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共济失调如何治疗用什么方法?

<article>
<section>
共济失调是一组以缓慢进行的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病在中医中无特有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中医常归之于&lt;font color="#ed2308"&gt;&lt;b&gt;“痿证”、“痿蹙”、“颤证”&lt;/b&gt;&lt;/font&gt;等范畴。但又不能与之完全等同。有人认为本病可称为“骨摇”,依据是《灵枢·根结》篇提到:“&lt;font
color="#ed2308"&gt;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lt;/font&gt;”意思是指骨节弛缓不收,动摇不定意,与共济失调的表现吻合,后期可发为骨痿,亦相对应一致。
共济失调病因尚不明确,大都有遗传史、家族史,具有家族系谱,据统计本病约占整个神经遗传病的10%.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为最多。现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在挪威发病率最高,为十万分之二十三。&lt;br&gt;&lt;br&gt;&lt;h1&gt;&lt;b&gt;一、病因病机&lt;/b&gt;&lt;/h1&gt;本病系遗传性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显非外感之邪所侵,多为先天之本肾虚之故,且其临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肝、脾、肾三脏。&lt;br&gt;&lt;br&gt;&lt;font
color="#39b54a"&gt;肾虚骨摇 肾为先天之本&lt;/font&gt;,藏精,主骨。多因高年肾气虚衰,或因先天禀赋不足,骨痿而致崎形,肾督阳虚,支撑无力,以致站立时身体前倾或作左右摇晃,而成骨摇之症。且肾生髓通脑,肾虚则脑髓失充,筋骨失荣,脑散动觉之气,无气则肢动失常,甚则痿躄不用 .&lt;br&gt;&lt;br&gt;&lt;font
color="#39b54a"&gt;阴虚风劫 肾虚为本病之本源&lt;/font&gt;,肾精亏乏,则肝阴不足;肝肾阴虚,则筋膜干涩,筋挛而致运动失灵,呈现共济失调之症。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其振摇抖动,尤以动作之始末为剧,书写之动作也失之协调,均系肝风之候,且肝失所荣,而可兼有目琉色盲,月经不调等。&lt;br&gt;&lt;br&gt;&lt;font
肾虚则脾阳失健&lt;/font&gt;,脾虚则四肢不用、四肢不收,尤以肢体动作力缓,肌张力减低为其主要表现。故初病之时,以肌肉无力、步态蹒跚为主,并努力使用双上肢协助以维持身体之平稳,以解摇摆不定之势,是为特异之行态。后期脾虚,发为肉痿,且与骨枯而髓减之骨痿并存,遂成痿蹙之症。&lt;br&gt;&lt;br&gt;&lt;h1&gt;&lt;b&gt;二、辨证分型&lt;/b&gt;&lt;/h1&gt;以中医药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大都为个案报告,多未分型,但从各篇报道不同之病机分析及治则,亦提示本病中医辨证有不同的证型,但本病是为遗传性疾病,当以虚证为主,临床虽有风动、火旺之象,也是阴虚之因。故临床以肾虚为本,涉及肝、脾,病分阴虚、阳虚,尤以阴虚风动多见&lt;br&gt;&lt;br&gt;1.&lt;font
color="#333333"&gt;肢体瘦削&lt;/font&gt;,步履艰难,站则摇晃欲坠,步则曲线行进,两脚剪刀交叉,手也难以操作,书写歪斜过大,时有肢体颤抖,动作协调不良,言词含糊顿挫,语句单调不清,伴有头晕目眩,脑转耳鸣,腰膝酸软,或见潮热,手足心热,足跟痛。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无苔,脉象细数。&lt;br&gt;&lt;br&gt;3.&lt;font
下肢痿软发凉,脊柱侧弯后凸,行走下肢艰难,躯干前倾欲仆,手足可见畸形,言语呐吃呆愚,可伴心悸怔忡,阳痿不举,性欲减退。苔薄舌质淡白,脉象沉细尺弱。&lt;br&gt;&lt;br&gt;本病主要分为上述三型,虽其中二型归于阳虚,实是病涉脾、肾,有肉痿、骨痿之别,阴虚虽虚火旺之别,故当详察之。&lt;div&gt;&lt;br&gt;&lt;h1&gt;&lt;b&gt;三、分型治疗&lt;/b&gt;&lt;/h1&gt;(1)脾肾亏虚&lt;br&gt;治法:补肾健脾,填精益脑。&lt;br&gt;(2)阴虚风动&lt;br&gt;治法:滋肾填精,柔肝熄风。&lt;br&gt;(3)肾督阳虚&lt;br&gt;治法:温补肾督,强筋壮骨。&lt;/div&gt;&lt;div&gt;&lt;a
</section>
</article>

基本资料:男性,69岁。初诊日期:2018年5月11日。

主诉:进行性行走不稳5年。

现病史:2014年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呈进行性加重,于美国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MR(未见影像片及报告)后诊断为:小脑萎缩,未予药物治疗。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今来诊。发病以来无头晕,无肢体震颤,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

诊时症见:神清,精神可,患者行走困难,需借助支具可慢行,时有小便失禁,大便色深、臭、粘,难解,5-7天1次,需开塞露助解,腰酸,双下肢乏力感,平素怕冷,无明显汗出,无颈项不适,纳可,多眠睡。舌淡红略老苔白略厚脉左沉涩右略弦。

桂枝10克、熟附子15克(先煎)、熟地30克、生山萸肉15克、山萸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车前子30克、牛膝30克、葛根30克、黄芩15克、黄连5克、炙甘草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二诊():大便畅快(这是最让病人舒服的,诉数年来难得几天解如此畅快的大便),1-2天1次,臭粘改善,双下肢乏力较前略有缓解,自觉手心、前额发热感明显,小便臭及频改善,多眠睡改善。舌脉同前。

处方:上方加黄柏10克、砂仁10克。

三诊():腰酸减,行走较前有力,小便臭及频改善,手心、前额发热感消失,多眠睡消失,怕冷同前。

桂枝10克、熟附子15克(先煎)、熟地30克、生山萸肉15克、山萸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车前子30克、牛膝30克、葛根30克、黄芩15克、黄连5克、炙甘草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滑石30克

后由于患者定居美国,来诊时已买好返程的机票,想着以试试看的心态来诊,并告知返回广州时要再来就诊,目前情况未知。

可以通过营养补充水分的方式来调整共济失调症状。

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以下。

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临床上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也是老百姓常说的脑梗死或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其次是脑栓塞,例如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肿瘤细胞等脱落后,随血液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所致。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溢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导致小动脉硬化,其它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腿中风的治疗,如果出现活动障碍,可以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以及悬吊功能训练。可以配合做下物理疗法治疗,比如低频电刺激,中药熏蒸等治疗。可以服用疏通血管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睡觉的时候需要抬高脚步,有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可以多用热按头部,同时配合点按腿部的穴位。

中风和厥证是有区别的,中风多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ue81f斜、言语不利等表现。所以两者的主要鉴别点是有无后遗症,而且现代医学的头颅CT,MRI也是鉴别点。

古人所说的“节饮食”,也是预防中风发作的一条重要措施,因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狂饮,是中风的常见诱因。此外,劳累、超量运动也会引起中风,因为过量的体力活动可使心脏的收缩力加强,心脏输出量增加,血流变快,如便秘时用力太猛、快速登楼等均会使血压骤然升高,这样极易发生出血性中风。

人到中年,多有动脉硬化、高血压,所以在参加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时,务必量力而行。情绪波动亦是导致中风的重要诱因,因为紧张、焦虑、激动或暴怒均可使血管舒缩中枢兴奋,从而导致全身小动脉持续性收缩状态。

回复日期: 热度:1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济失调如何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