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托管班怎么样做家长才愿意来激励家长”老带新“的策略怎么做?

他为1200多名儿童筹建了“课后时光儿童之家”;他为孤寡残疾空巢低保老人上门服务、成立便民联盟;2012年以来,他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公益服务时长超过29万小时,他个人志愿服务累计超1.2万个小时;2021年,他率队收转物资药品2万多件、驻扎社区防疫25个昼夜,今年又组织志愿者穿上防护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他就是宗呈裕,大兴区天宫院泽众社会工作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志愿服务队队长,本着“厚道泽众、良行致远”的初心,他愿意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 开设志愿服务“课后时光”,陪伴特殊家庭孩子健康成长 他是“老师”,是先后陪伴1200余名中小学生课后托管的老师,而这些学生当中,大部分都是困难家庭、残疾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 2012年,宗呈裕在家人和义工朋友的支持下,本着“厚道泽众、良行致远”的初心,成立了天宫院泽众社会工作事务所志愿服务队。 服务队刚成立不久,街道负责人找到宗呈裕,问他“孩子能不能管”,服务队所在的海子角东里社区紧邻一所小学和中学,社区里一些特殊家庭孩子课后托管是个难题,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接送孩子、看管学习。“能管!”宗呈裕连磕巴都没打,就接下了这活儿。 他主动组织队里的志愿者去学校门口义务接送。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筹建了“课后时光儿童之家”社区青少年托管照料志愿服务基地,为孩子们配备了桌椅和教学用的电子设备,还与北京建筑大学、石油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党建带团建的模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学生们进行义务学习辅导,丰富学习资源。 几年间,宗呈裕带领泽众的志愿者们共接收了1200余名中小学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感召了不少孩子和家长注册了志愿家庭。他们参与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等志愿活动,为创城创卫、社会治理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张佳琳,如愿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幼教专业。她说,当一名老师是宗老师给她引的路,从三年级开始在宗老师这里托管,直到初一,宗老师不仅让她放学后有了快乐的课后时光,还教会了她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宗呈裕的带领下,张佳琳和妈妈参加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整整125天,跟妈妈一起站路口引导文明出行。高考结束后,张佳琳还第一时间报名了宗呈裕组织的核酸检测服务队,做了一名“小蓝”,负责录入信息,引导居民排队,送检测试剂……小小年纪的她做起志愿服务来格外老练。张佳琳说:“做一些好人好事自己发自内心的开心。”而这句话也是宗呈裕常挂在嘴边的。 孩子们信任佩服这个宗老师,还有一个原因,宗呈裕是一名儿童心理师。托管班里大多都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成长方面,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为了解决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宗呈裕专门考取了儿童心理师,帮助孩子们疏解不良情绪。 二孩政策刚放开时,宗呈裕发现托管班里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小女孩每天情绪都很低落,还时不时的发脾气,可她刚来的时候挺开朗的,各方面都很优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宗呈裕通过跟她聊天得知,原来是妈妈生了个小弟弟。之后,宗呈裕就开始有意跟她聊天,做心理疏导。没过几天,孩子就恢复了爱说爱笑的性格,一天妈妈带着弟弟来接她,她居然高兴地跑过去:“来姐姐抱!”,从妈妈手中把弟弟抱进了怀里。当时,妈妈都惊呆了,开心地落了泪。 便民联盟协力助老,社区老人眼中的“红人儿” 他是“儿子”,社区里的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呈裕”“小宗”,而宗呈裕也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爹”“老娘”。 在海子角东里社区,宗呈裕这个名字,没有老年人不知道的,每每提到他,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换水管,装灯泡,打扫卫生,理发助浴,陪老人聊天解闷……老人们眼中的“红人儿”,没叫过苦没叫过累,杂七杂八的活儿都干过。 “你可能不相信,光海东社区就有四五百名空巢老人,助老需求非常大。”宗呈裕说,他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于是就想办法发动更多的人来参与助老志愿服务,随后就有了海东社区便民服务联盟。 2013年,依托海东社区的便民一条街,便民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超市店员、菜店老板、理发师、饭店服务员、修车铺师傅,宗呈裕发动了这条街上一大半的个体户加入联盟。为了能够精准的为老人服务,宗呈裕通过调研问卷的形式了解到老人们的切实需求,以助医、助行、助浴、助聊、助洁加突发事件解决的“五助+N”模式,为老人们提供上门志愿服务。 从此之后,宗呈裕最希望自己能有“分身术”。有的老人家里水管坏了,在外忙碌的宗呈裕接到电话立刻放下自己的事,赶回社区帮老人检查维修,有时还自掏腰包为老人更换新的水管;有老人生病需要就医,宗呈裕不管多忙也会第一时间赶过去,亲自带老人去。有的老人想找人聊天,宗呈裕就组织社工、心理咨询师以及附近学校的中学生陪老人聊天;有的老人不方便沐浴,宗呈裕就定期组织志愿者耐心地帮助老人洗澡理发……如此日复一日,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呈裕”“小宗”,而宗呈裕也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爹”“老娘”。 “南院的张大妈,北院也是张大妈,现在都八十多岁了,那时候我四十多岁,见的多了,熟识了,拿她们真跟自己老娘一样看待。”宗呈裕说,不管我在多远的地方,她们有着急的事儿就先安排别人去办,我随后就到,不着急的事儿就等着我,我回去就办。 有一次,南院张大妈打电话说卫生间水龙头坏了,宗呈裕急忙赶过去,一进门大妈就笑了,说:“水龙头没坏,我这有点儿好吃的,想让你尝尝。”说到这儿,宗呈裕的眼圈红了,张大妈这是想他了,知道他忙,有些日子没见他了,就是想跟他聊聊天儿,有点好吃的都惦记着他。 老年人的心思就是这么简单,甚至有些“幼稚”,而宗呈裕把他们当作一份牵挂和责任。社区里的老人们人手一张爱心便民卡,随身戴在脖子上。居委会的电话、便民联盟各个商户的电话,水、电、气、热的电话,当然,还有宗呈裕个人的手机号码。“老人不小心把钥匙撞屋里了,出门忘关燃气灶了,都不用担心,拨打便民卡上的电话很快就能解决。”宗呈裕说,这张卡让老人安心,也牵动着他和所有志愿者为老人服务的爱心。 冲上防疫最前沿,为辖区防疫筑起安全壁垒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宗呈裕更忙了。战疫时刻,他带领志愿者队伍冲在了社区防控的最前沿,为辖区疫情防控筑起了坚固的堡垒。 2021年初,大兴天宫院融汇社区出现阳性病例,宗呈裕第一时间向团区委、区志联请缨:“我家就在天宫院啊!家里出了事,咱们怎么能袖手旁观?”于是他带领20余名志愿者临时组建战疫天宫融汇志愿服务队,负责秩序维护、生活物资转运等工作。在融汇社区连续驻扎的25个日夜里,他带领志愿者在卡口处接收转运2.6万余件生活物资和1609单药品。也是在这25个日夜里,宗呈裕瘦了10斤,胃病犯了,血压也居高不下,但他一声不吭、仍旧顶着一口气坚持着,在融汇社区解封的那天他直接被家人送去了医院。 今年4月,疫情再起,宗呈裕再次挺身而出。他带领志愿服务团队积极配合街道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累计参与300余人次。每次收到核酸检测通知后,他都第一时间发布志愿者招募通知,并对报名成功的志愿者进行线上培训,快速了解工作流程和步骤,助力核酸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完成。在每轮核酸检测开始前,宗呈裕又以“老带新”的方式,对所有志愿者的工作进行统一调度,遇到现场人员忙不开等情况,他总是二话不说上前补位。在海东社区、融汇社区、海北社区、新源时代西里的几万余名居民多轮核酸检测中,宗呈裕每天都保持着早5点晚12点的高强度工作状态,有居民问他:“老宗,你这身体吃得消么?”宗呈裕总是笑着说:“您放心,我会注意身体的!党员就是要冲锋在一线,永远挺在前边呀!” 后来,海东社区设立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而这个点位比较有特点,是由志愿者独立运营的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宗呈裕就是这里的总负责人,核酸采样员、信息录入员、队伍引导员,他们共同的身份是志愿者。北京市招募核酸检测志愿者,宗呈裕带领14名志愿者以团队的身份报名,自检测点设立以来,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前来做核酸,志愿者们一天都不敢休。 “ 我们每天都在互相打气,从4月22日到现在,没有人请过假。”宗呈裕说,“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说实话,每天都特别疲惫,睡一宿觉都歇不过来。我们的志愿者都是英雄,他们好多都是企业的老板,或者是大学生,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只是纯粹的,毫无杂念的做志愿服务。还是那句话,‘厚道泽众、良行致远’,坚守我们的初心,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将志愿服务事业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孙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托管班怎么样做家长才愿意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