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度的物质生活会让人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人类生活的好坏根本不是由物质决定的。比如,纵览人类需求,物质即使满足,也不一定会有爱。越有钱欲望越大,胆子越大,也就越容易失去爱。如果从理论上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你的生活受到影响的因素会很多。比如你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你需要有归属感、你还要安全感。这些都不是物质能给你的。那么有人会问: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幸福?这里,我可以从中国哲学范畴简单说一下我的感悟。1)首要,给你现在的人生做减法。大家应该都读过道德经吧,道德经中有一句最为核心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啊,要学习,才能丰富你的三观。三观丰富了,你才能明白求道者要时刻去做减法,要损,不能增,这样你会无为而治,才能无不为。老子这句话又告诉我们,无为是让我们不要总想主导一件事情,不要总让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事。你顺着别人的主导成为一个旁观者不好吗!要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这样,你会发现万事才在你的掌握之中,你无所不为。于是,你的人生烦恼消除了,你发现人们会不知不觉想着你,爱着你,在他们关键时刻遇到无法解决问题时才会更依靠你。2)要活着有道德。这是儒家的文化。要仁爱。有些人认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仁爱早已失去价值。殊不知,人性之善,没有消亡,只是被隐藏起来了。每个人心中都有道德标尺,都有那个潜在的道德品质,行善之人会修心的,心找到了烦恼也就消除了。在陆王心学中,心外无物的意思大家能理解吗?当你用心去看世界,你会发现一切事物才有意义。如果你没有生出那颗具有生命感悟的心,你的人生没有意义。3)最后,我想强调一点,物质确实是重要的。它能让我们在现今社会中活的轻松。但我还是要强调最重要的一点:物质是器、是为了我们能修道修心的工具。人生想要活的快乐幸福,根源在于找到自己的心。心是生命情感的体悟,不是简单的器官。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幸福。
不邀自来。1.因为之前的物资匮乏,贫富差距也没那么大,所以大家没有现在这么焦虑。2.当时互联网不发达,大家的看到的世界没那么丰富多彩,眼界没有那么高。3.没见过大世面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被满足,因为根本想象不到自己能拥有那么多物质。4.那时候因为大家条件都差不多,所以攀比也没这么严重。5.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获得满足感的门槛很低,比如吃肉,买了件新衣服都能让大家开心很久。有的人说是因为以前的人容易知足,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心哪有知足的时候,时代的进步就是建立在人心不知足的基础上,人们的欲望推动着时代的发展,所以想要获得幸福感,不是去逼自己降低欲望,告诉自己知足常乐,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获得幸福感的门槛降低,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你这个问题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一,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二,之前人们容易满足。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你这两个假设不成立。一,你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不等于别人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中国人刚刚完成整体脱贫,谈不上极大丰富,很多人还得靠996养家糊口,很多人还得靠送快递供孩子读书,很多人还得靠上饿了么接单送餐维持生活。他们无法像你一样吃肉糜,他们不敢生病,他们紧张焦虑,他们的物质生活没有你那么丰富。少爷,你对大众的生活一无所知,有空出去做做义工吧,别窝在家里空想哲学,理论得联系实际。二,之前的人容易满足?你怎么会有这种错觉?如果前人容易满足,那我们现在应该还在西非大草原平躺呢。几万年前的事儿咱不说了,单说这三千年,如果嬴政满足于当个秦王,如果刘邦满足于当个亭长,如果司马懿满足于当个将军,乃至,如果袁隆平满足于亩产提高百分之二十,如果钱学森满足于两弹一星,如果前人都像你一样佛系,那改革开放是为什么呢。人类历史就是由不满足驱动的,全篇写满了各种不满足,你咋能说前人容易满足呢?我在庙里都没看见一个满足的心,你们红尘中都这么超脱了吗?基于以上两点假设不成立,你这个问题原本就是没法回答的。但是,你既然提出了,说明你大概率是看到了某人生在福中不知福,欲壑难填,让你有了这样的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上讲,你这是以偏概全造成的认知偏差,把个别当整体了。所以,为了解释你看到的个别现象,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丰不丰富是物质生活,满不满足是心理现象。二者表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本质上是两回事儿。因此,二者并不是同步正相关,也无法互为因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度的物质生活会让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