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能不能彻底治好不同的病症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白塞氏病又叫做白塞综合征,是一种口-眼-生殖器综合征,但是其发病位置却不止这三个部位。在前期,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眼炎及生殖器溃疡,由于这些病症与很多疾病相类似,所以容易混淆。因此白塞氏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

  1、系统性红斑狼疮

  可有眼部病变、口腔溃疡及神经、心血管系统病变,但其病情进行性加重,并不呈周期发作性,而且LE 细胞、抗核抗体阳性,这些异常发现决不见于白塞病。

  虽有眼部病变及多系统损伤,但其病情进行性恶化,肺部X 线检查可见有变化多端的浸润影,有时可有空洞形成,组织病理特征为肉芽肿性血管炎,而且肾功能损害严重,无阴部溃疡,针刺试验阴性,很易与白塞病相鉴别。

  有时伴有结节性红斑,但无眼部损害及阴部溃疡,一般也无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抗结核治疗有效。虽然结核菌感染可引起白塞氏病,对抗痨治疗有效,但结核杆菌引起的白塞病不仅有结节性红斑和关节炎,而且还有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黏膜改变,二者鉴别并不困难。

  4、多发性大动脉炎

  当白塞式病的诊断以血管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应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相区别。后者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无脉症,无口腔、阴部溃疡,组织病理改变为巨细胞动脉炎,无静脉改变,针刺反应阴性,很少有皮损。

  肠道白塞病与克罗恩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仍应作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对待。不完全型肠道白塞病与克罗恩病都伴有口腔、会阴溃疡者,临床上不易鉴别。此时通过组织病理及血管造影可将两者加以区分开来。

  求医网温馨提示:白塞氏病患者的饮食原则以清淡为宜,少量多餐,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无渣流质饮食,所以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绿豆、烟、洒等。在口腔溃疡期给予流质饮食,如牛奶、肉汤等,禁忌过硬、过热及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或加重口腔溃疡而引起疼痛,同时应鼓励患者少量慢食,增加营养,增强体质,促进恢复。

  【参考文献:《口腔保健与常见病防治》《白塞氏病》《口腔黏膜病学》】

Syndrome)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口腔及生殖器溃疡具有一定特征性。本病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免疫失调有关。1937年土耳其医师Behcet首先描述了以口腔、外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为表现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综合征,我国1957年以来对此病也不断进行了报道。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大多数病例集中在东亚、中东、地中海各国,以古丝绸之路地域巧合,故有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病。据资料报道其发病率日本为13.6/10万,英国6.64/10万,美国6.6/10万,我国黑龙江0.11%,宁夏回族自治区0.12%,但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日本本土患病率较高,但移居美国日本血统人却极少见,提示本病与生活习惯,饮食和环境有关联。

     白塞病的病因至今不明。目前倾向为一异质性疾病,涉及多种因素。

     白塞氏报告在患者口腔病灶的浓液渗出物中含有病毒包涵体,将其接种正常人口腔粘膜,能诱发类似病变,并在患者血中找到一些病毒中和抗体。此后发现动物感染病毒后也可引起类似白塞病改变。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和单纯疮疹病(Herpes simple virus),认为由宿主细胞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引起自身免疫。但目前尚缺乏确凿的证据。

      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感染对于本病发病可能有重要意义。前者的证据是,拔牙后链球菌感染以及用该菌提取之抗原对肯定的本病患者进行皮肤试验后,病情加重,甚至可诱发本病的再次发作。

     与结核菌有关的证据是,白塞病患者中相当数量过去有结核病史,或现有结核病灶,有些患者行PPD皮试呈强阳性结果,有些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白塞病得到缓解。

     有证据表明,HLA-B5及其相关的B51亚型为本病的易感基因。例如,沙特阿拉伯患者HLA-B5(5157%阳性,而正常人群只有26%。日本的患者中HLA- B5(5157%阳性,而正常人频率仅为12%,我国初步研究也发现与HLA- B5(51基因有关,有报导一组30例患者中53.3%HLA-B51阳性,而正常人群频率为10.9%。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发现HLA- B5(51基因可触发嗜中性粒细胞产生过氧化物的功能增强,这可能与诱发白塞病有关。

       日本是白塞病高发区,1950年以后本病患者明显增多,考虑环境污染是原因之一。因患者血中有机农药较对照组高,其中BHC及滴滴涕尤为明显。血清中铜离子为主的微量原素也较高,与疾病的发作呈正相关。给予小鼠高铜饮食,可诱发与本病相似的皮肤、粘膜及肠道病变。

     在本病中发现多种免疫异常现象,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出现异常:50-60%患者血清中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r immune complex),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血清IgM、IgA明显增高。在部分患者血清中发现有抗内皮细胞抗体,抗口腔粘膜细胞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但这些抗体在发病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急性期部分患者血中补体增高,尤其C9与CH50升高,有些患者口腔病灶内皮下血管中查到C3沉积,在眼色素膜炎发作前C3降低,可能经典和C3旁路均被激活,补体消耗所致。

 淋巴细胞功能异常:早期发现在口腔内皮细胞作用下,患者淋巴细胞可向原始化转变,并对自身口腔粘膜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些亚群细胞功能亢进。在本病急性期时CD4/CD8比例失调,CD45RA+细胞缺乏,细胞毒T细胞明显增加,且功能亢进。广泛分布于皮肤粘膜病变处的gδT细胞,在某种链球菌的刺激下可产生大量TNF-α、TNF-β和IL-8,致使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同时在IL-2的刺激下,此细胞还具有NK细胞的活性,表明其在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此外,本病组织学改变以及针刺皮肤反应类似于迟发高敏反应,提示有细胞免疫紊乱。嗜中性粒细胞亢进是本病炎症处最显著的特征:①趋化性增强。不仅体外观察嗜中性粒细胞对各种趋化因子敏感,而在患者血清中发现有趋化激活因子存在;②游走及粘附能力增强;③吞噬功能增强,各种介质产生增多。

       免疫异常和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继发性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或)功能紊乱,造成更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内皮细胞损害后释放过多的内皮素使血管收缩;PGI2生成减少,促发血栓形成,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渗出性改变等。

 本病以血管炎为特征,可累及各大、中、小血管,其中小静脉最常受累。发病的早期类似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或者呈嗜中性粒细胞性血管炎反应。晚期则显示淋巴细胞性血管周围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血管周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可有IgG、IgM和C3沉积,大静脉血栓形成,大动脉可由于管壁变性、坏死而形成动脉瘤。血管炎有渗出和增生两种改变,渗出性改变为管腔充血,管壁水肿,内皮细胞肿胀,纤维蛋白沉积等;增生性改变是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增生,管壁增厚,有时有肉芽肿形成。

       本病4-70岁各年龄均有发病,但主要侵袭25-35岁的青年人,男女比例为0.77:1。大多数起病缓慢,全身症状轻,常见为有发热,乏力,食欲下降,头痛,关节疼等。

       几乎所有患者都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且多数患者以此为初发表现,故有人称之为本病的必备症状。每年发作至少三次,见于舌、口唇、齿龈、颊粘膜、软腭等各个部位。病变初为红色小结,继尔出现水泡或丘疹,48小时后可发展为痛性溃疡,溃疡直径2-3cm,于1-2周自行愈合。

       一般在口腔病变后发作,发生率75%,与口腔溃疡性状相似,女性常见外阴及阴道,男性在阴囊和阴茎,也可见于龟头、肛门、子宫颈等处,男性疼痛著于女性。一般1-3周内消退残留疤痕,反复发作频率低于口腔溃疡。

 60-80%患者眼部受累,常见病变为色素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和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炎及眼底出血等。前葡萄膜炎即虹膜睫状体炎,可伴有或不伴有前房积脓。而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则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眼炎反复发作可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是本病至残的最主要原因。男性眼部受累较女性多见且病情严重。主要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眼球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及飞蚊症等。眼部病变致盲率高达33-44%。

       发生率56-99.1%,皮损多样,有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痤疮样毛囊炎及非特异性皮肤过敏(如针刺样反应)等。结节红斑最常见,下肢小腿部位多发,对称性,呈园形或橢园形红色隆起的皮下结节,质地稍硬,有压痛,一般一个月内自行缓解。其次为带或不带脓头的毛囊炎,与青春期出现的痤疮相似。

 见于30-60%白塞病患者,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常为非对称性的单个或少数关节疼痛,但也可见多关节受累。以膝关节最常见,其次是踝关节、腕和肘关节。大多数为一过性,关节红肿少见,极少引起关节变形,关节X线片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微的破坏。滑膜活检示有多形核或单核细胞浸润,骶髂关节偶有受累,甚至可影响脊柱,但白塞病关节炎具有自限性。

 发病率在30%左右,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病变也较严重,多在发病后1-3年出现,中枢神经经受损较周围神经多见,后者一般病变较轻。根据症状可分为脑膜炎型,脑干型,器质性精神症状型,良性颅压升高,脊髓损害等,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脑膜刺激征、癫痫、下肢乏力、麻木、感觉障碍等。脑脊液异常为颅压升高,细胞增多,均半数病人蛋白升高。神经系统损害是白塞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差,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消化道任何部位均可以出现病变,但以回盲部多见,其次是结肠、胃等处。为多发性溃疡,可深可浅,深者可造成胃肠穿孔。临床症状常见有右下腹疼、恶心、呕吐、腹胀,消化道出血,急腹症等。

发病率10-37%,可累及各种动脉及静脉,静脉受累多于动脉,主要是静脉血栓形成。大血管受损时可表现为动、静脉阻塞,动脉瘤及静脉曲张。静脉受阻常见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动脉受累可形成动脉瘤,多数为单个动脉瘤,常见于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胸主动脉。动脉阻塞较少见。但肾动脉狭窄可致肾性高血压,心脏血管炎可影响到心肌、瓣膜、传导系统、出现心悸、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白塞病血管受累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

 肺部表现不太常见,主为咯血,可能是肺动脉瘤形成支气管瘘所引起,另外,可见咳嗽,胸膜炎、肺动脉瘤、肺栓塞及气管支气管溃疡等。肾脏受累可出现间歇性蛋白尿、血尿。约10%的白塞病出出附睾炎,表现睾丸疼痛、肿胀,持续1-2周,可反复发作。此外,部分患者急性发作时伴有高热,疲倦、食欲不振、易出汗等症状,也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长期低热者也不少见。

protein)增高,a2和g球蛋白增高,IgG、IgA增高,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约半数以上患者HLA-B5(51阳性。

ANCA)阳性,但均非特异性,仅能提示本病可能为一免疫性疾病。其他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选择一些检查,如:胸片、骨关节相、消化道造影,需要时行脑CT、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等,了解相应器官受累情况,行血管造影了解大、中动静脉受累情况。

 白塞病因无特异的病理学和实验诊断指标,故诊断有赖于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对各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由于本病的临床谱广,症状相继出现,各患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一些复杂的白塞病常不易及时诊断。国内外有数种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纳1989年国际白塞病综合症研究小组制定的国际诊断标准。陈寿坡和张孝骞诊断标准在我国也适用,见表1、表2。

1、反复口腔溃疡。(每年至少发作三次肯定的阿弗他溃疡或疮疹性溃疡)

2、反复外阴溃疡。(经医师确诊或本人确认有把握的外阴溃疡或疤痕)

3、眼病。(前或后色素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玻璃体混浊等)

4、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青春期后痤疮样结节)

以上五项中,凡具备第一条者,加上其余四项中任何两项即可诊断。

2、特殊症状(除外其他病因者)

(1)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多形红斑、针眼处小脓疱等。

(3)血管病变:血栓性静脉炎、大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炎、动脉瘤等。

(4)肺部病变:咯血,非特异性肺内阴影,肺间质纤维化等。

(5)胃肠道病变:非特异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穿孔等。

(6)泌尿系病变:肾实质损害、膀胱溃疡、血尿、附睾炎等。

(7)神经系统病变:颅神经损害、偏瘫、假性球麻痹,脑膜炎等。

(1)具有三个基本症状

(2)或具有二个基本症状和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特殊症状。

(1)具有二个基本症状

(2)或具有一个基本症状和二个或二个以上特殊症状。

       白塞病有时诊断并不容易,易与不少病症混淆,应与以下主要疾病进行鉴别。

       本病也有关节症状,男性患者有阴部溃疡,眼炎及皮疹,有时与白塞病难以鉴别,而白塞病早期呈赖特综合征者也有报道。

但赖特综合征阴部溃疡较白塞病更深;皮疹形态也与后者不一样,皮肤毛囊炎后期结痂,角质层肥厚,临床与病理均同角化性淋病相似,生殖器常伴有渗出性红斑样改变;系统性损害不如白塞病重,一般不会有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口腔溃疡少见,粘膜溃疡极少疼痛。

       与白塞病一样,可以有全身性症状,都可表现眼色素膜炎,多发性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心血管病变,皮肤结节红斑样改变。但结节病组织学上呈肉芽肿,结核菌素试验阴性,Kvein-Siltgbach皮肤试验阴性,血钙代谢异常,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升高,可与白塞病鉴别。

       炎症性肠症可有肠外表现,如眼色素膜炎,结节红斑,粘膜溃疡及关节症状。但肠白塞病结肠炎主位于右半结肠,病变不连续,仅偶尔累及直肠;病理上也与炎症性肠病有一定差异后者肉芽肿常见,整个粘膜呈炎性改变,淋巴细胞聚集,粘膜下纤维化。

此外,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班狼疮等病均可有上述症状,应与该病鉴别。

       治疗原则:1、仅有口腔粘膜,皮肤受累,可局部用药,对症治疗。2、眼部病变,除局部用药外加用全身激素。3、重要器官受损时应用全身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口腔溃疡可局部涂含肾上腺皮质激素糊膏,假性毛囊炎和生殖器局部溃疡,局部涂抗生素软膏,眼炎急性发作时用散瞳剂及0.25%-1%可的松滴眼,炎症严重时,球结膜下注射地塞未松5mg1-2次,可减轻炎症渗透出,一般不主张用抗菌素。除非结膜和巩膜受累,此时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必要的。

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控制急性症状有效,但减量或停药后易复发,常用于重症患者,往往需要与免疫抑制剂或秋水仙碱联合用药。一般口服强的松30-60mg/日。对于严重眼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严重血管炎患者可用甲基强的松龙1g/日,三天静脉冲击。同时酌情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3、白细胞功能抑制剂:代表药物为秋水仙碱(colchicine),具有抗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也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关节炎,口腔溃疡及眼色素膜炎有效,常用剂量为0.5mg,一日二次。

4、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抗炎、镇痛及退热作用,对发热、关节炎,结节红斑有较好的疗效。

5、抗凝剂:对有血栓形成或大、中动静脉血管炎者,可予阿斯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抗凝剂或予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治疗。

6、其他:如果患者有结核病或有结核病史,上述治疗效果不满意,可给于抗结核治疗,三联药物治疗至少观察半年。

       肠道白塞病并发肠穿孔,肠瘘时需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溃疡跳跃分布,手术切除可能不完全,术后有复发可能,还应继续加强内科治疗。

       多数患者仅限于粘膜、皮肤复发性病变或其他器官轻度病变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眼部损害可造成失明。中枢神经病变、大血管严重损害、肠部溃疡穿孔或大出血,如未得到及时处理或病情特别严重可造成病人死亡。

1.检验入院后立即抽血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气分析、尿素氮、钾、钠、氯、钙、磷、镁。酌情每日或隔日重复测定,直至正常。 2.心电图检查有无低血钾表现。 主要根据为呼吸深快,但并非由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血气分析CO分压(PCO)↓,HCO↓及pH↑,二氧化碳结合力↓。HCO代偿性下降的原因是呼吸性碱中毒时肾脏排减少,使尿中HCO排出增多,肾产生新的HCO减少的结果。这是一种保持pH稳定的代偿机制,但这种代偿一般需2~3天才能达较充分程度,故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时,[HCO]下降程度较轻,一般不低于18mmol/L,否则应考虑同时并有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代偿较差,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时pH升高相对较明显。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肾代偿可较完全,CO2分压每下降10mmHg,[HCO]下降2~5mmol/L,pH升高相对较轻。由于肾排HC......

    1.检验入院后立即抽血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气分析、尿素氮、钾、钠、氯、钙、磷、镁。酌情每日或隔日重复测定,直至正常。     2.心电图检查有无低血钾表现。     主要根据为呼吸深快,但并非由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血气分析CO分压(PCO)↓,HCO↓及pH↑,二氧化碳结合力↓。H

    注意有无服用碱性药物过多、剧吐(如幽门梗阻、妊娠呕吐等)、肺换气过度(高热、缺氧、脑炎、癔病等),有无各种原因引起的钾丢失、氯丢失。     呼吸性碱中毒总的病因是肺通气过度,CO排出过多,使血中PCO下降。肺通气过度的常见原因有:①中枢性:呼吸中枢受**兴奋,如颅内病变(感染、肿瘤

    首先应治疗原发病。但与代谢性酸中毒不同之处为,单纯治疗原发病在多数情况下尚不能使代谢性碱中毒恢复,故尚需予以纠治。根据用生理盐水治疗是否有效,可将代谢性碱中毒分为以下两类。    ① 生理盐水有效类,绝大多数代谢性碱中毒属此类,包括呕吐,胃液引流,用利尿药,呼吸性酸中毒后,及失氯性腹泻所

核心提示: 房颤是常见的一种病症,房颤说的就是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会不断增加,引起房颤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治疗房颤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清除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针对性的治疗病症,病症才会及时的痊愈。   房颤的预防

检查1.实验室检查皮肤穿刺实验、血沉、黏蛋白、唾液酸、球蛋白、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口腔黏膜抗体等检查有助于诊断。2.其他辅助检查可行心电图、脑电图、CT、纤维胃镜、肠镜、血管造影和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1.完全型(1)具有上述3个基本症状。(2)具有2个基本症状合并2个以上特殊症状。2.不完全型

葡萄胎因滋养细胞增生,产生大量HCG,血清中HCG浓度大大高于正常妊娠时相应月份值,因此利用这种差别可作为葡萄胎的辅助诊断。由于正常妊娠时HCG分泌峰值在第60~70天,可能与葡萄胎发病时间同期,而造成诊断困难,若能连续测定HCG或B超检查同时进行,即可作出

男性,46岁,因满腹疼痛以急性腹膜炎入院。入院后作血液分析、尿液分析粪常规、血气分析、肾功能检查确诊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诊开腹探查,术中发现弥漫性腹膜炎是阑尾脓肿破裂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手术中切除阑尾,并作腹腔引流。术后病人胃肠减压五天后,又出现手麻、神志不清楚、血压下降、呼吸28次/分钟。

1.血常规检查 据红细胞参数,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塞病能不能彻底治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