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度的物质生活会让人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因为缺爱。从小缺爱的人,长大后会逐渐丧失「幸福力」。而缺少了这种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就算拥有豪宅和跑车,也会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正,生活很悲惨,内心很痛苦。我曾接待过一位漂亮的女孩,她 20 多岁,打扮时尚,可惜愁容不展。因为失恋,她痛苦得走不出来,来做心理咨询。可在与她沟通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饱受原生家庭伤痛的孤独女孩的成长经历。她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就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从最开始躲在被子里大哭,到后来对父母的争吵习以为常。大学毕业工作后,她平淡地恋爱,平淡地分手,但内心却越来越痛苦,觉得幸福距离自己很遥远,而且越来越遥远。她甚至说,不止一次有过自杀的念头,因为觉得生命中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我相信,尽管很多人与这个女孩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但却有着类似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的幸福去哪里了?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幸福?其实,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样的朋友,他们总觉得生活很艰辛,觉得不幸福,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每天都能乐呵呵地,不明白别人都在开心什么。或者明明可以快乐地生活,他们却总是在自我设限:「爸妈在受苦,我没有资格享受快乐。」这些朋友看似失去了对幸福的追求和信仰,其实他们缺少的是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什么?幸福,每个人毕生都在追求。但未必每个人都能说清楚,幸福是什么,或者怎样的状态才算幸福。在心理学中,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话题之一。它是个体依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经常使用「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表示一种主观上的好的存在状态,或是健康、快乐的状态。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观性。也就是说,自己觉得幸福,因为幸福没有客观标准,也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主观感受,都有自己的评定标准。比如,有的人在大冷天吃火锅觉得幸福,有的人却偏爱下雪的时候吃冰淇淋;有人觉得平平安安就是幸福,也有人觉得生活要轰轰烈烈才是幸福。第二,相对稳定性。幸福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比如,你可能一直觉得自己是快乐幸福的,然后某天发现男朋友劈腿,你很愤怒、很难过。这种情绪持续 1~2 个月后,你可能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再比如,你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幸福,某一天突然中了 100 万彩票,你会欣喜若狂。开心几个月后,情绪又回到了中彩票前的状态。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做体重管理。如果你只是偶尔去几次健身俱乐部,在器械上练练,再饿上两顿,体重的确会下降,但这只是暂时下降,没过几天,体重还会反弹回来。只有均衡饮食和经常健身,才能实现体重的根本改变。换句话说,依靠一两次的意外好运,对提升幸福感没有帮助,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幸福。第三,整体性。有幸福感意味着你对生活整体上比较满意。就像萨提亚的冰山模型,短暂的情绪是露在水平线上的东西,可以被小事影响,也可以被别人觉察,而幸福感则是水平面以下的庞大部分,是一种总体积极的心境基调。图:萨提亚的冰山模型所以,仅仅解决一两个眼前问题,或者消除这两天的负面情绪,换个工作、提高薪水、短途旅行等做法可以让我们暂时开心,但不会在整体上提高幸福感。要想真正找到幸福的感觉,必须从冰山的底层入手。幸福感从何而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88 年,哥伦比亚大学霍华德·金森博士曾做过一个调查。在收集的 5000 多份问卷中,只有 121 人觉得「非常幸福」,其中 50 人是成功人士,另外的 71 人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于是,他得出结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有时候,我们可以假装自己很幸福,装着装着,可能就被自己暗示了,结果真的变得幸福。20 年后,他又联系了这 121 个人,想知道他们的幸福感是否还像当年那样强烈。结果,50 名成功人士的选项发生了巨大变化,仅有 9 人依然坚持当年的选择,感到「非常幸福」,71 位平凡人的选择却没有什么变化。这次,霍华德·金森意识到自己错了,他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所有靠财富和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只有心灵的淡定平静,继而产生身心愉快,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这里就要引出另外一个心理学术语,「幸福力」。它由哈佛大学最著名的公开课《幸福》这门课的授课教师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幸福是一种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一个人就算住在四五十平方米的一居室里,天天挤地铁上班,他也能找到生活的点滴快乐。而缺少了这种让自己幸福的能力的人,就算给他 300 平方米的豪宅、100 多万的跑车,他也会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正,生活很悲惨,内心很痛苦。幸福力修炼指南那么,该怎么去修炼这种幸福力呢?在这里,给各位朋友 7 点建议:首先,记住那些小幸福。
我想说的是生活条件提高不代表幸福感一定也提高,一个是外部条件,一个是内心的感受。如果我们生来家境优越,不用努力随时可以随随便便“躺平”,那这样的生活只能说是舒适,绝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幸福。因为人活着就要有追求,就要去奋斗,你之所以不幸福就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生活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往哪里努力,这样的人生谈何幸福感?父母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黑汗白流,谈不上舒适,却有笑颜如花,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为梦想的生活去努力,所以苦就不觉得苦,苦中作乐,生活有奔头!而新一代的我们,生活条件优渥,幸福感并没有与日俱增。究其原因是,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三毛说:我爱哭的时候便哭,爱笑的时候便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她对自己的幸福定义便是简单。简简单单就是幸福感的来源!我对幸福的定义是:有方向肯努力,每一个小目标都能成就大梦想,哪怕是战胜一次拖延,这就是满满的幸福感!如果你感觉不到幸福,那就去重新定义你对幸福的理解吧!做你认为此生必须要完成的事吧,以目标为导向,细化步奏,按部就班去完成,不跟别人比,只跟昨天的自己比,物质丰裕,也要精神富足,只要把精神追求同步起来,幸福感不请自来!总结:提升精神追求,最简单的办法,读书阅人经历事儿!如果还是感到不幸福,那就从当下的一本书开始吧!
共同学习共同幸福哈: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幸福与否并不是赚钱时的快乐,花钱时的痛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例如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与个人对生活的认识、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幸福感会因为老爱比较、缺乏信念、不善于发现阳光面、不知道奉献、不知足、相互不信任、过于焦虑而减少和流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简单说,少比较多知足就会容易幸福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度的物质生活会让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