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怎么解决,怎样公平?

全文共1704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我家大宝是个女孩子,二宝是个男孩子,在平时对他们两个的教育上,真是令我和我家先生煞费苦心,总是在两个孩子之间力求平等。生怕有哪一些举动,会让其中的孩子心生委屈和不满,不管是在吃穿用度上,还是教育的语气和方法上,都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在以前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每个家庭都是有好几个孩子的,父母们当时也没有很优渥的条件,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去平衡对每个孩子的关心程度和爱。那个时候的孩子并没有如今这般金贵,他们那时候,能活下来就好。正是因为时代不同,也让家长们格外忧心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们的心里很脆弱。尤其是对于大宝,只要对二宝多一点照顾,对二宝多一丝关心,大宝就会觉得家长们不爱她了,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因为家庭之间争抢父母的爱而出现问题的。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权衡呢?01家长应该如何去平衡两个孩子首先、教育孩子都要有包容之心孩子们之间为什么会有争吵,为什么会觉得妈妈对谁的爱少了,爸爸对谁的爱多了?是因为两个孩子从一开始就在互相攀比,互相嫉妒。他们并不认同他们之间是一个友好的有血缘的关系,反而觉得他们之间是一个互相争抢爱的敌对关系。首先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就是错的,要教育每一个孩子都对彼此有包容之心,让他们清楚明白他们之间是一个大家庭的关系。而不是什么可恶的敌人,学会共享父母对他们的爱,争来争去到最后不过是两败俱伤,彼此心生怨恨。其次、两个孩子之间相互平等导致两个孩子之间产生很大矛盾的就是有一些父母总是把“你是大宝该学会懂事了,你要让着弟弟妹妹,他们还不懂事呢”?这些话来教育孩子,这让大宝心中会产生许多情绪,其一是,二宝把自己所有的爱分走了一半,其二是,明明自己也还是孩子,也没有长大,为什么要让着他?而二宝心里会觉得,有父母撑腰壮胆,不管怎样他都不会受到惩罚,变本加厉地欺负大宝,其实孩子年龄虽然小,但是心思并不一定真的有看起来那么单纯。现实中很多的情况就是,老大比较老实,心眼很是实在,而二宝玲珑心,很会笼络父母的心来争宠。所以不要以年龄来判定对两个孩子的态度,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是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的。如果仅仅是因为孩子稍微大了几岁就要承受那么多,这就对大宝太不公平了。大宝觉得内心不公,自然更不会善待弟弟妹妹,所以家长一定要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再者、公平,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心中很多父母认为的公平是,吃饭的时候给大宝夹了一块肉,就也要给二宝加一块,而且不能多夹。认为给二宝买了零食和新衣服就一定不能落下二宝,父母这样在行动上的公平可能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会加剧孩子们之间的竞争。父母要在心中做的公平,是在两个孩子进行争吵时,不会以年龄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在讲道理的基础上判定对错。即使是不懂事的二宝做错了也要进行教导,做到两个孩子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真正的公平。在心中的公平,比在物质上的公平更能解决两个孩子之间一触即发的矛盾。然后、给孩子们设定一些规矩和原则孩子们在什么也不懂的时候,总是会随心做事,比如一个不顺心就给弟弟妹妹使坏,把他们弄得号啕大哭。比如二宝心里觉得不平衡就故意陷害大宝,让大宝有苦说不出,这都是家长们教育的失败,这是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没有施展正确的办法。家长对待两个孩子的时候,要制定一些制度,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原则和道理,两个有着血缘关系的至亲,何故要互相使绊子,互相过意不去呢?要教导孩子们以安全为第一原则,即使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争吵也不可以互相做出实质性的伤害,有什么道理就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定夺。孩子从小便学会与至亲互相争斗,是对其心理发展极其不利的,过度的偏袒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坏处的,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变得极其自私,不为他人考虑,不为他人着想,不会在团体中贡献自己。而对于一直欺压的大宝来说,长期对二宝的偏爱也会让大宝的心理发生变化。变得善妒,变得不愿意再与父母敞开心扉封闭自己。ZM芝麻育儿寄语:这都是父母不公平对待给孩子们带来的坏处,只有父母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坏境,让孩子无忧无虑。没有争吵,没有嫉妒的快乐成长。公平存在于社会,也存在于家庭,两个孩子的家庭不要小瞧了公平二字对教育的重视。
孩子之间的矛盾多半产生于追闹嬉戏的玩耍之中,由于追闹嬉戏过于激烈、专注,以至于失去平衡,受到伤害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小的时候,因为和小伙伴玩耍,经常搞得鼻青脸肿,几乎全身常常青一块紫一块,没有那个家长把这当回事,我们也很少向家长告状,因为告状几乎没什么用,有的时候确实伤得挺重,就跑去向爷爷奶奶哭诉,爷爷奶奶一边抚慰一边说“没事没事,小的时候越摔打,长大了越健壮”,现在想来,这是非常智慧的经验。不过,也有极少数家长,喜欢“护犊子”,不过我们老家把这叫“护短”,我觉得“护短”这个词更有意思,因为它精妙地传递出了成人对小孩子之间矛盾的本质看法,那就是:小孩子之间的矛盾和伤害,辨不出谁是谁非,但如果家长护犊子,那就是家长的不是,家长的不是最终就会转换为孩子的不是;简言之,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哪个家长护犊子,哪个小孩子就不对。我们小的时候把告家长这事儿叫做“玩不起”、“小气”、“没出息”,家长经常“护犊子”的孩子,我们不愿意跟他玩,我们家长也阻止跟他玩,因为他玩不起,和他玩的成本太高,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被孤立,反而成长得很糟糕。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都需要有玩伴,如果父母过于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会强化自家孩子只要有一点不如意就告家长的行为,也就会把孩子导向“受孩子者的的位置”、“玩不起的位置”以及“无能的位置”。所以,关于两个孩子之间不痛不痒的矛盾,家长尽可能要做到不参与、不介入。但是,有的时候孩子之间的追闹嬉戏太激烈,失了分寸,以至于有孩子受到伤害,面对孩子的哭诉,家长无法无动于衷,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尽可能不要考虑自己的面子。很多情况下,家长太在乎自己的面子,看到自家孩子把把别的小朋友弄伤了,就厉声斥责孩子,然后强行道歉,似乎不这样做,就显不出自己是个好家长,不这样做,就显不出自家孩子有良好的家教。如果是自家的孩子受伤,家长便心生不满,脸上毫无掩饰得露出怒色,期待对方道歉甚至承担责任等等。如果这样处理,有过失的孩子会心生怨恨,受伤的孩子会想着报复。这直接等于父母在人为地制造孩子之间的嫌隙和对抗。只要是孩子之间因为追闹嬉戏产生的矛盾,不论产生怎样的伤害,我们父母都要坚守中立的原则,也就是不问对错。但我们可以安慰受伤的孩子,引导过失的孩子承担责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处理的案例,AB两个孩子在教室追闹,结果A摔倒了,膝盖磕到地上,有些泛红,爬起来的后脸带哭相,一边摸着腿,一边向我告B孩子的状,就在这档口,教室其他孩子起哄,声称自己看见B孩子推了A孩子一把。面对这个情状,B孩子有些忐忑,而且一个劲申明自己没有推A孩子。我一没有理会A孩子的告状,二没有理会学生们的煽风点火,更没有管B孩子的申明,而是先蹲下来仔细看了一下A孩子的膝盖,便看便问A孩子是否还痛,并且回应他说:“我知道膝盖摔痛了,你心里很不舒服”。然后我把B孩子拉过来当着A孩子的面说:“他摔到膝盖了,有点痛,这件事你有没有责任呢?”B孩子根本没有听我说什么而直接再次很强劲的申明“我没有推他”。我说:“我知道你没推他,我也相信你,我只是问你有没有责任”。B孩子想了一下说“有责任”。我接着问:“如果这件事是10分的责任,那你觉得你有几分的责任?”B孩子:“2分”。我:“这2分责任是什么呢?”B孩子:“我不该追得那么紧!”我:“那你要不要承担你这2分的责任呢?”B孩子点头,然后低声说“我愿意,但不知道怎么承担”。我说“没关系,我教你,你一句一句跟着我说就好了”。我让B孩子看着A孩子然后一句一句教B孩子对A孩子说:“我追你太紧了,让你摔倒了,我不是有意的。看到你的膝盖磕红了,应该很痛,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说道这儿,A孩子插了一嘴“已经不疼了”,然后我接着教B孩子说“对不起,我希望你能接受我的道歉”。说完之后,A孩子点头如捣蒜,两个人握手言和,玩得更要好了。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我紧紧抓住了以下几个原则:1、中立的态度,不质问谁是谁非;2、用同理心共情受伤的孩子;3、引导有过失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责怪过失者,更不引起过失者的自责;4、让过失的孩子明白需要承担责任的大小;5、承担责任,也就是道歉,道歉需要表达三方面的内容:描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歉意+发出道歉。最后,切记不要唠叨孩子“下次小心”之类的话,因为小心了就玩不起来、也玩不开心,而且这样的叮嘱等于在变相地告诉孩子这件事是他的错。希望各位父母不要轻易介入孩子的矛盾,非介入不可的时候,请用恰当的方式处理。【牟子坤简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卉贝艺术联合创始人,中小学教师,多家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个案咨询累计达500小时。……………………………………微信公众号: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生矛盾怎么解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