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症怎么样治疗有多严重,能根治吗?

nervosa)是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来抵消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物学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暴食的定义为阵发性的、无法控制的、短时间内快速大量的进食。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体重波动很大,但没有神经性厌食那样的严重体重减轻。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频繁暴食、自我导泻、利尿、禁食、过度运动

生物学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

体格检查、血管紧张素水平检查、X线检查、头颅CT、MRI检查、心电图检查

健康人群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缓解自己的压力,以免出现暴食的行为。

孪生子有较高的同病率,国外一项2163例女性孪生子调查显示,神经性贪食并发率为22.9%,超出一般危险性8倍以上;异卵双生子并发率为8.7%,家庭成员中有55%易患此病。双生子研究还发现,神经性贪食的遗传率为28%~83%,提示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

神经性贪食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包括低自尊、高神经质水平、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无能感、歪曲的身体表象、对社会赞赏和避免冲突的强烈需要、自我期望高、情绪不稳定等。用MMPI人格测验比较神经性贪食和酒精及物质滥用的女性,发现两组人格特征非常相似。在抑郁、冲动、愤怒、反叛、焦虑、深思熟虑、社会退缩及特异性思维等方面得分较高。

就心理学机制而言,“苗条”文化既可产生对食欲的压抑,也可呈现反转相,表现为暴饮暴食。因此,有人认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该类患者在家庭冲突中被抛弃、被忽视比神经性厌食患者更为多见,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的女性暴食的危险性越大。

神经性贪食的症状表现为频繁的、不可控制的暴食,随后又会采用自我导吐、利尿、过度运动等方式来减轻体重。

(1)频繁的暴食发作:频繁的、不可控制的暴食是本症的主要特征。暴食常在不愉快的心情下发生,发作时食欲大增,其食量为常量的数倍,且进食速度很快,在暴食期间消耗的食物通常是高热量、口感好的易于快速食用的食物。发作频率不等,多数为一周内发作数次。发作间期食欲多数正常,仅少数食欲下降。

(2)暴食之后常有补偿行为:因恐惧暴食带来的体重增加,患者常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如食后呕吐、导泻、服利尿剂、减肥药、减少食量或禁食。患者的体重波动很大,但没有神经性厌食那样的严重体重减轻,大多数患者体重正常或略增加,不足1/4的患者体重下降。

患者开始时为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偷偷进行,常伴有情绪改变,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内容多与体重和体型有关。暴食后出现厌恶、内疚和担忧,有的为此而产生自杀观念和行为。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神经性厌食,自杀的危险性更高。

可以出现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和各器官功能的严重损害。由于反复咀嚼和呕吐可产生腮腺、下颌腺肿大、龋齿等体征。反复自我催吐可以导致食道撕裂并致休克、心律失常;脱水性代谢性碱中毒,包括血碳酸氢盐升高、低氯、低钾。严重的暴食行为可导致罕见的急性胃扩张。

神经性贪食往往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

心理变态及精神异常失去自尊自重,常伴有恶心、呕吐、顽固性便秘,少数人合并发作性贪食。

患者出现频繁暴食、自我导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随后进行血管紧张素水平检查、X线检查、头颅CT、MRI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与饮食问题相关的心脏、肺、血压、体重、口腔、皮肤和头发检查。

血管紧张素水平检查:在血浆及脑脊液中均升高。血浆锌、钙降低。铁结合力降低,但血清铁正常。血清Amylase升高。

可发现骨质疏松和肾结石。

头颅CT、MRI检查无下丘脑、垂体占位性病变。可有脑室扩大。

心电图检查:可见心率减慢、低电压、Q-T时间延长,ST段非特异性改变,出现U波及心律失常。

1、存在反复发作的暴食(至少在3个月之内每周有2次),每次都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食物。

2、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对进食有强烈的欲望或冲动感。

3、患者试图以自我诱吐、导泻、间歇进食,使用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药等手段以消除暴食引起的肥胖。

4、存在认为自己太胖的自我知觉,对肥胖有强烈的恐惧。

5、若已明确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或交替出现的经常性厌食与间歇性暴食的症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间脑病变除贪食症状外,还可有嗜睡、体温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或伴有精神症状。

颞叶癫痫常有抽搐史及脑电图或CT的特殊改变。

精神分裂症继发的暴食以精神病性症状为首发症状,与神经性贪食的区别在于本病患者的体重常在正常范围内及患者主动寻求帮助愿意求治,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拒绝治疗。

4、人格障碍和抑郁障碍

也需要与本病鉴别,但前两者都不是以贪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还需与消化系统疾病如吸收不良、胰腺炎、胆囊纤维化、感染性肠病所致的呕吐,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Addison病、Sheehan综合征、垂体功能减退所致贪食相鉴别。

对于神经性贪食,心理治疗联合适当的医学和营养学监控和干预是一线的治疗方法。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营养状况的恢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几个方面。需要针对个体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神经性贪食的研究显示,药物治疗一直被认为是有一定疗效的,因为神经性贪食同时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促进了药物研究的进行。自1980年开始,有十多项不同抗抑郁剂与安慰剂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均显示抗抑郁剂使用后暴食症状显著减轻,包括地昔帕明、异丙嗪、阿米替林、苯乙肼和氟西汀。托吡酯与安慰剂的双盲对照研究中显示能有效减少神经性贪食患者的暴食和清除行为。

地昔帕明、异丙嗪、阿米替林、苯乙肼、氟西汀、托吡酯

神经性贪食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和人际关系治疗等技术。

1、多项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对神经性贪食有效,几乎所有研究都加入了心理宣教内容。认知行为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对于暴食、体重等其他问题的负面想法,从而减少患者对体重和身材的担忧。

2、人际关系治疗主要是让患者意识到人际交往与暴饮暴食的关系,使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减少负面社会交往使患者出现暴饮暴食行为的几率。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5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开始时功能较好、症状较轻及可以在门诊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病前社会功能差、进食障碍症状严重、需住院治疗、伴发精神疾病、社会支持不良的患者预后差。病期越长,预后越差。

神经性贪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如患者的学习、工作等。

该病的复发率较高,有研究调查发现,治疗成功后6个月至6年内的复发率为30%~50%。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克服疾病;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在治疗的同时,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自己也要积极配合治疗。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1、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应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2、在咨询医生后可以适量的运动,但注意不要剧烈运动。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文化、宗教、经济情况、家庭饮食方式等情况,与营养师和病人一起制订饮食计划,避免消化不良、水肿、血糖过高和便秘的发生。鼓励病人按计划进食:每日可三四餐,必须定时定量,不吃零食,进食时不做其他事情。

一定要避免患者出现暴食的行为,同时尽量避免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再度刺激患者的胃肠道。

健康人群在遇到情绪困扰时,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如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工作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紧张。

玛丽,8岁的小女孩儿。她平凡,平凡到不美丽的地步。
玛丽的爸爸在一个工厂从事非常机械的操作工作——给茶叶包系标签,但他的爱好是制作鸟的模型——鸟,意味着自由地飞翔。而他的理想,是去做探索金属的工作。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男人没有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玛丽的妈妈说玛丽的出生是一个事故,姑且可以推断这个孩子是意外怀孕而生下来的,大概玛丽的爸爸还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时候就做了父亲),从剧情来看,他用自己系标签赚来的钱负担家人开支,大概是为了责任和安全吧。但无论如何,我们能想象得到这是个没有和自己在一起的男人,并且他在这样的状态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沉默寡言,到了与家人没什么沟通的地步。

而玛丽的妈妈呢?那是个靠酗酒度日的女人,并且她有去商场“借”东西的习惯。都说酗酒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个杀手,在欧美国家,酗酒的人非常多,以至于俄罗斯都颁布法令禁止人们喝酒,并提高酒类的价格。一般来说,要靠酗酒度日的人,大多是生活压力太大,或者不满于现实。玛丽的妈妈嫁了一个那么沉默的丈夫,并且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家人创造富足的生活,这估计是她酗酒和小偷小摸习惯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跟她自己的个性特质有很大的关系。

玛丽的妈妈对玛丽缺少照顾,到无法帮玛丽订一下扣子的地步。
因为有这样的生活背景,8岁的玛丽自然没有钱购买玩具,但好在,她会为自己制作“伪造品”玩具——她最喜欢的动画片《Noblet一家》里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玛丽是个有创造性的,并且适应环境能力很强的孩子。
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也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只有8岁的玛丽就通过心情戒指告诉我们她“忧郁,无意识焦虑”,并且因为这种忧郁的状态常被老师和同学欺负,再比如后来成年后的玛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采取了和她妈妈一样的应对方式——酗酒。并且差点和她妈妈一样选择了离弃自己的生命。

马克思,44岁的单身中年男子。
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和妈妈一起被父亲抛弃,6岁的时候妈妈又用叔叔的枪自杀了,可以猜测这个“叔叔”是马克思的继父。这是一个父亲缺位的人,而母亲又没有能尽到教养的责任。

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意味着无条件地抱拥的爱,这份爱给我们最原始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但马克思很明显没有这两样东西,所以他对新生的事物和人才会显得那么的不安和害怕。

通常来说,一个父亲缺位的男人,要么会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规则和惩罚而变得桀骜不驯,难以管教,要么就去到另一个极端——因为缺少父亲的阳刚榜样而变得懦弱和退缩,马克思明显是后者。

所以我一直很重视家庭对人的影响,一个人的样子,一部分是先天的(甚至可能和遗传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一部分是抚养方式的,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影响的,但最主要的部分还是先天和抚养方式。比如一个先天就内向敏感的人,如果遇到一个开朗幽默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很可能就部分地弥补了内向敏感,使得这个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个性可能就会看起来开朗外向。

电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详尽的精神疾病的案例展示,在生活中我们是很少能够在小范围内一次性见到这么多典型症状的,这是我想写这篇文字的初衷——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逐步分解一下各种典型症状。

一、焦虑性神经症和焦虑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神经症又分两种,一种是惊恐发作或急性焦虑发作,一种是弥漫性焦虑症。前者的典型症状是每当发作,就会产生明显的躯体感觉,如呼吸急促,震颤,大汗淋漓,有濒死感。而后者,是自己都不太注意的焦虑感觉,深入骨髓的如影随形的慢性焦虑。
很明显,马克思是二者均有。
每当他大吃特吃的时候,其实就是这种弥漫性焦虑的感觉在作祟——这使他延伸出暴食症。而玛丽的信件里因为提到爱的问题,使马克思陷入惊恐发作而不得不入院治疗。

几乎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神经症患者都是人格障碍。
医学上认为人格障碍是先天的,人格障碍除了有强迫性人格障碍之外,还有很多,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碍(芙蓉姐姐就是典型),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郑民生们),比如偏执性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等等。
传统上来说,大多数医生都认为人格障碍基本无法根治,大多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最终都是自杀或者被法律判死刑,但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有限的缓解。
不过去年我听说已经有了边缘性人格障碍得到治愈的案例,需要心理医生以抱持性的态度不间断地治疗三年,或者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极好的伴侣,在这种安全的亲密关系里也可能得到疗癒。

马克思的肥胖是由暴食症引起,这其实是神经症的一种,很难治愈,预后不好。目前还没有发现十分有效的根治方案,很多人都是在好转与复发之间徘徊。目前暴食症大多由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医生来治疗,但治疗方案更多的是用认知行为疗法,不过收效甚微。也有进行厌恶疗法的,比如电影里的马克思就被施以“电刑”。但厌恶疗法的危害非常大,一般都不太用。因为很可能用厌恶疗法治好了暴食,但却引发了其他的问题。
通常会暴食的人都在经受着焦虑感的折磨。而进食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因为食物的感觉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使得焦虑感得到分散。比如马克思在参加暴食者匿名研讨会的路上就因为焦虑而多吃了两个巧克力热狗。
马克思的日趋肥胖也说明了暴食症难以治愈的特点。

马克思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复杂,这里要分开多个来说。
1、精神分裂症之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多发于精神分裂症的衰退期,一些脑器质性病变的人也可能会这样。主要症状是对大多数人都会引发情感波动事情缺乏反应,缺乏内心体验,无法表达感情,对人非常冷淡,表情也经常很呆板。
马克思在研讨会上认识的女人向他表达爱意时,对他却是个可怕得要战抖的事情。马克思不会哭泣,不会表达感情,虽然他很想那样,却无法做到。他会因为玛丽在信里问他关于爱的问题而发病,因为他无法去爱,甚至他都无法做出笑的表情。
他也无法从别人的表情上获知对方的情绪,所以需要随身带着一个画满各种表情的小册子。

2、精神分裂症之语词新作
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患者会自己创造一些词语、图形或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义——通常都是自己认为的含义,或者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一个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并且坚信不疑。所以马克思把自己发明的新词邮寄到哈佛字典编辑社,希望他们收录他的新词。
电影里的马克思创造的词语是“疑惑迷惑”,他解释为“同时迷惑和疑惑”,还有“雪灰”,他解释为“雪和灰尘的结合”,还有“司马克哈勃”,他解释为“当发现杂货店的袋子底部破了的时候”。我曾经在书上见过一个例子,说是有个人创造的新字是“男女”,他解释为字是“结婚”的意思。

3、精神分裂症之真性幻觉
幻觉又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主要不同之处是前者像真的——幻觉位置清晰,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而后者不像真的——位置不清晰,不准确,时有时无,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马克思小时候的虚拟的这个叫Ravioli先生的朋友,他描述为“看不见的”,然而却经常向这个朋友挥手,并且说他就在角落里看书,这说明他的幻觉是真性幻觉。

电影里提到了这个病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所以以下信息来自互联网:
亚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种精神发展疾患(也就是说亚斯伯格症是精神疾病的延伸发展疾病)。
它的临床特征与自闭症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具有社交技巧的缺陷,同样对某些特殊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兴趣。然而,亚斯伯格症也有与自闭症相异之处:亚斯伯格症患者较自闭症患者有较佳的语言及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许多临床研究中显示亚斯伯格症患者动作较自闭症患为笨拙。目前的诊断体系大多沿用亚斯伯格医师在50年前对亚斯伯格症病人的观察:病人除了缺乏正常社交能力(如:缺乏情绪互动或分享能力),也需具备下列症状:
i)包含一或多种刻板而局限的兴趣模式,兴趣之强度或对象二者至少有一为异常(如:强烈着迷百科全书,或对捷运路线过于投入着迷);
ii)无弹性地固执于特定而不具功能性的常规或仪式行为;
iii)刻板而重复的身体动作(如:拍打手掌)
iv)持续专注于物体之一部份。

从吸引力法则的角度来看,类似人群会有频率比较接近的振幅,所以他们很容易在生活中相遇。玛丽遇到马克思,一方面他们的成长历程极其相似——都被人欺负,都被人群抛弃,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有类似的内心体验。再就是他们都很孤独都渴望朋友,还有他们的个性特质都很单纯而富有创造性,他们喜欢看同一部动画片(因为那部动画片在讲一个很爱交朋友并且有很多朋友的人的故事),连对食物的口味都那么接近,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
玛丽的邻居赫斯波,一个在战争中饱受恐惧折磨的残疾人,他患有严重的广场恐怖症,所以不得不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连去取信这种事情都要玛丽帮忙。
玛丽喜欢的男人(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有严重的口吃,并且他因此总被人欺负,在澳大利亚他属于少数族群——中东人,并且后来我们发现他还是个双性恋。
而马克思的邻居呢?那是一个被马克思描述为“沉默寡言”的老太太,我据此猜测她可能有自闭倾向。

多有意思,他们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的周围也都是些与他们差不多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奇妙的现象,比如单亲家庭长大的人很容易遇到在类似家庭长大的伴侣和朋友,再比如环绕在你周围的朋友总是和你差不多性格类型的,还有个谚语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甚至还包括一些专家教女孩子怎么挑选男朋友的一个招数——看看他都和什么样的朋友来往,其实都是在说这个吸引力法则——我们总是吸引那些和我们像的人和事来到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倾向于在周围的人事物上证明自己是对的。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潜意识觉得自己很卑微,那么你可能就会吸引来认为你很卑微的朋友和爱人。所以不妨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和事,相信你会发现很多你未曾留意过的东西。

在心理咨询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叫做:“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因为玛丽的出现,马克思开始有机会向别人敞开心扉,真诚地谈论自己。因此使马克思幻觉里出现了四十多年的朋友Ravioli先生离他而去,这很明显是个疗癒的迹象。同时在和玛丽通信的过程中,他逐渐对自己的焦虑感不再排斥,而是主动去调整,甚至在熨平玛丽的信的过程中,还减轻了他的神经痛。

而玛丽呢?马克思的友谊使她从被动适应环境变成去改造环境,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马克思邮寄给她的那个心形巧克力上的“Love yourself first”给了她更多的内心力量,让她明白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爱情的这个道理,让她开始从关注外在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满足自己,并最终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虽然那个人最终和自己的同性爱人走了。

我们的生命自诞生开始,就在追求一份安全的充满爱的关系,关系让我们成长,关系让我们勇敢,关系让我们获得力量。

我们的第一份重要的关系,就是与自己的父母的关系,一个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一个儿子与母亲的关系,是最早的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我们在这份关系里学会与异性相处,同时也在这份关系里体验与异性关系的感觉,那是我们最早的对异性的认识,我们也是在父母身上学会如何经营关系——如果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也很可能反映在我们的婚姻关系里。

我们的第二份重要的关系,就是我们的伴侣关系了。
如果在父母那里有缺失的东西,这是我们唯一得到弥补的机会,在母子或父女关系那里有创伤的,也将在伴侣关系里得到疗癒。
每当我碰到那种想爱但有怕受伤的人,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这份感情,在这个关系里敞开自我,即便是受伤,你也必定有收获——你收获的将是爱的能力。没有人生来就会爱的,爱,是需要学习的。只要你在关系里真诚,敞开,接纳,你就有机会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得到自我的成长,只要你愿意选择真实地看待这段关系,以及这段关系里的对方和自己,你将获得更多内心的力量,而这份力量,除了可以运用在两性关系里,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不如职场,比如生活。

很久以前我在豆瓣上看过一个长长的帖子,帖子的主题是讲精神病人的世界。虽然很多内容有重复和杜撰的嫌疑,但我还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丰富的,浩瀚的,奇异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有时候我会想究竟什么是精神有问题,或者说发明“有问题”这个概念的专家们究竟有没有参透人生的终极意义,因为在我看来实际上很多精神病人的逻辑是很有意思的,按照他的思维,那些逻辑是完全解释得通的。然而我们这些自以为所谓正常的人因为无法理解他们的逻辑,就把他们归为不正常的范畴。那么最早造字的仓颉——我们现在用的字都是他造的,那他是不是精神分裂里的语词新作的典型呢?

究竟什么是正常,而什么又是不正常呢?
我更愿意把那些出现反社会行为的人视为“不正常”,这里所说的“不正常”不是病理性的,而是他的行为对别人有了危害,或者有了影响,这是应该被关在精神病院的不正常的精神病人。再就是那些因精神问题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或者他有潜在的危害社会的因子,也可以归类为“不正常”而按精神病人来医治,而那些仅仅是因为自己有一套与别人不一样的逻辑的人,或者仅仅是因为声称自己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人,就被认为是精神出现了异常,我其实是不太能接受这个观点的。

而像马克思这样的人,他不该被归类为不正常,他能阅读和书写,并且通过阅读而发现自我意识,并且坚持无神论的观点,虽然缺少情感体验,但那不阻碍他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会思考宇宙的起源这种哲学的问题,他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关心弱小(将钱捐赠给流浪动物协会),他有工作能力,可以操作机器,在数学运作方面有天赋,还能同时看两页书。他还有幽默感,比如他假扮机器人,和玛丽开玩笑说鱼会因为人们乱丢烟头而染上抽烟的习惯。
尤其是他从未做过任何对社会有害的事情——他曾经被作为案底清白的杰出人士征召去做陪审团成员就是例证。而那被称为正常的人,却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杀了自己所有的朋友。
事实上马克思能做到的很多,那些自诩“正常”的人,能做到多少呢?比起那些把自己的母亲饿死在屋子里的“正常”人,马克思对他那盲人邻居的照顾何其宝贵。
SO,究竟是谁正常,谁不正常呢?

看完电影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外的底层人群生活得真好,一个工作能力不强,长时间失业,即便工作也只能做清洁街道工作的人,可以住得起房子,看得起心理医生,病了有急救车接他去医院,并且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可以买得起巧克力,有人关心他的暴食问题,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竟然能买得起打字机。
老实话,我可真羡慕。不知道中国啥时候也可以这样。嗯嗯。特此感叹!
不过这段时间学校和幼儿园的不太平,令到一些重性精神病人有机会得到免费医治,这也算是见到曙光了吧。

电影里有一段话非常好,摘抄在这里,与所有看到这篇文字的人共勉:“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接纳自己,很多时候比接纳别人还要难。
但我们要勇敢,从认真地不带评判地看真实的自己开始。只要我们能认真地不带评判地看真实的自己,离接纳自己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一个人,只有成为自己,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喜欢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玛丽来到马克思的家里看他,马克思安静地倚在沙发上,玛丽走向窗边的打字机那里,放下马克思负气邮寄给她的打印机的零件,转头看见墙壁上空荡荡的层板,那上面曾经是马克思三大人生目标之一《Noblet一家》人物,他全部送给了玛丽。玛丽抱着孩子坐在马克思身边,握了一下马克思的大手,看到他戴在胸前的表情小册子,一回头看到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放着很久以前玛丽邮寄给他的自己的眼泪,镜头摇上去,镜子上贴着玛丽8岁的时候邮寄给他的自己的照片,再往上摇,玛丽曾经写给马克思的信,一张一张,错落有致地贴了满满一墙,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画外音响起马克思的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其时的音乐深情而轻柔,悠远而绵长,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看电影的时候我没有哭,但写到这里,鼻子忽然酸酸的。
是的,我被那爱,被那流动着的爱打动了。

  人格障碍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人格障碍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1生物学因素: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多内倾或外倾性格可能与遗传有关,同卵双生儿的一致率较高。有人研究发现罪犯中染色体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过普通人群,这种染色体畸形与异常攻击行为及反社会性人格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2心理发育影响: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3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格障碍症怎么样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