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对未来的恐惧,只是我的想象,并没有事情发生是什么叫做焦虑症意思?

导读:我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是为自己解惑。

拿我身边的人来说,你问他哲学问题,她或他一般会说,对于哲学我一无所知,别问我,问也不知道。再拿行内人来说,学哲学有什么好处呢?作家,艺术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都说自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拯救不了别人,甚至拯救不了自己。

今年对于全球每一个人而言,一定是难忘的。我刚才又去查了一下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已经累积突破1700万了,死亡人数超过140万了。很多人倒下,就再也没有醒来过,生命的存在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我。

全球有超过10亿人有精神困扰问题,另据WHO报告,全球大约还有20亿饮酒者以及13亿吸烟者。世卫组织记者会上,总干事谭德赛也强调了“有害使用酒精导致每年300万人死亡”。

所以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我也自诩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我希望你们都能活到老死,而不是主动放弃生命。看看我的标题《人类心理健康手册》,标题够大吧。我在《探索生命》中说:“此意识与彼意识无差别。”本质上我们的意识的产生是无差别的。每个人的聪明程度也真的差距不大,我能想到的,你们也能。只是大多数你们,肯定没有我想这些问题想得时间长。术业有专攻,我生病了会去看医生;而我希望当你对你自己的存在产生疑问的时候,你来看看这个“手册”上的回答,再来决定你一下步要走的路。本章也是《重构世界》最后一章内容,因为只有你们存在,重构世界才可能成真。

当你意识到你自己是存在的时候,这对于人而言确实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你的身体承载着意识,你的意识又指导着你的身体。物质和意识,你,我,他……所有这些存在都有最简单的基调,这些基调就像一栋房子的根基,根基不稳,楼自然不稳,遇到风暴雷电,就会相较于那些根基好的楼更容易倒塌。

我即将要回答的问题,也都必须建立在下面这不到300字的内容上。

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

人的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犹如电场和磁场这样的类比。不存在“存在先于本质”这样的先后顺序。】

1、无感觉。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的。

【高级生命体,意识最低的层次就是感觉。感觉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

3、知觉【我觉察到了危险。就是知觉。】

4、想象【把太阳看成一个点,就属于想象。】

读了上面的内容,你就可以看下面的回答了。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什么意思?就是宇宙是一个熵增【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的过程,而意识就是抵抗熵增的因素,也就是说抵抗宇宙走向混乱,甚至灭亡。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是伟大的,都是“上帝”,在扮演拯救宇宙的角色。所以你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加强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让自己存在,让自己走向“有序”,“有力”,“有思想”的方向。而不是让自己在“熵增”过程中迅速灭亡。这就是我为什么给自己写下: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从另一个侧面,你能得出放纵自己,声色犬马,酗酒吸毒,浑浑噩噩必然加速自己的熵增过程,让自己快速走向灭亡。【最近这些天,马拉多纳去世了。马拉多纳退役后的生活就可以用声色犬马来形容,这也是导致身体质量迅速下降的原因。】

这时候你对比一下那些大佬,为什么他们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有规律,运动也是,他们穿衣简单,不愿意在这些事情上花过多时间,都是因为他们在追求“有序”,他们想把更多的事情放在“可控”的范围内。而那些对药品,酒精等上瘾的人,对自己都失去了控制,何谈控制事情。

有聪明的人,此刻会提问:“你还没有回答为什么我能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的?我先想知道这个,然后才想知道我该怎么存在着?

物质为什么存在着?和你为什么存在着的答案一样。你能回答一块石头为什么存在着吗?关于存在的话题,无论是物质存在,还是意识存在,都是“绝对”话题。也就是存在是绝对的,无需自证。这个在第八章中有详细说过。在这里大家简单了解,我是我,无需自证,这个概念叫自证者无需自证。我是谁?我是什么?包含逻辑了,需要去证明。所以存在是绝对存在,无需怀疑。

人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就是马克思定义的那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意识的定义,也是根据人的本质来定义的: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所以人是复杂的。

活人是体验不到死的,死终将会来临,不要着急。

人为什么会死?人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熵增定律在人体也适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身体到意识,都将渐渐失去“控制”,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不可控的内容,因此人最终会降维为另一种存在。 我们活着本身就是在抵抗生命走向死亡,这就是你为什么吃,为什么休息,为什么恐惧这恐惧那的原因。吃和休息等是为了给这个半开放的系统补充能量,使之做到“熵减”;恐惧这恐惧那是一种防御和存在机制,甚至是写在你基因里的。所以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在抵抗自身熵增过程。

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肯定会问:“那到死后会底降维为哪一种存在了?灵魂?还是什么?”

我说了,活人是体验不到死的,准确答案得等我死后才知道。根据现在的科学和经验,物质的我们死后将变为石头的一样的存在;关于意识的部分,既然意识作为一种物质的本征,那就是也一定会降维。只是在降维过程中,意识这部分存在会如何变化,目前还在研究中。保持好奇,保持敬畏即可。

老师,阶级是怎么出现的?

物质是意识的本源。物质的本源的数量【资源,生产力】等都是有限的,人类发展进程是走向更有序和更高度集中,这个高度集中就是产生阶级的原因。

如何看待自由,如何追求自由?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所以身体是意识的桎梏,意识渴望自由,意识渴望得到释放,我们渴望飞,渴望无所不能,渴望快乐。可是身体阻止了我们的无所不能,舌头能感受到甜,也能感受苦。身体能感受到舒服,也能感受到疼痛,所以永远要辩证统一的看待自由,看待一切和“自由”一样的词汇。那就是身体和灵魂是矛盾的,是辩证统一的,他的矛盾性推动着你向前。所以包括尼采在内的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是片面的,是不全面的。

老师,我感到孤独,茫然无措该怎么办?

体会到孤独,就是体会到了存在,恭喜你,你还活着。不过状态不佳,因为孤独和茫然无措是无序性的表现。所以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动起来,忙起来。开始工作,开始写作,开始锻炼,开始谈恋爱,开始跳舞,开始爬山……不过只要你是存在的,你就会体会到孤独。因为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反复去理解,你就懂了。我也孤独,所以我热爱思考和写作。我写作的时候,感觉不到孤独,好几次一抬头,发现天亮了。

老师,我有精神病,抑郁症,焦虑症,愤怒或者害怕,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

此意识与彼意识无差别。你和我,以及和其他人在意识产生的机制方面都一样。你只是想得比较特别。所以别怕,有病就治。何况精神病和抑郁症之类的在我这里算不上是“病”。所以年轻人,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今往后,要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性格的,也就是大家都说要有良好的修为。宠辱不惊,安贫乐道,世界纷繁变化,我自岿然不动。已经失去控制的,就向着“有序”方向做自我救赎,自我救赎远比别人给你打针吃药来得快。

老师,如何看待婚姻?如何看待爱?

婚姻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历史脉络,你会发现,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关系会得到更大的自由,而作为社会关系的婚姻制度会自然越来越“松散”。千年之后,婚姻制度都是可能被取消的。就像现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国家取消了户籍制度是一样的。但爱和爱情是永远都会存在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要敢于去爱,而不是敢于去走进婚姻。婚姻不等同于爱。所以我羡慕两个互相热恋的人,两个结了婚还彼此爱慕的人,但不羡慕为了婚姻而走进婚姻的人。

“如何看待爱”和“爱是什么”确实是两个问题。有两种回答方式,都不算复杂。自证者不需要自证,即爱是爱。但问题是“爱是什么?”这个就需要回答,首先你要清楚爱是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没有逻辑可言。所谓的逻辑也是道德逻辑,道德逻辑不是真理逻辑。但“爱是什么?”关乎人,潜台词是在问:“人的爱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什么?”还可以继续往后推这个概念,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全体”的概念。海德格尔这样处理,必然陷入非理性主义。所以我的回答是从人的定义着手即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是复杂的。因此爱是什么的答案如下:爱是人。或者表述为:“爱是人,人的正念意识。”如何理解这句话,很简单,爱是一种意识,它本征的是人的意识,所以爱是人,是人的一切。如果你还不理解,那你自己反思,或者把整本书读一遍就懂了。

再强调一点,爱是伦理问题,没有逻辑可言,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爱是什么无法回答,我们需要对“爱是什么”这个问题保持沉默。但我还是回答了,我回答了,不证明这个是逻辑的答案,懂了吗?这个答案是“哲学” 的答案。和诗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句子表达的概念是一样的。

老师,我失恋了,茶饭不进,不想活了怎么办?你说爱是人,是人的一切,可我的“一切”现在没有了,我该怎么办啊?

我最怕这类读者,识字识了半个,读死书,不变通。辩证法思维要始终贯穿在你的思考中,懂吗?不能只看“矛”,不看“盾”,要看到“矛盾”。爱是人,不爱也是人;爱是人的一切,不爱也是人的一切,所以说“爱”没有逻辑可言。而刚开始去爱的人,总想着我爱她,我为她做了那么多,她也应该爱我。这是可笑的,懂吗?不要奢求你爱她,她就必须爱你。你怎么爱上她的,她就可能怎么爱上别人,懂吗?你怎么爱上她的,你就会怎么爱上另一个女孩,这种情况叫“出轨”,是失恋没有什么区别。

失恋了很正常,各种不适,是因为失去她,打乱了生活节奏和思维节奏,也就是说你需要建立新的或者适应新的“熵能量”状态了。如果你觉得是生活更加混乱了,那就做一些抵抗“熵增”的事情。就是我在回答如何看待孤独中所说的那样。

老师,时间是什么,存在吗?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很多人以为时间是主观的,但其实不是主观的,时间确实存在。时间和空间,物质是一体的,也就是时间具有物质属性,所以存在是必然的。至于怎么存在着,就应该用物理知识来回答,而不用哲学或者主观臆想来回答。我在科普《变化》中给出的答案是:时间是物质在引力场中的位置以及运动速度的应变度量过程;它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

通俗点,就是建议大家珍惜当下,珍惜此刻此时。

老师,我得了绝症该怎么办?我家人得了绝症该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在你不相信自己的情况下,你相信谁都是可怕的。这个问题,我问过两个护士,一个医生,他们的回答就是我的回答。他们说:“确定是绝症吗?如果确定是,就不治了。回家,该吃吃该喝喝,快乐一天是一天,活一天是一天。”

老师,人生短短百年,做善良的人和恶人有区别吗?

首先善恶和爱是一样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没有逻辑答案,本来是需要沉默的。而且善恶也不是人的本质。但善恶【这种意识】影响了人的本质的形成。【即社会关系】。所以善恶的区别,也只能从道道德伦理关系角度去区别了。人类文明普适的价值观是什么,人就应该向那个价值观靠近。得道者多众,失道者寡助。爱和善是文明的方向,恨和恶是文明的反方向,所以答案就清楚了。

而且大家要明白,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所以“不同”的意识会对自身产生不同的影响。你对别人善,其实是对自己善;你对别人恶,其实是对自己恶。佛是慈悲的,得道的高僧能修出舍利子,而普通人却只能烧成一把灰,这个让我吃惊。也是让我重新审视意识的力量的原因。所以善的力量,积极的力量是值得学习的。反观恶,往往是吞噬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先天是恶或者善,因为善恶不是人的本质。上面还回答过绝症的问题,写到这里再补充一点,积极的意识能量对人的身体影响是积极的,是健康的;相反恶的意识,悲痛绝望的意识,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健康的。有很多人得了绝症,但心态好,活下来的案例,你可以自己去搜。而且也有很多心态不好,一夜白头,被人活活气死的案例,你也可以自己去搜。

老师,人为什么要结婚?

人为什么要结婚,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从生理角度讲需要性,从社会角度讲需要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就目前而言“结婚”就是相当有代表的社会关系的制度。而且社会关系的意识包括了“爱”这个词,它是一个有序性,正能量的词,所以人就会顺从社会关系和自身需求而选择结婚。

老师,那找不到喜欢的人,还结婚吗?爱是一切,不爱也是一切。当婚姻成为一种主流社会关系制度的时候,环境会促使你向它靠拢或 者妥协。没有遇到喜欢的和爱的,还结婚吗?大胆去结吧,现在不喜欢,不代表将来不喜欢。现在喜欢的和爱的,不代表将来也喜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过程。

老师,孩子叛逆,不听话该怎么办?

叛逆——这也是意识的觉醒。孩子会随着成长不断加强自己是存在感,而且随着力量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身体魅力也更成熟,就会越想摆脱束缚,证明自己的存在,得到更多认同。所以你作为家长,要一直肯定他的存在,鼓励他的正确的追求。对于那些不正确的追求,及时呵斥,做出引导。同时家长要记住,不要以你的模型来打造孩子,他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的,就遵从他自己选择。你只是带她来到了人间,引导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他的,就让她自己走。你不是保姆,不要事事都管。

老师,奋斗很多年了,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很失败,怎么办?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人是逆熵存在的本征,你在对抗宇宙的寒冷,你在对抗自身的死亡,你本身是成功的。每个人就像一艘巨型飞船上的器件,没有每一个像你一样的存在,就没有这艘巨型飞船,也就是没有这个“时代”。很多时候,第一名只有一个,但你即使你是最后一名,你能活得比第一名都开心,你才是真成功了。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话吗,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能控制自己行为和心理的人。你心理上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就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你不相信自己,别人更不会相信你。我不建议你吹牛,不建议你搞面子工程,但如果吹牛和面子工程能让你自信,你多去做我也理解。就像很多人,穿一件好衣服就能开心好几天,开一辆豪车,就觉得成功了。觉得成功了,就自信了,自信了就会更加大胆而努力,良性循环是值得学习的。但过度膨胀,就会成为笑话,成为打击你的力量。

所以从相信自己开始,从小事做起,坚持去做,就是成功。人生重在体验过程,我们希望过程是快乐的。物质是意识的本源,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所以物质会影响意识是正常的,但意识也影响物质。作为能动性很强的人,要懂得用意识突破物质,因为物质和意识是一体的,可以相互转化。那些吃着粗茶淡饭的高僧,一坐就是一天,甚至好几天。我也很好奇,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何如此痴迷?那些执着艺术的人,一画就是一天,甚至持续每天都画,没有钱,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生首先是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你。再强调一遍,先自己相信自己!

当然有,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有外国人?”当然有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就是外星人!

那老师,为什么他们不和我们建交?

你怎么知道没有建交,现在没有不代表之前没有,之前没有,不代表之后不会有。如果真的没有,那就是他们把我们当作成了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了。

老师,放纵自己,享受快乐不可以吗?

辩证的思维应该贯穿在你碰到所有问题上。人生短暂,开心快乐才能保持更健康。在快乐中学习和工作也更加有效率。所以享受快乐,追求自由应该值得被推崇。所以年轻人去喝酒,去蹦迪,去跳舞,去冒险……都是值得的。但沉迷其中,过度享乐,就不再是有益的。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抵抗过程,是一个抗争过程,人类的发展就是证明,我们从荒蛮走到了现在的高楼大厦,靠的是什么?是生生不息地延续和奋斗。这些成就与每个在地球上存在过的个体息息相关。

每一种生产关系的系统,也都在“熵增”过程中,辩证地去看,并不是说每一种熵增都是不利的。因为只有系统不稳定,只有系统混乱的情况下,才更可能出现新思维,新势力,新创新。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百家争鸣,文艺启蒙运动等等思潮;这也是为什么旧时代会更迭,是因为熵增达到一个顶点。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达到顶点,不可调和,必须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事事井然有序,当然是好的,但还应该放松一些,劳逸结合,这样才能保持你的思维的创造力和思考力,不然你会变得像机器一样。这也是你为什么羡慕孩子的原因,因为孩子始终以快乐为生活导向。但随着“熵增”,他也必须学会各种规则和秩序,这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这个问题其实也回答了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别人经常问我:“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你信奉哪家?”

通过上面的回答,你应该明白,你需要哪家的内容,你就信奉哪一家。而不是拘泥于一家。时代在变,你自身的情况也在变,所以以变应变,方能持久。

老师,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该怎么办?

道理确实很多人都懂,我说的这些,我也不一定能做到。做不到就承认自己做不到,不用假装你能做得到。就是你要接受你,无论何时都是这样的。人生多一些样子,在年老时候会觉得很美。虽然当时很无奈,很绝望,很失落……

我害怕的东西挺多的,比如我曾经试着一个坐在家里,打开那些评分很高的恐怖片,我以为我能释然,不被看似虚幻的拍摄内容影响,但事实上我做不到。随着电影的播放,我有紧张,我有害怕……

我害怕的东西挺多的,比如贫穷,深渊,高崖……物质是意识的本源,所以用物质来给意识安全感,是有理论基础的。好在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确实可以通过调整意识来让自己快乐。虽然在正常人眼中,可能会说:“这个是个傻子。”可是谁是傻子,还真不一定。

上学的时候读到屈原的故事,我很佩服屈原。现在也是,然而再读一次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我却更佩服渔夫。你们也再读一遍吧。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 】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有恐惧也是一种体现存在的证明,你有恐惧说明你不是一块石头。我们要勇敢的理由,依然是我们不是一块石头。所以冲破恐惧的勇敢才更让人钦佩。冲破那些物质的羁绊,去展示你自己,不要恐惧,也不要畏惧。我终究还是看完了恐怖片,觉得拍得真好。

我们的父母一辈,大多数人也终究熬过了贫穷。而且他们说,那时候穷,也并不觉得可怕。饿肚子确实难受,确实要命,但没有因此放弃生命。我的奶奶讲过,那时候好多人脸色是青色的,撩起衣服肚皮都是青色的,就是各种树叶草木吃的。理解生命的方式,确实是要在当下理解。但如果你能从过去看到现在,你就得到了另一种力量。

老师,我绝望了,看不到一点希望,想结束生命,以摆脱痛苦,该怎么办?

其实上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讲,存在是绝对,活着也是绝对的。就是说活着本身就是希望。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不值得怀疑。只值得去证明,但这个证明又没有逻辑可言。

在反围剿过程中,毛主席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失地存人,人地皆得。”所以一路退到陕北,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好死不如赖活。”话糙理不糙。已经绝望,已经触到谷底了,还怕什么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刻就是你绝望的时候。只要不死,你就是伟大的!活下去,像小草一样,接受秋霜和冬雪,到了春天还有破土而出的勇气。

老师,人死后就是一堆枯骨,奋斗有意义吗?

人是活在当下的,不是活在未来的!今天你得吃饭啊。而每一天的奋斗,才能将你带向更好的未来。

当然相信,缘分本来就包含在所有相遇的逻辑之中。

老师,人的命运是固定的吗?

规律是存在的,但相信规律不代表向命运妥协,反而是利用规律,更好的服务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人是人,这种属性无法改变。石头是石头,这种属性也无法改变。但人和石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命运轨迹不是固定的。善于改变命运的人,一定是借势翱翔的人。因为在熵增过程中,规律也是抵抗熵增的一种机制。有人这时候会说,那就是“熵增定理”自己也抵抗住自己,没错,可以这样理解。

人的命运也是这样,我们是自己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自己与宇宙规律抗争。确实有人类无法抗争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自然老死等,是因为我们也是这“规律”中的一份子,遵从规律,是遵从自然。所以如果说人生有命运,我们就是命运。

老师,我还想问什么事情是最美好的?

看云海翻滚,看落日余晖,听蛙声一片,与你爱的人迎风而立……这些都是最美好的事情。写这篇文章,我也觉得是美好的。

别问了,其实上面的很多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答案。我只是一种参考,我希望你能比我想得更完善,比我回答的更接近真理,更让人觉得有力量。你做你自己的老师吧,多笑,但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可以哭……

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哲学作品《重构世界》第九章。

什么是焦虑:焦虑的核心问题是担心,是对未来感到没有把握的一种感受。比如担心失业,担心发生交通事故,担心得重病,担心买不起房,担心钱不够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产生于危险不明确而又会来临时,人们对危险持有警戒态度,并伴随无助、不安、紧张、忧虑等心理状态。
焦虑如同其他情绪一样,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焦虑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对周遭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或危险存在警惕心理,它的出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所关心的人或事正面临着威胁或危险,请你做出恰当的反应。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刺激或情形时,会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焦虑。
常见的焦虑症有以下六种类型:
特定恐惧症是指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形感到恐惧,如电梯、飞机、雷电、黑暗、某些动物等。这类患者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些事物是不安全的,如电梯可能坠落,飞机可能坠毁 ,雷电可能伤到人等,于是他们便会避免与其接触。
惊恐发作,也称为急性焦虑发作,即在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的条件下,患者在生理或心理上突然出现恐惧反应。惊恐发作的典型表现有心悸、眩晕、出汗、颤抖、腰 膝无力、呼吸困难,出现失控感或濒 死感等,让患者产生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感觉。惊恐发作通常会引发广场恐惧症等逃避症状,而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活动意愿。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状。很多强迫症患者都会产生“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想法。强迫性思维是思想层面上的表现,即脑中经常反复出现令人感到困扰的想法或画面,如经常怀疑门窗未关紧,怀疑水龙头未关好,怀疑自己要失控等。强迫性行为是动作层面上的表现,即患者强迫自己实施的某些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水龙头,敲门一定要敲三下等。
广泛性焦虑症指的是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对各种事情产生广泛而持久的过度焦虑,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不安,并趋向于慢性过程。这种焦虑症患者总是幻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消极后果,通常会给人留下“神经质”的印象。此类患者除了有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体验外,身体上也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如失眠、坐立不安、颤抖、出汗过多、心悸、气短、尿频、肌肉紧张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某种威胁或伤害后而出现的过度恐惧,是一种经历创伤后的心理失衡状态。创伤往往具有令人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被抢劫、被强奸 、遭受身体暴力、发生交通事故、经历地震等。此类患者通常会做噩梦,或在头脑中不时回忆,表现出紧张、易
怒、高度警觉的状态,给人一种疏离的感觉。因担心灾祸再次发生,或沉浸在灾祸中无法自拔 ,很多患者会酗 酒或滥 用药 物,进而感到抑郁、绝望。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症,主要指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过度担心、紧张和害怕的焦虑情绪。此类患者在公众场合说话时会脸红,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在公众场合进食时会紧张不安,担心自己行为不当;在开会或聚会等场合,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害怕等情绪。由于对社会交往过度担心,所以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也会给人留下孤僻的印象。一般来说,有焦虑症的人通常不会只出现一种症状,而是会出现多种症状。因此,我们要对常见的焦虑症症状有所了解,对焦虑有整体的认识,从而将自己从焦虑症中解放出来,不让焦虑影响我们的生活。
焦虑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人们会患上焦虑症呢?具体来说,焦虑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恐惧是焦虑症的主要诱因,恐惧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某种意义上人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逃离危险,摆脱威胁,从而更好地生存。而焦虑是恐惧情绪的升级。这就是说,当你对某些事物产生过度的恐惧时,便会感到焦虑,如果这种焦虑的感觉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就有患上焦虑症的倾向。
2. 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模棱 两可、无法确定的事件看成是危机的先兆,认为坏事情肯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感到异常无助,紧张不安。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也是一件十分严重甚至是危险的事情。正是这种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使焦虑如影随形。
3. 对自己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三段论,以此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其中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冲动与本能;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与觉醒,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期望追求完美的自己,若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则会产生罪恶感及焦虑感。比如,在工作了一天后,你的身体感到极度疲惫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你看到有老人上车,却没有给老人让座。事后回想起来,你会认为自己当时的做法是错误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都应该把座位让给老人,你出现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追求“超我”认知中的完美主义。而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与这种想法恰恰相反,因此,你会认为自己做了错事,于是开始变得烦躁、焦虑。
环境也会诱发焦虑症。生活中环境的变化、应激事件的刺激、生活的压力及失落感都会引发焦虑症,比如离婚、失业、丧偶、财务危机、患病等。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焦虑是由现实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总结起来就是害怕受到外部世界的伤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变化,变化会让我们缺乏安全感,变得紧张不安,从而感到焦虑。正如托马斯·霍 姆斯和理查德·拉赫在“社会再适应评价”量表中得出的结论:太多的变化会击垮 一个人,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濒 临崩溃 的边缘。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原因,焦虑症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疾病因素、性格因素、不良嗜 好等,无论是内在的心理因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焦虑症。

认识焦虑症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点:
1. 有焦虑的感觉就代表患上了焦虑症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就好像大脑中形成的一个固定的“程序”,当我们认为自己要面临威胁或危险时,这个“程序”就会启动,我们就会产生焦虑。因此,有焦虑的感觉并不代表就是患上了焦虑症。要辨别自己的焦虑是否属于焦虑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定:
(1)是否持续较长时间
偶然出现短时间的焦虑情绪,并不能称之为焦虑症。一般来说,焦虑情绪出现了较长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才能称之为焦虑症。因此可以说,焦虑症的焦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2)是否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焦虑症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比如,因为焦虑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恶化等。只有满足了以上两点,才可以判定为焦虑症。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对焦虑症的判定是一个较为粗糙 的评判,要确定是否患有焦虑症,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诊 断。
2. 焦虑症就是精神病
焦虑症是由焦虑情绪引发的心理障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病因之一是脑部化学递质分泌不足。而人们所说的精神病,往往指的是精神分裂症,这两种症状的脑部化学递质有所不同。而且,精神病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均 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如出现幻听、妄 想等情况,表现为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而焦虑症患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出现幻听、妄 想等情况,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所区别。
3. 焦虑症靠个人意志完全可以克服
焦虑症是焦虑的病态反映,需要专业、系统的治疗方法才能克服,如借助专业书籍、心理咨询等。用坚强的意志面对焦虑的情绪,确实可以缓解焦虑,但是仅仅靠个人的意志是无法完全克服焦虑症的。当焦虑症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时,就不是意志力所能克服的了。
4. 改变性格就能克服焦虑症
有一部分焦虑症患者在性格上可能比较内向,但性格内向并不是焦虑症的全部成因,还有很多因素都会诱发焦虑症,如家族遗传、生活压力大、消极的思维模式、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此,不必刻意通过改变性格来克服焦虑症。
5. 只要按时按量服用药 物,就可以治愈焦虑症药物治疗对焦虑症有一定的帮助,但焦虑症并不仅仅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不良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高要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都是引起焦虑症的关键因素,因此,仅仅采用药 物治疗的方式很难达到治愈焦虑症的目的,药 物治疗与心理咨询是相辅相成的。
6. 只要放松心情就不会患上焦虑症
生活紧张、压力大确实会诱发焦虑症,适当地放松心情,减慢生活的节奏,确实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但这种做法只治标不治本。焦虑症并非纯粹是由生活紧张、压力大而引起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焦虑情绪背后消极的思维方式及与之相关的负面行为。只有抓住焦虑症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治本”。

焦虑者典型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对潜在的危险十分敏感
对焦虑者来说,不管危险是否存在,他们都会觉得这种危险会发生,好像自己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一样,预测危险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焦虑者会说这样做是“防患于未然”,实质上,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抚平内心的焦虑情绪,让自己的不安心绪逐渐得到安宁。例如,案例中的田宁总是担心工作中会出差错,所以凡事总亲力亲为。实际上,焦虑者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例如,担心自己会被水龙头上的细菌感染,所以反复擦拭
水龙头;担心他人会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所以总是观察他人的神情;害怕飞机会失事,因而避免乘飞机出行;等等。
焦虑者总是会将当前的问题扩大化,想象最坏的结果。在他们眼中,没有小事,只有灾难。而实际上,焦虑者想象出来的结果大多是不会到来的。
例如,在体检后,医生告诉焦虑者他很健康,但建议焦虑者稍微控制下胆固醇 。焦虑者此时想到的大多是“我的胆固醇偏高吗?我是不是患上了心脏病?我一定会心脏病发作的”。再如,有人在焦虑者的生日聚餐中提前离席,并说明自己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此时,焦虑者的想法大多是“他一定是故意找借口离开的,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焦虑者就像戴着有色眼镜一样,将积极因素自动过滤 掉,而只看到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对不好的事情十分敏感。如过度关注不喜欢自己的人和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而忽略那些与自己友好相处的人、有好结果的事。他们也常常会忽视自己的付出,贬低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些都不值一提,算不上什么,如果自己没有做到某事,就是一个失败者。对焦虑者来说,他们的情绪主导着自己的思维,而且,他们对人对事总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即使这种判断标准十分片面,也会让人觉得无法反驳。

罗洛·梅被称作“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著述颇丰,有《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心理学与人类困境》《存在心理治疗》等。在罗洛·梅看来,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个人视为是他存在的根本。此处所提到的威胁,既包括死亡 的生命威胁和失去自由与意义的心理存在的威胁,又包括个人认定的其他存在价值的丧失,如爱国主义、对他人的爱、自我的成功
等。罗洛·梅根据人们面对焦虑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将焦虑分为正常焦虑与神经性焦虑两种。他认为,正常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当人类要面对自然力量、病痛、死亡 时,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并不会触发防卫机制,此时最重要的是面对焦虑,过好当下的生活;而神经性焦虑的反应与客观危险之间不成比例,甚至会使人消极地躲避焦虑,无法进行某些活动,从而损害个人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哲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克尔凯郭尔最早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提出“存在即是焦虑”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他们的自由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在进行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他认为:“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就像走一条新路一样,我们无法预见路的彼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因而必然产生焦虑的体验。”克尔凯郭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焦虑,他认为焦虑的产生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关。他将婴儿的原始状态作为观察的起点,并将这一状态称为“天真无知的状态”。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而对婴儿来说,他们只有害怕,而没有焦虑。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和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此时,焦虑便会随之出现。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对焦虑问题的研究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论述充满了矛盾,这与他本人的思想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但即便他的论述前后不一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弗洛伊德依然被认为是对焦虑理论建构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弗洛伊德对焦虑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精神分析导论》一书中,弗洛伊德写道:“力比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的刺激消失了,焦虑取而代之,不论是预期的焦虑形式、攻击,还是相当于焦虑的情绪状态。”由此可见,在第一焦虑理论中,弗洛伊德对焦虑的认知倾向于纯生物学的方面,他想要表达的是,当力比多被压抑时,它就会转化成焦虑,而且会以形式不定的焦虑或者类似焦虑的病症重新出现。因此,任何情感冲动都可能被转变为焦虑。
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与推理中,弗洛伊德发现自己的第一焦虑理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在强烈而持续的欲望被制止或抑制的时候,有些人会表现得非常焦虑,有些人则没有焦虑的表现;在分析患有不同焦虑症状的患者时,发现其焦虑程度和过程都有很大不同;等等。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弗洛伊德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阐明自己对焦虑的看法。于是,他推翻了自己的第一焦虑理论,得出了新的理论:焦虑并非因抑制而产生,而是早就与抑制一同出现了。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焦虑,是因为“自我”的存在,当自我察觉到危险时,便会创造出症状,以免自己变得焦虑。可见,第二焦虑理论更加强调自我在焦虑中的作用,与其他焦虑心理学有了相通之处,心理学方面的味道更加浓重一些。
在第二焦虑理论形成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有机组织体”近似的观点,可是由于他受到各种不同理论的综合影响,以至于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这就使得第三焦虑理论并没有形成合理的结论。

分离焦虑说:焦虑是分离带给人的不安感。
奥托·兰克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和最有影响的信徒之一。
奥托·兰克认为,人的一生充满了无止境的分离,而每一次分离都能让个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如孩子出生、断奶、上学,人们告别单身、结婚以及死亡 等,正是这些分离经验使人们产生了焦虑。而且,人们在追求自主性的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环境被破坏或是拒绝与当前的安全环境分离,人们也会产生焦虑。也就是说,焦虑是这些分离所带来的。奥托·兰克认为,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体验到了焦虑,并将这种焦虑称作“面对生命的恐惧”。他认为:“人是带着恐惧诞生的,这种内在恐惧独立于外来的‘性’或其他性质的威胁之外。”也就是说,婴儿在出生时并非不焦虑,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在奥托·兰克看来,婴儿的原初焦虑在个体的一生中会以“生的恐惧”和“死的恐惧”两种形式出现。
奥托·兰克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但在《出生创伤》一书中,奥托·兰克提出了神经症的核心在于分娩 创伤带来的焦虑的观点,否定了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因而两个人关系决裂。

叶克斯- 道森定律:过度焦虑会阻碍能力发挥。
1980年,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之后发现,动机最佳水平与课题难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课题难度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则会随之下降,人们将这一规律称作叶克斯-道森定律。后续对人类进行的研究则证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函 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即在焦虑水平逐渐增加的初始阶段,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随之增强,此时的焦虑对个人能力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当焦虑水平发展到中等程度时,个人能力发挥的水平最高;当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限度时,过多、过强的焦虑又会给个人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对个人能力的发挥起到阻碍的作用。
心理学家在做测试时,通常会把焦虑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当一个人的焦虑水平很低时,情绪会过于放松,毫无紧张感,此时认识操作的成绩 很差;当焦虑水平达到中等时,情绪表现为稍微紧张但又不过分紧张,此时认识操作的成绩 最好;当焦虑水平达到很高时,表现为情绪十分紧张,甚至会过度兴奋或过度担忧,出现精神疲劳和心理疲劳的现象,此时认识操作的成绩 便又会降下来。

特定恐惧症:对特定事物感到惶恐万分。
特定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类型,患有特定恐惧症的人,会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场合感到惶恐万分,如蟑、狗、电梯、飞机、高处等。统计数据表明,大约有60%的成年人都有一些这种类型的恐惧,但并不是这些人都被确诊为患有特定恐惧症。
特定恐惧症,不仅表明一个人有恐惧感,还预示着这些恐惧是非理性的、毫无现实基础的。现代心理学对此也有一些类似的阐述,即特定恐惧产生于大脑中控制情感的部位,它与控制理智、评估风险的部位联系很少。例如,很多女孩子都害怕蟑螂,甚至听到蟑螂这两个字便会全身紧张,汗毛竖起,可是她们却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害怕蟑螂。正因为理智无法起作用,特定恐惧才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特定恐惧一经产生,就会迅速地发展成一个威力巨大的实体。因为每一次你想起这个刺激,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惧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逃避的念头。相比于直面刺激时的焦虑感,暂时的逃避会让人产生前所未有的解脱感,这种感觉虽然短暂,却是那样吸引人。于是,两相比较,逃避就成了更好的选择,而每一次的逃避实际上又加剧了恐惧。

临床上对恐惧症有严格的诊 断标准,只有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才能被诊 断为恐惧症:(1)对某些事物或情景有强烈的恐惧感,恐惧的程度不合理,与实际的危险不相符,即表现为过度反应;(2)恐惧发作时伴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颤抖、心慌、出汗等;(3)避免与恐惧对象接触,对恐惧的事物或情景出现回避行为;(4)即使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感。

惊恐发作:突如其来的急性焦虑障碍。
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惊恐发作时,很多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身体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气短、身体颤抖等,甚至还会产生发疯 感与窒 息感。这种强烈的身体反应使得很多患者出现了消极的想法与行为。再加上惊恐发作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这些人的焦虑感受。
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感觉的一种恐惧。惊恐发作时患者往往会有一种末日降临的感觉,通常会感到呼吸困难、耳鸣、头晕、胸闷、气喘吁吁、手脚发麻、胃部不适、要发疯 或要失去控制等,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心脏病。惊恐发作也叫急性焦虑发作,发作是突然的,毫无预兆的,而且无明显的发作原因,可能在患者看书、用餐甚至做家务时突然发作,正是因为这种发作毫无预兆,发作时的身体感觉又如此强烈,因此,惊恐发作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安感,担心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有些患者因为担心自己发病时无法得到帮助,于是不再单独出门,不去人多的场所,这严重地影响了此类人群的日常生活。
大约有60%的惊恐发作是由过度换气引起的。当我们用力呼吸时,会吸入远远超出身体需求量的氧气,但是没有呼出足够的二氧化碳,使得血液里含氧量过高,导致动脉和血管收缩,阻碍大脑供氧,进而引发眩晕,使人产生快要窒 息的感觉。惊恐发作在夏天的发病率更高,可能是因为炎 热和脱水等容易对大脑和心脏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头晕和心跳加速。

强迫症:自我施压的完美主义情结。
心理学上将“强迫症”定义为“强迫观念”(也称为“强迫性思维”),指一个人在遇到不想见到、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物时,大脑中反复出现并想竭力摆脱的干扰想法或者画面。而患者试图摆脱这种想法时所做出的行为就被称为“强迫性行为”。也可以说,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有强迫症的人通常看起来很正常,跟其他人相比也没有什么异常表现,但是一涉及具体的事情,他们的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立即处理,他们就会变得十分焦虑。
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尾 状核比常人更活跃,这也许就是强迫症的病灶 。在正常情况下,尾 状核会帮助人们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常规检测,但是如果它具有很高的活跃度,就会不断进行检查。有人认为强迫性行为就是针对“哪里不对劲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反应。因此,从根本上讲,正是尾 状核的过度活跃引发了大脑中的强迫性思维,进而导致强迫性行为的出现。
一些研究发现,治疗强迫症的最好办法是让患者暴露于压力情境之中,从而学会如何更加健康、有效地应对,而不是仅仅依靠药物治疗,这种方法被称为“暴露与反应阻断治疗”。一些研究证实,与药 物治疗的方法相比,这种治疗方法在强迫症的治疗上效果更为显著,且产生的副作用更少。
暴露与反应阻断治疗主要包括理性思维、自我对话、反应阻断、正念练习、专注、正强化等内容。在采用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多管齐下,帮助患者摆脱强迫症的困扰。罗山每天早上在上班前锁上门后,都会反复检查是否锁好,即使他已经走到了停车场,坐到了车里,他也会再次返回,确认门是否锁好。他也觉得这种做法是多余的,但是他总会这样想:如果我不去检查,门没有关好,小偷就很可能会进去偷东西,如此看来,多检查一遍也没什么。于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罗山就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的行为。
这些重复性的行为之所以一点点地缓解了罗山的焦虑,是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折腾,罗山的精力开始逐渐下降,他已经累到无暇顾及身体的疲惫与心理的焦虑了。但罗山一直深信“正是我这样多次检查确认,小偷才没有进来”。对于罗山的这种状况,心理咨询师首先帮助罗山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他重复检查门锁与是否发生盗窃这两件事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没有一点关系。在理性思维的影响下,罗山的锁门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每天锁门25次,后来基本保持在每天锁门16次,在这种趋势下,罗山的强迫性行为逐渐变少,慢慢减少到每天锁门6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罗山也进行了多次的自我对话,如“锁门是无法阻止一个有手段的小偷的”“小偷来不来与我检查不检查没有关系”“门已经锁好了,我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等。接下来,罗山开始步入反应阻断阶段,即在锁好门之后快速地下楼,跑到车上,开车,并大声地告诉自己:“我已经把门锁好了!”在焦虑思维还没有袭击时,罗山就已经驾车出发了,从而阻止了即将实施的强迫性行为。

广泛性焦虑症:凡事爱往坏处想的习惯性思维。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几乎会为所有的事情担心,在事情的结果还没有出来时就习惯性地为其预设一个不好的结局,并会为自己想象出来的这个结果而焦虑,从而增加自己的身心负担,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扰。
心理学上把广泛性焦虑症定义为一种以持续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慢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倾向于过度思考,试图通过这种思考方式预测哪里会出错,以便自己提前做好准备,预防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正是这种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使得人们的焦虑情绪越发强烈,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因心理失衡而产生的焦虑。
在遭受了重大的创伤性事件后,人们很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会产生恐惧、震惊、无助等情绪。这些创伤会对人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使他们的负面、消极情绪滋长,甚至会引发身体的各种健康问题。而且,为了不再体验这种经历,人们会刻意回避某些事物或场景,情感上也会变得麻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来说,这种焦虑的感觉就是一种折磨。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 (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一个或多个创伤性事件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存在的典型症状。PTSD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经常做噩梦、失眠、性情大变、暴躁易怒、易受惊吓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典型情绪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恐惧、憎恶、
震惊、反感以及无助。在经历了这些创伤后,患者总是担心这种情景会再次发生,因而在看到类似的情景或画面时会变得十分敏感,有强烈的想要逃避某些场所、躲避某些人的意愿。
最新研究已经发现了创伤性记忆是为何以及如何根深蒂固地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的。一旦暴露于消极体验中,大脑就会释放出皮质醇 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化学物质,它们都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创伤性事件,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两种化学物质的水平,从而阻断这种记忆强化进程。
有研究表明,人为的伤害(如被抢劫、家庭暴力)比自然界的灾难(如地震)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大。而车祸是最常见的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

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接触的社交焦虑障碍。
在一些社交活动或公众场合中,有些人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焦虑,无法顺畅地与他人交谈,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当,让大家陷入难堪、尴尬的境地,甚至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他们往往会选择封闭自己,回避社交活动。很多人都误认为这是因为害羞,实际上他们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焦虑症,与其他人相比,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更不愿意也不容易与人相处、结婚,在工作中也更容易被解雇,酗 酒和滥 用药 物的概率更高,导致抑郁和自杀的可能性也更高。但由于在很多人眼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行为只是因为过于害羞,性格内向,因而这种病症极易被忽视。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杏仁核和大脑额叶之间的联结较差。为了保证一切能正常运行,患者的大脑往往需要过度兴奋。尤其是在危险的情境中,患者的大脑运转得更是飞快。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在于担忧他人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而这种担忧就使得患者对任何社会交往都充满了恐惧与焦虑。如:患者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不敢外出就餐,不敢与异性交往,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敢参加面试、会议、团体活动等,使患者的社会交往受到限制与影响。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自己既无能,又没有价值,总是低人一等,会令人感到枯燥无趣。这种消极的自我评判在患者的心里不断堆积,远远超过其他因素,从而使他们的社交焦虑更甚。
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患者很少露出笑容。而在社交场合不笑的人,很容易给他人留下不好相处的印象,很难引发他人的积极情绪。而他人的冷漠也会让社交恐惧症患者感到不舒服,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见,怀疑自己是否哪里做得不好,从而变得更加焦虑。
系统脱敏法:通过练习获得适应性行为。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 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 认为,如果一种刺激能自动地引发人体的焦虑反应,那么治疗就需要教给人们对这种刺激形成一种抑制焦虑的反应,从而使后来的反应取代原本的焦虑反应,抑制人们的焦虑,而放松就是对焦虑的抑制反应。系统脱敏法就是教给人们某种放松的方式,然后由弱到强地向人们展示令其感到有威胁的客观事物或情境,从而使引起人们恐惧或焦虑的客观事物或情境逐渐丧失其对人们的影响,使得人体逐渐“脱敏”,达到抑制焦虑情绪的目的。
正念疗法:放松心情,体验当下。
“正念”一词,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它强调有意识、不带评判地察觉当下。西方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将正念的概念提炼 出来,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发展出了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正念疗法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还有助于解决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人体免疫 力等。
对焦虑症患者而言,有意识地觉察更有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不被自己固有的消极思维限制住,从而帮助患者摆脱焦虑思维的禁锢 ,发现并接受更多积极、乐观的观念。
情绪宣泄法:释放消极情绪,化解焦虑。
弗洛伊德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曾经采用自由谈话的方式进行。在自由谈话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患者会喋喋不休地向他吐露内心的隐私,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这样做可以恢 复患者的心理机能,达到医治患者心理创伤的目的,消除其内心的障碍。
反向心理调节法:从积极的角度认识事物。
人们在面对困境,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大多会很懊 恼,或是责备自己,或是责怪他人,时常处于一种低气压之中,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做于事无补,也很少有人能摆脱这种不良情绪。而反向心理调节法就是引导人们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挖掘人们内心的积极情感,从而使人战胜不良情绪。
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讲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心情很糟糕,回到家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被责骂,心里窝着火,于是便狠狠地踹 了一脚在自己身边打滚的猫。猫匆 忙地往门外逃,逃到了街上,此时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紧急避让,虽然没有撞到猫,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接受与实现疗法:接受你的负面情绪。
therapy,简称AC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提出来的一种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心理疗法,其在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改善负面情绪方面的治疗效果显著。这种疗法的核心观念是,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人们总是会产生消极的想法与负面的情绪,并遭受一些痛苦,不与其做斗争,接受这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后再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坚持运动,让身心释放焦虑。
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的。有研究表明,焦虑是伴随着肾上腺素的积累而产生的,而有氧运动可以消耗人体的肾上腺素,从而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不论是长期运动还是短期运动,对焦虑症患者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定期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体形、增加活力,还可以让我们改善容貌、建立自信。更重要的是,在锻炼 的过程中,运动还有助于释放焦虑时的紧张情绪,使身心都得到极大的放松。
散步是一种特殊的缓解焦虑的方式,通过均 衡左右半脑的血流量来保持两个半脑之间的平衡。当你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负责理性加工的左半脑会呈现紧急关闭状态,而散步会刺激右半脑,让右半脑得以放松,帮助我们处理情绪。一般来说,散步15分钟左右,同时将你的注意力从正在考虑的问题上转移,这样,你的焦虑便会消失。
瑜伽不仅是一项流行的运动,还是一项锻炼 身心、舒缓压力的修习方法,对缓解焦虑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长期练习瑜伽,会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的组织,从而使身体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提高人体的免疫 力。而且,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人们的心情会恢复平静,从而达到减压的效果,使人身心舒畅,消除焦虑的困扰。
感受音乐,让你的心不再焦虑。
音乐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产生愉悦、悲伤、难过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但音乐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对于缓解人们的焦虑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人体本身也是由很多振动系统构成的,包括胃肠的蠕 动、心脏的跳动等。振动会产生相应的频率与声压,当这种有节奏、有规律的振动与人体的振动发生共振时,就会刺激人体分泌出一种生理活性物质,调节人们的血液流动与神经,从而降低人们的紧张感,达到改善情绪、振奋精神的目的,让人充满积极情绪。对经常感到焦虑的人来说,听音乐可以帮助他们舒缓消极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净化心灵,用冥想祛 除焦虑。
冥想的实质是让人们将自己的心灵集中在某一件对象事物上,如果自己的心灵要离开这件事物,人们就要设法将它拉回来。当然,这个过程是十分柔和的。心理学家指出,人在冥想的过程中,脑波会逐渐安定下来,心情也会变得十分平和,全身的肌肉也会变得放松,人体内的多巴胺等激素的分泌会越来越活跃,从而使得人体的免疫 力得到增强。而且,在冥想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变得更客观,情绪也更安定,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世界中的事情,从而减少负面情绪与想法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注饮食习惯,调节你的焦虑水平。
当一个人焦虑的时候,饮食习惯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人暴饮暴食,导致饮食过量,体重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有些人会茶 饭不思,从而出现厌食、虚弱、头晕眼花等一系列因营 养不良而产生的问题。焦虑会打乱一个人的饮食平衡,这将导致各种身体机能失调,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焦虑水平就会随之升高,而焦虑水平的升高反过来又会让饮食更加失衡,从而引发更多的焦虑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人们的焦虑程度不断提高,健康状况也会越来越糟糕。从中不难看出,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焦虑。
研究发现,人体每天都需要补充叶酸 ,否则就很容易引起大脑中的血清素不足,从而引发焦虑或失眠。而多吃莴苣、菠 菜、花椰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绿色蔬 菜,可以补充人体内的叶酸 含量,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其他真实有依据的价格;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焦虑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