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更好看一点呢?

服道化景+滤镜:《风起洛阳》完胜。打戏:如果《风起洛阳》不抄袭的话,也胜。抄袭的话,见仁见智吧。以上其实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我主要想聊一聊,它们背后的两位大佬,马伯庸和王倦的特点。两位大佬都有悬疑风,但个人特点明显,又完全不同。马伯庸代表作品:《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古董局中局》(这部一点没看过)。王倦代表作品:原创《舞乐传奇》《大宋少年志》,改编作品《庆余年》《斗罗大陆》《雪中悍刀行》。以上原著都没看过,完全以剧为基础。1.基本特点。马伯庸的风格特点(也包括背后剧组):场面宏大、气派,悬疑氛围设置强,服道化精美以至更加烘托悬疑氛围,吸引观众往下看。王倦的风格特点(也包括背后剧组):基本反着来。因为早年王倦没啥名气,所以《大宋少年志》剧组透着穷酸味,《舞乐传奇》虽实景好评但也算是奇装异服没少被吐槽过。原创作品基本以“小团队探案”模式进行,恋情一般一对一(女主主动,男主不花),剩下乱炖或者各自匹配。2.核心任务。马伯庸的核心任务:悬疑任务要求很重,特别是前期氛围烘托到了(大场面、大制作、大宣传、强氛围),玄虚已经起来了,所以后面得跟上,剧情才有意思。王倦的核心任务:王倦改编大男主剧之后,核心任务是“把大男主ip改编得女性市场爱看/不讨厌”。大男主ip原著统一的大框架特点是:扩大事业版图,男性都钦佩他信服他成为他誓死的兄弟,女性都崇拜他爱他成为他忠贞不渝的爱人。俗称,打怪升级把妹子。但是,女性市场天然不喜欢这套。所以,不论是《庆余年》还是《雪中悍刀行》,王倦最重要的任务是,把男主“被男人信服、被女人爱”的原因填清楚,填的令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信服。终极目的是:让男性观众依然能够体会到爽感,让女性观众不厌烦。这一原因讲明白了,事业版图自然也就起来了,因为本身就是贵族身份,只要有了死心塌地拥护他的人,事业版图自然能起来。3.价值观。马伯庸作品的价值观:信仰的坍塌,三观的碎裂与重塑。反正是我个人喜欢的故事架构。《长安十二时辰》战士们誓死保卫长安,却终被放弃,他们该何去何从。《风起洛阳》不良井的人们誓死保护太子,却被随意丢弃,他们该如何选择。王倦作品的价值观:爱国,众生平等,红且专。两部原创剧,三部改编剧,人物画像为群像。主角爱国第一位,事业第二位,顺便清淡如水的谈恋爱。哪怕是反派,他们贪财,爱美女,心狠手辣,但他们无一例外都爱国(爱大唐、爱大宋)。这大概也是央视愿意播放那个时候“于荣光+王倦”合作作品的原因。价值观导向一点毛病没有。到了大男主ip改编的时代,范闲、唐三、徐凤年,也都是坚持众生平等、珍惜生命的价值观。4.作品完成度:马伯庸任务完成度:我个人的观感是不好的,很失望。网络上也一直说他烂尾。用 @烈月 的话说,作为悬疑剧,他只设置谜面,他不揭示谜底。在创作初始,他自己也只设计了场面,却自己也没想好谜底。他纯是为了“大场面、大场景”去宏观的悬疑,却不用具体的逻辑、具体的人去填充悬疑。观众刷早年的《刑事侦缉档案》《鉴证实录》,或者《重案六组》《少年包青天》,以及近期东野圭吾的作品,其实最关心的不是场面,而是“谁是凶手?凶手是怎么干的?凶手为什么那么干?”以《风起洛阳》为例(毕竟刚看完,印象深),谁杀了百里二郎的父亲?这已经是开篇的引子了。剧里竟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答案居然是泛泛的“春秋道”。那前面二郎“调查凶手、查家仆、查食品”的情节铺垫,后续完全没跟上,显得很“做作、故弄玄虚”。既没有具体实施的人,也没有实施手段,在什么情况下怎么下毒的。同理还有圣人、联昉,前期铺垫很高级很神秘,后续完全跟不上。只挖坑设置谜面,不填坑揭露谜底,对我这种日常爱刷偶像剧、不太刷悬疑剧的观众来说,太痛苦了。因为我虽然不擅长推理逻辑bug,但我重视答案啊。我不具备猜答案的能力,所以我看悬疑剧的目的简单粗暴,就是为了刷答案。作者给了我答案,我一般不具备“顺着答案捋顺逻辑最后发现经不起推敲都是bug”的能力,但是作为作者,你好歹给我一个答案吧。但是马亲王的作品,通常没有具体答案。所以他的作品结尾总是一言难尽,《长安十二时辰》里,太子为什么毁了证据,前来复仇的人又为何放弃复仇,说服力完全不够。《风起洛阳》的具体谜底,我甚至也没有等来,只等来了“反派boss的强行降智+十郎居然能杀死武思月”的结局。王倦的任务完成度:尚可,还好。红且专的绝对正确无争议的价值观导向,说教感竟然不强,内容还算丰富,撑起了价值观。也算是尽力让大男主范闲、唐三、徐凤年接地气了一些。把“男人服从、女人爱”的原因尽力描绘了出来,尽力让观众信服。所以这里也产生了时不时令人感动的情谊,比如《庆余年》的滕梓荆。主角金手指的原因也在尽力圆。虽然这样一来上一代的金手指更重,主角爹妈更是绝对金手指。范闲的妈妈、唐三的爹妈、徐凤年的爹妈,都是比子一代还要牛x的存在。(当然,这大概也是原著设定。)目前在看《雪中悍刀行》,我总觉得徐凤年的爹徐骁更是隐形男主,他实在是算无遗策啊。感情线也能删的尽力删了。《斗罗大陆》感情线改编难度低一点,毕竟这是唐家三少有了老婆/女友之后第一部男主不是花心萝卜的作品。原著里唐三只有小舞,对应着只要编好七人小分队悬疑就行了。而《庆余年》《雪中悍刀行》的感情线,虽保留了“女人们都爱男主”的男性市场的爽感,但为了照顾女性市场的偏好,让男主尽量专一。在悬疑上,王倦至少是有谜题、有谜底的正常风格。《雪中悍刀行》虽被诟病,不只是滤镜、打戏的吐槽,逻辑线也有很多观众在诟病。但对我这种“不擅长逻辑推理”的观众来说,好歹编剧给了我一个答案。至少各事件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有没有逻辑失误,谁做的、怎么做的、为什么做,王倦在剧中做了交代。王倦在剧本上,在以前他口碑还很好(被强烈安利)的时候,也有人小范围吐槽过,有些情节“为了反转而反转”。这也是我的感觉。当初刷《舞乐传奇》的时候,对我来讲,结尾反转太多,来回反转。后来的《大宋少年志》,包括几部改编作品,我也有这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但总体上,王倦还是我算喜欢的编剧之一。至少他有头有尾、挖坑填坑、伏笔呼应,故事和人物相对完整。5.投资、宣传与市场角度。(未做过市场调查,也没有大数据统计,纯个人主观推断,甚至是臆测。)马伯庸的作品,至少从《长安十二时辰》和《风起洛阳》来看,投资商愿意投资。大制作、大手笔、大投资,一看就是花了钱的。而且宣传讨巧。因为前期的噱头很足,场面很大,氛围感强,所以自然便于宣传以及引发讨论度。前期的热度、点击率应该也还可以。因为悬疑十足,服道化精美,会吸引一批观众来看。评价应该也还可以,甚至早期以好评居多。但是点击率与热度未必一直持续稳定,中间会有弃剧的观众。因为早期服道化精良,体现了制作认真的态度,所以早期评价偏正面。不看到结尾,限于网络氛围,轻易也不敢吐槽。悬疑后续乏力,后续剧情跟不上前期铺垫,有故弄玄虚之嫌,一些观众中途觉得无聊默默弃剧了。鉴于“提不起兴致+不看到结局不敢吐槽的网络氛围”,部分观众通常弃剧呈默默状。但不管怎样,热度有过,讨论度有过。一般投资商大体上应该还是满意的。王倦的作品:早年应该是小众化,虽口碑不错,但数据应该是一般,纯靠自来水安利。而且只有古装剧爱好者/稍微知道于荣光的观众才知道、了解、去看那些剧。《庆余年》之后,打开了知名度,成为真正的知名编剧。经历了《斗罗大陆》《雪中悍刀行》之后,口碑也出现负面,不再是清一色的正面评价。我倒觉得这很正常,也是自然规律。一方面是他更忙了,时间不够,严谨度自然下降;手下说不定一堆小编剧,但审核时间也未必充足,自然也影响质量。再就是,被大众所知之后,必然要面临大众评价,口碑分化也属正常。早期是喜欢他的人才去看他,自然也是褒赞居多。成名之后,所有人都来看他,自然面临的评价更为多样化,认真刷剧、推理高手也会更多,自然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也比以前更高。相较之下,大爆略难,因为爆点噱头少,特别是前几集,属于慢热慢慢进入故事节奏的。所以还要感谢《庆余年》让他有契机出名了。但数据应该偏于稳定,反正看不下去的前两三集也就弃了,看的下去的因为后续剧情多悬疑反转环环相扣,节奏也不慢,一般也就看下去了。所以,我的结论是,就开篇来讲,应该是《风起洛阳》更吸引人。就完整度来讲,应该是《雪中悍刀行》更完整。与其探讨《雪中悍刀行》更好看,还是《风起洛阳》更好看。不如看看自己更适应哪位编剧的风格。本文无客观统计数据支撑,如有不对,全是你对。也真诚欢迎科普,但拒绝吵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点好看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