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就业的城市哪个城市好找工作 探讨中国最好就业的城市就业市场的现状与发展?

202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202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的扩大和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通常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这使我们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渐露端倪,成为近几年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20xx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19年增加6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xx年增加58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90万的记录。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毕业就失业”是所有将要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2)、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3)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再者,就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二、学校  (1)、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  (3)、忽略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了赏析课,却没有高校在课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课。这让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连最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了解,为自己职场发展造成了障碍。  (4)、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  三、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①、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③、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实力;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3)、大学生自身性格缺点。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而且社会对“90后”这一代的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9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第三部分、解决措施  (一)、国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增进人民的福利。国家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有的时候还应该不惜牺牲一点经挤增长速度栗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企业是消耗大学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通过法律法规已经其它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利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和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得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用结合的培养体制,依据企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在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书应先育人,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高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单位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2)、 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花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3)、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的基础,要坚决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朽发生的几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来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三)、学生  (1)、培养并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来增强自己的就业心理能力。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建立与执行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3)、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成材必先成人,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提高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5)、 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不能一味追求“孔雀东南飞”。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乡基层单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6)、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四部分、结论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持续高速发展,高校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且大学生要树立好择业的观点,调整好就业心态。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202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2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xx年相比增加2万;  2、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xx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xx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xx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20xx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发布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20xx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6、从20xx年开始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注重面试素质,不单单讲有关简历、面试、政策法规,还着重讲解试用期的相关注意事项,还专门开设若干课时对此进行介绍。学院应结合学校毕业就业指导讲座的情况,有选择的安排政府主管就业负责人、就业指导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就业顾问和专业咨询公司的专家来校为大学生开展就业系列讲座;  8、开展就业援助计划。为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特别推荐就业岗位。202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学校:洛阳师范学院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杨 宇 阁  第一部分:前言  摘要: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第二部分: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2.4问卷调查的结果  1.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2. 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  3. 您将来想要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  4. 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什么?  5. 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什么?  6. 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基层工作是否愿意?  7. 你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8. 如果你现在去求职,你觉得你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9. 如果是自主创业,认为您最需要的是什么?  10. 您所欲就业的类型是否与您的专业相符?  11. 您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是什么?  12. 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13. 你期望你毕业后的工作薪资是多少?  2.5调查结论  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  2.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够了解  3.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  4.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  5.学校、社会指导与辅助力度不够  第三部分:调查分析  3.1大学生就业现状认知与分析  3.1.1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了解,相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20__年来说,220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名,相对去年增加28万,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220年高校就业人数高达810万;同时220年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有6.7万家倒闭,故此教育部表示,220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  220年,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同时也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20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220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3.1.2 13、14年的就业率分析  20__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0__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两头高中间低,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  2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2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理科类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3.2 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64.7%的同学认为“应届毕业生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企业需要较高职业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对 专业面太窄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大学生自主能力和工作经验得到重视,但仍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矛盾。  当前各大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是为了锻炼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旨在更好的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利用假期休息等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打工兼职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收获经验。  我们同学们处于一种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各招聘信息上列出来的要求,只能勉强适应其中的一、两条,有些同学基本上很难找到自己觉得能被看重的岗位,更谈不上熟练、精通这样的要求。  3.3大学生就业的选择  3.3.1工作岗位的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55.2%的毕业生选择了到工作稳定,福利相对较好的国有企业,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50.5%的毕业生选择先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也有所上升。  关于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热门企业。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不管选择哪种企业,都要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3.2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这样的一二线城市在求职者的选择工作地点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中小城市,然后才是家乡县级城市,另有相对较少人表示愿意去西部相对发达地区,个别人选择其他地方如海外。  选择工作地的主要标准:过半数的人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选标准。可见对于面林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然后是生活条件,宜居程度等。  这反映了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前景,都显得比较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3.3.3去基层工作意愿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明确愿意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比例都有下降趋势,而表示可以考虑的比例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求职者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总体上视乎更模糊。  3.4大学生毕业时的去向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52.2%的同学认为直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16.4%超过想考研的人数14.4%,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10.2%求职考研两手准备,极少数人认为3.9%出国深造,也有人认为可以缓几年。  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三起就开始忧心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了。摆在大家面前最为清晰的,是两条路:继续深造(考研/留学)和找工作。现在研究生扩招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深造的机会。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  对于求职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需求的了解,对应聘公司情况的调查,就业心态的调整等。要把握好就业的主动权,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前景。对于考研的同学,也应该做好两手准备,因为也许会错  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所以也应该花点精力关注一下就业信息。  3.5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有56.7%的学生认为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9.3%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网上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12.5%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占25.3%的硕士和博士生选择由“学校推荐”。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 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招聘会作为求职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3.6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64.5%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先就业,是要求大学生摈弃陈旧择业观念,即盲目定位、期望值偏高的心态。通过先就业,在涉世之初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在社会竞争中发现机会,为以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7大学生期望月薪  调研数据表明:近一半的求职者期望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22.1%的求职者期望在20__-3000元之间,少数人期望在4000元以上或20__元以下。  尽管物价在上涨,但求职者期望的月薪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依旧保持与20__年持平。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4.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4.1.1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4.1.2就业容量小,就业人数多  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我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亿人但有中小企业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只有中小企业1100万个),就业容量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等众多的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4.1.3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认知度不高,  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完善且有下降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  4.1.4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1.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导致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2.不当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另外,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少本科生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或者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都不切实际。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从大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当前人才市场竞  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是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部门方面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对广大的基层单位不愿理睬。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还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4.1.5就业制度上存在障碍  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  4.1.6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关注意识不强  许多学校热衷于升格改名,办学模式贪大求全,学术上急功近利,高等教育趋同性愈来愈强,竞争区间愈来愈窄。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力度不够,同时现今中国的大学仍以学习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实践的鼓励程度和推行程度都不够。很多高校决策不作市场和社会调查,陷入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境地,全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  4.2大学生就业建议  4.2.1学生层面  1.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1) 正确就业定位。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要  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  2) 做到灵活就业。转变到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  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  3) 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寻找与自身条件  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2.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完善  1) 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人鱼资源的能力等。  2) 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  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  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4.2.2学校方面  1.改革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2.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  3.召开就业讲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应多开展类似就业指导的讲座,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创业,进  行教育改革。加大对社会市场状况的了解并将之用于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4.2.3企业方面  1.招聘标准与程序的变动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为经验论、为学理论,摒弃用人歧视。  2) 选人标准要合理。企业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  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制定合理选人标准。  3) 确定合理招聘程序。确定招聘考核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再按考  核程序进行后,择优录用。  2.与学校的合作  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2.4政府方面  1.就业措施变动与关注  1) 政府则应该完善就业渠道与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2) 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积极跟进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  况,从而让大学生时时刻刻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情况,更好的做好就业规划。  2.加强政策实施。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岗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关键是让这些措施落到实处,让大学生真正受益。
(来源:渑池党建)
主持人:《中国人才》记者 温金海 陈晓伟
嘉宾:
● 安徽省芜湖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 王军
● 辽宁省鞍山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二级主任科员 蔡金桐
● 江西省上饶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副科长 姚静怡
背景
多方位入手提升人才竞争力
最近,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谋划新时代人才强省、强市战略。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如何提升人才竞争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既是众所关注的焦点,又是必须破解的难点。
同一线二线大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引才聚才一直存在诸多困难。“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曾是对很多中小城市人才进出状况的形象描述,巨大的“落差”让一些中小城市苦于如何留住人才。
为了破解引才留才难题,中小城市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非凡成绩。我们看到,近年来很多中小城市的人才GDP有了显著增长,产业基础、产业机构以及企业数量、层次、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中小城市人才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择业观念、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很多人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找到事业发展空间,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近些年,一些大城市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大、通勤时间长的问题,让很多人才望而生畏。而中小城市环境宜居、生活舒适,也有不错的事业发展平台,对人才也更加重视,不少人因此将目光转向中小城市,转而奔向那里,开辟一片新天地。这样一个观念的变化,让人才流动的格局发展了不少变化,中小城市在人才竞争中的“得分点”大大增加,对人才的“磁场效应”得到增强。不少中小城市抓住这些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出台引才留才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例如,江西省上饶市结合自身产业的需要,把产才融合的“触角”向沿海一线发达城市延伸,先后在上海、北京、苏州、深圳等地布局设立了人才工作联络站,依托这些联络站引进相关产业人才,仅2021年在上海、苏州等地举办的“双招双引”系列活动,就引进人才合作项目10个、人才团队27个,柔性引进在沪医学专家20名。
辽宁省鞍山市有效发挥院士、研究院、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通过搭建平台、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引进人才。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引才,鞍山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援企工程,通过释放事业编制为23家骨干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45名。
江苏省盐城市则在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上做文章,他们着眼全市新兴产业总体布局,深度对接各个产业研发处于最前沿的高校院所,先后与南京大学共建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共建第一个校外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复旦大学等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引才用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然而,因为历史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教育交通医疗等方面的客观差距,中小城市在人才竞争力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集聚人才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中,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人才流动的现实态势:青年人才加速向重点都市圈与城市群靠拢汇流,逐渐向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集聚扎根。而这个趋势无疑给中小城市引才用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对中小城市的引才用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中小城市如何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扬长避短,解决瓶颈,突破困境,建立人才竞争优势,有效提升人才竞争力,依靠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本期《话题讨论》栏目对此进行讨论。
(本刊记者陈晓伟综合整理)
观点
推动产才良性互动是关键
◎王军
三四线城市引才聚才,很重要一点,就是 通过产业聚才,以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优势,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因此,处理好人才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三四线城市集聚人才,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三四线城市要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只有产业定位得准和发展得好,有相应的人才作为支撑和保障,产业在这个城市发展才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得到快速发展,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就成了空中楼阁,很难有大的突破,较难得到发展。
其次,产业要有足够多的人才支撑。产业发展除了资本驱动,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人才创新驱动,一个大城市可以搞大产业,因为这里人才相对集聚得多,也集聚得快,而中小城市如果搞大产业,特别是“高精尖”的产业,人才就会捉襟见肘,不利于产业快速发展。所以中小城市的产业一定要根据人才基础而定, 不能盲目跟风发展一些大城市在做的“高精尖”产业,而是要立足实际做一些产业链配套的产业或者是相对中低端的产业。这样人才才有可能在一定基础上得到满足,产业也会在这些人才的推动下,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
再次,产业发展需要引育各层次的人才。在现有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各层次的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三四线城市对高层次人才一般都是以柔性引进为主,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可以以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挂职兼职和周末工程师等多种方式柔性引智,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动到三四线城市。其他层次人才,通过制定优于其他地区的政策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培养本土人才相比引进人才更为现实,应成为三四线城市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让本土人才通过学习培训、委托培养、出国深造等方式,得到快速成长,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最后,产业发展需要留住人才。人才来了后,需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我们要打造各种平台,加大投资建设各种研究创新平台、实验室等,让人才有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工作上,需定期安排学术交流、技术比武等交流活动,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还要给予人才充分信任和尊重,只要是制度规定的范畴内,都要给予最大的自主权、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等,让人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在生活方面,要根据人才的需求,解决安居、配偶调动、子女入学等难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安心投入到工作研究。三四线城市只有围绕人才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才才会愿意来,来了后才能留得下、用得好。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采取多项措施,根据产业实际推动产才融合,取得良好效果。图为安徽辰泓达智能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技能人才在研讨。
产业发展能够集聚人才,人才能够推动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发展,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于三四线城市,人才的竞争力来源于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去谋划、去提升城市能级,推动产业发展,只有他们产生良性互动,城市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才会越来越强,也就会越来越有人才竞争力。
观点
从综合环境入手推动引才留才
◎蔡金桐
随着人才政策密集出台,三四线城市的人才工作相较于过去取得了较大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才使用的市场作用不明显。近几年,三四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从人才的使用主体看, 政府仍处于主导地位,市场作用不明显。不管出台的是针对高层次精英的人才政策,还是侧重吸引大学毕业生落户发展的人才政策,绝大部分是政府主导行为。通过降低落户门槛等手段虽然可以吸引一大批人才入驻,但在付出巨大的引才成本之后,更应该考虑如何用好人才。此时应该利用市场这只无形大手,把人才放进市场,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化配置作用,否则会造成引进人才的浪费。
引进人才的结构层次失衡。从目前看,城市争夺战将引进人才的标准限制在了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上,给予高层次人才的落户、购房、补贴政策优惠也较大。值得肯定的是,这样做确实有助于为城市储备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带来新的技术和产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策中 缺少了对根植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关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我国发达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三四线城市人口在医疗、社保等方面的资源占比更低,因此众多的年轻人奔赴发达城市读书、就业,三四线城市因为缺少资金和人才,很难为百姓提供合格的公共管理服务,这又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城市的软硬环境。
坚持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人才引进如果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就等同于是温水煮青蛙,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要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提出高要求,减少人才管理服务中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为人才的科研、创业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让人才自主自觉地奔向需求多、效益高、有价值的地方去。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对于人才资源的调配作用,提高市场配置能力,坚持人才配置导向,让人才的评价、流动、激励都按市场规则办,真正把权和利放到人才和市场主体手中,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组合。
坚持“靶向引才”的科学导向。三四线城市可以积极开展“以企引才”“以家引才”“以才引才”等活动;积极开展本地人才就地培养、本地人才激励等,让各类优秀人才无需到大城市漂泊,就能有非常好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的体验。值得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重人才选择的多元化,要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城市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定位的不同,全面协调人才资源配置,在充分满足“明星”产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保障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基础的“黄牛”产业的正常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效能。
坚持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人才引进不是一锤子买卖,人才引进来之后要为人才准备优良与宽松的成长环境。虽然三四线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较发达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但三四线城市生活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城市,因此可以打造“亲情牌”,除了给予户口、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外,还要同步推进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要长期留住人才,地方财政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必须持续加大投入,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城市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观点
用活“一事一议”,抢占人才先机
◎姚静怡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一直以来,相对于一二线大城市,三四线小城市因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在综合竞争力上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导致现有人才缺乏,在引才用才留才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江西上饶的“一事一议”工作法,在城市人才招引中发挥了大作用,做到了既“留人”更“留心”。
一对一搭建平台“栽梧桐树”。当前,人才集聚需要平台,人才发展更加需要平台,小城市应该拓宽思路,看到自身优势,快速整合各类资源,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引来“金凤凰”。小城市可具体分析目标企业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人才结构等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为企业“量身打造”扶持政策,真正做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人才招引“一事一议”的优势已在许多小城市得到充分显现,譬如,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但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投入大、多学科交叉等特殊情况。为此,江西上饶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灵活方式,由政府出资设立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提供3500余平米运营场地,设立2.75亿元保障经费,并邀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袁玉宇博士落户创业,后期以股权比例为基准,共同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孵化公司,将研究成果落地,实现销售运营,达到双赢。
迅速配套产业链“只争朝夕”。一些行业领域在大城市可能趋于饱和,但在三四线城市却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小城市可以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城市产业布局引进人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将重点引进的企业及相关方向确定下来,有助于加快吸引上下游企业,打造完备的产业链,加速酝酿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质产业环境。另一方面,成长壮大的企业群能够积极整合资源优势,依靠“一事一议”确定下来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到当地工作,并推动建设海智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再次强化人才吸引力。
推动真情服务“一竿到底”。小城市的人才工作,不仅“招才”难度大,“留才”也不容易,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对相关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城市更方便对优质人才实现资源倾斜,在“一事一议”中,可以采用科学民主决策的方式,加大人才公寓、创业公寓等的建设,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减少后顾之忧,拴心留人、爱才聚才,确立服务制度如“百名干部联百企制度”等,以高质量的贴心服务提升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三四线城市更加具备灵活运用“一事一议”的条件,可以更好地做实新时代人才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新时代人才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2期
编辑:肖潇 牛睿彬
投稿邮箱:zgrc18@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一支由浙江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队伍,组织超10000家企业,远赴欧洲参加为期6天的经贸活动,象征着经济发展进入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即将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浙大MBAers,在2023年即将到来之际,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识别未来中国就业市场的新机会?如何践行企业用人的新变化?近日,浙江大学MBA职业发展平台有幸邀请到了中国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专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亚太职业发展协会(APCDA)中国区首任会长、BCC全球生涯教练中国首席导师古典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2023年MBA就业与挑战》的主题分享。100多位同学在线聆听了古典老师的分享并参与了互动交流。一、何为核心竞争力?古典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对“何为核心竞争力”的见解。职业生涯不顺利,更多时候是因为选错了赛道。核心竞争力中最核心的其实不是争,也不是发力,而是让自己选对一条正确的赛道。在职业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竞争领域,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竞争路线,以及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这三者共同构建起来,才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未来5年,中国就业市场有哪些新机会?分享中,古典老师重点给我们分析了:未来5年,中国就业市场有哪些新机会?选行业永远比选职位更重要。未来5年,在以下11个行业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新的就业机会:1、农业自动化、电商化。参考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在城镇化到百分之六十时,已经接近于放缓了。未来不会再有大量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全国北上广深这几个大的核心城市的红利,未来可能释放到它周边的城市去。国家会大量开展农业自动化,让整个农村环境变得更宜居,更加关怀留守儿童和老人,逐渐实现共同富裕。2、智能工业、军工。芯片和军工,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点行业。我们的智能工业芯片制造,目前还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个领域研究,会有深入的行业发展机会。3、大企业的数字化、创新转型服务。我国大企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较差,比如保险公司、金融机构、证监会以及各大国有企业,其数字化能力相对是比较弱的。如果大企业要深入涉足互联网,则其数字化能力是十分关键的。这个浪潮会持续十年左右,所以大企业数字化的创新转型咨询服务,是MBAer的一个推荐的创业就业方向。4、新能源相关行业。此行业为政策支持的当红行业,其重要性和前景不言而喻。5、小而美的服务业。以日本的租房业务为例,由于多年的内卷,其服务和价格逐步形成了稳定的产业化龙头,而中国在类似小而美的服务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挖掘。推荐艺术品鉴赏、心理学之类专业的同学,可以关注此行业。6、生物工程。现在,整体的国民经济水平上来了,怎么变得更美?怎么变得更年轻?这些,都是生物工程可以研究的发展方向。7、养老、医美、大健康。生物工程主要投入在研发,而养老、医美和大健康的主要投入在运营部分。这些领域需要运营很多的文化素质,很多的情绪价值,甚至该领域和房地产相关。如果擅长于运营、获客和口碑营销,这个方向比较推荐。8、保险、金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收入比例中,人们的资产划分为:25%是储蓄,25%是股票,25%是房产,25%是保险。而在中国,房产投资比例占了70%-80%,未来这部分比例会有所调整。9、文娱行业。近两年多的疫情,使文娱产业遭遇了寒冬,但接下来,文娱产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发达国家,文娱产业的GDP比例,是我国目前相对应比例的两倍多。10、海外电商。现在,全球有中国这样完整的工业生产能力,如设计能力,尤其是高科技设计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少。未来,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均可以大力发展海外电商。近三年的疫情期间,海外电商业绩基本上都有两到三倍的提升,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11、东南亚制造。近几年,大量的生产线正从中国迁往马来西亚、越南。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业务因此向东南亚国家有了很不错的延伸。不管在哪个专业或领域,都有和以上潜力行业对接的可能,需要深入探索。当然,古典老师也谈到,如果你强烈热爱某个领域,一定要坚持,因为热爱比热门更重要。三、如何选择城市、企业、职业,以及企业用人新变化?过去,就业热门城市是北上广深,未来需要关注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以武汉、岳阳、长沙、株洲、湘潭为链条的长江经济带)、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经济带。未来的城市规划,会形成“一特大+三大”的城市群。核心大城市,到所有周边城市,大概是一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我们可以考虑这个战略:在一线城市奋斗,在二线城市创新,在三线城市生活。特别是诸多优秀民企的发展潜力被低估,是一个人职业规划值得考虑的方向。企业用人出现了哪些的变化?古典老师谈到三点:三叶草组织,π型人才,灵活用工。什么是三叶草组织?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提出,未来的企业,会逐渐成为三叶草组织。未来的企业,会把三分之一的人作为核心人员保留下来,把三分之一的人作为劳务灵活用工,把三分之一的人以边缘顾问、咨询等形式合作。T型人才为什么行不通了?T型人才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通用素质),“|”表示知识的深度(专业技能)。这两者相结合,表示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是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但是,T型人才在近年的职业发展中,也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1)深耕的专业、行业、公司的迅速迭代甚至消失;(2)企业没有提供专业空间;(3)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专业无感,职业倦怠。所以,古典老师建议大家,成为π型人才。π下面的“两竖”是指专业技能+热情技能,上面的“一横”是指能将多门不同领域知识灵活运用的通用素质。π型人才更抗风险、更值钱,其优势是:(1)保持优势:在原来能力结构上,保持先进性和激情;(2)探索第二曲线:发现新可能,打开第二曲线;(3)多元身份和收入:创造多元收入、技能增益,从而拥有更多机会。那么,职业与发展有哪些秘密?职场人,在一个领域用专业切入后,其成长路线图基本上是前面的三到五年在本岗熟能生巧。随后,需要完成一个重要的专业发展选择。人的二十八到三十五岁之间,是人生的黄金七年,又称腰部七年,拥堵七年。三十岁开始,人的身体机能开始降低,经验需要提升。此时,不妨尝试一下“苍蝇法则”,做人生布朗运动,快速见人,快速找机会,不要等待最好的方案,果断进行专家或管理者的切换转型。未来两年,将有大量的人挤压进入市场,参与就业竞争,可能会是两年的就业低谷期。未来五年,经济可能会放缓,三到五年之后才会回到以前的就业情况。但是,这不重要,因为我们的职业生涯从二十五岁到六十岁退休,有三十五年时间。人生是一场长跑,长远来看,有很多事比第一份工作更重要。人生除了工作,还有很多别的有趣的事,放平心态,平衡个人与家人的生活,找到自己生活的热爱,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向古典老师提出了很多非常有针对性的问题,古典老师均耐心一一作答。问:东方甄选,是农业电商化的代表吗?答:新东方分析自身电商化三个方向:一是卖书,和新东方文化气质相符合;二是卖时尚有关的;三是卖农业相关的产品。目前看选择农产品是非常对的,因为卖书利润相当低,而俞老师和董老师卖农产品的气质也很吻合。问:职业发展规划未来前景是怎样的?答:第一是青少年职业发展规划。对于青少年来说,有分流的政策,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不同的,因为职业教育是不可逆的,例如我该学什么?我该去哪里?这个与学习心理学、学习文学是不一样的,这些出去做什么都可以,因为学这些是可逆的。所以,职业教育有时非常危险,一是本身需要快速就业,二是本身又不可逆。第二是老年发展规划。这些人,比较有钱,但又不想快速退休,又想找一些新的发展机会,所以,这会是一个大的发展机会。第三是学业发展规划。在国外,从6岁开始,就会有学业规划,例如你要上斯坦福怎么办?上MIT怎么办?上哈佛怎么办?会有人跨越十几年,给你做一个详细的设计方案,供你选择,供你参考。这在国外的家庭里,会有一笔专门的预算,给你做职业发展规划。如果你不花时间,去追求你热爱的,迟早你会花同样的精力,应付生活给你的,热爱是最大的职业。--古典古典老师干货满满的分享和耐心解答,让同学们对2023年的就业和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均能圆梦,2023年,浙江大学MBA职业发展平台也会继续推出各类精彩分享活动,请同学们关注!同学说本次“职引未来,筑梦浙里”活动邀请的古典老师,是中国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专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老师分享的主题是“2023MBA就业与挑战”。只有选对择业方向,才能赢在竞争起点,毫不夸张的说,择准行业是人生重中之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合适的阶段选择合适的行业,这比选择企业、岗位更加重要。我们要结合经济发展态势、国家政策导向、科技发展等大环境来考虑自己的择业方向。听完分享后,我觉得我应该一方面提升自己,学好MBA课程;另一方面,努力让自己成为“π”型人才;同时,还要保持对新兴行业的敏感度,根据自己的资源或者爱好选择几个方向,为自己更换赛道做好准备。--2022级MBA周末2班 赵华夏听完古典老师的讲座,收获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古典老师介绍了职业发展的能力模块,以及通过常人求职路线和企业用人路径的对比告诉我们,人际网络远远比职业阶梯更重要。作为在医疗领域有一份还不错工作的MBA新生,乍一眼看这讲座(2023年MBA的就业和挑战)好像跟我不相关,但是有些忠告越早听到是越好的。没有人会一辈子在一个岗位,哪怕一直在一家公司,也要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内外部大环境,所以要时常多听听多看看,让自己一直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同时,我们利用好这短暂的2年半,不仅是认真学习课堂知识,还要多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多元化,让自己的未来有多一种选择。--2022级MBA集中2班 费海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好就业的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