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可调理通宝1号和2号作用的功效?

古代白银相对来说比较常见,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时的货币体系是银本位,即采用以白银为本位币的货币价格机制。 中国银本位是怎么炼成的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的货币与西方国家以金银币不同,从秦汉以降始终以制钱(铜钱)为主,无论是秦半两、汉五铢还是唐宋通宝均是以铜铸造,宋朝开始出现纸币,但是也是以铜钱为单位,即所谓的多少贯多少文,一般一贯等于一千文。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我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是实际上黄金白银的产量很小,白银每年产量不过十万两左右而且因为矿床品位低,生产成本高,完全不能满足商品流通需要。宋朝因为商品经济发达,甚至出现了铁钱,“交子”的出现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就是金属货币不够用的。元朝很少铸钱而发行纸币,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行纸币本位的国家,当然后来因为通货膨胀终于崩溃。明朝开始也是发行大明宝钞,很快名存实亡,铸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形成了实质上的通货紧缩。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这个问题才基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与白银的恩怨情仇。在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白银成为本位币的物质前提是国内市场白银存量足够满足流通之需。中国古代,中外贸易以奢饰品为主,中国长期贸易逆差,贵金属外流严重。但是到了明朝中叶,情况出现了逆转,中国开始出现了持续大量的贸易顺差,以至于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即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仅1631年,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在国际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生产方面,中国商品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风靡欧美和日本。加上此时欧洲正在兴起“中国热”,王公贵族以使用中国货为荣,于是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源源不断的进入欧洲;二是中国人口众多,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三是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欧洲因为大量的美洲白银的输入导致“价格革命”,中国商品以白银计价非常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简单的说就是物美价廉还有汇率优势,和今天的“中国制造”是不是异曲同工啊!由于欧洲商品难以与价廉物美的中国货竞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币购买中国商品,这种巨额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19世纪初,因为这时歪果仁发现并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鸦片的喜好。除去美洲外,中国白银的另外一个来源是日本,根据日本学者调查,仅1601-1647年的47 年间,日本白银输出总量即达7480余万两,其中大半输入中国。源源不断流入的白银使中国这个原本产银不多的国家具备了实行银本位的物质基础。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手工业发达的苏浙、闽粤乃至江西等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又通过联锁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北方和广大内地的经济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稳定的通货,但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币值都不稳定。宝钞的问题主要是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最终无人肯用;而铸钱的问题则是滥铸劣币大钱,获取“铸币税”,不但重量不足而且成色降低,加上私铸猖獗,导致币制紊乱。而海外白银的源源流入,提供了一种供给随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并摆脱政府干预的稳定通货。明太祖鉴于元末的恶性通货膨胀,实行实物财政制度。从明朝中期开始,开始允许部分地区折纳“金花银”;之后正式承认“银差”,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张居正执政后在全国全面推行一条鞭法,一切赋税、徭役均统一折银缴纳,标志着中国货币财政制度最终确立,也表明明朝正式承认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清朝继续实行“一条鞭法”,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银本位制度趋于完善,白银和铸币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兑换关系,即一两白银折合铸钱一千文,稳定的货币兑换关系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良性循环是以白银的持续不断流入为前提的,鸦片贸易的大规模开展直接破坏了这种循环,也是林则徐禁烟的最根本原因。还需要说明的是,银本位的特征之一就是银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熔炼,也包括银币的自由进出口、自由兑换,无论是明代到清晚期以前的银两本位还是清末到民国初年的银币本位,铸币权都不是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的,各个地方政府,甚至一些商号都在大量铸造银两和银元。我们熟知的银元宝也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出现的。至于小说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动不动就给人几十两银子甚至银元宝的场景,我也只能报之以呵呵了,因为当时物价很低,百姓一般是使用铜钱交易,白银主要是缴纳赋税之用。据估算,清代一个九品官员一年的全部俸禄为白银30两左右,按照大米等实物折算,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等于目前的人民币300元左右,很多百姓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银元宝,使用过的白银很可能是以钱或者以分为单位的。银两本位的风雨飘摇前面说过,中国本身产银不多,维持银本位需要有外来白银持续不断的流入,自然经济状态下,维持这种循环问题不大,但是鸦片的输入改变了这一切。关于鸦片是什么、鸦片贸易的影响及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就不讲了,不懂的自行脑补初中历史。这里重点说一下鸦片贸易对银本位的影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鸦片贸易造成了大量的白银外流,中国由贸易顺差国变成了贸易逆差国,而白银的不断外流又造成白银价格上涨,加重了百姓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前面说过,官方白银和铜钱的定价是一两白银等于1000文制钱,百姓日常交易主要使用制钱,但是缴纳税赋要使用白银,这样,白银价格上涨,同样缴纳一两白银,过去需要用1000个制钱兑换,现在可能需要1500文甚至更多(鸦片战争前达到1600文以上),农民负担加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如果强制按照官方汇兑价格进行交易,白银就会大规模的退出流通并进一步加剧“银荒”,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劣币驱逐良币”模型。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之而来对于白银的流通需求进一步加大,但是不幸的是,白银的外流进一步加剧。这倒不是为了鸦片贸易,因为勤劳的国人很快大量种植鸦片并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尤其是云南的“云土”质量上乘,在一些特定场合还起到了“准货币”的作用,“金三角”地区其实也是和云南种植鸦片条件非常相似啊。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主要是因为战争赔款,据统计,1840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与列强签定了1415份(还有说1600份的)不平等条约,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中国计量单位)956814007两,合关银(也就是海关两)941375451两,合1326323847银元。这里请大家注意,前面也说过,实行银本位的重要特征就是铸币权不是垄断在中央政府手中,因此在历次的对外赔款中,除去库平银、海关银这些虚银单位外,还有银元、银卢布、银卢比等等,后期还大量的对外国银行借款支付赔款。因为中外贸易,在鸦片战争前外国银元就大量流入中国,而且因为外国银元外形一致,价格标准,使用方便,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广受欢迎,虽然清政府一再禁止,却遏制不了外国银元流通越来越广的趋势。据统计,1910年前流通在中国市场的外国银元有11亿元,著名的如墨西哥鹰元,鼎盛时占到中国流通银币的三分之一以上。清政府无奈之下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了外国银元的流通,同时各地银号及地方政府也开始纷纷仿效,自行铸造银元。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制库平银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俗称“龙洋”,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天津筹建制造银钱总厂,并试制样币户部光绪元宝一套;1905年,银钱总厂建成,改名为天津造币总厂,1908年,天津造币总厂正式发行光绪元宝一套,币面计重不等,反应出清政府虽然想发行银元,但对如何制定银元面值标准仍犹豫不决。宣统二年(1910年),风雨飘摇的清政颁布《币制则例》,规定国币单位为圆,主币重库平银七钱二分,辅币有银、镍、铜币,天津造币总厂以此试制了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但统一的币制尚未实施,清政府已灭亡。与银本位和制钱并存相适应,有清一代,纸币也分为两种,自咸丰年间起发行,分别命名为户部官票(也就是银票)和大清宝钞(也就是钱票)。光绪年间,各省大设官银钱号,发行的纸币多和当地硬币挂钩,因而纸币种类和面额极为复杂。除去清政府发行的纸币,市场上还流通其他纸币:一是国内私人票号发行的银票,如我们熟知的山西票号,理论上他们发行的银票都有白银实物作为准备金;二是国外银行发行的纸币,如英国汇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等等。一般而言,相对于清政府的官票,他们的纸币反而更有信用,也是银本位下政府不能垄断货币发行的典型例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调理通宝1号和2号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