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越贵越好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现在多数家庭会准备“小药箱”,放些常用药品;一些患者病愈后也会将未用完的药品保存下来,以备有病时再用。但存药求精莫贪多。五一即将到来,不妨利用休假的机会,整理一下自家的小药箱。

很多主妇认为,家庭储备药品越多越安全,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总之要做到“家中有药”,才能“心中不慌”。其实,备药越多,因变质失效而承担的安全和经济风险越大。除了一些急救药外,家庭用药最好随用随买。药物一多,难免会发生过期现象,有人不忍浪费就服用过期失效药,但这会贻误治病时机,甚至会引起不良反应。有效期短、不常用的、打开制剂包装的、不清楚有效期的药品都不宜保留。

生活中,常有患者惯于向医生点名要一些价格高的“好药”,总认为价格便宜的药不治病;还有人喜欢参照广告到药店购头所谓“好药”自行服用。任何一种药物都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因此有适应症和禁忌症。药物的好坏应该从药物作用、效果、适应症以及是否有毒副作用等方面去理解。

凡是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能够“药到病除”的药就是好药。如应用了半个多世纪的青霉素,仍是目前临床医生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首选药。又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救命良药。

因此,不要认为药物的名气越大越好,产品越新越好,价格越贵越好,用药越多越好,进口药比国产药好。其实,只要具备安全高效、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的特性就是好药。用药不在多,而在于准。疗效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使用了贵重药、新药或进口药,不论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只要是符合药品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都是有效的。

很多人一旦出现以前的某种疾病症状,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自己买药吃,疗效不明显,就擅自加量。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可取。病的症状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心肌炎、脑炎的初期症状与感冒很像,如果仍然当感冒治,问题可就大了。如果吃药后没有作用,更不应擅自加大剂量,否则易引发药物中毒。

一些患者吃药后一日症状有所减轻,就会擅自减药甚至停药,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这类病人一旦停药,血压、血糖等又会升高,反反复复,不仅会加大治疗难度,而且容易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抗菌消炎药,只有每次按要求服足量,按时连续一定时间,才能彻底消灭病菌。倘若每次服不够量,或不能按时服药,不但消灭不了病菌,反而使病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久而久之这种药会对病菌失去作用。

还有很多父母会拿成人用药给孩子服用,以为只要对症就能治病。但是,有些抗生素对骨骼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成人可用,孩子却吃不得。总之,用药要遵医嘱,不可以想当然。

很多人家备着好几种感冒药,一种药吃两天不管用就接着再吃另一种;有些人甚至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冒药,这种做法已成为最严重的感冒药用药误区。感冒药多属于复方制剂,重复用药会导致某种成分的剂量超量,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造成损伤。

感冒药品种繁多,但成分大同小异,主要有4类:解热镇痛抗炎成分、镇咳成分、抗过敏成分和减充血剂成分。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成分有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布洛芬,能缓解发热、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等症状;含有盐酸伪麻黄碱的,主要用来缓解鼻塞;含氢溴酸右美沙芬成分的可镇咳;含扑尔敏、异丙嗪成分的,可缓解鼻咽和眼睛发痒、流涕、打喷嚏及流泪等。

西药可以配合中成药使用,不过,吃药前一定要先区分寒热,否则用错中成药反而会使病情加重。风寒感冒可选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风热感冒可选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查查家中小药箱(链接)

购进的瓶、袋、盒等原装药品、最好保留原标签。非原装药、没有标签的药品,应装在棕色瓶中,外贴纸片,标明药品名称、用法、用量、药的作用和慎用、禁忌症。最好还注明装入日期、出厂日期、药品有效期。外用药品可用红色标签或红笔书写,以便区分,防止误用。消毒杀虫驱虫药物不能与内服药放在一起,以免误用中毒。

药品存放的地点应是避光、干燥,阴凉处,不要放在潮湿、高温和阳光直射的地方。内用药与外用药不要混合存放以免错用;中药材不宜放在冰箱中贮存,因冰箱内潮湿,久置易发霉。药品要避光、低温保存,防止变质和过期。成人用药和儿童用药应标志清楚,分别存放。

药物和人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仅失效,有些还会产生或增加毒性和副反应。如过期的维生素C不仅药力会减少一半,而且还会导致糖尿病或肾结石。

家庭药箱应经常清理,将那些国家明文规定的淘汰药品、过期药品、霉变药品、劣质假冒药品、包装破损的药品以及标签不全的药品等及时丢掉,补充新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古中医精彩内容公众号。

关注我们,每天阅读更多免费精彩文章!

让你每天学习常见病的治疗

在讲今天的方子之前,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南方人初到北方为官,因为不习惯北方寒冷的气候,所以他每天都要喝点儿酒,以此来驱寒,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

就这样过了一年半载,突然有一天他的双脚开始变得肿胀,疼痛难忍,白天还好,尤其是到了晚上,简直痛到无法入睡。于是,急忙派人把当时京城里最负盛名的李东垣给请来了。李东垣一看,这人身宽体胖,再加上一番详细问诊,断定他是因为酒喝多了,诱发了“脚气病”。

注意,这里的脚气可不是那种真菌感染的脚气,而是一种以关节肿胀疼痛为主的疾病,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痛风差不多。

这种病看似病在脚上,其实是病在脾胃,脚上的毛病和脾胃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脾主运化,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身体里的水液要在脾的作用下,一部分气化成津液,向上运输到心肺乃至全身;另外一部分经过代谢后,向下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脾虚了,对水液的运化能力就会随之降低,慢慢地就会生湿,湿气郁积的久了又会化热,湿和热一结合变成湿热,湿性重浊,湿热这种东西最喜欢往下走,这就好比一缸淤泥,一搅和过后,等一段时间那些浊的都往下沉。湿热在身体里最容易沉积到哪里去?当然是关节了,这些皮薄肉少的地方最容易藏污纳垢了。所以凡是患了痛风的,你去看,一个个关节红肿热痛,其实尽是些湿邪、热邪在里面。

《内经》里也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可见,痛风这种病和脾胃,和吃有很大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医西医不谋而合,西医认为,高嘌呤高尿酸饮食,比如海鲜、酒精、肉类等等,是痛风高发的元凶,所以要想彻底治愈痛风就必须在嘴巴上下一番功夫。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到故事中去,那人本就肥胖,也就是说,他的饮食已经伤害到了脾胃功能,再加上大量饮酒,酒是最容易生湿的东西,湿邪困脾,脾胃就更提不起精神了,由此导致恶性循环,湿上加湿。

摸清了病情,李东垣便给他开了一方,那人只喝了两付,病就好了大半。

开的什么方子呢?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虽然不是李东垣的方子,但却和李东垣颇有一番渊源,这个方子是金代名医张元素所创,而张元素刚好是李东垣的师傅。

当归拈痛汤:羌活、甘草、茵陈各15克,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猪苓、泽泻各9克,升麻、白术、黄芩各3克,葛根、人参、苦参各6克,现在也有中成药,当归拈痛丸。

当归拈痛汤,顾名思义,止痛就像信手拈来一样,痛风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不就是痛吗?这种痛,古人形容说,像有老虎在撕咬关节一样,所以痛风又叫白虎历节。

方中最重要的一味药是羌活,羌活是风药,而且是风药里的猛将。风药有什么作用?风能胜湿。打个比方,一件湿嗒嗒的衣服,你把它挂到室内,干得就很慢,而当你把它挂到室外通风的地方,风一吹,是不是很快就变得轻飘飘?同样的道理,风药可以把身体里的水湿吹干。

防风、升麻、葛根,这三味药是解表的,解表就是把毛孔打开,就是让你发汗,通过出汗把身体里的水湿带出去。

猪苓、泽泻是利水的,可以让水湿从小便而走。这两味药基本上没什么味道,煮出来的水也是淡淡的,但是它喝下去以后就能把你身体里一些浑浊的东西逐渐淡化,你会发现排尿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多,当混浊的小便越排越清澈,身体便也跟着越来越清澈,这就是猪苓和泽泻淡渗利湿的作用。

黄芩、苦参、茵陈都是苦寒之药,清热泻火的能力无与伦比。

把邪气逼退以后,还要再用点知母养养阴,一方面热盛伤阴,你看夏天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不仅土地会干涸开裂,人也会觉得口干口渴;其次,苦燥也能伤阴,就是说用药一定要考虑到平衡,一个方子里苦寒之药太多了,就加点温补的药进去,使得寒热平衡;温补的药太多了,就加点清解的药进去,使得补泄平衡,这样才能让效果最大化。

苍术和白术是两兄弟,也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不同的是白术擅长健脾,苍术更擅长燥湿,二者一起连用,健脾燥湿的力道就更猛了。如果说上面的药负责把已经生成的水湿排出去,那苍术和白术等于是从根上切断水湿的来源。

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气血就是正气,正气强大了就有了自动排毒邪的能力。

最后用一味甘草来调和诸药。

当归拈痛汤是中医治疗痛风时经常会用到的方子,虽然距今已有百年,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跨越而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今天我把它写出来,对于深受痛风困扰的人来说,可以参考一二。

温馨提示: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药方子,仅供学习交流。

2022年,红杏林学校官方 费邀请200个中医学习体验官。

不集赞转发、不限年龄学历,只要你热爱中医,希望用中医技术调理身体,扫码添加助教,邀你入群学习。

名额珍贵, 价值598(限时0元), 进群人满将立刻关闭通道。

专业中医老师+社群学习

实用调理技术+助教辅导

特别提醒:公众号已经取得官方课程授权,请放心学习!红杏林学校,是一家传播实用技术的中医学习平台,是腾讯课堂认证年度优秀课程单位、与湖南省针灸协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如今有一种流行趋势,每次一部古装剧上映,无论是宫斗还是江湖,总少不了中药的身影

前两年霸屏的古装剧《甄嬛传》,可以说是这股中药热的“始祖”。让华妃娘娘不育的麝香,让端妃娘娘流产的红花,想让嬛嬛流产的夹竹桃粉,暗害温宜公主的木薯粉,帮安陵容保胎止血的艾叶……

而去年风靡一时的《武媚娘传奇》《琅琊榜》《芈月传》,也不乏中药“科普”情节。韦贵妃利用“五行草”(也就是马齿苋)令贤妃几度滑胎不能再孕;年轻芈月靠生嚼土茯苓解毒;楚威后试图派女医用淡竹叶给芈月她娘滑胎……

今年年初上映的《女医明妃传》,正面讲述一代女医成长史,更是给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多“黑暗系”疗法。例如,谭大夫在狱中得知,指甲、鸟粪和蚯蚓可以清热解毒,治疗咳嗽;用疯狗的脑髓和土鳖虫,治疗被狗咬伤的脱不花;还有瓦剌部将失血过多生命垂危的将军塞入牛腹止血……


难怪有网友调侃,从这些古装剧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认识一个医生,不懂点医术,你肯定活不到剧终。

问题是,这些电影里的神奇药方或毒药,到底有没有靠谱的?还是只是像《女医》片头提醒的那样:“本剧中所有中医食疗,医药方剂为戏剧情境所需,请勿尝试模仿。”


在影视作品中,人参是“出镜率”最高的中药,尤其是在武侠剧中,动辄千年雪参,富贵人家更是终日参汤不离口。

传统说法认为,人参的参龄越长越好,价格也越贵。但实际上,人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皂苷的含量,并不是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而增加的。

人参滋补并非人人适合。不同种类的人参,由于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的变化和不同的加工方法等,其保健治疗作用差异较大,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选用适合自己的人参品种服用。

如人参可以大补元气,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导致元气虚、气短神疲之人。但是人生病、身体太虚弱时,则不宜使用人参,即古语讲的“虚不受补”,此时用西洋参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依兰香和蛇床子能“助性”?

依兰香是一种东南亚的香料,不是中药材,中药师并不太清楚其功效,一般说来,芳香的植物能起到提神醒脑,心情放松的效果,但有无明确的动情功效则难以确定。

至于蛇床子,妇科常用于外洗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等。蛇床子有温肾壮阳的功效,用在小白鼠身上也能延长动情期。但蛇床子对人体是否有催情作用,中药典籍未见记载,临床上也未见这样的验方。


艾叶能温经止血,散寒安胎。体寒血瘀的人,服用艾叶能温通经络。在中医的指导下口服艾叶可以治疗宫寒不孕、月经量大、妊娠期出血等病症。经中医辩证为虚寒型的流产,艾叶确实有一定的保胎作用。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服用艾叶,比如,体内热性的人就不能用艾叶来止血。专家提醒,导致流产的原因很多,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治疗,不可自行盲目治疗。

影视剧中还有一种情况会用到艾叶,就是“疫病”。所谓“时疫”就是现在所说的急性流行病、传染病,多是细菌、病毒暴发性传播所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艾叶中所含的艾叶油,对肺炎球菌等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对腺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因此焚烧艾叶能够起到一定的消毒、驱疫作用。


阿胶,又名驴皮胶,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生产历史,由于原产地是山东东阿县,因此东阿阿胶几乎已经成为阿胶的代名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阿胶中含有明胶原、骨胶原、蛋白质及钙、钾、钠、镁、锌等多种营养元素,所含的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很适合贫血患者、肿瘤患者、身体虚弱者服用,尤其适合女性进补。

很多人认为,阿胶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其实,滥用阿胶也会出现副作用,如会引起消化不良、火气亢盛等不适症状。


麝香为雄麝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

麝香有开窍醒神、解毒的作用,能增加女性子宫宫缩的频率、速度、力度,怀孕期女性对麝香尤其敏感,并且越到怀孕后期反应越大,所以中医上用来在妇女难产时下死胎,在影视作品中用麝香使人流产,有一定道理。

专家指出,麝香的运用非常广泛,含麝香的中成药种类很多,所以说孕妇应特别小心。安宫牛黄丸、自保丹里面就都含有麝香;一些跌打药油、药膏里也含有麝香成分。

当然,至今为止并没有研究表明麝香会影响女子受孕,相反,对于经络不通、气滞血瘀型月经失调导致不孕者,麝香还能通过调整月经而治疗不孕。


红花性温,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可治疗很多因气滞血淤、经络不通所致的疾病,如腹痛、关节痛等。其实,红花的活血作用并没有那么强大,如果是输卵管不通引起的不孕,临床就用红花来活血化淤,在此情况下喝红花汤是不会导致不孕的,反而会助孕。

相对于红花,藏红花能令子宫兴奋收缩,对于孕妇来说,确有流产风险,是孕期禁忌使用药物。但无论是红花还是藏红花,电影中灌一碗红花就能让人绝育,是一种夸张的描述。

红花导致流产,需要达到一定大的剂量,剂量是有个体差异的,不是每个孕妇无论怀孕多久喝一碗红花都能导致流产。假设一碗红花真的导致了流产,如果不引发输卵管堵塞、月经紊乱等并发症,是不会绝育的。

而且,也不是说活血药物就绝对不能使用到孕妇身上,相反有时还可用来保胎。比如母体供血不足,可能引起胎儿发育不良、死胎,或者凝血功能异常,血液流通不畅,此时就需要用一些相对温和的活血药物(如当归、益母草)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母体对胎儿的供血。


鹤顶红意味着“一碰即死”?

鹤顶红可谓是宫廷斗争影视剧中的“宠儿”,但功效却不尽相同:有的瞬间毒发、一碰即死;有的服了之后还能暂缓一刻、交代遗嘱;《还珠格格》中的香妃被太后用鹤顶红赐死,竟然能起死回生。

为什么同样一种毒药,其药性在不同的电影中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当中固然有艺术加工的因素,但也并非全是虚构的。所谓鹤顶红,其实是一种加工而成的中成药,根据成分、剂量、制作工艺的不同,药效也会不一样。而鹤顶红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

砒霜的毒性非常大,一指尖的分量就可致命。由于古代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提炼的砒霜中会产生少许硫或硫化物,与银质物品接触,会在银的表面产生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这就是所谓的“银针验毒”。


提起情花毒,武侠迷们大概会想起《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故事中,他们分别中过情花毒,但都没有致命。

书中提到的情花,从描述上看很可能是指白色曼陀罗。曼陀罗是一年生有毒草本植物,夏秋开花,花冠呈漏斗状,又名风茄花、洋金花、山茄花。曼陀罗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其叶、花、果、茎均可入药,尤以花的含量最高。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所中的情花毒最后是靠断肠草以毒攻毒化解的,从字面上理解,大概是中了“情”毒,就必须断了心肠吧!可这种解毒方法要放在现实中使用,恐怕杨过就等不到见到小龙女的那一天了。

因为断肠草也是一种剧毒,只是不像书中说的那样是小草,而是一年生藤本植物。据医书记载,断肠草吃下去以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哪还能“以毒攻毒”。

既然断肠草解不了情花毒,那么情花毒还能解吗?有专家笑谈:“武侠作品中的毒药看起来都十分厉害,一定要用各种稀奇古怪的仙丹灵药才能救人性命,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拿曼陀罗来说,最常见的甘草就能保护胃黏膜,起到缓解毒性的作用。至于说每种毒药是否能解,怎么去解,还要看毒药的化学成分,按药理去解。

(本文综合自千龙网、中国新闻网、99中医网、大众养生网等)

网易刊登此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网易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一次喝的越多越好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