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一般什么时候出现在案发现场?

“这就是我以后的工作吗?” 第一次身处真正案发现场时,他有些迷茫......

在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手握柳叶刀探尸辨案的“医生”,也是身穿藏蓝警服勘查真相的能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法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神秘人”。

再过几个月,尹建华将告别自己战斗了39年的阵地——法医岗位。从什么都不懂的新人到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感触颇多,“刚入行的时候被命案现场的绿头苍蝇恶心到后悔从事这个职业。”但临退之际,尹建华却为自己最初的选择和数十年的坚守倍感骄傲。

“我们手中没有枪和子弹,但我们采集证据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法律尊严。”他说,“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法医的职业生涯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我相信我们新一代法医会将属于昆明公安法医的精神特质延续传递下去。”

薪火相传,新一代昆明公安法医没有辜负前辈的期许,用实际行动续写他们对神圣职业和昆明公安法医精神的敬意。

这是一份让人越干越有成就感的工作

王炜,2013年从警,因为学的是法医专业,毕业后他想都没想就选择了从事法医工作,一切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但当第一次身处真正的案发现场时,他心里一震,“这就是我以后的工作吗?”王炜感觉有些迷茫。

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在前辈的引导帮助和同事的陪伴鼓励下,王炜逐渐适应了工作环境。

去年,公安部组织开展“命案积案攻坚行动”,昆明市公安局在专项行动中,实现了现行命案破获率100%,破案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第二位的好成绩,这份亮眼的成绩中也有王炜的付出。

作为法医室DNA检验民警的王炜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比对认定出一起十多年前命案的真凶,尘封已久的真相被挖出,案件得以破获,王炜真正体会了什么是“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的法医精神。他说:“这是一份让人越干越有成就感的工作。”

深知肩负的使命,不敢有一丝懈怠

出生于80年代末的杨柱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医生,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法医行业,用他的话说是意料之中的意外。没能成为医者,做了一名“尸语者”,也算贴近杨柱最初的梦想,他说:“做法医可以解读逝者的语言,为生者带去希望。”

2021年1月起,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以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在此次专项行动中,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了全市的DNA样本检验工作,杨柱和同事王炜、王先勇作为“大前锋”,冲在最前面,日夜扎根实验室开展比对工作,完成了千百份检验报告。

日复一日的检验工作非常枯燥,但杨柱深知自己工作的重量,不敢有一丝懈怠,“这项工作不刺激,但是我知道每一份样本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只要不忘记初心和责任,就能坚持走下去

2005年,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让法医进入了公众视野,10余年后,大量刑侦题材的影视作品让这一职业变得更加吸引人,大批年轻人因向往而选择了法医这一职业。

90后的王先勇就是其中一员,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法医专业。

回忆起大学的第一节解剖课,王先勇仍觉兴奋,“一切都那么新奇”。然而当正式成为一名法医后,王先勇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必须完成的课业和研究,而是更加繁忙的罪案现场和错综复杂的人性。

王先勇很清楚,法医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证据不会说谎,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是身为法医的责任。”他一直坚持的信念是,要把所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极致才能更接近真相。

影视剧中的法医看上去光鲜亮丽,但现实中,法医要面对和承受的太多太多,恶劣的工作环境,难以言说的辛苦……在王先勇看来,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这个职业最真实的一面,再恶劣的工作环境,只要不忘记自己的从业初心和职业责任,就能坚持走下去。

在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虽然像尹建华等老一辈法医渐渐离开一线,但有王伟、杨柱、王先勇这样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薪火相传、精神永驻,他们始终拧成一条正义的绳索,钳制邪恶和黑暗,守护着公平正义。

2020年,“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后简称刑科所)及“昆明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两块牌匾在昆明市公安局科技楼一楼大厅挂起。以迁入科技楼为契机,刑科所新老法医们以“归零”心态,重新出发,继续书写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2021年上半年,刑科所出勘现场157起;检验尸体95具;开展扫黑除恶专案场所搜查勘查10余次。各专业实验室共完成检验鉴定5302起,其中DNA检验4143起,理化鉴定732起,电子物证42起,痕迹检验149起、文检140起,病理组织学检验11起。案件检验鉴定量在省会城市中居全国前列。在团圆行动中,今年新比中找回61人;命案积案攻坚,对历年全市851起命案积案进行逐一梳理并进行DNA检验,目前已检出并比中嫌疑人35人,直接破案19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灵法医小白是内鬼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