事件后可发展PTSD,通常涉及严重身体伤害的发生或威胁。症状包括高度警觉、敌意、不信任他人、社交孤立、闪回、失眠和噩梦。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双相障碍之间的联系是独特的,因为躁狂和抑郁发作有时都可被视为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更多的焦虑。



超过十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也有特定恐惧症,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常见。恐惧症是一种焦虑症,它的定义是对某种事物极度恐惧或厌恶,导致身体或心理残疾。在许多情况下,恐惧始于儿童时期,一些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在双相障碍的共病中发挥着作用。



关于强迫症是否真的是双相障碍的共病,或者是否是双相障碍的继发性疾病,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无论哪种情况,相关的症状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强迫症的特征是重复的,不需要的想法和行为,如洗手,数数,或清洁。当强迫症和双相障碍同时存在时,这些症状通常在抑郁发作期间出现,在躁狂/轻躁狂发作期间停止。


  双相情感障碍,又叫双相障碍或躁狂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它主要导致情绪、精力和精神功能的异常波动。其特征是抑郁、躁狂、和/或混合症状状态的反复发作。这些症状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工作或学习表现下降,甚至自杀。一般人群一辈子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大约4%。患者约1/3在13岁以前起病,1/3在13岁——18岁之间起病,1/3在18岁以后起病,很明显这种疾病多在儿童青少年期开始发病。

  有这样一位某名牌中学的高才生,今年16岁,平时开朗活泼,成绩优异。2年前,因心情不好,兴趣减退,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差,考试成绩退步、想自杀等抑郁表现1个多月来门诊求治。在服药治疗后,病情很快稳定。好了,就停药了。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兴奋话多,过度乐观,盲目自信,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记忆力好,睡眠需要减少,做事冲动冒险,经常逃课,喜欢出入娱乐场所等躁狂表现。该患者既有抑郁相,又有躁狂相,便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可以引起戏剧性的情绪波动――从悲伤和无望到欣喜若狂和/或易发脾气,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中间往往有一段时间情绪正常。在情绪改变的同时也会发生严重的精力和行为的变化。情绪悲伤和无望或者欣喜若狂和/或易发脾气的阶段分别被称作抑郁或者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症状主要包括:

  1、情绪的剧烈变化――或极度易怒或兴高采烈;

  2、注意力不集中――不断地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3、语量增多――话太多、太快;

  4、思维奔逸,联想加快――变换话题太快;不能被打断;

  5、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对于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持有不现实的信念;

  6、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7、鲁莽行为――挥霍、不负责任、过度地卷入危险的行为或活动;

  8、睡眠需要减少――几天睡得非常少或不睡也过得去,而没有疲倦感;

  9、性欲亢进――性的想法、感觉或行为增强;直接的性语言的使用;

  10、理性判断能力变差;

  11、滥用药物,特别是酒精、安眠药等;

  12、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抑郁发作的症状主要包括:

  1、持续的心情不好――忧愁、悲伤、焦虑或空虚感;

  2、兴趣丧失、无愉快感――对曾经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做事难以有愉快的体验;

  3、精力减退或疲乏感――感到精力不济,容易疲乏或反应迟钝;

  4、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兴奋性下降,动作缓慢,有时会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

  5、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无价值、无助感或不恰当的内疚感;

  6、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减退,难以做决定;

  7、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经常想到死亡或自杀,或试图自杀;

  8、睡眠障碍――睡眠过多,早醒或难以入睡;

  9、食欲改变――食欲降低或增强,

  10、体重改变――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11、性欲减退――丧失性活动的兴趣或乐趣;

  并非躯体疾病或创伤引起的慢性疼痛或者其他持久的身体不适症状。

  一般来说,躁狂和抑郁发作会在一生中反复发生。两次发作之间,多数双相障碍的患者症状会消失,但约1/3的患者存在一些残留症状,一小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存在慢性的未缓解的症状。

  典型的双相障碍包括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称之为双相I型障碍。但是一些患者从未发生过严重的躁狂,而代之以轻躁狂和抑郁,这类情况称之为双相II型障碍。有些患者在1年里经历4次或以上的发作,这类情况称之为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甚至一些患者在1周或1天里经历多次发作。快速循环型常常在疾病的晚期产生,女性比男性多见。还有一种发作以轻躁狂、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即在数小时内)转换为特点,称作双相障碍混合发作。

  双相障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双相障碍常常被忽略或误诊。

  1、双相障碍有时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疾病。

  例如,患者在轻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工作效率高,一般不会主动就医,周围的人也不认为他得了精神疾病;而到了抑郁发作就诊时又容易忽略之前的躁狂症状,因此这部分患者常被漏诊或被误诊。

  2、由于双相障碍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且许多双相障碍患者都存在共病现象,包括强迫症、社交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物质滥用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双相障碍的正确诊断。

  往往在最终确诊之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等,甚至有的患者10多岁发病,到50多岁才被诊断出来。一般双相障碍从发病到最终确诊,大约要经历10年的时间,平均是6―7年。

  3、有时候,严重的躁狂或者抑郁发作包括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

  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是幻觉(听幻觉、视幻觉,或者其他感觉器官感受到不存在的事物)和妄想(错误的、不能被逻辑推理影响或通常的文化所解释的强烈信念)。双相障碍的精神病性症状多是当时极端心境状态的反映。例如、夸大妄想(相信某人是总统或者具有特殊能力或者财富)可能会在躁狂阶段产生;自罪或无价值妄想(相信某人被毁灭或者贫穷或者犯罪)可能会在抑郁阶段产生。具有这些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有时候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4、儿童青少年的双相障碍的症状最初可能被误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的情绪和行为。

  与正常的情绪改变不同的是,双相障碍明显地损害上学的功能,导致其不能胜任学业或成绩不好。性欲亢进是许多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特点。他们情绪极度不稳、脾气大、很易冲动、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多动症样症状。这导致他们被同伴、朋友排斥。他们的自杀比率是一般人群预期的3至4倍。

  双相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和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的改变有关,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也不能忽视。严格来讲,双相障碍是一种终身性脑部疾病。双相障碍患者一生的19%都处在不同的情绪波动中,复发率高,双相障碍自杀成功率远远高于普通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有10%―20%的人死于自杀。我们应该认识到,双相障碍就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生呵护关注的长期存在的疾病。

帕罗西汀和舍曲林属于抗抑郁药,药物适应证中并未明确表示可治疗早泄,更无法判断哪个延时效果好。

当然,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复杂,可能存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使用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治疗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

帕罗西汀为强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增高突触间隙递质浓度而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抗抑郁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而抗胆碱、体重增加、对心脏影响及镇静等副作用均较三环类抗抑郁药弱。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便秘、视物模糊、震颤、头痛、恶心等。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避免显著升高脑内5-羟色胺水平而致“血清素综合征”。

舍曲林是一种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抗抑郁药,可用于各类抑郁症的治疗,并对强迫症有效。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干、恶心、腹泻、男性射精延迟、震颤、出汗等。

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建议患者在医生明确病因后,在其指导下服药,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迫症看了会疯的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