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全都开放,没打一个月能打两次疫苗吗的人,现在如果的了新冠,会和专家说的一样吗,病毒能力减弱了?

新冠疫苗,你打了吗?预约了吗?
3月29日,卫健委发布《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全社会接种新冠疫苗正式启动!咱们心心念念的新冠疫苗,它终于来了!
截至4月5日,据卫健委官方披露——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4280.2万剂次。按人均接种2剂,当前咱们14亿人口的疫苗接种率仅有5%左右。
新冠疫苗安全吗?要必要打吗?怎么预约?哪些人不能打?今天保鱼君不科普保险,科普新冠疫苗:
  • 5种新冠疫苗,怎么选?
1. 5种新冠疫苗,怎么选?
目前,我们一共有5款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使用,他们有什么区别?打哪个更好?
根据官方披露的资料,我整理了每款疫苗的特点及接种要求:
虽然是5家企业研制的5款疫苗,但从技术上分,可以分成三类:
灭活疫苗——需要接种2剂;
腺病毒载体疫苗——需要接种1剂;
重组亚单位疫苗——需要接种3剂。
3类疫苗在研发生产、接种剂次上都各有不同:比如灭活疫苗——有稳定、易于保存、方便运输的特点;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和生产成本低;重组亚单位疫苗——生产过程无活病毒参与,安全、容易大规模生产。
在实际运用中会根据不同疫苗的不同特性来做接种安排,而不管选择哪一种疫苗,在安全性和保护效力上都是达标的。
“目前国内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都是经过药监部门审查批准的,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有一定数据做支撑的,可以放心接种。”——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
  • 打一针和打两针怎么选?

这3类疫苗里,重组亚单位疫苗是作为紧急使用的,所以接种大部分还是使用灭活疫苗(2针)和腺病毒载体疫苗(1针)。
如果你有临时或者紧急任务需要前往疫区,时间上等不了,那么可以选择注射单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或者你无法确保能按时接种第二剂,那么也可以选择单针。
不过单针疫苗的“保护效力”会比两针的差一点儿。前者诱导的免疫反应强度弱于后者,预防前期病毒没问题,如果后期病毒突变,保护效力大多会下降。
所以,更建议接种两针疫苗。
但实际上呢,疫苗都是统一采购的,到具体的接种点可能只有一种疫苗,不太有选择的空间。
不过,以杭州为例,据已接种的朋友反映,基本都是接种的两针,所以也不用担心啦。
2. 还在纠结打不打新冠疫苗?
不少朋友都还在纠结,新冠疫苗会不会有风险?有必要打吗?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接种已经超过1.4亿剂次,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所以,不必担心新冠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局部反应如局部疼痛、红肿、硬结等,全身反应如头痛、乏力、发热(主要为低热)。
出现这些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一般2-3天会自行缓解。
目前国内防疫措施比较好,总体很安全,让大家觉得“反正感染风险很低、打不打是不是无所谓?”估计很多人都在观望、纠结。
目前国内虽然暂时安全,但一旦放开就非常危险。我们本身对新冠病毒没有免疫力、是易感的,免疫力差的人群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国药北京公司的灭活疫苗,其疫苗保护力是79.34%,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保护效力不是100%,但至少能增强免疫力,不至于发展成重症和死亡。
  • 形成群体免疫,至少需要接种9.8亿人:

疫苗达到一定的接种率,就可以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传播。
新冠疫苗需要多少人接种才能形成群体免疫目前还没有定论,参考其他疾病:消灭天花,群体免疫需要达到85%左右;阻断传染性更强的麻疹,需要95%的人群有免疫力。
阻断新冠,如果以70%群体免疫计算,咱们国家14亿人口至少需要接种9.8亿人。因此,毫不夸张的说,群体免疫,人人有责。
而且只有形成群体免疫,才能保护免疫力比较差的人群,比如疾病人群、老年人群、以及18岁以下暂时无法接种的孩子们。
  • 免费福利,疫苗是最好的"新冠保险":

此前国家医保局公布过一个数据,截至2020年3月15日,全国新冠肺炎治疗涉及总费用10.4亿元,人均治疗费用1.7万元。
新冠治疗费用国家兜底了,现在疫苗费用也是国家兜底,全民免费接种。国家为了战胜疫情,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买一份能保障新冠病毒的保险,还要几百块钱。尽管咱们是个保险公众号,但这一次我想说,最好的新冠保险就是疫苗!
但是注意,这些人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
1)疫苗过敏者:对疫苗或疫苗成分过敏者,或既往发生过疫苗过敏反应者;
2)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
3)慢性疾病患者:未能良好控制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这两种状态的慢性病患者不建议接种;
4)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 (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脱髓鞘疾病等);
5)妊娠期妇女:不建议孕期内接种;
6)18岁以下人群:18岁以下人群暂未开放疫苗接种,还有待测试,等可以接种后再接种。
3. 疫苗接种核心问题汇总
1、接种疫苗后,还要戴口罩吗?
对于个人来说,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不是100%;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口罩还是要戴。什么时候能摘掉口罩,要看疫苗的人群覆盖率、国内外疾病的形势变化。
但引用张文宏的话,如果大家都积极接种疫苗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深深期待一下明年春天……
2、疫苗的保护期只有半年?
新冠疫苗从研发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目前中国的数据只有半年,证明疫苗至少半年内有效,而不是只有半年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会继续更新。
3、老年人可以接种吗?
虽然目前尚缺乏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数据,但根据前期的临床试验,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官方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
4、女性特殊时期可以接种吗?
生理期:女性生理期可以正常接种,不受影响;
孕期:不建议接种,但如果是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也不用因此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
哺乳期:建议对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哺乳期女性(如医务人员等)接种疫苗。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5、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什么时候可以接种疫苗?
目前国内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究目标是6月龄及以上的人群都可以接种,这个目标很可能会分步达到。我国对于18岁以下年龄组的三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如果临床试验证明疫苗安全有效并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后,就有更多人可以接种了。
6、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
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疫苗对该人群(例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艾滋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该类人群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及保护效果可能会降低。
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根据既往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特点,建议接种;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无既往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风险未知。
结论:免疫受损人群可以接种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
7、新冠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新冠病毒疫苗是新疫苗,不建议与其他疫苗(包括HPV疫苗)同时接种。但并不是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就不能接种其他疫苗了,只是建议新冠病毒疫苗和其他疫苗间隔两周以上接种。
但如果需要紧急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免疫球蛋白时,可不考虑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
其实接不接种新冠疫苗不简单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份社会责任。国家为抗击疫情真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咱们普通人就通过积极配合接种疫苗的方式出一份力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新冠已经流行了近3年,关于后遗症已经出现了足够多的报道和论文供我们参考:“犯困、味觉失灵、嗅觉失灵、咳嗽、血栓、脱发、阳痿」……“

新冠最尖锐的几个后遗症让大家明白感染新冠并不只是不到重症就没关系,病好了就万事大吉的事情。新冠治愈是开盲盒,治愈后个体情况还是开盲盒。大家都要注意防护呀~

一、新冠后遗症:“长新冠”症状、原因等已知的几个关键问题
新冠疫情进入第四年,痊愈患者和重复感染病例随时间推移增多,最新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亚型株BA.1、BA.2相继主导全球疫情,传染性更强,但在疫苗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强、药物和疗法跟进等几方面因素作用下,重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同时,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冠长期症状,或称“长新冠”,包括成年和未成年患者。

新冠病毒仅在2019年底才出现,2020年初开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长期数据研究,现有定义也只能基于小范围样本和较短的随访观察。

新冠长期症状是否会消失,患者是否会痊愈,后遗症最长可以持续多久,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2021年8月发文称,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最新数据:10月19日,据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RCI)报道,加拿大统计局17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发现,与新冠疫情早期阶段相比,自去年年底新冠奥密克戎变体进入加拿大以来,长新冠患者比例减少了许多;医学专家们表示,接种疫苗可能是过去一年里长新冠患者减少的一个关键原因。而早前世界卫生组织也有说明,变种病毒的整体而言症状较轻,导致住院重症或死亡的病例明显少于之前,这其中不能排除全球疫苗接种普及和自然免疫产生抗体的因素。

话虽如此,即使是病症较轻的新冠患者在康复中也出现不少长新冠的症状。据《卫报》报道,世卫组织估计,约有10%到20%的确诊者在痊愈后,仍有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等长期症状;女性更容易有“长新冠”症状。有研究指出,仅在欧洲,经历“长新冠”症状的人就多达1700万。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新冠”让很多人无法“过上充实、正常的生活”。
同样,香港中文大学在今年7月展开为期3个月的相关研究,招募接近7,000名新冠康复者作网上问卷调查,年龄介乎1岁至102岁。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七成人体内已无残余病毒,但有持续长新冠情况,而曾出现过长新冠症状的人达九成!

BBC中文整理与新冠长期症状相关的几个问题。

世卫组织在官方声明中称,新冠长期症状,就是新冠后遗症。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10月公布的临床定义,这种症状通常发生在已确诊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后3个月内出现、持续至少 2 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

“长期”的时间跨度目前没有统一标准。英国一项研究称将跟踪25年。从最初发现新冠病毒距今只有两年多,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相关数据积累。

根据英国医务人员的指南,持续超过 12 周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症状,应该属于“长新冠”。这些症状可能包括:
  • 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脑雾")

各人症状、严重程度和病历因人而异。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疲劳。

其他症状还包括:肌肉疼痛、听力和视力问题、头痛、味觉和嗅觉失灵以及心脏、肺、肾脏和肠道损害、腹泻,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思维涣散、神思恍惚。

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肺部

新冠病毒出现时间不长,大部分长期症状的研究也在早期阶段。其中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会影响大脑,感染后会出现轻微的体积缩小,另一项研究发现有新冠长期症状的患者肺部出现异常。

但是,必须指出,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是否具永久性,目前不得而知。

长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而另一些人可能会感觉很困难。

英国全民医疗保健系统NHS官方网站告诉公众,出现长期症状的可能性与急性感染时的病情及症状温和或严重程度没有显而易见的关联,轻症患者也可能出现长期症状。

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长新冠”?

目前没有划一的标准。对疑似患者首先会检查其他问题,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和缺铁,然后再确认是否“长新冠”。将来可能会通过验血诊断。

现在也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长新冠”。

一种假设是最初的感染使一些人的免疫系统超常运转,不仅攻击病毒,也损害了自身器官。

部分症状或许可以归咎于病毒入侵并对人体细胞造成了破坏,如嗅觉和味觉丧失;对血管的损害可能会导致心脏问题。

重症患者更容易得“长新冠”吗?

未必如此。在都柏林进行的一项研究中,50%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10 周仍感疲乏,三分之一的患者身体抱恙无法恢复工作。

至关重要的是,医生发现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疲劳症状之间没有联系。而极度疲劳只是长期新冠症状的症状之一。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克里斯·布莱特林(Chris Brightling)教授也是PHOSP-Covid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该项目正追踪患者的康复情况。他认为由于肺部受损,患肺炎的人可能会有更多健康问题。

结果显示近两个月后,有87%的人至少有一种症状,而一半以上的人仍感到疲劳。

研究发现「长新冠」四大危险因子

一项最新公开的研究发现,有四种因素会让染疫者比较容易出现「长新冠」,其中包括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纽约时报》报导,这项发表在科学期刊《细胞》(Cell)的研究汇整了50多位研究人员提供的数据,他们共追踪390名Covid-19患者。「长新冠」症状与一般染疫症状不同,会持续数月,常见症状包括记忆流失、肠胃道疾病、疲倦、丧失嗅觉、久咳不愈、呼吸急促等。
这项研究追踪的患者中,约37%在染疫后出现三种以上的长新冠症状、24%出现一至两种症状、39%则没有长新冠症状
研究提出四种增加「长新冠」风险的因素,包括:
1. 原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研究人员警告,除了糖尿病外,可能还有其他疾病也是增加长新冠风险的因子。
2. 染疫时病毒量高。研究人员发现,染疫初期血液中病毒量高的患者,出现长新冠的风险也比较高。
3. 曾感染第四型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Barr病毒,又称EB病毒)。感染EB病毒后可能引发单核球增多症,但也常只是潜伏在人体内。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曾指出,EB病毒是人类感染Covid-19后会重新启动的最常见病毒之一,也会提高长新冠的风险。
4. 特定的自体抗体(autoantibodies)过多。自体抗体是由人类免疫系统自行产生,会攻击自身的组织或器官。一名患者体内若大量存在某些自体抗体,可能表示对抗Covid-19的抗体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也发现,女性若出现长新冠,较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心脏病患者若出现长新冠,则较可能丧失嗅觉与味觉。虽然目前尚无治疗长新冠的疗法,不过这项研究指出,若能在患者染疫之初就投予抗病毒药物,解决患者体内病毒过量的问题,或可降低染疫患者出现长新冠的风险。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还需更多研究才能确认这项结果。

孩子们会不会患“长新冠”?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感染新冠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患“长新冠”的可能性也相应较小,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尽管绝大多数儿童新冠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恢复得很快,但有迹象表明,新冠长期症状儿童的比例可能在上升,并有迹象表明,病毒会给曾经健康的青少年带来长期的影响。

治疗过新冠长期症状的儿科医生认为,真正的发病率在 10% 左右。

儿童出现长期症状的原因仍然是一个谜。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的器官可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损害。病毒可以侵入心脏或胰腺,造成心包炎或胰腺炎,导致特定器官发炎,也可能会导致呼吸问题和其他长期并发症,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科学家最近公布了该疾病的首个标准化定义——这些症状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心理或社会活动,并在首次确诊后持续至少12周。希望这将使研究人员更容易研究疾病的过程和各种结果,并准确了解有多少儿童受其影响。

去年9月,伦敦大学学院和英国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22年1月至3月对 3065 名 11-17 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这些人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在核酸检测呈阳性 15 周后,2%至14%的青少年仍然感到疲劳、呼吸短促和持续头痛,这一比例高于病毒检测呈阴性的对照组。大约在同一时间,以色列卫生部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1.2% 的儿童报告了一些长期新冠的症状,其中 1.8-4.6% 的儿童在 6 个月后仍有症状。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最新数据,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自我报告的冠状病毒长期症状的人数从2021年10月的 7.7 万人增加到 2022 年 1 月的 11.9 万人。

目前很难统计全球“长新冠”患者具体人数,但世卫组织估计大约 10-20% 的急性新冠感染患者在感染后会有数周至数月的残留症状。

英国国家统计局估计全国约有 150 万人出现新冠症状超过四个星期,其中 71% 至少在 12 周前首次感染病毒,45% 至少在一年前感染。

牛津大学一项针对超过27万名COVID-19康复者的研究发现,37%的人至少出现一种长期症状,染疫时须住院治疗的人的症状更为常见。

ONS 推测“长新冠”最常见的群体包括:35 - 49岁、女性、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从事医疗保健、社会关怀或教育工作的人、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

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2021年8月发表一项对武汉金银潭医院治愈的 1276 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后追踪研究报告,根据出院后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患者康复情况。

这些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大部分属于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对同一批病人出院6个月时的随访发现,出院后仍有“疲劳或肌肉无力”等至少一项持续症状者占四分之三。

  • 与出院6个月时相比,出院12个月后部分后遗症明显减弱,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症状的比例从6个月的68%下降到12个月的49%。

  • 与“非典”后遗症类似,“疲劳或肌肉无力”也是新冠患者最常见的长期症状,有该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52%下降到12个月的20%。

  • 与上述症状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新冠患者出院12个月时,出现呼吸困难、焦虑抑郁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更高。

根据中国国家诊疗方案规定患者出院后要集中医学观察14天,完全回归社会前必须确定抗体达标、核酸检测呈现阴性,不具传染性。因为跨度时间长、样本量大,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新冠痊愈者进行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

新冠病毒如何导致长期症状?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答案,但有诸多假设和推测。
病毒可能已从患者身体的大部分器官清除,但仍潜伏在人体的某些角落中,比如肠道、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
新冠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体多种细胞,并引发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这也会对整个人体造成损害。
感染新冠病毒也可能改变人体的器官功能,比如肺部阴影。感染冠状病毒非典病毒(Sars)或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的病人出现长期症状问题。
但新冠病毒也可能改变人的新陈代谢。感染新冠病毒后,糖尿病患者难以控制血糖水平,非典病毒影响人体脂肪变化的时间至少长达12年。
新冠病毒可能对大脑结构造成影响,还会对血液产生某些异常影响,包括异常血凝结和血管损坏。但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出确切结果。
有一系列理论解释为什么长期病症出现在成年人身上,从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到体内残留的病毒碎片,到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儿童可能也是如此,但另一种被认为是作用于儿童和成人中的可能机制是,病毒会对循环系统造成损害。
在确定导致新冠长期症状的原因和病理之前很难找到治疗方法。

长期后遗症之谜有望揭开

发表《自然通讯》上的另一份研究出自苏黎世大学专家,发现,那些出现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人士在感染新冠后血液中的两种免疫球蛋白IgM和IgG3水平明显下降。
如果这一点在更大规模研究得到证实,将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新的检测方法,来预测哪些患者会出现长期后遗症。
并未参与研究的迈阿密大学副教授查尔斯·唐斯评论道,这项研究“非常有前景”。
原来,一般来说,在面临感染的时候,人体血液中的IgM和IgG3一般会上升,但某些人的这项指标反而下降,加上是否高龄和是否具有哮喘史等因素,加起来在预测一个人是否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有效性达到75%。
哈佛大学的另一项涉及超过5.2万名轻症或无症状康复者的研究表明,COVID-19长期后遗症可能在65岁以下患者中更常见。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与未曾染疫的人相比,有COVID-19病史的人更常诊断出罹患糖尿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长新冠”怎么治?能不能痊愈?

对于“长新冠”目前还没有经过验证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侧重于控制症状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活动。

关于如何更好地改善“长新冠”患者生活的研究仍在继续。

患有新冠长期症状的人数似乎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新冠病毒仅在2019年底才出现,次年开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长期数据研究。

英国莱斯特大学布莱特林教授告诉BBC,他的团队明确要求对新冠长期症状跟踪观察25年。

但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新冠患者似乎现在正在康复,他们也可能面临终身风险。

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人更可能再次患有该综合症,并且担心将来的感染可能会引发更多症状。

将来仍可能出现更多问题。比如,世卫组织警告说,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可能导致年轻人出现心脏问题。

有一些报告表明,接种过疫苗的人不太可能长期感染新冠病毒。

疫苗首先有助于阻止人们感染病毒。感染仍然可能发生,尤其是当免疫力开始减弱时,但疫苗的主要任务是预防重症或死亡。

有数据显示,疫苗有可能缓减新冠症状、能防止新冠感染变成“长期症状”。

接种两剂疫苗可降低长新冠机率41%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则发现,接种2剂COVID-19疫苗可将至少在3个月后发生长期COVID-19后遗症的机率降低41%。未接种疫苗者,近15%通报有长期COVID-19后遗症,症状包括疲劳或呼吸急促等;相较之下,已接种2剂者通报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比例不到10%。

与接种2剂者相比,未接种疫苗者中有更高比例的人描述他们的长期后遗症症状严重到影响其日常生活。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接种mRNA疫苗与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机率有差异。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月能打两次疫苗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