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少感冒期间怀孕对胎儿有影响吗的,怀孕后却常常感冒期间怀孕对胎儿有影响吗,又不能吃药,怎么预防感冒期间怀孕对胎儿有影响吗呢?

清平乐这部剧的很多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台词、布景、服装、灯光,这些都很得分,特别是台词,既浅显易懂,又很优美,有古文的意蕴,似乎古人平时便是这么说话的。古琴和诗词结合的也很好,且因是真实历史,对诗词的创作背景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看原诗词感受更深些。很多人想知道剧中的赵宗实是什么皇帝呢?让影视先驱来告诉你们吧。

大结局官家去世,官家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唐宋八大家宋仁宗时期出了六个,四大发明有三个,这一切都和宋仁宗赵祯清明治理有关。宋仁宗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可是得不到上天的怜悯,晚年无子只能让养子赵宗实登基。

我们这里所说的赵宗实是赵允让的儿子,在小的时候被接进宫养在曹皇后身边,成为宋仁宗的养子,宋仁宗过世之后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史称宋英宗。

赵宗实原本和皇位无缘,他可以是一位普通的皇室子弟,过着自由逍遥的日子。但是宋仁宗多年膝下无子,后在大臣的建议下收养赵宗实,就这样年仅三岁的赵宗实进宫成为官家的养子。

成为养子的赵宗实生活并不是十分的如意,当时官家还年轻,随时有生下儿子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赵宗实就要离开皇宫,成为一个普通人。果不其然官家的妃子生下了一个儿子,赵宗实就被送出了皇宫,但这个儿子很快夭折。

上天不仅和宋仁宗开了很大的玩笑,一生生下三个儿子全部夭折,上天也和赵宗实开了很大的玩笑,被接进宫成为养子,后因为宋仁宗诞下儿子而被送出宫,之后再次被接进宫继承皇位。这一切都不是赵宗实能够控制得了的,他只能接受,被动的接受。

赵宗实被接进宫时赐名赵宗实,嘉祐七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嘉祐八年宋仁宗去世,赵曙继位,史称宋英宗。赵宗实在宋仁宗驾崩前一年被立为太子,其实赵宗实是不愿意的,他再三推辞,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成为了储君。

赵曙一生经历非常人能比,登基四年后的赵曙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五岁,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

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确认继承人的基本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说继承顺序是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没有嫡子,则庶子中年长的为继承人。另一种情况是嫡子早逝,则立其子为继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标逝世后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除了“立嫡立长”的原则外,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就是皇帝“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那个儿子(这种方式很容易发生权利斗争)。历史上储君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由于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 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这一点看明朝的历史可知。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清史稿·列传七》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向康熙帝上奏祭祀奉先殿时的仪注,要将皇太子胤礽的拜褥置于槛内。皇帝下令尚书沙穆哈将太子的拜褥设于槛外。沙穆哈请求康熙帝下旨在档案中记录此事,康熙帝却下令夺了沙穆哈的官职。清世宗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鐍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帝接连无子,密储制度名存实亡。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与荣禄商议废黜光绪,立载漪的15岁儿子溥儁为皇帝。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诏入宫,封为大阿哥,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以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慈禧太后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顺治为何立三阿哥为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日,顺治皇帝病逝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八岁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中,成为新一代少年天子,这个叫玄烨的小孩,就是康熙皇帝。

  隆重的登基大典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站在前面的文武大臣,依稀会发现小皇帝的脸上竟然有几粒稀疏的麻子。
也许他们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几粒麻子,小皇帝才能够坐上今天的龙椅。

  顺治皇帝突然病逝时年龄不到二十四岁。此前对于接班人问题他并没有太多心理准备,直到染病卧床不起时才开始认真考虑继承人选。长期以来顺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为太子,而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则更倾向于立皇三子玄烨。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这个第三者,是在宫中当差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在清宫服务有年,官至一品。他与顺治皇帝及孝庄皇太后之间长期保持着某种亲密关系,顺治皇帝曾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翻译过来就是“爷爷”。

  理智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很快就帮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皇帝下定了决心:立皇三子玄烨为太子。理由简单而充分——玄烨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终身免疫力。

   天花,中医称“痘疮”。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它很早就已开始为害人类。考古发现,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木乃伊上曾出现天花病菌。在中国,晋朝时就已有明确的痘疹病理记载。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令人谈虎色变。实际上,清朝时期,天花曾多次泛滥,为害生灵。清史上多起清宫疑案也与它有关。

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笼罩在痘魔的阴影下。他刚出生时,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栖身于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避痘”,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两岁那年,他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悉心照料下,硬是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出来,脸上却留下了与痘魔殊死博斗的点点痕迹。这个经历,在康熙幼小心灵中留下了不灭的烙印。《圣祖廷训格言》记载康熙晚年曾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躲过天花之劫,幼小的康熙进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一刻也没离去。灰色的宫中“避痘”岁月,像是一场噩梦。由于天花连年爆发,深宫中也常常一夕三惊。如果宫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等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绳子围起来,谁也不准随便进出。这些惊恐与动荡的灰暗记忆填满了康熙幼年的梦。

   康熙很小就已出过天花,并且有幸存活下来,而且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于是,天花让康熙登上了金銮宝座。康熙登基主政后,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了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赵祯和曹皇后生得有孩子吗?

各朝皇子为帝王之位争个你死我活,为何宋朝3位帝王却拼死拒绝登基?

这三位分别是宋英宗赵曙,宋钦宗赵桓和宋宁宗赵扩。他们不想当皇帝都是有原因的,下面将分别为大家介绍。 宋英宗赵曙是宋朝第五位皇帝。宋英宗之前的皇帝是宋仁宗,他一开始的三个儿子都早夭了,因此他在宗族里面过继了一个小孩,这个人就是后来宋英宗。据史料记载,幼年的宋英宗当时十分的孝顺,还尊敬老师。当时的大臣包拯等人都建议直接立英宗为皇太子,但是宋仁宗以宫中还有怀孕者为理由,让立皇储一事等一等,结果最后是个女孩。之后的岁月里面,宋仁宗依然没有自己的儿子,因此在1062年要册封他为皇太子。 当时听到诏令以后,他多次推辞,还让大臣写些劝诫的话语,但是奏折都上了十多遍,仁宗还是没有同意。最后仁宗派大臣进行劝告,英宗才接受了册封,然后在1063年当上了皇帝。宋英宗的身体一直不好,而且他自己本人也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只是因为仁宗没有子嗣自己才会被立为皇太子,他也是看透了。 宋钦宗推辞当皇帝的事情,是不想当亡国之君去背锅,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了。当时,金国兵锋正盛,灭了辽国,一路南下,直逼开封,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又惊又吓中昏倒,被灌药救醒之后,让皇太子继位。这是因为宋徽宗自己不想当那个亡国之君。宋钦宗也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也是极其不愿意。 宋宁宗赵扩是宋朝第十三个皇帝。当时他的父亲宋光宗还在位,在他的爷爷宋孝宗去世的时候,宋光宗拒绝亲自主持葬礼,赵汝愚等人趁机与外戚韩侂胄等人联手,在高宗吴皇后的支持下,拥立当时还是嘉王的赵扩。他本人因害怕步自己父亲的后尘,是极力推脱的。

温成皇后张氏,宋仁宗宠妃,石州军事推官、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清河郡王尧封次女。幼入宫,初为御侍,累封清河郡君。康定元年十月,进封才人。庆历元年十二月,进封修媛。庆历三年七月,因连丧二女请下迁为美人。庆历八年十月,封贵妃。温成皇后生安寿公主、宝和公主。皇佑六年正月八日薨,年三十一。仁宗痛失爱妃,伤悼不已,追册其为皇后,谥曰温成。


宋朝皇帝顺序宋太祖赵匡胤 -- 宋太宗赵光义 -- 宋真宗赵恒 -- 宋仁宗赵祯 -- 宋英宗赵曙 -- 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 -- 宋徽宗赵佶 -- 宋钦宗赵桓 宋高宗赵构 -- 宋孝宗赵昚 -- 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 -- 宋理宗赵昀 -- 宋度宗赵禥 -- 宋恭帝赵隰 -- 宋端宗赵昰 -- 宋卫王赵昺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为北宋和南宋。宋朝历时320年,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共有18帝。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占领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扩展资料: 1、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出现了“仁宗盛治”,这也是宋朝的巅峰时期。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此外,包拯、范仲淹等一批名垂青史的大臣也都是在宋仁宗期间出现的。 3、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在位期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变法最终因守旧势力的反对宣告失败,但宋神宗希望通过变法图强之心,从未衰减。在位期间亲自主持了两次大的军事行动。 4、宋孝宗赵昚 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


九位。 1 太祖赵匡胤 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赵弘殷次子。 2 太宗赵匡义 北宋第二位皇帝(967年——997年在位),在位22年。享年58岁。赵弘殷第三子,是北宋开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 3 真宗赵恒 名赵恒,原名赵德昌,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较强盛。 4 仁宗赵祯 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 5 英宗赵曙 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 - 1067年在位。他是前任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从兄弟允让的第十三子。在位时碌碌无为,北宋就此衰落。 6 神宗赵顼 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 7 哲宗赵煦 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镇守宋朝西北部边境。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佑”。在位15年,享年25岁。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 8 徽宗赵佶 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 9 钦宗赵桓 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127年在位)。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在位2年。享年62岁。赵桓受父宋徽宗逊位后即位为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 扩展资料: 领土范围: 北宋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拓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宋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 崇宁三年(1104)宋廷置陇右都护府收复河湟,宣和三年(1121)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宣和五年(1123)宋室重金向金国赎回幽云七州,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君主

赵祯的上一代皇帝是谁?下一个皇帝是?详细点...跪求....


宋仁宗赵祯的上一任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下一任是宋英宗赵曙。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府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后离任,以太子身份继位,在位25年。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于汴京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太子宋仁宗继位。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扩展资料 赵恒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在位期间,每逢民间有大灾大难或者百姓流离失所时,就减免百姓的税租,让百姓得以存活,渡过难关。咸平元年(998年)四月,发生较大的旱灾。四月初四,赵恒在白鹿山祈祷求雨。四月二十一日,赵恒派使臣检查全国吏民拖欠钱物,全部免除。 赵恒在位时,定“州县三课”法。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赵恒在位二十五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赵恒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赵曙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赵曙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赵曙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赵匡胤和宋徽宗是什么关系

赵匡胤是赵佶高祖父的哥哥,也可以叫高伯祖父。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赵佶是第八位皇帝。两人是高祖玄孙之间的关系。

赵宗全是宋朝的哪一位皇帝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赵宗全的原型就是宋英宗赵曙,他是宋朝第五任皇帝,正史里赵曙从小被宋仁宗接到宫里抚养,嘉祐七年成为皇子,次年继承皇位,只在位4年就驾崩了。 通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的一些细节,如提到的邕王和兖王,那么本剧的时间节点就确定是在宋仁宗晚期到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 宋英宗,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后过继为宋仁宗赵祯养子,继承皇位,在位仅仅4年,死后传位给长子宋神宗赵顼。 这一时期是整个北宗朝最开明和开放的时期,虽然西北和西夏有一些局部战争,但国内整体一片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扩展资料: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应该是史上唯一一个诈尸的皇帝,“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仁宗死了,太子还没赶过来,于是大臣们就看到死去的仁宗的手居然动了动。在场看护尸体的官员被这次诈尸吓得够呛。 赵宗全成功解救老皇帝,并继承了皇位,所以顾廷烨和盛明兰是最大的功臣,赵宗全自然会重用他们。 历史上赵宗全的原型是宋英宗赵曙,其子赵策英的原型是宋神宗,宋英宗他在位五年,驾崩后传位给儿子宋神宗赵顼,他们父子二人分别是北宋第五位和第六位皇帝,剧中的他们也算是苦尽甘来。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给赵元佐的子孙,而是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因为赵元佐有精神病史,而继承皇位又是一件大事,担心遗传,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就不考虑赵元佐的子孙,最后选择了叔叔赵元份家的孙子赵宗实。要说赵宗实也是真的命好,平白无故就得了一个皇位,但是其中也是有些波折的。 宋仁宗赵祯结婚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孩子,但是迫于多方的压力,为了不时之需,不得不要选出一个人为备用的太子,以备万一。所以选择把堂侄赵宗实养在了宫中作为“备胎”。当时的宋仁宗仍然对生儿子抱有希望,还是希望能让自己亲生儿子继承皇位的,果不其然,几年后长子赵昉诞生了,可惜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孩子就夭折了。 又过了几年,仍不放弃的宋仁宗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孩子赵昕,这一次并没有夭折,这让宋仁宗非常的高兴,他的江山终于后继有人了,所以想都没想便把堂侄赵宗实送出宫,送回了他亲生父亲的身边。只可惜,到第二年赵昕也夭折了,这对宋仁宗打击非常大,而且开始后悔当初把堂侄撵回去了。 又等了几年,宋仁宗第三个孩子赵曦诞生了,这次宋仁宗非常的紧张,害怕极了,但是还是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在两周岁的时候夭折了。这一切好像是在开玩笑一样,宋仁宗一生中只有这三个儿子,却都不幸夭折。 最后年迈的宋仁宗最后不得不把赵宗实找了回来,并且直接立为皇子,可以说当时已经是太子的地位了。要说这赵宗实也是太幸运了,命很好,最后皇位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稳稳落在了自己手中,宋仁宗去世后,他也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

宋仁宗好心将皇位传给了宋英宗,为何宋英宗反而还痛恨他?

现在有不少的古装电视剧都讲述了皇室中的故事,在今年的电视剧《清平乐》中,看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的宋朝,还有宋仁宗的丰功伟绩。但是电视剧为了剧情的需要和烘托人物的品质,有一些情节是过于戏剧化了。比如宋仁宗在电视剧中对待赵宗实十分宽容温和,这与真实的历史其实是有一些不同的。宋仁宗在死去的时候自己没有子嗣,于是就让宗室子赵宗实继位,然而赵宗实并没有感激宋仁宗,这是因为赵宗实在幼年的时候在宫中遭到过无视和虐待,宋仁宗把他接进宫中只是为了堵住大臣们的嘴。 一、宋英宗幼年在宫中的生活宋仁宗继位后,他迟迟没有自己的儿子。他的第一个儿子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后来他的不少子女也夭折了。朝中地大臣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让宋仁宗立宗室子为皇子,以便让皇位有继承的人选。后来赵宗实成为了这样的人选。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被送进宫,此时宋仁宗还有生育的能力,曹皇后和宋仁宗对他的态度都很冷淡。赵宗实只是被囚禁在了宫中。 二、赵宗实不忘幼年的痛苦只要宋仁宗的儿子出生,宋仁宗就会很快把他立为太子。赵宗实后来被送出宫,在宋仁宗年老生病的时候又被召回,赵宗实面对第二次被立为皇子,他的内心是惶恐的。那种无人搭理,寄人篱下又无助的生活,他不想回到过去。他推辞了一年有余,后来终于成为了宋英宗。 宋英宗对自己幼年所遭受的一切都记忆深刻,曹皇后虽然成了太后,但是她在宋英宗生病的时候垂帘听政,一度干涉宋英宗的政权,他们之间也发生了不少冲突。所以,宋英宗在宋仁宗去世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伤心的样子,而且还不让宋仁宗的女儿留在宫中,他对宋仁宗十分痛恨,几度想要断绝是他养子的关系。

宋仁宗为什么传位给养子?

宋仁宗有3个亲儿子,但都先后夭折。他抱养堂兄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因为宋仁宗后来生了儿子,又把养子送来了回去。但没想到,没过多久,皇子又夭折了,只得把宋英宗又抱养回来。戳视频了解详情。

清平乐中赵宗实被接回皇宫,为什么害惨徽柔?

因为赵宗实对徽柔存有嫉妒之心,回宫后,最后他将嫉妒深化成冷漠,即后来冷眼旁观李玮虐待徽柔,终究间接害惨徽柔。 一、赵宗实的忽视与徽柔的宠爱,形成鲜明对比。 宋仁宗一生子嗣单薄,不惑之年仍然没有可以继位的储君。这时,边疆失利再次传入朝堂之上,内外焦急。于是,群臣的建议应该收养宗室之子,让储君之位有个盼头,不然恐君王年纪大了之后,朝堂会再次动荡。宋仁宗被逼得没办法,毕竟怎么能说得过这么多三寸不烂之舌呢?于是便将同宗的孩子赵宗实收为养子,希望在悉心教养下能成一国明君。但是养子和亲子是有区别的,情感的投注就产生鲜明对比。 宋仁宗对女儿徽柔是心疼到骨子里,事事担心、件件考量,平时严肃的教养中也处处透露出宠溺和喜欢。但是赵宗实却被这偌大的宫城、恪守的礼节包裹的严严实实。小时候就离开最爱的娘亲和父亲,来带养父母家中,做得事事优秀可换回来的仅仅是冰冷的君臣之礼,丝毫不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由此,赵宗实就对徽柔产生了复杂的嫉妒之情,嫉妒她宠爱如山,自己却每日像身处寒潭。 二、赵宗实重回皇宫,心境已趋于冰冷。 在赵宗实被领养之后,宋仁宗后又诞生了一位皇子,他异常高兴,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之后,便派人把赵宗实送回原来的家中。但是乐极生悲,这位皇子不久便夭折了,宋仁宗又只好让赵宗实重新回到皇宫中,成为一个切切实实的替代品。 如果说赵宗实的第一回进宫,期望的是亲情;那这次重新回宫,让他认识到自己如此被轻视,像货物一样,可以被任意抛弃,自此他对宋仁宗整个家庭都产生了一种抵触,这次期望的是能早日登上九五之尊,从而掌控自己的命运。 再次面对这位受尽宠爱的公主,赵宗实唯有冷漠疏离,就连最初的那点嫉妒争比之心都淡了。 三、徽柔成为赵宗实抵触情绪的输出口。 之后,徽柔嫁给李玮,但是因为相处膈应,徽柔想尽一切办法想结束这段婚姻,就在这种吵闹中,谁都不安生。好歹最后两人合离了,但在宋仁宗临走前,竟然让两个人再次结为夫妻,徽柔凄凉悲惨的生活就此开始了。 赵宗实继位后,对李玮虐待公主一事,不管不顾,甚至有纵容之意,那种童年被宋仁宗忽视的憋屈,好像通过这种间接伤害徽柔的方式抒发了。即赵宗实认为:徽柔是宋仁宗最爱的女儿,但看到女儿如此受苦,也终于能让他在身后体会到被人随意拿捏的滋味了。

《清平乐》中的官家,为何会把赵宗实交给曹丹姝抚养?

《清平乐》中的官家之所以会把赵宗实交给曹丹姝抚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曹丹姝贵为皇后,是最适合抚养赵宗实的人;第二、曹丹姝是一位品德非常高尚的皇后,管家很放心她抚育赵宗实;第三、管家不希望赵宗实成为争宠的工具。 (一)、曹丹姝贵为皇后,是最适合抚养赵宗实的人 首先,身为皇后的曹丹姝出身大家,是一个地位非常尊贵的女子,而赵宗实又是宋朝未来的天子人选,所以官家要给赵宗实找一位位高权重的母亲,那就是曹丹姝。官家的后宫中其实妃嫔不少,但是皇后却只有一位,那就是曹丹姝,曹丹姝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赵宗实过继给官家后,未来很有可能会继承大统,所以赵宗实交给曹丹姝抚养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曹丹姝是一位品德非常高尚的皇后,管家很放心她抚育赵宗实 其次,曹丹姝本身就是一位品德非常高尚的皇后,赵宗实跟着曹丹姝也能够学到更多东西。曹丹姝本身就是出自大家,不仅是将门之后,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大家闺秀,曹丹姝在当皇后期间的辛苦付出,官家其实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也知道赵宗实跟着曹丹姝以后,曹丹姝能够将赵宗实教育得很好,所以官家便让曹丹姝抚养了赵宗实。 (三)、管家不希望赵宗实成为争宠的工具 最后,官家把赵宗实给不争宠夺利的曹丹姝抚养,也是为了不让赵宗实成为后宫争宠的工具。赵宗实过继给官家的时候,后宫妃嫔们都没有子嗣,所以很多妃嫔都对赵宗实这个继子虎视眈眈,但是官家知道只有曹丹姝不会利用赵宗实争宠,而且还会真心对赵宗实好,所以赵宗实便一直抚养在曹丹姝膝下。

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是共和元年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事情。 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周厉王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 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烽火戏诸侯。 幽王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掳走褒姒。 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扩展资料:1、中国《初中历史课本》明确指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2、“共和”的来历。 公元前841年,西周的统治者周厉王推行暴政,国都中的平民和中小贵族不堪忍受,起来反抗,将周厉王赶出都城。 当时的执政者,一种说法是诸侯“共伯和”执政,所以取人名简称,称为“共和”;另一种说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稍微再准确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执政”的含义,称“共和”。 3、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我国历史记载的所有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续起来。 4、公元前841年前,我国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的历史事件记载是空白,因此传统上不把这些历史记载作为可信的证据。20世纪末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和元年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 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 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 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 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 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 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 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 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 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关于中国的历史资料: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扩展资料; 中国军队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目前,解放军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军队建立了联系,在90多个驻外使馆中设 立了武官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国防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的强弱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存亡。 新世纪,朱镕基总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明确了“十五”期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全面体现了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

宋英宗本不是仁宗的儿子,但为何却能成功的继承大统?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宋英宗到底是谁。赵曙即宋英宗,原名是赵宗实,后来呢他改名为赵曙。他是宋朝的第五位皇帝,但他又并不是他亲生的。 第二,我们来说为什么不是亲生的却当了皇帝。我们从史书上可以得知宋英宗确实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但是宋英宗能够当上皇帝是因为宋仁宗后来没有儿子了。所以在宋仁宗很小的时候就把他接入皇宫当做继承人来抚养。 第三,我们都知道哈,宋仁宗的皇后无比的残忍,当时残害了多个宋仁宗的小妾生的孩子,没有死的呢,在长大后,也都这样不明不白的去世了。而且关键时在宋仁宗去世之前去世的。正所谓,小的孩子呢,夭折了,而小时候没夭折的孩子呢,长大后又去世了。皇帝膝下无子能怎么办呢?不就是只好抱过亲戚家的孩子来养嘛。正所谓,古人是很看重血缘关系的。这句话放在现代来说,一样是个正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为什么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身儿子,却能够当皇帝。 第四,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当皇帝的,例如宋英宗就是个例外,其实宋英宗真的并不想当皇帝。他曾多次拒绝皇位,百般拒绝,不肯上位。他曾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做皇帝,但是第一次并没有被允许,在他上了四次奏推辞后,朝廷才允许。而且守丧完毕,又被授给职位,宋英宗又再一次得推辞。过了几年后,才被允许辞职。

宋仁宗暴毙后,养子宋英宗为何继位仅四年,35岁时便去世?

宋英宗作为宋仁宗养子能够继位的确很幸运,不过他可能真的是无福消受吧,继位仅四年就得病去世了。这还真是挺令人惋惜的。 宋仁宗在位长达40多年,真的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好皇帝,但他这一生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他的亲生继承人都活不到成年。一开始的两位皇子也都是小小年纪便夭折了,于是,宋仁宗就只好在自己的宗亲里面寻找继承人。最后,宋仁宗的堂兄赵允让的第13个儿子赵曙就成了宋仁宗钦定的继承人。所以英宗在幼年时就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 的确宋英宗虽然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但也是自小养在宋仁宗身边,所以,颇有仁宗的宽厚仁慈之风。不过宋英宗一上位就发现问题不简单。首先太后曹氏不愿放权,还曾在赵曙垂帘听政,两宫关系颇为紧张。韩琦和欧阳修左右忙活,说得口干石燥,最终才说动太后放权,两宫关系缓和。 后来宋英宗为了抬高自己的权力,削弱曹太后的权力,借助加封父亲一事与朝廷大臣,与曹太后斗法。 而且在立太子之事上,曹太后支持皇长子高皇后则支持皇次子,宋英宗夹在中间日夜忧心。后来确定了立长子为太子,他的身体也不行了,可见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皇帝根本做不长久!宋英宗真的是非常爱惜重视人才的,除此之外,英宗尤其重视文化建设。 可惜的是,宋英宗一生真的短暂,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被葬于永厚陵,仅仅活了35年就英年早逝了。

宋孝宗与宋高宗都出五服了,为什么赵构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赵家伯字辈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大家知道,北宋皇帝除了赵匡胤本人,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而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则是赵光义的六世孙,他和赵昚的关系也就只能在“玉牒”上体现了。而赵构之所以传位给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侄子,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赵构本人无子 赵构在“靖康之变”前生育了五个女儿,她们大部分都非常不幸,后来,赵构又生育了一个儿子,就是元懿太子赵旉(他曾经在“苗刘兵变”中当了一个月左右的皇帝),但是赵旉年仅两岁的时候就受惊身亡了,赵构又因为受惊而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也就决定了赵构只能找养子。 第二、大臣们的意见 在赵旉夭折、赵构无子的情况下,很多大臣都希望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能早早地确立好皇储(岳飞就曾因为建言立太子之事而被赵构训斥),一开始这个事摆不上台面,大家都知道确立皇储就是在戳赵构的痛点啊。但是后来大家都着急了,同枢密院事李回开始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意思很明确——太祖以天下为公,让位给太宗,是陛下的好榜样!后来又有多位大臣上书,他们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应该传位给太祖后裔的观点——一、传位给太祖后代,那是尧舜之事,可以流芳百世;二、大宋之所以出现“靖康之变”,还不是因为太祖爷在上天不保佑咱了,不保佑大宋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吧。 所以,赵构下诏书说:“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他决定在太祖七世孙伯字辈中挑选养子——伯字辈论起来是赵构的侄子,不差辈。 第三、效法仁宗? 赵构虽然在诏书中说自己要“为天下计”,要“法仁宗”,但这是违心的——他最清楚仁宗时期的“濮议事件”惹了多大的麻烦了。宋仁宗曾经生育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十三个女儿也有八位夭折),所以他不得不传位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脸不认“爹”了,他的亲生父亲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宋仁宗赵祯啊,所以就要把父亲追封为皇帝,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这件事一直闹腾了十八个月之久,赵允让最终成了“皇考”,而赵允让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赏或者重用。 赵构当然不愿意让“濮议事件”再次发生,所以他就找了个最简单的方法——此时自己的直系亲属已经全都被俘北上,太宗后裔虽然有很多见在南宋,但是与他们的关系实在也谈不上亲密了,不如干脆找个远属传位给他,他感激不尽呢还再想追封个皇考吗? 综合这三面考虑,赵构最终传位给了赵昚。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是赵构做出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大宋最悲惨君王,刚当4年君王就去世,为何遗嘱还被人篡改了?

当了四年的宋朝皇帝是宋英宗赵曙,但是宋英宗的遗嘱不是被篡改的,而是宋英宗在快死的时候立下遗嘱原本写的是“立大王为皇太子”这句话,但是被当时的宰相韩琦劝告说这份遗嘱不是特别的明确所以请宋英宗加上“颖王顼”这几个字,可能是有人认为是韩琦强迫宋英宗写的才有篡改遗嘱这一说法。 但是上面强迫这种说法是极其不可信的,因为当初韩琦是能够与欧阳修比肩的忠臣,为宋国做出了不少的贡献,说起来宋英宗继承了宋朝的一贯行为那就是自己没有孩子就找自己堂哥堂弟的孩子作为皇储,而宋英宗的生父就是上一任皇帝宋仁宗的堂兄,自然宋英宗和当时太后的感情不是多么深厚,甚至后来还引起了了不少矛盾,但是就是在韩琦和欧阳修的调节下宋英宗和当时的太后才和好了。 还有一件事既然当初宋英宗的亲生父亲不是上一任皇帝,自然他父亲的身份问题就很难办了,当时在宋英宗的面前有一条路是认上一任皇帝为父亲但是这也要认当时的太后为母亲,上面说到宋英宗和太后有矛盾自然宋英宗是不肯认的,于是韩琦就想出来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建议宋英宗追认生父为先皇,宋英宗一听大喜很快就接受了意见。 不过宋英宗倒霉确实真的,当上皇帝几年就染上了一种怪病,从此宋英就一直在病床上躺着一直到他执政第四年的时候终于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并且宋英宗对于韩琦是极其信任的甚至临终的时候才会让韩琦陪在身边,要知道上一任皇帝临死时身边的大臣都算是顾命大臣了。

赵宗实三十一岁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是为何?

赵宗实是北宋第五任君王,他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他原本是濮王赵允让的儿子,因为宋仁宗无子,所以年幼的赵宗实便被宋仁宗接到后宫中抚养。但是他也没有被立为太子,因为宋仁宗还是希望可以由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帝位,所以当时还算健壮的宋仁宗只是将他养在宫中作为帝位的备选。 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他一共有三个儿子和十三个女儿。他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不过他比较倒霉,他的三个儿子都早夭,十二个女儿也只要5个长大成人。所以宋仁宗当时也非常渴望有个儿子可以继承他的帝位。再加上群臣的苦苦相逼,所以一时困顿的宋仁宗才会将宗室之子赵宗实养在后宫之中。 但是宋仁宗没有放弃生儿子的梦想,所以他便对后宫中嫔妃们说,谁能够生下皇子便可以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她的儿子也会是太子。宋仁宗的出发点是好的,想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再加上自己勤勉些,肯定会造出儿子的。可惜,帝王的后宫自古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宋仁宗的鼓励没有让他渴望的儿子降生,但是他那些怀了孕的妃子要么不是都莫名其妙失踪了,要不就是后宫嫔妃久不见有孕者。 其实当时宋仁宗非常勤勉的造儿子,他后宫之中有不少人怀孕,不过有些妃子有的是想把孩子生出来但是没法生出来,有的是害怕生下皇子祸及自身,总之各种原因,最后宋仁宗都老了,还是没有皇子降生。这个时候满朝的大臣们都不愿意了,宋仁宗越来越老迈但是国家却没有储君,群臣无比担心会动摇国本,所以在群臣的压力下最终宋仁宗立赵宗实为太子,此时的赵宗实已经31岁了。

宋英宗怎么死的 宋朝英宗赵曙的皇后是谁

儿子宋神宗赵顼(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吴荣王赵颢字仲明,初名仲糺,宋英宗赵曙次子,宋神宗赵顼同母弟,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谥曰荣。润王赵颜,生卒年不详,宋英宗赵曙第三子,宋神宗赵顼同母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氏。赵颜很早就去世了,宋徽宗时赐名赵颜,追封为润王。益端献王赵頵(1056年―1088年),初名赵仲恪,宋英宗赵曙第四子,宋神宗赵顼同母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女儿长女:嘉祐八年,封德宁公主。治平三年,进封徐国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师约。治平四年,进陈国长公主。元丰八年薨,追封燕国大长公主,谥惠和。元祐四年,追封秦国大长公主。徽宗追封为魏国大长公主,又改惠和大长帝姬。次女:嘉祐八年,封宝安公主。宋神宗登基,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诜。公主逝世后追封越国长公主,谥贤惠。后进封越国大长公主,累改秦国大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三女:与魏国大长公主一同出生。初封寿康公主,改祁国公主、卫国公主,下嫁张敦礼。进冀国大长公主,改秦国大长公主、越国大长公主、楚国大长公主。政和三年,改贤德懿行大长帝姬。宣和五年逝世。四女:舒国公主,早亡。

宋英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宋英宗一般指赵曙,在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皇帝。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1、政治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2、经济 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以治平二年(1065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 3、文化 赵曙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赵曙,赵曙对此大加赞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英宗

陪葬高后、狄青、杨延昭。怎么解释?他们不都是正常死亡?宋英宗怎么会拿他们陪葬?死后陪葬的?

首先,按照考古工作者的调查,似乎陪葬狄青与杨延昭的说法有误。英宗墓葬永厚陵周围有他的发妻高皇后、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的墓。狄青墓和杨延昭墓虽然也都在巩县,但不在永厚陵附近。
这句话中的陪葬时之把墓建在君主墓的旁边,一个是现实与君主的亲近,第二个也是现实对死者功劳的肯定。高皇后作为英宗发妻,自然有资格。
象狄青和杨延昭这种如果真的是陪葬在永厚陵的话应该成为功墓,也就是有功之臣的墓。不过根据考古发掘,已经确定了几座墓的主人,所以说陪葬狄青与杨延昭的说法是有错误的。
可以参考百度知道永厚陵词条。

宋神宗和宋英宗啥关系?

1067年,宋英宗病死,长子颖王赵顼即位,就是宋神宗。

陪葬高后、狄青、杨延昭。怎么解释?他们不都是正常死亡?宋英宗怎么会拿他们陪葬?死后陪葬的?

首先注意这里是陪葬,而不是殉葬。高后、狄青、杨延昭他们都是正常死亡的,高后是英宗的爱妻,而狄青和杨延昭是国之栋梁,英宗死后他们陪葬这是一种尊崇,只有皇帝生前信爱之人才能获此尊崇,

赵祯的上一代皇帝是谁?下一个皇帝是?详细点...跪求....


宋仁宗赵祯的上一任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下一任是宋英宗赵曙。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府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后离任,以太子身份继位,在位25年。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于汴京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太子宋仁宗继位。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扩展资料 赵恒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在位期间,每逢民间有大灾大难或者百姓流离失所时,就减免百姓的税租,让百姓得以存活,渡过难关。咸平元年(998年)四月,发生较大的旱灾。四月初四,赵恒在白鹿山祈祷求雨。四月二十一日,赵恒派使臣检查全国吏民拖欠钱物,全部免除。 赵恒在位时,定“州县三课”法。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赵恒在位二十五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赵恒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赵曙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赵曙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赵曙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身为皇帝宋仁宗却一生无子,只能传位给赵宗全,究竟是为何!

赵祯是宋朝的哪个皇帝。

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宋仁宗赵祯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亲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一生没有太大的作为。但宋仁宗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建了和谐的人文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时期宋仁宗去世之后,是哪个皇帝?


北宋时期宋仁宗去世之后是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 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五岁,在位4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扩展资料 宋仁宗赵祯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幼年的赵曙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 赵宗实(后来的英宗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给宗正,赵宗实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 景祐三年(1036年),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宋

宋英宗上位后为什么装疯


宋英宗上位后并没有装疯,而是真的发了疯。 宋英宗会发疯跟赵氏家族的遗传病史有关,当然也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宋仁宗死后宋英宗继位,但没多久他就疯了,不仅在宋仁宗的葬礼上大喊大叫,后来当了皇帝更是经常无缘无故的就对身边人又打又骂。 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的养子,从小他就被养在深宫之中。赵曙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他本就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所以从小就在提心吊胆的成长环境中长大,赵曙为了将来能够顺利继承皇位,不敢迈错一步。 在高压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赵曙,精神压力本就很大。而且根据史料研究发现,其实北宋好几个皇帝身上都有家族遗传神经病史,唯一不幸的是,宋英宗大概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 再加上在他继承皇位的时候,又有宗室之人站出来反对,就这样几经周折,赵曙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所以宋英宗后来会发疯的,大概也跟精神高度紧张,受到了环境的刺激有关。 扩展资料:历史背景: 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夭。皇祐二年(1050年),赵宗实(即后来的赵曙)的官职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 嘉祐三年(1058年),濮安懿王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宗实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 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赵宗实也不追问。 嘉祐三年(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生产,但是个女孩。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 嘉祐六年(1061年)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之后,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他再次推辞。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又担任岳州团练使。 同年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初九,改名赵曙。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子,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做了些劝诫,赵曙连忙拜谢。 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服从命令,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赵曙才答应做皇子,并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 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九月,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

为什么有人说,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帝王中名气最好的一位?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之所以是宋朝皇帝中名气最好是因为,他一生勤政爱民,崇尚和平,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发生过战争,百姓安稳,天下太平,使百姓过得安居乐业,懂得关心百姓疾苦,所以百姓们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不仅是百姓,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其实宋仁宗一生是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的,也没有什么雄才伟略,在宋朝的十八位皇帝中并不算是很出色,但是他的人气是真的很好。他崇尚和平,他愿意给其他国家钱财,以至于和平相处避免战争。但是有人却认为他是懦弱无能,不敢反抗,只知道一味的忍让。但是为了太平盛世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好的,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通过战争来解决,懂得变通也是很重要的。花一些钱财来保证天下太平,百姓安稳,难道不好吗。 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人才鼎盛,君子满朝,国家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这也是百姓们非常愿意看到的。宋仁宗想通过变法来改变贫弱的情况,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一直在坚持。 宋仁宗在位期间广纳谏言,勤政爱民,维持国家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他做的很好所以得到百姓的认可,确实是名气很高。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里就不多说了。还有遗憾的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三个儿子都夭折了,没有继承人最后把皇位传给了叔叔家的孩子赵宗实。

一品江山那本小说最后是赵宗绩还是赵宗实当了皇帝

作者转地方了。起因是年初的时候起点的原创人员集体跳槽。之后一大批作者也要跟着走了。中间有很多龌龊,具体怎么回事也是众说纷纭吧。不过结论就是小说一品江山匆匆结尾就是因为人事变动。

感冒鼻酸半个多月一直不好是不是鼻炎

1、如果小孩对毛皮或螨虫过敏,把羽绒枕头、羽绒被子等统统撤掉,家里常用吸尘器清洁环境,而不要用扫帚扫地,卧室的门窗要经常打开,保持空气清新流动;
2、如果是对化学气体过敏,则对居家环境的装潢布置就要特别注意,尽量使用绿色环保的装潢材料;
4、如果是感冒后诱发的,主要是要锻炼体质,减少感冒,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平常护里上嬶 迏 宁 (嬶换成鼻)
宋仁宗赵祯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幼年的赵曙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
赵宗实(后来的英宗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给宗正,赵宗实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
景祐三年(1036年),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
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4]

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夭。皇祐二年(1050年),赵宗实(即后来的赵曙)的官职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
嘉佑三年(1058年),濮安懿王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宗实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赵宗实也不追问。
嘉佑三年(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生产,但是个女孩。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
嘉祐六年(1061年)农历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
、知宗正寺,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之后,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他再次推辞。嘉佑七年(1062年)农历八月,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又担任岳州团练使。
嘉祐七年(1062年)农历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初九,改名赵曙。
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子,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做了些劝诫,赵曙连忙拜谢。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服从命令,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赵曙才答应做皇子,并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
农历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农历九月,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5]

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6]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
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7]

发布时间: 17:00 来源: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作者: 【字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冒期间怀孕对胎儿有影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