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我国现在有多少博士?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准确告诉你目前中国博士的数量,因为博士每年的数量是逐渐增加的,是一个动态的数量。自1983年中国第一批博士毕业到现在(2021年10月),中国博士的数量为97w人左右,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量。为了证明数据的可信性,我就为大家简单计算一下,希望能让各位朋友心服口服。我国的第一批博士招生是在1978年,从1978年—2017年,40年间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实现了从18人到83878人的高速增长,到2017年已经累计招收博士生约115万人(包括未毕业的博士数量)。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博士完成毕业的人数大约在70万,同时近几年每年博士的毕业数量在9万人左右(包括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经过2018年--2020年的发展,这三年博士的毕业数量为27万左右。所以截止到2021年10月(2021年博士还未毕业,暂未进行统计),中国的博士总数量为97万左右。通过下面的博士毕业就业去向调查表,我们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博士毕业后选择进高等院校工作,其次是政府、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等。下面我们就结合博士毕业选择的行业不同来分析一下博士毕业后的薪资水平。1、高等院校博士毕业后去高校教书育人,这是大部分博士的理想职业。我的大学同学就是因为想要到高校老师才下定决心读博士的,据他介绍博士期间的压力大的使他经常失眠。那么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教书育人的薪资待遇有多少呢?博士毕业进入高校的程序也比较简单,通过学校招聘小组的面谈即可,面谈会上就可以咨询一下入职后的相关待遇。博士入职后直接给予事业编制,安家费20W--40W不等,科研启动经费3W--8W不等,一年后给予副教授职称。转正后,工资+申请课题资金等综合年收入在25W--50W之间,这个数额并不固定,和自己申请的课题有关。当然高等院校博士的待遇也和自己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院校同时和自己的科研成绩有关,以下图表就是某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博士毕业生的待遇。所以说,博士的工资待遇不是固定的,即使毕业于同一个院校、同一个专业、在同一个高校任职工资待遇也是不同的,主要和自己取得的学术水平挂钩。2、机关单位公务员博士毕业后选择去机关单位当公务员的也有一大部分,对于这部分的学生主要是怀揣着理想的人。当然博士毕业后进机关的层次不一样,待遇肯定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引进的博士,一年试用期,试用期转正后定级为二级主任科员,享受正科级领导待遇,加上人才引进不同,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综合年收入也就在10W上下。这对于读博期间付出的成本来说相当地不划算。而对于大部分博士毕业生来说,进入机关的层级基本都是省厅部门或者部委机关。这样的岗位平台起点高,职级晋升得比较快,职级晋升快就意味着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对于省厅或者部委的公务员来说,一般副处以下岗位到点就提,不会像基层那样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当然博士进入机关单位的工资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只能说比一般的高等院校的工资要低不少。根据博士进入不同层级的机关,可以将博士的待遇分为两个等次,第一等次为部委或者省厅岗位年综合收入在20W--25W之间,第二等次为地市级及以下岗位综合年收入在15W--20W之间。当然不同地域的公务员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上数据仅限于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数。当然对于大部分从政的博士生来说,主要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进入机关拿这点待遇,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情怀。3、科研院所、医疗等事业单位博士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去科研院所工作,这种人基本上属于学术大牛、专业性较强,想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的人。当然科研院所的待遇也是很不错的,据可靠资料证明,科研院所的待遇和部委机关公务员的待遇差不多,只不过平常的科研经费要比一般的高等院校多点。同时科研院所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是研究自己所学领域的高精尖技术,然后争取科研上的一丢丢突破,这就相当了不起了。所以对于科研院所博士的待遇我们就不再列举具体数额说明了,大家心里有个待遇水平即可。而对于学有专长的博士来说,最典型的要数临床医学博士,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会进入知名三甲医疗机构,对于这个群体的博士来说,他们的收入也是很客观的,毕竟人家掌握的技术一般人掌握不了。以一名三家医疗机构博士生的待遇为例,,年综合收入在30W--80W之间。具体的收入待遇水平还要看自己所在医疗机构的水平和业务量。4、企业对于很多博士毕业的人来说,很少有博士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除非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特殊,比如:药学研究、化学、机械等。对于这样的人才只有高薪的企业才能聘用得起,所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博士毕业生会选择到企业去工作,即使是独角兽企业或者是知名外企,大家也很少看到博士的身影。对于进入企业工作博士的待遇,因为行业的不同,提供的薪资待遇肯定也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也就不在讨论了。总的来说综合来看,我们国家的博士毕业生数量整体还不是很多,总数目前不会超过100W人,而大部分博士的薪资待遇还是比较客观的,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从政还是进入科研院所,博士待遇几乎可以秒超本科生。所以对于有志于读博的人来说,博士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不仅仅是薪资待遇的诱惑力,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或者是科研上一点点的突破,这种突破带来的成就愉悦感是其他人所体会不到的。
酌幽心 精选回答 现在有种论调真是不负责,就是大学生过剩,硕士过剩,博士过剩,我也来说几句,从78年恢复高考到2017年国内一共诞生了1.14亿的大学生(包括专科以上的)占人口总数的8%,其中本科以上的大约8000万,占人口总数的5.7%,换句话说你只要靠上本科,就差不多比95%的中国人强。97年至2017年,中国一共诞生了约800万个硕,约人口总数,0.57%,也就是说你要是硕士你就将超越99%的中国人。博士和硕士的招生比例差不多1:10,这还是在这几年扩招的情况下,所以估算,博士人数在50-80万之间。所以,博士是精英中的精英一点不为过,175万人挑1。2017年有机构调查过约50%的博士留在了高校,10%进入科研院所,20%进入企业。也就是,平时在企业任职的博士只有10-16万人,和中国超过1亿的企业的主体,差不多600-1000个企业,才能平均1个博士。之前媒体鼓吹大学生过剩的人,我觉的可以歇歇了。比较合理的人才比例应该是博士占人口的1%,硕士10%,大学生30%,换算成人口为博士1400万,硕士1.4亿,大学生4.2亿。大约1/3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才能算教育强国。中国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好好读书永远是一个好选择。 畅聊往事 2021-10-04 00:33:56
从个人经历来看,学术圈只要不打破唯论文论,学术圈就一天不会避免产学分离,只要学术圈是产学分离的,那么这些新毕业的phd绝大多数都会成为论文机器,这些论文机器的大多数又会被学术圈吸收,在论文-项目-论文的符号体系下无限循环。实际上全世界学术圈产学分离已经成为顽疾,中国的学术圈产学分离更是让非常多符号主义的论文流水线工人们评上了教授。我们社会需要打破对学术圈的盲目崇拜,对高级知识分子盲目的推崇,我作为一个phd,我认为phd就是一个拥有更多知识的螺丝钉而已,我们需要融入劳动过程并通过劳动成果来外化个人价值与创新。应该鼓励博士在读时与产业界的相关企业领域进行互动合作,发展博士教育与产业界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博士,同时我们也需要把博士从学术圈里赶出来,跳出学术圈构建的符号体系!学术圈实际上是最不具备社会主义性的组织之一,甚至金融业都比学术圈具有更多的社会主义性质。判断组织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主要是看组织是否能够通过吸收外部的材料资金人员生产出与社会各个层次有关的产品,观念等。例如,农民生产出粮食,这个粮食无论是被消费还是浪费,这个过程都会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生关系,即使是被作为贡品祭拜先人,也会产生观念,故农业是具有很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与此相同的还有工业,个体户经营等。金融业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性,例如保险行业就是金融业不具备社会主义的一个部分,因为保险业的本质是用一张合同(金融符号契约)换取资本的增值(符号增值),是一种典型的符号到符号的过程,不出事就交保,出事就赔偿,整个过程没有与社会各个层次发生关系(仅仅是一次不同主体间符号的交换)。然而金融业对工业农业的投资,这个是金融业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部分,金融业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带动了工厂的生产,投资行为作为必要的资料与劳动发生的条件参与生产使得这一行为所直接产生的结果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生了关系(不再是符号体系内部的交换,或纯粹的符号自我增值)。学术圈现在有很多领域严重的产学分离已经让学术圈抽象化为一个彻底的符号体系。很多时候学术圈关系实际上与小市民心态没有区别,小市民心态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是以世俗可增值符号构成的,例如金钱,权利,名誉等。学术圈的符号体系就是:论文,项目,头衔。而项目的申请需要考察已发表的成果,最终的结题评价很大程度靠的是论文,头衔依靠项目和论文。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学术圈基本成为高端小布尔乔亚装逼地:论文项目=金钱,而头衔=权利与名誉。学术圈绝大多数时间在做的事在本质上与保险业没有区别:通过符号的转换实现符号性的增值。学术圈本身原本并不是这样,使得学术圈逐渐抽象化为符号体系的根本原因是唯论文论产生的产学分离。如果在上述过程中有任何一个环节能够寻求与社会各个层面发生关系,比如主动将论文中的方法推广给产业界以进行优化,或将项目评价转变为考察实实在在的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或成本控制,那么绝大多数科研工作将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体现科研这个行为的社会主义性。但是我就问各位在读或毕业的phd,实话实说,你写的你看的论文真的有用吗?我phd毕业之后脱离了学术圈,去过金融业也去过产业界,产业界不少企业发展自动化都是自己摸索,大量吸收人才进行内部的技术攻坚,最终效果非常的好。产业界工程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在众多领域现在已经相比于高校拥有了绝对的优势,很多制造业的产品设计与自动化水平非常高,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复杂(绝对不是大多数公开数据集能比的),他们并没有依赖学术圈的指导,但做的比学术圈更好。博士更多一定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引导,这个好事会附加更大的成本。产学分离必须解决,鼓励博士终身学习并脱离学术圈投身于实际的社会劳动中,引导社会客观认识博士群体,消除普罗大众对高校教授的神化认知。论文成果如果不参与劳动实践,论文本身就是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的小布尔乔亚评价体系中的一张废纸,论文必须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学者(尤其是工学)必须主动寻求与社会各层次构建交互关系(提供产业指导,帮助,咨询,理论推广等)来证明自己不是在沽名钓誉。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博士,是沽名钓誉的论文机器,还是投身劳动的脑力劳动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现在有多少博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