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医药企业当中,基石药业发展得怎么样?

国内生物制药公司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简称“基石药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凭借领先的管理团队、丰富的产品管线、强大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进展。2021年,基石药业(香港联交所代码:2616)在新药获批、产品商业化、临床开发、管线2.0、商务拓展及资本市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展现了公司高效的研发能力和突出的商业化能力。伴随商业化步伐的加快,基石药业营业收入持续稳健增长,2021年总收入达2.437亿元。2022年,基石药业乘势而上,积极推动新产品上市,实现在国内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内修功力 厚植研发产品研发是创新药企业的立身之本,在过去一年里,基石药业向外界展示了自身强大研发实力的“基石速度”。截至2021年12月31日,基石药业年度研发投入13.049亿元。2021年以来,基石药业已取得了8项NDA(新药上市申请)批准。凭借自身的临床研发能力,基石药业拓展了更多元的产品领域,推动管线2.0向前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升级内部研发创新能力,基石药业启动全球研发总部及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其中,全球研发总部设施占用约16000平方米的研发及办公空间,为现有设施的6倍。目前,与全球研发总部相邻的生产基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随着将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基石药业产品的商业价值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外联强手 加速商业化2021年以来,基石药业在对外战略合作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就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等方面分别与全球伙伴展开深层次合作,在实现商业共赢的同时,发挥各自优势,努力研发更多优质产品,共同推进创新药的海外布局。除了合作伙伴加持,基石药业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商业化道路。同时,与行业协会等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及可负担性,基石药业还通过各类对患者的援助项目,以及与支付方合作,扩大产品在保险项目中的覆盖范围。激发潜力 创造长期价值2022年第四季度,基石药业全球研发总部将投入运营,届时,内部研发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商业化方面,基石药业商业团队正在努力加快扩大产品的潜在市场,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商业潜力,提高市场覆盖率。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江宁军博士表示,临床、研究、生产、商业化及商务拓展能力为基石药业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打下坚实基础,基石药业相信专注于这些领域可进一步释放公司产品组合的潜力,创造长期可持续商业价值。未来,基石药业将持续专注医药创新。数据来源:基石药业

在国内近年来涌现的本土创新企业公司中,基石药业(以下简称基石)是不容忽视的一个。

成立于2015年底,仅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了香港主板上市。一条经过精心设计的聚焦肿瘤治疗的创新产品管线,正以业内领先的速度向前推进:15个候选药物,20项临床研究,其中12项为注册性研究;第一个新药上市申请已在台湾提交,未来的2~3年内,将有多个产品在大中华区上市。

是什么让这家公司以如此迅猛之势发展?又是什么让这家公司在寂寂无名时就吸引到一支业内赫赫有名的高管团队的加入?

“近20年来,我在医药领域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只有在基石,可以把之前在所有不同领域、不同公司所获得的经验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业内巨头默沙东转而加入基石的首席商务官袁斌博士这样评价,来到基石是自己踏上职业道路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实现的一个目标。

谁的青春不彷徨。父母都是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的袁斌,从小是个学霸,虽然被寄望“子承家业”,但经过一番抗争妥协,袁斌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化学”进行深造。

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袁斌跟随美国三院院士Stephen Goff教授研究分子病毒学,博士期间发表了7篇论文,其中4篇为第一作者或联合第一作者,俨然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顺着学术的道路发展,既符合父母期望,又顺理成章。然而,一个急拐,袁斌去康奈尔大学读起了MBA。“虽然博士期间研究很成功,但从内心而言,我觉得更喜欢和人打交道,想结合所学去医药产业界发展。”

不难预料,父母当时对他的决定不能理解,觉得这样的人生太随意。“我当然对人生有规划,但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才能通罗马,有时候‘曲线救国’可以收获更多。”袁斌说。

哥大地处纽约市中心,与华尔街毗邻,顶级投行、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集聚于此。很多“藤校”毕业生选择了“PHD-MBA-顶级投行/咨询公司-产业界”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也是袁斌对自己的设计,但世事并非皆如人愿,第一份工作,只有一家初创小型咨询公司聘用。

在死磕了八个月的顶级科学家采访和分析报告撰写后,袁斌转投了赛默飞世尔,成为一名负责市场营销的产品经理,管理整条生物试剂和耗材产品线。两年后,卫材抛来了橄榄枝。

柳暗花明,袁斌终于进入了计划内的正途,进军生物医药产业界。作为卫材全球肿瘤事业部起步阶段招募的第一位专职市场营销经理,他创建了公司肿瘤药全球市场和新产品战略部门,在3年里负责策划包括乳腺癌药物Halaven和肝癌药物Lenvima在内的癌症类新产品全球市场和管线研发战略。

“卫材第一次和ASCO的合作是我促成的,第一份肿瘤产品线介绍手册是我设计的,乳腺癌药物Halaven商品名是我起的,如今这两款产品都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上市了!”提起这些,袁斌骄傲满满。

卫材的经历对他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不仅确立了专注癌症领域的职业方向,而且由于肿瘤事业部经历了由无到有的过程,职业过程有点像初创公司,因此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2008年,袁斌加入诺华制药肿瘤事业部全球总部, 从新产品战略部门副总监起步,6年半内逐渐担任越来越多的商业职务。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袁斌曾代表公司从Incyte公司引进Jakavi (Jak1/2抑制剂)和Capmatinib(cMet抑制剂),其中Jakavi与诺华的血液肿瘤产品线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使之迅速成为十亿美元重磅产品;此外,对Mektovi的引进和产品研发战略、对Zykadia的商业化准备和全球上市,对格列卫、Afinitor和Kymriah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他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袁斌也收获了公司的认可:3次总裁奖,4年间3次升职,于2012年成为肿瘤部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全球主管和商业执行总监。在市场营销和商业领域,袁斌获得了海外华人中很少能够直接在跨国公司总部做到的管理位置。

然而,两年后袁斌又一次变换了职业赛道。“我发现单纯做商业化并不完全是兴趣所在,我更希望能在方兴未艾的生物制药初创公司领域有所建树,但我缺少全面的商务拓展经验。”这一次,他选择加入默沙东,担任全球临床肿瘤药商务拓展及许可负责人,在免疫治疗领域着手开荒。

两年半的时间,袁斌主导完成了29个Keytruda(K药)对外联合用药的合作项目以及5个并购或授权转让协议,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Keytruda和礼来的化疗药Alimta在肺癌一线联用的合作,默沙东因此赢下了整个一线肺癌治疗市场,一举奠定了王者地位。Keytruda与卫材Lenvima的联合也取得靓丽成绩,在多个癌症领域获得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证,其中子宫内膜癌凭借Ⅱ期的积极临床数据,刚刚在美国获批。

“每次职业道路的改变都是一场全新的冒险,在之前我并没太多相关经验,但离开时我已证明了当初公司选择我是正确的。”带着这样的自信,袁斌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他在2016年11月离开了制药巨头默沙东,告别了在美国22年的岁月,携全家回到中国,加入基石。归来虽已非少年,但戎马一程,他仍是公司高管中最年轻的那个,仍保有对未知勇于冒险的少年心性。

回中国这个决定,和他之前做过的许多决定一样,并非在一开始就获得所有人支持。但袁斌的行事风格无意中与后来默沙东研发总裁Roger Perlmutter的一番话无比吻合——“若你认定项目的价值,就应当把你的职业生涯押在上面,我怕5年后反悔当初没在这项目上再砸上10亿美元。”

基石正是袁斌看上的项目。“在大型制药企业,你是一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很多时候个人努力对公司起的作用不会立刻显现,但在一个初创企业,公司每一天的前进速度甚至生死、员工个人发展都与你有关。”

辗转多年,能够参与到一个公司从无到有的构建,把它做大做强,这是袁斌站在职业生涯起点的最初憧憬,而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觉得是时候做出决定了。

“从2015年开始,我发现中国生物制药业在法规、资金和技术平台等核心要素上都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做创新药的大潮来了!当Frank(基石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江宁军)告诉我说要做一个国内最好的生物创新制药公司,我立刻心动了。尤其基石药业采用的是一种与以前中国初创公司完全不同的‘高举高打’模式,起步就有充足的资源,在这里可以大展拳脚。”

作为公司最早的高管及员工之一,袁斌从擅长的商务拓展开始,其间他负责过政府事务、企业战略和投资者关系,目前正在领导企业传播、联盟管理、新产品战略,以及包括医学事务、市场及销售在内的商业化团队。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随着公司部门的日渐健全,有些带大的“孩子”会交给新到岗的高管和新成立的部门,职责范围始终在变化中,而这符合袁斌“喜欢挑战”和“不服输”的个性。既然做,就要在每一块都做出一番成绩!

这一点在和其他众多公司角逐与Agios、Blueprint Medicines以及Numab三家公司的合作时可见一斑。当时,每一个项目都有许多家企业参与争夺,其中不乏已在生物制药领域深耕多年的公司,虽然拥有丰富经验,但如何让年轻的基石在搏杀中脱颖而出,这是袁斌面临的挑战。

“Blueprint谈了一年半,Agios谈了一年,Numab谈了近一年,我们的竞争对手实力强劲,竞争非常激烈。“袁斌表示,合作伙伴普遍认为,基石的商务拓展团队做出的调研和计划在所有竞争对手中是最专业的,无论是临床试验方案、项目推进速度、数据质量,都是同行顶尖水平,基石永远不会应付了事,更不会乱打“价格战”。

3家公司签署了5个产品的授权协议,这5项资产与公司的已有管线互补,并且拥有可以与基石的骨干药物联合的潜能,其中avapritinib(PDGFRA和KIT抑制剂)和TIBSOVO(IDH1抑制剂)均为全球首创药物,pralsetinib(RET抑制剂)和fisogatinib(FGFR4抑制剂)为潜在全球首创药物,ND021更是一款极具特色的三特异性抗体片段分子,可以同时结合PD-L1、4-1BB、人血清白蛋白(HSA)三个靶点,有成为下一代同类最佳免疫治疗骨架分子的潜力。

这几笔重要的商业拓展交易,推动基石药业成为了一家研发管线更为全面的公司,显著提升了公司商业价值,在帮助公司赴港上市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年转瞬即逝,A/B轮破纪录融资,最短时间港股上市,精悍优化的管线,迅速扩张至近300名员工的公司,第一个新药上市申请,使尽浑身解数,袁斌觉得与基石荣辱与共,酣畅淋漓。

回顾基石的发展,从公司创立初期,基石药业的管理层便将聚焦肿瘤、差异化创新定为发展基调。

如今基石拥有一条健康又富有竞争力的管线,覆盖了临床前到临床后期阶段,确保公司能有源源不断的新产品问世。对于产品创新性这个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公司进行了差异化设计,从“改良+突破型创新”逐渐向“突破型创新”发展。此外,世界级的管理团队、一流的临床开发团队和充足的资金,这都保证了公司强劲的推进和执行能力。

“以免疫治疗为例,中国已上市的产品都是PD-1,而我们核心产品CS1001是PD-L1,不管在临床开发或未来入院方面都与PD-1有差异性,这就是我们的机会!”袁斌介绍,在PD-1/PD-L1领域,基石针对诸如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这样的中国高发大适应症进行全面开发,开发速度名列前茅。此外,产品的安全性和数据都很有优势,近期CSCO公布的1b期临床数据,CS1001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一线晚期食管鳞癌,客观缓解率达到。

在创新药企蓬勃发展的今天,医学事务部门也在面临转型和优化,和传统药企相比,创新药企的医学事务定位是怎样的?医学事务人要具备哪些技能?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相信这是不少医学事务人心中的疑问。

基石药业医学事务副总裁张荣建先生是中国创新药物(械)医学大会暨第七届CMAC年会的特邀嘉宾。在大会召开前,我们特邀张荣建先生参与本期大咖访谈,请他来谈谈新形势下创新药企医学事务的定位,并分享一些关于医学事务职业发展路径的看法。

基石药业医学事务部负责人,副总裁

拥有13年+跨国药企上市后医学事务和上市前I-III期临床研发经验

Q1:创新药企和非创新药企相比?医学事务部门的定位和工作职责上会有哪些不同?您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无论是创新药企还是非创新药企,医学事务的定位和工作职责都在与时俱进,唯一不变的是为组织、合作伙伴和患者不断创造价值。结合既往在外企和创新药企医学事务的工作经历,我个人对创新药企医学事务团队定位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具体有四点:

1.知识生产力:医学部是上市后团队中学历最高的人,大家都是学医学药出身的学霸。熟练掌握医学知识,作为Knowledge Keeper是最基本的,但拥有知识本身不等于有价值。我们要善于做知识的搬运工,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来创造价值。例如,通过梳理某个疾病领域的患者旅程,挖掘诊疗过程中的痛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医学人的重要价值。同样,在市场准入中,讲清楚产品的临床价值和对患者的获益,让Payer Buy-in也是知识生产力的体现。

2.架构师:随着医药行业的商业模式逐渐从市场驱动向医学驱动转型,用医学Solution来解决传统商业问题成为趋势。行业的发展把医学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我们有责任来作为架构师,参与甚至引领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例如创新药的上市阶段,医学部要充分挖掘未被满足临床需求,上市前就开始布局临床研究弥补Data Gap, 通过医学教育活动,提高医生对于产品的认知,直到改变观念;同时确保公司层面销售、市场等部门对于新产品Knowledge Ready. 同样,上市后的生命周期管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数字化等手段的创新项目赋能。

3.桥梁:对内,医学部是天然的衔接研发和商业团队的桥梁,确保新产品上市的无缝衔接。对外,医学部的人大都是学医出身,了解患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公司内唯一的患者代言人。

4.核准人:这是医学部的传统定位,医学科学、医学合规、药物警戒的守门员。

除此以外,创新药企还在发展中,家底没那么厚,大家一定要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追求高效务实的态度、企业家精神。同时,具备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总部意识,即1. 对外部合作伙伴,是公司对等公司的关系,秉持平等、互利和合作关系;2. 对公司内部其他国家或区域医学团队,我们是总部,需要引领、支持和合作。

Q2: 对于是选择大型药企还是创新药企,您对医学事务同仁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哪些建议吗?

1.职业生涯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至少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在职场马拉松中,往往脱颖而出的选手,是那些具备职场战略性的远见思维,还能纵观全局,对每个阶段做出相应战术策略的人。我本人做过上市前R&D, 大型外企和创新药企上市后医学事务多个岗位。做过MSL/MA/Physician,也带过MSL/MA/Physician团队,做过TA Head, 也在美国总部工作过。我想说,我们今天的努力和积累,不是为了某个职位和得到别人的羡慕,重要的是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

2.不要挑岗位,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有机会多去尝试。

3.职业早中期可以去外资公司,多熟悉了解MNC的规范和制度。

4.To be ready for the future。借用了麦肯锡2025医学事务行业报告中提到的医学事务部能力维度,包括了商业知识,适调性领导力和专业技能三大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商业敏锐度、策略性思维、学习敏锐度。

Q3: 您认为医学事务同仁在创新药企当中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又是在哪里?

首先,坦率的讲,能在创新药企Survive下来的医学事务人,未来职业发展肯定不会差。为什么?创新药企对医学事务人能力要求很高。借用毛主席的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有三层含义:1. 要做多面手,既能高大上,“上九天揽月”,也能接地气,“下五洋捉鳖”。2. 有企业家精神,无论是九天还是五洋,都能不畏艰难,勇于挑战自己;3. 以终为始,以结果为导向,倡导赢的文化,方能“谈笑凯歌还”

其次,医学事务人大都是学医学药出身的,发展路径还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医学部内部,还是跳出去,看研发、市场、BD、销售,甚至跳出药企,看医疗大健康行业。都有很多横向、纵向发展的机会。既可以在某个专业领域成为专家,也可以往带人经理方向上发展。拿医学部内部发展路径举个例子。区域MSL向MA或MSLM进行横向或纵向发展。我们曾经的医学部的老领导成功转型成为BU负责人,在一个全新领域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想说,不要给自己设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

中国创新药物 (械) 医学大会暨第七届CMAC年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创新的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