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的问题?

在第二期落地之前,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3个月18期,也就是在一月还要完成五期。但事实是,第二期发布的时间,还是要比预期的要晚(一周左右)。对于这个结果,我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第一期发布以后,也有老师建议,行文和导图的结构不够好。为此,我深刻反思了一下我的实际需求。我最初的愿景,是想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而任何清晰的笔记输出,对任何读者也会有益。

所以,我甚至将手绘导图改成了电子版输出,更为清晰高效(一张手绘导图,就算是A4尺寸,稳定一点每张还是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因此提到,有关整体的工作顺序,我依然没有能够完整的找到。比如,书可以读得很快,导图的输出却是极其耗费时间。这就形成了一个畸形的现状:书已经读到第七本,文章却还没有完成第二期…但我还是试图,乘着一月还有春节长假,努力把既定计划完成…

其实这段时间,我的情绪波动过分激烈,任何形式的阅读也确实可以缓解情绪;而在阅读中我也理解到,应该是不敢走出舒适区所致。步履蹒跚反过来说,也是一种保持前行;就像灯火阑珊,一定是因为遇见了光。

这次的阅读,其实是一次向下延伸。如同一张思维导图,向下延展了一个层级。是否我的人生拼图,也渐趋完成……

我选择的第二本书,是来自作者赵胤丞的《拆解问题的技术》。书中提到,拆解的技术其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即把问题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

而我首先关注到的是有关“我是谁”的小节。因为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一只没有标准答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翻到文末。因为个人原因和现状,我的输出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不能代表全书的成果。

我特别精选七个要点,进行了导图输出——相信总有一个能够帮到,正在阅读本文的你!

拆解问题:不是套用成功经验,而是先拆解自己

VUCA时代,是吸引我看这本书的一个原因。书的一开始,便提到拆解自己的重要性。当经验不解决问题,一定要拆解问题、看清本质。

而提及“战斗或逃跑反应”,指出选择纠结,会使人更加焦虑。要容忍犯错,杜绝完美主义,在错误中学习。

其后,作者讲述了拆解问题本质的六个基本步骤(这部分详细信息,请看导图),并对其中的每个步骤,进行了分镜头讲述。

以终为始:不是拆解眼前问题,而是朝向最终问题

这一节,作者提到了:拆解问题的最高艺术,是朝着终极目标前进。

首先,是确立终极愿景。作者使用了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选择最终目标,提前写下墓志铭。

我也试着编写了自己的墓志铭:终生以文字为理想,俯首、潜伏。虽大器晚成,但终在世界留下自己的笔迹……

之后,是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其中的宗旨,是反省是否有关自己的墓志铭,再实际思考如何结合经济条件和工作前景,逐步迈向愿景。

如何拆解斜杠时代的职业选择

我第一次听说“斜杠”这个词的时候,诧异了一下。也许斜杠的人,才不注意什么时代。

斜杠时代,经验法则不再适用。

作者非常实用主义的,给出了拆解职业选择时候,可用的五种职业组合的类型。其中有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的第一种“稳定收入+兴趣爱好”。而其中方法,关键在于战术和执行力——其中首要的,是聚焦一年之内的行动方案。

能够斜杠的人都先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如何拆解读了很多书还是没成长的困境

本节,其实提到了众多阅读者都存在的问题。理论关键,其实就是很多书都提到过的,“践行”两个字。

学习金字塔。作者认为,阅读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要从多种途径,去学习和提高。费曼学习法。这里的概念,主要就是:永远不要使用专业术语,去教授他人。

作者还提到了自己的案例,一开始,只是每本书摘录七句话。我便试着依样画葫芦…

阅读,记录,并且实践。

如何拆解学习了但还是记不住的问题

“拆解学习难题”这部分,好像是最为关注的。但这一节,我认为其实有点水分,如果你也学习过思维导图或者记忆法之类的课程。

拆解记忆频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

关键在于对读书计划的执行程度与频率。

黄金复习频率。这部分的流程,倒是十分实用主义地便于量化执行:三段,八次。

如何拆解不喜欢现在的自己的焦虑

作者,从聪明敏捷的同事小华的故事引入,解释了遇见焦虑、不喜欢自己时,如何拆解。

主要过程,一共3步。1、接纳事实,重新思考事实;2、思考问题本质;3、思考如何达到。

如何拆解“我是谁”的难题

到了本期公布标准答案的时候。其实顺序上,本节不是处于最后,因为我的个人需求才放在这个位置。其实,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合理拆解,去达成“成为自己”的各层次需求。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找出努力目标。依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根据SMART原则,测算出达成各层次需求的预计时间。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即是: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找到自己,其意义大于竞争。原因在于,遇到强的,会有挫败感,遇到弱的,会觉得没意思。关键在于,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细小的改变与积累,让自己的明天大于今天。

眼前的高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作者通过三个案例,确定了这个事实。分别是,作者自己担任讲师的经历,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以及阿米尔·汗《摔跤吧!爸爸》。

得出结论:做不到一般都是因为想要而不想付出代价,其结果将得不偿失。

最后,为大家送上全书精准解读的思维导图。也欢迎突然出现一个同行的你,对该书进行再度精准解读。

谁是原创的敌人?谁是原创的朋友?这个问题是原创的首要问题

   谁是原创的敌人?谁是原创的朋友?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要么原创,要么使人家卖给我们。

   **过去一切原始创新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是原创的向导,在原创中未有**领错了路而原创不失败的。

   我们的原创要有不认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当前人类科技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对于原创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所以,同行评议:阻碍“0到1”,不阻碍“1到2”,帮助“2到3”。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同行评议超威猛,试看天下谁能敌?

纵使牛顿来投稿,恶语相向加沉默。

[1] 华春雷,,《自然》发文揭开"大科学"背后的沉重真相 [EB/OL]

   但是令人深思的事实是, 那些科学领域中的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 却在科学和技术的最前沿的天际线上在拓荒和耕作. 他们在选择研究课题上, 往往更重视真正的难题和最尖端性问题, 因此, 他们才真正承担了科学前沿区的最大的风险性, 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工作, 才k维持了科学的后驱力, 维持了科学的生命力. 但是, 他们却往往得不到舆论的关注, 没有记者的注意, 无法被聚光灯照射, 在资金上也往往更困难. 这就是该论文所揭示的当今科学界原始森林中的沉重的生态真相. 

[1] ,“从0到1”原创:稳定支持、摇号与同行评议

[2] ,[崩溃]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3] ,破除论文“SCI至上”:[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是谁的手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