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某部委中央电视台校园招聘2019是什么部委呀?有小伙伴知道吗?

2023-02-27 19:20 来源: 36氪
原标题:氪星晚报
名创优品举办全球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美团春季校园招聘将录用超4000人;首款国产3CL抗新冠病毒创新药上市
大公司: 石头科技:2022年净利润11.93亿元,同比减少14.93%
36氪获悉,石头科技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6.29亿元,同比增加13.56%;归母净利润11.93亿元,同比减少14.93%;基本每股收益12.75元,同比减少15.11%。
百度CTO王海峰:百度文心已打通大模型产业落地路径
2月2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主办的首届智能融合产业论坛在成都举办。百度CTO王海峰表示,百度文心已打通大模型产业落地路径。百度与行业头部企业或机构共建的11个行业大模型,在能源、金融、航天、制造、传媒、城市、社科以及影视等领域落地,加速推动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未来,百度将坚持技术创新,推进文心大模型与飞桨深度学习平台融合发展、共享生态,推动AI技术创新进入新阶段。
大全能源:2022年净利润191.2亿元,同比增长234.05%
36氪获悉,大全能源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营业收入309.4亿元,同比增长185.64%;净利润191.2亿元,同比增长234.05%。2023年全球整体光伏产品需求保持旺盛。光伏产业其它环节扩产提速,高纯多晶硅料环节整体依然供应紧缺,造成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君实生物:2022年净利润亏损23.98亿元
36氪获悉,君实生物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营业总收入14.53亿元,同比下降63.89%;净利润亏损23.98亿元;基本每股收益-2.61元。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出现减少主要系上期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JS016/LY-CoV016)产生了基于与Eli Lilly and
Company合作的海外市场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及特许权收入,前述相关合作事项的全部里程碑事件已于2021年达成并确认收入,故本报告期内对应的技术许可收入减少所致。
海尔生物:2022年净利润6.01亿元,同比下降28.9%
36氪获悉,海尔生物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营业总收入28.64亿元,同比增长34.72%;净利润6.01亿元,同比下降28.9%;基本每股收益1.89元。受上年同期联营企业Mesa持有期及处置收益影响,本期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下降,如同口径剔除影响项,净利润同比增长25.22%。
理想汽车:2023年第一季度预计车辆交付量为52000-55000辆
36氪获悉,理想汽车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理想汽车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总额为174.5亿元至184.5亿元,较2022年第一季度增长82.5%至93.0%;车辆交付量为52000至55000辆,较2022年第一季度增长64.0%至73.4%。截至发稿,理想汽车美股盘前涨超4%。
盐津铺子业绩快报:2022年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99.86%
36氪获悉,盐津铺子发布2022年业绩快报,2022年营收28.94亿元,同比增长26.83%;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99.86%。
特斯拉柏林工厂Model Y周产量达4000辆
特斯拉公司当地时间周日表示,上周该公司在柏林的超级工厂的Model Y产量达到4000辆,自去年10月以来又增加了一倍。去年10月,特斯拉证实柏林工厂Model Y的周产量已达到2000辆。新的数据表明,该厂的产量在不到6个月时间里又提高了一倍。(新浪财经)
名创优品举办全球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
36氪获悉,近日,名创优品召开全球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将品牌定位升级为“以IP设计为特色的生活好物集合店”。集团董事会主席叶国富在发布会上表示:“名创优品要升级成为一个超级品牌,实现从渠道品牌升级为产品品牌、由零售公司升级成内容公司、将顾客升级为用户的三个转变。”
此外,公司宣布“全球产品创新中心”全新升级,将在中美日韩投入建设4个设计中心。供应链方面,首次纳入WGSN、潘通等潮流和消费趋势洞察机构。
美团春季校园招聘将录用超4000人
36氪获悉,美团宣布启动2023年春季校园招聘。此次招聘将录用超过4000名高校学生,覆盖技术、产品、商业分析、供应链、运营、设计、市场营销等多类岗位,工作地点包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厦门等全国几十个城市。此外,美团也将为2024届在校生提供转正实习岗位,实习生通过转正考评后可直接留用。
投融资: “维悟光子”获得真格基金超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36氪获悉,单目3D视觉感知技术公司维悟光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超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真格基金,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团队扩展。
新产品:
小米申请首款车摩德纳商标
36氪获悉,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多枚“小米摩德纳”“MODENAT”“XIAOMI
MODENA”“MIMODENA”图形及文字商标,国际分类含运输工具、科学仪器、建筑修理,当前商标状态为申请中。此前有媒体报道,小米第一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摩德纳),分为两个版本,价格未定。据接近小米的知情人士称,小米还在研发第二款量产车(内部代号Lemans勒芒),计划2025年推出。
首款国产3CL抗新冠病毒创新药上市
2月26日上午,首款国产3CL抗新冠病毒创新药先诺欣上市会,在海口、北京、上海、广州4地同时召开。超过600位呼吸、感染、急诊、重症领域专家现场参会,共同探讨先诺欣的研究数据、临床价值、3CL靶点优势等议题。在新冠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与会多位专家达成共识:让脆弱人群能在“黄金72小时”内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危重症以及死亡率。(央视新闻)
今日观点: 深交所:助力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 全力推动REITs市场高质量扩容
深交所组织召开2022年度债券监管发展业务座谈会,研究部署推进2023年重点工作。下一步,深交所将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全面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制度供给、产品供给、服务供给,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优化资金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助力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强化债券重点风险防范化解,全力推动REITs市场高质量扩容,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证券时报)
中宣部副部长:进一步做好软件正版化工作,助推国产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2月27日,第七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强调,要充分发挥版权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做好软件正版化工作,助推国产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版权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完善版权相关国际规则,深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澎湃)
其他值得关注的新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华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首席人物观,作者丨沧海 丸子,编辑丨尹磊
人对于事物的感知从来都是参差不齐的,比如35岁。
在自带狼性和996标签的互联网大厂,这是事业枯荣线,也是盛传的“被优化”年龄线。那些没有挤进管理层的程序员、运营、编辑们,或多或少地会在35岁前后触及天花板。
他们的中年危机,除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总还掺杂着失业的威胁——尤其在生活成本高企的一线城市,这足以摧毁一个中年人的安全感。
某种程度上,这是国内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过去十几年间,互联网越发成为年轻人就业的“香饽饽”,然而,当这些年轻人逐渐步入中年,他们面临的困境,并无太多参考样本。
体制内则不一样。
在35岁,不管对现状满意与否,他们大多能清晰地看到现在与未来。他们说:
“考上公务员,过上体制内的生活,可能是我一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由,到了中年,才能体会它有多珍贵。”
“在北京,决定幸福感的不是体制内外,而是有没有房。”
“调到省里的第一天,我们书记就表态:不用给领导端茶倒水。让你们过来,不是做这些工作的。”
“在县城,一个在体制内具备政治前途的中年人,在合法前提下,30万年收入只是及格线。”
“35岁如果还不能完成从公务员到官员的转化,聪明人就会放弃仕途,专心去搞钱。”
“只要你认识其他单位的人,很多挺复杂的事情,在我们体制内,一句话就能搞定。”
“35岁的年龄焦虑主要集中在基层,不在中央部委。”
……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01、35岁那年,@詹兴贤 错过了最后的升迁机会
我经常反复做一个梦:自己没考上公务员,一事无成。每次醒来,都会觉得心慌慌。
考进体制内,尤其是省直机关的岗位,对我来说其实挺难的。我读的是职业学校,很多同学都在工厂上班,全班45个人,只有2个人进了体制内。
我2011年考到这个单位,当时是编外,两年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才成功转正。
家人都挺高兴的。他们都觉得,家里需要有个体制内的人来撑门面,万事好有个照应。
我老家在小镇上,能当个公务员,特别是省里的公务员,还是很被尊重的。前几年,我回家给孩子办准生证,一听说我们单位,办事员眼里就发光,咽了咽口水,说我们单位是“‘钱伯伯’单位,有用不完的钱”。
其实,光环都是单位的。
我在交警系统干文职,平时工作很累,经常晚上10点才下班,节假日更忙,“群众过节,我们过关”,通宵加班也是常事。工资不高,加上公积金,一年15万,在我们这个省会城市,只能算中下水平吧。
中年危机?那肯定有啊。我要养两个儿子、两套房子还有两辆车,光是房贷加车贷,每月就有四五千的支出。双方父母在老家,没什么收入,也都得管着,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
但我还是挺知足的。
跟职校同学比,我的生活已经很理想了。我可以享受体制内的很多福利,比如内部价80块一天的三星级宾馆,单位就有公园、篮球场、游泳馆。我上次得了胆结石,住院要花3万多,但因为有医保报销加上单位慰问,最后还赚了1000块。
目前来说,考上公务员,过上体制内的生活,可能是我一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高考复读过三次,在复读班有一个同学,家里老人认识我丈母娘,私底下就跟她说:“你闺女千挑万选,最后怎么选了这么一个大笨蛋?”但自从我考上公务员,她再遇到我的老丈人和丈母娘,就变得毕恭毕敬了。
还有些成就感,是体制外很难给到的。
我在系统里做过几次帮扶活动,对象都是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其中一场爱心义卖,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报道了,省公安厅也进行了表扬。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真真切切帮到了那位老人,他的儿子、儿媳,还有女儿都在事故里去世了,在我们的帮助下,他还清了债务,也有了钱去医院治疗癌症。
这种事情,只可能在体制内做吧。外面的公司,都得追求利润,你只能去当打工人。
不过,这对我的升职调薪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平时在单位,我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类型。我今年37岁了,已经没有机会去考省公安厅、省政府这些上级单位了——35岁是我们系统默认的遴选线,过了35岁,别的单位也不太可能要你了。
35岁那年,我其实有个调岗机会,但领导不放人,一位入职才6个月的新同事过去了,去年已经升到正科级主任,比我现在的副科高一级。后来,我也跟办公室主任抱怨过一次,毕竟,我这个年龄,以后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还好,我没有领导情结,在升官这件事情上,也缺少进取心。我还是想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稍微努力还能实现的事情,比如帮助事故受难者家属。
体制内的日子其实过得很快,因为我们做的很多都是杂事,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就想着按部就班过吧,没有意外的话,退休时能当上非领导岗位的副处级,也挺好的。
02、从地方调入省直机关,@明明 的年薪从30万变成了10万
调到省里的第一天,我们书记就表态:“不用给领导端茶倒水。让你们过来,不是做这些工作的。”
我今年34岁,在互联网行业不算小了,但在我们部门却是最年轻的。
平时单位开会,我还是会给领导们倒热水,并非刻意表现,就把他们当成长辈,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这可能跟我在基层呆了七八年有关系——每天给领导倒水,是基层公务员的基本素养。
我们系统对于干部提拔没有特别明确的年龄限制,但我现在最大的焦虑,还是年龄。我虽然在部门年纪小,但搁在整个单位600多人里,34岁的年龄,完全没优势。
这跟起点有关系。
在体制里,只要比别人慢一步,后面就会步步都慢。比如我,去年刚调到省里,现在是最小级别的科长,而那些一毕业就进入省直机关的,可能进来就是主任科员,起点就比我高好多。
这么说吧,他们只要不犯错误,躺着过日子,退休都能成为厅级。而我呢,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退休时只能当上处级。
我当然不甘心。
体制内的人,如果能在厅级干部的位置上走一圈,那种价值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要说工资,每个级别的年薪相差也就几万块,但级别越高,掌握的资源就越广,上学、就医、帮人办事等等,都会便利很多,这都是无形的财产。
比如上学,我所在城市,最好的学区房是平均房价的5倍,但很多厅级干部只需要打声招呼,就能把孩子送进对应的好学校,根本不用花几百万去买房。
不过,在这个系统里呆久了就会明白,很多事情,都不是事在人为。影响升迁的因素太多了,不是努力就行的。
20多岁的时候我不是这样的。
我大学一毕业就考取了公务员,当时,家里的公务员亲戚老劝我没事多跟领导套近乎,逢年过节要去走动送礼,我完全不信,觉得只要努力做好工作就行。
毕竟,我的岗位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就算领导不赏识我,我还可以考别的单位。
后来再想想,真是幼稚啊。
30岁之后慢慢明白,不会尊重领导的人,在体制内根本没可能。公务员的基本素养,就是该尊重的尊重,该服从的服从,该执行的执行。
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更怂了,可能也是母亲的本能吧,总想让孩子过得更好,我多努力往上走,他今后的人生起点也能更高点。
想通之后,人就不会那么拧巴了。
傲气当然也还有,我搞反腐工作,见多了官员头天还在台上风光,第二天就在我们面前痛哭流涕。我本身对“权威”有些免疫,但现在学会了把这一面藏起来,平时工作中的行为,越来越符合人们世俗理解中公务员的样子。
我焦虑的另一件事就是穷。以前在市里,年薪能拿到30万,老公工资也差不多,我俩过得很滋润,现在我的工资参照的是全省平均标准,一年也就10万块,以前大手大脚花惯了,现在生活标准没变,收入却降低那么多,就感觉到有压力了。
但人总是要有取舍的。整体来说,我对现状很满意。
一方面,30多岁正是可以拼搏和创造机会的阶段,厅级干部是我努一努力,将来有可能够到的位置;另一方面,即使不想努力了,我也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由,到了中年,才能体会它有多珍贵。
我在基层当公务员的一些同事后来辞职下海,发现在体制外,他们至少需要年薪60万,才能与体制内的30万收入持平。而且,人单纯为了钱工作时,幸福感也不会太强。
03、@希木 准备告别央企的日子
刚进入央企那两年,觉得每天重复工作的日子实在太无聊,我买了身装备,开始用跑步来消遣。每周两次,绕着小区周边夜跑,一路看看那些餐馆、学校、美容院、商场和陌生人,心情就彻底放松了。
我今年31岁,老家在山东,大学念的金融专业,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现在基本都在体制内。
大家都说体制内的工作很清闲,每天喝茶看报,但至少我们单位不是这样。
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6点半左右下班,每月有两三次加班,加到8点左右。上班时间,我基本没什么闲功夫“摸鱼”,因为每天工作安排都摆在那,干不完就得加班,没必要。
互联网大厂那种996拿命换钱的工作,我肯定不会要的。
我现在每晚大概有4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看剧、看股票、打游戏、跑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比以前在银行薪水降了20%左右,但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生活。
不过我也想好了,35岁一定要出来,自己创业。
这与年龄焦虑无关,不是互联网大厂里35岁进不了管理层就没人要的悲惨故事。我只是没打算在体制内干一辈子,我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这两年做好要小孩的准备,同时做一点投资理财,确保离开体制之后,即使没有工作,也能养活家庭。
打好这些基础,我才能出去创业。我看中了一个同学,特别能忽悠,是很理想的创业搭档,可惜他有买房压力,所以他现在还在体制内,趴着不出来。
选择35岁离开,也是不给自己留后路。我很清楚,那个年龄走出舒适区,肯定是没有回头路的。
我现在没什么中年危机和焦虑感。在北京,决定幸福感的不是体制内外,而是有没有房。我5年前就在家人赞助下买了房,每个月房贷不到5000块,现在没小孩,老婆也在体制内,整体还是很安逸的。
我希望自己能挣1个亿——一个小目标。然后,每天都能睡够12个小时。
我就爱睡觉,这不是玩笑话,体制内的考勤严苛古板,你很少能为迟到找到合适的理由,每天7点爬起来去上班,这是雷打不动的。只有在周末的早上我才能放松一下,睡个过瘾,一口气从晚上12点睡到第二天中午12点。这看起来是个无聊的乐趣,但在这么多年的体制内工作,一个人可能需要那种束缚感的打破。
04、@阡陌说,35岁是仕途的叉路口
我在大厂干过程序员,现在在县城体制内,35岁,很焦虑,很焦虑……
在县城,35岁是从公务员到官员的转折点。别看都在体制内,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前者是管事,后者是管人。一般来说,35岁如果还不能完成从公务员到官员的转化,聪明人就会放弃仕途,专心去搞钱。
我提前完成了进化,现在是单位核心部门的中层管理干部。
我一直很爱惜羽毛。从9年前进入体制到现在,每一份收入都可以摊到阳光下,我不收受礼品,不接受拜年(当然,我会疯狂给人拜年送礼)。我的业绩也是全省系统同一层级的冠军。
我的焦虑,来自选择。说得更直白点,就是站队。
我们单位有三四支派系,当我被晋升到管理岗时,我首要考虑的,就是必须要做出选择。选对了,不一定能飞黄腾达;选错了,可能就血本无归——我在意的是机会成本,35岁,我已经没有重来的机会了。
我当初进入体制,是因为父母的强烈要求。在我们县城,公务员的待遇确实还不错。我这个级别的公务员,一年的收入是10万左右,体制内还有红利,可以通过人脉完成很多资源交换,获得灰色地带的收入。
这么说吧——在县城,一个在体制内具备政治前途的中年人,合法前提下,30万年收入只是及格线。在我们这个前国家级贫困县,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而且,人在体制内,就会知道自己人生的下限在哪里,最差能过成什么样子。
但体制内的很多辛苦,也是外人看不到的,比如一些斗争。
32岁那年,我得到了单位一把手的充分信任,作为中层,得到了远超过职位的权力。哪想到,领导的领导突然出事,对手上位,我也受到波及,被明升暗降,安排去了闲职。
我选择了死扛,给自己贴上“重情重义”“同甘共苦”的标签,生生熬了两年。没想到,新来的领导提拔了我——具体原因很复杂,但我的忠诚标签肯定是重要因素。毕竟,在官场,年轻人不换码头,是一种稀缺品质。而任何领导,都想要一个忠心耿耿的下属。
作为我,其实很无奈。
我性格强硬,凡事喜欢自己掌握方向盘,但身处局中,也只能坐上别人的车,听天由命。决定我仕途的主要因素,不是我的业绩和努力,而是别人。而且,仕途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陌生山路,即使人在车上,你也不知道它下一段路是向上还是向下,或是奔向悬崖。
这种感觉,并不幸福。
05、@小娟说,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进体制内
前几天,一个一直在私企的朋友告诉我,她新换了一个工作,一个月要值几天夜班,很累。
我当时就吐槽,女生怎么能值夜班呢?我们已经不是20多岁了。这个朋友的收入还没我高,我觉得有点不值当。在我们单位,哪怕要值班,一年也就一两次,每次半天,而且女生还不让值夜班。
我在东北,考进体制内的原因很简单:钱多、事少。
这里的收入确实还不错,我现在的工资加上补贴,每月能有6000左右,年底还有几百块的购物卡。在我们这,这些钱其实不算少。
最累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去年赶上的疫情。从大年初一到五一,每天都上班,没有周六日、没有调休,也没有加班费。
我爸以前在国企工作,就希望我也进机关,端个铁饭碗。我现在上班时间很规律:早晨8:30上班,下午4:30下班,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即使在东北的冬天,下班时天还是亮的。
1块钱的早餐,2块钱的午餐,加班点外卖,单位报销——这就是铁饭碗,你的生活保障直接体现在你吃饭的饭碗上。可能对于北上广的互联网大厂来说,这样的日常支出是难以想象的。
东北是个老工业基地,遍布各种国营大厂,我们小时候的同学都是工厂子弟,多数人都有浸泡在体制内的记忆,这也让我们这边的体制内人群有比较保守的一面,上面不敢拍板的事,下面不敢私自行动。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我们能“无”则“无”,哪怕这事本身是有意义的。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很多人都怕担责任。这或许是东北发展缓慢的原因吧。
我的大学同学有五十多人,其中五分之一都进了体制内,过着和我一样的生活。现在同学聚会,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体制内外的人在说话方式上的差异。私企的人说话比较直白,而我们这些体制内的人,更含蓄。
在体制内工作的一个好处就是办事方便,只要你认识其他单位的人,很多挺复杂的事情,在我们体制内,一句话就能搞定。
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顾家。我的孩子很小,我现在大部分精力可以放在她身上。而我在私企工作的同学和朋友,有的忙起来就顾不上孩子了。
我现在33岁,我们单位平均年龄是40岁,我算是在中间的。像我们这样的工作,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混到退休。
这种稳定还是很有安全感的。在外面的一些工作,比如柜姐,年龄大了,人家可能就觉得你不适合了,就把你开掉了。毕竟大家还是更希望要年轻漂亮的小姑娘。
你说我有没有年龄焦虑?肯定还是有的。
我也愿意在事业上更进一步,但是很多单位不但对后备干部有35岁以下的硬性要求,对新人引入也有年龄限制。
35岁就是一个坎。
我还有两年到35岁,但我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等过两年我准备好了,年龄也到了,人家可能就不要我了。
我想过了,如果35岁还没有别的想法,可能就这么一直干下去。不过,人一辈子如果就做一个工作,几十年一日,应该也挺可怕的,因为太无聊、太重复了。我将来也可能会换岗位和工作,但肯定还是在体制内。
但是如果回到十年以前,让我再做选择,我想走另一条路,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我很喜欢书,觉得每天跟书在一起很快乐,图书管理员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06、@李默说,进入中央部委,放弃财务自由
我所在的部委机关,40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半,90后寥寥无几。我今年36岁,虽然已经是正处级,在机关仍旧属于年轻干部行列。换句话说,在部委机关,这个岁数还没有资格“焦虑”。
现行体制本身对干部提拔晋升的年龄是不设限的,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不唯年龄”。部委处在体制的金字塔尖,人员精简,将多兵少,每个干部都有足够成长空间,晋升通道是稳定的、可预期的。说实话,我们也没有太多的年龄焦虑。
焦虑可能主要集中在基层公务员群体。为什么?在基层,工作队伍极其庞大,任职的天花板比较低,领导职数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是常态,这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脱颖而出,通过晋升的“独木桥”。
大多数干部的职务进步和工作年限的长短没有必然关系,很多人在年轻时错过了进阶机会,到了一把岁数,再和年富力强的干部竞争科长、镇长,当然就比较难。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基层的干部讲隐形年龄“门槛”是存在的。
其实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在一个县,99%的公务员注定干不到县长的级别,这种干部结构分布才是多数人“焦虑”的根源。
虽然不一定“焦虑”,但是每个层级都有属于自己的矛盾面。
比如在部委机关,虽然大家晋升是可预期的,但是这种晋升并不会像基层那样带来巨大的改变。部委并不直接掌管和分配社会资源,不像地方基层单位管着那么多人财物和土地,工作内容也不直接涉及公民个人生活,并没有很多基层干部看重的“权力感”,没有所谓的隐形“福利”,在生活中和普通市民一样面临居住难、交通难、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等种种问题困扰。特别是北京生活成本高企,靠着我们的工资,肯定买不起房子,也没钱给孩子上辅导班,所以中央机关现在还保留着保障性住房政策,子女读书也有共建学校。解决了生存压力的大头,相对来说,生活也过得去。
我们做的是顶层设计的工作,并不像外界想的那么轻松。制定出台政策,要对全国全系统的情况准确研判,工作量很大。有的部委专事研究工作,干部常年埋首纸卷、“皓首穷经”,经常“形容枯槁”,看起来更像是科研人员。在我们单位,司长也经常会加班动笔修改材料,更不要说年轻干部了。
像我的话,住的比较近,早晨8点到单位,晚上基本8点后才能下班。有些同事住在五环外,除了工作繁重,路上也会更辛苦。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大年初二单位领导就召集急开会,很快成立起工作专班、制定了方案,建立了机制,每天要收集和通报各地情况,调度系统单位投入抗疫保供工作。有的同事天天忙到十二点。
人在体制内,就会更明白工作背后的付出。疫情爆发之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不光是医护工作者冲在前线,还有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讯、物资各个部门,包括建设医院、改造方舱的施工企业,多少队伍在和时间赛跑来到武汉,这些都是“敢死队”啊。
疫区公务员的辛苦更不用说了。疫情刚一爆发,当地政府肯定进入作战状态,武汉的公务员当时哪里有觉睡呢?哪怕没有觉睡,也不能逃避躲闪、不能倒下。这时候,你不再属于自己和家人,你完全属于你的职业。人们不关注你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只关注你为抗疫做了什么。
对于他们,我会有很深的共情,会真正理解他们。看到武汉解封的新闻时,知道万千家庭转危为安,那种热泪盈眶是真实的。这个时刻会让你由衷感觉到,我们这个体制、这个干部队伍,是对得起这份责任的。
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公务员整体上收入不高,部委的收入可以说偏低了。但这要看自己在意的是什么了,这份工作不能带来享受、安逸和锦衣玉食,但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没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
我们的政府和国外不同,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没有边界,现在公务员工作上压力也很大,尽管没达到996的程度,但也是很忙,一天到晚顾不上家,也有的累倒在岗位上。国家发展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中国走到现在,大家看到的发展成就,这一切不是大风吹来的。
如果再选择一次,我想,我还会选择进体制。我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人,喜欢体现社会价值的工作。
2023-02-28 08:51 来源: 遗憾失去你
原标题:中国华南10所“部委直属”大学被调整、合并,中大、厦大角逐
【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质专文:“中国华南10所部委直属大学被调整、合并,在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大学阵营中,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展开角逐”。值此发布之际,林瑜伽老师携手教育团队,诚挚欢迎同学们点击上方“蓝字”,触控“科学教育”的前沿新知识,专注把握高校发展的时代脉搏,感知不同大学的优势专业,领略不同大学的发展潜力,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顶尖专业高校。
在国内高等教育的竞争环境中,除了华北、华东地区的知名高校,华南地区的优势强校也正在异军突起。比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老牌名校,经历分分合合,有过“院系拆分”的失意时刻,有过“院校回归”的欣喜时刻,也获得过国家不同部委的支持,在起起伏伏之间,自强不息,终于走上了崛起之路。
华南高校中“部委直属”或“部委共建”的13所知名大学:在分分合合之间,各有各的出路与归宿
在华南地区的知名大学,部委直属的高校众多,这些高校的教育平台优势明显,区位优势兼具,教育经费充足。其中,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建制大学包括: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包括:广西大学;国家侨务办公室直属的大学包括: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教育部与其他部委共建大学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州大学、海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等优势学科强校。
在上述“部委共建”的大学中,有四所高校不输“部委直属”高校的发展实力,分别是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其中,综合实力较强的福州大学,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电子科技广泛应用的时代,独具发展潜力。福州大学是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基地,拥有国内桥梁工程和防灾减灾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共同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另外,需要注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这所大学的就业实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其培养的“兼具外语与外贸能力”的复合人才深受业界认可。
华南大学中“部委直属”的顶尖高校比较:百年名校中山大学、南方之强厦门大学
论及中山大学与厦门大学的综合实力,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看法,不过从近几年的国内外权威大学榜单来看,中山大学占据上风。但是在优势学科方面,中大与厦大各有所长,而从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来看,厦大的A+顶尖学科要优于中山大学。之所以这两所大学被经常拿来比较,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名气,更因为它们拥有相似的发展命运,在上世纪的院系调整中,其优势院系与师资队伍都曾被严重拆分,然而,在新世纪之初的高校合并热潮中,却有了不同的命运转折:中大回暖,厦大只能自强。
在国内院系调整的浪潮中,中山大学的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被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在后续的调整中,中大文学系调至南京大学,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
同时,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有关科系的师生也被调至中山大学。在后来的高校合并热潮中,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目前,中山大学的办学规模已经属于华南高校之最,也在深圳建立了新校区,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
厦门大学在国内院系调整中,被拆分的程度更大。厦大海洋系被调整到山东大学,而后独立组建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厦大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大;厦大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厦大的外文系调到南京大学、水利系调到河海大学、土木建筑并到同济大学;厦大商学院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厦大政法学院(包括政治、法律两系)归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厦大的水产、航务专业被分别调到现在的上海海洋大学与大连海事大学。
在福建省内,厦大航海学院与集美水院合并组建集美大学,农学院与福大农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今天的福建农林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另外,在院系调整中,厦大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的师资力量有一半被调到福州大学,奠定了福州大学的理工科优势。但是,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在院系调整之前,原省立福建农学院并入厦大,改成厦门大学农学院;原私立福建大学的政治、法律、经济三系并入厦大。
在高校合并的热潮中,厦门大学并没有大规模合并其他院校,依然在自强发展。目前,厦大已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入选了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珠峰计划、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其海洋科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化学、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依然是强项。现在的厦大也是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
关于华南地区著名的“部委直属”高校,比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同学们有哪些补充看法呢?欢迎大家一同讨论、交流、学习。【本期“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文主编/林瑜伽老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电视台校园招聘2019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