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一场大病明白了什么道理?

张嘉佳的标签是“微博上最会说故事的人”。喜欢他的故事的人从他的书中寻得种种共鸣。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张嘉佳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本“突然走红”的书

  近三个月销量达百万

  “张嘉佳的言情短篇小说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最近销售势头非常强劲,在网购盛行的今天,能有这样的图书销售真是非常不错了!”这几天,温州书城销售经理陈若霆在和记者聊到今年一二月书城文学类图书销售情况时,对稳居销量冠军的新锐作家张嘉佳印象深刻:“这本书是在去年底出版的,书城随即于12月1日进了第一批货,一周内就卖光。到昨天为止,累计销售417本,整个温州新华书店售出509本。”

  记者查看当当网近7天的小说畅销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排名第二,近30天来,这本书在当当网出售的小说中,销售量居第三。

  目前,国内许多媒体和作家在提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时,常用“突然走红”来表达惊奇之意。该书出版方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刘碧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和张嘉佳签约出这本书时,也完全没有想到这本书可以卖这么火:“书上市一个月,全国销量即达50万册。年后回来至今销量已达100万册,成为图书出版界一匹黑马。”

  陈若霆说,刚开始看张嘉佳名字还以为是个美女作家,看微信才知道,这是个有胡子的彪哥,大跌眼镜。

  的确,张嘉佳的名字有女性气质,实质上,他的文字也有着这种特质:细腻、唯美、动人,而其中兼具的一点小哲思和小粗暴,又让它们显得没那么矫情。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活着就是生一场大病,互相治疗。你是不是我的方子,谁也不知道。乱投医的结果,就是吃错药。”“在这个漆黑的夜,很多人的愿望是在心里下一场刀子雨,把赖在里边不走的人剁为肉泥。”……伴着这些文字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很多年轻小人物的情感故事,有念念不忘的美好,有爱而不得的疼痛,有生离死别的遗憾,有一再错过的宿命,也有喧嚣之后的回归和温暖。它们犹如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灵鸡汤”,容易让普通读者从简短的章节中寻得种种共鸣。用当当网编辑的推荐语概括就是: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你会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也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你会因为这些故事,而想到某个人。

  先在微博上发表 “睡前故事”

  集结成书前已积累大量人气

  眼看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突然走红,许多关注文学和图书出版的人开始纷纷揣摩其中原因。

  榕树下主编何小天在本月初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谈道:张嘉佳突然红得让我身边的作家眼红,一周内至少有十个同行朋友跟我分析过他走红的原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有“实力说”,有“微博营销说”,有“背后团队说”,还有“短篇复兴说”。何小天个人则认为:“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爆好,也催生了各种关于剧本和故事的写作指导书,据说还要推出一种叫‘故事家’的职业,张嘉佳的成功正是暗合了这种潮流。”

  应该说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

  张嘉佳的标签是“微博上最会说故事的人”,故事成为其图书宣传里最大的亮点。不过按照该书出版方市场部主管刘碧思的说法,书能卖这么火,微博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由33个在新浪微博上发表过的‘睡前故事’集成。我们是在2013年7月底和张嘉佳签的约,此前差不多两个月,他的‘睡前故事’已经开始在网上热起来了。”刘碧思告诉记者,80后作家张嘉佳近几年一直在写作出书,虽然不像现在出名,但他的书在南京地区销量还不错(这可能和张嘉佳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居南京有一定关系),他有丰富的情感经历,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广泛阅读的生活习惯,曾凭借《刀见笑》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于是作为出版方,他们和张嘉佳保持了长期联系:

  “张嘉佳有好一阵子没有新作品了,所以当这个‘睡前故事’系列在微博上推出来之后,我们蛮兴奋的。看了几篇之后,觉得内容质量高,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和购买喜好,非常适合出版,就很快找到了张嘉佳面谈、签约。之后,张嘉佳一边继续创作新的‘睡前故事’,我们一边整理他的稿子,整本书里的故事差不多是在2013年9月定稿。同时进行的,是张嘉佳每周继续固定在晚间他的微博上更新‘睡前故事’,这些故事有好几次都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转发量超亿次,这样的惊喜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明朗的市场。”

  听读者聊聊买书的理由:

  感受温暖希望 治愈内心世界

  一本书能卖得好,各专业方的事后分析虽然有助理解其中原因,但让掏钱购买的读者来聊聊为什么买这本书、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可能会让好奇者更接近答案的内核。

  我们就张嘉佳这本书随机采访了50位有读书习惯的人,他们中有70后、80后、90后。采访结果是:知道并购买这本书的都是90后,有女生,也有男生。

  生于1991年的女生龙婕说,知道张嘉佳是因为新浪微博经常推荐他的“睡前故事”,因为喜欢他的想法和生活态度,所以这本书出版时虽然她已经到考研后期了,还是不知死活地买了。“我喜欢张嘉佳的故事,我是个特别脆弱的人,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消化一个悲剧故事。张嘉佳的故事并不都是美满的结局,但他会通过故事让你在绝望里看到希望:无论因为什么,我们总有一次会离别爱过的人。尽力地爱过之后再离开,就会无悔。这种想法给了我很多慰藉。”

  “命运向来是神奇的东西。2013年底的我,找工作被打击得一无是处,感情还未迈出就已粉身碎骨。逃避,颓废,荒唐。”23岁的郭平在这样的痛苦之中遇到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有人说情动以后读张嘉佳。这样的治愈系列或许就是为了抚慰我低落的情绪,我姑且将其视为命中注定。所以付款买书。”郭平倾心于张嘉佳这本书里的故事,“很生活却发人深省”,“读张嘉佳的文章,我从一个个故事中找到自己故事的影子,被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流几滴泪,伤感片刻,但之后都是满满的温暖和正能量。至于具体又是故事中哪句话,哪个人,哪件事温暖着心灵?我一时说不上来。这种与自己内心契合,与自己影子碰撞的感觉只有自己清楚。”

  咕噜是个22岁的学理工的小伙子,没想到他也被这本书打动。咕噜说自己最初也是通过微博上一篇被转载的故事《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知道张嘉佳的,“最后有几句话很让人动容——‘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可是其实,我并不想遇见一个如你一般的人,我只想遇见你。’”后来, 咕噜是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我想‘睡前故事’并不真让人想睡。故事很温暖,却容易勾起人的思绪。有时候,他的故事看起来又像是聚众斗殴,而其实不过是为了凑个四数打麻将,热闹里见冷清。套路虽然显俗,却俗得有个性,字里字外都是玄机。”(温州日报记者 李艺 实习生 张雅)

插图:电影《合法伴侣》剧照

格局大的婆婆往往更有智慧,为人处世上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并且懂得珍惜真正对自己好的儿媳,可格局小的婆婆却刚好相反,她们很难做到与儿媳和睦相处。

如果是多兄弟家庭,女人最害怕就是遇到过度偏心的长辈,因为很有可能,自己是不被偏爱的那一个,往后余生尽是委屈。

生活中有一些婆婆,虽然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可她们却总袒护年纪更小的那一个,最终只会让自己的晚年过得无比凄凉,因为你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是逃不掉的。

赵阿姨就是典型的例子,她有两个儿子,她对大儿子王磊是非常严厉的,大部分的事情都要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可是赵阿姨与小儿子相处的时候,态度却极其温和。

赵阿姨过度偏心,大儿媳蕙欣坐月子的时候,她不闻不问,甚至赶她回娘家坐月子。而小儿媳在怀孕期间,赵阿姨就已经开始贴心伺候了。

蕙欣因为没能给赵阿姨生个孙子,赵阿姨便更加不待见她。在生活上,赵阿姨可以说是处处顺着小儿媳,她想要买车的时候,赵阿姨就把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逢年过节,她给孙子都是2000红包,而给孙女只有200。

有一段时间,蕙欣心里无比生气,很难再与婆婆相处下去。在老公的安慰下,她的情绪才稍微有了好转。蕙欣之所以能继续对赵阿姨好,主要是因为老公给了她许多的爱和安全感,否则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受得了这样的婆婆。

赵阿姨从来都看不到蕙欣的好,只知道到处夸小儿媳对她有多孝顺,但她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因为赵阿姨可以在经济上为她分担而已。

可小儿媳的真实为人,赵阿姨未必看得出来,直到她生了一场大病,她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天真。

赵阿姨生病期间,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小儿媳,她觉得自己以前对她那么好,彼此的关系也不错,小儿媳肯定愿意照顾自己,可没想到,她却说:“你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我还要上班,哪有时间伺候你。”

赵阿姨感到很心寒,她只能让蕙欣去医院照顾她,她原本以为大儿媳会拒绝,毕竟她们之间的情分确实不多,可没想到蕙欣十分贴心,从来没有嫌弃过赵阿姨,需要吃什么药、做哪一些检查,蕙欣都处理得很好,还帮赵阿姨擦身体。

小儿媳只去看过她两次,第一次是去医院要回她给的2000医药费,第二次则更过分,她直接在走廊上说:“真是个累赘,每次生病都弄得让人不得安宁,我怎么那么倒霉。”

没曾想,这些话全都被病房里的人听到了,蕙欣实在是看不下去,反驳她:“你还有没有良心,妈之前对你那么好,现在她生病了,你没有帮忙就算了,还说这么伤人的话。”

可她一点愧疚感都没有,也听不进蕙欣的劝说,狠狠地摔门离开了。

赵阿姨心灰意冷,后悔曾经对小儿媳那么好,如今只有不被善待的大儿媳贴心地照顾自己。赵阿姨觉得很讽刺,她也幡然醒悟,决定把自己的百万积蓄全都给蕙欣。

她带着歉意对蕙欣说:“妈以前做得不好,没有顾虑你的感受,处处挑剔你。你生孩子的时候,我不仅没有照顾到你,还伤你的心。

我现在生病了,如果换成别人都未必愿意管我。但你却一点都不恨,我的这些积蓄,全都留给你吧。孙女要读书了,需要换房子,你尽管拿去用。我老了,可能一撒手就走了,要钱有什么用呢?有人愿意在病床边伺候我,就是我的福分了。”

蕙欣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赶紧对赵阿姨说:“妈,咱们都是一家人,你说这些话干什么?你的身体没什么大事,好好调养就可以了。

你现在最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我怎么能不管呢?只要我和王磊当一天夫妻,我就无法做到不管你。你的养老钱,我们不能动,你还是自己留着吧。”

赵阿姨看到大儿媳不愿意收,开始急了,她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只希望能尽一切努力去弥补,她坚持让蕙欣收下她的心意,生了一场大病之后,赵阿姨才真正看清晚年能依靠的人是谁。

《左传》有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知错就改听起来简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有的人一辈子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只能独自承担惨重的代价。

可有些人能做到及时醒悟,不逃避、不隐藏,而是勇敢地面对,既然做错了事就该主动道歉并努力去做对的事情。

就像赵阿姨一样,从她以前的行为真的可以看出,她是个格局小的长辈。

在她心里,小儿子能说会道,可以讨她欢心,所以不管小儿子做了多过分的事情,赵阿姨都不会计较。但是面对大儿子,赵阿姨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他十分苛刻,很难用平等的爱去对待他们,甚至与大儿媳的相处,赵阿姨也百般挑剔。

小儿媳一开始之所以会对她好,并不是真的把赵阿姨当家人看待,而是贪图她在生活上的帮助罢了,赵阿姨会给她买车,还帮她带孩子,过年过节的时候,赵阿姨给孙子的红包又很体面,小儿媳没有理由对她不满。

可是等她身体抱恙,小儿媳无法从赵阿姨身上得到益处的时候,她就暴露了自己真实的面目,赵阿姨天真地认为自己对她那么好。

如今她生病了,小儿媳出于情分一定会去医院伺候她。可小儿媳的一席话,让她感到无比心寒,也让赵阿姨看出了自己曾经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在赵阿姨最无助的时候,反而是大儿媳给了她最多的照顾和帮衬,她愧疚不已。幸好赵阿姨最终醒悟了,否则她的晚年可能不会过得如此安心。

生活中就有很多长辈,他们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的,可还是会不断地自我欺骗。不管儿子和儿媳有多不孝顺,他们还是不断给予,以为这样做终有一天会感化他们。

作家安·兰德曾说:人可以逃避现实,但无法逃避这么做的后果。假如赵阿姨在自己生病后,发现小儿子和小儿媳十分不孝,可她还是不愿意接受现实,继续对他们默默付出。那么,就相当于让错误不断蔓延,她的晚年又怎么能过得幸福呢?

希望所有老人都能趁早明白,越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有时候越会让自己感到失望。

人性很复杂,有时候亲人之间的感情,在利益面前根本一文不值。那些晚年过得幸福的婆婆,她们并不是运气好而已,而是懂得看人,如果幸运地碰到了心地善良的好儿媳,一定要学会付出和珍惜。

就像作家晚情说的:“真正的亲人不是靠血缘关系决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决定的。这世上的亲人只有一种,那就是关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没有血缘关系,都是你的亲人。”

婆媳之间并不存在血缘关系,希望所有长辈都能拥有大格局,可以靠智慧和原则经营家庭,处理好与儿媳的关系。当你学会不偏心,并且做到将心比心,你的晚年会多一份欢笑与幸福。

本篇话题:如果你有两个儿媳,你能做到公平对待吗?你会把家产留给谁?来留言聊聊你的观点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只有得一场大病后才知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