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十大劝退工科专业

每次一到期末,本科生就经常说一句话:“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脑子进的水。”

但其实这句话放到研究生身上,也同样适用。

今年考研人数又一次创下了新高,报考人数达到了341万人。

有些人读研,是为了一心搞学术;有些人读研,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花三年想想;还有一些人读研,只是随便读读,反正家里有矿不怕找工作。

对于剩下的多数人来说,读研就是奔着就业去的。

如果是抱着这个现实的目的,你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读研。

有这么十个研究生专业,是过来人最想劝退的。

农林文史哲,对口都难找

有这样一些研究生专业,读了会越读越亏。

读了研究生的学长学姐,很可能告诉你,读研之后找到对口工作的难度,更高了。

以广东省对2018年毕业研究生的调查为例,在12个学科门类中,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最低的四个学科,分别是哲学类、历史学类、农学类和文学类。

理工科最可能被劝退的就是农林类专业。

如果你想读农学研究生,接下来三年都会骑虎难下。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在湖南乡下教书,如果不是他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和坚持,我们或许很难看到一位杂交水稻专家。因为想要做农学科研,研究生的学历根本不够。

如果想自己开养殖场、果园等,又不需要研究生学历,只需要钱。

比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2019年就只需要招聘17名毕业生,其中硕士需求仅有3个。要是想进好的研究所,还得继续往博士读。

找不到工作还不是最惨的。

如果你刚好学了遗传育种学,本科期间的日常可能就是插秧、育苗、管理试验田、采样做分子实验,虽然枯燥但是基本上都能毕业。

可是万一培育的新品种被人摘了,说不定连毕业都难。

当然,你可能很少看到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劝退,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本科就该劝退了。

而文科生劝退范围最广的,可能要算文史哲这些大类了。

相比金融、会计专业学习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之类的课程,文史哲专业学习的课程实践应用性实在是太弱了。

到了研究生,你学的已经不是《中国当代文学》、《阅读与写作》,而是《宋诗史料学》、《历史语言学》、《唐五代文献史料研究》…

这些课程更精细,对口工作的范围反而更窄。

据统计,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8届的2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公共管理、中学教育、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很多历史系硕士未来将和金融、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起在高档的写字楼里办公,尽管这里没什么历史的感觉。很多人会认为,读文史哲就去考公务员,做文书类工作也挺合适的。

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2020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招录的超过300个岗位里,招录专业含有哲学的只有16个,含有历史学的17个。

在这些仅有的选择里,文史哲常常还是和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一起出现。

据相关培训机构的统计,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的职位数最多的专业是经济类、财政学类、计算机类、法学类和统计学类。

就算要去考公务员,201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本科生可以报考的职位就占了90%。

费了那么大劲读研,考公务员时你可能还没有本科生们准备充分。

很多人都以为文科专业毕业生考公务员很有优势,但事实上统计学、法学、计算机等专业更受青睐。

再耗费几年读文史哲,毕业后就会发现,各行各业都有早就转行的老同学。

可能有些文科生要求没那么高,能找到工作就算对口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但问题是,读了文史哲研究生出来,待遇也未必更好。

广东省201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文史哲三类学科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月薪分别是7406元、6800元和7273元,还没达到所有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水平。

虽然相比本科毕业生的4433元、4636元和5578元上涨了一些。

但工学和管理学的毕业生们,读了研工资可是翻了一倍多[2]。

更不要说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3年可以涨薪多少。

所以,当学长学姐告诉你,文科生的三不孝是:学文史哲、读研究生、没对象,他们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生化环材,工科薪资洼地

有些专业读完,确实能找到对口工作,但你一看工资就知道,这对口工作还不如不对口。

被誉为工科专业“四大天坑”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每劝退一个,就是在积一份德。

学生物,毕业后去的最多的,也是最合适的行业就是制药、生物工程、医疗设备和器械、医疗卫生。

而这些最对口的行业,总体平均只有7000元,远远低于咨询、金融证券等行业[8]。

2009年2月21日,大学生在南京市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求职找工作。

很多公司本科毕业的管培生年薪就可达十几万,但生物研究生工资却未必有这么多 / 图虫创意

你辛辛苦苦考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可能还拿不出什么工作给你。

根据从招聘网站上抓取生物方向的岗位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岗位仅需要大专学历,其次是本科学历,而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只占6%[8]。

生物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能还不如本科生好就业。

复旦大学2018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还高达98.9%,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只有93.4%了。

你只知道施一公学生物获得了成功,你不知道他博士毕业差点去卖保险。

你只知道施一公差点去卖保险,你不知道他要是去买了保险,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能拿到六位数的工资。

虽然卖保险听起来没有做生物研究高端体面,但却是真的很赚钱,生物学前景或许真的很不错,但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了。

比如一种生物药品的上市,就需要经过试验室研究、中试、临床试验、规模化生产、审批、市场开发等等诸多阶段,整个周期要8到10年。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二十一世纪结束还有八十年呢,我们等得到吗?

化学、环境和材料专业,也都是互相比惨,找不出谁更惨。

复旦大学2018届的硕士毕业生,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就业率在整个学校的院系中几乎是倒数,而且就业率也要低于专业本科生。

你以为你未来的工作是研究高分子科学、纳米技术、生物催化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实际上可能只是在工地搬材料,到处给人卖药。

在《中国合伙人》中,邓超的工作被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抢走了,而这份工作就是喂小白鼠在某应届生招聘网站上搜索化学专业,得到的结果除了化学教师,基本上就是化工生产操作员、销售专员、检测工程师之类的岗位。

这些行业最好的出路,恐怕是自己当老板,这样就可以用低廉的薪水招到一批高学历人才了。

如果是找工作,本科毕业期待没那么高,反倒比较好找。

等花了几年时间读了硕士,结果工资没比本科生高多少,干的还是高中就会的洗烧杯的活儿,心理落差就大了。

尝到过这种落差的学长学姐们,已经开始把专业劝退当做主攻方向了。

新闻营销,读研不如实践

当然,还有一类专业,专业相关的工作比较好找,薪资水平也还可以,但是有这些功夫读研,还不如花时间实践。

比如像新闻行业,主要考验搬砖的体力,读研费脑费神就很不划算。

大多数学生可能自己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中国传媒大学2018届的毕业生中,63%的本科毕业生都选择了直接工作,并且主要进入了传媒业[12]。

新闻传播学专业以“经世致用”为要旨,这个专业的同学们更愿意早早进入业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微博用户@中国传媒大学

如果本科毕业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并且薪资还可以,读研就相当于给教育事业捐钱。

而且,传媒行业本身也更看重实践技能和经验。

以一家大型报业集团的校招为例,相关岗位的学历要求基本上是本科及以上,并没有设置硕士学历的门槛。

但“熟悉视频拍摄和剪辑”、“文字功底好”、“掌握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等,才是更能加分的技能。

新闻的采写编评、图片和视频的处理、数据的分析等等能力,如果不在行业中打磨,书本上的理论就会很空洞,就连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和本科相比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方案,新闻学本科生需要学习的专业课有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等。

而到了研究生,除了研究方法课,要学习的专业课是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研究、新闻编辑研究、新闻评论研究、新闻摄影研究等等。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到了研究生,就变成“研究”罢了。

虽然说市场营销并不只是站在商场柜台卖东西,但本科毕业也足够了。

你以为的营销课是这样的,而实际上的营销课可能跟你的大学本科一样,上课学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等你硕士好不容易学完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本科知识, 毕业参加招聘时会发现,

人家想要的能力是“分析客户需求”、“制定业务拓展计划”、“完成各项经营指标”、“发展重点客户”。

市场营销的课堂会教你很多理论,然后告诉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只有等你工作后才会发现,工作一年学到的远比研究生期间多。

只要在相关行业工作,就永远不会毕业。

只不过读研的好处可能是,当年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现在可能是你的领导。

他/她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会照顾一下你的情绪。

提前做好专业的就业规划,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

现在很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专业没有用,甚至有的认为自己的专业属于一个天坑专业,其实这样的想法都只是片面的,专业的设置都是有社会一定的需求,自己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爱好做好职业规划,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

首先来说,工科的专业的就业范围也是非常的广的,就拿土木专业来说吧,虽然说现在这方面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优秀的人才也是非常的缺少,大家都是可以从事不同的岗位,比如可以从大类出发,一些建造设计公司,一些建设局等,都是很好的就业渠道,还有考取公务员,升学等,都是大家可以提供的选择。

自己在接触专业的时候,就是需要提前了解一些自己专业以后的就业范围,这样自己大学四年的时候就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个人看来,这也规划是非常的重要的,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需求的人才机构,即使是自己的专业方面,需求也是在不断的调整,所以自己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同时大学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接收到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多方面的,所以自己未来可以从事的工作也是多方面的,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

所以专业没有劝退的说法,我们要在大学的时间内锻炼好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自己的就业打算,这样根本就没有天坑专业,我们终究都是能够找到工作的,更多的是缺少我们自己的努力,机会都是我们自己进行争取的。

个人的看法就是这样的专业现在并不是很吃香,再有就是你读了这样的专业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发展,没有什么好的工作,所以就是要你不要读了

我觉得任何一项专业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劝退只是你没有学好,其实他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守护你的好奇心是我的星辰大海

这些工科类的专业难度确实是非常大,学习的压力也是特别的大,确实是让人没有想要学的欲望。

生化环材劝退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流行工科劝退。不仅是材料和化工类,土木、电子一样被劝退,甚至火热的计算机也时不时中枪。最近接触到的这一观点还蛮有意思的,遂写篇推送分享一下思考。

1. 经济下行与体制内外

体制内外孰优孰劣,也算是中文互联网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早些年里,很多年轻人都会在网上抱怨父母没见识,不允许自己去下海闯荡,就希望让孩子考个编制,一辈子混吃等死。谁能料到,风水轮流转,今年变真香。随着大环境的恶化,经济增速的下降,过去被认为没啥出息的教师和公务员(包括公立医院的医生)突然就变成了性价比极高的香馍馍。抱着铁饭碗,混吃等死突然间成了绝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体制内虽然往上爬不易,但架不住下限高。于是乎,这一届年轻人,愈发喜欢往体制内钻。师医公,也成了永远的神。

绝大多数工科对口的岗位哪怕归属于一二线城市,大多也都位于市郊。化学材料这种鄙视链底端的高污染高危险企业就不说了,大兴土木的地方大多是待开发的荒郊野岭,机械电子等制造业为了降低用地成本同样会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这就导致了许多工科生毕业后的面临着恶劣的工作和居住条件——

周边基础设施差,吃个饭取个钱理个发都没地方,下班后的娱乐更是无从谈起。工厂畸形的性别比例导致脱单困难,三班倒的作息和往返市区漫长的通勤时间也导致婚恋很难维系下去。更不用说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对社交和眼界的局限了。而上面这些,还没算进去工作本身的风险。几千度的铁水,几千伏的高压,剧毒的化学试剂,险象环生的工地……据称化工厂和工地都是有死人指标的,这你放在别的行业,简直无法想象。我带学生实习去过一些材料厂参观,也因为各种原因进过一些银行保险金融业的大楼。怎么说呢,虽然底层金融民工也不见得能赚多少钱,但单纯就这工作环境的差距,都值个三千的月薪了吧。

3. 大国工匠与工程师红利

令人遗憾的是,制造业的收入,与其恶劣的工作环境、巨大的工作强度、极高的人身危险并不匹配。这便是为什么体制外不赚钱的工作有很多,却唯独工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方面是各种制裁、禁运、卡脖子,大家都说要加大自主研发;另一方面,是各种劝退、师医公、提桶跑路,大家都不愿意去做实业。以前劝退只针对生化环材还好,后来又延伸到土木、机械,现在连半导体、电子乃至计算机都开始想着往体制内跑了。任正非大女儿学的财会管理当了CFO,二女儿更是学完计算机去娱乐圈,新闻联播却喜欢报道一些大国工匠的故事,青年报则天天号召年轻人去制造业,其中缘由一目了然。从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废理兴工全民EECS,再到抛弃理工科,转向法商医和体制内,再到阶级固化躺平奶头乐,跟劝退其实没太大关系,而是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的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一大原因是人口红利;而要想产业升级弯道超车,现在提的一个概念是工程师红利。众所周知,人口红利不是人口的红利。同样的,工程师红利也不是工程师本人的红利。前几天有武汉大学机械专业90后当环卫工人的新闻,刚刚还看到电视上说铁路工人一年只能见一面一次几十秒的故事。这或许也是红利的一种形式。客观地说,我们的生活也确实因为别的劳动者的人口红利而降低了不少成本,得到了许多便利。但当有选择的时候,用脚投票的结果还是成为吃红利的那个人,而非苏联笑话,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中的那个代价。

一个很有意思,也确实得到一定印证的观点是,同样的工科专业,男生很多会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和工厂,而女生则更宁愿转行去当个老师等不那么对口但工作环境要好很多的专业,哪怕待遇和前景要差很多。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医生,公务员,老师,甚至包括泛金融专业,一直是女性供给多于男性的情况。前几天去做法考的资质审查,等候室里的男女比例加上我大约是1:6,这和我「法官和律师大多是男性」的刻板影响完全相反,让我很是惊讶。和朋友聊了聊,说是女生很多学了法学之后还是会往金融跑,而男生可能更愿意待在业内。

过去很多男性不屑一顾的岗位,现在也都成了香馍馍。这究竟是要怪罪于大环境的改变,还是归功于女性群体性的前瞻(当然了,如果非要捧一踩一的话,也可以说是因为男性更有情怀)?无论如何,这一切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5. 准入门槛与行业壁垒

继续聊法考的事。好多人问我法考是不是要转行,只能说想多了,我都说了是考着玩的,非法本出身的人就算考了法考许多岗位一样去不了。收紧考试资质也是类似的目的:这个行业,正在逐步建立一道壁垒,拒绝更多的人来分一杯羹。对于根正苗红的行业内人来说,建立壁垒,提高准入门槛无疑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降低了内卷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利益共同体的认同感。而更特殊一点的是,对于法学(或者扩展到整个公务员行业)这种制定规则的专业来说,一旦有了个排外的小群体……我给自己立规则,我给自己发工资,我给自己当裁判,肯定是很爽的,对吧?说回工科劝退的问题。法学要法本出生,金融和医学很多也对出身有着要求。相比之下,毫无门槛的理工科,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无疑是最容易供过于求,内卷成灾的领域了。

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对师医公这三个专业内部进行排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教师机会多有寒暑假还能补课赚钱,医生大后期专业技术不可替代还能接触到很多上层,公务员铁饭碗,各有各的优点。

但接着上一小节的讨论说下来,有一种观点是,公务员不同于所有别的职业,因为它是唯一的统治阶级。而另外两者,则是为公务员服务的。

这个问题说多了容易敏感,但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话,在阶级不断固化的今天,也愈发显得正确了。这也是为什么,连大火的计算机有时候也会觉得躺枪的原因。当然了,盲目鼓吹考公不可取,现阶段基层公务员也只能说是个下限相对比较高,更不容易被社会毒打的职业。而现在这波考公热在下一波经济周期到来后还是否会持续,到时候这一套逻辑会不会被彻底推翻,还是要画上一个问号。


好久没更新了。最近有些感冒,脑子转不过来,这篇文章陆陆续续拖了一个星期,写的过程中总觉得没有条理逻辑不清,甚是痛苦。不管怎么说,开了头的文章还是写完发出去吧,想写的东西太多,免得堆积。感谢阅读:临风叹(windsigh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孩学什么专业前景好202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