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综合症康复治疗最佳治疗时间,是急症后一年内吗?

马尾综合症是骨科中尤其是脊柱外科的急症手术,那么急诊解除神经压迫,神经处于良好的中,通过这个术后的营养神经,消除水肿,改善局部血循环,这样的治疗措施能够为神经提供比较好的恢复,主要的治疗目的的是手术解除神经压迫,这时候对于神经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24小时之内能够做到彻底减压的话,一般不会遗留什么后遗症,都能够取得完全的恢复,

         但是如果说没有及时的减压的话,也不一定会导致神经瘫痪这样的并发症可能会有一定的神经恢复期,在术后的一般神经恢复期是一年半左右,如果说一年半左右还有神经症状的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神经损伤,基本上是无法恢复。 *

马尾综合征怎么治疗?文章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腰椎那些事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马尾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马尾神经损伤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最常见的疾病有术后顽固性疼痛、马尾神经粘连、损伤引起的排便障碍等。中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的腰椎...

马尾神经综合征如何治疗最好马尾神经损伤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以术后顽固性疼痛、马尾神经粘连、损伤引起的大小便障碍等最为常见。中老年的发病患者属最多。大部分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致腰椎管绝对或相对狭窄,压迫马尾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又被称为马尾综合征,具体每个人的症状要根据...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综合征患者的日常护理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腰椎那些事儿》欢迎关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腰痛,和姿势有关吗?吃得好能保护腰椎吗?对于马尾综合征疾病患者或腰椎健康受到威胁的人群来说,腰椎的日常维护保养已经成为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吧!1、什么是好的坐姿平时...

圆锥马尾综合征?有三种可能:圆锥综合征合并其周围神经根损伤、马尾综合征、圆锥合并马尾损伤。在这种情况下鉴别诊断困难。从圆锥周围的神经根(L3、L4~S5)分布看,如果膝反射(L3)消失,则更可能是圆锥综合征合并周围神经根损伤。如果膝反射存在而跟腱反射消失,则马尾综合征的可能性较大。 马...

「马尾神经损伤」马尾综合征如何实现有效康复治疗?微信公众号【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欢迎关注!马尾神经损伤,先天不足和后天劳损都有可能导致马尾神经受到压迫或是直接损伤神经造成的一系列神经性功能障碍。其中最为常见的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原因就是腰椎间盘突出,而马尾神经损伤可以说是腰椎间盘突出最严重的并发症,患上...

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转变成马尾综合征的?造成马尾神经损伤如何治疗?“马尾神经”究竟是怎么回事?人体的脊柱由椎体和附件构成,椎体和附件之间形成椎管,椎管里容纳脊髓和神经。脊髓通常在腰1以上的水平,而腰1以下,脊髓发出神经,神经漂浮在脑脊液中,像马尾一样,称为马尾神经。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转变成马尾综合征的?椎间盘长期压迫马尾神经就...

马尾神经综合征典型症状排便功能障碍患上马尾综合征之后,肠胃蠕动力可能减弱,膀胱功能可能受损。可能会出现排便困难、大小便失禁和尿潴留,这是马尾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之一。 患者通常会出现排便不畅、排尿无力、尿潴留、直肠失控、便秘、肛门坠胀等情况。当然,括约肌神经支配的缺失也会给男性性功...

【马尾神经综合征】到底是什么病?马尾神经损伤还会引起排尿困难,中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多由各种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导致腰椎管狭窄,马尾神经受压,导致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这是马尾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之一。 患者通常会出现排便不畅、排尿无力、尿潴留、直肠失控、便秘、肛门坠胀等情况。当然,括约肌神经支配...

【马尾神经综合征】到底是什么病?真的有那么难受么?马尾神经损伤还会引起排尿困难,中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多由各种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导致腰椎管狭窄,马尾神经受压,导致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这是马尾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之一。 患者通常会出现排便不畅、排尿无力、尿潴留、直肠失控、便秘、肛门坠胀等情况。当然,括约肌神经支配...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腰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导致马尾综合征患者通讯员 刘炜腰痛是一种生活里的常见病,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长期久坐久站使得腰椎承受负荷增大。近日,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运用椎间孔镜,成功救治一位腰椎间盘髓核急性脱出并压迫马尾神经,导致马尾综合征的急症患者。刘先生入院前一天莫名出现会阴区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的...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抑郁,肝气横逆犯胃,或胃虚受寒,寒邪凝滞而引起。

  辩证:饮食积滞: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有腐臭味,不思饮食,食则痛甚,舌苔厚腻,脉沉实。

  肝气犯胃:胃脘阵痛,两肋胀痛,或伴有恶心,呕吐酸水,腹胀,食欲减退,脉沉弦。

  胃虚受寒:胃脘隐痛,四肢倦怠,呕吐清水,喜按,喜暖,得热则减,舌苔薄白,脉沉迟。

  处方:足三里、中脘、间使

  饮食积滞:章门、承山

  肝气犯胃:太冲、三阴交

  胃虚受寒:气海、脾俞、公孙、中脘

  操作:虚寒者用灸,慢性者用灼灸,气滞者用针。

  预防保健:常灸足三里,可温中健胃,增进食欲,延年益寿。

  腹为三阴经脉所过,足阳明胃经也通过腹部,因而任何因素影响所属经脉脏腑,而致气机传导失常,皆可引发腹痛。

  寒邪内积:痛势急暴,喜暖,便溏,苔白,脉象沉紧。

  饮食停滞:腕腹胀满,痛处拒按,嗳腐吐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苔腻,脉滑。

  治法:通经络,止痛。

  上腹痛:间使,滑肉门,下腕,三阴交,

  当脐痛:承浆,气海,天枢,公孙,

  下腹痛:天枢,归来,关元

  随证配穴:便秘加左天枢,腹泻加右天枢,肝气不舒加太冲。足三里是治腹痛的常用穴。

  操作:虚寒者用灸,慢性者用灼灸,气滞者用针,便秘者针左天枢。

  预防保健:常指针按摩承浆,天枢,足三里,可宽肠理气。

  腰为肾之府,风,寒,湿邪留滞于经络则腰痛。肾气虚,或外伤闪挫,气滞血瘀亦可致腰痛。

  寒湿:多发于感冒风寒湿邪之后,要背重痛,肌肉拒急不能俯仰;或痛连臀部下肢,病部常觉寒冷,每遇天气阴雨则加重,卧床休息症状亦不减。

  肾虚:病起缓慢,痛势温和,日久不愈,精神倦怠,腰膝无力,劳倦则症状显著加剧,卧床休息后很快可以缓解。

  外伤:有腰部扭伤史,腰脊强痛,一般痛处都固定不移,手按或转侧时则疼痛更甚。

  治法:补肾,祛风,除湿,活血。

  处方:肾俞,腰阳关,飞扬

  肾虚:名门,志室,太溪

  扭伤腰脊强痛:大杼,委中,承山

  寒湿:脾俞,肾俞,

  操作:以灸为主,外伤者加针。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一些慢性疾病之中,历代医家对头痛的认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种,导致经气阻滞而引起头痛。

  辩证:根据头痛部位,辨别患者所在的经络。如头痛主要在后脑部及颈部的,与太阳经有关;主要在前额、眉棱骨部的,与阳明经有关,在两颊角或偏一侧的,与少阳经有关,在巅顶部与厥阴经有关。

  实证:头痛剧烈,状如锥刺,或兼有眩晕,烦躁,口苦,恶心,胸、肋痛等证,苔腻,脉弦。

  虚证:每因操劳过度而发作,痛势较慢,时重时轻,痛处得温暖或手按后则减,多兼有倦怠,心悸,失眠等证,舌淡,脉虚。

  治法:用局部与远道循经配穴法,以祛风,通络调节气血为主。实证:针刺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皮肤针。

  前头部:攒竹、头维、神庭、列缺。

  后头部:风池、天柱、陶道、外关。

  侧头部:瞳子髎、太阳、翳风、支沟。

  头顶部: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

  肝阳上火亢:悬颅、行间、侠溪。

  气血虚: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实证用写法,虚证以灸为主,或用皮肤针叩打;或用指针推拿。

  预防保健:常用指针推拿攒竹、瞳子髎、风池、列缺、可清利头目、祛风健头。

  痹有鼻塞不通的意思。多因卫气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表现出四肢关节疼痛为主而成痹症。风邪重者为行痹,寒邪重者为痛痹,其化热者为热痹。

  辩证:痹症主要症状是关节痛,或一部分肌肉酸痛麻木,日久不愈,可发生肢体拘挛,甚至关节酸痛,痛处不移,天气阴雨易发作,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祛风,散寒,化湿。

  肩关节痛:肩髃,肩髎,肩贞,肺俞,曲池。

  肩胛痛:风池 ,天宗,后溪。

  肘臂痛:曲池,天井,外关。

  手腕痛:阳池,阳溪,外关,中泉。

  手指麻木疼痛:后溪,三间,中渚

  髋关节痛:环跳,殷门,上髎。

  膝关节痛:梁丘,悬钟,阳陵泉,阴陵泉。

  小腿麻木:承山,昆仑。

  踝部痛:解溪,丘墟,昆仑,太溪。

  腰脊痛:要阳关,后溪。

  全身痛:后溪,申脉,膈俞。

  配穴:发热配大椎,关节变形配大杼。

  预防保健:常灸曲池,后溪,足三里,悬钟,温阳散寒,健胃和中,强筋壮骨。

  手足阳明经脉分别入上下龈、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行上炎而发为牙痛。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阳不足,虚火上炎,亦可引起牙痛。

  风湿:牙龈肿痛,口渴冷饮,大便结燥,舌质红,苔黄,脉数。

  肾虚:绵绵作痛,牙齿浮动,时痛时止,舌质红,脉细数。

  治疗:取手足阳阴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循经远取,左右轮流针刺。

  处方:合谷、颊车、内庭、下关、翳风。

  风湿:外关、风池、三阴交、太冲。

  肾虚:太溪、复溜、大钟。

  操作: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留针静止术30分钟,或指针点穴推拿。

  预防保健:常用指针推拿颊车、大迎、大钟。可补肾健齿。

  本证分虚实两种,实证多因外感风热,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致咽喉肿痛。虚证多因肾阴亏损,阴液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炎,亦可致咽喉肿痛。

  实证:起病急骤,恶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虚证:起病缓慢,无热或低温,咽喉时痛时止,咽干,入夜较甚,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

  实证:取手少阴,手足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少商、合谷、列缺。清热利咽。

  治法:取足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太溪,照海,复溜,太渊,

  操作:留针10—20分钟,间歇捻转,此法适用于慢性咽喉炎。

  预防保健:指针推拿少商、合谷、列缺。清热利咽。

  胁痛是一个病症。因肝之经脉布于肋胁,如七情郁结,外伤闪挫,经络阻滞,气滞血瘀,都能引起胁痛。

  气滞:肋胁胀痛,胸闷不适,口苦,脉弦,症状经常随情志的变化而增减。

  血瘀:胁痛如刺,入夜更甚,痛处不移,并有拒按,舌有紫色斑点,脉弦等证。

  治法:舒肝,利胆,通络。

  气滞:阳陵泉,支沟,期门,中庭,

  血瘀:三阴交,足临泣,血海。

  随证配穴:气滞配膻中,血瘀配内关,郄门。

  操作:平补平泻,或留针静止术30分钟。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拿支沟,阳陵泉,膻中。可理气开胸,疏肝利胆。

  本证因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产后失血过多,操劳过度,骤起骤立,引起经脉气血不能上充,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致,或情志异常变动,或外伤剧烈疼痛,以致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一时紊乱,清窍受扰而突然昏倒。

  虚证:气息微弱,张口自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虚细。

  实证:气壅息粗,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脉多沉实。

  治法:取督脉心包经穴为主,醒脑开窍,实证针刺用写法,虚证针刺用补法。

  处方:人中,合谷,足三里,中冲。

  虚证加百会,气海,了针灸并用。

  实证加劳宫,涌泉。

  操作:间隙术,行针30分钟。

  预防保健:常指针按摩百会,人中,气海,足三里,可健脑通窍,补中益气。

  本证多由大汗不止,大吐大泻,大量失血,或湿热之邪就留,严重损伤气血津液,有因元阳素亏,寒邪深重,以致正不胜邪,阳气虚馅所致。

  辩证:面色苍白,食指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如这些症状下述情况者,分别为亡阴,亡阳。

  亡阳:兼有呼吸气微,唇色紫绀,舌质胖,脉细无力

  亡阴:兼烦躁不安,口渴,唇色干红,脉细数。

  治法:醒脑开窍,回阳救逆,

  处方: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

  神志昏迷:人中,中冲,涌泉。

  肢冷脉微:神阙,重灸。

  操作:两耳交替取2—3穴,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其余各穴多重灸。

  预防保健:常灸足三里,以补气血。

  体温超过39℃时称为高热,中医学文献所称的“壮热”、“实热”均属于高热范畴,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中暑,结核,恶性肿瘤等。高热是常见的急症,针刺可以作为处理高热的措施之一。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少商,液门,三阴交。

  神昏:印堂,神门,太冲,足临泣。

  操作:针用泻法,点刺耳尖穴,若属寒者重灸三阴交。

  预防保健:热初起可针刺液门或耳尖,可防热加重。

  本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去平衡,经络功能失常的情况下,又遇情志郁怒,导致肝阳偏亢,风阳煽动;或因多嗜酒肉生谈化热,而生内风所致。

  辩证:由于发病程度不同,重的出现经络并脏腑症状,轻的出现经络症状。故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二类。

  属于中风的重症,可分为闭证与脱证:

  闭证:突然跌倒,昏迷不醒,眼开,两手紧握,牙关紧闭,发热,目赤,痰多,呼吸气粗,大便便秘,小便不通,脉弦滑有力。

  脱证:跌倒昏迷,两手撒开,口开,眼合面色苍白,头面汗出如珠,鼾声,甚者二便失禁,四肢阙冷,脉虚。

  属于中的轻证,在脏腑之后多有在经络见证,但也有初期即在经络而不子啊脏腑的。一般仅为部分肢体运动不利,或一部分肌肤知觉减退,而见半身不遂或口歪等证。

  治法:取督脉即井穴为主,以开窍熄风。

  处方:水沟,手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

  随证配穴:颊车,合谷。舍强不语:哑门,廉泉,关冲。

  治法:取任脉强壮穴为主,以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神阙。隔盐灸。

  操作:悬灸或者直接灸。

  半身不遂:或左或右,程度轻重不同,不遂肢体,初期弛缓,后期常变为拘紧,以致步态举动不能随意:同时可兼有头晕,语言不利等证。

  治法:取患侧阳经穴为主,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

  (1)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2)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随证配穴:上肢还可以取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可取风市,阴市,悬钟,。

  操作:重灸10---100壮或留针30分钟。

  预防保健:常指针按摩耳穴降压沟,足三里,丰隆,可降血压,健脾除湿,祛痰以防中风。

  注:指针---用手指按压,揉摩体表的穴位以代替针刺的疗效方法。

  本病常与体质虚弱,忧思抑郁或饮食厚味等有关。中医认为此病常因肝阳上亢而引起,或因痰湿内停,上蒙清窍,或气血虚弱,髓海不足等所致。临床上有颈椎病者常见眩晕。

  辩证: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伴自身或外物旋转感,站立则欲倒。若为气血两虚所致,常伴有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心悸,失眠,脉虚而无力。若为肝阳上亢所致者,多见耳鸣,面赤,恶心,腰酸,舌质红,脉弦数。若为痰湿内停所致,兼见胸脘满闷,呕恶痰多,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心悸, ,脉虚弱无力。

  治疗:对于气血两虚者,以培补脾胃为主,以灸为主,常选择下列穴位: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列缺。对肝阳上亢者,以益阴潜阳为主,针刺用泻法,常选择风池、肝俞、肾俞、侠溪等穴。对痰湿内停者,以化痰祛湿、运脾为主,针刺用平补平泻法,选择的主要穴位有丰隆、中脘、内关、解溪、头维。

  操作:悬灸每穴5---10分钟。

  预防保健:灸风池、大椎、列缺、丰隆,可祛风化痰,以防眩晕。

  呕吐常因热邪内蕴,饮食过多以及生冷油腻之物停滞不化,至胃气不能下行,或因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或因脾胃虚弱,痰饮停蓄,运化无力,难以消化水谷,胃气上逆而成。

  1、 热邪内蕴:多食即呕,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脉数,苔黄。

  2、 饮食停滞:多见腕腹胀满或疼痛,呕吐酸腐,嗳气厌食,便秘矢气,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3、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肋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4、 脾胃虚弱:面色萎黄,饮食稍多即吐,喜食甘味,大便微溏,神疲肢软,脉象无力,舌苔薄腻。

  5、 痰饮内停: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

  治疗:取足阴阳经穴为主。寒症多灸,热症疾出针,肝气犯胃,泻足阙阴经穴,补足阳阴经穴,中虚宜补脾。

  处方:中脘,脾俞,足三里,内关,内庭,

  热吐:合谷,金津,玉液

  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

  操作:灸5—30分钟,或加针刺

  预防保健:1、灸内关,中脘,足三里,可温中健胃。2、指针按摩间使,人中,中魁,可预防晕车呕吐。

  急性泄泻多因内伤饮食,外受寒湿,以致传导功能失调,或因夏秋季节感受所引起。慢性多因脾肾阳虚,运化失常而成。

  寒湿:大便清稀,腹痛肠鸣,身寒喜暖,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多沉迟。

  湿热:排泄物黄糜臭,腹痛即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兼有身热,口渴等证。

  脾虚:大便溏薄,脉细无力。

  肾虚:每在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泄泻一次或数次。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寒症用灸,热证用针。

  处方:中脘,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预防保健:常灸中脘,天枢,足三里,可温中散寒,宽肠健胃,预防腹泻。

  遗尿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及少数成年人。主要由于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制约所致。

  辩证:夜间在睡梦中不自觉的排尿,如日久不愈,一般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等证。

  治疗:以任脉经穴和膀胱经背俞穴为主,用灸法。

  处方:天枢,水分,关元,中级,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食欲不振:脾俞,足三里。

  操作:每次取2---3穴,灸10—20分钟,隔日一次。

  预防保健:常指针按摩天枢,水分,足三里,三阴交,可预防遗尿。

  阳痿主要由于遗精,滑精,房事过度等,损伤肾阳,或因惊恐忧虑,心脾及肾气耗伤所引起。

  辩证:阳痿是由于阴茎微弱不能勃起为主证。如肾阳不足,多见面色白,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小便频数,脉多沉细,如兼心脾损伤者,则有心悸胆怯,失眠等证。

  治疗:以补宜肾气为主,针刺用补法,或兼用灸法。

  处方: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天枢。

  心脾亏损:心俞,神门,三阴交。

  常用穴:精宫,外生殖器,睾丸,内分泌。

  操作:每次取2—4穴。留针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或埋针35天,或灸肾俞,命门,百会。

  预防保健:常指针按摩关元,长强,每晚睡前叩齿9次,以补肾固精。

  本证系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或痰阻经络,以致气血不通,经脉失养而发病。

  辩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留泪,口角下留垂,不能皱额、蹙眉、鼓腮、露齿、吹口哨等。部分病人有耳根疼痛者恢复较慢。

  治法:疏风,通络,

  一组:颊门,地仓,瞳子髎,人中,合谷。

  二组:风池,翳风,承浆,四白,外关。

  随证配穴:根据麻痹部位,选择适当的穴位,分组轮换治疗。皱额,皱眉差加攒竹,丝竹空。闭目不全加攒竹,晴明,瞳子髎,鱼腰,丝竹空。耸鼻不能加迎香,鼻唇沟歪斜加人中,示齿不能加巨髎,耳鸣,耳聋加听会。口眼腘动加太冲,乳突部疼痛加完骨。

  操作:留针静止术,各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一次,五次以疗程,病程长者,加灸。

  预防保健:常指针点穴按摩风池,翳风,人中。

  外伤性截瘫是由于脊柱骨折,致脊髓或马尾神经受损所造成。中医理论认为外伤截瘫是督脉损伤所致,《难经》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由此可见督脉、脊髓、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辩证:督脉循行贯脊,总管人身之阳气,与脊髓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脊柱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后,督脉之阳气亦损伤,经气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能濡养筋骨肌肉,以致肢体麻木,痿软不用。

  治法:疏通督脉,调和气血,提高体质

  处方:疏通督脉取断面九针穴:调理二便取八髎、天枢、气海、中极、三阴交;上肢瘫痪取风池、肩髎、曲池、支沟、合谷;下肢截瘫取髀关、伏兔、梁丘、风市、阳陵泉、悬钟、殷门、解溪、申脉、照海;增进食欲取间使、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操作:脊髓损伤以补为主,用轻刺激。马尾损伤行平补平泻,用中等刺激。应注意感传,背部穴位向下传为佳;腹部天枢穴应传至腹股沟;中极气海应传至阴部,有放射感,二便功能改善疗效显著。患者可每日上午扎针,下午功能锻炼,并做一套截瘫操。

  癫证多由情志抑郁,气滞痰凝,狂证多由忿怒气郁,化火生痰,或胃热过盛,浊气不降,腑热郁结,扰乱心神所引起,均为精神失常的疾患。

  辩证:癫证发病缓慢,初起先有精神苦闷,神志呆滞,继则言语错乱,苦笑无常,或终日不语,喜静多睡,不思饮食,舌苔薄或微厚、脉弦细。

  狂证发病较为急速,病前亦常见烦躁易怒,少食少睡,继而狂噪好动,高声叫骂,弃衣奔走,终日不眠,甚至毁物打人,舌苔黄腻,脉多弦滑而数。

  治疗:癫证宜开郁、化痰、安神。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狂证以清心、泻热、醒脑为主。针刺用泻法。

  癫证: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

  狂证:水沟、少商、隐白、风府、大陵、曲池、丰隆。

  常采用电针治疗癫狂,选穴为水沟、百会、大椎、风府。每次选两个穴位,通以电流5—2-分钟。

  预防保健:1、癫证:灸百会、四神聪;针风府、身柱、期门,可预防发作。2、狂证:针强间、翳风,可安神镇静。

  该病多因气血虚弱,突受惊恐,心失所主;或因贪睡内动,心气不宁;或因心阳不振,水饮上逆而致。心悸时发时停者,病情轻,病情较重者,表现为心胸跳动,不能自主,无休止时,则为怔仲。

  辩证:气血不足者,兼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夜寐不宁,头晕目眩,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搏细无力。痰火内动者,兼见烦躁不宁,恍惚多梦,苔黄脉滑数。水饮内停,咳吐痰涎,胸腕痞满,精神倦怠苍白,脉弦滑。

  治法:以手少阴,厥阴经为主,辅以背俞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阳虚者可施灸法。

  处方:神门、心俞、巨阙、内关。

  随证配穴:气血不足用隔俞、脾俞、足三里。痰火内动取尺泽、内关、丰隆;水饮内停选取脾俞、胃俞、三焦俞。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拿内关、神门、郄门。可养血安神、宁心镇静。

  咳嗽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多因感冒风寒或风湿,内遏于肺,使肺气失宣所致;内伤多因肺燥阴虚,失于清肃功脾阳不振、湿盛生痰而引起。

  风寒:恶寒有热,头痛、鼻塞、咳嗽不畅、苔薄白、脉浮。

  风热:有热、口渴、不恶寒、咳嗽痰黄稠、苔黄、脉浮而数。

  痰湿侵肺:咳嗽粘痰、胸腕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肝火烁肺:咳嗽胸肋引痛,气逆而稠,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象弦数。

  治法:取手太阴、手阳阴经穴为主。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

  处方:肺俞、列缺、合谷。

  随证配穴:咽喉肿痛取少商、尺泽;有热取大椎、外关。见寒可加拔罐,或灸。

  治法: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或加灸。

  处方:肺俞、太渊、章门、太白、足三里、丰隆。

  治法: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

  处方: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操作:每日或隔日一次,留针30—60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拿风池、太渊、尺泽。可祛风润肺。

  哮喘可分为虚实两种,实喘由于外手风寒,或痰热侵扰,至肺失其肃降功能;虚喘由肺气虚弱,或肾元不足,不能纳气所致。

  风寒:喘咳痰稀,气急,多兼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证,苔白,脉浮。

  痰热:呼吸急促,声高气粗,胸闷,痰稠多黄,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肺虚:呼吸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易汗,脉虚弱等证。

  肾虚:动则喘作,气短不续,形寒肢冷,脉沉细无力等证。

  1、 实证: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兼取足阳阴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肺俞、尺泽、膏肓。

  随证配穴:风寒配风门,痰热配丰隆、足三里。喘甚配天突、定喘。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酌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气海,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操作:每次选2—3穴,重灸或选压痛点针刺,留针30—60分钟,10—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天。

  预防保健:灸风门、肺俞、膏肓、气海,可祛风散寒,补气宁肺。

  本证多因膀胱湿热停滞,以致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有因外伤或下腹部手术,致经气受损而成;亦有因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而尿不能排除者。

  此证根据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1、 肾阳不足:小便滴沥不爽,排除无力,面色苍白,神气怯弱,腰膝冷而乏力,舌质淡,脉细而尺弱。

  2、 膀胱积热:小便热量少或尿闭,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根部苔黄,脉数或细数。

  3、 经气受损:小便滴沥不畅通,或鼻塞不通,小腹极度胀满作痛,脉细数,舌有瘀点。

  治法: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毫针刺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中。

  操作:静止术30分钟。

  治法:取太阴经穴,毫针刺用泻法,不灸。

  处方: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操作:震动术30分钟。

  治法:以调膀胱气机为主,针灸酌情选取用。

  处方:中极、三阴交、血海。

  操作:间隙术30分钟。

  预防保健:常针水分、天枢、太溪、足三里。可养阴补肾,健胃运脾,行水防闭。

  风疹是由内积血热,外受风邪,搏于肌表所致;或食异味等,肠胃郁热而引起。

  辩证:风疹发作迅速。瘙痒异常,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疹块,或兼有腹痛,便秘,脉多浮数。急性者消退亦快,慢性者常反复发生。

  治法:去手阳阴、足太阴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

  处方:风池、曲池、合谷、血海、委中、隔俞、天井、风门、肺俞。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拿风池、曲池、血海,可养血祛风。

  扭伤多因用力是体位不当,或运动过度,不慎跌扑,猛力牵拉以及过度旋转等原因引起筋经、关节、络脉损伤,以致经气运行受阻气血壅滞局部而成。

  扭伤的局部酸胀疼痛,或轻微红肿,活动受限,重则不能转动,损伤部位常发生在肩、肘、腕、腰、膝、踝等处。

  循经取穴,新伤用针,陈伤重灸。

  肩部:肩俞、肩髎、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

  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

  膝部:梁丘、膝眼、阳关

  踝部:解溪、昆仑、丘墟

  捻转中强刺激,留针10—30分钟,每日一次,或灸大杼、承山。此法适用各部急性扭伤,有明显止痛效果。

  预防保健:常指针按摩合谷、支沟、悬钟、太冲,并加强锻炼。

  注:指针---用手指按压,揉摩体表的穴位以代替针刺的疗效方法。

  本病是因外感时行温热,更挟痰火积热,郁滞少阳,少阳经脉失于疏泄。

  辩证:本病初起时恶寒发热,腮部红肿疼痛,病发以侧或两侧热重时口干,便秘,小便黄,舌苔腻,脉浮数。

  治法:取手少阳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

  处方:翳风、风池、关冲、外关、颊车、合谷。

  预防保健:流行季节针刺颊车、合谷,每日两次。

  本病多由进食厚腻生冷,以及暴饮暴食等原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转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

  辩证:急性者初起恶寒发热,欲噪欲吐,腹痛拒按,用手按或咳嗽、喷嚏时痛势更重,右腿屈而不伸,腹痛最后局限于右下腹痛,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弦数等。

  治法:取手足阳阴经穴位主,针刺用泻法,留针20—40分钟,一般每日针刺1—2次,重症可每隔四小时针刺一次。

  处方:足三里、兰尾、曲池、天枢、上巨墟。

  操作:间歇捻针,留针2—3小时。

  预防保健:常节制饮食,饭后推拿中脘、天枢、足三里。并保持大便通畅。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原因较多,肝肾皆虚,淤血阻络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与外伤、内服激素,酒精中毒等外因有关。致使经络不通,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影响了股骨头正常生长,最终造成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期治愈率高,III期治愈率低。因此,早期治疗很重要。

  症状: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分为三期(三型);

  血痰淤阻型(I期):关节疼痛,轻度跛行,病程较短,舌体稍胖,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X片见股骨头持重区有弧形透明带,即新月证。

  血瘀肾虚型(II期):病程较长,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明显,要冷肢寒,舌质暗或有瘀点,脉沉细。X片见股骨头外型尚完整,关节间隙正常,骨质密度增高,周围可见点、片状密度减低区,其至囊性改变。

  阴阳两虚型(III期)病程缠绵日久,以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疼痛不甚,兼有肾阴阳两虚症状。

  X片变现为股骨头扁平塌陷,甚或出现半脱位。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止痛,活血通络。

  取肾俞、环跳、风市、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

  操作:以深针强刺激,多用透穴,得气即止。II期者可加灸,III期者可灸肾俞、三阴交。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案环跳,阳陵泉,悬钟。可活血通络。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丹,本病多由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受火热时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

  针状:初起串阅再现刺痛,局部皮肤潮红,伴轻度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皮疹呈簇集状水疱,中间夹以血疱或脓疱,排列如带状。皮疹多数发生在单侧,常见于肋间,次为头面部。疱疹2—3周后渐见干燥,好转。

  疗法:循经远取为主,辅以局部取穴,针刺用泻法。

  处方:(1)曲池、合谷、支沟,

  (2)照海、三阴交、太冲,

  操作:上述两组穴位可交替选用,进针后采用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局部沿疱疹分布多针斜刺。发于面部者,按部选取临近穴位,施捻转泻法。

  预防保健:常针血海、三阴交、支沟。可凉血解毒。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病症之一,近年来,由于CT普遍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因而诶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CT诊断可分为三型;后侧突出(神经根受压为主);中央型(硬膜囊或脊髓受压为主);混合型(后侧突出于中央型并有,且有2个以上椎间盘受损者)。

  治法:针灸通经,推拿通络,牵引适量。

  处方: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八髎、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阴陵泉、杨林泉、悬钟、阿是等。

  操作:先针腰阳关,以壮督脉之阳,次针阳陵泉、悬钟、阿是等,以转少阳筋骨之枢机,再针灸足太阳膀胱经本腧穴,以补太阳之阳气。共达壮阳,补气通经之功,再加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妇儿科病症

  月经不调可分为下述几类:

  1、 经行先期:此症多由忧思郁结,久郁化火,或热蕴胞宫,以致血热妄行而经期超前。

  2、 经行后期:每因寒邪留滞胞宫,或阴虚血衰,影响冲任,经血不能应期来潮。

  3、 经行错乱:常因生育过多,房事劳倦,或者长期患有失血疾病,或脾胃虚弱等,损及肝肾,以致冲任失职,均可导致经行错乱而不定期。

  1、 经早:月经先期而至,甚至经行一月两次,经色鲜红或紫,伴烦热、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

  2、 经迟:月经期推迟,经色淡晦、畏寒喜热、舌淡润、脉迟或细。

  3、 经乱:经来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或紫或淡,体质虚弱,面色萎黄,脉象细涩,舌淡。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经早宜针不灸,用平补平泻法。经迟、经乱,针灸并用。

  处方:气海、三阴交、天枢、隐白、归来。经乱:肾俞、交信、脾俞、足三里。

  操作:每次取2—4穴,留针30分钟,也可用耳穴埋针。

  预防保健:常用指针按摩天枢、气海、隐白、内庭、血海,可理气健腹,养血调经。

  痛经一般分虚实两类,实痛多因忧思,郁怒火经期受寒冷,以致经穴凝胞宫,虚痛多因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所引起。

  1、 实证:多在镜前即开始少腹疼痛,痛的部位多固定不移,痛势剧烈,拒按,甚则牵引腰腿作痛,经来后痛渐减,经行不畅,色黑紫挟有淤块,脉弦。

  2、 虚证:多在行经末期或经后少腹痛,痛势绵绵不休,得温暖与手按即解,经色淡而少。甚者见形寒怕冷,心悸,头晕,脉迟。

  1、 实证: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

  处方:中极,次髎,地机,天枢。

  2、 虚证: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阴经穴,针刺用补发,并灸。

  处方:天枢、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大赫。

  操作:每次取2—4穴,行补法,留针15—20分钟。

  预防保健:经前一周,指针推拿,或灸天枢、阴交、血海、足三里、支沟,可理气健腹,养阴调血,交通阴阳,痛经防淤。

  闭经主要可分为血滞和血两类。血滞闭经,多因忧思郁结或行经受寒,以致经血郁滞不行;血枯闭经,多因久病体弱,肝、脾、肾三经亏损,或生育过多,大量失血后无血可行等所引起。

  血滞:月经突然停止,少腹胀痛,拒按,或有痞块,脉沉弦。

  血枯:经期后延,经量逐步减少以致闭止,多有面色萎黄,皮肤干燥,精神不振,食少,便糖,苔白,脉搏无力。

  血枯经闭:取任脉经穴及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

  血滞经闭:取任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一般不灸。

  处方:中极、合谷、血海、三阴交、行间。

  操作:留针静止术30分钟。

  预防保健:常针灸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补肾,和血通经。

  崩漏常由思虑伤脾,操劳过度;或郁怒伤肝,致脾失其统血之职;或受寒、热邪气内伤胞宫,冲任失调引起。

  辩证:崩漏辩证是依据血量多少,浓稀度,血气气味,并审辩脉象,舌苔和全身症状,以判断其寒热虚实。

  1、 实热:崩漏始起,血量多,色紫红,气味臭,血浓稠夹有淤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 阴虚:血色鲜红,兼有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午后潮热,舌红无苔,脉象细数无力。

  3、 气虚:病久漏下,血色淡或晦暗,少腹冷痛,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胃纳减少,舌苔白滑,脉象迟细。

  4、 虚脱:漏久不止,突然崩血过多,出现晕厥,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呼吸急促,四肢厥逆,脉微弱。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实热针用泻法,不灸;虚寒针用补法,多灸。

  处方:天枢,关元,三阴交,隐白。

  实热:血海,水泉。

  阴虚:内关,太溪。

  气虚:脾俞,足三里。

  虚脱:百会,气海。

  操作: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

  预防保健:1、常指针按摩百会、膻中、天枢,可补气止血。2、睡前灸神阙、血海,可补气养阴止血。

  带下是指在非经期间,从阴道流出稠黏液体,绵绵不断的称之为带下。此证多因气血虚弱或湿热下注,致冲任失调,带脉之气不固而成。

  辩证:带下可分为湿热和寒湿两类。

  1、 湿热:新病带下,粘腻色黄,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象濡数,舌苔黄腻;或舌质兼红,口苦咽干,烦热,心悸失眠,发燥易怒,脉象弦数,苔黄。

  2、 寒湿:久病带下,稀薄色白,气腥,伴腰重酸痛,头晕神倦,肢体倦乏,食欲不振,脉象迟濡或沉迟,舌苔白滑。

  治法:取任脉、带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湿热,针刺用泻法,不灸;寒湿,针用平补平泻法,多灸。

  处方:天枢、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

  湿热:行间、阴陵泉、足三里、丰隆。

  寒湿:关元、足三里。

  选穴:命门、神阙、中极、隐白、三阴交。

  方法:艾条每穴灸5分钟,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于虚寒带下。

  预防保健:1、带下色黄者针刺:天枢足三里、丰隆、蠡沟,以清热解毒。2、带下色白者灸天枢、中脘、气海,以补气之带。

  正常胎位中,绝大多数为枕前位。如果在妊娠30周后发现枕后位、横位、臀位等胎位异常,称之胎位不正。常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弛的孕妇。

  治疗:取穴:至阴、足临泣。

  操作:病人仰卧床上,放松裤带,双足垫以软物,先灸至阴,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如两周胎位不正,可改灸足临泣,灸法同上。

  乳少食因产妇体质薄弱,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临产失血过多,以致气血不足,不能生化乳汁;亦因忧虑紧张,以致气机失常,经络运行受阻而乳汁不行者。

  辩证:乳少可分为虚证和实证。

  1、 虚证:乳汁不足,甚至全无,乳房不胀,兼见面色苍白,气短便糖,舌淡,脉细。

  2、 实证:乳汁不行乳房胀痛,或情志不畅,胸闷便结,小便短赤。

  治疗:取阳阴经穴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可灸;实证针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乳根、膻中、内关。

  随证配穴:实证加期门;虚证加脾俞、足三里。

  艾条灸:膻中、乳根。

  操作:艾条灸10—20分钟,每日二次。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拿膻中、乳根、期门、天井。可理气开胸,和胃丰乳。

  小儿惊风分急慢两种。急惊风,多由急性热性病所引起;慢惊风,多由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所致。

  1、 急惊风:高热昏厥,两目上视,口噤不开,痰涎壅盛,手足抽搐,角弓反张,面现青紫色,脉弦数。

  2、 慢惊风:形体消瘦,面色白,神疲,昏睡露睛,时而抽搐,四肢清冷,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脉沉弱无力。

  1、 急惊:取督脉和手阳阴经穴为主,辅以足厥阴经穴,毫针浅刺,疾出不留,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处方:水沟,印堂,十宣,合谷,太冲,

  壮热:大椎、曲池、支沟、液门。

  痰多:列缺、丰隆。口噤:颊车、合谷。

  2、 慢惊风:取任脉、足阳阴为主。以不益脾胃。针灸并用。

  处方:中脘、关元、足三里、章门、印堂。

  操作:留针静止术30分钟。

  预防保健:1、急惊风:针液门、关元、天井、三阴交。可养阴清热熄风。2、慢惊风:灸百会、中脘、神阙、足三里,可补气安神风风。

  此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如幼儿,起病常因饮食不节,断奶过早,疾后失调,药物攻伐太过,以及虫积等,使脾胃功能受损,津液耗尽,不能消磨水谷,久之积滞化热,迁延成为疳积。

  发病缓慢,初起身微发热,或午后潮热,喜食香甘酸味等物,口干腹膨,便泻秽臭,尿如米泔,烦躁啼哭,不思饮食。继则积内停肚大明显,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肌肤甲错,毛发稀疏。久延则见神倦肢软,面色白等虚败征象,舌绛苔黄腻,脉象细数或虚弱。

  治法:取足太阴、阳阴经穴为主。毫针浅刺不留针,可灸。

  处方:下腕、足三里、四缝、商丘。

  预防保健:常保持清洁卫生,节制乳食。食后推拿中脘、脾俞、胃俞。可和中健体。亦可配合刺四缝,可解毒驱虫。

  小儿麻痹后遗症常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本病是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有温热之邪侵犯肺胃,浸淫经脉,邪热耗伤肺胃阴腋,久则病及肝肾,引起肝肾阴血不足,以致经脉、肌肉失养,微弱、弛缓。肢体瘫痪以下肢多见,或现单瘫,单身瘫痪。亦有腹肌、肋间肌、膈肌瘫痪者。瘫痪的肢体在急尾症状消失后1—2周开始恢复,6月以内恢复较为明显,过后则恢复缓慢。遗留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证。

  治法:以手足阳阴经穴为主,辅以病部取穴,根据病情采用泻法和补法。

  1、 下肢瘫痪:肾俞、环跳、殷门、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抬腿困难:髀关、健膝。

  膝屈曲:阴市、健膝。

  膝反曲:承扶、委中、承山。

  内翻足:照海、昆仑、丘墟、悬钟。

  外翻足:申脉、阳陵泉、三阴交、太溪。

  臑俞、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

  举臂困难:天宗、臂髎。

  伸屈是无力:肱中、曲池、 内关、外关。

  手内外旋:阳池、阳溪、后溪、四渎、少海。

  腕下垂:外关、四渎。

  腹肌瘫痪:夹脊、梁门、天枢、带脉。

  预防保健:流行季节,可用指针推拿:风池、翳风、足三里,以健脾和中,祛风解毒。

  本证多因外感受风热,侵袭目窍;或因肝胆火盛,循经上扰,以致经脉闭阻,血壅气滞而发生。

  辩证:可见目赤肿痛,灼热怕光,流泪多,风热者常有头痛,发热,脉浮数;肝胆火旺者常有口苦,烦热,大便秘结,脉弦。

  治法:取手阳明、足厥阴肝经为主,针刺用泻法。

  处方:攒竹、合谷、太冲、晴明、太阳。

  风热:少商、上星。肝胆火盛:风池、侠溪。

  操作:留针20分钟,间歇运针。也可在耳尖或耳后,点刺出血。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拿风池、攒竹、太阳、瞳子髎,可祛风明目。

  本病多因脾胃薀热,或心火上炎,又复外感受风寒,积热与外风相搏,气血瘀阻,火热结聚,以致眼睑红肿,化脓。

  1、 挑治:在两胛见探寻红色疹点。采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用棉球檫去,可反复挤3—5次。便可用针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

  2、 耳针:选穴:眼、肝、脾、耳尖。

  操作:间歇运针,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

  预防保健:指针推拿风池、瞳子髎、翳风、迎香,可祛风通络,开窍美目。

  本证是由于肝肾不足,精血耗损,心营不足,神气亏虚,脾失健运,精微不化,七情郁结,气滞血瘀,玄府闭阻,以及头眼部处伤等所致。

  辩证:视力逐渐减退,初起视瞻昏渺或视物有异色,视物变形。日久视力更加模糊,以致仅存光感或完全失明。

  治法:主要取肝肾胆经穴位,针刺用补法,可加灸。

  处方:晴明、瞳子髎、风池、合谷、复溜、三阴交、太冲、光明。

  随证配穴:目赤流泪:四白。脾胃虚弱:足三里。眼干痛:照海、曲泉。眼底出血:内关、曲泉、肺俞。

  操作:留针静止术1—2小时。

  预防保健:1、常灼灸足三里,可开窍明目。2、指针推拿风池、晴明、太冲,可养肝熄风,开窍明目。

  本证的产生和内因、外应有关。

  1、 内因:多由恼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山阳经气闭阻,或因肾虚气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

  2、 外因:由于风邪侵袭,壅遏清窍。或有突然爆响震伤耳窍引起者。

  实证:耳鸣声不止按之不减。耳聋系骤然致聋。

  上列二症,多兼见头胀痛,鼻塞,口苦,肋痛苔腻,脉滑数等。

  虚证:耳鸣时作时止,过劳加剧,按之鸣声稍减,耳聋是渐次增加重。

  上列二症,多兼头晕眼花,腰脊酸痛,神倦,脉细数。

  治法:取手足少阴经穴为主,实证针用泻法,虚证兼取足少阴经穴,针用补法,并可用小艾柱灸患部腧穴。

  处方:翳风、听会、侠溪、中渚、外关、风池。

  随证配穴:肝胆火旺:太冲、丘墟。外感风邪:外关、合谷。肾虚:肾俞、关元。

  操作:每次取2—3穴,留针30分钟,间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预防保健:常指针推拿风池、翳风、耳门、中渚,可和解少阳,开窍聪耳。

  鼻为肺之外窍,因此鼻渊的发生于肺经受邪有关,其急者,每因风寒袭肺,薀而化热,或感受风寒,乃至肺气失宣,客邪上于清窍而致鼻塞流涕,或胆经湿热上迫,壅于鼻窍所致。

  辩证:鼻塞不闻香臭,时流黄腥鼻涕,兼有咳嗽,头额隐痛昏重,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取手太阴。阳阴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鼻通、印堂、风池。

  操作:取2—3穴,间歇捻针,留针20—30分钟,会埋针一周,10—15次为一疗程。

  预防保健:每天起床后推拿风池、迎香、翳风,可祛风通窍。

  1、灼灸的补泻法:将点燃的艾绒放在穴位上,病人感到灼热时,即快速灭去其火为泻;当穴位皮肤感到灼热时,勿吹其火,让其自灭为补。

  2、悬灸的补泻发:将艾条悬于穴位上,对准穴位,勿左右上下移动,有良好的经络感传,为平补平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尾综合症康复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