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临床特征和老年痴呆的病程特征为,抽动障碍如何分类?

我在儿童心理门诊会遇到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诉说:“孩子最近出现不停地眨眼,动鼻子,有时候还会动动腿,有时候还会多次地清嗓子等。在当地医院看过,医生说是抽动症,还给配了药。我们怕有副作用大,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一直不敢给孩子吃。”就此问题,在这里科普一下关于“抽动障碍”治疗的安全性,以便解除家长对治疗的顾虑。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或(和)发生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由于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使患者缺乏自尊,导致家庭生活、社会形象及学习和工作表现受损和环境适应困难。抽动障碍的抽动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运动抽动为首发症状,而后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常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以眼部抽动为首发症状者占38%~59%,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者约占12%~37%。部分患者在运动或发声抽动之前有躯体不适感,如感到压迫感、痒感、冷热感等。分类目前常用的有国际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第10版(ICD-10);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第三版(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 Ⅳ-TR)。但是,在抽动障碍的诊断与分类上确非常一致。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3种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生抽动障碍;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现称Tourette综合症。初期很难绝对地划分,一般认为3种类型可有连续性。短暂性抽动障碍可能随着病程的发展成为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S中约有半数患儿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性抽动或简单发声性抽动。临床还发现有些TS患者进食海鲜、食用色素和食物添加剂可使抽动症状加重。临床表现短暂性抽动障碍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一过性抽动障碍、习惯性痉挛、短暂性抽动,是儿童期一种最常见的抽动障碍类型,尤其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非常常见。其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以单纯性或一过性肌肉抽动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突然的、重复的、刻板的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但是,大多数表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少数表现为单纯的发声性抽动,最常见的运动性抽动为脸部、头颈及手臂的抽动,发声性抽动也很常见。病程中,抽动症状可以表现为时轻时重,通常在紧张、过度兴奋、疲劳等情况下症状加重。儿童常常忽视自己的抽动症状,或是努力掩盖(如“我感冒了所以我吸鼻子”)。而事实上,这些强烈的、反复眨眼,吸鼻,清嗓子等常导致儿童被带到眼科、耳鼻喉科或变态反应科,去接近视、沙眼、结膜炎、咽炎、过敏症等治疗。儿童时期的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短,最多不超过1年,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什么样的抽动会持续存在甚至不断加重和恶化。家族研究表明:在一些患者当中,短暂性抽动障碍是TS基因较弱的表达的结果,其后代存在遗传危险性(Kulan 1988).是否存在一些不受遗传控制的或是交替遗传决定的短暂性抽动,仍需进一步研究。二、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病程长,抽动形式相对单一,持续、刻板为特点。该障碍通常起病于儿童早期,在其病程中抽动症状也是时好时坏消长变化的,其症状严重程度波动范围大,同样在紧张、过度兴奋、疲劳的情况下症状加重。主要临床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不同时存在。最为常见的抽动为运动性抽动,尤其是脸部,头颈部和肢体的抽动。其中以简单或复杂运动抽动最为常见,部位多涉及头、颈、上肢。发声抽动明显少于运动抽动,并以清嗓、吸鼻等相对多见。慢行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症状相对不变,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不过这些症状在青春期后期会有所缓解,而成人后表现的可能只是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的残留症状。Tourette综合症(TS)TS又称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本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可不同程度地干扰和损害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功能,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可迁延致残。TS是抽动障碍中最有代表性,临床表现复杂、最严重,诊断和治疗最困难的一种类型。患者的始发症状通常在青春期前5~8岁出现。起初,其症状和短暂运动运动性抽动障碍相似,抽动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主要包括脸部、头部和上肢的抽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症状持续存在且症状类型越来越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通常从身体的上部发展到躯干及腿部(从头到脚发展)。起初,其运动性抽动多为简单性抽动(如眨眼、皱鼻、甩手、摇头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出现大量的复杂性运动性运动性抽动,入挤眉弄眼、拍打、触摸、旋转、跳跃、弹击等。通常在运动性抽动出现1~2年后出现发声抽动。但也有一些患者首发症状即是简单性发声性抽动,如吸鼻、强迫性清嗓。早期的发声性抽动多为简单性抽动,主要包括咯喇音、唧唧声、清嗓声、咕噜声、咳嗽声、吱吱声。此后将出现复杂的发声性抽动,如突然发出不合适的的音节、单词、短语以及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等,说话的流畅性和节律性发生改变。约有1/3患者会出现秽语症状,且多在青春期左右出现。抽动形式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患者抽动症状在数周或数月内可以时好时坏消长变化,甚至可能消失或是被其他形式的抽动取代。抽动症状可以单独出现或是出现多种涉及身体诸多部位的复杂运动和发声抽动症状。抽动发作的频率波动范围也很大,有的表现为1周孤立的发作几次,而严重的可以表现为连续的抽动持续几小时,这使患者感到精疲力竭,同时会使患者及其周围的人感到惊恐和难受。抽动特征可以随时间而波动变化,抽动的强度变化也很大,小的抽动只有患者自己才能感觉到,而严重的抽动可以使整个屋子里的人都能察觉,甚至对自己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少数病例中,由于存在暴力运动性抽动(如自我击打、抓咬等),可以出现咬伤嘴唇、毁容、杵瞎眼等现象。尤其是幼年患儿可能忽视,甚至否认,淡化自己的抽动症状。患儿常常会努力用相似的症状来掩盖自己的运动性和发生性抽动症状(如用梳头动作掩盖自己头部的抽动;用学动物鸟叫“喵—喵”或是“汪—汪”等掩盖自己的发声性抽动)。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或多或少的控制自己的抽动症状(如:当众表演的时候),一旦他们放松警惕马上可以感觉抽动发作。这就导致老师和家长产生错误的印象:抽动是故意的,是毛病,并且可以通过加强意志力而控制。在睡眠时抽动症状消失,而紧张、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生病时抽动症状加重。尽管患者的病程很难预测,但一般而言,青春期早期症状最为严重,青春期早期症状最为严重,而到成年人早期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而与抽动相关的一些症状,如强迫、焦虑、注意缺陷等可能长期存在。当抽动症状 明显的时候,对患儿的自尊和自信产生严重的影响。抽动症状的出现会受到同伴们的嘲笑和谴责,这对患儿自信和自尊,以及对积极地适应环境带来明显的困难。抽动症的共病抽动障碍常共患多种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及神经心理损伤,伴发自伤、自残行为,偏头痛,睡眠障碍。治疗方法1.支持、教育和心理治疗:如帮助孩子、父母、老师了解患儿的这些症状是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要曲解是孩子故意挑拨或发狂。2.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的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为原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抽搐的表现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