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怪病得了恢复不了一辈子就落下残疾,精神病缠人难好怎么办?

二、候选人事迹: 编号:01 

文化程度:大学本科 

单位及职务: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院办主任

    先后获得长治医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民进长治市委“优秀民进会员”、山西省脑康医院“先进工作者一等奖”、“山西省直属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她,从小被父亲的忠诚勤劳和母亲的知书达理熏陶着长大。从懂事开始,她便喜欢“调节”家里、亲戚、邻里的关系,大家都夸她是生活的“快乐调味剂”。 
    小时候,她总是会主动下地干活;替母亲背着粮食从村西到村东去磨成面粉;勤奋学习,立志考入大学回报父母。如今已为人母的她更是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更懂得爱他们。2006年公公突发心肌梗塞去世时,为了几套衣服能够顺利穿到公公身上,她用别人说过的方法,将衣服先套在她身上,穿顺后再给公公穿到身上,给公公擦干净身体,在公公灵前守了整整十五个晚上,公公老家的人一个劲地不住地夸赵家有一个好媳妇,她笑笑说,“母亲从小就告诉我百孝为先,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儿媳该做的事情,并没有比别人特殊。” 
    1998年5月,当时她正读大学,二姐被诊断出白血病。那个时候,家里所有的人都懵了,也绝望了。她却没有放弃,带着所有的检查结果,去北京大医院求证。那时候交通、通讯都没有现在方便,一个传呼机都是奢侈品,她仅凭一张北京地图,便开始一个个找北京的大医院咨询。对于一个初到北京的农村丫头,之间的辛酸可想而知,有人推荐她去协和医院找血液科的一个很有名望的老大夫。 
    据说,协和医院凌晨四点就开始排队挂号。当时,她住在同学的学校宿舍,学校晚上十点关门,学校到医院得倒好几趟公交车,本来说好同学陪她去,可同学突然临时有事。她只好在十点前离开同学学校,公交车已经没有了,为了节省车费,她决定利用晚上的时间走一段路程。走累了,就在路边的草坪上坐坐、躺躺,五月份的草坪上到了凌晨就开始有露水,身底的潮湿并没能赶走睡意。醒来后,她继续朝协和医院的方向走,脚疼了,脱了鞋,光脚走。一个连苍蝇都害怕的女孩,不知道那时的勇气从哪里来?就这样,她坚持到了凌晨三点多,北京的大街上才跑起了出租车,这时才打车奔医院。到了医院,她已经困的在车上睡着了,好心的司机把她叫醒,告诉她;“小姑娘,快去排队吧!” 
    五月的凌晨还是很冷的,看着医院门口长长的队伍,她一会儿蹲着,一会儿站着,用双臂紧紧裹着自己单薄的身体,一点一点往前移。当接过医生递过来的挂号单,得知她是倒数第二个号,眼泪像泉水一涌而出,不知道是兴奋、还是委屈。从见到那个老大夫到听大夫给她解释姐姐的病情,她都把耳朵竖的高高的,深怕自己迷糊漏掉一个字。最后尽管大夫确诊白血病无疑,但听到大夫说,自己活了70多岁了,从医一生从未见到白血病发现的这么早。那一刻,她再次流下了眼泪,她跪在大夫的面前泣不成声,恳切地请求大夫一定要救救她的姐姐。那位老大夫也是老奶奶,扶起了她,给她开了七百多元的药,说让姐姐服用后,等身体体质恢复点,能够出远门,亲自就诊。当她拿着七百多元的药从医院出来时,看到人们在路边摊吃东西,还想着人们怎么才吃早饭,一看表没想到已到中午。为了家里人放心,也顾不上肚子饿,跑到公用电话亭给母亲去了电话,便奔火车站,坐上回家的列车。不幸的是,姐最后还是爱离开了这个世界。

    姐姐的去世,更让她懂得珍惜亲情、爱情和友情,更加懂得无私的爱她身边的每个人。 
    如今,她有幸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德,勤奋敬业、团结同事、助人为乐,努力为残疾人事业而奉献着!

参加工作时间:1993.5

单位及职务: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办公室科员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在姥姥的熏陶下,我们姐妹们都孝敬老人,并得到了邻居们的好评。 
    我和丈夫于一九九三年结婚,至今已有十九年了,丈夫家中兄妹三人,一个哥哥,一个妹妹。我们在家里,家务大部分是我俩承担,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饭,爸妈起来去锻炼身体,我们早晨就把中午的菜洗好切好,面和好;中午下班回来做饭,让爸妈享福。他爸身体不好,有高血压心脏病,每次住院我和老公总是冲在最前面,在医院守护,付医药费,为他们付出一切。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爸爸身体大有好转。在以后的几年里每年预防性地给爸输两个疗程活血药后,爸几乎没有再生病过。我们也得到了医生和邻居的赞誉。 
    二OO一年,由于孩子上学,我们住到了河西,在此期间,我们也经常探望父母,虽然不在身边,有事有病,也在第一时间过去,第一个知道,每次他爸都和他女儿说你二哥二嫂真好。我们为了老人用热水方便,还给老人安上太阳能热水器。 
    二OO二年,姥姥住了二六四医院。姥姥一身勤苦,任劳任怨,总是自己吃苦,助人为乐,在村里谁家有难帮谁家,由于劳累,年轻时就落下脉管炎,年龄大了,旧病复发,不能走路。出院后,接到我家,我们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得给姥姥吃,每天都给姥姥讲故事,搓背, 洗脚,每天晚上姥姥都要醒来几次,我都要把她扶起来,坐上半个小时,我再把她放下,我才能入睡。亲情就是力量,我老公给姥姥请了中医大夫,开了中药,我每天给姥姥熬中药喝,慢慢的姥姥可以从里屋走到外屋。 
    七年如一日,我精心地照顾姥姥。在工作中,我也是尽心尽责,从未迟到早退。姥姥病重住在山大二院,我每天按时上班,中午休息时间去医院陪护,给姥姥翻身,喂饭,换尿布;下午继续上班;晚上下班后,直接去医院陪侍通宵。在医院,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赞美,同病房的老人很是羡慕,我想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孝老爱亲是我们子女应尽的天职,我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姥姥,直到姥姥离开人世。 
    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需要我们拿出金钱和物质,更需要我们奉献爱心,我们对待老人,不仅需要从物质和生活上给予照顾,还需要在精神生活上给予老人以体贴和安慰。我深深地体会到孝老爱亲是温馨,是动力,更是一种美德。 
    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的挚情。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真情付出诠释爱的真谛和家的和谐。

单位及职务:引黄朔州分局后勤科科长

    田万安同志1983年参军,2001年转业到引黄工作,参加工作30年来,在履行了保家卫国、尽忠报国义务的同时,敬父母竭尽其力,爱弟妹全心全意,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孝敬着父母,爱护着弟妹们,帮助家庭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孝老爱亲的含义,在兄妹中树立了榜样,赢得领导、同事和邻居们的称赞,是名副其实的孝老爱亲模范。 
    2011年1月17日,父亲突发脑出血住院,在朔州工作的他得到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父亲身边进行照料,由于老人颅内出血量大,做了开颅手术后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只能靠导管呼吸;他在父亲病重期间和妹妹全天候守在父亲身边细心看护,每10分钟一次帮助吸痰,每半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每4小时喂一次流食,每天早晚给老人擦洗身体,换药、接送大小便更是经常;眼睛熬肿了,身体消瘦了,但他仍守在父亲身边悉心照料,病房的其他病人家属称赞道“你真孝顺,父亲有你这样的儿子是老人家的福气”。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他把全部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老人身上,尽到了儿子的孝心。 
    田万安同志19岁参军离开父母,尽管平日里不在老人身边,但每当节假日时就回家看望父母,帮助老人种地、挑水、盖房,晚上陪父母聊天、拉家常;成家20多年,除去在部队执行任务和上班,每年春节都和爱人、孩子一起回家,与父母共度佳节,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孝敬老人的言行得到周围邻居的交口称赞。 

    田万安同志不仅在孝老上模范践行,在爱亲方面也做得非常优秀。2006年,万安的弟媳妇突然全身浮肿,人变得面目全非,病因不明,亟待治疗。身在农村的弟弟家中2个孩子,一个在上学,一个刚满周岁,弟弟身体又不好,经常有病,家庭生活异常困难,弟媳突然发病急得家里团团转,生活陷入绝望。当时,他刚帮助弟弟盖起了平房,万安在和爱人商量后又伸出援手,凑齐了看病的费用,请假陪弟弟、弟媳妇一起去北京军区医院进行治疗。后确诊弟媳得了尿毒症,巨额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根本承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万安同志一方面帮助弟弟在经济上创收,买了三轮工具车做生意补贴家用;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当地的医院就近进行透析治疗,以减少在大医院治疗的高额费用;同时,想办法和县民政局、医保机构联系,申请救助。即便如此,长期的透析治疗,养儿育女、生活开销使家庭不堪负重,万安同志每在困难时候总是给予及时帮助,使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弟媳妇从犯病到现在已经整整6年,仍在坚持着治疗,平时在家里还能力所能及干些家务,维持了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村干部和当地医院的大夫都说:弟媳妇的病例在村里和医院的病人中间是一个奇迹。 
    多年来,田万安同志尽好儿子的孝心和义务,履行好一个当哥哥的责任,在孝老爱亲的路途上,坚守着对家庭的信念,面对家庭的困难,不抛弃,不放弃,在平凡而又平凡的生活中,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单位及职务:引黄工程管理局生技处 

    本人吕荫学,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生产技术处职工。在工作上勤勤恳恳、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在生活中遵纪守法、敬老爱幼。 
    2008年5月,妻子患晚期癌症,先后经历了手术治疗和历时两年多的化疗。期间,我不仅要陪她治疗、求医问药、调理饮食,还要从思想上开导、精神上鼓励,让她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顽强的精神与病痛抗争。 
    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是引黄工程北干线建设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生产技术处的工作最为忙绿的时候。妻子却因病情复发,连续做了10个月的化疗。我既要顾及病人的治疗,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同时又不能影响工作。在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终于渡过了难关,我还被评为了管理局2011年先进工作者。 
    时至今日,妻子仍在坚持化疗,虽然身体上的痛苦在所难免,时刻承受着化疗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折磨,但精神状态良好,始终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积极心态。我会更加地努力工作,安排好家庭生活,做好工作生活两不误。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在童年的启蒙教育中就初浅认识的基本道理。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加深,“百善孝为先”的理念逐步在我的心里定格。尤其结婚有了儿子之后,我更深知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我觉得,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光是义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推崇孝道,更想做一个实践者,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拓荒者,我默默走过了二十四个春秋。 
    1988年的春节,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营造个人幸福的小家庭的同时,也承担起了营造幸福大家庭的任务。妻子兄妹四人,兄长成家远在北京,两姐都成家在外,我们成家若自立门户,岳父母就得做空穴老人,而且岳父母年近七十,年事已高。为了岳父母免受孤独,我只能做“上门女婿”。这一做就是二十四个春秋。也从此开始奏响了我人生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其中的酸甜苦辣,一一被我酿制为生活的甘甜琼浆,奉献给我的爱妻和大家庭。 
    我的大家庭人员成分复杂,大小十六口。稳定成分五口,岳父母和我们三口,不稳定成分十一口。不定期寄居是我的大兄哥一家共五口,定期聚餐的大姨子、二姨子两家六口。我们的生活就穿梭于他们之间。用我妻子的话说就是她是丫环、我是小二。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我们也只能长期乐此不彼。奔波于柴米油盐间,还得不断锻炼提高厨艺,不然的话,还会不断听到评议和弹劾。妻子有时会发泄不满情绪,我只能一笑了之,还得不断做妻子的工作。她经常会嗔怪我,“你就会做好人”。我的理解是亲情无对错,只要大家其乐融融。付出点辛苦、钱财又算得了什么。我虽为老小,在家庭中还是有绝对权威的。四个小辈那是我的铁杆粉丝,在家我是他们的故事大王,是他们的玩伴,是他们过家家的老坏人,是他们能骑的“马”,更是他们攀爬爱的常春藤。我的衣服没有干净过,到处布满他们的小油手印。在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做长辈,学会了当父亲。因此,我成了儿子的山和海。我心甘情愿做了这个大家庭的“二儿子”,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四个春秋。当然,这只是大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不堪。  
    2002年4月,岳母得了乳腺癌,一病就是一年半,到去世也没离开医院,我当时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家、单位、医院。每天做饭、送饭的任务就落在我头上了,并且还得经常夜间值班陪护。因为老人长期卧床,怕得褥疮,得每天擦洗、按摩。同病房的病友都以为我是儿子。夸岳母的儿子“真孝顺”。当我说出是女婿时,他们感到很愕然,连说“不像、不像”。岳母住院的七个月,我没日没夜的奔波了二百多个日日夜夜。2003年10月,岳母走了,走的很安详。临走前,拉着我的手,郑重其事地把岳父托付给了我,并遗言老岳父“我走了,你哪也不能去一定要赖住小许”。我知道,这是一种高度的信任,更是一种真诚的托付。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4年3月,岳父由于经不起岳母去世的打击,突发脑梗,一住院就是三个月,我又一次成为医院的常客,和岳父同病房的五个人,全是脑梗,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家属中,也就是我年轻力壮,于是,我成了病房的公共护理员,谁有事都招呼。打热水、搀扶病人起夜解手,都是我的义务。由于他们的高度信任,我责无旁贷的担起了这个任务。 
    岳父住院的日子,使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到现在还一直联系着。而岳父自从得了脑梗,也就和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一到两次,多的时候七八次。05年并发严重前列腺炎,作了造漏手术,这样生活更不能自立,而且输尿管经常堵塞,于是,我和妻子就建立了家庭病房。输液、冲洗、更换尿管,搀扶活动、按摩、唱歌、智力辅导,都是我们常年的功课。岳父现已高寿93岁,依然快乐、幸福的生活着。每当我扶着他漫步在引黄大院,看到别人羡慕的一瞥,我心里充满着幸福之感。老岳父在我身边可以说是安享晚年了。我用一个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在践行我的承诺,完成岳母的遗愿。不管怎样,我觉得我目前能很坦然的面对了这一切了。生活已经教会我做事、做人。我也将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老有所养、幼有所托、鳏寡孤独能善终也”是大家的共同理想,也是我的心愿。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将继承之并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建立和谐美满的精神家园,共筑和谐的爱巢,共建和谐、美满的社会。这正是当今中央及各级政府所倡导的,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深,爱和奉献是小辈们的社会责任,给老人们打开一扇爱的窗户,缎带家插上爱的翅膀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大爱无私,大爱无言。

    她7岁丧父,12岁丧母,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带着小她四五岁的弟弟妹妹,艰难地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上。种田、拉煤、担水、繁重的体力活全部压在了她的身上,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冬天冒寒风捡拾柴火,夏日顶酷暑锄草施肥,为了抚养弟妹,她小小年纪学会了洗衣、做饭、做鞋、缝衣被,白天上学,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弟妹缝补衣服、补习功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胜了常人想不到的困难,把弟妹拉扯成人。她学习刻苦钻研,乐于助人是全公社出名的品学兼优的三好生。 
    婚后,视公婆为至亲,孝当先,爱装心,隔三差五回去看望老人,而且从不空手,不是将做好的饭菜带回去,就是把一星期要吃的东西买回去。二十多年来,一回到婆家进门就洗手做饭、干家务,总是把第一碗饭菜端给公婆。1993年公公患贲门癌,她给联系医院、手术大夫,像姑娘一样端饭、喂饭,伺候在床前。公公病逝后,为使婆婆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每逢节假日总要带婆婆外出散心,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开封、济南……几乎游了半个中国。有一年大年初一,婆婆说没去过北京十三陵,大年初二她便领着婆婆逛了一趟十三陵。平时老人有什么要求,总是想办法给以满足。2005年,婆婆患病她带着化验、检查、交费、陪侍,病房的人都误以为她是老人的姑娘。丈夫在质监系统工作,工作忙,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支持丈夫干好工作,不分心,她几乎承揽了全部家务,用温情细心照料婆婆,为老人排忧解难,展现了一个东方女性的善良和贤惠。 
    2004年,45岁的弟弟患晚期肺癌,为使相依为命的弟弟得到更多的关爱,她陪着化疗、放疗,为弟弟擦洗身子,喂饭、喂药。弟弟常说的一句话:“我的姐姐,不是母亲,胜似母亲”。两年多的时间里为给弟弟治病,她不离不弃、守护相助,省肿瘤医院、省中医研究所、省人民医院、109医院,都留下她陪侍的疲惫的身影。悉心的照料、并没有留住弟弟年轻的生命,弥留之际弟弟听清了姐姐的这句话:“放心地走吧,姐姐能把你抚养成人,你的儿子姐会替你抚养的。”如今侄儿已上大三,因弟媳没有工作,侄儿的生活费、学杂费大部分都由她负担。 
    她,工作上兢兢业业,处处发挥模范作用,生活中满怀深情无私奉献。她像一棵大树,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遮风避雨,她没有表白、不求回报,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笑着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简单的话语,表达出的却是最崇高的品质。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优秀的干部最无私的奉献。

    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位慈眉善目、和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的女孩子名叫闫锦芳,因同性的缘故,我们俩走得更近一些。有一天,她给我讲了关于她自己的一段故事。她说:“2003年之前的我,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爸妈是典型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爸爸每天早出晚归的工作,让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妈妈在家是贤妻良母,每天一回到家香喷喷的饭菜就等着我们了。过去的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和烦恼。高中时,同宿舍一位好友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了,室友们抱在一起大哭,我的心里也好难受,可是一滴泪也流不出来,我在心里狠狠的怪自己:“怎么会这么冷血呢?太可怕了,我的心是不是铁铸的?”  
    2003年年初,也就是非典肆虐的时候,因妈妈患癌症住院,我的一切都改变了。那时我工作在一线,好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工作,爸爸一个人带着妈妈四处求医,尽管累得精疲力竭,但还瞒着我们。等到非典的警戒减弱后,我才回太原见到妈妈,一见面,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前白白胖胖的妈妈被病魔折磨的又黑又瘦。我那时的心灵特别单纯,根本就不会往坏的方面想,总是觉得妈妈的病治好了,自然就会恢复到从前的样子。直到有一天,舅舅来看妈妈,跟我和我哥坐在一起聊天,我舅问我哥,确诊了是什么癌症,我当时一听懵了,大颗大颗的眼泪刷刷的往下流,边哭边嘴里还骂着舅舅:你这是说些啥,谁说是这种病。那时我才明白,不是我不会流泪,只是未到我的伤心处。那一天,我哭得昏天黑地,把前二十多年没流的泪全流了。往后的日子,眼泪就成了我的伴侣,每天都得哭个七八十来回。太痛苦了,没有别的宣泄办法,只有哭。  
    接着妈妈就住进了山西省肿瘤医院,简称三院。妈妈一直比较笃信佛教,心地善良,每一件事她都不会往坏处想,病房里都是住着癌症患者,我妈妈得的是卵巢癌,已经转移到腹腔。我们就骗她说,她那是腹水,不严重。因为她太善良了,我们骗她,她也就相信了,也是觉得自己的病不要紧,没有其他病友的严重,而且信心满满,不停的念叨,等病好了,回你姥姥家住上一段时间,好好养养。那时的三院,一个病房六张病床,陪侍的人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我们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哥哥姐姐都成家了,只有我一个人是单身,在医院里侍候妈妈的责任自然交给了我。在这两个多月的日子里,我没有脱过衣服,睡过一晚的好觉,身心俱疲。从前家里人还讲究不随便看白事,怕冲着了,在医院病房里,经常有病重离去的,等病重的挪走,床一空开,赶紧到那张床上躺一会儿,歇口气,根本就没有什么讲究了。有的人嫌医院的味道难闻,吃不下饭;有的人嫌医院的座椅脏,不轻易坐在上面;也有的人嫌医院的电梯黑不敢单独乘坐,这些对我来说,都适应了,也麻木了。有一回,我跟哥哥出去吃饭,乘电梯到了一楼,哥哥出了电梯间,等我出的时候,正好没电了,我被困在黑乎乎的电梯里。哥哥在外面着急的喊着我的名字,四处寻找电梯维修工。我在里面反而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其实平时我胆子挺小的,不知为啥,那时我什么都没想,简直太平静了,我真的是被妈妈的病煎熬的麻木了。妈妈做完手术后要输化疗药了。一般的化疗药通常都是用一种棕色的袋子罩着,防止走光。病房里的所有病人都是这样输化疗药,我怕妈妈知道病情,一步也不敢离开,就连吃饭也是凑和,随便打份河捞面吃饱就完事,妈妈当时还责怪我,怎么连个菜也不买。现在想想确实有点儿做得不对,妈妈那时需要营养,应该多给妈妈买些有营养的食物吃,我也不是小气舍不得买,每天吃饭时间排队的人很多,我怕买饭拖得时间太长,妈妈会跟病友们聊天,知道了病情,唉,那时的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的,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或许精明的妈妈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了,只是不愿意让我们知道罢了。  
    那时走出户外享受阳光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心里烦闷也不敢跟同学打电话倾诉,因好几个同学是我的邻居,我怕聊到妈妈的病,他们知道了,会到处宣传。怕别人来看妈妈时的那种同情的眼光。当时妈妈被化疗折磨的皮包骨头,一点饭也吃不进去,头发也掉得没多少了。有一回,有个爸爸的朋友要来看妈妈,我妈妈是个非常爱美的人,觉得这个形象见人家不太合适,前一晚洗的假发还没有干,妈妈就那样套到了头上,希望自己有个好形象来面对别人。一直以来我都非常佩服妈妈跟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到了病重的那几日,妈妈已经不能动了,每天就靠输些营养液,支撑体力。天气也特别热,我能感觉到妈妈躺在床上非常难受,癌症后期都会疼,并且还大口大口的吐血性东西,但从来也没有看到妈妈流泪、叫喊。浑身没有一点劲儿,还让我跟舅舅把她抱起来,坐到轮椅上,到楼道里来回走走……。  
    妈妈的精神鼓舞了我,侍候妈妈也锻炼了我,使我能在丈夫九十七岁祖母,八十四岁外祖父患病治疗时,一如既往床前侍奉敬孝,能在六十九岁老公公患癌症住院时,忙里忙外,从容应对,面对的虽然都是伤心事,但无奈中确实能见真情……。”  
    我听了之后不禁肃然起敬、百感交集,一时写不出合适的结束语,想想还是引用她说的话结尾较好“我爱妈妈,我想妈妈,愿天下的母亲都健康、长寿。我爱亲人,我想亲人,愿世上亲人皆能孝养乐终”。 

单位及职务:省编办退休干部

    吴志国同志的老父亲现年96岁,自上世末患上冠心病、脑梗塞、不宁腿综合症后,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时,作为长子的吴志国尚在工作岗位,只能抽空回家照料。2000年底,吴志国办理了退休手续,从此开始了全身心地照顾老父亲的日常起居的漫长之旅。        
    不宁腿综合症,属老年性疑难杂症,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为缓解父亲的病痛,吴志国自学及下肢按摩和足底按摩扶术,每日两次每次30--60分钟为父亲按摩双腿和按压足底。病情严重时,每晚要起来3--4次做按摩。在吴志国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有所缓解,借助助行器能在室内外做轻微的体力活动。尚在工作岗位的弟弟、妹妹们也都跟大哥学会了按摩,每逢节假日回家都要给老父亲按摩双腿成了兄弟姐妹们的生活习惯。 
    耄耋之年的父亲毕竟年事已高,病情常常很不稳定,严重时双腿酸困肿胀导致彻夜难眠,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十多年中,每次都是老父亲住院,吴志国也跟着“住院”老父亲出院,吴志国也跟着“出院”日夜守护在父亲身边。近年来父亲解大小便需要扶助,有时大便秘结打开塞露也解不下来,吴志国就用手一块一块地往外抠。为了防止肛门发炎和得痔疮,每次解完大便,吴志国都要用温开水为父亲清洗屁股和肛门。为父亲抠大便有多少次已记不清了,但患便秘多年的父亲从未发生过肛门发炎或出血的情况却是不争的事实。 
    穿了一辈子军装的父亲,垂暮之年仍不改关心时事政治的老习惯,每日看电视、读报纸都要提出一些问题与儿子共同探讨。吴志国深知,老年人最怕的是寂寞和孤独。因此,每日里与父亲聊天,共同探讨国内外大事成了必修课。正因为如此,患脑梗塞多年的父亲至今仍保持着清楚的思维和惊人的记忆力。每当回忆起出生入死、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老父亲便容光焕发、谈兴甚浓。吴志国既不愿扫老人的兴,又害怕影响老人的健康,不得不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较为轻松的方面。 
    吴志国长期侍奉照料老父亲所作的付出是不附带任何先决条件和经济利益诉求的。对此,弟弟、妹妹们是最清楚不过的,他(她)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0年就在大哥退休十周年的时候,他(她)们联名写信给父亲单位领导,表达对单位领导及大哥的良好祝愿及深切感激之情。 
    退休后的吴志国仍身兼山西省机构编制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多项社会工作。在合理安排所兼工作的同时,吴志国悉心照料患病老父亲十二载如一日。超负荷的运转使他的体重由82公斤下降到72公斤。如今,吴志国已年届67岁,周围邻居看到他日渐消瘦的身体不由关切地说:“志国,你也岁数不小了,也得注意自个儿的身体啊!”吴志国总是不无幽默地笑答:“有钱难买老来瘦,省了吃减肥药了,多好啊!”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该积极努力,做到孝老爱亲,为争创幸福文明的家庭而努力。“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我的母亲从1983年就查出患有高血压。近30年来,只要我在太原,无论多忙,我都坚持每周领着母亲到医院进行血压监测;自己购买了电子血压计,每天让母亲测量血压,同时作好记录;针对母亲的血压情况,咨询医院的有关心血管方面专家,根据专家的建议,指导母亲合理用药;同时,在饮食方面,合理搭配,使母亲的血压一直控制在比较理想的状态。 
    2010年6月,我的母亲突然感觉双腿无力,最严重的时候,晚上睡觉都很难翻身,我领着母亲跑了很多医院也没有查出原因。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给母亲买一些营养药品进行调理,另一方面,每天早上,我送孩子上学后,回到父母家中,扶着母亲活动半小时左右,下午下班后,我把孩子接到父母家中,继续扶着母亲活动一个小时左右,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的母亲现在基本上可以一个人独立活动。

    平时,我每周至少回父母家两次,为他们购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生活必需品,对父母的健康状况时刻牵挂在心,每天给父母打一次电话,询问父母的情况。 
    2004年3月,我的岳母突发脑溢血住院,肢体活动也受到严重影响。那时我面临转业,正在复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白天全天在医院陪护着岳母,晚上还要加班复习准备参加公考。两个月下来,岳母出院,我也整整瘦了将近10斤,最终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公考。岳母出院后,我和妻子骑着自行车访遍了太原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出血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岳母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岳母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公园的树荫下看到岳父、岳母一起散步的身影,全家人也都卸下了心中的重担。 
    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我,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心血。抬望前路,我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父亲双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我的父母都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中年人是负担最重的,上有老下有小,哪头也忽略不了。孩子渐渐长大了,教育好孩子,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儿子能够健康成长,我们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味;另一方面率先垂范,在孝敬父母方面,为儿子做出榜样。在学习上,我们时时勉励他勤奋刻苦,常常陪读到深夜,成绩不好时,给以安慰,培养自信心,带着他奔波于太原市各个培训学校。通过努力,我的儿子在学校各项成绩名列前茅。  

单位及职务:引黄宁武分局科长

    百善孝为先,这是人间真情的永恒旋律;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张国珍同志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高龄的父亲身上。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80多岁的父亲,因年纪较大,长期卧床。生活大多需要他人帮助。刚开始家中经济条件较差,张国珍多次筹钱带父亲去医院做检查,四处奔波为父亲治病。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张国珍,白天要上班,晚上十分疲倦,但和妻子依旧轮流不辞辛苦悉心照顾年迈的老父亲。

    生活中,因为父亲身体状况较差,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方便,张国珍夫妇每天为父亲打洗脸水、端饭夹菜、端茶倒水,端屎端尿从不厌烦,有好吃好穿总是先考虑到父亲,将父亲的生活照顾得舒舒服服。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孝子张国珍坚持十年如一日孝敬父亲,没有半点怨言。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对妻子、孩子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某些误会。每天在家时他都帮老人收拾房间,休息时陪着老人聊聊天,散散步。他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就理所应当的付出最大的努力作为回报”。他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爱使得高龄的父亲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养演绎着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单位及职务:山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监察一科科长

    在那普普通通的家庭生活中,他不仅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他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多年来,该同志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生命中袭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寒冬,用他那宽阔的肩膀挑起了平常人难以承受的生活重担。 
    张铁牛同志的家庭曾经也和其他家庭一样,平静、祥和且充满温馨。因双方老人都能自理生活,所以张铁牛同志一直以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本职工作事业中,从不为他家庭里的琐事操心劳累。但是,从2009年起,张铁牛同志的家里原有的平静彻底被打破了,家、医院、单位三点一线的紧张生活让他们的家庭一次次倍受重创。张铁牛同志的生活轨迹也从此开始发生了地震般的变化。 
    2007年张铁牛的母亲曾突然晕倒在家中,年迈的父亲急忙喊来邻居将她送往医院。经检查,他的母亲患有脑血栓,一周后出院回到家中。2009年4月,该同志的母亲再次因脑梗晕倒在家中,导致头部、下肢骨折。原以为有父亲在母亲身边照顾,暂时可松口气的张铁牛突然紧张起来。因突发脑梗造成半身不遂母亲从此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张铁牛只能利用下班后或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周末休息时间,守在母亲身边,敬些孝道。为使老人能够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康复,张铁牛决定今后老人的生活,由他亲自来照顾。      
    可现实生活中总是祸不单行,就在同年6月份,张铁牛同志还没来得及把自己的新作息时间安排好,他那77岁高龄的岳母竟然也因风湿性关节痛、肾脏衰竭突然离开了人世。张铁牛一下子懵了,他的脑子里全然不知该往哪里去想,做好最坏的打算,只能先安排好岳母的后事,再回过头来照看病床上的母亲。现实的残酷让他更加增强了必须坚持勇敢面对的信心和决心。全家人悲痛欲绝,尤其是张铁牛的妻子情绪极度悲伤,经过数日仍因难过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导致很短的时间内身体患上了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而住进医院。 
    现实生活中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送走岳母后,母亲的病情开始恶化,大小便难以自理,经常拉尿在床上,使张铁牛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但是他从未抱怨过,从未在老人面前表现出来让老人担心过。他总是早起晚睡,一边伺候老人,一边还得安慰远在广州,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考试的孩子,他时常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坚持挺住。经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活,并逐步掌握了老人的生活习惯和伺候病人的经验。

单位及职务:引黄管理局检修中心

    李兴华,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哥哥、母亲,供弟弟上大学,为身患急性脑溢血的父亲筹钱做手术的模范事迹感动了周围许多亲人及周边乡亲们,在引黄系统也传为佳话。 
    1987年,哥哥在参加中考后,不幸患上了精神病,经多方医治,病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落下了永久的病根,一直依赖药物来控制病情。从此,他和他的家人一起承担起了照顾哥哥的责任。1993年哥哥犯病离家出走了,当时村里人劝说让他们家放弃寻找,也省得拖累整个家庭。可他不忍心哥哥在外面到处漂泊流浪,经过多处寻找,最终将哥哥找了回来。就在哥哥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里,他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精神恍惚,思念成疾,最终也患上了精神病,他和他的姐姐毅然带着妈妈、哥哥住进了朔州市山阴县精神病医院。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以后的岁月中需靠药物来稳定病情,从此他们家就开始踏上了给妈妈和哥哥治病的漫长之路。 
    1995年,他的弟弟金榜题名,他也幸运地投身到引黄工程建设的大潮中,成为引黄工程的一名普通职工,这本来是件高兴的事,但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帮妈妈和哥哥治病、供弟弟上大学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沉重的家庭负担一下子压到他一个人身上。在弟弟上大学三年期间,他用微薄的工资供弟弟上学、给哥哥和母亲治病,而且几乎每天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骑着摩托车回老家和父亲一 
起照顾母亲和哥哥,像哄小孩一样喂他们药,哄他们睡觉,细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无怨言,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 
2009年3月,母亲的精神病再次复发,病情更加严重,打人,骂人,披头散发,到处乱跑。许多亲戚和村里的人们劝说放弃治疗吧,这种病即使治好了随时有复发的可能,花钱也白搭,不如常年锁在家里看护。但他不忍心,坚持继续治疗。这就意味着这个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将背负更多的债务。他毅然带着母亲又一次住进了精神病院。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病情得到了控制,但遗憾的是这次让他的母亲从此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需要专人看管、照顾,但他不灰心,不放弃,他认为,人这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然而,树欲静风不止,真是祸从天上来。就在同年的秋天,他的父亲在田间劳动时因突发急性脑溢血而晕倒,经抢救生命虽然保住了,但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唯一能帮上忙的老父亲从此也成了他需要照顾的对象了。 
    这就是他的家庭,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从他哥哥和母亲患病到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他十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细心照顾,从不放弃。他的孝心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得到了亲人和乡亲们的赞赏。他把这种孝老爱亲的美德,在平凡的生活中最大限度的传承下去,用他的实际行动为人间大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单位及职务: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主要事迹:      李晋珍年近七旬,是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一名退休职工。所有熟悉他的人都十分诚恳地说,李晋珍不仅是一位有着出色设计水平的老前辈,而且也是一位执着敬业、为人师表的楷模。 
    早在上班期间,他就无偿参加爱心助残、金秋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起到了带头作用,深受大家爱戴。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连续两次参加捐助活动,并一次性缴纳了特殊党费(1000元)。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 
    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那样随和可亲,不笑不说话,敦实憨厚的样子给大家留下良好的印象。他的家庭幸福美满,有一位和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精明能干的妻子;有知书达理的女儿、女婿;孝敬有加的儿子、媳妇;健康活泼的孙男外女;一家人生活的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令人羡慕之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8年的一天,正当李晋珍全力以赴会战“双千”工程的紧要关头,一场意想不到的不幸,悄然来到他的身边。他的老伴突患重病(脑胶质瘤),已经局部破坏脑组织,严重影响到了语言的表达,最终会导致生命缩短。这飞来横祸使这位在工作中从不服输的老人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那些天的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见不到他往日的笑容,凝重的神色,憔悴的身影,让邻居们、同事们担心老李还挺得住吗…… 
    如此大的家庭灾难,并没有击垮这位硬汉。作为一名党员他不信邪,顶住了许多蛊惑人心的谣言,他认为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相信科学战胜邪念;他认为好夫妻就应该“喜相庆、病相扶、老来相伴”。他常对人们说:“老伴前半生为他付出太多,现在就应该好好回报她了”。 然而,他也深知工程并不因为这一切而停滞下来,为了工程的需要,他只能没白没夜地奔波于医院与工作岗位之间。 术后的老伴身体的半边行动受阻,外加失语,从此他面对现实振作精神,率领全家对老伴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康复训练。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工作带了回家,一边照顾老伴,一边工作,从没有因为照顾老伴而影响工作。几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在楼道、在小区、在路边、在公园总能看到他或家人,推着轮椅,搀扶着老伴锻炼的身影,总能听到他“一、二 、三、迈步、抬脚、好样的、加油”等鼓励的声音。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伴开口讲话了,可以和人们简单交流了,腿脚也变得灵活了。奇迹啊真是奇迹!左邻右舍的人们无不为他长期悉心照料病残老伴的这种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的精神所折服,为这户普通人家的平凡事迹所感动。
    目前,李晋珍老伴的病情在不断的加重,而他仍然奔波于单位和家庭之间,依然无怨无悔地精心照顾着病重的老伴,衷心地祝愿两位老人安康幸福!

单位及职务:引黄管理局质监处工程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做了一些平凡事,践行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上孝敬父母长辈,下关爱妻子儿女,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和睦和谐。 
    父母养育儿女成长成才,现在他们老了,作为儿子,从生活精神上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是自己的应尽义务。我祖籍湖南湘潭,从小在湖南生活学习成长,1997年7月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工作。“儿行千里母担忧”,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距离父母家一千多公里的山西工作生活,由于空间距离的原因不能时时在父母身边尽孝,有时自己感触时在被窝中痛哭。首先,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回顾这十几年,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就远远低于他们的期望,但毕竟我已成长为一个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点上不用他们多操心,我想这是最大的孝道。俗语说的好,常回家看看也是最好的孝道之一,十五年来,我保证每年有半个月的时间陪伴父母身边,早些年,每半个月和父母通个电话嘘寒问暖,这些年电脑网络普及了,基本每个礼拜和父母进行视频连线,经常保持沟通,父母的放心舒心也算是我这个异乡游子的一种孝道吧。父亲有比较严重的高血压,性子也比较急,2006年夏天突发脑梗,幸亏救治及时,开颅手术也很成功,但我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及时赶回照顾,现在回想每每内疚不已。之后,我给父亲买了电子血压计,定期邮寄降压药品,利用联线沟通机会从精神上疏解他的压力。据说山西陈醋对降压有辅助疗效,我每年回家探亲时给他带一些陈醋。在我的建议下,现在父亲也养成了早上吃面加一些山西陈醋的习惯。这些年血压比较稳定,身体和精神也不错。母亲在生育大姐时产后大出血,落下贫血的毛病,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我利用回家探亲机会陪同母亲看了老中医,开具了中药调理方子,经过三个疗程治疗,现在这个毛病有了较大改善。山西大红枣有较好的补血效用,回家探亲时总要带几袋红枣回湖南,并叮嘱母亲多吃些,母亲也总是夸山西红枣个大味道好,却也舍不得多吃,往往第二年回家探亲发现前一年带的红枣还没有完全吃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只有夫妻和美,家庭美满,才有社会的和谐。我祖籍湖南,妻子祖籍山西,双方有南北方的生活文化差异,家庭生活中难免产生摩擦,好在我性格好,比较能谦让人,这样很多矛盾就消灭在萌芽状态了。我属于晚婚晚育,32岁结婚,2009年10月,在我33岁时生育了一个女孩,由于双方父母都不在太原生活,作为丈夫,我自然承担了大部分照顾妻子小孩的责任。从陪同妻子定期孕检,到住院分娩时熬过的几个夜晚,再到定期陪同女儿接种疫苗的日子,虽然辛苦,但现在看着健康成长的女儿,心中还是充满喜悦和满足的。妻子本身性格就比较急,产后情绪波动更是明显,我也通过咨询专业人士,学习一些办法,帮助疏导妻子情绪。在我的建议下,妻子去年开始报名参加了几项国家执业资格考试,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妻子精神积极向上了,学习劲头很足,我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了辅导帮助。 
    我的大舅舅三岁时由于疾病原因导致双眼失明,一直靠给人看生辰八字为生,生活比较困难。2008年年底,国家推出了城镇居民养老惠民政策。作为外甥,我资助了三千元钱,协助他购买了养老保险。去年大舅舅也开始领取退休金,实现了老有所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今后的人生生涯中,只有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孝老爱亲,才能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单位及职务:山西省老年公寓院长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升起时,一个纤瘦的身影便匆匆穿梭在公寓的各个护理区域。量血压、穿衣、倾倒便盆、询问病情……拉开了一天的工作序幕,直到夜深人静老人们休息,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向家里走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用坚定的信念,满腔的爱心带领一群正值花季,拥有蓬勃朝气,专业护理知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年轻团队,为老年人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她,就是269位老人的“亲闺女”、山西省老年公寓院长——赵润娥。 
    为了实现入住老人“健康、快乐、长寿”的目标,她始终把管理标准化、服务细节化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到位。在引进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上,以“全面规范、突出特色”为目标,建立起一套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支撑、工作标准为保障、工作流程为依托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并先后在公寓推行了目标管理、案例管理、老人入住评估管理等机制。服务是品牌,特色是招牌。她深知公寓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鲜明的服务特色和服务内涵,几年来,她在实践中提炼,在发展中总结,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还推行了“和谐关爱”联系点、“一帮一”助巢感恩等特色主题活动,这些凝聚着她拳拳爱心的为老服务内容,最终形成了公寓服务的特色和亮点。 
    “住在公寓里的每位老人都是我的父母,孝顺她们,让她们在公寓安度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日常工作中,不论多忙,查房和走访老人是每天的必修课,只要一天不去,她的心理就感觉空落落的,“张爷爷的咳嗽好点没”,“范奶奶昨天血压又高了,不知道今天怎么样”,就是再晚,她也要去老人房间看一看、坐一坐,将老人的情况了解后才能放心,入住269位老人的名字和基本情况全都牢记在她心中。   
    由于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肢体活动能力及日常自理能力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便,相当一部分甚至完全瘫痪在床,有时大、小便不能控制,会排泄在床上或裤子里,这对于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护理人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她便熟练的为老人脱去衣裤、清理大便、擦洗干净后换上衣服。通过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护理人员很快就克服了心理障碍,进入工作状态。 
    逢年过节,老年公寓一点儿都不会冷清。她带着护理员们装饰房间、娱乐联欢,尽量让老人们感受到在家过节的气氛。等安顿好老人,安排好值班人员,才能准备自己家的年夜饭,初一也不忘一早就来跟老人们拜年,老人们都说她比亲闺女还要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她就是这样,从小事中一点一滴的走进老人的世界,用自己的细致和耐心在老人心中搭建起一座座爱的桥梁。 
    在公寓里,有相当一部分危重病老人在弥留之际没有家属陪伴,令他们深感孤独和恐惧。为了让每一个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老小孩”解除恐惧、远离痛苦,微笑着离开人世,赵院长特开辟一片特殊的区域做临终关怀服务,希望用关怀的语句、温暖的双手、呵护的眼神为临终的老人送去关爱、传递温情。 
    去年,子女远在国外的张奶奶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在那以后的每一天里,赵院长总要提前半小时到单位,她先到张奶奶的房间,仔细询问病情、督促老人吃药,之后还要与她攀谈一会儿,下班前,她也要来到老人房间,与老人聊一聊一天的生活。老人胃口不好,不想进食时,她总是劝道:“大娘,你的病情已有很大好转了,吃了东西会恢复得更快些……”关怀的话语,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老人的心中。知道老人爱读书,赵院长就让护理员们每天轮流给老人读报、读书、讲故事,让护工在清晨或晚上陪老人在院区内走走,看看潺潺的流水、嬉戏的鱼儿、郁郁葱葱的花草,千方百计让老人开心。 
    老人安详地走了,弥留之际最后的一句话是:“在通往生命终点的路途上,谢谢你们,这样一群呵护备至的人给了我生命最后的尊严。” 
    赵院长经常与员工讲:“干好养老服务事业,除了要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外,还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随着公寓规模扩大,服务内容拓展,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研究业务、完善制度、分析案例,加班加点对她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双休日基本没有休息过。 
    今年3月初,已连续值班24小时的她正换下工作服准备回家时,突然一位老人旧疾发作,急需抢救,面对时间紧迫、人手紧张,她立刻投入到了抢救工作中……终于,老人被救了回来!她疲惫的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微笑。24小时、36小时;一次,两次,无数次,一年,两年……自公寓运行到现在整整七年的时间,为了照顾好这些老人,她经常吃在公寓、住在公寓,在家中度过的节日屈指可数。面对爱人的长期驻外,面对孩子漫长的等待和委屈,她心中虽有无限的愧疚,但每当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她就觉得心中坦然、无怨无悔。 
    七载寒暑、2500多个日日夜夜,虽然每时每刻重复着简单而又平凡的工作,但却演绎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感动着每位老人、家属。她以大爱无垠的胸襟担当社会孝子,以宽厚仁爱的品格铸就夕阳事业,以感恩孝亲的善心谱写出人间大爱!在她的带领下,山西省老年公寓先后荣获山西省模范单位、省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民政部确定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单位及职务:现山西平阳路桥有限公司退休职工

    晋临花,一个普通的修路工人的妻子,30岁丧夫,独自抚养两个儿子,照顾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两位公婆。 
    丈夫是郑镇江,河北定州人,生前在山西省公路局临汾分局第二工程处上班,是压道机司机。1979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山西省公路局临汾分局第二工程处压道机司机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在参加太旧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保护心爱的压道机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5岁。 
    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生活还得继续。上有双方老人,下有两个年幼的儿子,丈夫离去,一个年仅30岁的女人将要面对感情和现实的双重考验。晋临花说,“当时那种情况,我怎么能走呢?我走了,这个家就彻底塌了!镇江不在了,我理应替他照顾好父亲、母亲。” 
    晋临花就为了这个无声的誓言活着。公婆年事已高,又身患多种疾病,因此,身为儿科医师的晋临花就成了家里的保健医生。春秋换季,她早早地给婆婆准备好换季衣服,从饮食上注意营养搭配,公公中风瘫痪后,她经常在上班间隙骑车回家,给公公做检查。公公虽然常年卧床,行动不便,不能自理,但晋临花和孩子们早晚服侍,老人房内没有一丝异味。 
    提起她,对公公婆婆的细心呵护,百般照料,邻里乡亲无人不晓。她每天都要给公公擦身、洗脸、洗脚,每顿饭她总挑他们最喜欢吃的适合他们口味的饭菜去做。婆婆个性强,脾气急,心里烦,喜欢唠叨,她都能理解,理解老人失去唯一儿子的隐痛,婆婆说的对不对她都默默地听着。公公患病后,话语不多,但想起往事,总泣不成声,每每这时她都耐心安慰老人,和他们拉拉家常,化解老人内心的郁闷,抚慰伤痛的心灵。 
    如今,婆婆76岁,公公81岁。老人上了年纪,经常出现便秘、小便失禁、咳嗽之类的老年病,她总是按时喂老人服药。如此悉心照料也挡不住病魔的缠身,5年前公公因脑血栓导致左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听人说长时间的卧床会捂成红肿,她得知后赶紧买来褥疮垫,才使老人没有患上褥疮。 
    20年来,她不嫌脏不怕累,和老人的关系一直相处非常融洽,从未发生过不愉快,成了邻里羡慕的和谐之家。 
晋临花一心照料两个老人的同时,再苦再难也把两个儿子拉扯大,抚养成人。两个孩子还挺争气,郑旭考了山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郑辉上了临汾技术学校。晋临花是孝敬老人的好女儿、好儿媳,是坚守真爱、信守爱的承诺的好妻子,是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的好母亲。 
    她二十年风雨兼程,日夜守候,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苦苦经营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凭借的是对家庭的信念,面对重重困难和打击,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最大限度地传承着,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和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样一个运命多舛的家庭。 
    “照顾老人和孩子是我义不容辞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无怨无悔!”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她“苦中作乐、勤劳质朴、豁达开朗、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单位及职务: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测绘中心职工

    38岁的寇天鹏,是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测绘中心一名普通的职工。在700多个日日夜夜里,除干好本职工作外,他耐心细致地照顾患重病的父亲,用耐心、细心和恒心唤醒了挣扎在死亡边缘上的父亲,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提起他的故事,职工们无不竖指称赞。 
    2010年3月4日凌晨,400公里外的野外一线,睡梦中突然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的寇天鹏,得知父亲外出时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他把手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后,连夜驱车赶到大同。经过医院数天的抢救,父亲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全身瘫痪、深度昏迷、无正常意识反应。此时,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寇天鹏想起母亲2009年患病症去世时,因久在野外不能及时尽孝、愧对母亲的伤痛和缺憾又再次袭上心头。他下定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能放弃对父亲的治疗。 
    随后,他陪伴着父亲先后辗转多家医院就医,历经3次开颅手术,但都没有使父亲的病情好转。但他始终抱定“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会放弃”的信念,当即决定把父亲接回榆次家中照顾。 
    从接父亲回家的那天起,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每天下班后他都守在父亲的床头。为了父亲,他的妻子毅然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 
    照料久卧病榻的昏迷患者,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付出更多的辛劳。无论盛夏寒冬,他和妻子总要按时给老人洗脸擦身、喂饭喂药、按摩。 
    为了方便照顾父亲,他在父亲屋内搭了一张单人床,时刻关注父亲的睡姿,只要稍有动静就起身,不是将尿液袋里的尿液挤到痰盂中,就是掖掖被角、擦拭擦拭床单。“由于父亲的肺部感染,所以每天都要给他吸几次痰,要不然他会很难受”为此,寇天鹏专门为父亲买了一个吸痰器。可是一旦停电,吸痰器就没有用武之地,这时候,寇天鹏就亲自为父吸痰。也许是儿子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父亲渐渐有了知觉。那一刻,寇天鹏喜极而泣,所有的劳累似乎随之消散。 
    在700多个日月轮转中,寇天鹏与妻子携手给父亲撑起了一片天,用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5月9日晋中市电视台《零距离》栏目和5月11日《榆次时报》就寇天鹏孝老爱亲先进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参加工作时间:1993.8

单位及职务: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平鲁分局

    本人麻建刚,是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平鲁分局一名普通职工,在工作中我始终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过硬的业务本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在家庭生活中,我也始终扮演着孝子和慈父的角色,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始终惦念家中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为了不耽误工作,又能照顾他们,我频繁往返于相隔百公里的两地之间,希望给他们带去孝子和慈父般的温暖,看到他们脸上欣慰的笑容才是对我最大的快乐。 
    可是噩耗却悄悄的降临。2010年5月12日,我年仅8岁的独生女儿因为频繁流鼻血,在送至省儿童医院诊治后被初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恶疾,生命垂危。我怎么都无法相信我可爱懂事的女儿会患这种病,我宁愿是医生的误诊,抱着年幼的女儿和治愈恶疾的希望,我和妻子踏上了去往北京的求医之路。当月15日,在北京市儿童医院,女儿的病情被进一步确诊。面对噩耗,我和妻子看着才刚刚开始美丽人生的女儿声泪俱下,伤心过后,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努力挽回女儿年幼的生命,哪怕是付出我的生命。 
    因北京儿童医院床位紧张,只能先暂住北京武警医院,3天后又回到北京儿童医院开始正规治疗。几天的颠簸与伤心让我们一家筋疲力尽,也让女儿更加虚弱。治疗期间,我和妻子看着病痛折磨着女儿幼小的身体心痛难忍,我多么希望这疼痛能够转移到我的身上,让我替她疼替她痛,可是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和妻子只能无时无刻陪在女儿身边,陪她治疗,教她学习,做她喜欢吃的饭,安抚她幼小的内心,教她学会坚强,克服种种艰难,照顾好她的生活起居,给予她父母的关爱与温暖。我一面照顾女儿的生活和治疗,一面四处求医,寻找合适的骨髓准备移植。可女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幼小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最后决定用我的骨髓进行移植来拼一拼。因北京儿童医院没有移植病房,我只能带着虚弱的女儿转院到北京军区307医院继续治疗。因为骨髓移植需要剃光女儿的头发,为了女儿能安心治疗,我陪着女儿把头发剃光。治疗期间,女儿住进无菌移植病房,一日三餐,我都在外面做好,按时送给女儿,每天定时到探视窗口陪着她,看着她,让她能安心治疗。艰苦的治疗折磨着女儿幼小的身心,高昂的医疗费用也让我一筹莫展。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我用光了家里的钱,卖掉了我们的房子,借遍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心里却始终坚定着,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再多的困难都要克服。可是天不悯人,同年9月17日,女儿最终没能战胜恶疾,永远的离开了我,一个刚刚开始的人生就这样凋零了。女儿说她会变成天使在天上看着我们,每当我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女儿正朝着我微笑,我就会更加坚定的继续我的人生,因为女儿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身边,她永远都活在我的心中。 
    在孩子的治疗期间,我没有离开她一步,时刻让她感受着来自家庭的温暖,直至她离开的那一瞬间。伴着悲伤,我始终感激着身边的人。在给女儿治疗期间,单位给了我最大的帮助,同事们积极为我捐款,帮我渡过难关,回到单位后,大家安慰我,帮助我,我真心的感谢身边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悲伤背后,我会更爱我的家人,只有家人的快乐,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单位及职务:邮储银行忻州分行审计部

    我1999年从忻州技校毕业后,到忻州邮政局工作。2006年,经人介绍与忻州市农业局会计结婚。一年多后,也就是2008年5月,女儿李芮瑶出生。新生命的诞生让这个小小的家庭充满温馨,也让我备感满足。可是,命运却在不经意间给我们这一个家庭开了个难以承受的玩笑。 
    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动脉导管严重狭窄,简称法四,是一项世界性医学难题,非手术无其他治疗方法。与邮政打了十来年交道的我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会与这样的梦魇狭路相逢。2008年5月,刚出生的小芮瑶被确诊为先心病,这么沉重的打击一下子就击碎了我们这个小家庭的平静,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放弃这个孩子吧”、“重新再生一个健康孩子吧”、“把这个孩子送到乡下,让人给好坏养着算了”……听着不少亲友的规劝,甚至连女儿的亲生父亲也是这样的想法,为此争吵着都到了离婚的地步。但我丝毫没有动心,既没有被这样的噩耗打倒,也没有放弃对女儿的爱,我反而镇定了下来,四处求医问诊。从忻州到太原,从太原到西安,从西安到北京,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会不辞辛劳远赴数千公里寻访名医。虽然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但是我依旧满怀着信心,在这样艰辛的求医之路颠沛了整整一年…… 
    2008年7月,我和母亲带着刚出生两月的女儿远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求医。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在这家全国权威的医疗机构,排队挂号,住院,都是一个难题。但为了女儿,我把母亲和孩子安排在附近的一个家庭小旅馆里安顿下来,我自己去排队挂号,经过三天三夜的苦熬才为女儿排到一个半个月后看病的号。其间,女儿的状态一直都不是很好,每次病情严重,出现呼吸困难时,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女儿藏青的嘴脸,我都万分心疼,但为了孩子,我不断地为自己打气。直到女儿接受检查,由于孩子的病情严重,住院第二天医院就安排了手术,手术从上午九点做到下午四点,还算顺利,我也才稍稍松了口气。一周后,本来满心欢喜去医院看孩子,医生却告知,女儿突发情况,体循环出现不畅,导致全身冰凉,又一次送去重症监护室抢救。听到这个噩耗,我当场晕到在地,醒过来后,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倒下,还有女儿等着我去照顾。连续三个月的治疗,其间孩子一共实施大型抢救三次,但病情仍不见好转,高额的治疗费用也逼得我不知所措,甚至连孩子的主治医生都找我谈话,说孩子太小了,实在经不住折腾了,实在不行就放弃治疗吧。母亲听到这扑得就给医生跪下,“求您再救救我这个可怜的孩子吧”。“只能再做一次手术,但你们得考虑清楚,心理得做最坏的打算”医生无奈的说,我心里明镜似的,再次做手术,虽然孩子还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但还有一线生机,不做手术孩子就连一点希望也没有了。颤抖的手签字时,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孩子,妈妈就跟你去了”。联合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再次手术,手术成功了,医生也说女儿是个奇迹,幼小的孩子顽强的生命力。 
    回到忻州,女儿六个月的身体单薄的不如出生时重。不会哭,我和母亲夜里不敢睡觉轮着看孩子,怕孩子醒了我们听不到。不会吃奶,我们轮拿着小勺子一滴一滴往孩子嘴里滴奶,喂药,维持着孩子的生长。孩子的父亲知道花费巨额医疗费后,欠下几十万元外债,彻底的抛弃了女儿和我。孩子已经九个多月了,到了普通孩子可以爬的时候了。可是,我的女儿却还不会哭,不会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内心万分着急,因为我知道,假如女儿长大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孩子的心病我如何能给治疗。于是,我开始在网上、书上查找有关孩子病情的穴位按摩治疗方法,先在母亲和我身上做试验。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复的试验和努力下,孩子终于能哭出声音了,一周岁后,女儿慢慢地能坐起来了;十八个月后,终于可以独立的站起来;两周岁后,第一次叫了声妈妈。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可以上幼儿园了,可孩子这种情况哪家幼儿园都不愿意接收,好不容易找人托关系,拿着孩子体检报告并承诺孩子不会出现意外情况,才有一家私人幼儿园愿意接收,可又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孩子发育的迟缓,课间的照料、教室的变换、日常的起居,都需要人照顾。一家人一筹莫展,都在为这个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担忧,作为母亲的我更是万般焦虑。当时,我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已经是邮储银行忻州分行审计部一室主任,在事业上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可是,女儿的情况特殊,为了好好照顾女儿就无法认真工作。为了我和孩子,母亲毅然决定提前退休。我感激母亲这几年来为我和孩子的付出,可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我是你的母亲,你是芮芮的母亲。”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万钧之力;这么简单的六个字,却宛如泰山磐石。 
    这就是母爱,流淌在血液里的温情;这就是母亲,闪耀在世俗里的永恒。有谁能用一生去换一生?有谁会用一生去换一生?有谁愿用一生去换一生?我可以,母亲也可以。 
    2011年再次和女儿去复查,孩子一切恢复正常,我哽咽无语。虽然脸上挂着泪水,但我的心里流淌的,却尽是甜蜜的幸福,如今看着孩子跟正常孩子一样的玩耍,一样的在幼儿园蹦蹦跳跳唱歌跳舞,一样的撒娇生点小脾气的时候,我觉得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感谢我的妈妈,因为有你无私的关爱,才有我一直坚持的勇气;感谢我的亲朋好友,因为有你们的慷慨和支持,我没有在巨额的医疗费前面止步。谢谢你们,我会用一生来报答你们对我的爱。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等我的女儿长大了我也会告诉她:没有姥姥和这么多关心你的人也许就不会有你的健康快乐,甚至于生命,所以你得记住心中有爱,懂得付出,生命才会精彩! 

    几年如一日,竭力奉养老人,蒋凯同志照顾病床上父亲的事情在兄弟姐妹中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同事和邻里们的称赞。 
蒋凯同志的父亲今年82岁,4年前突患脑梗,言语不清,行动不便,每天躺在床上,只能靠蒋凯同志夫妇照顾和护理。蒋凯同志为了更好的父亲,特为父亲买了张小护士床,准备出一间卧室为父亲所用,每天为父亲换洗衣物,准备三餐,按摩、泡脚、通便,每天都是在重复着这些看似简单但很吃力的步骤。 
    蒋凯同志为让父亲身体保持干净卫生,冬天的每个周末,他都和儿子一起给父亲洗澡;夏天,他每天都在家为父亲擦身;而且清洗床单是最辛苦的事,床单多时,洗衣粉每月都是要用3袋多,由于长年累月浸泡在洗衣粉水中,两手都洗出了大口子;每周还要把父亲把到卫生间通便。多年来,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身上却没有一点异味,晚上,还会把父亲抱到沙发上泡脚,这几年如一日的生活,虽然使蒋凯同志疲惫不堪,但他无怨无悔。 
    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他和妻子都会为父亲不能活动的半边身子做按摩,为了掌握专业的按摩手法,他还专门的向医院的按摩医师请教,学会了基本的手法,回家后又教给了妻子和儿子,在他心不过来的情况下,妻子和儿子也能为老人按摩。为做好父亲的饮食搭配,蒋凯同志的妻子常为老人开小灶,做老人爱吃的可口饭菜,以提高老人的自身免疫力。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调养,老人的身体体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蒋凯同志和他的妻子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他常说:“父亲给予了我生命,现在他病倒了,我必须照顾他;而且他带给我的并非全是痛苦,我的劳动和付出,看到父亲能健康的在家中躺着,我已经很满足了”。父亲的坚强、妻子的宽容、儿女们的理解,同事和邻里们的帮助,使蒋凯同志感到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并不是徒劳,他坚信,一家人在一起是最值得珍惜的。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而且这也是他的责任,也是他应该做的。人一生可以错过很多的东西,但是万万不能借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们将我们养大,我们应让父母生活的更好一些,这是他觉得最幸福的事情。

单位及职务:太原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主要事迹:      韩秀英同志十七年来,与患脑溢血后遗症的丈夫魏世富同志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守护相助、不离不弃,被省中医研究院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尊称其属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1994年5月16日,韩秀英同志的丈夫魏世富同志因昏迷不醒住进了医院,当天在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脑溢血(当时出血量高达100毫升)并进行了开颅手术。手术后魏世富同志继续昏迷20余天。韩秀英同志日夜守护、精心照顾。半年后,其肢体瘫痪,并失去语言功能。从此,韩秀英同志带着年仅八岁的孩子陪伺着脑溢血后遗症的丈夫,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和生活。 
    2005年2月,魏世富同志又因脑梗塞住进了医院,深度昏迷,病情特别严重,医院当即下了病危通知书,由于那天已临近年关,为了病重卧床、危在旦夕的丈夫,她带着儿子陪着丈夫,一家三口在医院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春节。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丈夫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是比住院前又糟了许多,除了肢体瘫痪加重,不会说话,大小便失控外,连饭都不会咀嚼吞咽了,一日三餐只靠用注射器打流食。韩秀英同志除了照顾生病的丈夫和上学的孩子,还负责着单位的工作,因她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2005年单位既要计量认证,又要文明单位验收,孩子还要准备高考。她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但她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使丈夫的身体有所好转,单位的工作有所保证,孩子能复习好。其间也多亏有亲戚们来帮助。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化。儒道推崇它,众教倡导它,民间传播它。由于孝文化的不断传承,“孝”字铭刻千秋。 
    裴孝林同志是山西省荣军康宁医院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深受大家的好评。在家里,孝敬父母,是父母心中的好儿子;孝敬岳父、岳母,是他们心中的好女婿;在妻子眼中的是一位好丈夫;在儿子心中是一位好父亲。 
    对老年人,孝顺和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孝顺和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我的父亲今年86岁,母亲84岁。两位老人和我同居一室,几十年来,我们长幼有序,相敬如宾,从未发生过任何矛盾与摩擦。在这个家里,孝与爱扩展了我们寄居的空间,拓宽了各自的胸怀,酿造了幸福的美酒。 
    裴孝林同志的父亲命运多舛,50多岁时因得严重的胃病做了两次胃切除手术;60多岁时脑梗塞造成腿脚不便;80多岁时又得了肝病,造成肝腹水。在老人患病的各个阶段,我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洗脸、洗脚,不厌其烦,总是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饮食上,细心地调制老人可口的饭菜。除此之外,还经常在精神上关怀安慰患病的父亲,使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裴孝林同志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如此孝顺,就是对岳父、岳母也如此。每个人都有两重天,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人这一生就会活得不安。岳父、岳母在乡下居住,忙完家里的事,他就经常到乡下去,帮着岳父,岳母去料理家事,岳父、岳母病了总是跑在前头,忙这忙那,在外人眼里,裴孝林同志就是他们的亲儿子,象对待亲身父母一样,始终如一,孝敬他们,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 
    虽然,裴孝林同志的生活是艰辛的,但很充实,因为心中有爱。再困难的事对裴孝林同志来说都会成为前进的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棉织厂工作的妻子下岗失业,面对情绪低落的妻子,我总是面露笑容给予鼓励,以自己乐观的精神感染和激励妻子迎对困难。使妻子很快地振作起来,相夫教子,孝敬老人,把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进而又考取了研究生。裴孝林同志夫妻二人携手并肩,把双方老人的晚年生活打理的阳光灿烂,春意融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石。裴孝林同志始终相信,对于我们每一个做子女的来说,弘扬孝道,传播爱火,将会使每一个家庭更美满,人人都幸福,社会更和谐。

  “整个香港,我只承认黎姿比我漂亮。”

  张柏芝当着记者的面,说出了这一句话。

  在上世纪的香港,不乏惊才艳艳的女星。

  张曼玉、朱茵、李嘉欣、周慧敏……无不是公认的美女。

  但是这些人都没有得到张柏芝的认可,反而是早已经退出娱乐圈的黎姿,得到了如此评价

  早已经息影13年的黎姿,究竟有多美,才能担得起张柏芝这个评价?

  而曾经大红大紫的黎姿,为什么选择在事业巅峰期嫁给残疾丈夫,她现在又是否后悔呢?

  黎姿出生于1971年,家里算是有名的电影世家。

  尤其是她的祖父,是中国电影事业开阔者之一,被称为“纪录片之父”黎民伟

  黎姿的大爷爷黎北海,也是电影事业先驱者,曾导演拍摄了香港第一步故事短片。

  两位老爷子生前乐于从事教育行业,许多后来成名的演员、导演,都只能算是两人的门生。

  得益于这个原因,黎家在香港影视行业也算是有头有脸,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帮衬

  只是这些情况在黎姿出生的时候却发生了转变。

  因为家中变故,年幼的黎姿不得不从家中搬出来,一家人挤在不到20平米的出租屋里。

  父亲也因此落下残疾,视力与听力都机会没有,大部分工作都不愿意招收他,最后只能在健身会所打些杂工。

  家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母亲头上,白天的时候在公司上班,晚上还要去做家政

  而父亲也在仓库找了份工作,一家人这才算是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为了让父母能够轻松一些,黎姿从小便接过来家务与照顾弟弟的任务。

  渐渐地,到了两个孩子该上学的年纪,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黎姿偶然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主动跑去找父母坦白:“爸妈,我不想上学了。”

  黎姿就像是犯错的孩子一样,低头站在父母的面前,手指不停摆弄的裙角,似乎正显示着主人的不安。

  孩子的想法当大人的也清楚,只是一个家庭,不应该由儿女的牺牲来成全。

  母亲也蹲到黎姿身边,伸手抚摸着女儿的黑色秀发:“你的心思,爸妈都知道,放心吧,咱们家还没有困难到需要你站出来的地步。”

  父母的宽慰,让黎姿稍稍有些安心。

  但是这并不会让一家人过得更好,反而换来父母更加没日没夜的工作。

  恰好这时候有一个舞台招募小演员,虽然没多少收入,但是好在管饭。

  黎姿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偷偷跑去报名,凭借良好的形象与家传表演底子,黎姿很轻松便被选上

  从此,黎姿便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演出的生活,等父母知道真相的时候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黎姿的性子来了。

  但是黎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机会很快就会来了。

这天,黎姿照常在演出完之后,照常来到父亲工作的健身会所送饭。

  恰好被前来健身的许冠杰撞上。

  许冠杰听到黎姿父女俩的谈话之后,便上前递给黎姿一张自己的名片:“新艺城的电影正在招募群演,你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

  当时许冠杰只是看着这对父女有些可怜,再加上这个小姑娘颇有灵性,便举手之劳帮一把。

要不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黎姿出生演绎时间,从小便耳渲目染,后来为了补贴家用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舞台表演,演技在同龄人之间已经算是相当不错。

  新艺城的高志森、黄百鸣一眼便看中了黎姿,邀请其参演《开心鬼放暑假》

  正是因为这个机会,让黎姿一举成名,渐渐有了更多的出镜机会。

  《古惑仔》、《倚天屠龙记》、《金枝欲孽》……黎姿每一次的出演,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一度力压蔡少芬、陈慧珊成为TVB最高片酬的当家花旦,名副其实的“TVB一姐”

  但是与顺风顺水的事业相比,黎姿的情感就要坎坷许多。

  黎姿出道第二年,便遇到的著名导演、漫画家黄玉郎。

  黄玉郎是1950年出生,比黎姿整整大21岁,当黎姿的父亲绰绰有余。

  然而就是年纪相差这么大的两个人,却意外的相爱了。

  那时候黎姿好不到20岁,演技并不成熟,时常在片场挨骂

  但是黎姿并不服输,反而更加刻苦专研演技,时常向前辈们询问。

这一幕正好被鲁国的黄玉郎看到。

  黄玉郎比较喜欢上进的演员,便主动来指点黎姿。

  黎姿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来向黄玉郎求教,有时候两人一聊就是一下午。

  渐渐地,两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有些怪异。

黄玉郎的博学风趣、成熟稳重都让黎姿深深着迷,这是她在父亲身上从来没有体会到的感觉。

  而黎姿的青春靓丽,也让黄玉郎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

  两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走到了一起。

  此时的黎姿心中认定黄玉郎就是自己的命中天子,一门心思扑在黄玉郎身上,全然不顾外界的流言蜚语。

  开始的时候,黄玉郎确实也对黎姿非常好。

  当黄玉郎了解到黎姿的过往经历之后,便对黎姿说:“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学业!”

  说完之后,黄玉郎便联系了一家学校,为黎姿办理了重新入学学习的手续。

  这个举动让黎姿颇为感动。

  当所有人都在关心黎姿演技,关注黎姿挣多少钱的时候,只有黄玉郎想到黎姿每次付出了些什么,并且默默做好了一切

  这种风花雪月的浪漫,很快便让黎姿忘却所有。

  但很快,一切美好的虚幻的美好破灭。

  1991年,黄玉郎破产了

  听闻这个消息的黎姿并没有因此而抛弃这段感情。

  黎姿打电话深情向黄玉郎告白:“没关系的,我这还有点钱,咱们可以一起重头再来。”

  听到这句话的黄玉郎并没有回答,反而冷冷说出三个字:“分手吧。”

  黎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向黄玉郎求证,但是黄玉郎却处处躲着她。

  最后黄玉郎是在躲不过去了,便打电话告诉黎姿:“不要再缠着我了,我已经决定与前妻复合了。”

  听到这句话的黎姿心如死灰,她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了。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没有在黄玉郎陷入低谷的时候离他而去。

  但是黄玉郎却在低谷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前妻。

  黎姿,终究还是比不过黄玉郎的白月光

得知黎姿分手的消息之后,许多人都觉得有可乘之机,纷纷前来追求。

  其中不乏豪门公子、金融富商的追求,但是黎姿无一例外都拒绝了。

  此时的她已经害怕了,不敢确信自己的感觉,也不敢去随意爱一个人。

  为情所伤的黎姿将中心放在了事业上,希望能够抚平自己内心的伤痕。

  但有时候,情伤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反而会成长为心中的一根刺

  正是因为这根刺,让黎姿遇到自己真命天子的时候,依旧选择了退缩。

  2003年的时候,黎姿参加了一场酒会。

  当时黎姿穿着高跟鞋,在走路的时候突然卡主,差点没有摔倒。

  幸好当时坐在一旁的“跛脚富豪”马廷强眼疾手快,一把扶住黎姿

  两人便因此认识,不过此时两人并没有产生太多的交际。

  此时的黎姿虽然已经是TVB当红女星,但是马廷强对她并不感兴趣。

  马廷强的父亲是香港东方日报的创办者,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但是因为他自幼腿脚不方便,所以并不是太热衷于商业活动,而是更喜欢慈善事业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虽然因为父亲在香港的地位,以及马廷强自己的财力,旁人明面上不会轻视马廷强。

  但私底下人家怎么说,马廷强不用想也能够猜测到。

  而且最不能让马廷强忍受的,便是旁人同情的目光,这也是他很少愿意与他人产生交集的原因。

  但是这种情况,在马廷强看到黎姿的眼睛的时候,却发生了转变。

  这倒不是因为黎姿眼睛漂亮,毕竟马廷强作为资产过亿的富豪,什么样的美女没有见过。

  黎姿的眼睛之所以吸引马廷强,只是因为在黎姿的眼睛中,并没有同情、怜悯、戏谑等情绪,反而是一种类似于看老父亲一样的眼神

  马廷强从来没有在旁人身上感受到过这种眼神,他的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了解关于黎姿的一切。

  俗话说:“当你想要了解一个女人的时候,就是你沦陷的开始。”

  马廷强就是这样沦陷的。

  马廷强开始想方设法打探黎姿的过往经历,开始隔三差五便邀请黎姿吃饭。

  黎姿对于这位富豪是做什么打算当然也清楚,但是在经历了几次感情挫折之后,她已经不太敢相信爱情,甚至有些抵触。

  所以黎姿一直在抗拒着与马廷强的深交。

  或许也真是因为这种抗拒,让更加让马廷强动心,反而变本加厉追求黎姿

  不是今天送个名牌包包,就是明天送一辆豪车……

  只是任由马廷强怎么努力,却始终没有能够打开黎姿的心房。

直到2007年的时候,意外再次发生了。

  这一天在正在外地拍戏的黎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她弟弟黎婴出车祸住院了。

  黎姿第一反应便是不可能,但是身体却非常诚实的飞回香港。

  当黎姿来到弟弟被床前的时候,看着已经无法动弹的弟弟忍不住落下泪来。

  黎姿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便一直是黎姿与弟弟两人相依为命

  她根本不敢想象没有弟弟之后的日子该如何。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黎姿便下定决心要守护好弟弟,同时也要守护好弟弟的一切。

  黎婴与姐姐黎姿不同,当黎婴上大学的时候,姐姐黎姿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明星,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

  而得到姐姐资助的黎婴也很争气,顺利考上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成为业内著名的皮肤专家。

  后来甚至还在香港最繁华的铜锣湾,开设了一家皮肤护理中心,也是挣钱挣到手软。

  只是如今黎婴出事之后,这家皮肤护理中心也很难找到话事人。

  为了守护好弟弟的公司,黎姿便开始减少拍戏活动,成日里就是医院、护理中心两头跑。

  不过说到底,黎姿毕竟不是商学毕业,根本不懂怎么经营。

  这时候,马廷强再次站了出来。

  马廷强一边陪伴黎姿度过最脆弱的时候,一边教导黎姿该如何经营公司。

  两人的关系也在这种相处中也渐渐密切起来。

  不过此时,黎姿依旧没有同意马廷强的追求

  两人关系真正发生实质性进展,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

  弟弟黎婴出院之后,虽然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也因此落下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想要完全康复,则需要昂贵且不间断的治疗。

  黎姿没有办法,只能一边照顾弟弟起居,一边到处筹钱。

  开始的时候还好,凭借黎姿自己这些年的继续,已经朋友们的帮衬,到也算是相安无事

  可随着时间推移,黎姿渐渐已经很难筹到钱了。

朋友们不是实在拿不出钱了,就是不想借了。

  毕竟朋友们也需要生活,看着黎婴这幅样子,谁都知道黎家短时间内还不起。

  黎姿眼看着弟弟下个疗程的时间就要开始,却依旧没有凑足治疗的费用,一时没有忍住,蹲在台阶上哭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手帕从旁边递了过来。

  “给你!”马廷强的声音传来。

  马廷强一瘸一拐坐到黎姿身边,缓缓开口:“放心吧,弟弟的医药费我已经提前付过了,不过这钱可不是白给你,你得答应我以后不能再哭了……”

  说着,马廷强伸手擦拭着黎姿眼角的泪水,脸上还挂着一抹阳光笑容。

  拦着马廷强这副痴心模样,黎姿再也忍不住,一把扑倒马廷强怀抱里,险些没有将她撞到。

  也正是在这一刻,黎姿迟迟没有敞开的心扉,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这是专门留给马廷强的缝隙。

  马廷强虽然是个富二代,但是并不纨绔,也不喜欢以钱砸人。

  对于求婚仪式,马廷强有自己的安排。

  他先是买通了小舅子黎婴,在医院病房进行了一番部署。

  然后趁着黎姿来医院看望黎婴的时候,手捧鲜花单膝下跪求婚。

  只可惜因为腿脚不太方便,准备跪下的时候险些摔倒,幸好黎姿反应快,及时扶住

  黎姿痴痴望着马廷强,笑中带泪说:“你腿脚不好就别折腾了呗,我答应你就是。”

  马廷强闻言顿时笑了起来:“这可不行,虽然简陋,但咱该有的仪式一样都不能少。”

  两人相拥而笑,享受着亲朋好友的祝福,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开心。

  看着黎姿感动流泪的样子,马廷强不禁打趣道:“这一幕像不像咱们第一次认识的时候?”

  那时候,两人在酒局,黎姿险些跌到,多亏马廷强扶住。

  如今,两人在医院,马廷强也是没有站稳,这次变成了黎姿扶住他。

  2008年10月,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黎姿,选择退出娱乐圈。

  而就在宣布这消息不到三个月后,黎姿便与马廷强在澳大利亚完婚。

  并且很快便拥有了属于两人的孩子。

  如今两人相互扶持,一家人共进同退,看着让人羡慕不已。

  面对媒体的采访,黎姿高兴的宣布:“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成家后的黎姿告别娱乐圈,但是并不代表放弃了事业。

  她开始转向商业发展,帮助丈夫与弟弟打理公司。

  在黎姿的经营下,原本已经濒临破产的公司竟然奇迹般起死回生。

  到了2017年的时候,甚至已经达到自己在香港挂牌上市。

  而两年后,这家公司再次转到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媒体再质疑黎姿当初的选择了

  从演员到商业精英,黎姿一共用了12年的时间。

  而从黄玉郎的情伤,到与马廷强的厮守,黎姿一共用了18年。

  这些年中,黎姿尝试过打开心扉,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等遇到马廷强的时候,早已经不知道是否还能去爱。

  好在,马廷强并没有就此放弃,以自己的爱意抚平了黎姿内心的伤口。

  如今13年过去,黎姿已经拥有了爱自己的马廷强,有了三个可爱的孩子,也有了一个逐渐好转的弟弟……

  再看两人这段感情,才知道黎姿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马廷强就是黎姿生命中对的那个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爸爸,你给了我一条命,我还你一个肾,还不应该吗?给爸爸捐肾,是作女儿的本份、女儿的孝心。” ——曹于亚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孟佩杰

    “你放心,你的爹娘就是我的爹娘,你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我用良心向你承诺,有我吃的就保证有他们一碗饭。” ——谢延信

    “出身贫寒,我渴望富有;经历苦难,我追求幸福;人们同情弱者,我选择坚强。在我心中,只有感恩和爱。” ——洪战辉

    “娘,您可不能这样想!您不是俺的拖累,您就是俺的亲娘,有您和俺拉呱唠家常,俺才觉得有活头,再苦再累也值。” ——张公兰

    “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其实这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我觉得,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孝’,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孝心美德,才是合格的公民。” ——刘霆

     “支撑着我走过最难的日子的,是信念、希望和关爱。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我一直知道,我的身边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人爱着我,我是很幸福的。” ——黄来女

    “我的腿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我妈妈的。” ——张晓

    “孝老爱亲,这本来就是儿女们该做的事情,没想到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没想到总书记亲切接见了我们;没想到从自治区、市里到旗里、镇里的领导这么关心。” ——乌兰其其格

    “我知道要冒很大风险,但男子汉就该拿得起放得下。就算出了意外,为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不后悔。父亲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支柱。这个家已经失去了哥哥,再不能失去父亲了。” —— 赵云亮

    “我要用我的真诚和奉献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各级领导,感恩每一位关心我的人,感恩我们的党和祖国。” ——韩瑜

    “生活给了我太多的磨难,但我不能就此沉寂下去。我选择反抗,我要做命运的强者,尽管下一刻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我要走下去。” ——杨怀保

    “我是远山深处的一只小鸟,苦难是摆在脖子上的一把钥匙。——谭之平

    “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要保持自己所得的荣誉,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好一个道德模范应尽的义务。” ——罗桑扎西

    “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 ——张建霞

    “赡养父母,伺候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没怨言。有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我会克服困难,尽力照料好我的养母和丈夫,教育好孩子。” ——王冬梅

    “小的时候,我牵着您的手去流浪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您过上不再流浪的生活,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您一定要和我去城里,您不去,我就不能安心学习啊!” ——张蕾

  “我的体力和精力可以透支,因为我还健康,但是父亲却不能再有半点闪失,那已经是一个脆弱的生命,我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 ——曹阳飞宇

  “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我都要一直照顾两位老人。” ——杨德碧

  “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 ——李建珍

  “有的邻居跟我说你不是亲生的,不要在这家受罪了。我说,我就是这家的孩子,就要撑起这个家。因为有妈妈的地方就有家。” ——朱清章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给予自己生命,那就丧失了人的良心。爷爷和奶奶养育12个孩子很艰辛,付出的感情和精力很难用语言表达,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马连花

  “妈的年纪大,手脚不便,我不给她梳,她咋梳得好嘛。冬天天冻,脚烫热火了睡起才不冷。每个季节,我都给妈做套新衣裳。我穿得烂点都没关第,我要让我妈穿得干干净净。” ——吉克毛尔

  “妈啊,我爸去世了,虽然我看不见,但我有两只手,我要学干活学做饭,我慢慢学,我会学会的…………。每次外出演出挣到的一点小费,我都给母亲买好吃的和穿的了。” ——李国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些病迷信真的治好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