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来普通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真的很难吗?

摘要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所以学历低并不是找工作难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吧。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历不高,但事业还不错的人;也有不少自诩高学历却一事无成的人。所以学历低并不是找工作难的根本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块“敲门砖”的存在,缺少了这块砖,可能会让你错失更好的机会。

没有学历到大城市找工作难吗,一般找的工作工资怎么样,全职备考自考本科家里人说我失业太久了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所以学历低并不是找工作难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吧。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历不高,但事业还不错的人;也有不少自诩高学历却一事无成的人。所以学历低并不是找工作难的根本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块“敲门砖”的存在,缺少了这块砖,可能会让你错失更好的机会。

严格来说学历低找工作并不难,但要看找的是什么工作了。国企,央企,政府机关,以及一些垄断行业,学历没有达到要求那就与之无缘!入职普通企业的话,一般就需要从最基层的开始做起。在工作中,能够发展起来,你不仅要与同批同事竞争,还有同许多前辈和后生来竞争。这时候你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样才能缩短与高学历人员之间的差距。要把他人玩游戏、聚餐、KTV的时间拿来学习。现在学历提升难度也不大,只要肯花时间就行,有学历的同时最好是能再学习一门技术,这样等你不想再给别人打工时,技术就成了你的保障,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这个理了。

在薪资待遇方面,也是很不错的。有的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工资可以达到五六千,转正之后,工资有的可以达到九千,除此之外,还可以享受五险一金、节假ri福利、有的岗位还可以享受高温补助、暖气费补贴等待遇。可以说,这样的薪资待遇,也是非常诱人了,毕竟大部分的私企,是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的,而且私企的工作,不会有这么稳定,有的时候会面临失业的风险,所以,毕业生们如果能够进入到铁路单位工作,也算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了。

自考本科还剩3科毕业,全职备考一年通过这么多科是对的吗,家里人说我长时间不去工作,花爸妈的钱

亲,通常情况下,选择全职备考 的考生有两类。一是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干脆在家全职备考。

自考备考存在以下问题:1、 注意力不集中,心绪杂乱,看不进去书。2、 毕业太久,对学习这件事比较陌生,学起来觉得比较费力,缺乏方法和记忆力。3、 工作、生活多重困扰,时间安排不合理,备考吃不消,觉得太累。一旦遇到以上三种问题,很多考生都会选择弃考,觉得自己不适合自考,没有办法再坚持下去了。或许,采用另一种方式,再加上坚持与努力,你也可以顺利自考上岸!那些和你一样没有基础,学不进去,没有时间的考友,其实也是找对了方法才拿到学历的。

所以如果找到一份下班时间晚的工作,不利于备考自考本科吗

所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基本上学不下去的吗,工作的各种问题会干扰自己

亲,可以去尝试,实在不行再做决定嘛,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自己认为对的就行,去努力 。

亲,数据显示青岛今年受理贷kuan的学生有3205名。

【摘要】: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100万~200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变数。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就业人员流动性较高。

“最难就业季”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报告

由于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人,所以2013年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那么,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怎样?自2003年起,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就要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2013年6月他们进行了第六次大规模,其调查报告也于近日出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在这个“史上更难就业季”到来之际,准确了解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无论对接下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的教育都能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为此《》独家首发了这份对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希望能给带来帮助和启发。

为更具体、准确地反映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0类,每一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如表1-1所示。

表1-1 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表1-1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1.9%。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后面高前面低的特点: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0.3%、74.0%、58.1%。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为了排除奇异值,我们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20000元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3378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毕业生为2285元;本科毕业生为3278元;硕士毕业生为5461元;博士毕业生为8800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的为3579元,女性的为3094元,两者相差485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重点高校的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的为3793元,高职院校的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为2610元。这一结果表明:学校层次高并不能直接带来高收入,收入差异主要因学历、职业、就业地点等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统计结果也与所选样本有关。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的均为5419元,东部地区的为3148元,中部地区的为2882元,西部地区的为3167元。地区之间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8∶1。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的平均收入最高,为3791元;的平均收入为3033元;或县城的平均收入为2656元;乡镇和的收入分别为2518元和2485元。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3∶1。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4620元),(4420元),(4025元),国有企业(3703元),国家机关(3536元),其他事业单位(3195元),其他企业(3121元),单位(3030元),中小学(2983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2914元),乡镇企业(23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97∶1。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2577元和2386元。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6∶1。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4501元),(4181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770元),房地产(3590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3576元),文化体育(3469元),、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10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285元),采矿业(3221元),卫生、与福利(3109元),教育(3090元),(2956元),制造业(2935元),、仓储和邮政(2907元),农林牧渔(2876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736元),批发零售(2718元),居民服务(2708元),住宿(2600元)。平均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73∶1。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13.7%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1.1%的毕业生感到满意;32.4%的毕业生感到一般;2.5%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4%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再次是专科生,本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再次是县级市或县城,接着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私营企业(民营、个体),其他企业,医疗卫生单位,中小学,乡镇企业。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文化体育娱乐,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教育,房地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建筑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采矿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制造业,居民服务,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2.6%,在地级市工作的占33.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1.2%,在乡镇工作的占2.2%,在农村工作的占0.5%。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私营企业(38.2%),国有企业(30.2%),三资企业(7.6%),国家机关(5.8%),其他企业(4.0%),其他事业单位(3.9%),医疗卫生单位(3.5%),科研单位(1.6%),高等学校(1.4%),中小学(1.2%),乡镇企业(0.6%)。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37.7%),商业和服务人员(16.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4%),企业管理人员(11.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0.9%)。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到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依次是:制造业(13.9%),金融业(13.0%),建筑业(1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1.1%),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教育(5.0%),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4.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6%),房地产(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3.1%),批发零售(3.1%),农林牧渔(3.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0%),采矿业(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文化体育娱乐(2.0%),住宿餐饮(1.5%),居民服务(0.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0.7%)。

前4个行业比例合计达到49.6%,接近1/2。这4个行业分别属于以下两种类型: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新兴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教、科、文、卫、体等事业部门合计占15.4%。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20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了解自己并能扬长避短、了解岗位的要求及特点、形象气质好、学历层次高、应聘技巧好、就业信息多、学校名气大、热门专业、学习成绩好、老师的推荐、朋友的帮助、亲戚的帮助、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学生干部、拥有就业地、性别为男性、党员、送礼买人情。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本次调查也对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调查共涉及16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发展前景好,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经济收入高,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单位的声誉好,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对社会的贡献,工作自由,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工作单位的规模大,工作单位在大城市,专业对口,可兼顾亲友关系,能够解决户口问题。可见,毕业生较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

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已确定单位者的求职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34.0%),网络招聘信息(27.0%),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8.8%),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8.1%),从企业得到的招聘广告(7.8%),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4.7%),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4.4%),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从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1.6%),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广告(1.3%)。

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12.9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5.3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6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一定的联系,求职成功者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14.1个,“待就业”者为9.9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参加面试的单位数为6.0个,“待就业”者为3.8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获得接受的单位数为2.9个,“待就业”者为1.9个。统计数据还显示出“待就业”者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

排除求职总费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异值后,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766元,其中:求职简历的制作130元;交通费258元;招聘会门票142元;通信费用170元;购置服装费313元;人情、礼品费用438元;其他相关费用349元。“已确定单位”者的总求职费用为1749元,而“待就业”者为1791元,说明求职结果与求职费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联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从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帮助程度看,有8.2%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有19.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大,有50.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有15.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小,有7.1%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

(本报告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09&ZD058]”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由岳昌君教授执笔。)

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海南等9个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个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和宁夏6个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点高校5所、“211”重点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职院校7所、民办高校2所、独立学院3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060份。

在有效样本中,专科毕业生占22.4%,本科毕业生占68.0%,硕士毕业生占9.2%,博士毕业生占0.4%;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2.7%和47.3%。“985”重点高校毕业生占19.9%、“211”重点高校毕业生占9.4%、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占28.9%、高职院校毕业生占28.1%、民办高校毕业生占7.7%、独立学院毕业生占6.0%。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社会后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大学毕业考研考博。随着大学生数量增多,含金量直线下降,用人单位也渐渐把目光瞄向了更高学历的研究生身上。

聪明的大学生当然深知这一道理,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优势, 本科毕业后会报考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等。

上海交大博士求职被拒,理由是本科学校太普通了

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博士在找工作时遇到了“烦心事”,用人单位以他本科学校“太普通”并非985/211高校为由拒绝了他。

这位博士本科毕业的学校是 湖北工业大学,并非是985/211,只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在本科学习期间,他的专业是比较热门的法律,而且他还有三年丰富的工作经验。

本以为“热门专业+3年工作经验+上海交大博士”的三重身份加持,一定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没想到竟然还是因为第一学历被拒绝了。

第一学历是什么?究竟有多重要?

官方教育部门其实并没有关于“第一学历”的说法和解释,我们平时所说的学历就是最后接受教育或最高的学历。

所谓“第一学历”是指高中毕业后,接受的第一个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与之对应的还有第二学历,也就是第一学历之后继续获得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有效教育学历。

比如A学生高中毕业后进入专科学校学习,后来又凭借自己的努力升了本科。即便A同学有了本科学历,但第一学历仍然是专科。

B同学高考结束后进入普通本科学校学习,后又考入985大学的研究生,那么A同学的第一学历就是本科。

这样看来第一学历只有专科和本科之分,其实不然,虽然普通本科学校和985/211高校的毕业生第一学历都是本科,但也有区分。

如果甲乙两人都是985学校的硕士,但甲的本科学校比较普通,而乙的本科学校是985高校。

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在选拔时会更加倾向乙,因为乙的第一学历和第二学历都是985高校,在用人单位眼中,第一学历就是985高校的人会更受欢迎。

经常会有人举例马云、比尔盖茨用来佐证“学历无用”、“读书无用”等说法,说得的确天花乱坠,也让人感觉颇有道理。

但回到现实面前, 面试时学历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岗位直接限制学历为“研究生”,不管本科生和专科生能力有多强, 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当代学生还是要承认,学历是自己进入社会的“王牌”。尤其现在很多企业更看重第一学历,所以高中阶段更应该努力学习,为更好的第一学历努力。

考不上985/211高校,人生还有好的出路吗?

第一学历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本科录取率其实也不足50%,还是有大多数的考生进入专科学校学习,如果不是985/211高校,还能有好的出路吗?

其实第一学历歧视确实存在,但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只看第一学历,如果第一学历是普通学校,但第二学历是985/211高校,不仅说明学生的学历高,同时也能证明一个人有坚持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即便不是985/211,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

很多专科生都会选择专升本提高自己的学历,就业形势严峻,专科学历竞争优势比较低,升为本科后就完全不同了,同样是本科学历还有机会参加各种人才考试,只不过需要比正常的本科生多学一年。

考研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对于本科生而言,遍地大学生,想要在竞争中占取优势,考研是最好最快的方式。

不同专业有技能考试,这类考试可以用来证明大学生的技能等级,在就业时也有很大的帮助和用处,而且有些技能考试还可以跨专业考,学生的选择更多。

想要在职场“如鱼得水”,除了学历外,能力也不能忽视

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就会感到另外一种竞争和压力,高学历只能帮助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要想在职场“如鱼得水”,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能力。

进入职场工作后,不需要学生长篇大论讲理论了,而是需要实际解决问题,所以工作能力的强弱才是在职场发展好坏的标准。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加入学生会、社团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总结经验,进入职场后也要多向同事虚心请教。

职场竞争是很残酷的,同事间难免会存在竞争,这种竞争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恶性竞争,不仅不利于个人展开工作,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所以在职场上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跟同事们搞好关系,同时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学历是敲门砖,知识是力量,这些既定的事实是无法轻易改变的,我们既然要进入社会,就要遵守社会中的规则。

还在读书的学生仍然有很多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强更优秀,才有权利拒绝企业,而并非被企业拒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本科生好找工作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