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有哪些就业困难认定有什么用和规定?

Laravel has wonderful, thorough documentation covering every aspect of the framework. Whether you are new to the framework or have previous experience with Laravel, we recommend reading all
of the documentation from beginning to end.Laracasts offers thousands of video tutorials on Laravel, PHP, and JavaScript development. Check them out, see for yourself, and massively level up your development skills in the process.Laravel News is a community driven portal and newsletter aggregating all of the l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news in the Laravel ecosystem, including new package releases and tutorials.Vibrant EcosystemLaravel's robust library of first-party tools and libraries, such as Forge, Vapor, Nova, and Envoyer help you take your projects to the next
level. Pair them with powerful open source libraries like Cashier, Dusk, Echo, Horizon, Sanctum, Telescope, and more.

  前几天小赞分享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108道简答题,今天小赞给大家分享中学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到的101个简答题知识,距离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已经仅剩十多天,想必大家也早已把知识点梳理过一遍了,来看看大家都掌握了多少,4道10分的简答题,你能拿满分吗?(本文较长,建议收藏得空再仔细看!)
  
  1.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件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以人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具有历史性;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2. 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 简述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4.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方式单一。
  5. 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
  (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
  (3)专制性;
  (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6. 简述近代学校教育特点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8.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9. 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生。
  10.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1. 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2. 简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13. 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14.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说有哪些?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3)实践主体论,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与外部环境的过程。
  15.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7. 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8. 简述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
  (1)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19. 简述欧美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
  (2)美国单轨制;
  (3)分支型学制。
  20. 简述我国主要的学制
  (1)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2)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该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一直沿用至今,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0.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2. 简述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1)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3.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24.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内容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5. 简述德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
  26. 简述智育的基本任务
  (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27. 简述体育的基本任务
  (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28. 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29. 简述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30. 简述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2)通过参加社区的工程、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1. 简述劳动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2. 简述教育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观察法;
  (3)实验法;
  (4)行动研究法;
  (5)叙事研究法;
  (6)历史研究法。
  33.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34.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35.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6.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7. 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社会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3)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38.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9. 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0. 简述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1.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2.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3. 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4. 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45.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
  (3)以课为活动单位。
  46.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局限性:
  (1)学生主体性受限;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创造性不易发挥;
  (4)教学内容、时间程序化,难以创新。
  47. 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联觉效应,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感觉后效,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48.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共同点
  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一旦客观事物在感官所及范围之内消失,感知也随之停止。
  (2)区别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产生。
  49. 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50. 简述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51. 如何培养中学生记忆力?
  (1)深度加工材料;
  (2)多重编码,包括语义编码、形象编码、声音编码、动作编码等;
  (3)有效运用记忆术,如直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程度在150%,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
  52.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5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5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动机和情绪;
  (5)原型启发。
  55. 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唤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56.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57. 简述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迁移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58. 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59. 简述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
  (1)理解阶段;
  (2)保持阶段;
  (3)迁移和运用阶段。
  60.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问题解决。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61. 简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人的发展是个体通过内化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3)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62. 简述情绪的分类
  (1)依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
  (2)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将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63. 简述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们根据审美标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产生。
  64.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以由单纯的对事物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从表达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2)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65. 简述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66. 简述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特有的;
  (5)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67. 简述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2)多血质——多血质的人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
  (3)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4)粘液质——粘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68. 简述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69. 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性格的形成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较大,因此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也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2)联系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也可以影响气质的改变。
  70. 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
  (5)自我因素。
  71.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唇期(出生-1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2)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
  (3)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4)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对性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儿获得快感;
  (5)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体由儿童期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72.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分为8个阶段,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73. 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的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74. 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75. 简述心理辅导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有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的方法。
  76.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77.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78.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79.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80. 良好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81. 简述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养;
  (2)理想教育;
  (3)集体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82.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83.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84. 简述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85. 简述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86. 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7. 简述班级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88.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89. 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90.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
  (2)学生的身心因素;
  (3)环境的因素。
  91.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策略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同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92. 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93. 简述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94. 简述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2)专业素质;
  (3)身心素质。
  95.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2)全班学生的全面教育引导工作;
  (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4)组织引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96. 简述教师成长的阶段及特点
  (1)准备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阶段,是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阶段;
  (2)适应期。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
  (3)发展期。发展期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和时期;
  (4)创造期。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
  97. 简述强迫症及其矫正方法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主要表现为:
  (1)强迫性计数;
  (2)强迫性洗手;
  (3)强迫性自我检查;
  (4)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
  (2)行为治疗,如暴露与阻止反应,主要用于控制当事人的刻板行为;
  (3)建立支持性环境;
  (4)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98. 课外活动的特点与意义
  (1)课外活动的特点: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课外活动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99. 家庭协调的常用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与家长委员会;
  (5)班级网络。
  100.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班级目标建设;
  (2)班级组织建设;
  (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4)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101. 专家型教师在素质结构方面表现出的特点
  (1)高尚的师德;
  (2)科学的教育理念;
  (3)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4)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业困难认定有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