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社区大学排名毕业如何就业?是否需要将来需要回自己老家发展?

2023.5.7更新4月初请假回国了一趟,一方面是家里老人四年没见十分想念,另一方面是在某软件上遇到了一个很能聊得来的女生,想趁这个机会见上一面。很幸运的是家中四位老人状况还都不错,见到我回去大家都很激动,时隔多年再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氛围,感慨良多;而更幸运的是,与妹子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吸引,在分开之前确定了关系,相约在明年回国后从此不离不弃,相爱相依因为有了女朋友,最近一段时间也重新规划了一下,原计划明年十月回国现在考虑提前到明年五月左右。毕竟异国恋还是很难的,即使女朋友情绪管理很棒了但也难免会有emo的时候,作为男朋友不能在身边也会很自责,所以还是尽量在不影响双方规划的情况下早一点团聚,修成正果至于以后回国去哪个城市如何发展,也会跟女朋友一起商量以后选择最适合两个人的规划,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年分解最后,愿我们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走过这一段难熬的时间,愿以余生为誓,定不负相思意 @大兰爱吃饭 2023.1.20更新继twitter, Meta, saleforce, Amazon之后,微软和google于本周分别宣布裁员10000和12000人,根据一亩三分地的分享,Apple近期也会有裁员动作,目测消息属实概率超过70%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国内裁员比这多了去了,再说又不是第一家裁人有什么好惊讶的。确实,据我了解国内大厂诸如腾讯阿里字节等去年开始早已裁过几千乃至几万人,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日子过得舒服,这几家公司的裁员也是可预见的但是作为湾区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所有人都很清楚Google裁员将会带来的影响。要知道,G家一直是多少人的dream company,包裹大,福利好,工作轻松养老,并且25年从未有过大规模裁员,可以这么说,在周围公司集体裁员的大环境下,Google就仿佛独木桥旁边的护栏,让人在恐惧中多了一份安心但是今天,Google正式宣布裁员12000约6%,这不仅仅意味着google 25年不裁员的历史宣告结束,在我看来这也标志着硅谷大厂扩张红利期的结束,以后即使世界经济转回正轨,互联网大厂也大概率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放任员工数大量增长甚至逐年提高报酬,也许Amazon的pip制度会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效仿(包括Google去年其实已经有很多人support check-in,类似一种考核不合格的警告),也许Meta的fast move和末位淘汰也会成为常态,以后想进大厂养老的愿望会越来越难以实现。我在2022年带了两个intern,一个是作为peer一个是作为mentor,两个我都争取到了GE(超出预期,即最高档评价),但是最后一个没拿到return,一个拿到了但是自己主动拒绝去读phd。而据去年的统计,只有不到10%的intern拿了return,这个数字在往年至少在70%以上。今年的应届生大量涌入icc或者ccc(由印度人或者国人创办的培训公司),找工作的难度可从中窥见一斑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公司从此会走下坡路也不会代表美国经济从此崩溃,相比较而言湾区大厂不管是进入难度还是工作舒适度上依然整体强于国内,想留学美国进大厂发展的也不必过分担心。最近几天有很多人私信问我对未来留学的看法,我的建议是,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留学的想法就坚持下去,确实能给人带来很多改变。但是如果抱有通过留学买opt从而进大厂工作的想法,考虑到大厂的养老前景已经大不如前,发展红利也基本已经褪去,因此对于抱有这种想法而出国的人,劝您三思对于我自己,其实我并不对google或者Apple的裁员感到非常惊讶,因为都在我的预期之内,因此这些情况不会对我的想法产生太大影响。我会继续与国内外同学保持沟通,慢慢观察两国经济形势,从而决定2024年是否选择回国2023.1.17更新首先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建议,每一条评论我都会去看并且尽量认真地回复,没想到自己一点心路历程能引起这么多关注,真的非常感谢。没想到第一天发布就要加更,还好今天是马丁路德日放假一天。。评论中有人提到可以考虑换城市或者换国家生活,评论中也写过了我就直接贴在这了。其实我也是有考虑过换城市的,疫情期间wfh的时候就搬到了房租相对便宜的城市,确实比湾区中心便宜很多,但是现在已经要求回office所以又搬到了mountain view。纽约:曾经有考虑而且公司也有分部,但是从我几次去纽约的经历来看并不太喜欢,主要原因一个是房租比湾区还要贵(当然居住条件好很多,毕竟公寓的话空间基本都是自己的),另一个则是交通情况(加州是随处都需要车,但到了纽约要想自己开吧是真的头疼,不买车全部靠地铁也不够方便,而且纽约地铁懂的都懂)。娱乐方面其实我不是特别在意,饮食确实比湾区强,女生也更多,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两个优势还没有大到能让我有动力来一次relocation西雅图:有很多同学在西雅图,税低但是相应收入也低,我跟同学也计算过最后结余还是湾区略多一点(当然这是因为我生活极简,如果平时消费多应该是西雅图结余略多,不过差距不大就是了)。其他方面西雅图并没有明显优势(常年下雨我倒不是很在意),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公司在西雅图岗位并不多且多为ML等,想去西雅图只能考虑去Amazon或者微软,但是按照目前的招聘情况很难,况且h1b更换城市也是个麻烦事,至少目前不会考虑换州生活还有人提到LA、新加坡、加拿大等,这些确实了解得比较少,后续会仔细了解一下,如果有列入未来规划会进行更新。另外关于对薪资计算的问题,一个是国内大佬的年终奖其实是按照4个月乘1.2的年终考核系数计算的,所以并不是base 5万;另外一个是13万公积金为一年多的总数而并非一年(在此感谢知友水雷的指正),回答中已经进行了修正。年终奖在国内的薪资体系中按照单独的一次性收入,不计入全年累积税率表,也即21万年终奖直接适用于第三档144k-300k的20%税率,只需要缴纳大约2.5万的个人所得税。而美国联邦税+州税+FICA共计约37%适用于所有收入,包括年终奖股票签字费等,这些在国内全部作为单独一次性收入,所以才会导致国内实际税率要远低于美国,年终奖及股票占比越高实际税率越低。(还有人提到合并计税改革,目前公布的消息是单独计税延长至2023年底,至于以后再有变化会再进行更新)我自己的包可以给大家公布一下,166k的base,股票入职时候给了150k加上升职后的refresher共计210k左右,平均到年为210/4=52.5k,sign-on即签字费为65k,平均到年为65/4=16.25k,bonus即年终奖为166*0.15=24.9k(其实同样需要乘上一个个人考核系数和公司系数,但是计算包裹的时候一般按照1.0,我大部分时候拿的是1.1),以上共计166+52.5+16.25+24.9=259.65k。至于为什么实际到手比这个数字小是因为现在股票价格低于2020年入职的时候,现在拿到手的股票仅有4万(税后)感谢评论区大佬的指出,特此感谢并做出解释。另外提一下,很多评论在我这里显示的是已删除,个人不会主动删除任何评论,评论区的每条评论我应该都会回,如果看不到可能是我的评论也被删了,还请见谅。以下为原回答————————————————————2023.1.16 留个答案以观其变,如果想法出现了变化会随时更新,也算是记录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吧简单介绍一下自己,c9本,美硕,目前湾区某大厂当码农,出身于十八线的小县城,双亲体制内,硕士是花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读的,现在的想法是2024年左右回国2017-2018.6:出国申请曾经一直在出国与不出国之间徘徊,当时的比例大约为工作:保研:出国=2:1:7,主要考虑的点为:经过本科的学习阶段,从一个对编程一无所知的小白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解,但大部分知识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且越学习越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科研(上数分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与周围人的差距,各种数学物理课已经不能像高中课程那样心中有谱,花费大量精力还不能完全理解透彻,甚至只能靠死记公式应付一下期末考),因此大三的时候基本已经放弃保研20%想工作,当时考虑得比较简单,就是看着华为校招能给到35-60万的总包很诱人(理解一下十八线小县城的孩子吧,是真的),而且自己也比较倾向做产品来积累工作经验(本科四年项目经历很少,再读研情况很可能也类似,因此认为与其再读三年不如工作三年积累的经验多晋升前景好)70%出国,主要因素就是本科学校一直比较推崇留学深造,每年相当比例的优秀学生都会选择出国,受一些留学的学长影响也向往海外学习,也想去发达国家体验高薪阶层的生活。另外可能就是某些传统思想作祟吧,父亲一直坚持要我出国,而我自己也有点觉得不出国好像有点对不起自己上的这个本科学校,不出国就对不起家里对我的殷殷期望(现在想想有点幼稚,不过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于是,带着以上想法,18年毕业后还是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从此开始海外旅程。2018.8-2020.6 美硕留学由于上述考虑,出国申请上没有考虑Phd而是选择master by course为主,期望就是快速获得硕士学位后能留美或回国找到高薪工作(当时其实还是更想回国工作的)不得不说,留学生活给了我很大冲击,比我心里的预期要大很多,也是从这时开始自己多了很多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学到了非常多的新东西,接受了很多新思想,篇幅所限且题目不相关这里就不展开了第二学期结束后我进入了湾区某大厂实习,由于自身和某些很让人无语的原因经过了一番折腾才拿到return offer,但是自己已经对该公司彻底失望便直接拒掉了。此时的我更倾向于回国工作因此实习结束后便立刻开始着手参加国内大厂的秋招,但是由于某些突发事件,最终我还是在毕业后去了湾区另一大厂,并工作至今。2020.7-2022.12 湾区码农工作期间,我也在不断思考未来的方向,其间也发生过很多影响我思考的大事,包括但不限于疫情,特朗普下台,股市剧烈波动,裁员等等。我开始比较自己现在在湾区的生活和国内的生活,向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眼中的中美差异,从他们的口中我发现了很多新的视角,也帮助我更好地更完整地建立世界观,这可能也是我在留学生涯获得的最大收获吧2023.1.16 第一次全方位思考简单罗列了一下目前的思考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做出改变,也欢迎各位大佬给出建议或意见回国优势生活质量更高(30%)也许很多人看到第一条就会很惊讶,甚至认为我疯了,湾区大厂码农啊,竟然会觉得国内生活质量更好?但是事实上,这是真的,甚至对于大部分有一定财富积累的人来说,国内的生活质量确实高于湾区(不追求过多奢侈品的情况下)以我自己为例,现在是湾区某大厂E4,总包约260k,每个月交7%的401k最终拿到手的薪资为7700刀左右,每个月固定开销2200刀(其中房租1650,十平米不到的次卧一间,和另外一个人share洗手间),根据点外卖次数另外有200-800不等的伙食费(取决于去公司的天数),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开支的情况下每月结余约5000刀。养老账户中会有2万左右的税前收入(如果要提前取出需要交税+10%罚金,实际提取数额不超过1万),年底会有15%的奖金税后大约为15k,股票若干(目前工作两年半股票价值4万刀,平均每年不到两万),总计年结余约10万刀。前几天刚采访了一位本科同学,保研后2021年毕业,加入国内某大厂,目前总包约80万,每个月交满养老保险+公积金的情况下平均每月到手33k左右,每个月开销一万左右(两人分租70平,share洗手间),每月结余约2万。公积金账户中每年会有8万左右,养老保险个人交3万多具体以后能拿多少我还没了解过暂不列入,年终奖4-6个月考虑到经济形势按照4个月计算乘上他去年的年终考核系数1.2约21万(税后约18.5万),股票一年半当前市值10万平均每年约7万,总计年结余约60万元(另有人才引进政策6万元给三年,暂不列入)当然,这位同学在项目经验以及接触编程的时间上都要优于我,拿他的收入与我对比有些不公平,所以我们把国内总包改到70万,那么国内结余就会变成50万+,总体来说还是美国收入更高一些,幅度大约在30%-40%。但是如果我们把实际购买力计算进去,那么美国收入上的优势会荡然无存,而且我在计算我自己收入时是按照我自己目前的情况,即除了必要开支(房租、保险、话费等)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消费,甚至外卖都是按照只点周末的八天计算的,其他全部为公司免费午餐。而反观国内月平均万元的开支即使在一线城市也相当可观,完全可以做到每周搞个聚会做个按摩啥的,生活水平明显国内更高。居住条件上,我是租的3b2b中的一个次卧面积约十平米,与另一个租客share洗手间,房东住在主卧有单独的洗手间,四个人share厨房等公共区域。而国内同学两个人合租70平小房子,share一个洗手间和公共区域,但不与房东同住。相信孰优孰劣一眼可知。饮食条件上就更不用多说,这一直是海外华人所诟病的一个点,即使湾区中餐已经很多,即使我也能够接受地中海、印度、泰国、拉美等等很多世界各地的餐馆,依然不能阻止我怀念大学食堂。。(恕我多吐槽一句,我在本科一个月伙食费500元左右我都觉得挺满意,上个月点外卖+买食材花了近1000刀却依然没一天吃得很让人开心)湾区15刀以上会员免运费,然而加上平台抽成以及小费等不可能低于25刀,以至于我不得不每次都手动输入小费金额。当然,自己做饭手艺高超会缓解很多,可惜我到现在也只会每次炖一锅肉可以吃两三天,让我天天吃自己做的饭真的做不到,也没有这个时间。其他条件,没了。是的,我一直都是个低欲望的人,很少会去追求什么享受,来美国总共只买过一次新衣服,车也是被迫买了一辆二手现代(8600刀,湾区没车真活不下去),其他额外花销更是几乎没有,这从我本科能500块生活一个月应该看得出来,但是即使如此低欲望的一个人,我依然感觉目前在湾区的生活质量很低,虽然我目前没有回国,但是我觉得以我的工作经验,我回国后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2. 未来发展(25%)这也许是争议比较大的一部分,也是我个人最摇摆不定的一部分。目前来看,如果我保持现在工作状态,大概率一步一步会从E3一路爬到E6,然后长时间维持,到那时年薪可以达到50-60万刀可以稳定养活一个家庭,成为很多人口中的中产。但是我扪心自问,这真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其实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到达E6以后就可以半躺平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且也大概率是我如果长期留在美国以后的生活。但是在我留学前夕,其实我是怀着一种追求理想的状态,想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做一番事业的;然而经过了疫情和两年工作,现在的我反而更向往积攒一些积蓄后回到小城市娶妻生子这样彻底的躺平生活。这样的改变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几年的疫情让大量的年轻人失去了最宝贵的几年,也许是职场遭遇的不公让我心生退意,也许是意识到自己即使在美国打拼一辈子也只是一个相对富有的中产依然要为了房贷和子女不得不工作,也有可能只是单纯岁数大了失去了年轻的锐气?我只知道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不知不觉中我由原来的努力拼搏变成了现在的努力攒钱,虽然工作上不曾松懈,但心中的动力却已完全不同。而我开头提到的打算2024年左右回国也是基于此。首先如今国内疫情已经放开,大量的问题包括房地产和城投能否继续支撑经济发展会在两年内逐渐暴露出来,与之相对美国同样会在两年内逐渐完成对通胀的作战,两国之后的发展前景也会逐渐清晰,那时候根据两国国情再决定自己的去留会更明智。而回国以后我又有几种考虑:第一种就是彻底躺平,即找个小城市甚至是直接回老家找一份可以应付日常开销的工作,用这几年的积蓄买房买车剩下的进行理财。当然这只是最理想化的一种想法,实现起来难度极大第二种是我目前比较希望的,即找个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工作,薪资不需要太高比当地平均数高个2-3倍即可,用积蓄付首付然后也是基本躺平的状态。第三种,回国找大厂继续卷,不过与美国不同的是我会在达到等价E6的level上寻求转manager(在美国估计不会,一是确实对比老印没优势,二是想应付全世界各国人我也没那么多想法),其实我个人还比较喜欢领导一些事情,我也很想知道在美国学习到的管理经验能不能用回国内公司。第四种,回去考公,是的,宇宙的尽头不是计算机,而是公务员。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找闲职或者追求政绩,前者其实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种的变形,本质上还是找个二线躺平,而后者则完全不同,可能是很多程序员完全不会考虑的途径。事实上第三种中我也提到过,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管理一些人一些事:我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担任班长,大学里则是组织委员,同样是班里最活跃的一个,所有活动基本上都是我带头策划的。而在美国的这几年管理相关的工作几乎与我无缘,文化差异导致我很难融入同学或者同事,加上相对能力也不是很能支撑我发挥这方面的才干,因此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管理相关的工作,公务员也好manager也好也都基于此。当然,这只是目前的几种想法,以后具体走哪种或者继续留在美国,要看最近两年的两国发展等因素3. 配偶及下一代(15%)这个也不用我多解释,湾区男性码农想找个高质量的女朋友太难了,尤其像我这种家庭条件一般,来自十八线小县城还没绿卡的大厂码农,几乎没有什么机会。留学生中的女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高攀不起,同事里能进大厂的女性基本也是一样,社区里倒是也有人给我介绍过几个,但是一上来第一个话题就是有没有绿卡有没有入籍,臣妾是真的做不到啊。而对比国内也不用多说了吧?按照60万年薪或者150万存款的条件想找个条件不错的女朋友应该不算太难(当然我也没有真的找过,现在也只是在某app上偶尔认识几个国内的女生)至于下一代的问题,每个移民一代都会面临一个代际割裂的问题,即使我能够支付得起昂贵的私立学校或者学区房,也能支付得起大学期间的学费,但是子女将会全方位接受美式教育从而跟我自己产生严重的观念差异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目前感受不到但是依然把它列入考虑因素之一4. 家人及朋友(15%)目前四位老人都还在世且均已80岁高龄以上,作为家里从小最受宠的孩子没能时常陪伴已是惶恐(19年5月至今未曾回国),如果未能临终前尽孝,实在良心难安。而父母也大概率不会来国外定居,只有我自己成为移民一代目,从内心情感上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至于朋友,可能大多数人感情最真挚的朋友都是初中或高中时期,虽然大学及出国后也认识了许多人,但是真正能交心的人却极少。尤其出国后,同学同事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虽然现在组里也定期举行团建活动,但是依然很难融入其中,这里面有语言及文化差异,也有年龄、信仰等等很多因素,这些人要称之为"朋友"着实有些勉强5. 健康及安全问题(10%)这里不单说的是医疗及防疫问题,对于美国的医学水平我是认可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得了重症一定要去美国治,但是我依然对美国医疗体系没有什么好印象,具体有几件事:第一,2022年元旦期间,房东突发急病凌晨五点多把我从隔壁喊醒让我给她儿子打电话,症状为全身无力动不了,但是神智还算清醒。他们先联系家庭医生但是家庭医生应该是在休假并没有接电话,然后又给附近医院打电话,经过近两个小时扯皮也只是进行了一下登记个人信息并询问了一下症状,最后告诉他们如果需要急救请拨打911。最后感觉实在不能再拖了我和房东儿子两个人把她抬上了车送到Emergency care(下称EC),到达以后又过了大概四十分钟才最终转入病房来了个医生接待,后续我先回家了就不知道了第二,2022年五六月份,具体日子忘了,我在家突发肾结石极其不舒服,而当时的我并没有主动找家庭医生(因为不熟悉这边的制度也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一个邻居过来帮我打了保险的电话想在网络内找一个,结果被告知下一个预约要排到三个月以后。没办法只能像上次一样打给医院的EC,登记完个人信息后邻居开车送我过去,到了以后不知道为啥保险信息一直对不上,我在车里难受得翻天覆地的时候邻居一直在和医院扯皮,最后一个多小时以后才有人把我从车上搀到病床开始治疗。还好公司保险还不错,最后只花了三四百刀就搞定了(原账单6000+)第三,疫情相关,美国早就全面放开管控所以就跟国内刚放开一样,基本所有人都得过至少一次。我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22年十月,因为从小有支气管炎导致症状很严重,咳嗽时肺里疼痛且咳血,被邻居送到医院后医院给测了一下血氧浓度97%,然后就告诉我回家吧,低于95%我们才进行收治,我:????而最令我害怕的还是2021年八月,房东在家跟几个邻居组织了一次聚餐,之后几天所有参与者全部感染,其中一个(称为A)症状严重便跟其他几人求助,但是其他人也都在自家隔离并未放在心上,其家庭医生也只是给了她一份隔离注意事项便不再多问,但当大家陆续康复以后才发现很久没有A的消息了,电话不会敲门也不开,最终救护车把她带走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除了身体健康还有安全性问题,这也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比如在湾区车内永远不要放任何贵重物品,晚上出门不要超过8点,选择住处要查看犯罪率地图等等。我亲身经历过被砸后备箱一次(不过不是我的车,是同学开车带我出去),看到商场和路边被砸玻璃的车10次以上(包括警车),在纽约经过两个小时前发生枪击案的地铁站一次,遇到游行人员封堵高速路口一次(就是那个2020年发生黑人被压死的时候),跟一个女生在公寓门口被一个黑人大骂"chinese doggy"一次,亲眼近距离看到盗窃垃圾桶里带有地址信息的文件的窃贼两次,在家门口看到可疑人员徘徊后隔天邻居家发生入室抢劫一次。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每个人都会遇到,甚至经常有人说在美国多年从未遇到任何安全性问题,我只是说从我个人的这些经历中安全感远低于国内,可以明显感到睡眠质量低于国内,晚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使我惊醒并长时间难以入睡。加上现在新冠后遗症的影响,使我经常凌晨被惊醒或者咳醒,我认为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会对身体及心理健康都有影响,而回国至少能够使我感到更放松。6. 情怀(5%?)说实话我觉得我还算个爱国之人,但是身在美国这么多年没对祖国和人们做出任何一点贡献我又觉得我不配说这句话,我也没那种为国牺牲的精神,只是希望看到国内的生活能逐渐变好吧。这种心态也算是一个占比很小的原因吧美国优势挣钱多(50%)上面已经计算过了,按照汇率直接换算湾区程序员大概每年能多攒15万元左右,这还是由于我公司的股票最近跌得比较狠而且401k由于不准备养老所以并没有放满,不然差距可能还会更大。但是,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国内程序员享受到的生活质量依然更高。尤其是国内程序员可能要比普通人高出数倍的薪水而湾区最多也就两倍,这就导致了国内程序员的生活水平可以远高于其他人而湾区则与其他人并没有太大差距。因此如果长期留美,湾区程序员并不见得比国内生活好到哪去;但是对于我这种想攒钱回家躺平的人来说,按照汇率的净收入也很重要,这样看还是美国挣得更多事实上,其实我感觉我跟进城打工的人没区别,都是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挣钱拿回经济欠发达地区花,貌似没有几个打工人的目标是进了城定居吧?虽然我有这个定居的能力但是显然还是挣了钱拿回家过得更加自在。2. 工作相对轻松(35%)据采访我的那个同学,他目前的工作状态是早9晚不确定,通常在6-9之间最晚可能到12,每两周要加一天班,所以也并不像大家说的到处都要996。而我在湾区的第一个组的时候基本上是早9晚5然后吃完饭再干2个小时(自主加班,为了快点升职,不过据观察周围人晚上基本都有加班习惯,可能跟公司文化有关),但是比较烦的是oncall(国内所谓值班?),组里六个人每人轮流oncall一周,也就是一个半月轮一次,这个周里手机要保持全程畅通且随时有人接听,有任何任务都要第一时间处理。最烦的是我们公司负责对接客户的组在伦敦和新加坡,导致每次他们有什么bug需要反馈的时候美国都是深夜,我经常在半夜十二点接到一个bug然后组里的其他人都睡了只能自己修,因为这个通宵了有四五次。因为这个原因2022年我换了组,不知道新组会不会好一些。不过总体来说湾区的大厂确实要更注重work life balance,相对来说更适合养老(说的就是你Alphabet),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公司提供的PTO(paid time off),每年21天,最多积累31.5天可以随时请假,不需要manager审批(至少目前两个组都是这样),如果长期在美国生活也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平时有点什么事也可以直接请假去处理,这点上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不知道国内请假制度是怎样,但是据我同学说起码得提前跟组长说一下才行。3. 稳定性(10%)这里所说的稳定性主要指两方面,一是美国毕竟是世界第一很多年,以后可预见的还会持续很多年,因此想在湾区一直做到E6养老难度对我来说并不高,虽然已经不能像之前依靠股票身价暴涨,但是在湾区实现小康问题还是不大的。另外一方面则是回国的不确定性,因为我虽然已经在尽力了解国内的情况,包括程序员和考公的前景等,但是毕竟是换一个新环境换新工作重新开始,还是会面临很多的挑战。比如说父亲常提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不管是体制内也好公司内也好我都没有工作过,所以对国内的工作环境并不了解要重新熟悉其中的人际关系,虽然说我其实是乐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新挑战,但是这总归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而生活中如果回国也就意味着我要重新开始构建新的关系网络,但是最近几年我的圈子一直局限在身边的同学同事这些高等人才,与他们沟通可以是纯粹理性的交流,但我并不确定回国以后认识新的人还能不能有同样的交流方式。当然,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我也并不认为这些因素会阻碍我回国,只是暂时在此列举一下。4. 房价(5%)房价,或者生活成本其实之前已经计算过,按照净收入美国要高,按照实际购买力国内要高。这里单独列出是因为美国的房子很多都是single family house,也就是所谓的独栋别墅,房子的上下左右都不和其他的房子相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比较符合我心里理想房型。而国内如果在一线或者二线这样的房子价格都会很高,基本上也不会在考虑范围内(不过回老家躺平的话倒是还可以)下面是找的比较典型的一个:可以看到房子价格大概2.5M,首付20%即50万,30年贷款每个月14500,总共约572万刀(地税已经包括,没有物业费因为是独栋),如果明年美联储加息停止房贷还会少很多,相对我未来几年的收入来说还是可以负担得起的,如果我选择留美大概率会选择这样的房子。以上,就是目前对比两边的优势,不难看出美国的优势主要就是在经济层面,而国内的优势就很多样,所以目前我的打算就是再留美两年左右一是为了攒点积蓄二是观察形势再决定是否回国,如果在两边都不出现大规模危机的情况下,预计约2024年10月回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纽约社区大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